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伙伴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交流 爱 平等交往 融洽 鼓励
我女儿在上小学时不怎么爱学语文,可是上了初中,出奇的喜欢上了语文。我问她现在为什么这么喜欢语文课,她说因为她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老师也喜欢她。她现在学习语文的热情很高,成绩在班上经常是遥遥领先,这真应验了古语“亲其师,信其道”啊!孩子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不得不使我反思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孩子们平时看见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哪有什么亲近感,这样的关系能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吗?通过几天的反思,我决定要和他们谈谈心。
星期一下午的周会课,我信心十足的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说:“这一节课我想和你们谈谈心,交流交流,好吗?”我的话音一落,没有想到孩子们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谁也没有出声,孩子们也许都在猜测,“老师和我们交流什么呢?”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我望着一脸稚气可爱的孩子们,内疚地说:“从今天起,我想和你们以朋友的身份交往,我做你们的‘大伙伴’,你们做我的‘小伙伴’,愿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接着说“你们喜欢老师的课吗?你们喜欢上什么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不多?写到几点?如果多,你们就给老师提个醒,你们有什么建议就告诉我这个大伙伴。……”“你们喜欢谁?喜欢做什么事?平时玩的游戏是什么?……”一连串的发问,更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这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纷纷向我表述,我看着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我深深地自责起来:除了学习,自己在生活中与孩子们沟通过多少?孩子们都在想什么?他们平时的时间都在做什么?玩什么?我对孩子们了解的太少了……
一节课就这样在你一言我一句的交流声中进行着,快下课了,我真诚地对孩子们说:“从现在起,你们愿意把心里话说给我这个大伙伴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我随即将我的QQ号写在了黑板上,孩子们迅速抄了下来。
后了,我专门建了一个班群,网名叫“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通过和孩子们QQ聊天,我了解了他们很多,好多孩子有了心事就给我发电子邮件,还亲切地称呼我“大伙伴”,我一一回复,我经常给他们排忧解难。有一次,新转来的杨文艳在邮件中告诉我:达老师,班上同学都不让我和侯玉茹玩儿,他们说,如果我和她玩儿,他们就把我孤立起来,我该怎么办?我回复到:“同学之间应该搞好团结,老师反对在班上拉帮结派,侯玉茹是个好女孩,知道怎么做了吗?”第二天早上她看到我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相处得挺好,他们一有不会的题就主动问我,在课间,我也时不时地关心他们,最近在玩儿什么游戏?同学之间都发生了哪些事?有值得高兴的事吗?说给大伙伴听听,让我也高兴高兴,等等。每到周末我们就群聊,聊学校的事,聊家里的事,聊同学之间发生的事,甚至和他们玩一会儿小游戏,他们可开心了,很多家长都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的孩子很喜欢我,当然也很喜欢我上的课,我听了很欣慰。如果有哪个“小伙伴”有困难,我会号召大家去帮助,不管哪个孩子过生日我都会写一份祝贺信发到邮件中。这样一来,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有一次上公开课,爱发言的姚娜站起来回答问题,本来是“老师,我有个疑问……”可是小姚娜,说成了“‘大伙伴’,我有个疑问……”这时,听课的老师们脸上露出了诧异的表情。可是孩子已经对这个称呼习以为常了,在整堂课上,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课堂氛围很浓厚,下课后,同事们都很称赞我。
想让孩子亲近教师,首先要让教师亲近孩子,从而构建起一个平等的关系;要想让孩子亲近课堂,单单靠老师的督促,规则的约束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试想一个抱着怨气,满心想着教室外玩耍的孩子是很难在一堂课中达到老师的要求。由于孩子在成长阶段其认知问题能力并不成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由喜欢这门学科的教师开始。而想让孩子亲其师,一个站在讲台上手拿教鞭盛气凌人的教师是不容易做到。让孩子乐于、喜于跟老师交流。这样师生之间才有了互动,才有了进一步能上好课,能上好高效率课的可能。只有具备了“热爱学生,平等交往”这个前提,我们这些为人师表者的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老师的表扬孩子们认为就是鼓励,老师的批评孩子们认为是呵护。教师的工作因而才能得到孩子的谅解,教育的结果才会如愿以偿;相反,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孩子态度冷漠,老师的表扬孩子则认为是讽刺,老师的批评孩子则认为是对自己的挖苦,这样,更加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因此,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与人的交往应该交心,以诚相待,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的这份信任,就是用爱架起来的,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走过来的,包含了多少付出,多少爱。是啊,只有全心全意爱孩子们,才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美国第威夫人说:“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动脑筋想一想,猜猜它是谁?
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板书:风)
2.有时我们能听到它,有时我们能感受到它,那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板书:画)
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小朋友,请打开书,轻声读读这个故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巡视)
———、———和———在———。(相机指导概括全文大意的方法,引出画风)
3.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他们三个分别都画了什么?(教师巡视)
4.找完了吗,都找对了吗,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你们是非常自信的,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呀?
(课件:连线,整体感知课文)
三、.在读中领悟文本
1.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我们大家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请小朋友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在书中画出来,然后再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老师呀,也把这三位小朋友的画请到了大屏幕上,看看你能不能配上课文里的话,读出风的感觉呢?
(1)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她的风藏在了旗子里,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有风在飘动呢?(点读)板书
谁还能让旗子飘到你的句子里。(再读)
(2)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
生读
过渡语:哦,我听到了,她又把风装在了风车里,风车被她读得已经呼呼转了,奖励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生再读)板书
(3)课件随机出示陈丹的画。
生读
提问:谁来告诉老师,小丹把风又送给了谁?(相机知道朗读语气)
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来读一读。(再读)板书
(4)课件出示随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吗,风又钻进了雨丝里,雨丝被风吹斜了。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板书
四.回归整体,再次感知课文,提升情感。
1.过渡语:同学们可读得真认真呀,老师把你们的发现藏在了一首小诗里,自由得朗读一遍吧。(生自读自悟,回归整体)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了,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2.老师读课文里的句子,同学们找诗里的句子读,再次感受。
3.这个故事读完了,同学们还想不想换一种方式再读一读呀?(引导学生,在人物很多的情况下,可以用分角色的方法朗读课文)
生读,其他学生做简单评价。
4.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三个小伙伴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都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优秀品质,提升全文主题。)
五.在悟中激发创造
1.过渡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们的作品在“阳光杯”创意儿童画的评选中获得了提名,想不想跟他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吧。
2.那么如果让你去画风,你会怎样画呢?(练习说话)
3.过渡语:好,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说的画下来,并配上一段文字。( 激发创造,练习写话)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五分钟左右时间)
4.张贴作品,适时鼓励。
六.练习生字。
1板书“艺”、“丝”。
2.让学生观察两个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3.找一找书中还有没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法上应注意的。(生观察)
4.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小作家:用一段文字写出你想画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小探索家:搜集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板书:
画风
旗子飘
风车转
小树弯
雨丝斜
《画风》教学反思
《画风》是第四册中的讲读课文。这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突然想到要在画面上表现出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画一面飘舞的旗子;画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树;画一些斜斜的雨丝。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猜看,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师: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谜语。(板书:风)你知道风什么样吗?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多大?有多高?你见过吗?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可这三个小朋友就画出来了。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进行本课的学习中,我分别进行了五次由易到难的读书活动,一读:通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读:让学生找找画画,看三个小伙伴是怎样画风的,三读:再次体会,指导情感,四读:整体感知,五读:分角色朗读,提升情感。
教材是新知识的载体,我摒弃课文“逐段讲解”的传统做法,大胆舍弃不必要的环节,力求追求高效课堂。比如复习字词,我巧妙设计与三个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快速导课,取两头留中间的方式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三个小伙伴的善于动脑,截取课文中最能展现三个小伙伴“画风”的思维过程的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三个小伙伴画出“风”后的不同心态,体验成功的乐趣。然后,不失时机进行板书,并创设探究点“为什么说三个小伙伴画出了风?”,让我感受到了风,从而为下文提升情感做好铺垫。
三、激发兴趣,在读中激发创造。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找到你喜欢的小朋友到底是怎么画风的?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找出他们的话用横线划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
当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我相机指导孩子也拿出自己的画笔来画一画,并写一写,学生的创造顿时被激发了出来。
四、练习写字,寻找规律。
【关键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激发自信 团队体验
一、背景
毛毛是我园“明星派”队中的一个特殊的大班小男孩,不管是在语言还是动作等能力发展上都与同年龄的孩子发展有相当的差距。特别在运动活动中,毛毛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弱,但在与班级其他孩子运动游戏环境下,毛毛参与运动游戏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二、场景
片段一:独立尝试中的毛毛
今天,是我们大二班小器械户外玩具的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有的在边骑小车边双手转圈、有的在边跨栏边转圈、有的在和同伴Pk跳绳……在“边走竹梯边转圈”的区域中,我发现了小毛毛一个人正双手紧握圈圈,在竹梯的端头徘徊了一会,很努力的双手臂向身体两侧伸直,并学着同伴的样子手臂上各套一个小圈圈,并一脚跨上竹梯,试了又试。他的动作告诉我,他想和同伴一样,边走竹梯边双臂转圈,我在一旁不响地注视着我们可爱的毛毛。毛毛试了好一会,有点不耐烦抬头刚巧发现我在注意他,并低下头继续学着旁边的孩子,走竹梯的步骤尝试着向前走,可不争气的两只脚总是在竹梯上站不稳,往下掉……
分析:独立尝试中,毛毛选定了“边走竹梯边转圈”项目,但是由于胆怯,加之身体的平衡能力较落等原因一直徘徊着,尝试着一遍又一遍,一直没有成功,所以当他发现我在注意他时,他便快速低下头,模仿着其他孩子的动作尝试期盼成功。在这之中,只见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缓慢的,带着紧张和期盼,因此当他站在竹梯上就更紧张了,一直平稳不住身体,脚站不稳往下掉。
片段二:团队体验中的毛毛
接着,毛毛还是在竹梯的端头继续练习走竹梯,还不时地看看身边的小朋友,看到别人边走竹梯变转圈,平稳的往前走,他也会不时地模仿动一动手臂上的圈圈。这时我忍不住开口说:“毛毛是勇敢的,毛毛加油!”说着我走近毛毛并伸出我的一个食指,双眼看着毛毛,毛毛从我的眼神中得到了帮助的信号,并快速的伸出右手,紧紧的抓住我伸出的食指。一下子,毛毛终于在我的帮助下,稳稳的站在竹梯上,于是我在平地上示范走交替步,给毛毛看并及时鼓励,毛毛也试一试两替向前走,毛毛很犹豫。我笑着对他说:“毛毛是最勇敢的,一定会走过去的,来,试试看。”随即我大声一喊:“毛毛会走竹梯啦,好朋友们快来看呀!”这时我和毛毛身边一下子涌满了小朋友。不知是谁带头拍起了手,响起了许多小伙伴的鼓励,“毛毛,加油啊!”“毛毛,最棒!”小伙伴们都注视着他。于是,毛毛勇敢地松下我的十指站在竹梯上,眼看前方,一股劲的向前冲去,成功地走过了竹梯……顿时我和小朋友们给了毛毛最最热烈的掌声。我跑到毛毛身边说:“毛毛我们来击掌”。毛毛听后快速的转过身紧紧的一手搂着我的脖子,一手很用劲的与我击掌同时笑着对我说:“耶,毛毛成功啦!”说完毛毛高兴的又和旁边的小伙伴们边击掌边告诉大家“毛毛成功啦!”为自己庆贺。与小伙伴们击完掌后,毛毛又拿起圈圈来到竹梯前,继续再一次的走竹梯挑战自己…….
分析:团队体验中,针对毛毛的个人实际情况,我鼓励他选择走竹梯,小小的帮助让他站稳竹梯难关,因为我认为只有在同伴的面前挑战成功才是最有价值的,让毛毛在群体面前获得成功,增强毛毛的自信。毛毛模仿别人双手臂伸直并套上圈圈,一脚登上竹梯尝试无数次,想成功的双脚踏上竹梯,可都没有一次成功。可以说,毛毛也想尝试有些难度的活动,但从他自己的胆量和平衡方面来说,他又未能双脚都踏上竹梯。这时最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而我就及时的鼓励他是个勇敢的,再加上伙伴们鼓励,这就给了他许多的自信。在毛毛成功的走过竹梯之后,我和全体小朋友一起鼓掌表扬了毛毛,因此,毛毛的自信心增强了,也激发了毛毛再尝试的欲望,使他完全克服了胆怯,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反思
根据毛毛在独立尝试和团队体验中的不同表现,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指导中学会方法,帮助中提升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应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活动中,针对不同幼儿给予不同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方面技能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看到自己能力的进步,成功实现幼儿的愿望。
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就成了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营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合力攻关、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教学的时候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更,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我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上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表演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讲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我在教学i这个韵母时,先请了一个孩子上讲台和老师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老师比xx高,xx比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唬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中,引出了i这个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i的发音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不仅选用了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花花弧钡龋还自编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为了让学生记住“in馈钡姆⒁簦我自编了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顺口溜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我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学生自己读、自己讲为主,在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在讲中找到识记生字的方法从而记住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奇怪 弊端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9-01
“编造作文”、“模式作文”、“高仿作文”成了近几年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而虚情假意、为文而文也成了小学生中盛行的文风。“背、抄、仿”更是许多学生写作文的法宝。很多作文书上的作品质量低下,不是沾染了成人的印记,就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文辞精彩,但却找不到童真的美。小升初的作文更是让人无语,去年我县四万多名考生,可最后统计,真正算得上精品的作文却只有几十篇。这些现象,的确有点奇怪。
小学生的作文到底都怎么了?偶然和几个同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很为这种现象担忧,可又都说不上来是哪儿出了问题。新课改都那么多年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居然教出了这样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笑话!都说学生是一张白纸,而老师就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艺术家。现在画出了这样的作品,我们难逃其咎!作为一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一线教师,惭愧之余,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通过半年的调查和研究,终于找到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一、教师的功利性心理使作文教学偏离了航道。
首先,小学课程的丰富带来的冲击。新课改以来,小学课程有了极大的丰富,科学、英语、思品等也成了统考科目,致使传统“主科”在课堂上的可用教学时间减少。就语文课而言,最多时曾每周排过十节,而且还另外排两节写字课或者作文课。而那些“副科”课都没有专职教师,多由“主科”老师挂科。而这些课实际就成了语、数的练习课。有时候还可以“借”课上(即给“副科”老师找课来上“主科”课),所以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训练。现在,这些“副科”也被纳入了统考科目。近年由于大量特岗教师的引入,各科都有了专职教师,这些科目也逐渐正常开设了。
其次,随着各级对教育的重视,教学质量成了评价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各级各类的统考、竞赛多如牛毛。这些考试、竞赛成了老师们捞取生存“资本”的战场。因为年终考核、绩效工资、晋级晋职等切身利益都是以此结果为标准。“如果统考得不到‘三率第一’(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那么一票否决!”这句话是我在教师会上听到的,也是很多学校领导的口头语。所以就算你是“省级骨干教师”也必须能考三率第一才发骨干津贴。就算你连“校级骨干教师”都不是,只要学生考了“三率第一”,也按省级骨干教师对待。在这种“一切从分数出发”的观念下,老师们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
第三,随着一系列教育法规的出台,教师的教育行为越加规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教师课后辅导、查缺补漏的环节被迫压缩或者取消。加上家长文化素质的低下、教育观念的淡泊、经济条件的窘迫,致使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学校虽是一所县城小学,但是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多数来自小商贩、流动人口、农民家庭,99%都不是独生子女,而父母因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环境极差。我曾经做过调查,我们班82个学生,能够辅导孩子的只有两三家。学生在这种放任的环境下,还养成了懒散、马虎、厌学等不良习惯。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现实的生存(考试与分数是考核教师与学生的指定标准)及其矛盾的环境里工作,压力愈大,情绪愈浮躁。他们要想为自己谋得一席立足之地,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考分数。在试卷中占25%-30%的作文,使得作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必须攻克的主战场。自然,功利性可见一斑。在这种心态下,“应试”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急功近利成了习惯。我了解到有些老师甚至违背心意让学生背作文,以应付考试!这就不难理解小学作文中出现的“奇怪”现象了。
二、越来越枯燥的生活、越缩越小的活动范围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追求越来越高,而家长只顾赚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管理。他们很少有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生活。孩子的周末和节假日,不是和电视度过,就是在床上睡过,或者是在祖辈的呵护下混过。进少年宫和夏令营也只是极少数条件优越的孩子的专利,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那样的梦太奢华。这样的枯燥生活会使孩子快乐吗?多少体验?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可写?作文本来就是“有感而发”,而体验源于生活,没有多彩的生活,哪来的体验?所以老师布置作文时,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只有编、抄……这能有真情实感吗?
还有,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社会环境安全的担忧,过分的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不让这不让那,甚至连门也不让出。孩子一时不在“监视”范围就紧张,致使许多孩子就连和邻居小伙伴做游戏都成了奢望。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小伙伴从窗子里扔进一个纸团,上面写道:我们在后面等着你跳皮筋,如果你能够出来的话就快点!我悄悄的从门缝里溜出去,然后偷偷的关上门……”读到这,我不禁有点心酸——现在的孩子虽然条件好,但是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单调啊!不就是约小伙伴玩吗?为什么还要写纸团!不就是跳皮筋吗?为什么还要“偷偷的!”这不都是家长过度的“保护”造成的吗?
文/罗静 苏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观察 小曦是班上最晚被接回家的一个,一到放学,别的孩子都盼望着早点回家,小曦却不然,每次等到其他小朋友一个个被接回家的时候,她更忙活了,一会儿到黑板上画画,一会儿把图书角的书拿出来一本一本地看,最近她又迷上了钢琴,干脆打开琴盖,拿出来一本书当谱子,坐在凳子上弹起钢琴来了,这样还不过瘾,索性站着,一只脚还得踩着下面的踏板。
分析及对策: 小曦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对不同的事物都会产生很浓的兴趣。对于这样的孩子,保护他们的探索欲,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出现对某方面的需要时,而且这样的意愿很高时,教师就应该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在这里我便给小曦提出一个小要求,也是唯一的要求:玩过后必须把所有的玩具都整理好,否则下次就不能玩了。这个方法很有效,小曦养成了整理的好习惯。
反思 在这一现象的后面,我又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孩子的学习活动时间是由幼儿园硬性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因“时间紧迫”无法进一步探讨;自由活动中孩子有了新发现,又由于作息时间是“一环扣一环”而无法进一步思考;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更是被一张张“科学”、“合理”的安排表所控制。孩子整天忙忙碌碌为的是完成老师预订的计划,而孩子几乎没有自由,更谈不上自由。小曦的种种行为表现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对各种事物的探索、摆弄欲在“满满的一日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就只能利用放学的这仅有的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段中发泄出来了。孩子经常会在平日的活动中向老师提出“老师,我想玩橡皮泥”,“老师,我想……”
给孩子留些空白,当孩子们有了点滴发现,给予充足时间促使孩子不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孩子的自主探索得到满足,他们一定会有很多新发现,我们亦能从中收获很多。
自己的问题自己办
文/黄名燕 南宁市卫生系统保育院
我们班男孩子偏多,其中有几个孩子特爱调皮捣蛋。为了减少这现象的发生,我就经常教育孩子有事就告诉老师,老师来帮你解决。于是孩子们成天“老师老师”地喊个不停:“谁谁打了谁了”,“谁又乱丢东西了”什么芝麻绿豆的小事都来向我报告,有的还告诉父母,甚至有的还告诉早上送孩子的别的家长。
现在的孩子都很要强,总是听到他们的小报告也不能时时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不能撒手不顾吧,倒不如让他们自己试着去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我让孩子明白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的道理。我把一些礼让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听,让他们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
接着,每当有孩子发生摩擦纠纷,我就把他们叫到旁边让其他的孩子和我一起听听他们说说为什么事情闹别扭,在分析谁对谁错,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解决,最后我再分析他们的行为和解决办法。必要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没有做作业的意识;有的学生对作业不“感冒”——忒枯燥乏味了;有的学生觉得作业太难,找不着北,无处下手;有的学生甚至敬而远之、束之高阁。学生对作业如此的“深恶痛绝”,原因何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我们设置怎样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强理解记忆,形成技能技巧,并且不再把做作业当成一件苦差事,而是当作一种美好的享受呢?
一、趣味性作业——花香引来蝶翩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是兴趣,它使人忘我而为,心情豁达开朗,全神贯注地学习。因此,我们设置的作业要量体裁衣、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愿意去“食”之,愿意去完成,这样的作业才是高质量的作业,这样才能“花香引来蝶翩跹”。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后,我就设计了如下作业:
1.10个小伙伴来到在操场上,他们平均身高是1.46米,他们要往圆柱形篓子里投掷沙包,为了保证游戏的公平,这些小伙伴怎样排列才比较合理?
2.你能尝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3.假如你手中没有圆规,你能用什么办法把这个圆画出?写出你这样做的理由。
设计好的趣味性作业,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去完成,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怕困难、并在愉悦中解决问题,就会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二、分层次作业——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视同仁,是我们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但当给学生布置“一视同仁”的作业时,我们是否想到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当给学生布置“一刀切”的作业时,我们是否想到学生“吃饭是否能吃饱”的问题?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解决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给学生设立分层作业。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从形式上、层次上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营养丰盛的“大餐”面前自行选择。
例如,教学“求小数除法中商的近似值”时,我设计了以下层次作业。
第一层次——基础题:
4524÷38=( ),如果商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
第二层次——提高题:
已知4.35÷1.5=2.9,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43.5÷1.5=( )0.435÷1.5=()
0.435÷0.15=() 0.0435÷1.5=()
43.5÷0.15=() 4.35÷0.15=()
第三层次——拓展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7,得到商的近似值是1.4,这个数可能是()。
这样的分层作业,既能让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创造应用的过程中,跳一跳就尝到了摘苹果的新鲜,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自身得到收获;既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既让学生在作业中各取所需,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满盘皆活,皆大欢喜呀!
三、实践性作业——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对什么样的东西记得最牢、记得最清呢?唯有亲身经历过、动手操作过的,这一点是经过实践得出的真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完成现实生活中的作业,学生会把做作业当成一件“美差”,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乐此不疲。例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算一算你身边的长方体的体积。此题一出,学生紧张忙碌起来,有的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有的计算文具盒的体积,有的计算橡皮的体积,有的计算粉笔盒的体积……
只有这样的作业,才能将学生的所学与所用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才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极致。
四、开放性作业——条条大路通罗马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同样,我们设计的数学作业不能常是那固定不变的“老一套”,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要有新的花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斗志,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的良好思维品质。为此,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我挑战一番,过把“挑战”瘾。例如,教学“比例”后,我设置这样的作业:市工程处要修一条长3600米的公路,前3个月修了全长的4 / 9,照这样的速度,还需要几个月才能修完?学生的交流真是精彩纷呈:
生1:3600×(1-4 / 9)÷(3600÷3)
生2:(3600-3600×4 / 9)÷(3600÷3)
生3:设还需要x个月,3∶4 / 9=x;(1-4 / 9)
生4:1÷(4 / 9÷3)-3
生5:3600÷(3600×4 / 9÷3)-3
……
学生们争相交流,你有一种精彩解法,我有一种奇思妙招,你展现你的才华,我表露我的智慧,场面激烈,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老师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为自己的精彩杰作而沾沾自喜。
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感受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2 初步了解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的概况,了解拉丁美洲音乐是三种音乐(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的融合,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的节奏特点。
3 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有关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知识;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用比较的方法记住主题;合作训练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美丽的小天使》和探戈乐曲《小伙伴》,感受作品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掌握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点,学会探戈舞步。
教学过程
1 学生才艺表演导入。
教师:这是一段什么舞蹈,它起源于什么地方?(拉丁舞)
拉丁舞以它自由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个性征服了全世界。拉丁美洲除了有动感十足的舞蹈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作品。今天就让我们来体验拉美音乐的魅力吧。(出示课题)
2 学生把自主探究的有关拉丁美洲知识概况的作业课件向大家做展示汇报。
同学A:介绍有关拉丁美洲各国地理位置和语言特点。
同学B:介绍展示拉丁美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 教师介绍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点。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元混合型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混合因素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因素:一是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是当时美洲音乐文化的主流),二是欧洲音乐文化(随着欧洲殖民统治者的入侵,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带来了欧洲的音乐文化),三是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16世纪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黑人,他们带来了非洲黑人的音乐文化)。这三种音乐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音乐文化。
4 介绍秘鲁排箫。
播放《告别》片段,教师: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秘鲁排箫,音色空灵,听起来很原始。)教师:对比上一节课介绍的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特点。(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比较清脆明亮,而秘鲁排箫音色较为深沉粗犷。)
5 听赏《美丽的小天使》。
(1)完整欣赏歌曲并思考问题。
A 歌曲用什么语言演唱?(西班牙语)
B 体验作品表达的音乐情绪。(爱情题材体现欢快、缠绵、优美动人的情绪,同时旋律的下行也表现了淡淡的忧愁。)
C 观察乐谱,用的是几声音阶?(七声音阶)
(2)熟悉主旋律,掌握切分音。
教师对比教唱有切分音和没有切分音的主旋律,让学生体验切分节奏带来的律动感,从而记住主旋律。
(3)学生跟着音响哼唱歌曲,总结演唱的特点。
哼唱片段,发现原唱没有按乐谱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很随意、自由,这就充分体现了欧洲音乐和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6 听赏《小伙伴》。
(1)完整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A 找出乐曲的基本节奏型。
乐曲的基本节奏型就是主题的节奏,始终贯穿全曲。教师弹奏主题,学生拍打节奏。
B 音乐主题极具特色,表现在哪?
旋律中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级进并存。教师弹奏有半音和没有半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记住特色主题。
C 作品主要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
音乐中有激越和平稳情绪并存、急切紧张与持重并存,体现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过程。
(2)介绍为探戈乐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六角手风琴。
(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六角手风琴音色让学生辨别,再出示介绍六角手风琴构造的图片。)
7 播放一段探戈舞,让学生观察非洲黑人音乐的舞步和节奏。
非洲黑人音乐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特别是不断加人切分节奏,使音乐产生充满活力的律动。我们常听的“拉丁节奏”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受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的独特的拉丁美洲音乐节奏。
8 做切分节奏训练并模仿探戈舞步。
教师选择几条切分节奏让学生训练,再领一位男生模仿示范,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选一对有舞蹈基础的男女同学上台模仿探戈舞步,本组其他成员为他们打节奏。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的合作表现最突出。最后再穿插赵丽蓉学探戈的小品片段供大家娱乐欣赏,说明探戈深受观众喜爱。
9 对比欣赏两段拉丁舞,让学生评价。(一段是三明学院附小的少儿拉丁舞,另一段是本校高中生跳的拉丁舞。这两段舞蹈都曾获得全市一等奖。)
10 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整体特色。
拉丁美洲音乐主要由上面所讲的三种因素融合而成。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创造出了称为“拉丁美洲音乐”的独特的个性,是“混血的音乐”。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音乐文化,既能开阔我们的音乐视野,又能丰富我们的音乐内涵。
11 拓展与探究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拉丁美洲音乐?请大家课下搜集你喜欢的拉丁美洲音乐的音响资料供大家欣赏。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的阐述和定位,突出的特点是课程目标由单向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每一门课程目标都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过程是事物进行或发展所经过的程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手段。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从这一课的教学反馈看,我对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一、体验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一课有两首作品是重点欣赏的:《美丽的小天使》和《小伙伴》。设计问题时,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的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也逐步深入。
二、比较
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在这一课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比较:1乐器音色的比较。通过听赏《告别》这一作品片段,比较秘鲁排箫和罗马尼亚排箫的音色差别。2主题比较。在《小伙伴》中,为了让学生记住极具特色的主题,教师用钢琴弹奏有半音级进的主题和没有半音级进的旋律,让学生比较。3舞蹈片段比较。在最后环节拉丁舞片段欣赏时,让学生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评价两段舞蹈,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评价能力。
三、探究
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是指教师不将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由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交流、发现与探索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课前自行编创一段拉丁舞和自主探究有关拉丁美洲的地理、语言、风俗等,作为导入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表演和参与的兴趣。
四、合作
*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抖、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听到的秋的那些声音。
3.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诗歌中的浓浓的秋情。
教学重点
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和同学交流对秋天美好的体会。
教学难点
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重点指导课文中的会认字。
蟀(shuài)不要读成suài,组词:蟋蟀
斗蟋蟀
课件出示蟋蟀的图片。
巧记“阔”:门内的生活,日子不错。
3.整体感知课文。
4.词语理解。
歌韵:和谐悦耳的歌声。
叮咛:反复地嘱咐。
歌吟:歌咏。
辽阔:广阔;宽广。
饱满:丰满。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二、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
4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5.配乐朗读第1~3节。
三、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4~6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节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的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内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四、布置作业
仿照第5小节,写一写自己在哪里听到过秋的声音。
板书设计
7
*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首诗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惊喜,所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自己进行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