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小实验三年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对作文这个“陌生”的“客人”产生好感与兴趣,才能把他们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这些“陌生的客人”,从此,他们才会变成“无话不谈”的良朋挚友。这样也能够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写作、害怕写作与写作时无话可写的尴尬局面。特别对三年级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这个兴趣更需要老师的精心培育和小心呵护。
1.“说”身边熟悉的事情,是学生“会”写的前提。“会写”是建立在“会说”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学生连口头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都不具备,那如何能让他们写出好的习作?为此,要在学生“写”之前对他们做专门的“说”的训练,只有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在写的时候才能“妙笔生花、行云流水”。而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就成了他们“想说”和“会说”的前提。例如:在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些学生身边熟悉的小事,不仅可以让他们津津乐道,更培养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他们“会”写的前提。
2.“写”身边熟悉的素材,是学生“乐”写的关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身边各种各样的带有插图的儿童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就可以此入手,让他们随意地写这些故事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完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当然,老师更要给他们创建展示“习作”的平台,如“把我的习作读出来”活动。再进一步选择一些典型性的习作举办班级作文展览。另外,利用学生每天必看的“动画片”,在看完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从而培养他们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是作文生动的重点。“观察”是把作文写具体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也是想象作文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作文不仅仅有简单的枝干,还有鲜嫩的绿叶。例如:在指导《我的老师》这一习作的时候,在学生准确地描述出老师的外貌形象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平时面部表情或衣着的变化来想象老师的心理活动。
还应该注意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作为作文的初学者,在教学中我们只是要培养他们简单地“察”和简单地“想”的意识,并在习作中能够初步体现出来就行了,而不应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察”后的“想”这对于他们只是一种思想的渗透,而不必在观察细节后精确地阐述。
二、通过课文教学促进习作练笔
教科书上的课文,都是名家的名篇,是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例如《做一片美丽的叶子》《西湖》《拉萨的天空》《小露珠》等等,这些纪实、想象与优美的课文是初学作文者的“范文”。所以,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可以依托课本当中这些典型的“范文”,让他们在学习这些“范文”的同时去熟读、去精选、去感受、去模仿。
1.仿写课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小学的作文教学除了不拘形式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还要从“范文”中“仿”出写作的形式、结构与基本技巧,课本中优秀的“范文”,就是学生仿写的最佳素材。例如:教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后,学生仿写的“让我们荡起秋千”“让我们踏上火车”……在写出学生自己心里话的基础上,更是有了现代诗歌的“形式”与“韵味”。
2.续写课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好多在最后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完《哪吒闹海》一文后,老师说:“东海龙王父子被制服了,但是几十年后龙王的孙子――这个“官三代”又开始欺压当地的渔民了,哪吒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想一想、写一写。”这时的学生都觉得有很多话要写,课文中经典的词句与精彩的打斗场面都会出现在他们续写的“文章”中,而学生平时在其他动画片当中看到的或由此想到的种种“精彩镜头”同时也会为他们的文章增添更多鲜活的画面。
3.改写课文。改写课文就是把适合表演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剧本,在改写课文过程中,通过学生简单的“剧本创作”,培养了学生处理文字与写作的能力。如苏教版第五册的《小露珠》《小稻秧脱险记》等这些童话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作了改写,并初步形成了适合排练的剧本。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是一种全新的练笔与写作的模式。
4.写读书笔记。课文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课本中的课文大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对这些课文教学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想情感教育,而交流学习心得或写读后感都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例如:读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等诸多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在“读后的写”中得到新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江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指出:“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只有树立了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才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而中小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搭建平台,民主教学,点燃创新火花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教学上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意识到培养,因而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那里创造平等、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的实践中,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想想又什么办法来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时学生开始观察、思索、点画等,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生1说,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所学过的三角形就可以计算了;生2说,放在方格板上就可以计算出来;生3说,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就能算出来等方法。在教学中搭好平台,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创新空间,使得人人有言可发。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和参与,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可见,有些知识老师告诉学生,还不如让学生动起来,从中自己获取知识,尤其给学生“黄金”,不如让他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这样在学生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地愉快,也演绎了学生精彩的创新过程。
二、置身幕后,突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只要我们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营造宽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学习中的“实践—提高—再实践—在提高”的原则,就不难做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建多向交流,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的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向交流即可以面向学生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时,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其中1、2组的同学分别制作等底但不等高的圆锥与圆柱;3、4组的同学制作等底等高端圆锥和圆柱;5、6组的同学制作等高但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并准备足够的沙子做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后,并进行交流,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结果。1、2、5、6组没发现什么规律,但3、4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就有学生问这是问什么呀?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学具的观察以及与其他组同学的交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正是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及相互间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开启了创新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哪怕是有一点进步,也是发展,也是成功。
2、创设良好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主动构建机子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的全过程。尽可能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如:在教学“统计”内容时,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媒体的使用数量调查,收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制作统计图表。
小小调查员
固定电话
手机
电脑
地域(对别)
结果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统计表数据制作出漂亮而又有创意的统计图表。从而达到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三、由教“学知”转变为启“思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可能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方法来“排斥异己”。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能让学生探索发现的让学生去探索;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发问,就会激发思考的兴趣。在教学中,问题有教师提出与学生提出大不一样,教师提问是针对教学目标,目的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好的题目,学生提出问题则是针对知识的疑点,目的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进性创造性地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疑点提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大家都来想办法,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古人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维“大进”例如,我教学“一般应用题”时就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阐述过程,也就是学生的问题反馈意识。在两步应用题中,提出一个中间问题,三步应用题中提出两个中间问题。如:“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有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分析,理解,列式计算,有一学生列出:40×4=160(人);38×3=114(人)。让其口述解题过程,题中告诉我们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问题是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我就必须知道四年级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用图表示:
三年级有多少人?
四年级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
班数已知,每班人数已知
班数已知,每班人数已知
合并
一、“色”在精彩
不少学生在课堂观察活动或是实验操作时很活跃,参与热情高,讨论得热火朝天,可是到了要描述和总结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或是沉默,或是词不达意。小学科学是一门关于探究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这种发现是能动的、积极的,而不是教师将自己的发现或者教科书上的总结内容完全灌输给学生。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张口去描述,首先要给学生呈现出丰富而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感受到知识点中蕴含的无穷的能量。
在“寻访小动物”的过程中,我带领三年级学生寻找校园中的小动物,要求他们准备一个小本子,将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的状态与活动轨迹记录下来。他们很雀跃,有的看到了树枝上的小鸟儿,有的发现了草地里的蛐蛐,还有的学生观察到了池塘中游泳的小金鱼。我引导他们边看边进行描述: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小动物长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形状、颜色、特点是怎样的……学生在精彩的课外实践中浓厚了兴趣,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大多记得满满的。
二、“香”在趣味
孔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们所追求的,然而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应充满乐趣的课堂更多地成了一潭死水。我们只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学科的“好玩”,他们才会善于并且乐于去观察生活,主动探索和发现,并且主动提问,遇到一些有趣的事物或现象,才会迫不及待地乐于与其他同学、教师一起分享。
我引导学生观察一片片各式各样的树叶,它们的形状、颜色、特点,然后鼓励学生将采集来的树叶拿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为什么树叶会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为什么秋天很多树叶凋零了可是枫叶却红彤彤的?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有效的互问互答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
三、“味”在民主
三年级的学生渴望有一个民主的课堂,但我们的不少教师却忽略了这种需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说话比较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要真正转变理念,以生为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成长着想,可以就某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反复进行观察和描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教学“浮和沉”时,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索。以马铃薯作为实验对象,看看它在水中会不会浮起来,如果在水中加了盐会不会浮起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学生试着往水里加一些物质,比如糖水、盐水、味精水等等,通过调制液体来反复验证物体在水中实现沉和浮的有关规律。我还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小组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填写有关观察表格,开展共同探究,并进行小组间的竞赛: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实验的描述,每人说一条,不能重复。通过这样的小比赛,学生观察与表达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美”在赞赏
心理学理论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叛逆心理,他们对于不少问题的想法、看法容易片面,如果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抗拒,势必带来学习与生活上的种种困扰。所以,要重视评价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耐心等待,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敢于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来。
一、科学教学器材的开发,人尽其“材”
我们分析,科学课教学器材问题的困扰及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的:相关部门还未开发科学课教学器材;学校没有配备教学器材或配备不足;虽配备了科学教具、学具,解决了一部分教学器材问题,但像动植物类教学器料和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教学器材,仍需科学老师自己解决。
有许多老师在苦叫:“准备材料太困难”“许多材料找不到”“太浪费时间了”……那是因为没有未雨绸缪。等到要上课了,你才发现什么材料也没有,再千方百计去寻找,那当然就困难喽!怎么办呢?
开具“材料药方(清单)”。下表就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材料清单:
有了这份清单,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开始积累上课需要的材料了。当然,前提条件是科学老师必须要在学期初就能熟悉教材,如果能做到“熟读”教材的话,我相信你积累的材料一定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完备,更有实效。
二、科学教学器材的利用,“材”尽所用
科学教师一方面想借助器材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又顾虑于时间、精力和课堂的掌控。对于兼职教师而言,更是矛盾重重。教师对科学教学价值观的不同认识也影响着科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在注重对科学教学器材的开发积累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器材的资源共享,追求教学器材更科学、合理、高效地服务于科学教学。
(一)“一材”多用:挖掘一种材料的多种用途。
实验器材分为计量仪器、通用仪器、专用仪器、模型、标本、挂图、玻璃仪器、药品等,教师在选择器材准备给实验时,一定要注重挖掘每类器材的特点,特别是拓宽其使用项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每种器材的使用率,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
例如:对于玻璃仪器中水槽的使用,我校科学教研组共挖掘出其四种不同类型的科学实验作用:
1.进行有关液体实验,如: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三年级《液体一单元》等。
2.饲养动物的载体实验,如:养蚕。四年级《蚕》一单元等。
3.种植实验。如:种一种植物。三年级《植物的一生》等。
4.空气的有关实验,如:蜡烛的燃烧。四年级《空气一单元》等。
(二)“小材”大用: 挖掘器材本身特点。
在生活中发现:有些材料很容易获得,例如:各种饮料的瓶子;而有些就显得不易取得。能不能让容易取得的那些材料发挥最大的功效呢?这样一来,我们准备的材料不是可以更单一一些吗?经过尝试,还是有可能的。例如:简单的矿泉水、饮料瓶子可以做些什么呢?(下图)
A当容器:
可以当装水的杯子(减掉左边部分)
当物体沉浮实验的水槽(大点的瓶子)
当放置其他科学材料的盒子(实验盒)
当制作生态瓶中的鱼缸(最大的,像金龙油的瓶子那样的)
……
B做屏障:可以透过瓶子观察蚂蚁、蜗牛等;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为前提,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主体探究,在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其学习潜能,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
《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观察,已经认识到液体是会流动的。本课中学生通过对水、洗洁精、油三种液体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加深“液体是流动的”这个基本属性的认识的同时,认识了液体流动的快慢与液体黏度有关。本课是学生上科学课以来第一次尝试自己进行较为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由于刚刚接触科学,他们的科学思维习惯、科学实验习惯、科学技能从此课探究活动开始逐步得以培养。
看起来较为简单的探究实验,如何让学生走好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在经过与研究小组老师的一番磨课后,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教学思路:在设计流动比赛实验方案时,不需要学生写出完整的方案,只进行简图实验设计,并让他们对如何做实验、保证实验公平交流他们的看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改进实验方案,利用开放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果验证猜测,解决问题的完整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经历。
事实上,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且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他们自由、活泼、有探究的欲望,对事物的好奇心更强。由于年龄关系,学生想出的流动比赛的方法并不是很全面,有的甚至存在问题。此时,只要教师适当鼓励引导,其他学生就能很快提出质疑与建议。这样一步步,学生流动实验方案在自己小组的充分讨论和研究中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赛是否公平公正?让学生自行思考实验需要注意控制的干扰因素(变量的控制),最后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并完成探究实验得出结果。整个流程就是:提出问题--猜测--验证--结果--检验猜测是否与结果一致,最后教师小结这个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相信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必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给他们日后开展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二、选择简单的身边材料开放探究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学习不是先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结论,再加以验证。而是学生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建构起对科学的认识。创建开放式的探究,学生能以自己“个性化”的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去发现独特的问题,寻找独特的规律,获得对科学的独特理解。
在探究证明空气真的在我们周围时,教师提供给学生吸管、保鲜袋、抗病毒口服液的小空瓶、点心餐喝完的包装盒、烧杯、水槽等,这些材料简单随手可得,学生选择2至3种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想出许多不同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并把实验中如何放小空瓶到水槽中能看到更多气泡的方法也画在笔记本上。在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开放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实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围绕同一个中心,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由组织材料,表现出你追我赶的思维灵活性、变通性、创造性,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 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本单元所关注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引领学生认识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认识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认识生物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多种多样生物存在的意义。
1-2课记录统计校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用生物分布图描述,感受校园生物的多种多样,建立认识。
3-4课从校园生物拓展到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认识。通过分类活动,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5课研究人类自己,认识生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
6-7课引领学生认识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的特殊身体结构,生物形态结构,体会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8课运用资料分析,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生存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2、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3、能观察到生物之间可辨识的不同特征。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倾听他人的报告,并能用适宜的方式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编推荐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4、能够关注周围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认同人类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员,愿意与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
5、能够体会到仔细观察常会有许多新发现,发展研究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操作:常规记录1人(制表格),科学课代表1人收集活动记录、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小组自评表。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教学内容
课时与地点
1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一)、(二)
3实验室
2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二) 4、轮轴的秘密
3实验室
3、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一)、(二)
3实验室
4、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二)
3实验室
5
国庆黄金周
6、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二)
3实验室
7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一)
3实验室
8
5、做框架(二) 6、建高塔(一)、(二)
3实验室
9、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一)、(二)
3实验室
10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3实验室
11、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3实验室
12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3实验室
13、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生态园
14、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3标本馆
15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生态园
16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态园
17
整理评价资料、学生自评、小组考评
5实验室
18
卷面考查
1实验室
19
教学总结
1实验室
2 小编推荐与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关联的文章:
1.课题的名称
名称:普小教材进入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 满足聋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开办聋教育的高等学府日益增多,而目前使用的聋校小学到初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不能和普通高中教材相衔接,随着社会发展对聋人有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而现在聋校教材已不适应这一变化。
2.2 促进聋生语文能力及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聋校现在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普小教材与聋校教材相比,词汇较多,篇幅较长,注重能力培养,对聋生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课题研究的现状
聋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远远落后于普校的学生,很多聋校五年级的学生都不会做普校一、二年级的活题,如果这种现状任其发展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聋校的学生将会被人们所遗忘,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提高聋生知识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聋生利用普校教材进行教学已迫在眉睫。
4.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
4.1 丰富聋生的词汇量,扩大聋生的知识面,低年级实验班学生识记词汇量达到2000左右,中年级实验班学生识记的词汇量达到4000左右。
4.2 开阔聋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全面提高聋生素质。
4.3 实验班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好于普通班,能写出想表达自己意思的话,能看图说写几句通顺的话,词语颠倒,语法错误的现象明显减少。
4.4 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接受能力比较强,课堂效果好。
4.5 实验班的学生语言文字、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明显提高。
(下转237页)
(上接236页)
4.6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好于普通班。
4.7 实验班教师能在课堂上借鉴和使用普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促进聋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5.研究方法、过程
5.1 研究对象。我校三年级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只限于研究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5.2 研究方法和过程
(1)、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特点分析及比较。
①普校教材信息量少,内容陈旧,练习形式单一
②、普校教材信息量大,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气息,练习形式多样。
(2)、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的实验研究。普校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涵盖面大,但聋童由于听力缺陷,如果教学进度和普校同步的话,对聋童来说难度偏大,为了解决教材特点和聋生学习特点之间的矛盾,我们在实施方案将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如:教学进度设计为一、二年级完成聋一、二年级的课程,三年级作为切入点,完成普校一年级1、2册课程,四年级完成普校3、4册课程......以此类推,这样可以使教材的使用达到最充分,最完全。
在课堂教学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认真钻研普小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普校教材在聋校使用的实验研究的有效方法,随着实验班学生语文知识的逐步增多,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为了促进聋生与正常人的语言交流,提高聋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接下来我们还打算用实践法,多搞些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
普校教材提倡课前多预习,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给实验班授课时我根据聋生的特点、年龄及认知情况,给孩子教了几种预习方法:
(1)、读。读是一种重要的预习方法。读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音、语气,遇到重点段落难以理解,要反反复复的读,品其含义。
(2)、查。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字音、字意。把一些不懂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划出来,请教老师。
(3)、写。即勤动笔。预习时,在不懂字音的字上标上读音,不理解的词上写上注释,不理解的句子上画上问号,生字组上几个词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班孩子每上新课前必须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熟读课文,这点对于聋生来说刚开始比较困难,缺乏自学能力,这只能慢慢培养。普校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学生们带入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为此,实验班的老师课前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制作课件,用形象的直观的情景再现法,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普校教材还提倡团队合作,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授课过程中,四人一组,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讨论问题等,为此,在给实验班孩子们授课过程中,简单地渗透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互相检查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等,毕竟我们的孩子有着生理缺陷,你让他像正常孩子一样思维敏捷,自学理解课文,那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在实验班慢慢渗透这种理念,慢慢培养这种学习习惯就可以了。
此外,多媒体一直是普校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我校领导为了支持
实验班的研究,给我们实验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实验班的语数老师积极学习现代化理念,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全校领导很重视实验班的上课情况,组织语数老师上
研究课,通过反馈,教学研究得到了领导的好评。
6.研究成果
6.1 实验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与老师的生活老师交流时,口语、手语发展同步,意思表达清楚。
[标签:三年级 人教版 教学计划 数学]奥数精华资讯 免费订阅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一、对小学生英语写作的认识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历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过渡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最初的仿写句子到能用所学词汇和句型造句、填空完成句子、回答问题,到改写课文、看图写话、依照学过的题材写小短文,再过渡到教师引导下的命题写作。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入自由写作的阶段。从基本要求做起,逐步提高要求,每一步都做到切实可行,让小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掌握英语写作方法。
二、在培养小学生英语写作上的具体做法
1.对于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
我们这里的学生从三年级起步开始学习牛津小学英语3A。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已学的课文中选定若干单词和词组,将它们连成一个意义连贯的语句,即连词成句。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英语学习,还不会写,所以我就引导、鼓励学生先在口头上练说,为下一步写作做好铺垫。例如,学生学习了句型I can. 我就要求学生尝试用“I can...”说说自己的才能。学习了句型I’m ...I’m a Chinese boy/girl. I’m from... I’m fat/ thin. My eyes are big/small.,我就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说,而后把这些句子整合在一起进行一个完整的自我介绍。学生兴趣盎然,一点都没感觉到口语表达的痛苦,当我高兴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把这些话写下来,就是英语作文了,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会写英语作文了。学生们别提多开心了。
2.对于四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
通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书写能力及一定的词汇。《牛津小学英语》四年级教材主要以情景会话为主。教学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我有时根据教材的主题或语言内容设计学生易完成的写作任务。如将情景会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或词组挖空,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猜词填空。有的时候,在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会话问答的基础上,将所描述的句子让学生尝试着整理成一段话。如,在《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中,主要学习的是There be 句型,我让学生回答What’s in our classroom?学生纷纷作答:There is a big blackboard. There are some desks and chairs. There are two pictures. 我紧接着问:Where are the pictures?学生答:There are on the wall.当学生回答There is a bookcase时,我紧接着问What’s in the bookcase?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问答之后,我让学生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加上My classroom is big and bright. I like my classroom.尝试着描述My classroom,结果效果很好,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也很好。
3.对于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指导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文体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路、丰富的视野和想象空间。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值得学生进行仿写。通过模仿进行写作训练,学生能更加轻松地掌握写作技巧。
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所以在英语写作中,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教师可以创设充满童趣的直观情景,如,一幅图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生动的表演、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等。这些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并在瞬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范围较广的写作内容,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写作来完成。例如,学完Festivals这一主题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各大节目的有关资料,然后制作成手抄报,并把所有手抄报展示在全校。在合作中写作,既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可促进他们互相帮助与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