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划算的交易范文

划算的交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划算的交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划算的交易

第1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1.1教学观念滞后大多数技工学校总仍然存在“轻实践重理论”或者理论和实践“不挂钩”的问题,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顺利发展。由于技校管理层不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愿意配备硬件设施,学生想实践但是缺乏条件;部分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观念滞后,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相互独立的,造成实践和理论脱节。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对于上述技校,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依靠理论知识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一旦参加工作,轻视实践的教学方式的短板就显现出来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有更高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教材、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技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材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对于计算机教学,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水平选择,但是很多技校更换教材的周期很长,部分院校的实践教材和理论知识教材分开,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再者,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紧密,但是技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教材内容滞后。举例来说,传统的HTML制作的网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CSS、Javascript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大多是技校计算机教材缺乏这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陈旧的知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进入社会,技能和社会需求也是脱节的。

1.3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兼具实践性和理论性,这是计算机教学具有的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就是技校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纵观现今的技校计算机教学,大部分仍然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在教学中非常被动;理论知识讲解完后,教学习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过于单一。计算机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缺乏实践,也就缺少了由“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转化过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技校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教师也不愿去转变教学方法,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4管理方式有缺陷大部分技校已经建立了机房,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需求,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病毒、垃圾等,由此产生计算机死机、系统损坏等问题,长此以往,计算机损毁严重,对于技校来说,这是缺乏有效管理的体现。

2.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

2.1树立对教学对象的正确态度相比于高中生,技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都有较大差别,技校学生的智力特点比较特别,并别偏重于形象思维,通过教学可以培养为实践性技术人才。对于高中生和技校学生,势必不能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法,所以,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安排、教学组织等都要针对技校学生做具体安排。对于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走入社会得到好的工作是主要目标。对于技工学校来说,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是当务之急,技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向培养。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导学”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更加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将一体化教学观念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仅仅是提高考试成绩和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2.2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和教材的编写思想不相符合,造成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也不符合技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技校来说,开发一体化教学课程非常重要。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软件使用方法,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出来,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即使掌握了,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他们没有获取实质性的计算机知识。技校应采用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计算机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知识和实践联合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工具,技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优质教材应注重“工学一体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案例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式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难易适中。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师应注意几个方面。教材中应有具体案例,并且案例要有较强的实践性、针对性,更加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案例之间应联系紧密,能够形成教学系统,应按照学生水平由易到难的设置。为学生设置上机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3设立一体化计算机教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师中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在机房中自己操作,虽然教师详细讲解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但是到了机房,学生可能又忘记了,教师可能还要重新讲解一遍,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事倍功半,再者,这种教学方式也不符合技校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观念。技校应为学生设计一体化计算机教师,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在机房计算机中预装多媒体控制软件,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在学生屏幕上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第二种是在机房中设置投影仪和幕布,教师利用投影仪、幕布和计算机,变讲解边操作,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生动,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2.4运用分组、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对于技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可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有些学生却根本不知道,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应该依旧学生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即1、2、3三层,每层选择一到两个学生作为小组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知识水平最低的第3层学生为基础,着重培养第2层学生,适当的给1层学生增加练习难度。学生分组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解决,教师也应该给与适当的指导。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自己水平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别人,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较好。

3.结束语

第2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8日

会计电算化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应用性非常强,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学会熟练使用专业财务软件,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已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一种基本技能要求。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好坏关系到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本职工作。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或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学校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大体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在较短的课程安排中,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基本上上完课就已经忘记了。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与电算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和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

2、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滞后。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几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这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

3、实践组织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电算化实验的组织方式只采用混岗方式,即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制单员、出纳、审核员、会计主管等,各自单独完成模拟企业账套的全部实验内容。混岗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各项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但是操作员换来换去,大多数学生容易犯错误,经常出现出纳制单或主管制单,导致出纳签字和审核凭证进行不了,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分工与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

4、缺乏接近企业实际的、全面的案例。目前,在财会专业中,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材较多,而适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训的教材很少,多数来源于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这些资料对于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及销售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很少,经济业务过于简单,有时与实际不符,不能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直接影响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学和学习进度。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将很难达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建议

1、合理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把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如概念、发展情况、数据处理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做一般性了解。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结合实训操作课程做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使得学生能把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操作相结合起来。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财务软件为载体,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通过实践教学:一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二是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三是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2、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要上好每一次课,则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首先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这样防止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或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高;第二,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在学院财力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电算化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3、采用分岗和混岗二者结合的实践组织方式。改变实践组织方式,在教学中首先采用分岗实践教学,使学生先明确各岗位的权限与职责,理清自己需要干什么。以三人为一组,分别赋予财会主管、出纳和制单员的角色,学生轮换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工完成实验中的相应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与职责,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再让学生进行混岗实践,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4、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中的案例。组织教师开发、编写与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案例库,库中案例来源可通过以下途径取得: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收集实际工作的案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企事业单位做一些实际工作,既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可收集一些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根据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经过整理作为教学案例。在设计和选择会计案例时应注意教学案例必须符合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不能主观造成,教学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共性,同时教学案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让学生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利于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兵.关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实用软件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甘玲俐.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5.

第3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或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大部分学校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大体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在较短的课程安排中,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简单的操作,基本上上完课就已经忘记了。

另外,目前许多高校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与电算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和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

2、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滞后。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几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这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

3、实践组织方式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电算化实验的组织方式只采用混岗方式,即要求每一位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制单员、出纳、审核员、会计主管等,各自单独完成模拟企业账套的全部实验内容。混岗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各项专业技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但是操作员换来换去,大多数学生容易犯错误,经常出现出纳制单或主管制单,导致出纳签字和审核凭证进行不了,也无法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分工与内部牵制制度,以及会计凭证在各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

4、缺乏接近企业实际的、全面的案例。目前,在财会专业中,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教材较多,而适合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实验实训的教材很少,多数来源于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这些资料对于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及销售管理等方面涉及的很少,经济业务过于简单,有时与实际不符,不能充分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项功能,直接影响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学和学习进度。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将很难达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建议

1、合理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把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如概念、发展情况、数据处理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做一般性了解。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结合实训操作课程做进一步的介绍和说明,使得学生能把基本原理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操作相结合起来。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会计信息化领域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和财务软件为载体,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双证书制,充分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先,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生零库存,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通过实践教学:一是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二是能熟练应用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熟悉基层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内容,具备组织实施各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知识和必要技能。三是取得财政部门颁发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

2、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会计电算化教学一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要上好每一次课,则自身不能脱离实践,首先针对实践内容,上机反复实践,实践过程中随时记录有关问题,然后在备课本上安排上机内容、流程、目标等内容。这样防止自己对软件操作不够熟练或对操作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出确切的答复,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高;第二,会计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在学院财力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应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电算化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三,采用 “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水平。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3、采用分岗和混岗二者结合的实践组织方式。改变实践组织方式,在教学中首先采用分岗实践教学,使学生先明确各岗位的权限与职责,理清自己需要干什么。以三人为一组,分别赋予财会主管、出纳和制单员的角色,学生轮换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工完成实验中的相应任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岗位的工作与职责,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再让学生进行混岗实践,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

第4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摘 要: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乏味,趣味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是困扰中、高级职业院校广大一线教师的难题。近几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这就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而且是各大专业的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吸收一体化理念的精华,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全新的教学形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理念 模块 项目 学习单元 工作页

当今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使用技能,与英语、汽车驾驶一并成为当代人必须尽力去掌握的三大实用技能。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职业院校中的现状

在中、高级职业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本领。就笔者的学校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主要由计算机发展史、硬件分类、操作系统使用、常用OFFICE软件、网络应用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主要方面,达到教学的要求,而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教、怎么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中心,理论课堂讲授结合学生上机练习来完成课程的学习,但是如今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教学效果的需要,理实的脱节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枯燥的基础课内容甚至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直至对学习丧失兴趣和动力。因此,从学生特点出发,设计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方式,成为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二、一体化理念的推广带来了教学改革契机

近年来,随着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各大院校纷纷在重点专业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笔者学校于2010年率先在数控专业中开始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今,各个专业也开始进行符合专业自身特点的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突出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这些理念非常吻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岗位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亦可从中吸取精华。

三、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深知基础课教学过程的艰辛,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多次参加一体化师资培训,以及与外校同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笔者大胆地在自己所任课的班级中选取综合条件较好的班作为试点,率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得到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思路。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没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专门的一体化教材,因此在沿用现有教材的条件下,将授课内容重新整合,删除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二进制和十六进制的计算),将整合后的内容进行模块化,每个模块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整合后的模块大致有以下3个。

(1)基础认知模块。由计算机发展史概述和网络应用组成,这部分以学生课外自学的形式为主。由于如今的学生基本都已掌握上网的基本技能,网络应用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操作技能模块。由文字录入、硬件认知、操作系统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应用等部分组成,文字录入不拘泥于教材中要求的五笔输入法,结合学生平常的输入习惯,只提出速度上的要求;硬件认知不仅要求会识别各个硬件的外观,还要懂得一定的维护原理,掌握计算机组装技术;操作系统应用除了文件操作外,还要懂得屏幕、外观等设置,以及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办公软件重点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掌握文档的编排、表格及图表的建立、幻灯片的制作等;

(3)技能提升模块。增设在教材中没有的Photoshop、flash、网页制作等实用技术内容,以入门操作为主,内容简单易学,作为学生技能提升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2个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兴趣,也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自学打好基础。此外,技能提升模块的学习情况不纳入学生该课程成绩(100分制)的计算,但可作为参考并给予一定附加分作为奖励。

2.设计并制定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根据每个模块要求的学习任务,制定出相应的工作页。工作页主要包括学习要求、重难点介绍、学习任务概述、各个任务的测评表、主题讨论、总结及心得体会等部分。将工作页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本,既作为平常学习的指导性资料,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教学改为以工作页为中心,教材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主查阅一些基础性及概念性的知识。

3.一体化教学形式设计与开展

(1)教学实施理念。教学的开展融入项目分组结合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工作页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即为一个项目。先将学生分成3~4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选出组长,将工作页中除开基础技能模块外的其他两类模块中的各个项目,根据难易度,选择2~3个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小组模拟一个工作团队,将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分配给每个组员。教师结合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布置具体的工作案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共同配合完成该案例的任务,然后小组中的同学进行角色轮换,再完成同类的新案例,直至每位同学都完成学习单元中的每个项目的学习。最后根据工作页中的测评表进行小组评价、组间互评、教师总评给出成绩,并完成总结和主题讨论。

比如,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电脑维护团队,团队中有负责人(组长)、技术员、文员组成,将操作技能模块中的操作系统应用、硬件认知、文字录入及办公软件应用组成一个学习单元。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满足工作页学习要求的具体的工作案例,小组中的每位同学根据分工对应其中一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在课后或课堂上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基础的积累。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案例从接单到订单处理、硬件选择及组装、故障检测及排除,再到客户(主要由教师扮演)个人信息、意见反馈等相关资料(文字及图表)的收集和建档,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小组各成员互相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完成一个工作案例后,进行简单的小组总结及点评,然后小组内进行角色轮换,开始新的同类工作案例的任务。

基础技能模块作为学生基础认知部分,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仅需进行总结和组织主题讨论,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教学开展过程。根据笔者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主要由任务导入、任务进行、任务完成和任务评价四个部分组成。

① 任务导入。该环节以教师行动为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 在考虑学生基础及能力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喜好,进行分组,确定组长。

b. 根据工作页中相关项目的学习要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案例,明确任务的完成时间,并向学生讲解通过案例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应完成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c. 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应具备的能力。

② 任务进行。学生在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要完成的工作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课本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基础知识的积累,其间穿行分组讨论,对案例任务的总目标进行分析,交流自主学习心得及体会,交换学习意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要求。

③ 任务完成。学生根据工作任务要求逐步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主要还是由学生通过应用自主学习到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④ 任务评价。每个工作案例完成后,进行角色轮换学习,所有轮换学习完成后,进入任务评价环节。根据工作页上的相关测评表,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进行小组内评价,对每位成员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测评,根据组间交流和汇报的结果,各组间互相打分,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打分,给出小组及个人成绩。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综合各模块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不再进行专门的课程考试。

(3)教学开展的效果。角色扮演为主的情景式一体化教学使课堂活跃度大大增加,学生不再是被动式地接受教育,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发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主导的角色,只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教学场面进行全方面把控。有分工,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责任感;有目标,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不再一头雾水;有分享,学生将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大家分享,让学生有成就感,同时可以通过交流来吸收别人的长处;有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甘人后,不断勇攀高峰。

四、小结

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程的一体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现有的硬件和课堂环境仍然跟不上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有很多环节比如资料查找,只能鼓励学生多利用课后时间完成。此外,学生机房是早期建设的,没有专门教学区域的划分,如讨论区、学习区、演示区等,这些现实的困难都需要花心思去变通解决。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建设计算机专业各相关的一体化教室,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第5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1)会计电算化教学以传授理论为主,缺乏多元化实践形式。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分为电脑基础知识及电算化会计处理模块,电脑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有效了解并熟悉电脑硬件及软件的相关配置。电算化处理模块主要指的是ERP系统的应用,包括基础设置、总账、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账务处理及报表管理几大模块,这也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电脑基础知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模块共同形成会计电算化科目的理论基础。此外,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的手工模拟及手工做账的方式,但还是缺乏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仍以会计电算化软件教学为主。

(2)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趋现,但实施效果相对不足。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实践中,以赛促学、以学参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出现,反映了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的重视。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是以参加技能比赛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会计专业的未来就业竞争力。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但实施效果相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大多流于形式,没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职业类院校,由于重视会计实践及操作技能,以赛促学教学实践发展相对较好,而其他地区发展相对不足。

二、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会计学科和会计行业的有效进步。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能够丰富会计学科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进步。具体来说,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突破了原有会计学科教学的固化模式,将竞赛机制引入会计电算化学习。通过会计职业技能比赛,一方面将理论知识反映到实际应用当中,调整原有的理论不相符节点,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另一方面,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应对工作的实际能力,以赛促学、以赛促实。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会计行业的有效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未来工作实践提供有益支持,使财务人员尤其是会计人员更能适应会计行业注重实践与实用的要求。

(2)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提升了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操作技能与实践参与性。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授课对象,这三个学科具有很强的财务处理及财务实践的特点。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寻求在传统的电算化教学实践中寻找到授课的新形式,从而能够吸引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有效实践。如,用友和金蝶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会计电算化高校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方式让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电算化实践,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模式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形式呈现出软件教学常态化、实践操作多样化、技能提升有效化的发展新特点。软件教学常态化是指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软件的操作与实践,以软件演示教学替代原有的理论知识讲授,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实践操作多样化与技能提升有效化是针对以赛促学的新模式而提出的,具体来说,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使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突破了课堂教学获取知识的局限,将相当比例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会计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模块,理论知识演化为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实战技能。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形式极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发展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1)不断丰富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增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在当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为增强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吸引力,应注重丰富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并使会计电算化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也可以增加电算化竞赛的举办层次,分阶段、分层级、分特点,实现电算化竞赛的丰富多元。此外,会计电算化竞赛只有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发挥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优势,所以,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实行要充分考虑到赛事经费、会计相关学生参与度及赛事影响范围等多种因素。尤其是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度和竞赛辐射范围是影响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效果的主导性因素,故应鼓励学生参加辐射范围广、参与度高的会计电算化比赛,从根本上提升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質量与水平。

第6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关键词: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绿原酸;提取工艺;人工种植;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2;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296-03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of C

hlorogenic Acid in Globeflower and Its Content Comparison

LIANG Yong-f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Guyuan 756000,Ningxia,China)

Abstract: Single factor test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of chlorogenic acid in globeflower(Trollius chinensis) by the microwave extraction method and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in globeflower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microwave power 450 W, the ratio of the material to liquid 1∶25, volume fraction of ethanol 70%, microwave irradiation time 45 min and solvent pH 7. The content of chlorogenic acid in artificial planting globeflower was higher than the wild varieties,reaching 6.686%. The artificial planting globeflower there fore could be used in the medicin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globeflower(Trollius chinensis); chlorogenic acid; extraction technology; artificial planting; content

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的干燥花,又称旱荷、寒荷、陆地莲、旱地莲、金梅草、金疙瘩、旱金莲,其味苦、性寒、无毒,可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疼目痛[1]。全世界约有25种,其中我国有16种[2],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山西、河北省是传统的金莲花道地产地和栽培地[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莲花具有抗菌、抗病毒等活性,用于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烧、急性鼓膜炎、尿路感染等其他炎症[4]。金莲花除了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外,还含有绿原酸[5], 绿原酸具有抗菌作用。因此,绿原酸含量的高低也是评判金莲花质量的标准之一[6]。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微波辐射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的最佳工艺。通过测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种植金莲花不同部位绿原酸的含量,并与野生金莲花中绿原酸含量进行比较来判断其药用价值,为生产优质金莲花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人工种植金莲花,采自宁夏隆德县西北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种植基地;河北省承德、山西省五台山、内蒙古赤峰、吉林省长白山产的野生金莲花购买于宁夏明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由中药师、职业药剂师赵建军鉴定。将所采样品放入恒温箱中,在60 ℃烘干至恒重,取出后自然阴干,粉碎,过80目筛,备用;绿原酸标准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质量分数99%),乙醇、H2SO4、NaOH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012年10—12月在宁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析化学实验室完成提取工艺优化和含量测定。

1.2 仪器

UV-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XH-300A型微波催化合成/萃取仪(北京祥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FW-177型中草药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L-S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公司);RE-52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3 方法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绿原酸标准品1.0 mg,用乙醇溶解定容至50 mL,配制成20 μg/mL的绿原酸对照品储备液。取0.5 mL绿原酸对照品储备液于10 mL量瓶中,加乙醇定容,摇匀,用UV-2450 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200~400 nm 波长范围内扫描,确定绿原酸标准品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29 nm。用乙醇将绿原酸标准对照品配制成 2.0、5.0、7.5、10.0、12.5 μg/mL 5个质量浓度的溶液,在波长329 nm下测定其吸光度(A)。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绿原酸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为:A=0.055 30C-0.003 395,R2=0.999 7,表明绿原酸标准品在1~15 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1.3.2 金莲花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1.00 g粉碎的金莲花样品,按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pH 7下浸润0.5 h,然后在微波辐射功率450 W下辐射45 min,浸提过滤,将滤渣在同样条件下再浸提1次,合并2次所得滤液,60 ℃干燥,得到绿原酸粗提物。将绿原酸粗提物用0.2 mol/L HCl溶解[7],定容至100 mL,得到绿原酸样品溶液。

取样品溶液0.1 mL,用乙醇溶解定容至50 mL,测定波长329 nm处样品的吸光度。

绿原酸的提取量=绿原酸质量浓度×10-6×稀释倍数

绿原酸的含量=绿原酸的提取量×100/金莲花样品质量

1.3.3 单因素试验 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微波辐射功率400、450、500、550、600 W,料液比(g∶mL)1∶10、1∶15、1∶20、1∶25、1∶30,乙醇溶剂体积分数50%、60%、70%、80%、90%,微波辐射时间30、45、60、75、90 min,溶剂pH 4、5、6、7、8,对微波辐射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的影响。每个因素试验均称取1.00 g金莲花5份,除变量因素外,选择微波辐射功率500 W,乙醇质量分数70%,微波辐射时间45 min,pH为7,固定料液比1∶20进行试验。

1.3.4 正交试验 以绿原酸含量为检测指标,采用 L16(45)正交试验来筛选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的最佳工艺,因素和水平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不同试验因素对绿原酸含量的影响不同。微波辐射功率为400、450、500、550、600 W时,绿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532%、5.164%、5.391%、5.186%和4.495%,故确定最适宜的微波辐射功率为500 W;料液比为1∶10、1∶15、1∶20、1∶25、1∶30时,绿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3.689%、4.532%、5.541%、5.569%和5.563%,故确定最适宜的料液比为1:25;乙醇溶剂体积分数为50%、60%、70%、80%、90%时,绿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313%、4.914%、5.536%、4.592%和3.941%,确定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的效果最好;微波辐射时间为30、45、60、75、90 min,绿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946%、5.638%、5.103%、4.625%和4.102%,确定适宜的微波辐射时间是45 min;pH为4、5、6、7、8时,绿原酸质量分数分别为4.164%、4.534%、5.016%、5.438%和4.803%。因此,最适宜提取绿原酸的条件是pH为7。

2.2 正交试验结果

从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影响金莲花中绿原酸提取的主要因素是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C、D、E、B、A,即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微波辐射时间、提取溶剂酸碱性、料液比、微波辐射功率,最佳工艺条件是A2B3C2D2E4。

方差分析结果(表3)显示,对微波辐射下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显著影响的因素是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和微波辐射时间,而微波辐射功率、料液比和溶剂pH对绿原酸的提取无显著影响。因此,提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和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功率可降低,辐射时间可适当缩短。结合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和微波辐射功率对金莲花中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在其他因素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微波辐射法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乙醇溶剂的体积分数确定为70%,微波辐射功率为450 W时提取效果最好。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辐射功率450 W,料液比1∶25,乙醇溶剂体积分数70%,微波辐射时间45 min,提取溶剂的pH为7。

2.3 验证试验结果

取适量粉碎后的金莲花药材,在正交试验所得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绿原酸质量分数为6.686%(n=3)。表明在上述工艺条件下,提取的绿原酸含量高,达到优化工艺的目的。

2.4 金莲花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2.4.1 不同产地金莲花中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对来自河北省承德、山西省五台山、内蒙古赤峰、吉林省长白山产的野生金莲花和宁夏隆德人工种植的金莲花进行绿原酸提取,在正交试验所得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下,得到绿原酸提取率分别为5.642%、5.685%、4.728%、4.573%、6.686%(n=3)。通过与河北省承德、山西省五台山、内蒙古赤峰、吉林省长白山产的野生金莲花绿原酸含量的比较,宁夏隆德人工种植的金莲花绿原酸含量高于河北、山西等地产的金莲花,完全能够满足药用。

2.4.2 金莲花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开发金莲花的药用价值,在正交试验所得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下对人工种植金莲花不同部位的绿原酸进行提取,提取部位为花、叶、茎和根,所得绿原酸提取率分别为6.686%、4.683%、3.192%、1.281%(n=3)。

3 小结与讨论

1)绿原酸的提取率随微波辐射功率增大而增加,但是当微波辐射功率大于500 W时,绿原酸的提取率又开始降低。可能是因为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对金莲花细胞的破碎作用加强,绿原酸提取率增大,但当微波功率继续增大时,随着对细胞破碎作用的加强,溶解杂质也增大,有效成分溶解量减少,绿原酸提取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2)绿原酸的提取率随料液比的减少而增加。随着料液比的减少,溶剂与原料接触越充分,二者的传质作用增强,绿原酸的提取率增大;当料液比小于1∶25时,提取率有所减小;如果继续减少料液比,一是给绿原酸的纯化带来困难,二是浪费了溶剂。因此,确定料液比1∶25是金莲花中绿原酸提取适宜的料液比。

3)本试验中,随着乙醇溶剂体积分数的增大,金莲花中绿原酸提取率增加,当乙醇溶剂体积分数超过70%时,提取率反而下降。随着乙醇溶剂体积分数的增加,乙醇对金莲花溶解度增大,绿原酸的提取率也随之增大;当乙醇体积分数超过70%时,金莲花组织内的一些绿原酸不易被乙醇萃取,同时一些杂质如叶绿素等脂溶性物质的溶出量也随之增大,绿原酸提取率下降[8]。

4)绿原酸的提取率随微波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微波辐射时间在45 min时,提取率最高;当辐射时间大于45 min时,提取率反而降低。这可能是随着微波辐射时间的增加,提取物的杂质也随着增加,这些杂质可能会吸附绿原酸,造成绿原酸提取率降低。

5)绿原酸的提取率随溶剂pH的增大而增加,但pH大于7时,绿原酸的提取率又开始降低。这与绿原酸本身是一种有机酸有关,碱性条件下一部分绿原酸可能发生解离,导致绿原酸提取率下降。

4 小结

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影响微波辐射下提取金莲花中绿原酸的显著因素是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和微波辐射时间,因此应严格控制乙醇溶剂体积分数和微波辐射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微波辐射功率450 W,料液比1∶25,乙醇溶剂体积分数70%,微波辐射时间45 min,提取溶剂pH为7。人工种植的金莲花中绿原酸含量较高,完全能够满足药用。除了花外,金莲花的叶、茎中也含有较多的绿原酸,因此可以考虑将金莲花的叶、茎作为药用部位,进一步开发金莲花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56.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0-88.

[3] 白宇明.中药材金莲花[J].中草药,1994,25(6):29.

[4] 叶云峰,彭 勇,付 岗,等.药用金莲花研究新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7,9(3):29.

[5] 文秀云,吕文龙.内蒙古地产蒙药材金莲花质量标准的分析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3):8-9.

[6] 王和平,吴 彪,郭淑艳,等.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金莲花口服液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医药学报,1998(5):50.

第7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改革 应用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面对部分技工院校计算机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现状,建议技工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课在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

1 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课学完了,等到去机房上操作课的时候,有的理论已忘记,有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不匹配、不同步,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备课内容、授课方式不同,容易出现学生在课堂学的理论在实践课上用不到或已陈旧过时的现象。

2 限制学习情绪与职业情感。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学习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使学生不清楚理论的应用价值,容易造成理论学习的动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3 影响个人发展与企业需求。现代生产活动要求技术人才不仅能操作机器,而且具有进一步改革创新能力。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教学,会把学生教育成只会简单重复的操作,不能有效改进生产工艺和适应技术进步;脱离了实践操作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企业对员工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练,在练中学,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理论知识,使学生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以实现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最大化。该教学模式具备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三个特点。

1 理论教学与训练操作同步进行。通过教材一体化、场地一体化、教师一体化等措施,使教师授课与操作、学生听课与操作同时开展,教、学、做同步进行、相互推动、一并提高。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巡回辅导等手法,让学生通过听、看、记、做等方式全面调动学习热情,在做的过程中记忆和检验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 重点突出实践操作的主导地位。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按照“服务专业,实用为主”的思路,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和空白,增强了教学直观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技能人才的培养。

3 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为教学目的。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而“学”的目的是为了“做”。教学做一体化正是将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作为教学目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

结合我市技工院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作法,笔者认为,通过做好以下工作,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际应用。

1 培养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对原有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进行系统教育培训,大胆取舍,建设一支能同时教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的教师要认真思考,精心准备,主动加强学习,认真探索研究,提高自身技能,把社会真正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

2 编写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改革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舍弃繁琐冗长、陈旧过时的理论,增加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理论。编写一体化教材时,要力求反映企业用工现状和趋势,力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力求教材内容科学规范,使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3 筹建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场地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技工院校要补充和更新计算机设备,增加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传真机等相关设备投入,努力创造一体化教学条件,让教师、学生都能够在一体化教学场地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努力保证一体化教学效果。

4 规范一体化教学的教学秩序。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现场操作,容易出现课堂秩序不易管理的问题。因此,必须严格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规范行为,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游戏、闲聊天或做一些与一体化教学无关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熊发涯,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2]杨莹,浅谈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S1)

第8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以就业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为目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和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式,运用新的教学思想,合理的配置教学设施,最大程度的挖掘教学资源。教学的基础就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构建完善、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和实践计划,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及时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得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任务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形成以就业为目标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给学生亲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技能训练一般都是分层次的,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技能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以就业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需要学校和社会企业加强联系,以企业对该专业的需求和企业本身的性质为基础标准,为学生量身定制一个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去挖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潜能,通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有效替身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得高校计算机教学更加社会化,为社会各个企业输送综合性应用人才。

2 目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课程设置落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新兴专业教学没有落实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调整都没有跟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于教育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制定了统一的专业目录,在审批目录之外的新型专业中十分困难,造成培养人才结构上出现了失衡的现象。目前高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与社会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教学内容一般不符合IT前沿的需要,教学没有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上也不是将职业化作为教育的方向,而是将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讲解,掌握了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没有达到让知识得到广泛运用的目的,再就是现在高校为了增加自己的生源,根据社会的发展开设了一些和计算机有关的新兴专业,比如PREMIERE、3D等,但是由于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和操作设备的限制,导致这些新兴专业的学习都和之前传统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大致一样的,学生学习不到实质的内容,没有时代的气息,这些专业的设置完全没有达到实际意义。

2.2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不足

计算机实践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高校的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是为了验证一些理论知识,基本没有体现出实践的创造性。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操作的内容和上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统一的进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因材施教,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自主研究,这也造成最后的实践报告和实践课程都趋于理论化。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削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本身应该多元化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变得单一,学生无法使用学习到的知识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3.1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教学目标细分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之后让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循序渐进,在完成任务是逐渐加深难度,使学生保持清晰的思路来掌握知识的脉络,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这中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教学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样对学生和社会都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主体,老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老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有效的任务,这也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的大目标下,将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再将这些小目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构建成一种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图片文字排版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出在文档中插入图片这样的小任务,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老师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行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和需要使用的工具,设计的任务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介绍自己的幻灯片。在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在完成高难度任务的时候,学生遇到问题,老师要及时的给以指导。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就是任务设计要练习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word基本操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贺卡。

3.2 以计算机就业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目前高校计算机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对当前计算机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老师在报障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办公软件等一些基础内容的学习基础上,还要结合目前市场的需要和学生自己的兴趣,添加一些网络市场推销、网页制作、建设网站、Flash动画等一些社会企业需求量比较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在学习Excel表制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完成企业求职表、工资表的制作,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和Photoshop软件设计完成企业的宣传画册,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满足市场化的需求、提升学生计算机素质以及优化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有效统一。

3.3 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在教学中要在学生的职业需求基础上展开对应的应用实训。模拟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在这个要求下对比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找打学习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就以中文专业来说,毕业之后主要是从事编辑、文秘等,这些工作运用计算机的重点就是在文字处理上和信息整理方面。所以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实训中要侧重于文件的写作格式、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公司邮件的收发等。懂得公文的写作以及基本故障的排除,为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打好基础。

3.4 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故障排除能力

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虽然是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由于企业有商业机密和一些保密制度,当使用的计算机出现问题时,还是需要岗位人员排除计算机的基本故障。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要针对WinowsXP、Win7、h~等操作系统软件的故障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有基本的故障排除能力,才能胜任岗位上的工作。下面就以日常办公为例,检查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修复出现应用软件都是高校计算机学习的重点内容。高校计算机教学还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和故障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基础运用能力。

第9篇:划算的交易范文

关键词:全面电算化;会计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83-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会计专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社会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教育力度,全面推进以电算化为导向的会计本科教育技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全面电算化为导向在会计本科教育实践的实证分析

1.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根据随机抽取的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16家企业的电话调查得出的结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包括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预算、销售预测、利润管理、财务分析等各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实际会计实务已经全方位应用计算机技术[1]。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还只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普通应用工具来学习,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已经是会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2.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目前大部分的会计本科教育还是传统的“手算笔记”教育,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会计教育的大环境。如填制记账凭证的教学过程还是采用纸质凭证手把手的教学生如何填制,殊不知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早已不是手工填制,基本上以机制凭证取代了。特别是财务管理的教学,计算年金系数、复利系数,这些系数如果用笔来算,既浪费时间,又准确率不高。如果在财务管理的日常教学中把计算机应用软件结合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3.学生实际要求的迎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比如说:“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登记账簿,我们已经学懂了记账的基本原理和程序,为什么老师还特意留出一个星期时间要求我们一张凭证一张凭证的登记账簿,何况手工登记账簿与计算机登记账簿已经完全不同了。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学到有价值的东西”。笔者通过对所在城市4所不同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调查了283名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得出了现在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已经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且学生们已经意识到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的不可分割性,更愿意接受全面电算化的会计本科教育。

二、全面电算化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实践

1.以会计基础理论和主流应用软件相结合的会计实务教育。(1)课程设置的先后。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应开设在会计类专业课程之前。在开设会计类专业课程之前,应确保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程序语言等基本的计算机类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完毕。在学生已有计算机相关基础的条件下再来开设会计类专业课程[3]。(2)会计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结合。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已经是会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人为的把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基础知识分割开来。实践教学中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时,应该结合电算化教育。如在《会计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时,既要讲会计基础知识,同时可以把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把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作简单介绍。

2.以数据处理软件为基础的财务电算化教育。目前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还有财务预算、预测、管理、分析等内容。大学会计教育中应该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除了讲述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基础理论以外,应该推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基础理论的讲解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如目前在企业中最为流行的数据处理软件主要是Excel,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Excel软件和财务管理,Excel软件和财务分析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企业需要人才为目的。

3.以财务软件为工具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育。目前在高校应用的比较普遍的电算化教学课程就是财务软件的应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必备会计工具也是财务软件。毫无疑问,财务软件的使用是全面电算化为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在应用财务软件课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重视国内软件,忽视国外软件,只使用一门财务软件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不是很适合[4]。

以财务软件为工具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育体系,应该吸收最先进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开设一门主流的国外财务软件和一门主流的国内财务软件,起到一个相互补充的作用。

4.建立财务、会计、审计电算化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相连是解决“学以致用”问题的一条捷径。目前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兼任会计、财务等多方面工作,大学实践教学也应该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立综合多样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全面电算化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建立起财务、会计、审计电算化一体实践教学体系。(1)会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会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会计基础、财务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条件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建立工作小组,并对工作小组进行分工,力争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通过会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业务流程、主流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对培养学生即时上岗能力非常有帮助。(2)财务管理流程实训课程。在会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了一个整体把握后,即可开设财务管理流程实训课程,运用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模拟真实企业的财务预算、利润预测、现金管理、投资筹资管理专项训练。通过真实运用财务管理软件对真实的财务项目作出决策,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3)审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在前两个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审计业务流程实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审计人员的角度来思考会计业务和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实训课程模拟真实的内部审计流程以及CPA审计的业务流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业务知识的理解,并为将来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全面电算化为导向的会计本科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1.建立课程上机考试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都已经在计算机上进行。如最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方式的改革,很多省份《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也实现了无纸化上机考试。因此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5]。正是因为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把会计基础知识、财务、审计等基础知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了融合讲解,因此现行的纸质考试无法考核我们的教学效果。

2.应用上机考试系统,建立定量化的平时成绩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是大学考核系统始终无法量化的一个问题。在建立了课程上机考试系统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考试系统应用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比如说可以以单元或者项目随堂测验随后检测教学效果 [6]。

3.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电算化的教育教学中来。通过建立实时考评系统,可以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找到学习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全面电算化的教育教学中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申海燕.试述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4):43-44.

[2]王歧.会计电算化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会计,2010,(3):10-14.

[3]黄旭.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新探讨[J].会计之友,2010,(12):114-115.

[4]应连军.基于ERP沙盘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67-68.

[5]孙永丽,高莹.从教学过程设计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