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政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072-01
一、思政课存在的意义
思政课,顾名思义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流价值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而在如今的思政教学中,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配合度明显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学生称其为“洗脑课”,上课时睡觉、聊天、玩手机是一部分学生对待思政课的惯用态度。老师在讲台上既要维护思政课的严肃性又不想造成更紧张的课堂气氛,所以往往是有气而不得发,影响教学心情和教学效果,从而使课堂陷入此恶性循环。
从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来看,思政课的开展不仅有意义,而且甚至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一环。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讲,敌对国外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经常会混淆视听,煽动民众,企图制造社会动乱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加之一些鼓吹所谓“普世价值”的“非普世者”日夜盼望着中国人主流价值观的动摇,以便达到其分裂中国的目的,因此我国必须坚守住社会思想的主流阵地;从个人角度来讲,没有思政课的引导,一些人就会误入人生的歧途。就如同马加爵刑前后悔“当初的思修课没有认真听”一样,如果受过高等教育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犯罪,那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便会类似俗语戏谑说的“流氓会武术”一般,往往比其他人大的多。综上可见,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难开展的原因
(一)教材内容的重复性较强
如果我们翻开思政教材可以发现,很多政治类的内容中学时已经学习过不止一遍,而课本所做的只是将以前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复杂化。大学新生是刚刚经历过高考的,他们对那些背了无数遍的史政内容是“审美疲劳”的,出现逆反心理并不奇怪。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纵向计划制订时是否要考虑阶段教育内容的顺序性安排,而不是每个学习阶段都把所有的大略内容学习一遍,应让学生在新的教育阶段接触新的知识名词。另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存在着重复与交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 这些同样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二)理论的嵌套缺乏生动感
可喜的看到,如今的思修和马克思原理等课本在内容上已经增加了一些较为生动的实例,但总体上讲,教材的内容还是过于理论化。往往教师如果按照课本内容来讲,只能是一个理论去解释另一个理论,这就造成了理论的嵌套,使得课程内容失去生动感。而如果不按课本内容来讲,往往又陷入了脱离课本的危险。
(三)指导范畴有待细化
当前思政课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理论无法很好的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无法给予学生“拈来即用”的生活指导作用。很多学生都会有此疑问,“我今天学的思政内容对我今天所要做的事有何用处。”虽然我们不鼓励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得到了一些具体性的指导,那无疑其学习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像《基本原理》这样的教材,很少能看到生动的事例和联系现实生活的例证,对于新世纪习惯了娱乐视听的学生自然是不喜欢学。如何联系生活的具体实例来编撰思政教材和课堂教学,这需要极高的通识性造诣,是我们需要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三、思政课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注重程式,阶段教学
首先要开篇明义,以一个或几个专题展开来分析,或通过简短视频让我们感受名家对当前社会局势的见解,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再联系上本章节要讲的书本上内容嵌套,往往能收到很好效果。其次,在主体知识讲解时可在恪守主干基础上,吸收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军政学、管理学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受用性,借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形散神不散”地将发散性学科或社会科普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 “细枝”嫁接,从实例中交叉讲理论。例如从古巴的朗姆酒一直发散到切?格瓦拉,进而突出西方的干涉甚至暗杀等,增强学生反抗西方霸权的决心。当然,最后要层层收拢回归,把握主干内容的延续。
(二)注意细节,多样教学
思政课的老师不是政工的政委,我们不能把自己框死在一本正经的“本本印象”的之中,将当前社会热点加以嵌套,用思政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思政是这么好用,能让他们看清事情本质,思考解决途径。还有以实例为中心展开讲授的案例式教学法和以互动为中心的研讨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多样尝试,都可能有较好效果。
(三)培养魅力,幽默渲染
教师的魅力对于教学有着特别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因崇拜老师而喜欢课程,而且不仅对于课堂,甚至教师的魅力指引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态度都有着心理暗示,使学生做事做学问也都会潜移默化的朝向自己的榜样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培养自身的独特魅力,或是学识渊博,或是诙谐幽默,总之要让学生认可,甚至是适当的崇拜,因为崇拜一个人是不可能不听这个人讲话的。
如果一个老师不知道如何打造自身的独特魅力,那至少要学会幽默的本领,因为幽默往往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幽默有时是一门课程开展顺利与否的隐形因素。当然,老师的幽默要适时适众,在不该幽默的时候幽默,或是旁人都不买账的那种幽默着自己的幽默,非但不会起到帮助作用,还会让学生更加反感轻视这个老师。懂的幽默的人往往能无形中化解很多难题,博得勃勃生机,对于文科性的课堂来讲,没有欢笑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例如在学生违反课堂秩序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管教方式,切不可因为生气而实行强压政策,比如厉声厉色的批评学生,说些激愤的话等,尤其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愈加无人听课。应采用一些玩笑话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这样学生既不会僵化对峙,也不会下不来台,往往能更加喜欢这个给他留面子的幽默老师。在如果没有幽默贯穿课程始终,那很难调动起学生的视听来,也很难形成教师的独特魅力。
我们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平日的言传身教可能影响着大学生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项伟大而重大的任务。而无论课程内容有多么优质,知识多么精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听课,对于学生来讲,没有听课就没有课程。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关于实践教学的概念,《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的定义:“与理论教学相对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标准不同,定义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从教学目的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实际操作来获取感性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狭义与广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和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相对的教学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包含了理论教学之外一切和实践有关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还是教学之外都有所体现。第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属于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第四,从学生参与的角度出发,实践的本质在于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主体。因此,只要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都是实践教学。判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不是通过教学场所,而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方式以及途径的实践来判断。综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提升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在教学形式或者内容方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的覆盖面低
笔者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了向往性,但是,真正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的学生数量非常少,他们多数无法体验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成就。这是由于高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资金、上级安排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无法保障全体同学的参与,而只能选拔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教学。这种形式的学生参与程度,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
(二)时间上不连续
我国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中,随机性与偶然性所占的成分很大,没有深入思考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其结果必定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毫无规律可言。尤其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根本没有做到稳定与连续,有时甚至是部分班级开展了实践教学,而部分班级没有开展。这种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三)没有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对我国的很多高校而言,如何提升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当调查学生对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感受时,他们往往以“知道了”“参加了”的态度回答,但是当问及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何收获时,他们往往表现出茫然的态度,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有待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建议
(一)课内实践教学
针对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很多高校开始了对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首先,进行专题教学。这一过程要求思政课教师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联系,充分拓展课堂教学。其次,进行研究性教学。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学生查阅足够的资料,然后分析提炼出要点问题,完成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并在思政课课堂中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与发言,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研究与合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大大增加。最后,进行体验式案例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真实还原案例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案例发生的真实状态。
(二)校内实践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便是高校,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不同,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这也是吸引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原因之一。通过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价值观念变抽象为具体,大学生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带头作用,开展题材丰富的专题讲座,例如演讲比赛、读书节等。由于大学生社团属于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爱好自发加入的团体,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们的兴趣特征。广大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对活动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校方面必须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及收获进行有效记录,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校外实践教学
所谓校外实践教学,指的是通过学生在校园之外以参观、调查等方式,与社会深入接触,在社会环境中体验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校外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且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对现实国情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资源,带领大学生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参观学习,也可以带领大学生到成功的企业参观实习,亲自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可喜成绩。组织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学生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等活动,提升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奋斗的热情。
(四)专业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和传播媒体的密集轰炸,各种新思想、新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景教学正是顺应这一要求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靠教师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传授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所以它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当前各高校虽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创新,但现实 “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滞后,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
从现状调查分析来看,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十分理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认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既有的思想道德标准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灌输就会让学生实现自己的道德内化。所以,思政教育常常停留在训导的层面上,教师往往以说教的口吻阐述着教学内容,极易导致学生的理性德育知识与感性思想体验形成较大断层,忽视了对大学生真实情感的剖析和引导升华。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一方面既有的思想道德判断缺乏社会生活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很难有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学生的现实思想道德情感没有得到充分地尊重,也限制了学生思想道德外化的张力。教师往往只片面强调书本中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十分丰富的理论品格、思想方法、伦理价值等方面的传授和引导,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以解决他们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由此,情景教学被引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为大学生情感实践与体验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并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由衷欢迎。
(二)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单纯理论灌输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生活实际存在较大差异,距离自己很遥远,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更没有多大关系。造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有多方面,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习惯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或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缺乏对现实问题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研究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外,从考核形式上来看,由于大多采用从题库抽题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把鲜活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被严重地扼杀,这也直接反映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单调和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只有尽量减少灌输教育,换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密切联系时事,特别是结合学生普遍比较关心的时事评论、网络微博、社会文化等内容,设置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教学实践不足,造成了大学生“知行”的不一致
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不仅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辛勤传授,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道德生活环境熏陶,把道德要求融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慎独能力。从当前实际来看,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知、行不一致,大道理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无法有效贯彻于日常生活实践。据有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有着明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是非判断能力。在问及乘坐公交车时是否该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众口一词地加以肯定;有95%以上的学生谴责在别人休息时大吵大闹、在公众场合乱扔垃圾、吸烟和吐痰等行为。但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漠视社会公德、有损文明的行为却随处可见,比如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如厕不冲等等。应该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对社会道德的认识,而是缺乏思想道德的基本实践。教师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实践行为的引导,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在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应自觉地调控其情感、增强其意志、坚定其信念、自律其行动,从而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高校“思政课”实施情景教学的现实意义
情景教学是一种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和指导行为于一体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方法变革和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教学方面来讲
在目前的法律和制度等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取消或者减少有风险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带队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山大,弄不好饭碗都难保,只好选择不带或者少带学生出去,但这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和有效之道。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上级有关部门要明确规定,只要事先安全教育到位,组织实施得力,切实做到‘五不’(不乘‘黑车’,不在恶劣天气中出行,不前往危险区域,不参加高风险活动,不单独或几个同学结伙离开集体),如仍遇灾祸,社会实践领队老师无须承担责任”。[2]这个建议不错,但不知哪个上级有关部门愿意或敢于作此规定。笔者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问题有“三解”。
二、解决安全问题的“三解”
(一)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
解决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问题的最好方案是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稳定器,能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通过市场分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对策。1.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以下简称校方责任险)意外伤害指意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的伤害。意外伤害险可分为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两类: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为标的的保险。团体意外伤害保险,是指社会组织为了防止本组织内的成员因遭受意外伤害致残或致死而受到巨大的损失,以本社会组织为投保人,以该社会组织的全体成员为被保险人,以被保险人因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重大伤害、残废、死亡为保险事故的保险,具有短期性、灵活性、保费低廉,保障较高等特点,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就是其中的一种。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直接保障的是校方的利益,间接保障的是受害学生的利益。如果学校购买了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那么学生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遇到诸如车祸、被歹徒袭击、溺水、食物中毒、触电、车船着大火被迫跳出逃生、见义勇为与歹徒搏斗等事件而伤亡,就可以向保险公司主张赔偿,以弥补损失。校方责任险属于团体保险,由于“团体保险大批销售的方法减少了保险公司的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所以团体保险的费率低于个人保险的费率。学校只需向保险公司支付数额较少的保险费,就可以分散赔付较大补偿费用的风险”。[3]另外,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保险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校方责任险属于财产保险,其投保人是学校,保险标的是学校对学生人身受到伤害而依法应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学生平安保险属于人身保险,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是学生,保险标的是学生本人的身体和生命。[4]因此,学生和学生家长不能因为学校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就不再购买学生平安系列保险。2.学生平安系列保险大学生平安系列保险(简称“学平险”)含大学生平安保险、大学生住院医疗保险、大学生住院补贴保险等。“学平险”下至刚出生28天的孩子、上至大学生,只要缴费即可参保,无须像成人购买重大疾病险一样进行各种体检。“学平险”便宜,但保障却不少,仅数十元就涵盖了意外伤害、意外门诊、住院医疗等保障,是孩子和学生投保的第一选择。一般报销比例也比较高,基本上都可以达到70%以上的报销幅度。如果大学生购买了“学平险”,学校又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生意外,学生就有了双重保障。3.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平安系列保险需强制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条规定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学生及学生家长有权自主选择是否购买学生平安保险以及在哪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平安保险,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强制学生购买。对于校方责任险也是规定学校的举办方应该购买,没有强制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都排除在校大学生作为适用对象,如果学校没有购买校方责任险,学生本人也没有购买平安系列保险,大学生一旦在实践教学单位发生意外事故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学生和学校就得不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保障,得不到足够的经济补偿。而在国外,学校的责任保险大多以强制的方式推行。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强制推行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以保障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同时将校方的办学风险市场化,让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像工伤保险一样普及,成为学校和学生的“救生圈”。当然,强制推行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学平险”的费用很低,每个大学生都能负担得起。对于贫困生,“中国人民大学每学年会有专门的负责人与贫困生联系,对于参与了保险的贫困生,学校会将保费全额打入学生的银行卡内,对贫困生给予补贴”[5]。关键是校方责任险的费用问题。法律规定校方责任险保险费为每人每年人民币5元;保险金额为每人每年人身伤害赔偿限额人民币30万元;每所学校每次事故赔偿限额人民币150万元;每所学校每年累计赔偿限额450万元。按照谁办学,谁支付的原则承担。公办学校可由学校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解决,也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解决,也可以采取学校挤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从勤工俭学收入中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方面予以解决。民办学校自筹解决。无论何种形式绝不允许向学生收取费用。2004年12月深圳市明确规定校方责任险的费用由市、区财政负担,并且包括了民办学校和合作办学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和深圳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校方责任险和“学平险”不但适合大学生假期和平时的社会实践教学,也适合毕业实习;不但适合理工科学生,也适合文科类学生;不但适合分散自主实践,也适合集体实践。“尽管生命不会重来,伤痛无法消失,但保险金的理赔至少能为家人送上直接的、实际的经济支持,而这也正是保险的意义所在”。[6]当意外发生时由保险公司赔付,避免伤亡的一方一家三代齐上阵一哭二闹三上吊,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持续,让学校背上沉重的风险负担,也让实践教学接收单位、学校及其带队教师免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将精力集中于如何组织实施好社会实践教学上。
(二)安全总动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
如果学校和学生分别购买了校方责任险和学生系列平安保险,就不用签订安全责任合同了,但是在目前,具有这张“保险网”的学校和学生总体比例很小。所以就有必要在实践教学开展前进行安全总动员,签订安全责任合同。学校在每次社会实践教学前都必须召开安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拒绝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安全动员大会的主要内容应该是生动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的安全教育课。在全校进行实践教学安全教育课评比和筛选,并对听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反响好的一个或几个安全教育课件及其制作人确定为安全教育课的示范课件和主讲人。当然学校需付主讲人一定的酬劳。安全动员大会的最后一项是签订安全责任合同。责任人包括组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的校方、带队教师和参与此次实践教学的每个学生。安全责任合同需请专业人员设计,最好由中央相关部门给出一个责任合同范本。笔者草拟了一份(不够成熟,待完善)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承诺共同遵守,合同如下:一、本次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二、各方的责任和义务:1.甲方遵守校规校纪和实践教学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和实践教学单位的要求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以安全为重,以大局为重。按照学校指定的日期、时间及方式出行。甲方保证“不乘‘黑车’,不在恶劣天气中出行,不前往危险区域,不参加高风险活动,不单独或几个同学结伴离开集体”???。学生如有特殊疾病必须事先告知带队教师,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立即向带队教师汇报。对于因学生自己的过错给实践教学单位造成的损失,学生应当承担相应责任。2.乙方按照学校规定的要求带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应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如遇特殊情况应立即组织施救或报警求助,并立即向学校汇报。因特殊原因或者紧急事故不能带学生外出实践教学的,必须提前申请并经教务部门领导批准。3.丙方应提供必要经费和其它保障,给予实践教学以全力支持,在乙方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组织得力、无故意或严重疏忽的情况下,不得将安全事故责任归结在带队教师身上。三、合同终止:到本次社会实践教学完成时间本合同终止。四、违约处理:1.甲方违约处理:如甲方违背上述规定,因个人原因或故意隐瞒所导致的意外伤害应当承担相应责任。2.乙方违约处理:因、故意或严重疏忽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3.丙方违约处理:因丙方原因导致的意外损失由丙方承担。五、免责条款:因不可抗力、学生及其带队教师犯罪、吸毒、斗殴、醉酒、自杀以及故意自伤身体造成的损失和伤亡,甲乙丙三方互不承担责任。六、争议的解决:因执行本合同而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均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协商未果,则任何一方有权提起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七、紧急联络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本来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负有安全责任的还有实践教学单位,但是基于目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高校能联系到接收单位已属不易,学校和学生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更不会向实践教学单位提出签订安全责任协议,实践教学单位也不会签订这样的合同。另外,该合同绝不是为了免除学校和带队教师的责任,而是要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尽最大努力减少或避免意外的发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教学。
(三)分散自主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 有效性 互动教学 设计策略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有效性的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共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改变被动、消极的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如下两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设计策略进行了讨论。
一.高效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内涵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理解:
1.教学的有用性。即思政课在设计教学活动和环节时,要求具有外化思想活动和内化思想素质的作用。这种有用性的教学原则可以从如下两个过程中展现出来,首先是教师利用教学活动,顺利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其次是学生与时俱进,自觉将其转化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这一能力的过程。只有完成上述目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
2.教学活动的效率性。这一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投入了脑力、体力和一定的物力之后,学生对教学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越高啊=,就表示受到教师影响的范围越广泛,课堂的效率也就越高,相互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受到西方教学理论的影响,目前我们主要将学生是否进步作为衡量教学效率的标准,理想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用最少多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二.高效思政n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设计策略
在高校中要开展思政课的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必须要坚持人文思想,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设计有效性互动教学还要满足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使教学的信息能匹配学生对信息的心理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要求,具体的设计策略如下:
1.提高思政课教师设计互动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进行有效性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为了顺利推进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素养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信仰和使劲行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学习,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只有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桎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研水平。因为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具有直接关联。只有透彻领悟教学内容,教师才能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思维和体会将其表达出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帮助。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长远的目光,否则就会影响知识的深度,无法契合时展的要求。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室还要进行创新,善于学习,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时代语言将自身的体会表达出来,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
2.调动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课开展有效性的互动教学时,除了教师的主导能力之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让学生深入参与思政课的互动教学,首先就必须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演讲和教材试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平台和锻炼机会,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中进行自觉思考,主动表达自身思想,实施人性化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18-03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可以激活教师和学生双向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发师生情趣上共鸣,促进师生共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师生双方的被动、消极和应付式教和学态度和相互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很差的现状,从而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但是问题在于究竟哪些教学因素,能够引起真正的有效性互动,使教与学达到共鸣共振呢?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就是要综合利用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积极因素,启动师生共同的内在有效需求,进行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通常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用性,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活动能否对学生思想素质内化和思想活动外化产生效用。即不仅体现在这种教学能顺利把教师所教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还体现在能够自觉地外化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人才。二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率性。教师教学活动在投入一定的精力包括体力、脑力和物力后所获得的学生认同度或者说学生普遍接受程度,认同度越高,受教师教学影响的面越广,从而获得教学效率越大。西方的教学效率性核心思想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普遍标准,最高境界就是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学会学习,而且强调尊重主体能动作用,遵循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学实际需求,实现特定时代的教学价值目标。
从当今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能力提升,而且是双向能力提升,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终身受益,收获自己的知识,并内化为素质和外化为能力,同时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仅仅指教师投入的精力和物力的效率性,而且是指师生双向投入的效率性,有效性互动教学要既能使教师投入的精力以及物力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思想辐射和影响程度高,使更多学生产生认同度,其理想境界就是所有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一切都已经接受(事实上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一理想值),又能使学生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迅速理解、消化甚至内化教师的知识,特别是能够外化为自己行动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渗透内化,而且是体现师生双向的包括思维和人文精神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升,要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主动思考,寻求答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升华,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沟通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育人目标,同时又提升教师包括师德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指学生在互动教学中的喜爱程度,即达到学生真心喜爱目标,而且指包括教师自身在内的双方面的喜爱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价值目标是一个侧重于师生双向的受益度、接受度、升华度、喜爱度等多样化的教学价值目标,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部和所要求的终身有益、真心喜爱的总体目标。总之,采用有效性互动教学,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向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影响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的因素
(一)教学规模要适当控制
、教育部规定要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必须控制课堂规模,人数在100人左右,最好是小班上课。一个成功的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课堂人数不宜过多,因为如果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太多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互动的形式和效果,无论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是交叉互动,课堂互动起来会比较困难,参与面也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就会浑水摸鱼,不愿参与,将自己置身事外,另外教学时间安排也会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交流和及时点拨环节也会受到影响,难以达到预期互动教学设计目标。只有适当控制学生的规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而且都能主动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才能真正达到体现有效性互动教学的价值所在。另外人数控制得大少,也不现实,因为每个高校都会考虑到教室等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因此,从互动教学设计要求来说,鼓励学生人数适当,最好是小班上课。互动环节将会更为精彩,互动效果将会更好。
(二)教学资源要优化配置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高校思政课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36
翻转课堂也被称为“反转课堂”,指的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任课教师以教学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由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视频学习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通过作业进行解答和协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国外已经开始流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国内,应怎样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1 采用微课条件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掌握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来实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和意义。而微课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大卫・彭洛斯(David Penrose)于 2008 年首倡“微课”教学方式。“‘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具体有以下方面优势: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不乏教师的整体指导和个性化辅导,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指导与辅导只能流于形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和核心,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却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安排和调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1.2 有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实施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过程,不管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是进度与练习内容,都由学生自己掌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性格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简单的内容可以大体看一下,而对于自己不会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反复看,如果反复看之后仍有不解之处,可以拿到课堂上与教师或同学一起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有助于促进学生间交流互动
在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应在课前加强构思与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很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补充见解等,以不断拓展学生思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操作路径
鉴于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和作用,本文对微课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进行了以下分析。
2.1 做好翻转课堂的前提工作
为了做好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前提工作,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本质,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总目标对单元课程进行分解,将其设计为相应的微单元。作为老师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总结归纳出教材内容的本质知识,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从而为微课的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制作微课和设计学习任务单
微课是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工具和手段,老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基础上制作短小而又实用的微视频。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无法完成的,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任务单上应注明以下内容:探究主题、实现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任务、问题设计、练习题等,并注重引导学生记录相关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保证课堂学习质量,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此外,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二是搜集多样化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三是把握微课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为这样的时间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规律,以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时间过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四是灵活设计教学结构,采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五是明晰课程结构,使用精炼的教学语言,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有序;六是收尾简洁明快,提出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七是结合具体内容编制相应的微练习,教师应熟知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并灵活设计相配套的练习题,并保证练习数量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则不易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2.3 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
做好了上面的准备工作后,在思政课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接受任务,课外学习以及课内强化等环节,开展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是翻转课堂的开端,为了学生能够按照微课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在微课资源中要按前面提到的要求设计好;其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对老师制作的微课进行自学,这个学习过程是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观看学习;最后是课内强化阶段,在课内强化阶段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个体之间采用交流、讨论、争辩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与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由此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相关设计,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设计合作学习时,每个小组以2~5人为宜,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提供多样化交流机会;集思广益,集合大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教师还可以收集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拓展。
2.4 对微课支持下翻转教学评价
微课支持下的翻转教学的评价必须要摒弃传统课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在翻转课堂中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到老师、同伴、学生等多种主客体的评价。可以通过专家、学者对思政课微课的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评定,指出思政课翻转课堂设计上,应用上哪些方面比较到位,哪些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这都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自学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微课练习情况进行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此外,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让学生对此教学模式以及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总之,作为高校思政课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紧跟时展的步伐,从思想上认识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同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与实践摸索,真正发挥微课支持下翻转课堂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
[2] 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思政课 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5-0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以下简称IDF)组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IDF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将意识形态自然化,也就是说,能使意识形态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1]。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教学话语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变话语的语篇形式,突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
从话语的分类系统来说,教师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的信息,突出话语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像“我们”和“他们”的分类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同中心主义”,排斥与我国意识形态向左的社会或个人。与上述的直接分类相比,“过分词化”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隐蔽性。如有的教师在讲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教育渗透时,多次交替使用了“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国家”、“ 西方思想”几个词,意在向学生说明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确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倾向,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话语的情态系统来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人称代词,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教师讲学习思政课的意义时,从自己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来谈思政课的意义,这样的现身说法和“我们”一词的运用就给学生一种平等相待、休戚与共的感觉。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及物性来分析,也就是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过程的描述,对此笔者在观摩了一些优秀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种对思政课教学具有启发意义的及物性话语类型:第一,平行结构和转折结构的使用。平行结构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实现话语的劝诱功能。而具有转折意味的隐含逻辑语义关系则能令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把过程的规范性描述转化为对具体行为或动作的描述。课本上有关理论或思想的语言描述往往是平实而规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其转化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第三,将社会的新话语融入到思政课话语描述中。近几年,随着QQ、微信、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对各种网络文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二、通过不同话语体裁的交织,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信息传递达不到震撼他们心灵的效果,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重组话语秩序和交织使用话语体裁,使课堂话语“生活化”、“聊天化”,以此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如有的教师给学生讲“助人为乐”,先是从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格言开始讲起,通过讲传统,把现实中“助人为乐”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助人为乐的问题娓娓道来,这样将传统和现实的话语题材接续在一起,从“根”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助人为乐”的美德教育。
三、运用隐性话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看来“意识形态的运行隐匿最深时其效果最佳”[2],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隐性话语的作用。运用好隐性话语需要教师树立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神态、站位、话题控制等隐性话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学习氛围:教师教学的神态不应是淡漠无力或是咄咄逼人的,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能够与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教师的站位不应总是局限于三尺讲台之上,而是应该多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其交流,消除学生心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指定性或强制性话语控制方法的使用,在话轮接管、主题控制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感。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西方社会和语境中生成的,完全照搬这种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是不合适的。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倡导者进行话语“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再创话语”实现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3];而我们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分析则是侧重于话语功能的研究,使话语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所以,本文对话语的研究虽然借鉴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但很显然其中不带有尖锐的“批评”。不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却启发我们去关注我国社会的新变化与思政课教学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为未来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研究铺设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海洋经济 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37-02
目前,在海洋经济的扩展牵涉国家利益而备受国际瞩目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时俱进,紧扣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新形势下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海洋经济发展要求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培养优质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联结起来。本文试对海洋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国内外关于海洋经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
国外很早就有关于海洋经济的教育研究。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建议日本政府结联产业界、学术界,开设海洋教育课程等。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要求加强公民的海洋观教育。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设立了“海洋补助金计划(Sea Grant Program)”,大力支持海洋教育和科研。英国在20世纪后期形成了以南安普顿大学为核心的海洋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成员为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社会重视人的素质高于所学的专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备受社会青睐,由此海洋科学成为报考者的热门专业。
随着21世纪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从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研究的学者才逐渐增多,例如勾维民教授撰写的《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阐述了海洋经济与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以及为健全海洋经济专业提出了建议,还有《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郑卫东)和冯士所著的《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等,这些学者都认识到了海洋经济发展下教育改革以及尽快建立健全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国内外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可以看出,高校教学科研主要停留于专业技术学习或技能锻炼和培养海洋相关产业的专业人才上,缺乏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专门研究,海洋教育计划基本上是单一的专业教育计划,一切服务于专业,一切为了专业,没有体现一个人的全面成长要求,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单薄,难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我国来看,作为引领高等海洋教育发展方向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教学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烟台大学的基础教学部等教学中,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没有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成熟模式。这在无形中使地方高校或科研机构关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相脱节,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海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开放性
在地球的表面,陆地是相对固定、独立的,而海洋则是相互交融、没有阻断。任何一个临海国家都要通过海洋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来提升自身的实力,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都以相通的海洋作为共同合作的舞台,相互协作、互利共赢。于是海洋的广博开放带来了海洋经济的开放性特点。海洋的公海部分是世界各国共享的财富;各濒海国家和地区的领海或专属经济区,也不像陆地上的土地那样完全归私人占有,生活在其沿岸的居民,均可享渔盐舟楫之利;正是因为海洋这种开放性,倘若一国欲行不轨,也更容易造成对他国的侵犯。海洋经济的特性,要求培养劳动者具备两种素质,一是铸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善于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俭朴谦恭的品行操守,二是固守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国家利益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最大原则,坚决捍卫祖国的,遇到挑衅决不让步。
(二)流动性
海水本身是流动的,因此存于海水中的某些资源也常随海水的流动而不断变换着位置,任何一种海洋开发、生产活动都会带给周围或造成环境资源影响,即一个区域内一些人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无论是海洋运输、还是海洋旅游,海洋捕捞),都会快速地传输到周围的资源环境、人、企业和国家,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巨大损失。目前全球形成的警示案例很多。被认为数是十年来最大的环境灾难的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只因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工期,就拿养殖来说,近乎毁灭美国南海岸整个渔业;2012年4月,因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导致康菲和中海油遭百名养殖户的而被要求巨额赔款。
海洋经济的流动性要求从事海洋经济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必须改变“短期行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保持辩证思维的能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高筑诚信、勤劳、负责、高效的廉洁意识,形成灵活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对各种因素做好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具有放眼四海的综合判断能力,做出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及时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至少不应对后人和他人的利益带来不良影响。
(三)风险性
一是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风险性。目前人类的海洋活动还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着海洋自然条件的限制,狂风恶浪、海啸等自然灾害给海上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很大威胁,如油气资源的海底开采,要达到水下几十乃至上千米,其成本高、时间跨度长。二是海上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海洋族群背井离乡,以船为家,四海漂泊,远离陆地,工作空间狭小,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更没有电视文娱活动,生活供给保障条件有限,甚至会遇到海盗、抢劫等人为灾难。长期的“海洋生存”方式,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一方面具有勇立潮头的冒险精神,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果敢应对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具备舍家离乡的忘我情操,吃苦耐劳的禀性品德,舍己为家的奉献情怀。
如何有效地整合海洋经济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三、契合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挖掘海洋经济典型案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海洋及海洋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典故、案例、形势和政策等内容,让大学生明确海洋及海洋经济的现状和地位,利用典型案例,增强他们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意识。例如,关于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可列举青岛大禹集团是怎样成为“青岛市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青岛市诚信企业”的,从而加深“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可以选取上海市“走出去”企业领头羊光荣称号的上海水产集团所形成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及其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穿国先进的海洋经济企业在面对台风或其他恶劣天气时是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把各种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的。这些小插曲的应用,一方面加大学生对海洋经济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将工作效率、廉洁、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在领土的讲解中,可借助中日等历史事件,回顾历史,充分展示中华儿女抵御侵略,誓死捍卫民族权益的伟大壮举,促使大学生增强“海殇则国衰,海强则国兴”的感触,加深对海洋国情的了解,善于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角度审视需要保护的海上利益,促使他们担负起利用海洋发展经济和扩大改革开放、摆脱落后,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参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短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和“实训锻炼”是一条长期推行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校可通过学校与企业协议对接,借助海洋经济的大好发展态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阔的空间。例如组织大学生去港口物流、现代渔业、现代保税物流等特色产业群实习、实训或者岗前培训,现实会告诉他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重要性,让他们在相互协作中磨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坚强意志,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大学生进行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调研,通过现场的观看、思考认识海洋生态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感悟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利用节假日,鼓励大学生从事海洋旅游服务活动,与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交流、协作,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宽阔的胸怀。大学生从事以上丰富多彩的“海洋工作”,均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经费投入,拨款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储备资金,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创新,培养一批具有优秀素质的“双师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这里的“双师型”教师不是具备“双证”,应当属于“双素质型”,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将“双素质”分解为三类:首先,政治理论素养高。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业务精干。熟悉海洋经济的发展规律,掌握相关职业(如旅游、物流、水产等)的运营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结合职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富有活力。具备良好的社会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打入青年学生群体,能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能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有效开展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总之,在经济、人才高度社会化的时代,特别是在海洋异国纷争、焦点问题彼此起伏的时期,我国的高等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激励学生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政治学专家:中国必将成为现代海洋国家[N].环球时报,2008-01-15.
[2]张伯玉.日本通过第一部海洋大法[J].世界知识,2007(7)
[3]吴闻.韩国、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J].海洋信息,2002(1)
[4]高抒.高校院系管理与社会服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