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波的儿童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画诗前,营造学诗氛围
1.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诗歌能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对于学生来说,诗可以让他们从听觉训练开始,在甜美的韵律中,使他们得到一种怡人的音乐美。”笔者在画诗前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他们浸润在优美灵动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那情景交融,至真、至善、至美的感情,从而滋润心灵。
2. 首先营造儿童诗的氛围。笔者在班级教室的前后黑板上各开辟了一个读诗角,定期更换儿童诗。其次,开设读诗课,每个星期从语文课中划出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赏读中外名家创作的儿童诗,如金波、圣野、泰戈尔、罗大里、谢尔、希尔弗斯坦、方素珍、林钟隆等人的童诗。以学生自读为主,指导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选择合适的语气诵读,在读中感受童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3. 召开童诗朗诵会,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儿童诗读给大家听。学生们读诗多了就会产生一种表达欲望,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将自己读懂的童诗读给大家欣赏。经常读儿童诗不仅能让学生有丰富的感受,更能使他们乐意再读,为他们后面动手“画诗”做好前期铺垫。
二、 画诗中,激发学生想象
1. 运用图画的方式激发想象。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共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借助图画可唤起儿童的想象。
2. 运用幻灯片的方式激发想象。有些儿童诗,通过幻灯片的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情境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3. 运用说故事激发想象。可绘声绘色地讲述所读童诗的故事,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儿童诗情境。激发想象后,可请学生根据儿童诗的内容,拿出画笔画出自己的理解。于是学生们纷纷进入情境开始作画,充分调动学生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感受诗意,大大提升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 画诗后,加深画诗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怎样面对学生画诗的体验,是一个重要问题。
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儿童诗内容的选择:忽视“儿童的存在”
幼儿对儿童诗的喜爱是有目共睹的,儿童诗所富有的意境和想象空间能够推动幼儿审美能力和情感的发展。许多园所会选择一些儿童诗作为自己的园本课程内容,但对于儿童诗内容的选择却不能很好地推动幼儿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没有与幼儿的心灵和情感擦出碰撞的火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以及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对儿童诗内容的把握:缺乏“深入浅出”
许多教师对儿童诗教学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对诗歌本身的本质特点和情感基调把握不够深入。儿童诗欣赏更重要的是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幼儿会与诗歌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如何把握儿童诗的内涵和本质,使孩子们通过儿童诗感悟生活的美好,培养良好的个性与高雅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康的人格,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三)教师对儿童诗教学方法的提炼:难见“扎实灵动”
为了满足多数家长的需求,许多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忽略了孩子“学”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生搬硬套,教学模式陈旧,活动过程中不懂得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教学方法。幼儿学习的内容重技艺,忽略了幼儿自身能力的发展。所以如何感受体验诗歌?怎样在接触中增强、加深儿童的审美感受?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儿童诗教学指导,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成为幼儿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策略探究: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开放视角,更新理念
在传统的儿童诗教学活动中,多数是教师出示图让幼儿观察画面或者首先范读,然后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表达。我们往往把幼儿掌握了多少词汇、能表达多少句子作为对幼儿语言评价的标准,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比较单一。幼儿更多的是模仿和重复教师或同伴的语言,机械式地复习诗歌中的文字语言,忽略了对幼儿情感体验、观察想象、创造性讲述等方面的培养。现在我们要改变观念,开放视角,借鉴整体语言观下的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培养幼儿审美、观察、想象、情感,尤其是创造性讲述和表达诗歌的能力。在释放幼儿心灵的同时,培养幼儿文学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二)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陶冶性情,激发想象
教师所选择的儿童诗应该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是集美感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于一体的,它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对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引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趣味。对儿童诗阅读文本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生活情境,适应幼儿生活的情趣,顺应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精心选择的儿童诗作品和儿童诗经典读本应该是内涵丰富,画面精美,更符合3-6岁儿童的心理与成长经验的。
(三)构建初步的教学策略,改变形式,突破方法
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在形式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突破性地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新颖的教学呈现方式:如结合表演呈现,设置情境发挥想象,采用音乐渲染,绘画提炼等新颖的教学技巧性策略,还可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语言熏陶,使儿童诗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开辟富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创新内容,推动发展
艺术是相通的。因此,音乐、美术和儿童诗有着相通之处,把音乐的节奏带进童诗、把童诗的画面感和美术融为一体;同时,童诗的美好也可以和孩子人性的真、善、美融为一体。所以儿童诗教学活动可以形成儿童诗诗画创作教学,儿童诗音乐化教学,在家长朋友的参与和帮助下,共同开启“儿童诗教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相结合的经典之路。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把儿童的这种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性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它是心灵和精气结合的产物。我长期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经过教学实践及观察,我发现儿童的“诗性智慧”在学习生活中有这样的特点:
1. 原初创造力。“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顶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式的比赛。”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之为“原初创造力”。儿童是具有实行智慧的存在,儿童诗性智慧的这种原初创造性使儿童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们用感性的想象去感知世界。我们班级有一个学生写到上课铃声响起的画面时,这样展开想象:“上课的铃声响了,教室就像一块超级大磁铁,将一枚枚小硬币吸了进来。”儿童的这种想象无边无界,充满着生命激情,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有别于成人的概念化世界。
2. 自我中心思维。在儿童的语言世界中,“月亮成为姐姐”一点也不奇怪,“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花儿张开笑脸在对着我们微笑。”“纸叠的小船是有生命的,能在海上航行,能和海鸥进行有趣的对话”……这些诗性智慧的表现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儿童把自己想说的、自己想做的赋予万物之中,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己度物、以类度类的思维方式。
3. 游戏语言。低年级儿童,他们的语言基本上就是一种游戏的语言。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我们班的学生这样理解“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知道诗人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啦,雨滴是透明的,看起来晶莹透亮,很美。而且,雨滴把绿叶当成了一张床,睡在上面很舒服。我觉得雨滴睡醒了以后,可能还会把绿叶当成一张跳跳床,在上面跳来跳去,多有趣啊!还有学生对“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一句,有这样的想象:变成一条小鱼,可以在小河里捉迷藏,小河里的小虾、螃蟹都成了我的好朋友,真好玩!在游戏中学习,是儿童强烈的精神需要,游戏是儿童最想要的成长方式之一。
基于儿童思维具有的如上特点,我认为,儿童诗是儿童 “诗性智慧”审美表达的需要。儿童诗应该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首先,儿童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儿童心灵的游戏,主要表现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是儿童潜意识的活动,是精神的自由创造。让儿童阅读大量的儿童诗,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其次,儿童诗可以激发儿童奇特而多姿的创造性,它体现的是儿童的生活,蕴含其中的特有的儿童情趣、天真的儿童形象、活泼生动的游戏语言,为儿童的诗性智慧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挥洒、恣意奔涌的广阔空间。再次,儿童诗浅白的语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在大量的儿童诗的诵读、品味、想象中,儿童吸收到各类语汇,积累了大量生动优美的语言,更从这些词汇的运用中增强了联想及叙述的能力,彰显了儿童的诗性智慧,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说,儿童诗是儿童最好的语言训练教材。
二、 童诗读写:儿童诗性智慧发展的现实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诗性智慧的思维特点,关注儿童的自我中心、想象世界,在童诗的教学中激发、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这样的童诗教学才能彰显儿童的生命活力。
1. 内发――架设儿童诗与儿童诗性智慧之间的桥梁。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不注重功利目的,不注重理念和教育意义的传达,它为儿童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想象的诗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的心灵得到释放,想象自由驰骋。可以说,读儿童诗是儿童内心的需要,是儿童一种内发的行为。那么,怎样激发儿童的这种内发的需要呢?
(1) 教学内容的确定。儿童诗类型丰富:童话诗形象鲜明、想象丰富;抒情诗拥有纯真的童趣;叙事诗情节有趣、感情真挚……阅读各种类型的儿童诗,让儿童有不同的收获。每节课前我都有五分钟各类题材的儿童诗欣赏,这些诗歌敲击着他们的心灵。我经常选读一些优秀诗人的儿童诗作品,如金波的系列童诗,如《蝴蝶豌豆花》等;王宜振的系列童诗,如《夏天里的苹果梦》;还有圣野、任溶溶、田地、鲁兵等一些著名儿童诗人作品;金子美玲的纯美的儿童诗,也深受学生喜欢;罗大里的儿童诗风趣的风格,也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2) 聆听。儿童诗节奏明快,想象丰富有趣,传递了儿童的天真“性格”,是开启儿童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经常带领儿童们认真聆听儿童诗,让他们在聆中享受,爱上儿童诗,亲近儿童诗,在聆听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认真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我带着同学们聆听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他们沉浸诗间,当听到“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时,很多同学发出了“啊”的惊叹声,他们迫不及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我不想这么早就融化,我还没看够冬天的美景呢!”“老师,雪花融化了,我有点难过啊,我想把它捧回家放在冰箱里。”……在童诗的聆听中,学生们不知不觉走进诗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诗中,诗性的智慧得以升华。
(3) 诵读。儿童诗孩童式的想象和幻想,让学生不知不觉用自己的诗性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想象和思考,儿童诗中充满魅力、弹性和张力的诗性语言,让同学们读起来趣味横生,这些诗歌的语言贴近儿童的泛灵思维与形象思维。如诗人王立春的《草梦》一诗中:“草的梦是绿色的/有的草还爱说梦话/咕嘟咕嘟一句梦话/就开出一朵花来。”多有趣的语言啊,花是草说了梦话后开出的,这样的语言耐人寻味,增加了诗歌意象的新奇性和诗歌意蕴的丰富性。大量诵读这样的儿童诗,儿童的诗性逻辑和诗性智慧能得以审美表达。
教师引领学生诵读儿童诗,必须关注他们的心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与诗中的事物进行对话,才能真正用自己的诗性逻辑与独特的心灵感受,来与诗歌对话。例如,一天下午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眼睛困得睁不开,于是灵机一动,打开电脑中早已储存的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早晨》: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这首诗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生活气息,同学们在诵读中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童诗和自己的思维无缝对接,他们感受到了,儿童诗原来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2. 开启――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儿童是具有诗性智慧的存在,儿童的心灵里饱含着一切智慧的种子。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童诗的教学不该是灌输,而应是“开启”,教师以“诗意”言传身教,激发儿童的诗性智慧,打开儿童诗性智慧的大门。
(1) 角色转化。角色转换是带领学生打开想象之门,激发他们诗性智慧的好方法。通过角色转换,学生对诗中的角色感同身受,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身心沉浸在情感的滋润中。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新月,想象一下,自己会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兴致盎然,精彩不断:“老师,我最想变成小鱼啦,因为夏天太热了,变成小鱼可以在水里游来游去,多好玩啊!而且河水是清凌凌的,肯定很凉快!”“老师,我如果变成蝴蝶,一定要变成一只五颜六色的花蝴蝶,因为这样我在花丛中飞,小朋友就找不到我啦!”……童声稚语闪烁着儿童诗性的光芒!
(2) 画面想象。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去发现儿童诗的美,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在想象中感受到童诗带给他们的快乐。《乡下孩子》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诗中描绘的时光是充满快乐的,“捉蝴蝶、挖野菜、含草叶、逮小鱼”,这些场景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传递着无穷的快乐,这些画面带给同样身在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气息,让城市里的孩子对乡村生活多了一份向往。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展开有趣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品词析句中领略儿童诗的美,感受到儿童诗的魅力。
3. 唤醒。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儿童诗的教学中,需要还给儿童诗意的天空。教学中,教师是一名“唤醒者”,应该以“诗心”“诗教”,点亮儿童心灵的诗情,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诗性智慧,让他们徜徉在儿童诗的海洋中,享受一个完整的世界。我在引导学生们读王宜振的《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有音、有丰富的感受的,再静静地读一读,想一想,你是否会有新的感受呢?”在我设置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中,他们冲破了人与自然理性的界限,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把自己变成一只蝈蝈:“蝈蝈叫得很开心,他想叫醒小甲虫来陪他玩耍。”“葡萄在蝈蝈的叫声中成熟了,葡萄一定很甜,她会感谢蝈蝈的。”“小蜻蜓会请蝈蝈欣赏她的舞蹈,蝈蝈一定会笑着表扬她。”……
如果让成人来进行阅读,未必能够产生这些联想。究其原因,是儿童的诗性智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诗性智慧让诗歌的文字在他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儿童们能够把世间万物赋予生命,同时,他们也能将自己放入具体场景中,幻化为世间万物。教师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的泛灵性,因为只有具有泛灵性的儿童才能真正展现诗性智慧,才能在诗性智慧的引领下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
4. 培植。儿童独有的质朴诗性智慧使儿童极具个性和魅力,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儿童诗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培植。
(1) 体验。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老师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但大部分体验活动都是虚拟的,基本都是成人的体验以及一些有关科学的认知活动。其实,对儿童来说,真实地体验生活,不仅是培植儿童诗性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儿童进行童诗创作的出发点,儿童诗的创作是以深度的人生体验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根基的,带领儿童进入真实生动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来感受自然、体验情感、探寻生命的意义。这些体验有助于儿童表象的再现、生活经验的积累、语言的发展、想象能力的训练,只有在这个真实体验的世界中,儿童才能获得诗性的智慧,才能创作出有生命活力的诗歌。
(2) 创作。在儿童诗写作内容的开发中,我经常帮助学生建构一定的写作图式,教给他们一些方式方法,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我发现,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思维上的自由,因为自己领悟到的,比教师强加的更能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读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让他们也来写一写叶子。我课前布置每人带一片树叶。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有的说是绿色的,有的说是椭圆形的。于是,我引导他们,你们刚才是通过看的方式来了解叶子的颜色、形状等,我们还可以怎样去观察树叶呢?他们恍然大悟,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可以摸一摸。”“还可以闻一闻。”“还可以听一听。”……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知树叶,抱着一种审美的态度来感知树叶,调动起全身的各个细胞参与感受,他们审美的心理空前活跃,产生了审美的联想和想象。接着,我让他们交流自己观察后的感受,他们的回答超乎我的想象:“树叶像大树的耳朵,倾听着大自然的声响。”“树叶像一张张小手掌,在风中为大树欢呼。”“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树林间自由飞翔。”……我把几个学生的回答连在一起,他们惊喜地发现,那就是一首精美的小诗。“如果这树叶落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惋惜的神态在同学们的脸上呈现,他们此时就把自己当成了一片片落叶,“落叶从书上飘落,风中传来了一声声叹息。”“落叶张开自己的小手掌,跟大树妈妈说再见。”……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们的观察与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了叶子的身上,让树叶产生了自己的心理体验,通过移情、想象让他们的诗性智慧得到体现,忘我地沉浸在了树叶的空间里,和树叶融为了一个整体。
A
我率先示范。课间,我开始在教室、在走廊阅读一些诗歌集,如《让太阳长上翅膀》《飞鸟集》《新经典日日诵》《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童诗精选》《世界经典儿童诗》等。当天就有学生问我:“管老师,你读的是什么书呀?”我故作神秘:“这可是我的秘密哦,暂时还不能告诉你,我只能说我特别特别喜欢读。”
儿童就是这样,好奇心很容易就随着教师的“故作神秘”越发膨胀起来。渐渐地,下课围在我身边的学生多了,悄悄趴在讲台边盯着我那几本书的小眼睛也开始多起来了。有些甚至忍不住开始“窃读”,眼里全都是光。以至于后来,我在班级讲起这几本诗集的时候,好多学生都跟我说早就买好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期之中。
半个月之后,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在班级的语文角写下了泰戈尔的一首诗――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问。”/“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泰戈尔《飞鸟集》)
课堂上,我跟学生说:“这叫现代诗,这首诗是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我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同学们读得兴致盎然。
从那以后,5分钟的课堂诗歌诵读时间成了每节语文课的“餐前甜点”,也成为同学们每天的必修课。今年的教师节,这批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看我,跟我讲他们的语文课堂有5分钟的演讲、5分钟的美文欣赏、5分钟的好书推荐……但,每一个都很怀恋我们班的5分钟诗歌诵读。
5分钟诗歌诵读,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之取名:“每日一诵”。语文角上的诗歌每天翻新,泰戈尔的深邃让同学们沉浸于思考,金波的情趣又让同学们乐在其中。我还经常拿来一些独特的儿童诗给同学们欣赏,如:加拿大诗人但尼斯・李的小诗《进城怎么走法》――
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提起/右脚放下/右脚提起/左脚放下/进城就是这么个走法。
单纯、浅显、质朴、平常……所有朴实无华的词语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给人的感受。我还记得,同学们刚开始诵读时,个个露出嘲讽的神情,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地笑道:“这也太简单了吧!”我笑道:“提起,放下;提起,放下。世界上又有哪件事不是这么个‘走法’呢?”同学们愣住了,若有所思。下课的时候,我看到了同学们将这首小诗认真地抄写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其实,儿童诗里深与浅的辩证,趣与理的交融,何止让同学们惊异万分,就连我,也一样是渐入其境,乐在其中。
B
不久,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寻觅儿童诗的工作交给同学们。我利用班级语文学习加分奖励平台,鼓励大家寻觅儿童诗,诵读儿童诗。我在班级宣布奖励方案:推荐一首加1分,被选中并且自己愿意在语文课堂感情诵读出来再加1分,被老师选中抄写在语文角上一次性加3分。第二天,我就给班级中寻觅到儿童诗歌的学生每人加了1分,给三位被选中并且愿意诵读的学生每人又加了一分。同时,我在黑板上抄下了大家选中的小秋同学推荐的一首诗:《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
同学们选中的理由是:将自然景物和孩子的生活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画面感强,将孩子的活泼可爱与奇妙想象表现得极为自然。那一天简直快乐极了!同学们尽情地读诗,尽情地发现儿童诗中的奇妙幻境。这也将班级诵读儿童诗的活动推向了。
从那天起,课间到处是同学们在比赛谁找到的儿童诗多,谁找来的儿童诗精彩,甚至有的比赛谁读得最好。每每走进班级,时而有学生拿着网上打印的儿童诗在读,或捧着买来的诗集,一脸灿烂地走到我的面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老师,老师,这是我带来的……”瞧,儿童的世界就是这般鲜活而妙趣横生!仿佛你只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太阳,他们立刻就可以灿烂炫目起来。就这样,语文角和“每日一诵”展示的,几乎都是同学们自己寻找到的儿童诗,如《露珠》――
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的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金子美玲《向着明亮那方》)
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金子美玲的这首诗。如此这般奇特曼妙的想象,赋予动植物以生命,又与儿童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读来使人的内心不知不觉地变得柔软而又明亮。这首诗引发了班级中的“金子美玲”热,课后,有很多学生去搜集金子美玲的儿童诗,有的同学还买来了她的诗集《向着明亮那方》。同学们自然地实现了从一首诗到一位诗人、一本诗集的跨跃,这确实是让我惊叹的事情。是的,儿童喜欢一首诗的理由很简单――只要自己单纯地喜欢就行了,似乎没有那么多成人眼中可以成为理由的理由。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带来的不是儿童诗,但是,这些诗距离儿童的世界,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同学很近,我觉得这样的现代诗也是可以给学生诵读的。如,有一个学生带来的这一首诗――
雾 [美]桑德堡
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地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网络《译诗精选》)
诗人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雾的梦幻身姿,这让一贯喜欢或只会运用“蒙”“神秘”等词语形容雾的同学们眼前一亮。
诵读,不求甚解,也一样可以读得诗意盎然。
记得小时候,走在雨后的田野上,常会看到许多不知名的小野花。它们开得并不鲜艳,但小小的花瓣贴着地面又朝向蓝天。我曾好奇地问妈妈是谁家所种,妈妈告诉我,有些种子是天生就藏在泥土里睡觉的,雨点打醒了它们,它们就钻出来了。有一天,我遇到了类似这样的情景――班里一个男生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师,我说我能写儿童诗,您信吗?
一、诗香环境,滋润孩子心田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多年来,“华玉诗社”成员踊跃参加“耀华杯”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诗润南国”广州市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活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有近百位学生获奖。
一(1)班:丁宁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蝴蝶豌豆花》。这是一本诗集,里面的诗人非常有名,有、叶圣陶、冰心、金波等,他们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很高。另外,这本诗集还有一大亮点,每首诗的旁边都有一副栩栩如生的画,生动地再现了每首诗的情景。
诗集里面有好多我喜欢的诗,像《忆》《湖上》等,并且背了下来。我最喜欢《忆》这首诗,讲的是:"有两个橘子,一个是光脸的,一个是有麻子的,姐姐把有麻子的给了弟弟,把光脸的留给了自己,弟弟的比姐姐的好,还是绣花的呢!"如果我是姐姐,也会把好的留给弟弟。我还喜欢《湖上》这首诗,讲的是:"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的,从船边飞过,它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并作了一个。"这首诗仿佛让我看到了这个美景!
这本书真是本好书,我真喜欢!
蝴蝶豌豆花读后感 (二)
一四班冯释墨
花,柔美柔美的 没有多余的草 我从阳光中走出 静静地躺在 故乡的怀里 消失在路边的花丛中 你是那多情的蝴蝶 追随着花影芳馨 从豌豆花 上飞起 带着露水的蝴蝶。
------- 题记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蝴蝶豌豆花》。这是一本诗集,这本童诗集虽然只选了二十首诗,但时间的跨度很长,从新诗发轫时期到近三十年的新时期,都选了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其中包括了叶圣陶、冰心、圣野、金波等大家的儿童诗,诗作的题材多样。诗情画意也是这本绘本的特点。
美术顾问蔡皋邀请到了中国图画界享有活力的老中青三代画家携手并肩完成二十幅作品。参与者包括享有中国图画书最高奖项第一二届小松树奖的作者王晓明(《雪孩子》)画家,何艳荣,丰子恺原创图画书大奖首奖的获得者朱成梁、周翔等。画家以鲜活有力的笔触将他们对诗作的理解以图画的方式诠释与读者交流,让诗歌产生了第二次生命。
儿童诗之于儿童,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叠小纸船,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时代都做过的游戏,但冰心的《纸船》,却是把游戏精神导入了一个歌颂母爱的境界。它不仅唤醒了一段童年记忆,还激发了更多的联想。高洪波的《我喜欢你,狐狸》又是一首激发小读者快乐情绪的诗。诗人以一种逆向的思维,表达了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童心童趣,引发了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让内心得到抚慰,让心灵得到庇护,从而进入了诗的意境。
读儿童诗,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如果是小读者,他可能为之赞叹;如果是大读者,他又会为久违了的童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柯岩的《小鸟音符》,诗人面对星空和大地,以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阅读这些儿童诗,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更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孩子们心气健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面对一朵小花,一场春雨,或悄然凝思,或与之对语。郭风的《蝴蝶;豌豆花》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语,其实那何尝不是诗人在审视一朵花、一只蝴蝶时所萌发的一种幻象呢!另一首邵燕祥的《小童话》,一时的情与境会,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叶子、花朵、大树和孔雀,栩栩然活了起来,都成了童话王国的角色。
朱成梁先生的《团圆》温暖感人,《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依然为读者营造了如沐春风的氛围。而《村小:生字课》则让人忍俊不禁,还原了熟悉的场景,我们当年不也是如此这般唱读课文的吗?"蛋 蛋,张铁蛋的蛋,花 花,曹爱花的花,"这么一唱,自己仿佛也变成了那个缺牙的小村童了。还有,请注意,那个淘气的小男生,他手中的小青蛙是只有乡村小学的小孩才可能拥有的宠物吧。
李娜是位非常爱花、种花并一直喜欢画花的画家。在她那里,有的是对花的珍惜和爱护之情,为了画好豌豆花,她曾经种了一年的豌豆花,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在她的笔下,花朵格外惹人怜爱地开着,那优雅轻盈的意态使得你想要采集的手恐怕都要缩回来了吧。的确,她是宠爱豌豆花的,在她眼里,豌豆花比那些名花更单纯可爱,于是,我们就看到《蝴蝶;豌豆花》在那里相知相爱,欢欢喜喜地开放和凋败。
赵晓音、钦吟之、张小莹是活跃在童书出版、艺术界里,年轻且有实力的新锐画家。赵晓音在《天上的街市》中为我们展示了深邃、美丽的星空,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小童话》光斑闪烁、格调清新,画面完美地呈现了树叶、花朵、孔雀互相向往又相互交织的梦想。在钦吟之的《花牛歌》里,牛的造型童趣盎然,毛茸茸的云朵,毛绒绒的花牛,还有毛融融的小草,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张小莹的《忆》画得有意思。因为是回忆,所以"我"和"姐姐"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一种有区别又有关联的情景,我们看到画家匠心独运,用彩色和单色加以界定;同时,小动物造型的变化又加以区分,画面朴质冲淡,人物淘气稚拙。
我想它们一定在期待被阅读的时光,那种亲子共读奇妙的时光,呵!阅读快乐,快乐阅读,在诗人画家聚会的星空下……
细细品味这些小诗,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白云、小鸟飞入了幻境。我们感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这就是诗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式。因此,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有的靠近民歌体,有的追求散文美。无论哪一种形式,诗都不可涣散,要凝练集中;诗都不可呆板,要气韵生动。如徐志摩的《花牛歌》,用了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韵脚多变换,读来通体匀称。刘饶民的《春雨》,用了短句拟声,读来流利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性。这样的诗在结构上,在韵律上,在听觉上,都很讲究,可称得上是声音的图画。
一、“诗意儿童文化”的内涵解读
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天性的总和。在童诗学习中儿童所体现的自然性、超越性和生长性,是人类童年期的精神特质,我们试图将这些特质中激发儿童成长的内在积极因素――“诗意”提炼出来,然后有意识地渗透到儿童全程的学习生活中,使校园内的儿童文化更加精粹,从而彰显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使儿童向可能生活迈进。“诗意儿童文化”的提法由此形成。
接着,我们对“诗意儿童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了研究。“诗意儿童文化”要素从功能角度讲可以分为价值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简单讲,就是童心、童力、童化。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包括好奇(好问)、好玩、顽皮、自由等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善良、仁慈、纯真、分享等儿童的德性要素。童力是指儿童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如梦想(想象)、探究、审美、超越(创新)等。童化是指儿童独特的感受及独特的表达,如儿歌、童谣、儿童诗、游戏、儿童幽默、诗性的表意象征符号等。然后从以上三个维度,将“诗意儿童文化”的自然性、超越性、生长性进行具体分解,使它在具体转化成实践的时候形成有向依托。
二、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架构
1.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结构模型。
我校从儿童的基础学习、兴趣拓展和综合创造这三个层层推开的视角对学校的语文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基础性课程着力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性课程是从基础性课程延伸而来,为满足儿童生长的多元需求开发的多样化课程;综合性课程则基于以上两类课程,以发展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而开发的课程。
首先,将在儿童诗课程实践中凝练而成的“诗意儿童文化”反哺语文基础性课程,建立以单元类结构教学为依托的纵横融通式教学。“纵”指清晰地建立凸显“诗意儿童文化”特质的儿童语文学习年段发展目标序列,“横”指语文各领域学习内容之间、各种语文能力发展之间的相互融通。在此过程中,将特色项目“儿童剧”“课外阅读”“班级日记”等发展为语文拓展性课程。
至此,“诗意儿童文化”将逐步成为自然显现的课程特色。语文基础性课程内部系统更加灵活、有机,语文拓展性课程进一步发展,与其他课程整合,建立以儿童诗、儿童剧课程为核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程。前者着重发展儿童的灵性,后者着重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
2.用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探索模型实践转化的路径。
层层分解: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分解中渗透“诗意儿童文化”。根据课标的年段目标,进行类课文教学年段目标的细化,达成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在此类课文中能彰显“诗意儿童文化”的要素进行具体化,显示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特色。然后,融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细化目标,制定出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有机关联:依托单元类结构教学,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进行勾连,在实践中充分渗透“诗意儿童文化”的要素。
课外阅读指导较课内阅读更强调“自由”和“创造”。通过每本书育人价值的挖掘,确立阅读目标、指导方法、评价策略。如:四年级下学期结合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学习,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整本书围绕中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以“故事中评人物”和“多元表达自己的阅读兴趣取向”为重点,设计了如下阅读目标:(1)通过《三国演义》的阅读,增进课内阅读《三顾茅庐》时对三国局势的了解,加深对人物的理解。(2)能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采用概述、书评、图例等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家长分享。(3)能对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也能适当搜集整理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4)有兴趣制作人物卡、兵器谱、战役图,观看影视作品,进行合作表演,主动积累有关三国故事的形式丰富的语言,对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形成初步兴趣。
班级日记的写作更注重涵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形成自己观察、表达生活的独特视角。如:四年级和五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都是有关“春天”主题的文章。学习这单元的文章后,要帮助学生形成以“春天”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意识。我们设计了如下班级日记的主题供学生选择:
儿童剧课程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视角出发,更凸显契合儿童生活本质的游戏精神和实践创造。课内的语文学习尽量采用游戏、表演的活动形式来展开,将语文学习的内容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隐性学习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课外,将语文教材、课外阅读、班级日记中的素材进行开发,指导学生创作剧本、组建剧团、排演戏剧、公开演出。学生的多元智慧在实践中被激发,向着自主自能、自在自为的可能方向发展。
三、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支持系统
语文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使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框架不至成为“空中楼阁”,必须建立与之相辅相成的支持系统,需要相应的课程实施向着课程设计的目标迈进。
1.构建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环境资源系统。
课程建设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撑,我们将通过已有资源的充分开发和缺失资源的巧妙创造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条件。建立包含儿童诗典藏馆、儿童诗工作室、儿童诗长廊为一体的儿童诗课程资源系统,以满足儿童诗课程发展的需求。建立语文学习资源室,将语文教材学习中所需的各种实物、模型、道具、语音视频等资源按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分册归类建设,以满足基础性课程学习的需求。建立语文学习馆,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建筑空间,打造融舞台表演、阅读交流、习作交流、e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课程资源中心,给学生的语文拓展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探究语文教学规程,建立新型课堂。
遵循儿童的天性,引领他们学习和不断超越,以符合学生自主生长的逻辑来设计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通过开放式的情境导入,发现学生学习的起点,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接着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逐步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然后进行重组,去伪存真,以推进教学。如此螺旋递进,在灵动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最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体验、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反思,不断强化其自主构建的学习内生力。
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逐步梳理出本校的教学规程。课前预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课中教学注重发展儿童的独白语言,课后注重学生的兴趣延伸和动力内化。课堂活动设计采用“游戏”“表演”的形式,在表达上特别关注诗意语言在概括、感悟表达、师生对话中的有意识运用。
3.建立相应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变革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国家基础性课程标准进行年级细化、单元具体化,建立语文课程的质量标准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业测试的命题研究,提高其信度和效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尝试按照质量标准对同一学段内学生的学业进行分级测试,既促使学生达到基本标准,又追求差异发展。另一方面,改变试卷评价的单一方式,引入口试、作品展示、日常表现积分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实践创新。后续将在课外阅读、习作表达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研究如何在评价指标和措施上更好地体现“诗意儿童文化”的价值追求。
4.构建专家课程支持系统。
我并不认为真实的、现实的时间,在小说创作上有如此关键的作用。作家完全可以标上清晰的年代,也完全可以将此虚化,这是每个作家的自由。虚化未必就会减损作品的现实感,因为现实感未必是从时间上来的,它取决于作品本身有无审美的“现实性”,或“当代性”。比如《红楼梦》,就没有明确的时间,作者有意虚化了它,但作品的现实感如此之强,以至于多少年来,人们还总是把它所描写的人物事件与当时实有的人事相联系,不断从中索隐发微。这说明什么?说明时间虚化与否并不重要,虚化了仍能看出作品所表现的时代;更说明,作品有无当代性,甚至在几百年后还能否具有当代性,与作品中的时间并无直接关系。当代性存在于审美的内部,而不系于外在的时间。
再举一个小例。我前不久曾读金波先生的儿童诗。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即他的好些作品,一读就能感觉出上世纪50年代的气息。有时,读旧杂志,读过去的插图,读老作家文中的句子,尽管它们和今天的画法或写法并无太大区别,也都会勾起这种遥远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也许是因为作家创作之初的时代气氛的影响。那个时代的诗人和整个社会一样,年轻、纯净、向上,满怀着希望,一如王蒙小说《青春万岁》中的人物。那时的创作还有着苏联儿童文学的影响。苏联有广阔的土地和森林,描写大自然的儿童文学也有很好的传承(从屠格涅夫、契诃夫到普利什文、比安基)。金波诗中常常写春天,他以一种纯净明朗的心情歌唱春天,笔下离不开春天的景色,于是,森林、候鸟、草地、蘑菇、大风雪、流向远方的河……这些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这都悄无声息地在阅读中为我们提供着暗示――然而,我看的那本诗选,恰恰都未标上创作的时间。
那么,吴其南的文章所抓住的,又是什么关键的问题呢?我以为,如果我们不标新立异,而采用保守一点,或陈旧一点的说法,那么,他提出的无疑还是作品的现实性问题,也就是“现实主义回归”的问题。正如吴文中所说:“作为具体作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即使少数人有所偏颇,总体上也属正常。但如果一个时代的大多数作家,甚至所有的作家都去疏离时间,表现超越性的话题,以至时间在一个时期的文学中失落,那就有些堪忧了。”我们试将其中的“时间”全都换成“现实”,意思会不会更清楚,论述是不是会更确切?我以为,是要清楚和确切得多了。
吴文最后把问题引到“问题小说”上,这就更让我们明白了,他所要说的,其实就是“现实主义的回归”。当然,“回归”不等于回到过去,它应该是一种“否定之否定”。在这一点上,我与其南颇多共通之处。前不久我也曾论及“问题小说”,现将拙文中的有关段落摘抄于此,以就教其南及有兴趣的朋友:
一、新体裁名称来源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人声、钢琴相结合的一种独立的歌曲种类,因奥地利浪漫派作曲家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的作品风格而得名。其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大音乐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力和欣赏性。艺术歌曲这一名词在中国可追溯到1919年前后,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从国外留学归国,带回欧洲艺术歌曲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并得到国内文化界人士的欣赏与喜爱,成为当时组成部分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李叔同、黄自等一批文人、学者、音乐家的共同努力,艺术歌曲于上世纪4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推广与创作的鼎盛时期。更可贵的是,他们把西洋的创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民族音调等本土化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花非花》等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歌曲作品。儿童艺术歌曲可以算是艺术歌曲门类下的衍生物,笔者借用这一体裁为儿童创作歌曲。我国知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陈田鹤(1911-1955年),一生创作了27首儿童歌曲,多采用音乐理论家廖辅叔(1907-2002年)的歌词,也有些歌词由文学家赵元任、陶行知、韦瀚章等人创作。其中,绝大部分作品编写了钢琴伴奏,不单是和声的跟随,更多是与儿童演唱形成互动,成为演唱的伙伴。笔者认为,其为儿童艺术歌曲的原型。
二、儿童艺术歌曲与艺术歌曲的区别
(一)音域。成人创作的艺术歌曲(以下简称艺术歌曲),因要表现美声唱法以及演唱者的个人声音魅力,音域一般比较宽,常见十一二度,甚至更宽。但儿童的声带及歌唱方法都较为稚嫩,歌曲的音域要窄一些,一般控制在一个八度为宜。当然,一些经过正规声乐训练的年龄稍大的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音域也可适当地扩展,但十度或十一度已是极限。(二)结构。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比较复杂,常见的有分节歌、通体分节歌等,篇幅比较长。而儿童歌曲的音乐结构应较为短小,以单乐段为宜。即使是大于单乐段的结构,其内部结构规模也相对较小。通常用两个或四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乐句等长,四个乐句形成方整结构,这与中国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起承转合的韵味。针对较大年龄儿童的歌曲,也可以采用两段体,或者带有再现的两段体结构,这样歌曲的内容比较容易展开,能够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如歌曲《村居》,整首歌曲共八小节(谱例1),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只有上下两个乐句,没有重复,却完整表现了整首古诗的内容。(三)旋律特点。艺术歌曲的旋律动机相对复杂,旋律线起伏较大,为了表现歌词内容,又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激烈。但儿童艺术歌曲为了让儿童易学易背,旋律要尽量简单,节奏接近口语,多使用重复,既可以旋律重复,也可节奏重复。在旋律创作方面可多采用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的音程关系更易被低幼龄儿童接受,也便于儿童日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四)歌词。传统观念认为,艺术歌曲的歌词源于诗歌。从当前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歌曲的概念已被人们扩展并突破了,只要是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并有成谱钢琴伴奏的歌曲,无论歌词是否为诗歌,都可以归属为艺术歌曲。外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多为叙事,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中国艺术歌曲借物抒情比较普遍,多以歌颂祖国,思念家乡、父母等为题材。笔者认为,儿童艺术歌曲的歌词也应具有诗的特征,但是在选择和创作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有童真、童趣、童心。歌词的形式还要具有“韵美”的特质,一首好的歌词必定是一首好诗,语言精炼,主题集中,即使脱离了音乐,仍然是一首独立存在的文学作品,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下的儿童歌曲歌词中说教意味较浓,需要将“美”和“教”相结合,借助于优美、生动、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表达高尚的情调。知名词作家金波曾说“要赋予儿童歌词以诗的品格”。因此,无论从体裁、结构还是内容、意义上,古诗和儿童诗都是不错的选择。(五)钢琴伴奏。相对于艺术歌曲,儿童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似乎更为重要。第一,伴奏部分是旋律的依托,儿童需要依据伴奏把握曲调和音准。因此,儿童艺术歌曲的伴奏要“旋律化”,不能完全使用不带旋律的伴奏手段,可以有旋律与无旋律交替使用。第二,风格要儿童化,简洁、明了、精致,活动的低音尽量不要在较低的音区,要巧妙运用钢琴各音区的音色来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伴奏织体不能像成人艺术歌曲那样丰富,尽量选择柱式和弦、半分解和弦与分解和弦。三种织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乐曲的段落交替使用。如果是两段体的歌曲,可以使用不同的织体来区分情感,烘托不同的气氛。第三,不忘民族化。和声的民族化最重要,用二音或四音代替三音,从而改变和弦的三度排列;用平行四、五度代替主、属、下属的进行;少用大小七、减七等色彩强烈的和弦。织体方面,不建议使用低音加和弦式的形式,因为这种织体适合用来表现气势恢宏的类似于进行曲的歌曲。建议多用短琶音,以及变化的旋律模仿,与旋律相互映衬,犹如一问一答般地充实整首歌曲。《绝句》的伴奏中几乎没有柱式三和弦的出现,完全用二、三度音程叠加(谱例2)。音区基本高于旋律部分,多用跳音及舞蹈性节奏。伴奏与旋律你来我往,生动地表现出两只黄鹂鸟在枝头嬉戏的场面。
三、儿童艺术歌曲的意义
儿童艺术歌曲这一创新的理念,首先,是区别于普通儿童歌曲的一种尝试。它按照艺术歌曲的规则进行创作,但歌词的创作及选择、旋律的创作、钢琴伴奏的编配在符合儿童特点的同时,又更有文学性、审美性及完整性。在当今数量繁多的儿童歌曲中,具备这些特点的作品并不多见。其次,儿童艺术歌曲有利于规范儿童声乐教学。这类歌曲用钢琴取代MIDI伴奏,演唱时一般无需麦克风,不可以用常见的“挤、卡、勒”的童声演唱,因此,必须教会儿童科学的接近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再次,其有利于激发词曲作家的创作热情。近20年,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趋势呈上升态势,但好作品仍寥寥无几。最后,儿童艺术歌曲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儿童艺术歌曲在歌词方面多选用儿童诗、古诗等,让儿童可以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受诗句的精美、韵律的和谐。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节奏口语化,简单活泼又朗朗上口,加之其使用钢琴伴奏,有利于歌曲的推广。希望创作者不要为了经济效益而迎合时代潮流,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本质。
儿童艺术歌曲是笔者及其科研团队的一个大胆尝试,目的是希望这类高雅艺术形式能够走进当今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小接触并喜欢古典音乐,走入音乐厅,走入高雅音乐的殿堂。点滴间培养他们的审美格调,从而塑造正确的三观和完美的人格。当然,更希望词曲作者为儿童创作更多、更好、艺术性更强的作品,丰富儿童的音乐文化生活。
作者:余晓青 田大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娟.谈当下儿童流行歌曲之弊——从“贝瓦儿歌”中的歌词谈开去[J].职大学报,2016(5):72.
[2]曹粹.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情感特征[J].音乐时空,2014(24):95.
[3]游歆睿.陈田鹤儿童歌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