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镇户籍范文

城镇户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户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镇户籍

第1篇:城镇户籍范文

    要了解小城镇对周围农村发展的作用,了解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就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人口问题。也只有对小城镇的人口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能对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清楚的认识。

    一、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回顾

    农村改革后大量的农民进城谋生。因此1984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县城以下的集镇入户居住,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这是对50年代以来户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自理口粮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1990年全国自理口粮人口428万人,1993年只上升到470万人[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小城镇的经济缺乏活力。以1993年为例,在自理口粮就业人口中,从事工业的占26.7%、商业的占23.2%、服务业的占17.7%、建筑业的占10.7%、交通运输业的占6.1%、其他的占15.6%,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为小城镇自身经济服务的就业人口占半数以上。让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而小城镇给农民的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也有限。

    1992年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的通知》,决定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范围是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对象是外商亲属、投资者、被征地的农民。在这一基础上,199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地方城镇户口”政策,其他大部分地方采取的是“蓝印户口”这种更加机动的户籍政策。蓝印户口是一种介于正式户口与暂住户口之间的户籍,因使用的印章为蓝色而得名。拥有蓝印户口的人基本上可以享受正式户口的利益,但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转变为正式户口。最早采用蓝印户口的以中小城市居多,在一些地方的小城镇也实行蓝印户口。蓝印户口的条件和价值与城镇的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镇地位越高,得到蓝印户口的条件也越高。

    1997年在全国近400个小城镇进行户籍改革试点。从1998年开始,各地逐步开放小城镇户籍。在这方面,中西部地区开放的步伐迈得比较大。例如1998年贵州省在10个小城镇进行试点,在贵州省公安厅的《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中规定,在小城镇中有合法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生活来源,有合法的固定居所后居住满两年,就可以办理小城镇的常住户口,并且不允许收取城镇增容费。

    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对县级市市区及以下的城镇,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对小城镇户籍的开放速度也相应加速。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小城镇的户籍改革进一步放宽,至此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在开放小城镇户籍这场改革中,对开放户籍促进城镇化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其实从1997年开始小城镇的户籍试点改革到现在,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并没有明显的增强,没有出现大量农民迁入小城镇的情况。例如1999年在安徽涡阳县竟然要把城镇户籍以每个600元的价格摊派出售[2]。河南省小城镇的户籍开放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在一些改革试点小城镇竟然没有一个人申报[3]。为什么小城镇的户籍改革没有引起大的反响,这从小城镇人口状况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小城镇人口状况

    关于小城镇的人口统计比较混乱,不同的资料来源有出入。资料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计口径问题,按照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一个镇人口的身份至少有两种类型,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在一些镇中则可能还有“自理口粮人口”、“蓝印户口”、“地方城镇户口”等等。按照户口所在地又可以划分成本地人和外来人口,而外来人口中又可以划分为办理了暂住手续与没有办理的两类。按行政区划来划分镇人口,时常会产生误导。因为大多数小城镇的管辖范围都比较大,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容易夸大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目前小城镇的范围界定也有待完善,因为在一些地方,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农村工业的发展,镇与周边农村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如果用原来的行政区域来计算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则容易缩小其实际的人口数量。鉴于上述情况,在本文中对小城镇人口的描述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只能是一种概况性的介绍。

    表1与表2是来自不同资料的全国性小城镇人口资料,表1是历史性的回顾,表2是时间剖面的状况。表2的资料并不完整,缺了接近2000个镇的数据,占当年全部城镇数量的10%。如果比较两张表的数据,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平均人口规模上有比较大的差异,而在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比较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统计范围的不同,前者是用镇行政区划统计,因此规模偏大,后者用建成区,因此规模偏小。由于农业人口大部分居住在镇的建成区外,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比较大。又因为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镇的建成区内,所以用行政区与建成区不同口径统计导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上述的两个资料都有缺陷,但是相比之下用建成区统计的资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表1 部分年份小城镇基本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1]《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从60年代初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的20年间,全国小城镇在数量和人口规模上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的数量从1980年不足3000增长到1999年接近2万个,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5%;人口规模从5693万增加到37637万,平均每年增长率也为10.5%。虽然近年来小城镇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分析一下却可以看出小城镇发展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作为小城镇主体的非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8%,扣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迁移增长率实际上是很低的。第二个是在1980年平均每个小城镇有1.5万的非农业人口,到1999年平均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不到4000人。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的缩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部分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发展为小城市,二是新增加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小,三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人口”没有被承认是非农业人口。

    表2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情况    人/个 

    地带 平均人口 平均非农业人口 平均劳动力人数 平均企业人员数

    东部   5842   2415      3155      1516

    中部   5119   2378      2489      857

    西部   3312   1460      1676      505

    全国   5009   2169      2612      1077

    说明:①共17260个镇资料,根据这些镇的资料计算,下同。

    ②此表的人口指的是镇区的人口。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前几年大量的县城转变为城市,导致剩下的小城镇人口规模普遍不大,全国大约70%的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不到5000人,非农业人口规模不到2000人。小城镇人口规模超过2万,或非农业人口规模超过1万的小城镇,占全部城镇的比重在3%左右。从空间的角度看,小城镇的人口规模以东部地带为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例如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比西部高76.4%,东部地带小城镇平均非农业人口规模比西部高65.4%。根据17260个镇的资料,在人口规模最小的2000个镇中,约50%在西部地区。

    表3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人口规模分布  %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表4 1999年各地带小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分布  %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乡镇统计概要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由于大部分小城镇人口规模小,只要增加几千人就可以让不少城镇人口倍增,由此带来生活环境恶化,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因此短期内大多数小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大。

第2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四平市;户籍;人口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03-0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于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城镇化和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四平市为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正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 四平市现有人口总量分析

1.四平市现有户籍人口数为3 363 155人,流动人口数为79 891人,户籍人口中农业户为1 922 480人,非农业人口数为1 440 675人,农业人口率为57.16%。流动人口中省内为63 751人,省外为16 140人。

从四平市人口总量分析,农业人口占的比例为57.16%(2012年的统计结果),2013年农业人口占的比例为56.33%;而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2.6%。这证明该市的城镇化率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四平市应该把173 650人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2.四平市城镇暂寄住人口分析

四平市现有城镇暂寄住人口79 891人,其中男性为42 595人,女性为37 296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务工20 881人,务农11 215人,经商17 107人,服务业8 634人,上述几项职业从业总人数为58 837人。从居住年限看,半年以下的18 270人,半年至5年的为34 886人,五年以上的34 886人。这些人虽然在城里工作,但都没有落城镇户口,从思想上分析除一部分人有故土难离的思想外,绝大多数人怕一旦迁入城市失去农业户口后,将来国家政策改变会失去土地。此外,城里生活成本高、房价贵、子女上学难等也是他们不愿意变为城镇户口的重要原因。

二、附加在户籍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分析

1.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问题

人口城镇化后,如果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转向城镇化后,享受的待遇高了,但相比之下,所交付的保险费用增加了,所以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很难承受大笔保险费用。如:新农保每人每年100―500元,国家补贴30元,预计15年后每人每月大约55―80元。而城镇人口每人每年300―600元,预计15年后每人每月350―700元。

当前,四平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二元户口制,城镇低保对象的识别首先的依据就是户口,只有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才有资格享受本地低保,农业户口或户口不在本地的则不在低保范围之内。

此外,在复员、转业军人安置方面,现行的制度安排也以户口为依据。兵源地政府有义务安置城镇户口兵,而不安置农业户口兵。

2.医疗保险问题

首先是缴费差异,农合每人90元/年,低保户不用缴纳;城镇每人160元/年,低保户每人68元/年。其次是报销起步金差异,农合在本地无起步金,城镇100元起步金,市300元起步金,省500元起步金。最后报销比例差异,城镇本地报销目录内75%,市级70%,省级60%,新农合农民直接报销。

3.住房问题

目前国家没有解决城镇化后农民在城镇住房问题的具体措施,而农民在农村自己的宅基地盖房成本相对较低。现在城镇住房商品化后建房成本高,以四平市为例,商品住宅楼均在3 000元上下,农民无法承受农转非后在城市买房的经济压力。

4.子女教育问题

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别很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多,农村则相对较少,没有城市户口就享受不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农村孩子考入大学的比例就比较低,以前所说的“寒门出贵子”将会越来越难,农村孩子靠升学改变命运的路也会越来越窄。

5.就业保障制度方面

目前,城镇居民下岗后可纳入城镇失业登记服务范围,而农民则不享受这一待遇,有就业愿望的农民也希望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

三、农业人口迁入城镇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不愿放弃农村土地的权益

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如果农转非,农民担心土地所有权在第三次土地调整后的变化;同时,当前党的“三农”政策好、国家给农民各项补贴多。有些福利待遇要求身份必须是农民,也就是必须是农村户口才可享受此待遇。比如,建冷库补贴(建100吨冷库)10.5万元;农民阳光工程培训(无偿)、化肥、良种、粮食、农机、家电等各种补贴很多。

2.不愿放弃农村集体收益分配。

3.在城市没有住房

由于城市住宅商品化,楼市价格不断上涨,没有二三十万购房款就没有地方住。不像在农村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房那么省钱。

4.在城市中没有生活来源

在城市生活处处花钱,从柴米油盐到水电气,不像农村自己种粮种菜,养猪喂鸡,花不了多少钱就能自给自足生活。进城后找不到适当工作就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的日子一天也不好过。

5.担心无法享受城镇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城市劳动保障部门不能为农村落户城镇的无业居民办理失业证及城镇养老保险,农村落户城镇无业居民无法享受经商缴税优惠政策和办理小额贷款。

四、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

1.推进四梨同城化的主要措施

梨树镇距四平30里,可以作为四平市的卫星城。四梨同城化对四平和梨树镇来说是互利双赢的,它大大拓展了四平市的发展空间,也为梨树镇居民带来很多的实惠。

推进四梨同城化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四平市和梨树镇同级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相差较多,如果同城化,梨树镇财政供养人员就要和四平市财政供养人员执行同一的标准,这样市财政就要拿出一大笔钱来补贴梨树镇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缺口,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2)四平市的教育、医疗、计生、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要有相应的准备,以适应四梨同城化带来的一些具体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福利,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

2.推进户籍人口进入小城镇的主要措施

(1)农民在小城镇务工、经商、就业人员,连续居住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本人以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人员可以迁入小城镇农转非。(2)切实加强农村工地流转和进入小城镇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全家或部分成员迁入镇里落户的,根据农民意愿,可在一定时期内依法依规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收益权或使用权,并享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权利。(3)努力增加进镇农民就业岗位。进镇农民就业是立足之本,小城镇管理者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劳务市场管理,免费培训就业技能,保障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可胜任的工作。(4)努力解决进镇农民的住房问题。住房是安身之所,进镇农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希望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扩大廉租房租住保障范围,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和合理分发经济适用房。

3.推进户籍人口进入四平市的主要措施

(1)本着自愿的原则,允许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在四平市城镇落户。本市籍农业人口也可就近转为城镇居民。(2)大中专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拓宽各类人才落户渠道:凡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均可通过先落户后就业的办法办理落户手续;凡获得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四平市工作满一年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允许其本人和直系亲属来四平市落户;凡属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和利税大户急需的紧缺人才,允许本人和直系亲属来四平市落户。(3)支持获得市及市以上表彰的特殊贡献人员落户。对获得市及市以上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农民工及其他有特殊贡献的人员允许其本人及其直系亲属来我市落户。(4)允许外来投资兴业人员落户。凡来四平市投资兴业办实业或自主创业,并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或在我市购置了写字楼,商业用房等非住宅物业,允许其本人及直系亲属来我市落户。(5)凡在四平市落户的人员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A.农民转户后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B.宅基地延续权;C.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D.可参加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E.转户农民子女可就读城市学校;F.符合条件可享受城市低保。

四平市人口城镇化仍政策不足,需要制定改革战略。以制度城镇化的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营造良好创业环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稳步提高户籍城镇化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参考文献:

[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3-12-15(001).

[2] 许志勇.新型城镇化有赖于户籍、土地制度改革同步推进[J].学习论坛,2013,(7).

第3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协调性 互动性

前言

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使城镇的面积不断扩大,在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上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与互动关系,回顾城镇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工业化进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二者之间的偏差进行调整,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一、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传统的乡村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将农村功能区域中分散居住的农业人口转变成为集中聚集的非农人口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不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也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城镇化过程包含很多方面,有人口的城镇化、经济的城镇化、空间的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等等,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地域结构的变化,也是人口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向非农方向转化的过程,经济城镇化是指经济结构的非农化以及经济总量的提高。

我国的人口城镇化速率在不断提高,但是人口城镇化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相适应,否则不但不会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还会阻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动力之一,也是人口城镇化的动力和支撑,脱离经济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也不能有效的实现。

二、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在建国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不止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政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之后的城镇化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过程十分曲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率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乡镇企业与城市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2]。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具有了中国特色,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城镇化被全面推进,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速度更是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城镇化的发展用非农产业的产值来衡量,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运动,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二阶段的产值开始缩小,国民经济过热现象开始冷却,进入了正常发展的时期,从1962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城镇化在曲折中扩大和发展,特别是时期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对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3]。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到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经济发展逐渐稳定,经济城镇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

三、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

(一)协调性分析

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且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缓慢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制度造成的城乡隔离,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阻碍了人口向城镇的移动,才使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不相协调。但在实际的发展中,户籍制度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由于其他因素的制约已经在减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仍然存在偏差的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对其的影响。就业机会是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迁移的最根本的动力,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使城乡人口的空间方位发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4]。

(二)互动性分析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集聚、创新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能够彼此推动。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政府的政策引导等因素,也会促进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从而推动整个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发展可以用动态的数据来进行分析,采取一定的变量,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VAR模型中变量的反应,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正向冲击效应[5]。

四、解决策略

根据对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性与互动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并且具有正向冲击的效应,所以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首先是优先发展就业战略,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增加就业的岗位和机会,其次要用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最后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城镇化水平。

五、总结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须正确分析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对二者的偏差进行调整,缩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红丹.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2]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141-146.

[3]郑艳玲.河北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2(4):13-14.

第4篇:城镇户籍范文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地处市中心,交通方便,因此急诊病人较多。从2010年5月一2011年5月,平均每日30多人次,其中需要抡救的人数占10%左右。因而,作为急诊护士如何提高报救成功率,使患者起死回生,笔者在急诊科工作十年以来,将体会小结如下:

1 首先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急诊科工作护士面对的都是十分痛苦、病危和濒死的患者,因此应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准则,搞好本职工作,视病人为亲人,哪怕有1%的希望,都应该尽100%的努力,争分夺秒地去抢救病人,使病人转危为安。例如:我在今年3月份时,一个3岁患儿误服氰化钾后约10分钟,送到我院急诊科,患儿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我们即刻抢救,使患儿康复出院。

2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急诊科处于全院工作的前哨,一时一刻也不能脱岗,明确每班岗位责任制,坚守工作岗位,尽职尽责。

3 要有较高的理论专业水平 作为一个急诊护士,不但要掌握学过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因为人类是在不断地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人们不断地刻苦地去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例如:我们在急诊科工作时,要了解各种辅助检查的报告单,各种急诊的临床表现,分诊、初诊,鉴别诊断,急救知识,识别急危重病情和急救处理。

4 要有娴熟的、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 要加强技术素质和训练。因为各项技术操作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反映一个急诊护士技术水平,还能反映一个医院医疗护理质量高低。我院急诊科的护士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和理论学习的高年资护师及主管护师的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和小儿头皮及肢静脉穿刺时,―次成功率达99%,其它各种抢救器械的准确使用率达100%,对各种药物中毒的抢救成功率达95%左右。

5 要熟悉抢救室的所有急救物品和抢救的固定位置,工作机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要熟悉抢救车的各种药品的分类、位置、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否则将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

6 要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成为促进病人康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例如:在抢救服毒患者成功后,患者自己觉得无脸见人,对生活失去信心,这时我们作为急诊医护人员就要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战胜各种困难,面对现实,树立生活信心,使病人最终配合抢救,接受治疗,直到完全康复。

第5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规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20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济南市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自2005年7月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完成24.6万户,约占符合改造条件户数的45%。为促进济南市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的规范实施,济南市户表部门从全市户表改造工程实际出发,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在省、市建设主管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济南市现行的“户表工程技术规范”为基础,按照“科学管理、规范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城镇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并已通过了省、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审定,由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正式向社会,部分条款将作为地方标准强制实施,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空白。

《规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材料选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均作出了合理的规定,在省内各城市户表改造工程中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今济南市自来水户表工程的实施中,严格落实《规程》要求,提高施工、监理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完善质量验收、监理和考核办法;在设计、换表、改管、通水等细节上严格把关,保证工程质量,杜绝和减少各类遗留问题的发生,并切实抓好文明施工和优质服务,将自来水户表计量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1、国内研究技术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的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实施方案并不统一。据调查,全国城市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推广实施,大致有“入户换表”、“嵌墙式挂表”和“落地式装表”等三种改造方案。如:有的城市直接将用水户室内原水表更换为贸易结算水表,由供水企业入户抄收。这种办法不利于以后的抄收与维修,也可能会给用水户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麻烦。寻求最为合适的居民用水户表计量方法,是当前国内许多城镇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经相关信息查询,目前国内还没有发现有对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中各种具体技术指标制定相应实施规程的文献报道。据我们实地考察,国内有些南方省市根据当地情况已制定出类似标准,但由于南方和北方城市地理、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照搬此类标准显然不适合。所以,参照国内相关城市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符合本地情况、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2、主要内容

(1)材料:对管材、阀门、水表、水表井盖、消防设施的材质、型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2)设计:针对我国北方城镇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提出设计思路,并对不同类型住宅设计时的注意事项作出规定。

(3)施工:对塑料管道的热熔连接、敷设安装、水表井砌筑和表井内水表和及附件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4)试压:列举水压试验步骤和相关数据。

(5)清洗、消毒:提出清洗、消毒的参照标准。

(6)验收:介绍验收的基本条件和一般程序。

3、编制思路

(1)重点考虑规范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应分别对材料、设计、施工、试压、清洗、消毒、验收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能基本涵盖城市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的各个环节,从而有利于各地根据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强调材料使用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应结合最新国家规范及有关技术标准,对给水管道和阀门等材料的选用提出具体要求,对水表的选用也要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为确保工程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考虑工程竣工后的安全与管理。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推广实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安全、优质、和谐共赢的供用水关系,通过工程实施为这种关系的形成提供条件。而投入使用后,进户贸易结算水表及其以外的供水管道和设施,由城市供水企业负责维护管理,所以,《规程》在制定时,安全与管理也要是考虑的重点。

(4)结合目前我国水质及水压要求现状。《规程》在制定时,各种技术方案确定和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质及水压要求。比如:水表是整个城镇居民用水户表计量工程的核心。考虑到我国目前水质及水压要求现状,B级应是对水表计量等级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5)紧密联系本地的地质、气候条件。山东省地处我国北方地区,且四季气温变化幅度大。因此,《规程》对室外明装管道的保温、水表井的砌筑应作出具体规定。

(6)居民用水方便;供水企业抄收便利。

4、技术路线

(1)新建住宅及已有管道井住宅

a)机械水表宜设置在一楼、地下室或室外公共部位;

b)智能水表须设置在通风、干燥的共部位。远传水表的集中抄收设备应安装在楼外,可设在给水总立管上;

c)水表还可集中设置,横向排布时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100mm,竖向排布时各管道净距不宜小于230mm。

(2)已建无管道井住宅

单管多路给水系统

多管多路给水系统

5、效益分析

技术规程的编制和形成表明:规程重在应用-应用产生结果-结果形成影响-影响彰显效益。《规程》的效益既表现在应用的过程中,更表现在实施后的整体效果上,而这种应用和实施完全取决于规程的基本属性和实施规模。《规程》是以社会效益为直接效益,以经济效益为间接效益,以此产生和形成以社会公益性为特质的综合效益。以《济南市城市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技术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程》为指导,截至2007年11月底,济南市已完成自来水户表计量工程改造29.2万户。

第6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急诊;成批伤病患;护理对策

1患者≥3人

2 护理对策

2.1预检接诊到成批伤病患者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当班护士,护士长(日间)、值班长(夜间)。

2.2立即执行上报制度安置好患者日班护士长通知急诊科主任,门办,医务处,护理部,夜间值班长通知护理部值班,总值班,护士长。患者≥8人由护理部调配院SOS小组成员。

2.3严格执行筛检、登记制度 伤患者到达急诊后,护士长(值班长):带领工勤人员在抢救室外大厅用屏风、遮隔帘开辟一个固定场所,按从右向左,从轻到重的顺序安排患者,并准备好所有物品;协助预检护士进行初步分诊、编号、佩带腕牌、腕带、胸牌。同时上报各职能部门。预检: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救原则,与主班一起对病人进行初步分诊、编号、佩带腕牌、腕带、胸牌。主班根据病情轻,中,重,死亡分别给予不同颜色编号标识(蓝色为轻症患者,黄色为中症患者,红色为危重患者,黑色为死亡患者)。病人的编号、颜色、腕牌必须与病卡一致,大号挂牌挂于患者胸前,小号圆形标贴已贴于病卡左上方,左手腕套上相应颜色的腕牌号)。

2.4依据患者佩戴不同颜色编号标识进行处置

2.4.1抢救班负责红色标识的病人,迅速给予急救及对症处理:如保证呼吸道通畅,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执行医嘱,严密观察及详细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检查情况并汇总至主班护士。

2.4.2注射班负责蓝色(注射班上档)与黄色标签(注射班下档)的病人,根据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救原则,给予对症处理,执行医嘱,建立静脉通路,严密观察及记录病情、用药、检查情况并汇总至主班护士,做好心理护理等。

2.4.3黑色区放置位置是在一个独立区域,地面铺上大单,将病人尸体有序摆放、用屏风遮挡,由保安人员进行看护。

2.5护士编组,细化职责

2.5.1抢救班护士由抢救技术过硬的担任,主要配合医生对危重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洗胃、机械通气、深静脉穿刺、采集各种血尿标本等。

2.5.2汇总由工作细心地主班护士负责登记汇总成批病人数量、检查及用药情况及时上报护士长(值班长)。详细记录及汇报患者去向(出院、留观、住院、手术、转院、死亡)。负责黑色标签的病人,做好尸体护理、统计工作。

2.5.3物品供应组由治疗护士和实习学生完成,负责抢救所用的物品,药品的供应.

2.5.4安全护送 经抢救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初步稳定,由救治医生的指挥和安排,由年轻护士和工勤人员负责将患者安全护送到手术室、监护室或病房。护士在护送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各种管路的畅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护士还要对患者做适当的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3讨论

3.1急诊抢救时护理人员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急诊护士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抢救技术全面、应变能力强。此外,急诊科还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所有当班医护人员必须严阵以待,不得擅自离岗,这是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基础。

第7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 急诊护理 救治时间 疗效观察 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98-02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的神经系统的疾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建立一套急诊护理程序,为降低致残致死率是非常重要的。[1]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急诊护理过程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急诊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这些患者年龄集中在44~78岁,平均年龄为59.2±62.3岁;有60名男性,40名女性。患者中脑梗死有70例,脑出血有30例;GCS的评分为4~14分,平均分为(7.97±2.78)。诊断的依据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且都经过CT、MIR的检查确诊。这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急诊护理组。使用急诊护理模式,从急诊室接到“120”信息后,一直到急诊科抢救结束的时间为止。具体流程:接诊之前做好抢救器材的准备,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相关人员回到工作岗位。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开启本院的绿色通道,依照我院的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诊断及吸氧等,需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具体步骤为:在10分钟之内完成患者的病情评估,观察患者的意识、大脑反应、呼吸、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供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检查的同时,护士应当将血液标准送到检验室检测。15分钟之内完成各种医技上的检查。15分钟之内完成手术前的各项护理的准备工作。[2]

普通护理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挂号-病情评估-急救措施-等候检查结果-联系收住科室-住院。[3]

1.3 观察的指标。仔细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从接诊-确诊时间-接受专科治疗)和致残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用(X±S)表示,同时使用SPSS10.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中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文中的实验数据都为平均值。P

2 结果

在救治时间上,急诊护理组为(47.5±8.6)min,普通护理组为(69.5±10.5)min,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急救中,急诊科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在有效的后续救治中也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从接诊前一直到急诊科诊治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必须有效的完成急诊救治-确诊-专科治疗,对此,急诊科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院的急救护理模式,这就包括接诊前的准备、接诊及时、有效地病情评估、快速的急救护理、手术前的护理、护送等流程,在预定的时间内,有序的完成各项的急救护理工作,尽量缩短急诊的时间,为患者的医治抢得时间,降低脑卒中患者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笔者参与多次抢救脑卒中患者,对急诊护理深有体会,笔者认为除以上的工作外,在救治过程中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①护士负责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监测生命征。护士在这一过程当中要仔细的监测休克病人的各项指征以及随时发生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出血时,护士既要马上配合麻醉师实施紧急抢救,还要配合准备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的供应,在紧急扩容的同时,要严密的观测病人的脉搏、四肢末梢微循环等,进而判断出病人的休克程度;在及时的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当仔细观察病人是否有寻麻疹及寒战的发生。②医生负责控制出血、手术。③检验员负责验血型、血色素、交叉配血。④指挥者负责组织血源、人员配套。

对于急诊科一名合格的护士,既要有扎实丰富的医疗知识,还要有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同时护士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也是应当提倡的。手术室的无菌状态一定要保持,同时要紧密的配合手术室的医生完成各种抢救医嘱的执行。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秦永红,付守芝,陈萍.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17(18):153-154

第8篇:城镇户籍范文

关键词:急诊;抢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效率;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16年1月~12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研究组为2017年1月~12月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抢救期间死亡、自行转诊者。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21±3.21)岁;心血管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其他1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7岁,平均(48.17±3.20)岁;心血管疾病2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入室就诊后,立即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病情评估、抢救治疗等。研究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内容如下。

1.2.1成立急救小组

按照急诊科实际情况,成立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护理程序化管理培训,使其掌握优化后护理流程及各工作操作要点,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采用等级责任制,实施8:00~15:00、15:00~22:00、22:00~8:00三班倒,护士24h在岗。

1.2.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1)优化接诊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抢救相关药物、物品、器械等,3min内出诊;途中以电话方式联系患者或现场人员,给予有效指导;缩小急救半径,控制接诊时间。(2)开放绿色通道:落实“一站式”管理理念,缩短医患等待时间;创建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等人性化急诊制度,以提升抢救效率;坚持“三前三后”原则,先看病后挂号,先治疗后付费,先住院后办手续,确保急救工作有序进行。(3)优化病情评估流程:联合应用入院初评、早期检查及再评估。初评时间约30s,包括意识、呼吸、疼痛等;入室后及时检测心电图,实施早期检查及初期抢救;协助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掌握动态病情信息;及时送检血液样本,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缩短检验时间。(4)优化急护流程:实施定人、定时、定位、定责原则。定时为入室2min给氧,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5min内完成监测心电图、创建静脉通道等工作;定人为责任护士协助医生救治特定患者,护士长负责救护协调工作;定位为护士长位于患者右侧,及时告知医生心电图监测结果等;定责为责任护士及时完成除颤、心电图监测等工作,于患者右侧压胸,同时给予恰当心理干预。(5)优化护理文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书写,以表格形式为主,实时记录;必要时在电脑上操作,缩短书写病历时间。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抢救成功情况及抢救效率,其中抢救效率包括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操作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治疗操作时间;(2)出院时,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患者不便填写时可由家属替代),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病情评估、健康教育、环境设施,各项均为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60/60),对照组则为90.00%(54/6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两组抢救效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效率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满意度评分对比

第9篇:城镇户籍范文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

 

1.1 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 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 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 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 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3.4 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