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河颂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一、语文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二、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探究
(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教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形成教案。
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的意思。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特点,设计精彩导入内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更为导入这一环节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三)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 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诵读)。最高层次是品读(诵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
想达到有效朗读,教师自身要爱朗读,用声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他们身临其境。设置早读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朗读欣赏。培养有感情朗读的习惯。鼓励放声读,投入地读,注重消除学生胆怯、害羞的心理障碍。安排多种层次和形式的朗读:自读、齐读、范读、引读、接力读、分角色朗读。细化朗读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
教师要依据不同文本特点,指导朗读。如:《黄河颂》的慷慨激昂。《济南的冬天》的温婉柔和。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知识;训练朗读技巧,讨论朗读体会
(四)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
深入阅读、比较揣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把握语言的方法。比如《天上的街市》中“天上的明星现了”。“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如果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很可能让它轻易滑过去。把它换成“亮”让学生加以对比揣摩。便可显出三个层面的意蕴来:1.从诗歌情境角度看,“现”更能体现出夜幕的慢慢降临;2.从事实层面上看,“现”字更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星星没有从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3.从语言运用角度看,既然称为明星,再用“亮”字就重复了。在这一对比中,学生发现了文本措辞的严密性:词语的运用不仅要注意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文本语境、还要讲究句子内部的搭配。
(五)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发问: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对象: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对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启发: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鼓励诱导,适时给以恰如其分的肯定或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七)掌控的有效性――准确定位
从教师自身来看,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少讲,多给学生朗读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每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和相像的。充满激情的课堂,是导入有效教学的先导。营造教学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
(八)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
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还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留作业,争取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九)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