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学前教育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政策

第1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园规模与结构。1.办园数量。2008~2012年,广西的幼儿园总数(含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学前班)由4585所增加至2012年的7554所,增长64.8%;同期全区民办幼儿园由3957所增加至6905所(这一数据尚不包含大量的无证民办幼儿园),增长74.5%;公办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幼儿园和学前班)由628所增加至649所,仅增长3.3%,远低于民办幼儿园的增长幅度。2.在园人数。2008~2012年,全区学前教育在园人数从107.15万人增加至165.93万人,增长54.9%;同期民办幼儿园在园人数从35.70万人增加至83.19万人,增长133%,民办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增幅远高于全区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增长幅度,成为广西学前教育资源的提供主体。3.结构分布。统计数据表明,县镇和农村的民办幼儿园是全区民办幼儿园的主体。2008~2012年,县镇和农村的民办幼儿园占全区民办幼儿园的比例最高的年份达到86.4%,最低的年份也达到75.2%。

(二)运转情况。1.经费来源。根据实地调研,全区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经费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举办者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收取的保教费收入。2012年开始,中央和自治区开始实施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政策,各地具有办园资质且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办园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获得了一定的财政扶持。对于大量的无证民办幼儿园来说,由于办园条件不达标,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相应的办园资质,导致其无法获得任何补助,收取的保教费收入是其最主要的经费来源。2.开支范围。大部分民办幼儿园虽然办园规模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支范围与规模较大的公办幼儿园并无显著差异,其开支范围包含支付教学场地租金、购置各种教育教学设备、发放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含五险支出)、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行校舍维修费用等。

(三)扶持情况。1.中央和自治区层面。2011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奖补政策,下发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其政策要点是: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工作较好的省份,给予适当奖励性补助。奖补资金应全额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重点用于支付园舍租金,补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校舍维修改造,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等,其中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该专项资金1.11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5000万元。①2.市、县层面。各市、县由于财力有限,用于扶持民办幼儿园的资金较少,只有少数市出台了一定的扶持政策。如从2010年开始,柳州市及所辖县(区)政府出资为有办园资质的民办幼儿园统一配备了安全协管员,有效地支持了民办幼儿园的有序发展,并于2013年出台了《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奖补方案》,在进一步促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部分市、县出台的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偏少,扶持力度不足。

二、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困境

近年来,广西民办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吸纳的在园人数持续增多,在缓解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的功能作用日渐凸显。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广西民办学前教育总体办学水平仍偏低,大多数民办幼儿园都面临着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差、安全隐患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和稳定性不强、行业发展规范性不高、扶持政策偏少等一些共性问题。

(一)办园条件较差。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广西的民办幼儿园大多采用租用教学场地的形式办园,设置在民宅内,是家庭作坊式办园,园舍面积与最近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桂教基教[2013]52号)存在较大差距,部分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那些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无证民办幼儿园园舍破旧,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均不能较好地满足在园幼儿需求,与公办幼儿园存在较大差距。如桂林市公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18.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0.1平方米,但民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仅为8.6平方米和5.5平方米,两者差距较大。园舍面积和建设不达标的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①幼儿园的园舍由活动辅助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三部分构成。但从全区民办幼儿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整体条件较差,相当部分的民办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幼儿教室、室内设施设备、宿舍、厨房、厕所及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等均不能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活动及辅助用房不足,幼儿教育所需的学具和玩具偏少,拓展性练习设施欠缺,整体配套设施不足。广西的民办幼儿园特别是未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设施普遍较差,一些城中村和农村民办幼儿园租用的场地多由民宅改建而成,改扩建后仍不符合有关办园标准,采光、通风和消防通道等方面均存在设计缺陷。同时,各地尚未出台民办幼儿园校车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通常采用自有机动车辆或租用其他个人自有机动车辆接送幼儿,而民办幼儿园举办者为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二)办园规模偏小。根据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10月出台的有关办园标准规定,今后新建的幼儿园规模最少不低于6个班180人,最多不超过12个班360人,并明确指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各类幼儿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评估和管理幼儿园的依据。同时,办园标准在班级人数方面也有明确规定,小班(3~4周岁)为21~25人;中班(4~5周岁)为26~30人;大班(5~6周岁)为31~35人。2012年,全区6905所民办幼儿园吸纳在园幼儿83.19万人,全区民办幼儿园园均规模仅120.5人,园均规模远低于新出台的办园标准规定的人数下限,总体规模偏小。

(三)教师水平偏低。从全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配备情况来看:2012年,全区学前教育生师比达到36.9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合计44857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3812人,未取得职称的人数达到34457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76.8%。而民办幼儿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职称偏低的现象更加突出,很多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民办幼儿园,向社会聘请人员担任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虽然“国培”和“区培”计划已把学前教育列入其中,但当前民办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受益面还偏小,普遍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手段传统,且有些幼儿园保教不分,实行一人包班制,往往由“教孩子”变成了简单的“管孩子”,不适合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

(四)教师流动性强。根据调研,当前全区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其工资待遇普遍在1200~1500元之间(扣除五险后),有的甚至还不足1000元。现阶段,物价水平普遍较高,生活成本持续攀升,这样的工资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都存在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流动性极强,不利于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收费不够规范。据调查,各地教育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并无统一规定,主要是由幼儿园举办者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各地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且随意性较强,其所确定的收费标准仅需在教育部门备案即可,收费公示制度不严格。如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一所幼儿园,在学期开始,发现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立即调整收费标准,收费政策执行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一些民办幼儿园常以开设特色班、兴趣班的名义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六)扶持政策偏少。总体来看,各级财政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起步较晚,且补助形式较为单一。当前,广西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主要以实物补助为主,尚未将奖补资金用于补助幼儿园教学场地租金等方面的开支。根据调研,部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负责人认为,对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已具备,财政给予的实物补助有些属于重复建设,与办园主体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同时,财政对困难幼儿资助力度偏小。

三、扶持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建议

(一)明确地方政府的扶持责任。明确学前教育扶持与发展责任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划分问题,《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中第四条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中明确规定:一是地方为主。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标准以及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办法由各地自行制定。二是激励引导。发挥奖补资金作用,引导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激励幼儿园举办方采取措施提高质量。三是中央奖补。地方政府在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方面有举措、有投入的,中央给予奖补。因此,地方政府在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地应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将民办学前教育适度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优化用于各教育阶段的资金支出结构,将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引导民办幼儿园的持续、健康发展,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更多的奖补资金,进一步发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二)界定民办学前教育扶持范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11]408号)中第二十条规定:奖补资金由各地按计划安排使用。奖补资金应全额用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重点用于支付园舍租金,补充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校舍维修改造,弥补公用经费不足等。各地的教育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配合,根据本地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奖补实施细则,明确奖补条件和奖补对象。笔者认为,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应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奖补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具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并要求接受奖补的对象分别符合一定的条件。一是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而言,其申请奖补资金应符合以下条件: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收费在普惠标准范围内、办园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在上年度办园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上年度收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二是对民办幼儿园教师而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或中等师范教育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幼儿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保育员而言,要求其具备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三是对于受资助的幼儿而言,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家庭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亡故的;身体有残疾的;父母离异、生活确有困难的。

(三)确定民办学前教育扶持标准。一是制定民办幼儿园教育举办者奖补标准。为确保奖补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性,建议自治区层面出台全区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指导意见。通过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硬件设施、师资配备情况、保教质量和安全状况等多个方面分别设置一定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对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各地民办幼儿园总数的10%、20%、40%、30%的比例将民办幼儿园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实施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分级管理,并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根据民办学前教育举办者提供学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贡献度进行相应奖励。此外,还可设立单项奖补项目,鼓励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提高办园质量,如按照当地民办幼儿园总数的5%~10%的比例设立办园规模奖、管理达标奖、教学质量奖等奖项,并按三个等次,按2万元、1万元、5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此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奖励标准各地可根据财力实际进行测算后制定),并明确奖励资金可用于支付场地租金,鼓励民办幼儿园升等创优,主动提高办园水平。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按年度考核的动态管理与调整长效机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中的有关办园条件,完善机会平等、优胜劣汰的等级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激发民办幼儿园办园主体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制定幼儿教育和保育员奖补标准。对在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幼儿园工作并具有资质的幼儿教师和保育员的“五险”支出进行一定补助(各地可依据财力实际和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情况,按单位应负担部分的15%~20%的比例进行补助),鼓励民办幼儿园聘用具有学前教育资格的教师,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师资水平与教育质量。三是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标准。建议按照幼儿家庭困难程度,分特别困难、中等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等次,并遵循就近入园的原则,按幼儿在当地低收费、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支出平均水平的30%、20%、10%进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由幼儿园统计、公示后上报。

(四)创新民办学前教育扶持形式。建议由自治区财政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专项资金,统筹利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和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对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较好的市、县给予奖励性补助。探索实施实物补助、公用经费补助及场地租金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对教育教学设备较为紧缺的幼儿园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二是对纳入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接受当地教育部门委托办园的普惠性幼儿园举办者拨付一定的公费经费,促进民办幼儿园降低收费标准、走普惠性发展道路,确保适龄儿童均有条件入园。三是在局部地区试点民办幼儿园场地租金补偿。建议自治区财政按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奖补专项资金总额的5%~10%,在民办幼儿园发展较好的地市进行试点,按照民办幼儿园的评估情况结合其当地的租金实际,按照一定比例对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进行适当的租金补助,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补助范围。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可采用现金补助或发放教育券的形式。

第2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从理论上来讲,财政学将公共产品界定为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从学前教育的主要类型看,学前教育既包含公办园这种由政府承担主要经费的公共教育服务,又包括民办园这种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结合财政学的规定,我们将学前教育认定为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有效率地发展,同时保证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及资源配置达到公平和效率。

一、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分析

(一)学前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政用于学前教育支出正在逐年增长,其中2007-2009年增长速率较缓,从2010年开始增长迅速,至2014年我国用于学前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增长到2048.76亿元,相当于2007年度的学前教育经费的13倍。

2.财政用于学前教育的支出结构

(1)学前教育经费生均支出、占教育财政总支出、总教育经费比重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的支出值正在逐年增加,且增长较快,尤其是2010年后。2007-2009年,全国幼儿生均教育经费都不足1000元,远远没有达到标准。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是生均教育经费还是较低。

2007-2014八年来财政支出和学前教育经费都在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增长。2007-2009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2%左右,从2010年开始这个比重有了较快增长;2007-2009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平均保持在1.38%左右,从2010年开始这个比重成倍增长,至2014年达到了6.2%,这说明2010年《纲要》颁布以后,中央财政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空前提高,财政经费增长较快,但总体而言,这个比例还是过小。

(2)各教育阶段学前教育经费量比较

通过2007-2011五年教育经费对比图(图2)更能直观的表现各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量比较,其中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多于中学教育经费,再多于小学教育经费,而幼儿园教育经费最少,甚至不足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八分之一。

(3)省际、区域、城乡之间比较

财政经费在省际、区域、城乡之间等存在较大差距。东、中、西部财政经费的占有量准循着东部占有率大于中部占有率,西部的占有率最低的顺序,东南沿海城市基本上已经解决“无学上”问题,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城镇以及乡村地区仍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这种公共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势必将直接激化社会上收入不均,机会不均的矛盾,成为破坏公平效率的重大问题。此外,不仅省际之间,边、少、穷与其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财政倾斜。

二、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问题

1.政府财政资金总体支出不足

2007年至2014年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但是绝对总量依然不多,平均到我国入学儿童数量上,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香港的十分之一。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不足直接反映在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基本被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垄断,这些公办门槛都比较高,造成市场上对民办园的需求直接成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对民办幼儿园的补助不足,民办园的配件设施等教育资源不足。造成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财政资金并未在预算内单独列项。政府下拨的教育经费在被划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再加上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有可能使教育资金大多投入到其他教育事业,导致学前教育资金缺乏。

2.财政支出分配不均

我国的财政支出在区域之间、省际之间以以及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财政倾斜”。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出现经济分层现象是由地理、历史、政策等综合原因决定的,但教育分层现象更直接的原因却是财政支出的“财政倾斜”。当前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配备远远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的要求。更普遍的是公私?W园的资源配给矛盾,公办园的数量虽少却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财政支出,显然,这些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将导致对社会公平的直接破坏。

3.财政支出方式单一,存在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缓,学前教育不仅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缺失,在财政支出方式上也欠缺创新性。在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政府创新推出了教育学券政策,通过这种方式对适龄入学儿童提供财政资金,不仅解决了幼儿入学的学费负担,也没有破坏市场的活性;另外印度也制定了专门的财政政策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补助,有效控制了教师人才的流失度。相比之下,我们国家以财政资金拨付的支出方式就显得十分单一。

此外,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上也有诸多缺陷,如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监督制度不完全等。一方面政府对对政府承担学前教育主要责任的认识有失偏颇,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将“政府主导”等同于“政府办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不少地方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履职弱化,甚至很多地方存在责任推诿现象。政府整体职责定位不清晰,随之会影响各级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配置。

三、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出,推进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平

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公办幼儿园,降低公办园的门槛,打破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垄断公办园的的局面;加强财政支出对民办园的补助与支持;将财政直接补贴于学前教育从业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充分保证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留住人才;致力于改善学前教育的教学资源,包括强化硬件设施,加强学园的安全保障,保障入学儿童的卫生健康,为幼儿学前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和成长环境等。

(二)规范学前教育财政支出机制,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

1.加强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是保障学前教育的根本手段。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目前学前教育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本国特色的法律文件。此外,在财政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还应实现对学前教育经费的专项管理,促使资金使用透明化,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

2.财政支出还应该注重效率,适当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

与单一的公办、民办园等途径来比较,总体效益最高的学前教育财政支出模式应该是“财政支出为主、家庭支出为辅”的模式。因此,财政支出资金应当“好钢用在刀刃上”,重点保障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师资力量,特别是更多地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园的基本建设。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财政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等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的补助可以带来更多的公共效益,使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

第3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

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市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加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

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举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第4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

成本原是经济学的概念,后来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教育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指国家用于教育过程的一切直接和间接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消耗的总和; 二是指培养每一个学生消耗的全部费用,即单位产出的消耗量。因此,学前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期间内所消耗的价值总和,即一定学习期间内培养幼儿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耗费,包括教育机会成本、教育变动成本和教育固定成本。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学者约翰斯通提出,起初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能够满足多个主体的需要,其受益人主要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纳税人、企业、家庭、学校。这些主体应根据所获利益的多少来分担相应的教育费用比例,同时还要考虑主体的支付能力。因而,教育成本分担指的是教育费用在各个受益主体之间的分摊。主要涉及到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是谁、每个主体各自分担的比例是多少、各主体采用何种方式分担等三个关键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我国多个政策文本有所涉及。

如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年)》曾明确提出: 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中可见,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为政府、家庭及社会三方,且政府是学前教育成本最主要的分担者。此外,如同高等教育一样,学前教育在成本分担中亦遵循受益原则与能力支付原则,即受益多者多支付,受益少者少支付; 能力强者多支付,能力弱者少支付。但鉴于学前教育具有极强的公益性与普惠性,教育公平原则是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应遵循的另一基本原则。

二、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分析

(一) 政府的财政投入规模偏小,且分担成本比例偏低

20082013年我国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1. 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明显偏少首先,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例偏低。如表1 所示: 20082013年,我国幼儿园的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由2008 年的132. 94 亿元增长至2013 年的862. 37亿元。但其占GDP 的比例最高仅达到0. 14%,这与上世纪90 年代欧盟委员会保育协作组织提出的1% 的目标相差甚远。而早在2008 年,OECD 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就已达到0. 52%。我国较OECD 成员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与此同时还远远低于巴西( O. 4%) 、墨西哥( 0. 7%) 等发展中国家。其次,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如表1 所示: 20082013 年,我国幼儿园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13 年达到3. 52%。同期的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的占比分别为19. 6%、30. 14%、31. 21%。但当年幼儿园的在园人数却占到了各级各类学校学校在校生总和的11. 3%,意味着国家用不到4%的教育财政投入负担11. 3% 的在校学生教育费用。据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达到或超过了7%,特别是与我国国情较为接近的巴西、墨西哥、蒙古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均达到或超过了8%,其中巴西为8%,墨西哥为8. 9%,蒙古更是达到了18% 。可见,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偏重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被政府所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程度不够,致使其投入经费明显偏低。

再次,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学前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偏低。如下所示: 20082013 年幼儿园各类教育经费均保持增长趋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率高达69%,但仍低于年均增长率为72. 43%的学杂费。表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并非学前教育经费增长的主推力,学前教育经费之所以增长主要源于家庭投入,政府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学前教育的公共责任转嫁到了家庭层面。因而,虽然从2010 年起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有所回升,但在2013 年仅达到40. 81%。而在同年,OECD 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就已达到77. 55%,其中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达到了80%。可见,在我国未来学前教育普及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加大对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的比例,维护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2. 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比例偏低

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考虑,学前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社会。佩里研究小组自20 世纪60 年代起对123 名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进行了近40 年的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待这些儿童长大到27 岁时,财政投入回报率为1. 7∶ 16; 到40 岁时,投入的回报率已高达1∶ 17. 07。其中,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 ∶ 4. 17; 对社会的回报率为1 ∶12.9。教育经济学家帕卡罗伯洛斯认为,沿着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序,各个教育阶段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减小,个人收益在增加。这也就意味着作为人生奠基阶段的学前教育相对于其他阶段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最为可观的,其个人收益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彰显得最为明显。这种观点与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善迈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曾研究过我国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得出了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 30. 50%) 远远高于高等教育的收益率( 11. 00%) 的结论。可见,学前教育的公共受益率高于其私人收益率,根据受益原则,政府理应成为最主要的分担者。2008 - 2013 年我国幼儿园生均学杂费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各分担主体分担成本比例变动趋势如所示。

显示,20082013 年,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波动较大,呈先下滑后回升的趋势。由2008年的68. 11%跌落至2010 年的34%,又从2011 的41. 78%缓慢回升至2013 年的50. 1%。显然,政府分担的成本比例较之2010 年以前有了实质性的下滑。表明政府已逐步由学前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主体演变为重要分担者,这既与政府的学前教育收益情况即根本受益者身份明显不符,也与我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不符。

纵观世界范畴,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可分为四种模式: 即以爱尔兰为代表的政府单方负担型; 以印度等国为代表的三分均担型; 以法国、瑞士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分担型; 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私人主导分担型。而在政府主导分担型的国家中,其学前教育财政支出中都是政府一方占绝对优势,一般占总支出的50% 以上。实际上,随着学前教育社会价值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成大势所趋。因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府负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比例要远远高于50%,我国政府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比例明显偏低。

( 二) 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不合理

1. 各个收入阶层的学前教育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异

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及储蓄率都有了大幅增长,加之受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理念的影响,幼儿家长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普遍很高。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家庭的学前教育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影响了家长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如图1 所示,20082013 年我国幼儿园生均学杂费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均呈增长态势。但显而易见的是,后者较之前者的增长幅度更大,到了2013 年,幼儿园生均学杂费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仅为10. 61%,但却占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9. 32%。二者的差异极为悬殊,表明幼儿园生均学杂费较之农村居民收入而言已有了实质性增长,这必然对普通农村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压力。

如表2 所示: 我国农村家庭对幼儿园学费的支付能力明显弱于城镇家庭,且城乡不同收入阶层间的学前教育支付能力差异巨大,城市最高收入户的支付能力是最低收入户的13. 07 倍。比照当年幼儿园2198. 86 元的生均学费标准,可以发现农村最低收入户缺乏学前教育支付能力,农村中等偏下收入户和城市最低收入户支付幼儿园学费后已所剩无几,勉强具备学前教育支付能力。而学前教育需求是家庭对学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当家庭缺乏支付能力或支付能力不强时,会直接影响到其学前教育需求。这意味着当年有将近40% 的农村家庭与10%的城市家庭的幼儿将被迫失去入园就读的机会,或被迫选择质量较为低劣的幼儿园就读,这将有违于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不利于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

2. 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偏高

学前教育是兼顾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属性的准公共产品,但由于其公共收益率远大于私人收益率,因而学前教育在性质上更加接近于公共产品。若家庭分担的成本比例偏高,则明显有违其公益性。图1 显示,20082013 年我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呈现增长后逐渐下滑的趋势。而同期政府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则呈反方向的变动趋势,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伴随着政府分担比例的滑落,家庭的分担比例必然会有所提升。2010 年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在这以前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均低于30%,到了2010 年,这一比例攀升至53. 4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后呈下滑趋势,但最低水平仍然达到43. 9%。据计算,这一时期,家庭年均负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为39. 32%。而同期家庭对普通小学、普通中学教育成本的年均分担比例分别为2%、7. 54%,即使是更加接近于私人产品的高等教育,家庭年均负担成本的比例仅为31. 85%,相对于国内其他教育阶段,家庭负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明显偏高。

( 三) 社会力量尚未真正参与到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

社会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缴纳教育附加税; 二是直接向幼儿园提供各种资助和捐赠; 三是对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由于企业缴纳的附加税最终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成为政府拨款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各类培训合同支付费用很难准确计量,故在此仅对第二种形式即社会捐赠经费予以分析。

结合表1、图1 可见,20082013 年间,社会捐赠经费由2008 年的1. 52 亿元增长至2013 年的5. 02 亿元,但其占学前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从未超过0. 76%。因而,社会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微乎其微,除2010 年超过10% 外,其余年份基本徘徊在6% ~ 10%之间。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捐资助学的氛围没有形成,企业、个人、基金组织向幼儿园捐资助学的热情普遍不高,致使社会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比例微不足道。

三、关于构建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议

(一) 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前提目前我国教育系统在会计制度上仍然实行收付实现制,仅对一些经营性业务实行成本核算,在统计时一般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经费支出代替幼儿培养成本。且在实践操作中,各地幼儿园、各类幼儿园的经费支出项目并不统一、固定,致使学前教育经费短缺与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并存。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拨款大量流向一些城市的示范园与实验园,但这些幼儿园的教育经费支出中常常包括了一些与培养幼儿无关的费用,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为低下; 另一方面,受政府财政拨款的限制,许多农村幼儿园与民办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发展中举步维艰,只能通过压缩各项教育经费开支( 包括一些与培养幼儿有关的费用) 的做法来维持幼儿园的生存,这将不利于这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此,建议幼儿园全面实行成本核算制。教育部应该对各类幼儿园的成本内涵、成本项目、成本核算周期、成本核算方法做出明确统一规定。各省应结合本省居民的收入水平、家庭的支付能力、学前教育收益率等因素,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各类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此外,建议各地教育局在幼儿园开学前召开收费听证会,将各类幼儿园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及收费标准公之于众,邀请家长、幼儿园管理人员、幼教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力求做到幼儿园收费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二) 构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核心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是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强化其在成本分担中的主导责任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学前教育财政预算单列,规定公办幼儿园与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生均拨款的最低标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各地根据实际研制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但这些要求尚未真正落实,导致学前教育经费经常被其他教育阶段挤占或挪用,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难以长效增长。鉴于此,建议国家采取相关举措,督促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财政预算单列,教育管理部门在综合考虑每年在园幼儿数量、幼儿园教师编制数、幼儿园生均最低公用经费标准等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出每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的最低标准。各地政府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财政拨款,若在落实中出现问题,应及时给予追责。同时,对拨款额度高出国家规定限度的省份或地区,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及时予以奖励。

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立法保障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关于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综观世界各国实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单级政府分担型; 第二类是以英国、德国、墨西哥为代表的二级政府分担型,其中英国的学前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担,德国由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关共担,墨西哥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共担;第三类是以法国、美国为代表的多级政府分担型。其中,法国的学前教育经费以中央政府投入为主、省级地方政府投入为辅,美国则是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省级政府为辅。对此,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即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是县一级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主要起管理监督的作用。但分税制实施后,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影响了其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央政府、省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省份、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予以财政补偿势在必行。因此,明确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责任问题是保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足额拨付的前提。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责任主要为立法、统筹、监管、投资,其中立法是其根本责任。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制定了独立的学前教育法案,如美国的《儿童保育法案》与《儿童早期教育法案》、英国的《儿童法案》、韩国的《学前教育法》等。我国的相关法律尚且处于空白状态,仅在《教育法》中对教育经费问题零星有所涉及,制定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已成当务之急。此外,以县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则担负着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同时统筹规划整个县域各类幼儿园经费的配置,监督各类幼儿园经费的使用情况。

(三) 构建政府对不利处境家庭幼儿的财政补偿机制是保障

学前教育在成本分担中必须遵循支付能力原则与教育公平原则。即幼儿园的学杂费标准在制定时必须考虑到普通家庭的支付能力,政府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对支付能力较弱的地区或家庭的幼儿给予财政补偿,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政府应以幼儿园的生均培养成本为主要依据,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幼儿园收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受制于生均培养成本、家庭支付能力、学前教育收益率、幼儿园性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家庭支付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有学者呼吁将居民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作为幼儿园收费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但我国居民的货币收入尚未完全透明化,在操作计量时困难重重。因而,建议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即按照年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收费,至于具体的比例则可参照高等教育的相关经验。我国政府明文规定,高校学费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主要依据,且高校学费标准占年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不能超过25%,这为幼儿园的收费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但幼儿园的收费依然有别于高校收费,主要基于如下两点原因: 第一,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性质不同。高等教育处于学校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不具备普惠性,因此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较高; 而学前教育处于学校教育金字塔的底端,是一种全社会适龄幼儿都应接受的大众式教育,具有普惠性及社会福利性,因此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要低。第二,学前教育与高等教育具体分担的教育成本不同。高等教育阶段,家庭需要额外承担个人机会成本,即法定劳动年龄段学生因上学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学龄前幼儿由于尚不具备劳动力价值,因此并不存在个人机会成本。据此,从理论上而言,幼儿家庭分担的成本比例应低于25%。但考虑到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投资过少、社会分担能力较弱及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客观现实,建议将幼儿家庭分担成本比例的上限定为30%。

第5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习惯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认清和摆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本文指出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 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教师观念转变问题 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导。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学习成绩,轻学习的过程与参与;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都大同小异;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素质得不到开发、个人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重视,而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

1.2 教师对新课改理解问题 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理解不够透彻。

有些老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许多老师片面的理解新课改,认为新课改就是少讲,多练;有的为了追求少讲,一节课完全放给学生,导致学生盲目的学习;有的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讨论。把一节有机联系的课变成了讨论课。学生看似讨论热烈,但一节课下来还是什么都不知,收获甚微。

1.3 教师教学方式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还面临着教学方式的矛盾。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己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许多教师受考试成绩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可谓进退维谷。

2 解决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2.2 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2.2.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2.2.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2.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生为本,以情感人,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探索,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突出学法的创新,使教法创新与学法创新并重,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化,提高学习效率,全面完成初中政治课所担负的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任松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D].西南大学,2006

第6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论文关键词:场域,前言课,策略

 

新课程教学改革给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如:充分运用案例来呈现理论知识,使课程的学习趋于生活化、现实化;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等。然而,要在教学中顺利实现这些变化并非易事,特别是对高一新生来说尤其困难。

一、场域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政治学科本身而言,初、高中两个阶段差别较大。首先,从教材来讲,与初中的社会学科相比,高中政治教材不但是独立编制、自成体系的,而且在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其次,从考试方式来讲,与高中闭卷考试不同,初中阶段期中、期末考试直至中考,社会学科都是开卷考试的,这直接导致“学校忽视、家长轻视、学生无视”等现象的出现,进而割裂初、高中政治课学习的有效衔接;最后,从教学目标来讲,初中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高中教学则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鉴于上述问题,随着教育场域的变化(即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网络,本文主要指初中学习环境和网络向高中学习环境和网络的转变。),如何上好高中政治前言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高中政治课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等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现状

对于高中政治前言课,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育教学论文,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没什么可说的,内容、具体的学习方法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展开;其二,内容不怎么重要,几乎没什么考点,讲不讲无所谓;其三,课时较紧,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花在“前言”上,不划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还在向教师询问高中政治考试是不是还是开卷考试?课本内容是不是背背就行了?单从这一方面来讲,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认识就存在偏差和误解,学习方法仍固守在原有的思维印记中。因此,作为高中政治课的处女之行,上好政治前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前言课该怎么上?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把前言课的教学策略进行展现。

三、场域变迁后的前言课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驱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措施一:在高一《经济常识》前言课中,笔者出示了“缘聚政治课”的课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这一课题所吸引。因为这样的课题容易从情感上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心理上的互动效应。接下来让学生对于今后政治课的期待畅所欲言,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设想,从而更好的加深师生交流,从感性上提高了学生对于新老师、新课堂的期待和兴趣,使今后的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措施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来自对新奇事物的追求。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感性事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更能在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乐趣。我以“在暑假生活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时政?最感兴趣的国内外大事是什么?”这一问题作开场白,引起同学们一片热议;我接下来提出要求:首先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写下来;然后形成四人讨论小组,相互交流,共同商定一个主题;最后确定一位代表发言,班级分享和评价。在该互动活动中,独立思考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避免学生的依赖性。组内交流,共商主题,就是防止在“所谓”的讨论中漫无目的的“闲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是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除此之外,也给学生一个先期导向,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高中政治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班级对小组的评价。这一过程解决了课堂秩序和课堂讨论、有效学习和过程功能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措施三:结合各小组的发言,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进行了变化,将备课过程中准备的一些假期中国内外发生的时政新闻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其中涉及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既有经济现象,也有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笔者进一步追问:“在上述现象中,哪些属于经济现象?”此时学生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分辨经济现象中,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这一过程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育教学论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养成关注时政,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内容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这节课在知识点上,要完成“经济”这一抽象概念及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教学。特别是“经济”概念,它就是一条知识脉络,贯穿《经济生活》的四个单元。如何突破?

措施一:如何识别经济现象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与钱有关的现象。”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下发《家庭经济生活问卷调查表》,通过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得出,我们的经济生活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框的学习内容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钱能干什么?”,“钱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干什么?”,“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与实际关系密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纷纷给出了意见,在此及时回归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当中对于经济概念的解释,从具体到抽象,达到明理的效果,课堂生成较为自然。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一概念,去理解分辨哪些时政新闻属于经济现象,又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演绎过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又还原到现实生活中,真正让其感受到学习高中政治课的有用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措施二:讲述本地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经济故事:被人们喻为“江南鸡王”、“老板的加工厂”――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品牌发展历程。短短的十年来,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个城市开设“不老神鸡”连锁店,有专卖店600多家,不老神造就了28个百万富翁,实现6000多人的就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一家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体会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而且让学生感受经济知识有用、不难,有研究价值,初步感知这一经济现象背后蕴藏的经济知识,从而产生以经济专业的视角思考经济问题的需求,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经济生活》打好基础。至此,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比教师单纯讲述该课程的重要性效果明显。

(三)、掌握方法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前言课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但要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要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性思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对社会经济现象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的情感需求,通过讲述不老神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以及公民更多的社会责任教育教学论文,并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

前言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高中《经济知识》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方式等有所了解,从而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因此在教学过程就学习方法适时导入。向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预习,完成教材知识的梳理。(2)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困惑,发表观点,参与小组活动。(3)关心时政,理论联系实际,能为教学提供很好的材料。其实,这里不仅是为学习《经济常识》导入方法,也是为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习导入了方法。

一节课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太多的教学信息资料,但必须典型,因此教学资料的选择很重要,这是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现成探究的最主要的前提。不需要有很多的课堂问题,但应该有一组逻辑性较强的启发性问题,既能节约时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前言课,从学科教学来说,是整个高中阶段政治课的第一课,言的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言的能否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言的能否引导教学的行为,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政治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愿我们一起开好头,上出前言课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葛步红.上好《思想政治》的前言课.思想政治课教学[J].2006(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3][法]布迪厄,华康德.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第7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一、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一)缺乏对初中思想政治课进行全面的认识

政治思想课的教师对于政治教学工作还没有进行深刻的认识,所以,关于一些创新教育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另外,政治思想课的教育目标是影响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并没有过多像主科方面对学生进行时间上的占有,相对而言政治思想课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被给予了相应的忽略,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纷纷为主科的学习让出一部分时间。

(二)对于初中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初中是衔接小学与高中的重要转折点,大多数都认为初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这种现象导致了中学教师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赢得好的分数。在初中政治课上也体现出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中仅仅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点与重要的考点,以求学生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进一步忽略了初中生对思想方面的认识。

(三)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我国的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的应试教育与教育内容的限制,使得我国的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保持在这个状态,从单一的教学思想、单一的教育模式、单一的教学教育体制、单一的教育计划、单一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使得学生的发展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和教师彼此之间缺乏一定的信任或产生了隔阂。

二、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发展的紧迫性

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感知社会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可以确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并且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体现出政治教学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外流的文化逐渐地侵袭了本土的文化,而恰恰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对新鲜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接受能力也特别快,对于一件事情的危害性认识并不深刻,正确的是非观念很不成熟。所以,不良的文化与习俗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新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推进,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工作一切要从学生出发,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分析态度,而政治课就是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态度,影响学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说教育改革就是改变的政治课的地位。所以,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必然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随时关注,把握好学生的发展方式,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初中政治教学改革发展的策略途径

(一)发展新的教学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整个教学工作与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改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更能体现其价值性,新式的教学改革改变的传统应试教育成绩的重要性,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层面与认识进行新的改善,创新一个相对完善并且具有一定科学性质的教育体制,促进教师对学生产更多的关爱。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使得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意义。

(二)开拓新的教育形式

想要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就要使得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现性,开拓更多的教育方式是改善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首先,一切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出发,完善政治教学中的单一内容,使得政治课堂上更加具有生气以吸引学生对课堂产生热情。将政治与其他学科进行统一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关注程度。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其中,并且可以将自己置身在社会中,对学生有一个真正的锻炼作用。

(三)增进师生情感

一个具有活跃气氛的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愉快的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不要意味压制学生的看法,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解和疑惑,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入课堂中。教师可以依据当今的社会热点来引发学生对某一事态的积极讨论,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8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重视,我国在相关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水平。但是,从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老套、死板,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至于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第三,偏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这一系列问题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关键。如创建良好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总体来讲,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相关的实践活动要求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根据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制订相应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日常训练、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实践活动都纳入到最终的评价体系中,如此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所提升。

2.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偏向理论,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味地理论性教学也使得政治教学缺乏生活气息。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政治教学能够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际应用的一系列检测能够更好地评价和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程度,同时我们也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成绩纳入到学科最终成绩中,这样的评价机制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政治课堂的生活化落实到实处。

3.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大纲同等重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从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课程考试的成绩,而产生这一状况与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师错误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使政治教学不仅失去了生活性,也逐渐丧失了趣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相关教职人员能够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政治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教职人员应当明确政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政治教学生活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治教学的水平,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政治课堂学习当中,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更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4.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我国的政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我国教育模式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以知识教学为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是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同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育过程中来,同时使得思想教育课程不再晦涩难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学案导学式教学方式与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5.创建主题教育活动

创建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又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如进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等都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吸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因素,促进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是各大院校极为重视的,其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融合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更加具有责任感,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格日乐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60-63.

第9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英语;整合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整合教学模式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但是,我认为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力争做到既“扬长”又“补短”。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根据我在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小学英语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长处一、拓宽整合渠道,活化教材内容

1.通过形象化策略突破重难点。我们知道动态的演示将抽象化为形象,这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例如在教“Can I help you?”这个句型时,我先设计了一个滑稽动画课件演示出有人嘴里喊着“Help”落水的情景,当学生有疑问时,我点明这个单词并说明其有救助、拯救之义。这生动形象的画面,无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兴趣。接着我再同时出现“餐馆、商店、警察与迷路人”三个画面,然后用字幕效果显示Can I help you?这句话,最后用三个气泡带者三种答案出现,让学生在不同场合寻找不同的答案,并配以鼓掌及失望声,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时,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表达都进入了最佳状态,他们用眼、用耳、用心来真正理解这个句型,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应用Powerpoint课件等媒体方法,新课内容可随时调整,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提供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和声像,并能较好地支持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活动,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在教学有关“课本剧方面的内容时”,我待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后为学生提供几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场景,让他们用英语进行描述。面对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会在各类角色中犹如身临其境,表演的有声有色。这些尝试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对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处二、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

1.拓展文化视野。没有兴趣,就没有热情与动力,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新颖、有创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尤其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西方社会观点,西方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我们的校园网、网络资源,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许多英语报刊上都附有网址,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网上资源,学生通过这一途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等。

2.利用网络建档。有人说:“让学生学好英语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英语学习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联网的微机室建立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档案。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是一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工具。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用录音、影视文件、文本等方式记录下来比考试分数有更大的信度。如在刚学完一个对话后,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自己的朗读声录下来,过几天,去听听自己的录音;并把对话再次朗读一遍录下来,再听听,比较前后两次的不同,找找差距,看自己是否在进步。

补短一、注意生理特点,体现人机交互

由于小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整合中一味地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无论什么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时偏离主题。我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界面上不单有诸如“向前、向后、内容简介、讲解、演示、结论”等按钮,而且还在清洁的界面上增加了某一动画片的卡通人物。当前进一页时,卡通人物没有消失,还添加了一个小鸟翩翩起舞的动画,再前进一页,又添加了“绿茵鲜花,…”,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些点缀,让学生眼花缭乱,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无疑影响了教学效果。

补短二、照顾思维进程,体现循序渐进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教师往往忙于操作计算机,注意力偏离学生的思维,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导致多媒体的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电脑设计的思维,造成学生茫然失措。例如在教学plus and minus时,学生刚刚才学会读,如果要他们向纯英语进行练习时,思维进程就要慢一些,而我们如果不注意,只知往下点击,弹出一道道例题,这样的进程使学生应接不暇,效果反而不佳。所以教师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补短三、重视情感反馈,促进人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