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年鉴表学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鼓励孩子大胆发言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发言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发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表达不流畅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回答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表达。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发言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说一说;对于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说一说。沉闷的课堂有时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透,缺乏自信,不敢说。面对这一现象,在课堂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言自语地说――说给自己听听,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想说的告诉你的同桌――说给同伴听听,最后再请他们单独发言――说给大家听听,帮助学生逐步地建立自信,从怕说到敢说。有时,还可以利用小学生表现欲特强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说得好”的同学的表扬,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对那些渴望表达而又力不从心的学生,我们要耐心地教他怎样锻炼自己的口才,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这样久而久之,那些平时不善言表的学生,胆量就会渐渐地增大,成为班级“敢说”中的一员。课上,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并且许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故事情节。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去观察、想象,表达各种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从形象直观入手,让学生看得懂,说得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说图意,如教学“比多少”,引导学生看主题图“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并说说图的意思,然后数数小猪、木头、小兔、砖各有多少?随后画出小猪与木头,小兔与砖的一一对应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组中谁的数量多,谁的数量少,谁和谁的数量一样多,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最后还启发学生看图,图中还可以什么比什么?这样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大胆地在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完整地说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二、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
为了解决培养学生“会说”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根据主题图发挥想象,编一个故事;重视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的结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等。另外还应注重平时课堂中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完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规范的话。这样学生便渐渐地由“不会说”到“会说话”了。
小学生具有好说好动的天性,学生的认识遵循“感知(动作)――表象――概念”的发展过程,由操作到说话,促使了外部动作内化为学生内部头脑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把“怎样想,怎样做”说出来。比如在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边摆边说:“白圆片3个,黑圆片4个,一共多少个圆片,就是把白圆片和黑圆片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种描述的语言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表述,这样学生能从具体实物进入抽象思维,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三、学会互动说话
如果学生“会说”是达标的话,那么培养学生“善说”便是理想的境界了。为了培养学生“善说”的能力,在课堂中可以采用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而教师这个“学生”却会给“小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请“老师”帮忙释疑,在问题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结果,使学生在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升华自己“善说”的能力。培养学生“善说”的能力,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数学学习中的“善说”必须通过语言的深度、广度、多角度、严密性、逻辑性、灵活性等来体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大可能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后来的不断学习中,总有一天他们能拥有这项技能,这只是迟早的问题。
比
班级
姓名
分数
.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
):6=12÷18==2:(
)=(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
)。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厘米,底长(
)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表面积之比是(
),体积之比是(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
)=(
)
(填分数)
AD:DC=(
):(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比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 4 ):6=12÷18==2:( 3 )=(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5:6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6:11 )。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3 ):( 4 )。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12:20:15 )。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 24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168 )。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1:11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 27 )°,这是一个( 直角 )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2:3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3:2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20
)厘米,底长( 5 )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120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8.4 )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4:5
),表面积之比是(
16:25
),体积之比是(
64:125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6:5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4
):(
5
)=(
)
(填分数)
AD:DC=(
5
):(
4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D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B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D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B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C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3:140
21:20
3:5
81:20:21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14:17=
4:5=
5:4=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5:2=
4:7=
5:3=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解:黄沙:60÷(4+3+5)×4=20吨
水泥:60÷(4+3+5)×3=15吨
石子:60÷(4+3+5)×5=25吨
答:需要黄沙20吨,水泥15吨,石子25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解:连环画:540×=180本
540×(1-)=360本
文艺书:360÷(3+2)×3=216本
科技书:360÷(3+2)×2=144本
答:连环画有180本,文艺书216本,科技书144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解:乙:1.5÷5×4=1.2吨
总量:(1.5+1.2)÷(1-)=4.5吨
甲:4.5×=1.8吨
答:甲分得了1.8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乙车速度:80÷4×5=100千米
(100+80)×2÷=81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10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解:长:72÷4÷(4+3+2)×4=8厘米
宽:72÷4÷(4+3+2)×3=6厘米
高:72÷4÷(4+3+2)×2=4厘米
表面积:(8×6+8×4+6×4)×2=208平方厘米
体积:8×6×4=192立方厘米
答:表面积是208平方厘米,体积是192立方厘米。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解:A杯中的糖:,水:
B杯中的糖:,水:
混合后糖:+=,混合后水:+=
【摘要】 目的: 观察芪归健脑颗粒对老年性痴呆(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芪归健脑颗粒高剂量组、芪归健脑颗粒中剂量组、芪归健脑颗粒低剂量组、吡拉西坦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采用海马区注射Aβ40溶液制作AD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给药治疗,正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连续21天。观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氧化亚氮合酶(nNOS)和环氧化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芪归健脑颗粒能明显缩短Aβ40所致AD模型大鼠的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的次数,显著降低AD模型大鼠海马COX2阳性表达,提高nNOS 阳性表达。结论: 芪归健脑颗粒对Aβ40所致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芪归健脑颗粒通过COX2,nNOS等信号转导途径,减轻Aβ40毒性作用所致脑组织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起到防治AD的作用。
【关键词】 芪归健脑颗粒; 阿尔茨海默病; 学习记忆; 氧化亚氮合酶; 环氧化酶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otection of qigui jiannao granule for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of AD rats, and approach the mechanism of action.Methods: Divided seven groups with seventy Wistar masculinity rats at random, and ten rats every team. Modeling AD rats with Aβ40 by hippocampus injection. After seven days, qigui jiannao granule were administered to AD rats, and lasted twentyone days. Observed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of AD rats, and use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OX2 and nNOS in hippocampus. Results: Qigui jiannao granule can obviously shorten the latency of AD rats caused by Aβ40 and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passing through platform. It decreased the masculine expression of COX2 and increased the masculine expression of nNOS. Conclusion: Qigui jiannao granule might lessen brain tissue neuron damage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of AD rats caused by Aβ40 by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of COX2 and nNOS.
[Key words] qigui jiannao granule; Alzheimer′s disease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nNOS;COX2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本课题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芪归健脑颗粒的药理作用机制,为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临床应用提供佐证,也为今后的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月龄Wistar雄性大鼠70只,体质量(530±20) g,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大鼠随机分为芪归健脑颗粒高剂量组(5.6 g/kg)、芪归健脑颗粒中剂量组(2.8 g/kg)、芪归健脑颗粒低剂量组(1.4 g/kg)、吡拉西坦组(100 mg/kg)、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
1.2 实验药物与仪器
芪归健脑颗粒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等组成,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提供;吡拉西坦片,400 mg/片,东北制药厂生产。Aβ40、兔抗nNOS和羊抗COX2试剂盒及DAB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PBS、4%低聚甲醛;大鼠脑立体定位仪(SN2日本);Morris水迷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3 动物模型复制
水迷宫测试筛选48 h后,参考包新民等[1]《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给模型组大鼠的海马区缓慢注射已配好的Aβ40溶液2 μl(10 μg),缝合皮肤并消毒,防止感染。假手术组注入等量无菌双蒸水,正常组不作处理,其余各组同模型组。
1.4 给药方法
各组大鼠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口服灌胃给药治疗,2 ml/200 g大鼠,正常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21天。
1.5 观察指标
1.5.1 定位航行实验 用于测量大鼠对水迷宫的学习能力。历时5天,从第1天起,每天分上、下午各训练1次。训练时随机选择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大鼠寻找并爬上平台所需时间(潜伏期),每次训练时间为60秒。
1.5.2 空间搜索实验 用于测量大鼠学会寻找平台后对平台空间位置记忆的能力,即在第6天撤除水下平台,随机选取一个入水点,在同一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其在60秒内跨过原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和第一次通过平台的时间。
1.5.3 蛋白表达检测 按照文献[2,3]制备脑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脑组织中COX2,nNOS表达,免疫组化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计算观察区域内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
1.6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均数间相互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P
2 结 果
2.1 芪归健脑颗粒对AD大鼠潜伏期的影响
术前各组大鼠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潜伏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潜伏期较术前各组明显延长,大鼠发生了认知功能的下降,各治疗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后第28天,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潜伏期仍明显较前两组延长,说明模型组认知功能仍然较差;而芪归健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吡拉西坦组大鼠潜伏期较术后第7天明显下降,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 芪归健脑颗粒对各组大鼠潜伏期的影响
2.2 芪归健脑颗粒对不同时期AD大鼠穿越平台次数的影响
术前各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穿越平台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组较术前明显减少,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后第28天,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明显较前两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芪归健脑颗粒对AD大鼠COX2,n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COX2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呈棕黄色,定位于细胞的胞膜。阳性细胞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海马区均有弱表达;在模型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模型组nNOS反应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学习和记忆水平体现了脑的高级整合功能,认识学习是记忆的神经基础,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一直是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老年性痴呆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和后天获得知识能力丧失,学习记忆水平是老年性痴呆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行为学实验已成为诊断和评价老年性痴呆的重要手段。在本课题研究中,芪归健脑颗粒对Aβ40所致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的限速酶,在人体内主要存在COX1(结构型) 和COX2(诱导型)2种亚型。COX1呈原生性表达,定位于内质网,促进生理性PGs的合成,维持和调节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自身稳定,在炎症时表达无明显改变[4]。COX2呈诱导型表达,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激素等刺激因素作用下,表达迅速上调,其催化产生的PG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长期慢性炎症或其他因素作用下COX2持续表达则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作用。NOS是催化产生内源性NO的唯一酶类,并因NO的非囊泡释放、高度弥散和半衰期极短等特征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NO的生物学效应。NO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学习和记忆有着密切关系,在神经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5]。正常浓度的NO起着生理性的信息传递作用,而高浓度的NO主要表现为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在本课题研究中,芪归健脑颗粒可显著降低Aβ40所致AD模型大鼠海马COX2阳性表达,提高nNOS阳性表达,从而改善学习记忆障碍,起到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包新民,舒斯云.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0-34.
[2] 徐淑云.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 Murphy PG, Grondin J, Altares M, et al. Induction of interleukin6 in axotomized sensory neurons[J].J Neurosci,1995, 15(7 Pt 2):5130-5138.
1915年11月,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1916年,他与格罗斯曼合作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正式发表,举世皆惊。可是,在这之前呢?爱因斯坦和你并无两样!
1900年大学毕业之后,爱因斯坦面临着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典型生活状态:求职、租房、上班、交友、兼职。
毕业成绩一般,留校当助教是不可能了,寄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求职信也无佳音。申请博士学位也没成,因为他递交的论文质量平平。国家档案馆还留存了爱因斯坦1901年写给伯尔尼州工程学院的回函,自荐为该校物理讲师,未遂。运气不好的爱因斯坦靠在苏黎世附近的温特图尔和沙夫豪森做学校临时工和家教赚钱,与女朋友一起捱穷。
给朋友Besso寄出明信片4个月后,爱因斯坦通过对哈勒的私访和附加的面试,终于在1902年6月16日被瑞士联邦专利局聘用为试用工(1904年9月才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他赢得了年薪3500瑞士法郎(现约合人民币24364.9元)的工作,虽然学院职位之梦未圆,但养家糊口总算不成问题了。
此时爱因斯坦搬到伯尔尼Postfach大街Kramgasse 49号三楼,40平方米的1室1厅,在这租住了两年半。当时,整栋楼四层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从住处步行1分钟即到伯尔尼钟楼,步行10分钟即到专利局办公室。爱因斯坦每天8点上班,每周工作48小时。累吗?爱因斯坦跟朋友说:“很好啊,还有每天自由支配的8小时和周日呢。”他业余时间研究物理,没有专业压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与同学Maurice Solovine、家教对象Conrad Habicht共同组成一个物理学爱好者圈子,起名“Olympia Academy”。下班后他先跟朋友去附近喝点东西,聊研究,然后再回家,有时也聊天到深夜。此外,他还会与朋友排练室内音乐放松心情。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迎来奇迹年:3月,完成《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4月,完成《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6月,完成《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著名方程式E=mc2;9月,完成《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他写出了光、热、电3个不同领域的5篇论文,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一次,爱因斯坦得意地对密友扬言:“我是伯尔尼专利局的小公仆,却给物理界带来了革命。”
在剑桥大学有一种说法: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大学,不同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常常利用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文理学者聚在一处,每一名教授都可以随意阐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与研究方法,同时吸纳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各种思想在温热的咖啡中摩擦出火花。很多数学家会带上黑板,讨论激烈时便在黑板上演算。跨学科思想的碰撞常会产生各种新奇的想法。喝咖啡时自由随意的交流,在剑桥成为学术交流、研讨的重要平台。
“工间咖啡”不仅是大学的专利。二战结束后,在普通公司也出现“工间咖啡”的工作管理方式。“工间咖啡”起源于1952年。为了让员工保持活跃的思维和充沛的精力,美国许多公司都在写字楼的茶水间配置浓缩咖啡和上好的咖啡豆,向员工免费供应“工间咖啡”,这个时间就叫做“coffee break”――喝咖啡的休息时间。专业人士认为“工间咖啡”包含着“3C定律”,即Coffee(咖啡)、Creative(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员工在喝咖啡的同时不仅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而且增加了人际沟通的机会,获得了工作的灵感。
“喝咖啡效应”给学校管理带来启示。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健康课题组的调查,51.23%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16.56%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问题,2.49%的教师患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还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工间咖啡”使教师暂时离开工作,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轻松沟通,倾诉和倾听都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这样教师体验到愉快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减缓了工作上的压力,从而提高了他们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学校形成“自然生态”意义上的学术沙龙。
爱因斯坦青年时期创立的“奥林匹亚学院”就是一个典范。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阅读、思考、讨论,爱因斯坦把这个学习小组命名为“奥林匹亚学院”。“奥林匹亚学院”里自主、宽松、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氛围,激发了爱因斯坦的灵感和创造力,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这与“工间咖啡”效应有异曲同工之效。爱因斯坦当时没有与世界第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也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全凭业余研究在一年内连续取得了多项震动世界并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堪称科学史上的奇迹!产生这个惊人奇迹的原因之一就是“奥林匹亚学院”里自主、宽松、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生活,爱因斯坦的许多论著的观点,都是在“科学沙龙”里议论过的。
一个组织要实现长远的发展,仅仅靠制度约束和管理者的监督是不够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当组织成员认同了组织的目标和管理方式,就会形成组织归属感。学校管理者可通过“工间咖啡”效应培育尊重、理解、沟通的人文精神,建立起团结、和谐、进取的工作氛围,同时为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方法论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环境心理学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有关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Gulliver,1908;Trowbridge,1913)。19世纪,心理学家研究了人对声、光、重量、压力等环境刺激的知觉,但由于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和对学习过程的强调,当时的研究倾向于把环境事件看作强化程序和儿童经验。20世纪40年代,少量关于环境和行为联系的研究出现,其中包括行为地图、环境认知地图和城市社会学(Moore,1987)。不过,这些并不完全是对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最充分的研究。最早转向对环境和行为系统研究的人是费斯廷格(Festinger)、沙赫特(Schachter)和贝克(Back),他们研究了环境设计因素对学生社会关系发展的影响 [2] 。
20世纪50年代,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勒温(Lewin,1950)把环境定义为决定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尽管他强调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但是人们还是会经常谈论到他的理论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一时期,勒温的学生巴克(Barker)等人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把勒温的行为公式:B=f (PE) (即人的行为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和“生活空间” (life space) 等心理场论(field theory) 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生态心理学研究范式,从而启动了最初的环境心理学研究[3] 。 霍尔(Hall,1959,1966)的空间关系学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空间;此外还有针对拥挤的效应的研究(Calhoun,1962,1964),以及20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师林奇(K.Lynch)对环境认知和城市表象的研究。这些研究促进了大量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研究。同时还有一些对空间行为、精神病院设计以及其他环境―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筑师与行为科学家也开始了长期的合作,目的是设计出对人的某些行为功能有益的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开始遍及全球,而对知觉和认知的其他研究也在环境心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能源使用和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寻求方法以改变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1961年和1966年,美国犹他大学举行了最初的两次环境心理学会议,1968年,代表美国研究潮流的环境―行为学术组织――环境设计研究学会(EDRA)成立。同年,纽约市立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点。1970年,伊特尔森(W.Ittelson)和普罗夏斯基(H.M. Proshansky)等人合编的《环境心理学》正式出版,这也被学界认为是环境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批环境心理学的杂志(如《环境和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刊。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国际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列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环境心理学主要奠基者之一的柯雷( Kenneth Craik) 1973年在《心理学年鉴》中以“环境心理学”为标题撰写了有关的研究综述,意味着“环境心理学”已经被接受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4]。1975年,世界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毕业。1977年,在“人口心理学”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4分会正式改名为“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1978年,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斯托克斯(D. Stokols) 为《心理学年鉴》撰写了第二篇关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综述[5] ,基本上确定了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的正式地位。1987年,斯托克斯(Stokols & Altman) 等人主编的《环境心理学手册》出版,被看作环境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环境心理学成熟的标志。20世纪80至90年代,环境心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定期的综述性文章大约每四年就会编入《心理学年鉴》,它记载了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到20世纪末,“绿色”问题和生态学已经成为最引人注意的主题之一 (Pol ,1993) 。
目前在我国,环境心理学这门学科已被心理学界承认并列入《心理学年鉴》,但环境心理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要远远滞后于世界水平。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有学者编译环境心理学著作,80年代有一些关于环境心理学的初步研究文章见于刊物,但直到90年代,关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书籍和文章都很少。1993年6月,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常怀生教授等人联名发表《关于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倡议书》,呼吁社会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同年4月,英国著名环境心理学家David Canter来中国讲学,先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学生授课。同年7月在吉林市召开了第一次“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1993年12月,《建筑师》杂志(总第55期)专门为这次会议出版了一期专刊,这些可以看作这门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的标志。1993年以后,环境心理学研究逐渐展开,1995年,第二次“建筑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建筑环境心理学学会(2000年改名为中国环境行为学会)[6]。 此后,中国环境行为学会每两年在各地轮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学术研究的定期交流和环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高校中的系统传授,促进了环境心理学科在国内的发展。
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倾向
持认知心理学理论倾向的环境心理学家以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根据,以解释人们经验的方式来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
1.唤醒构建理论
唤醒构建理论基于如下假设:个体各种行为和经验的内容与形式,和我们的生理活动如何被唤醒(arousal)有关。由于唤醒是应激的一个必然反应,因而这一理论与应激理论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此理论中唤醒被界定为增加了脑活动和自主反应(脉搏、心率等),而且它可以与不引起应激的事件相联系。日常生活中,高兴或悲伤等都可以引起唤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唤醒的性质来了解唤醒及其所产生的环境,进而研究环境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2.应激理论
应激理论把环境中的许多因素看作应激源,比如噪声、拥挤。应激源被认为是威胁人们健康状况的不利环境,它主要包括工作应激、自然灾害、婚姻不和谐、搬迁混乱等。应激(stress)是一种调节或中介变量,被定义为个体对不利环境的反应。这一“反应”包含了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成分。应激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理反应,另一种是心理反应。由于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互相联系,不会单独出现,因此环境心理学家通常把所有的成分整合到环境应激模型(environmental stress model)(Baum,Singer & Baum 1981;Evans & Cohen,1987;Lazarus & Folkman,1984)中去。目前,应激理论已被用于对环境应激物如噪声、拥挤、环境压力等的整体研究,并被用来解释当环境刺激超过个体适应能力限度时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3.环境超负荷理论
环境超负荷(overload)理论将个体作为人―环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环境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个体的加工能力,即个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超过他(或她)所能有效处理的能力时,就会出现超负荷现象;相反,当个体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量太少时,则会造成负荷不足。目前,超负荷理论已被用来解释个体的城市生活以及高密度、噪声、拥挤等现象,这些问题都和唤醒及超负荷有关,而负荷不足则被用来解释环境刺激不足所导致的单调和孤独等问题;但在其他的条件下,它却会产生积极效果,如提高某些较容易的认知任务的成绩。
(二)生态心理学倾向
秉持生态心理学理论倾向的环境心理学家,以生态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为依据,把决定个体行为的因素归结为环境。他们强调在观察行为的过程中对“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描述,把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研究。
1.巴克的生态心理学观点
生态心理学理论的代表是巴克(Barker),他认为环境心理学家所关心的应该是行为背景的整合,个体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有一个空间和时间背景,由此构成的立体的生态系统是研究环境的一个很适合的分析层面,这样就可以为环境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此理论强调人和环境都是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一方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另一方。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由环境决定,即人类行为的起因和过程完全受环境支配,而否认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传统的环境规划、环境设计的思想。根据这个观点,只要适当改变城市的物质形式,就能改变个体的行为。其代表人物迈耶(D.R.Meyer)认为,如果人们能消除极差的住宅和贫民窟,新的良好的住宅和环境就会从本质上治愈社会的疾病。
3.维度理论
1975年奥尔特曼(I.Altman)提出了维度理论,他认为拥挤和孤独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极端:独处的空间太小会造成拥挤,独处的空间太大则会出现孤独,因此空间行为是调节独处或使其最优化的一种主要机制。根据这一理论,奥尔特曼试图解释个体的空间行为、领域性和拥有感[1]。
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分支学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早期研究主要是有关环境(如建筑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后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有关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斯托克斯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列为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认知、环境观点、人格与环境、环境评价、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生态分析、人的空间行为、物质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心理学[1];再后来,研究内容扩展到了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涉及环境压力、环境负荷、应激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人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涉及环境保护行为和环境保护的心理学研究),环境心理学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拥挤”(crowding)是环境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课题之一。在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早期有关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周围环境对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家在城区规划和建设以及居住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行动研究,这直接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的居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学校和公共运动场所、医院和医疗环境以及军事单位和监狱等。尤其是在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逐渐集中在人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层面,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促进了生态心理学和环境保护心理学的兴起,以及对自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7] ,“环境污染心理学”也随之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舒尔茨说过:“我们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全部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影响我们的行为,有时这种影响是明显的、直接的;有时则是微妙的、间接的。在20世纪,人类已经破坏和污染了自己的许多环境,土地、水源、空气都遭到破坏,结果导致了这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消极影响,这一现象也成为环境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内容” [8] 。2000年,荷兰心理学家Charles Vlek 总结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课题进行:人对环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环境危险知觉、压力和生活质量;环境研究中的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行为、生活方式和组织文化;改变非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方式和方法;支持环境政策的形成和作出决策 [9]。
(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有机论
有机论是在互动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初步具备了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的特征。它认为整体系统是研究的主要单元,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互动论
互动论主张人的心理现象与社会物理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方法论上具体表现为坚持还原主义研究路线,将复杂的整体现象还原为“环境”与“行为”等几个元素,探讨每个元素的特点,然后寻求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描述整体现象,同时将时间视为独立于现象之外的变量,变化是在不同时间下的静止状态的现象和结构的差别。其关系法则是单维的因果决定论和机械论,即:环境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环境因素与人格特质共同影响行为,环境因素透过某种心理过程(中介变量)而影响行为。
(3)交互论
交互论同样也体现了整体主义特征,重视整体而非个别元素。此研究方案视个体、心理过程和环境为并存的、相互依赖的、统一的整体,认为各自孤立的元素没有意义,个体的活动只有放在一定的情境、时间以及他人的活动情境里来理解才有意义[10]。
(4)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需要以一种对人的心理的整体观来进行研究。考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在对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差别的理解上,心理学的理论派别各有各的观点,同时在对人的心理的理解上,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都只抓住一个心理片断来代替人的整体心理。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偏重于从本学科视角进行理解,因此,要想有所突破,需要将不同背景理论进行整合。
(5)开展跨文化、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许多研究都探讨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行为,但每一个单独的研究由于设置的实验和观察的条件不同,不具有可比性,只能在定性上有所参考。因此,需要区分普适的理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生作用的条件。一方面,开展跨文化的合作研究,需要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的成熟和学术研究条件的改善。只有发达国家学者的热情不足以使这种合作继续下去,还要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开展跨领域的合作也相当重要,如跨文化的心理研究和跨文化的建筑研究相结合[11]。
2.环境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将环境―心理作为整体加以研究,比其他分支学科更侧重于应用的研究,故其研究方法也很多样,包括实验方法、准实验设计、相关研究、描述研究、自我报告法、档案法和观察法等。
四、小结
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可谓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心理学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学科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理论建构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理论薄弱的现状,从学科形象的模糊转向学科形象的清晰。环境心理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并将其应用到环境问题的分析上,但是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所以相关理论的系统化和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心理学需要建立比较系统的行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应该对于研究领域内的主要课题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即人与环境的关系。无疑,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复杂,这就导致了它的研究内容和领域过于庞杂,缺乏集中性、整体性与独特性。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学科发展中应统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
第三,在方法论上,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方法滞后的现状,探索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
[1]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 环境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吴建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3]R.Baker. Ecological Psychology[M]. Palo Alto: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4]Kenneth Craik.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 1973.
[5]Daniel Stokol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 1978.
[6]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7]刘建新,高岚. 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J]. 学术研究,2005,(11):11.
[8]崔晋豫,张泓,李承来. 环境心理学的几个问题[J]. 城市问题,2004,(04) :13-14.
[9]Charles Vlek. Essential Psych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Ma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0,(35): 153-167.
[10]王珊珊.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5):435-436.
一、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全面考察学生多年来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状况,也是为用人单位提供评价人才使用的重要客观依据。但从人才中心所接转的的大中专毕业生档案情况来看:部分档案存在材料不全、散乱、错寄、自带甚至拆封等现象,造成无论是给毕业生的就业还是后期政审、利用等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事档案的散乱、缺失。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主要包括登记表、成绩单、学年鉴定表、奖励处分材料、党团组织材料等等。但在毕业生档案接收中经常出现档案材料错放、寄错,甚至出现一些重要的报到证、党团组织材料缺失等情况。由于没有专门的人事档案库房以及专业的登记保管等,在收集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材料过程中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同时,由于毕业生众多,大多需要新建档案,因此在存放过程中容易与其他毕业生档案混装在一起,存在档案保管不规范现象。2.人事档案的专业性、保密性不强。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需要严格依据国家档案转递、管理规定要求执行,但现实中由于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少,毕业生在人事档案转递过程中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甚至是学生代为转递,非专业人员的过多介入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性不强。此外,大中专毕业生在后期为了提高知识,参加相关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或自考,这些后添加的重要的档案资料为了查阅、复印等在拆封后没有及时密封,减弱了档案的保密性和真实性。
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基于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光明日报》于2015年7月20日的《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但2014年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失业率为8.5%,每年有数十万的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因此,做好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和开发工作意义重大。1.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企事业单位招聘、选拔人才是一种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是为了通过对人进行资本投入、提高人的职业技能或体能,增加劳动产生的一种投资行为。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可以有效将闲置、滞留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有效利用,避免人力资源浪费。2.扩大流动人员就业服务保障。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往往辗转多个城市就业,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需要做好流动人员流动人事档案的转递、保管工作。一方面,各地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因掌握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故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事业、教育以及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就业人员人事档案的建档、转递工作,为流动人员就业做好服务。
三、大中专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专业目录(本科)中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调研过程中同时
查阅《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1版)、教育部网站、卫生部网站、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网站,汇总截止2013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临床药学专业以及自主设置临床药学方向的院校,逐一登陆高校网站查询以及与针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和数据,进而统计分析。经调研,截止2013年5月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全日制高校一共有35所(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临床药学专业为长学制,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与其他药学专业基本相似,直到进入研究生阶段时才开始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因此将这两所高校纳入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部分的研究),占全国开设药学专业本科高校总数的22%左右。这个比例与目前Pharm.D培养占药学教育总规模的90%以上的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中审批时间为教育部备案认可后公告的时间。“—”表示未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由院校自主开设的临床药学方向)。
1.1高校类型招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等院校中,医科院校有24所,综合性大学有6所,药科院校有3所,还有2所中医院校。这与临床药学教育需要与医学紧密结合,进行临床实践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综合性学科的特征。中医院校的开设,也意味着临床药学也开始逐渐涉足中医领域。
1.2批准专业设置时间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对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临床药学成为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也是国家控制布点的62种专业之一[1]。上述高校中,24所高校的临床药学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其余11所高校为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2所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从2006年教育部恢复临床药学专业设置开始,以每年1所到每年6所的速度增加,这不仅与近40年来对我国对临床药学学科的宣传及国外临床药学学科发展有关,更与卫生部于2002年1月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密切相关,该《暂行规定》第10条规定:“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第17条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了临床药师7条职责。为落实上述规定,卫生部从2003年起召开了一系列专家研讨会,积极为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作思想和组织准备,在此基础上,卫生部于2005年发文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又发文开始实施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的实施促使药学教育重点的全面转变,而这种转变及发展趋势也得到了多数医药学专业人士的认可。
1.3地区分布这31所高校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安徽省2所、北京市2所、福建省1所、广东省1所、广西省1所、河北省1所、黑龙江省2所、湖北省1所、吉林省2所、江苏省5所、江西省1所、辽宁省3所、山东省2所、陕西省1所、四川省2所、天津市1所、云南省1所、浙江省1所,内蒙古1所、贵州省1所以及重庆市1所。从分布上看,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地区都有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但地区分布与发展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西北五省仅有1所高校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
1.4学制与学位根据各高校网站截止2013年5月的专业介绍,可以把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学制设置分为普通学制(5年及以下)和长学制(6年及以上)两类。但由于长学制临床药学教育前期与普通药学教育课程基本相同,直到后期才进行专业划分,因此长学制的临床药学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讨论。由表1可知,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多为4~5年。这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全面实施Pharm.D长学制专业教育,我国目前仍然以普通学制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为主。学位授予方面,完成长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硕士或理学硕士学位;完成普通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学位,其中以理学学士占绝对多数。
1.5招生与就业招生就业方面,近几年来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2006-2010年临床药学专业/方向共计划招收学生共约1370人,具体人数见表2。然而,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仍然存在地域缺陷:以新疆自治区为例,从2006年至2011年,未见有学校向新疆考生提供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名额。根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0版的统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较好,达到100%,就业去向以医疗单位为主。依照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对医院临床药师配备数量的要求[6]:三级医院不得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得少于3名,平均按4名计算;而截止2012年7月底,我国现有二、三级公立医院8059所[7],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需要临床药师32236名。显然,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1.6培养方案关于临床药学本科培养方案,各个院校存在一些共性课程。虽然课程分类名目的说法各异,例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核心课、专业课、主干课、实践课、毕业实习等,但总体来说理论以及实践课程两大类,具体见表3。从教学学时角度来看,各院校相对以前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缩短了化学课程的教学,其中比重最轻的是中国医科大学占总教学学时的1/10,小于所有课程;其余大部分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比重均在所有课程1/4左右[8]。调查显示,各院校针对临床药学专业都逐渐增加了部分医学课程,但事实上,临床药学专业并不是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原有的药学课程与部分针对临床医学的医学课程不能简单组合成临床药学教育的内涵与教学内容,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就针对临床药学学科特点设置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的专业课程(具体见表3中加粗字体的部分)。临床实践多在教学学年的倒数第2年进行,即四年制在5,6学期,五年制在7,8学期较为普遍。平均总学时数多在30个学时以上,也有少部分院校仅进行10个学时以下的临床实践课程[8]。
2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
本部分调研,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信息网(国家研究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检索招生简章栏目下所有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
2.1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2013年5月我国一共有35所高等院校招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6个招生单位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临床药学硕士点,其余24所是在其他专业下设置临床药学方向,具体招生情况见表4(“—”表示因研究条件限制,数据暂缺)。由表4可见,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招生单位以医药学院校为主、也有综合性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其中,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在招生单位的药学和医学院、系的比例相当,也有1所招生单位在其基础医学院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这与临床药学为综合性应用学科的特点不无关系。20所有临床药学方向的招生单位,多将其设置在药理学、药剂学、药学专业硕士以及药物分析学专业下,也有设在中药学、老年医学专业下。目前,全国具有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招生资格的导师约140名(一名导师在多个高校招生的情况已排除),师生比例初步估计基本达到1∶1。各校招生目录标识的研究方向情况具体见图1。学位方面,完成临床药学硕士学业可授予医学硕士、理学硕士以及药学硕士3种学位,其中医学硕士和理学硕士为科学学位。众所周知,科学学位的获得要求研究生必须进行具有一定理论性、创新性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严格的硕士论文答辩。而临床药学工作则要求学生拥有相当的临床用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临床实践要求较多,过多的科研课题研究势必占用临床实践的时间。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是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临床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国临床药学博士教育始于21世纪初,前华西医科大学、前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意味着临床药学教育从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完整体系的确立。从2008年至今,我国一直保持有5个临床药学博士点,分别设立在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共有博士生导师14位,平均每年累计招生名额为6名。这5所院校都遵循我国统一的博士招生模式,将取得硕士学位作为博士招生的入学条件,除了对同等学力硕士考生有发表文章的要求外,都无明确硕士阶段成绩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截止2012年,我国目前仍在招生的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52岁,其中45岁及以下的青年导师的比例为13.3%,45~59岁的比例为73.3%,60岁以上的导师占13.3%,可见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的年轻化优势比较明显。在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队伍里,绝大多数人(约66.7%)拥有博士学历,这顺应了临床药学教育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博士教育师资队伍的需求。导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临床药学这个融合药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借鉴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从导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分属药学和医学两个领域,且医学专业背景的导师均为兼职,这样的专业背景相较临床药学服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采用了单一导师负责制,不同于美国Pharm.D培养所采用的集体负责制,这使得导师个人的专业领域对临床药学博士能否真正进行临床药学专业领域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方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药物临床应用、药动学研究、药学基础以及药品政策与监管。这些方向基本涵盖了临床药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在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了疾病的药物治疗评价,不仅与临床专业的紧密结合,也显示了临床药学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发展,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临床药学学科是最具活力的药学领域之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药学学科体系,扩展了药学的范畴,促进了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临床药学学科作为研究与实践药物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需要涉及临床药学教育的卫生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等,都能树立成熟的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从学科的目标体系(如人才标准、教学效果)、工具体系(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用体系(如学生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自己在临床药学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优化临床药学教学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改变,以及人们对临床药学认识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临床药师工作的专业特色、探索临床药学教育的专业特色。临床药学应该具有显著地专业特色,不是临床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应当针对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是以患者的疾病状况为中心。同时,应该考虑到患者作为社会人,其认知水平、经济能力、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提供一种个体化、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临床药学服务。
3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临床药学的学校教育中,药学服务实践环节教学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在强化学校与临床实践机构的结合,建设临床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学生提供临床相关课程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条件,师资的培养方面以及淡化毕业论文中学术研究的要求,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具体衡量这些进展是有效性,使这种实践教学措施流于形式;或者说,怎样评价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以此促进未来的。
4关注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重视毕业后教育事实上,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执业资格来说,临床药学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成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则是实现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不能将临床药学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相关人士更应该重视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以专科临床药师培养为目标,坚持临床途径,通过临床实践,将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临床药物应用的技能。
5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药学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技能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确保临床药学学科梯队建设的有效途径。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应定位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方式以及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等方面具体细化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路径与思路,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
6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各级、各类临床药学教育相互联系的要素要形成有序的组合,以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虽然,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临床药学学校教育,但仍然不能忽略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则在此之上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毕业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毕业学生成长为专业的临床药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则为临床药师提供了不断提高、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只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能够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临床药师素质与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文明修身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5月4日,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意识,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内容
1.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争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来。
2.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谦虚求实、勤俭自强等道德品质。
3.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修身自省,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坚持贯穿主线
人的道德层次有所差别。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也同样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阶段开展教育。如将“文明修身”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内容、意义,使之在刚迈入高校的大门时就能产生“我已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之在心灵深处树立“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信念。
2.整合资源,注重工作实效
(1)加强“两项教育”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过集体学习、竞赛考试、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二是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组建“文明督察队”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增强文明修身的自觉性、自律性。
(2)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和批评监督作用。二是发挥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体渗透,创新工作载体
(1)通过多种渠道巩固阵地建设
要想使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这一原本不为学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巩固完善原有阵地,对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如通过院广播站开辟“文明修身之声”栏目、在校报等开辟“文明修身人物风采”及“文明修身大学生论坛”专栏,发表关于“文明修身”的评论文章等。
(2)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
同法制建设一样,实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济”。将“文明修身”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的建设中去,也是“立体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条例准则”,将其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奖、德育评估、学年鉴定等作为评比的一条重要依据。使文明修身同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文明修身”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2]倪鸿雁,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