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底工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狠抓税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
围绕财政收入目标任务,组织协调各征收部门,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和“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的影响,认真研究采取积极的弥补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加强收入征管,在首月“开门红”的带动下,全口径收入稳定增长,1-5月,我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7.8亿元,较上年增长9.7%,完成预算的47.2%,较序时进度快5.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5.6%,比2%的增长目标快3.6%,完成预算的45.6%,较序时进度快3.9%。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
按照公共财政取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努力为我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和优质的公共服务。2016年经批准的支出预算17亿元,截止5月份,全区一般预算支出4.5亿元,增支4156万元,增长10.1%,完成预算的26.3%。其中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投入363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支3033万元,增长9.1%,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4%。总体执行情况基本良好,有力保障了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提升科学理财水平
1.加强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监管,与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配合,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区拨付的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检查。围绕财政资金的运行,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就业、惠农补贴、扶贫资金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
2.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指标控制管理,推进完善财政预算体系。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加快建立财政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出均衡拨付,完善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机制。
3.完成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摸底工作。积极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全区第一、二季度的存量资金摸底工作,六月底将全面清理、上缴各预算单位的存量资金。
4.进行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交叉检查工作。成立交叉检查领导小组,对2015年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情况进行交叉检查,以打分的形式对五个财政所进行检查评比。检查完成后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规范,并统一了资金监管材料的模板。力争在下一次市县交叉检查工作中取得突破。
5.完成省级涉农资金专项整治检查组对区涉农资金的检查。省级涉农资金专项整治重点检查组对我区2014年、2015年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进行检查。在实地检查中,我区未发现违规发放资金、违规使用资金和冒领补贴的现象。
(四)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
一是继续规范完善我局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队伍的战斗力;二是继续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做到了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无损害政府形象的行政行为和违纪案件发生;三是加大绩效管理工作力度,分解细化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确保政令畅通和工作落实,及时办结率达100%;四是狠抓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监督。
一、十件大事进展情况
(一)关于尽早实现机场正式开工,全力推动机场建设进程
机场项目可研已上报国家发改委,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有望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工。另外,机场航站区的设计、供水工程招投标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关于搞好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机场公路年度建设任务
林区交通部门已完成机场公路一期5.1公里路基工程,正在实施路基一期工程中未完成的桥梁施工,准备二期路基招标工作。机场公路与机场接口线路(约1000米)未定,直接影响招投标工作进度,机场办正在积极争取中。
(三)关于搞好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完成环“一江两山”旅游公路段100公里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林区政府政务督查室已对此项工作开展专项督办检查,并于4月20日印发了《关于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通报》
(四)关于加强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品质提升,完成官门山、神农顶、神农坛等景点景区改造和年度建设任务,争取与区外知名公司在旅游合作开发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1、关于神农顶景区改造。神农天梯及野人山步游道已完成招投标及主材配备,将于10月完成工程建设;换乘站点将于5月1日前完成工程建设。
2、关于官门山景区改造。自然生态博物馆已完成6栋主体建筑的主体结构、屋面及外墙面装饰。地质展区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其他馆藏的深化设计方案还在讨论中,室内装修和布展尚未启动。野生动物园建设已完成,道路建设将于5月全面竣工,步游道和洞穴开发正在测量和探测中。
3、关于神农坛景区改造。神旅集团正在委托几家机构做对比策划方案,已经与投资者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木鱼镇全力支持完成了实物调查,计划4月30日前完成移民搬迁工作,正在与国资公司衔接资产划拨。
4、关于其他景区景点建设。天生桥巴人部落已经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
5、关于对外旅游合作。林区政府已与浙江杭州湾集团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初步敲定新建温水酒店、收购东星大酒店、改造提升滑雪场、大九湖和神农坛景区、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木鱼和九湖旅游地产等一批旅游合作项目。
(五)关于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个四星级宾馆建设进程
1、关于神农山庄三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挖方工程,正在挖桩和地基处理以及滑坡处理,预计地基处理5月8日前完成,滑坡处理5月中旬完成。
2、关于神农酒店二期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挖桩,预计5月10日前完工。
3、关于宾馆改扩建工程。目前打桩已基本完成。主要问题是搬迁工作推进难,施工环境较差,塔吊无法安装。
4、关于大九湖宾馆建设。九湖乡已完成兴发集团拟选址的两块地块的前期实物调查、拆迁评估费用测算、安置区选择等各项前期工作,并已将相关数据送达兴发集团,待企业资金到位后将全面启动此项工作。
(六)关于启动全区电网改造工程,争取电力“第二通道”建设
通过林区电力公司积极争取,省电力公司同意调整电网发展规划,拟定从房县至阳日同杆双回路架设220千伏输电线路,新建220千伏阳日变电站。现已完成220千伏阳日变电站选址,实地踏勘线路走向,委托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预计5月份完成项目可研,年内开工建设。
(七)关于启动“双神线”改造升级工程,促进大九湖湿地恢复并扩大对外开外
1、“双神线”改造升级工程的开工许可已获省交通厅批准,水保己批,环评己报待批,其他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下谷乡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宣传发动工作,动员沿线群众支持配合,确保该项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2、关于大九湖湿地恢复与扩大对外开放。九湖湿地公园管理局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湿地保护区下设管护站所建设,对保护区资源现状进行全面清查,对山场进行勘界立标,划块定责,充实人员,依法对现有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二是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二期规划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年内完成。三是与神旅集团组建了“九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统一对外宣传营销。力争年内开发1—2个旅游商品,开发十里荒、水上娱乐区、草场训马区等1—2个新景点,策划实施2—3个游客参与性娱乐项目;不断完善垂钓、骑马、野外宿营、烤全羊等旅游产品。四是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计划修建2—3个高规格的生态旅游厕所,修建2—3公里的景区步游道。
(八)关于启动盘水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神农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黄磷及武山矿业化工园二期建设进程
1、关于盘水产业园建设。武汉鑫源投资集团协议首期投资5000万元,征地100亩发展生态产业,开发保健酒、保健品、中药材种植加工、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深加工等特色旅游产品,力争年内完成部分厂房建设,推出以保健酒和土特产深加工为主的产品。
2、关于神农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黄磷及武山矿业化工园二期建设。
(1)神农磷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抓紧实施5万吨黄磷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土地勘查、初步设计、实物调查、房屋评估、工程用电、工程用水等工作,地质勘探、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正在进行。
(2)武山矿业二期工程正在推进中。
一是二号万吨黄磷电炉项目正处在紧张的筹备阶段,尚未正式开工。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安全环保评价、工艺方案设计、电气设计,土建设计和地质勘查正在进行。
二是1.5万吨黄磷净化项目已建成并投产,共完成投资984万元。
三是微晶铸石磷渣综合利用项目已完成实验论证等工作,正在进行专利申请等相关筹备工作。存在的困难是电力负荷不够,影响各个项目的实施。
(九)关于完成九湖乡集镇改造,启动下谷乡集镇改造工程,重点抓好松柏滨河新区规划建设
1、关于完成九湖乡集镇改造。九湖小城镇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正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0%,预计4月底完成剩余工程;集镇供水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并试压通水,主、支管网已全部安装下地,正在实施通户装表工作,预计4月底全部完工;路网路基工程已完成三纵两横九湖路网路基填平、压实工作,路基铺设完毕,正在进行步道板和路游道的铺筑,待条件适合后进行铺油工程。全部工程预计4月下旬全部完工;集镇亮化工程的路灯部分已由电力公司完成安装,投入使用。太阳能路灯安装方案已报林区招投标中心,等待中标方供货安装。
2、关于启动下谷乡集镇改造。下谷乡正在抓紧做移民统计、拆迁摸底、集镇规划、项目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经初步调查核实,须拆迁沿河住户23户118人,建筑面积4422.11平方米,宅基地面积2224.38平方米。
3、关于松柏滨河新区规划建设。林区水利部门已完成勘察设计方案;交通部门已完成公路垫层;住建委已完成文体中心、入口广场、房屋立面改造和重要节点景观透视效果图等设计资料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占地和拆迁协调工作已初步完成,预计5月可正式开工。
(十)关于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体育馆建设任务
照设计规划,体育馆建设场地基础部分已开挖和清理,还有一户房屋拆迁问题正在协调,整个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中。
二、十件实事进展情况
(一)关于开展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5000人次,实现新增就业1000人
一季度,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5人。林区旅委以国导资格考前培训、导游资格年审、“公务导游”培训为载体,到目前共举办各类导游培训班3期,培训359人次。
(二)关于新建廉租房1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1000户,实行移民搬迁125户、500人
1、新建廉租房初步设计方案已审定,委托林区设计院制定详细方案,设计图纸。松柏镇已开始征地补偿调查摸底工作。报建、招投标程序已提前启动,发改委以神发改投资〔2010〕71号文对该项目进行了立项批复,政府采购办、发改委已对招标基本情况签发核准意见,待土地、规划、设计图纸全部完成后即可进入招投标程序。
2、关于移民搬迁工作。林区扶贫办将今年全区移民搬迁指标重点安排在松柏滨河新区建设上,计划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滨河新区移民迁建,投入资金155万元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其中:松柏镇滨河新区建设移民110户、418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130户、515人;另外,妇联今年将实施单亲特困母亲移民安置9户、33人。
3、关于灾后重建工作。一是今年林区民政部门计划下达灾后恢复重建200户,已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乡镇民政办正在抓紧开展入户调查,预计4月底名册核实后正式动工重建。二是林区住建委已对全区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审核汇总,并向省申报2010年我区改造计划1500户,有望争取800户以上。目前,全省危房改造计划尚未下达,待下达后将加快组织实施。
4、关于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林区林管局已会同发改委在组织专班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并向省发改委、省林业局上报了《林区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待省计划文件下达后抓好组织实施。
(三)关于抓好10个村整村推进扶贫,解决1000名赤贫人口温饱问题和2000名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
1、关于1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省扶贫办正式批准我区新华镇马鹿场村、阳日镇太阳村、松柏镇红花朵村、木鱼镇木鱼村(青天村)、九湖乡长岭村(落羊河村)、二坪村(落羊河村)、三合村(青树村)等7个省集中扶持的扶贫重点村和阳日镇龙溪村、红坪镇、红举村、木鱼镇红花坪村等3个省集中扶持的老区重点整村推进扶贫计划。林区扶贫办已组织专班深入重点村调查、筛选,核定2010年至2011年以生产发展为主的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力争4月底以前报省扶贫办立项备案。
2、关于赤贫人口温饱和低收入人口脱贫问题。为了做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和实施减贫计划,林区扶贫办已对全区农村现存贫困人口(含低保对象)和返贫人口进行核定并分户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已向各乡镇下达2010年1000名赤贫人口和2000名低收入人口减贫计划。
(四)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定补”、教育助学救助、高寒地区学校取暖补助、边远乡镇初中寄宿生交通费补助等各项教育优先和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林区教育局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现阶段义务教育重中之重,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明确了工作重点:一是按规划拆并教学点和村级小学,有计划逐步启动初中布局调整;二是进一步加大教师的交流和补充力度,促进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相对均衡;三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管理队伍,努力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上的差距;四是抓紧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的升级改造和实验室标准化装备工程;五是着力推进实验初中的迁建工作;六是下大气力改善边远薄弱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
2、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一是组织专班深入到各个乡镇,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与乡镇领导、村干部和人大代表、学生家长座谈、交流,征求他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加强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今年春季开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人数达1202人,小学每生每月补助50元、初中每生每月补助75元。同时,积极探索资助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融“免、补、减、奖、贷、助”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助学体系,有效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三是1至3月份,木鱼小学7个班、九湖中心学校7个班、红坪辖区学校17个班享受了高寒地区取暖补助,每班每月补助800元。四是开展了边远乡镇享受初中寄宿生交通费补助学生的情况调查,并予以了公示,目前共有274名学生享受交通费补助,每学期发放一次,其中对在下谷坪民族学校就读的学生每生每年补助280元,对在实验初级中学和松柏中心学校就读的学生每生每年补助300元。五是民政部门积极落实教育助学救助工作,实施救助5人,发放救助金2500元。
(五)关于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努力使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9万人次,城镇90.1%,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1、林区政府已于4月9日下发《林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神政发〔2010〕9号)。
2、一季度,全区完成五险参保人数47873人,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19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33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8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627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60人,分别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72%、76%、88%、78%、72%;农民参合人数达到44613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90.5%,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0.5%。
3、林区民政部门继续帮助5456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优抚定补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帮助4168名城镇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大病医疗救助,计划取消住院救助的病种限制和起付线,降低救助门槛,扩大救助面,简化救助手续,提高救助水平,全年救助400人以上,已经实施救助36人,发放救助金8.7万元。
(六)关于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实施奖励补助政策,完成19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截止3月底,松柏镇、木鱼镇、下谷乡3个乡镇已启动2010年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共完成路面1.5公里,路基1.5公里;其他5个乡镇正进行工程招投标。
(七)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建设,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全覆盖按照今年1月7日林区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要求,林区财政局已从今年起将全区在职财政供养人员(以钱养事人员住房公积金由单位自筹)住房公积金按全年基本工资及津贴补贴的5%纳入了财政预算,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全覆盖。林区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积极做好催缴和管理工作。
(八)关于加强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新建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林区商务局把构建村级综合服务社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范畴,积极协助供销社抓好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目前正与省商务厅衔接计划,力争5月份付诸实施。供销社深入8个乡镇开展了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选址工作,现已确定2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村名单,其中:阳日镇4个,新华镇1个,松柏镇3个,宋洛乡1个,红坪镇3个,木鱼镇4个,下谷乡2个,大九湖乡2个。并细化了工作日常安排,计划4至6月完成房屋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7至9月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社成员制度和管理制度,10至11月规范服务标准,迎接验收。
(九)关于加强乡镇干部、教师周转房建设,适当提高村级办公经费和村主职干部待遇
1、关于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乡镇干部周转房工作已部分启动,林区发改委已批复宋洛乡、九湖乡建房计划,其中九湖乡干部周转房已于3月底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宋洛乡拟建30套,已启动工程建设。另外,木鱼镇正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阳日镇因火车站项目牵涉镇政府搬迁和城镇建设规划调整,暂缓实施干部周转房建设;新华镇拟建30套,目前正在申报计划;红坪镇拟建20套,正在做项目规划;下谷乡拟建30套,选址工作已结束,正在进行图纸设计作业;松柏镇正在做项目选址等前期工作。
2、关于乡镇教师周转房建设。林区教育局已就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目前正与相关乡镇协商沟通,拟与乡镇干部周转房同步建设,具体工作尚在研究。林区财政局已于2008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0万元,专项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待教师周转房项目实施予以拨付。
3、关于提高村级办公经费和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林区政府办公室已于3月25日下发了《关于印发林区乡(镇)财区管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神政办〔2010〕34号),林区财政局已按文件要求进行落实,适当提高了村级办公经费和村主职干部待遇。
(十)关于加快松柏垃圾处理厂建设,搞好盘水河上游6公里两岸约60平方公里饮用水源区保护与治理,确保居民生活环境清洁和饮用水安全
现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市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市文化馆顺利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近6000M2,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居苏中、苏北前列,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正在规划准备中,初步选址、勘测、概念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20个镇文化站全面建成达标,并对外开放,提前一年实现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已建成村文化活动室29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0%;建成农家书屋65家。目前,全市以市级重点文化工程为龙头,镇文化站为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20*年,我市继续被评为江苏省群文工作先进县(市);20*年,被表彰为江苏省农村文化建设先进县(市)。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统筹,强势推进,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近几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惠民工程,切实做到“五纳入”,即:纳入全市“十五”、“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领导工作分工;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纳入机关相关部门和各镇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评选10个文化工作先进镇,并在全市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二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意见。20*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惩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20个镇文化站全面达标的必成目标,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同时,将此纳入20*年市政府为民兴办的“十二件实事”之一,并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今年初,市政府又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新建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抓紧规划,迅速启动。三是强势推进,定期督查。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与相关部门和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定期进行督查,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二)抓住机遇,争取支持,努力破解建设制约瓶颈
资金问题是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最大瓶颈。我们巧抓机遇,善抓机遇,积极化解,重点突破。一是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20*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五件实事之一,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我们多次赴省、市专题汇报,寻求支持。经过努力和争取,全市14个镇列入省专项补助计划。20*、20*两年,我市共计获得省、市文化站达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350万元,受助乡镇数和受助资金额均为南通其他县(市)总和;累计争取省“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专项补助资金近100万元。此外,还积极争取到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援建计划,获得专项资金100万元。二是紧紧抓住有利于文化工作发展繁荣的政策机遇。“十七大”报告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号召,市镇两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经费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我市在财政状况还不宽裕的情况下,20*、20*两年用于20个镇文化站建设的补助资金达到160万元,对文化站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各镇也不断加大建设投入,据统计,近两年全市镇级财政用于文体中心建设的资金累计达800余万元。三是紧紧抓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机遇。近两年来,全市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四室八有”建设标准,“四室”即:办公室、会议室、卫生室、文化室。将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作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四是紧紧抓住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机遇。利用“体育健身村村有”工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镇、村两级文化阵地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了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三)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务求推进速度能快则快
面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基础薄弱、资金压力大、上级要求高的实际,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举措,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形成推进合力。市政府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情况汇报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困难,加大督查、检查的力度与密度。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经济建设压力大、工作任务重、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努力破解资金、用地等难题,按时按质完成了达标建设任务。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尽职尽为,合力推进。市文化局作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责任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组织力量对全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及时提出全市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定期召开文化站长例会,策划组织各类推进活动,协助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推动全市面上工作快速、均衡开展。三是建立局长挂帅,副局长挂钩包干的工作机制,做到包督查、包指导、包推进。四是加强服务和协调,组织镇分管领导和文化站站长赴通州、泰兴等地参观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推进质量,加快推进速度。五是适时对各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的选址、功能设置、内外装潢等给予帮助和指导。由于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服务指导到位,我市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受到了省相关部门的表彰。
(四)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做到功能设置科学实用
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既适度超前,又实事求是;既坚持标准,又经济适用;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在镇文化站建设上,我市提出阵地面积不得少于800M2,基本功能不低于8项,年开放时间不少于250天的要求,略高于省提出的建设标准。由于各镇经济基础不一,情况各不相同,建设模式也不尽相同。全市20个镇,大致采用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东陈、桃园、袁桥、下原、吴窑、江安、磨头、搬经等8个镇,按照标准要求,投资新建,面积最多的镇达1400M2;二是柴湾、如城、郭园、高明、林梓、九华等6个镇,采取资源整合的办法,将闲置的学校、派出所、管电站等用房进行改造,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妥善解决了文化阵地问题;三是雪岸、常青、白蒲、丁堰、长江、石庄等6个镇,对原文化站或影剧院采取改造提升的办法,按照新的标准要求,增加阵地面积,扩展功能设置。
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结合“体育健身村村有”、“图书援建”等工程的实施,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同步落实,大力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可望今年10月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市文化馆作为老城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2003年旧城改造过程中,有一半的活动用房被拆除。由于诸多原因,改扩建工程一直悬而未决,不但影响了市容市貌,而且制约了阵地作用的发挥。对此,文化部门的同志不等不靠,创新思路,主动作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融资600余万元,于20*年对文化馆实施改扩建,20*年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新增活动面积3500M2,拓展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健身、写作等11个大类、18个项目的艺术培训。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活动开展,在全省均处于领先位置。
市木偶艺术团是我市唯一的国办艺术团体,承担着繁重的中心演出和“三送”任务。多年来,团部一直借租在新民建筑站,条件十分简陋,严重影响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剧团的发展。面对困难,市领导主动关心,文化部门的同志想方设法,整合资源,调整市图书馆的四、五楼近1000M2,作为木偶艺术团办公和排练场所,购买了320M2的演员宿舍,妥善解决了木偶艺术团办公及演员生活等基本问题。
(五)建管并重,建用并举,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
一是阵地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市文化馆充分发挥城区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认真策划和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电影放映、艺术展览、艺术培训、才艺比赛等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天天都开放”;市图书馆努力拓展服务功能,简化借阅手续,年均接待读者超过20万人次。同时,实行开门办馆,延伸服务触角,在镇村、社区、敬老院、学校、军营开辟流动图书室,并积极做好镇、村图书管理和借阅服务指导工作;市博物馆从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各镇文化站都能比较正常地开展书报阅览、体育锻炼、艺术培训、综合展览等8项以上活动,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村(居)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则为群众就近开展文化活动、读书看报提供了便利。二是主题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市文化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年均组织开展4-6场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激发和鼓舞全市人民跨越争先的斗志。几年来,借助“一会两节”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了“群星拜寿”、“*如歌”、“欢乐中国行——魅力*”等数场高质量的大型文艺演出,满足了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需求。三是社会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雉水之夏”是我市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文化品牌,市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变以如城为主,为向农村、企业、港口、军营拓展;变以夏季为主,为全年均衡开展;变一年一个主题,为一次一个主题,让优质文化资源惠及更多百姓,受到了城乡居民的普遍欢迎。群众自办文化红红火火,老年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各具特色,活动常年不断。农民艺术节、文化一条街、文化大院、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及体育竞赛等系列农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白蒲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京剧之乡,如城镇和林梓镇分别被评为南通市工艺丝毯之乡和红木雕刻之乡,如城锦绣莲湘队、宏坝老年文艺队、九华通剧团被评为南通市特色团队。三个家庭参加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星光大道”家庭才艺大赛并获奖。四是“三送工程”深受群众欢迎。20*年以来,累计向镇、村送图书45000余册,送戏189场,送电影5000余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常青镇电影放映员王东生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放映员”。五是文艺创作不断繁荣。近几年,文艺创作、艺术生产成果喜人,32件作品在全国性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58件作品在省级参赛、参展、发表。与日本、浙江温岭、东台等地进行了跨区域的美术、书法作品交流,扩大了我市的对外影响。六是民营剧团不断壮大。全市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达1*个,从业人员800多人,年均演出23000多场,观众达600多万人次。我市民营剧团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称为“*现象”,《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予以报道。去年,首届全省民营剧团优秀节目调演暨民营剧团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我市成功举行。
(六)提升能力,激发活力,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实施素质提高工程。2005年以来,文化系统相继开展了“效能革命”、“效能提速”、“争创优质服务单位、争当优质服务标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素质,激发动力,引导文化人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担当起推动我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重任。二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人才。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6人充实文化队伍,优化了人才结构。合理使用人才。打破人员性质和单位界限,合理调整,将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同志放在重要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提供条件,营造环境,让大部分同志都有机会在学习培训、工作一线和重大活动中得到锤炼和提高。三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创新用人机制,严格管理、考评,实行岗位竞争和全员聘用,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对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使用方面,文化部门主动与各镇党委、政府交换情况,提出建议,近几年先后对镇文化站4名同志进行了调整。
二、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间凝聚了各级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和支持。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阵地不足、设施不佳、服务不好、服务不了等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经费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总体看来,目前财政投入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需求、与上级文化经济政策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直接导致了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质量相对不高,功能相对不全,作用发挥受到制约等诸多问题,与城市化、集聚化建设步伐不相协调。
二是建设标准普遍偏低。从市级重点文化设施现状看,市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仅3000M2,连古籍保管必备的干湿机、阅览室内空调等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电子阅览室、盲人阅览室等基本功能也尚未到位。与国家一级图书馆所要求的“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图书年入藏总数不低于5000种、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建设”等硬件标准相距甚远。市博物馆阵地面积不足,陈列展示、教育研究功能受到很大制约。馆藏库房狭小,文物保护环境差,缺少必备的恒温、恒湿、除菌、除尘设备,文物安全防护级别偏低,给馆藏文物分类保管、科学保管带来很大困难。市文化馆缺少停车场,给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造成极大不便。城区文体活动场所数量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镇文化站建设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建设标准偏低,布局不够合理,功能设施不全等问题。同时,一个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服务半径太大,很难满足几万人开展活动的需求。从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看,大部分村人口在3000人左右,而村文化活动室面积仅有几十个平米,最大的也只有100M2左右,人均不足0.3M2,加上设施不够完备,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活动经费和人员数量、素质等原因,不少镇、村文化阵地存在着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现象,正常开放难以保障。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娱乐变为广泛的“求知、求美、求富”多元化需求,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而一些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的手段相对简单,形式相对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导致这些镇、村文化阵地出现了“所建”和“所用”、“所供”和“所需”之间不平衡、不适应的现象,使用效率和效益未能达到最大化。
四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其一,断层现象严重。全市在编文化干部,50岁以上的占到将近一半;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仅占40%;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19%。其二,专业人才缺乏。现有人员中,不少是顶替、土地工安排、政策性安置进文化系统的,大多专业不对口、技能不高,加之文化系统相对冷门,文化人才引进困难较大。文化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其三,体制机制不活。尽管文化部门已经做了不少改革探索,但由于体制,人员流动渠道不畅,考核奖惩兑现难度较大,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四,基层文化队伍后劲不足。镇文化站人员不同程度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福利待遇低,以及欠缴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工作举措
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到位的认识,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创新的思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在更高层次、更高起点上谋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突破、新跨越,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的领头羊”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意识,全面领会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新要求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此,我们将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我们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文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保障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切合本市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文化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纳入岗位目标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把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对推动文化工作的杠杆作用,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长期工程,我们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给予文化建设更高的重视,更多的关注,更大的倾斜,为文化工作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独特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使用的关系。阵地建设是基础,是载体,而加强管理,发挥作用才是关键,才是目的。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阵地功能,提高阵地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固守阵地,不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文化设施用途,不挪作他用,对已挪作他用的将限期收回,防止重蹈过去“先建后卖、得而复失”的覆辙;另一方面,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市文化阵地管理使用意见,确保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守得住,管得好,用得足。
(二)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惠民宗旨,正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特征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作用不仅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为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属性。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中,政府既是组织者,更是实施者。市镇两级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确立“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思路,制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内的各项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着力发挥好规划引领作用、政策导向作用和管理监督作用。
2.坚持统筹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好于城市,城市文化活动开展好于农村”的不平衡现状,做到资金安排向最欠缺的地区倾斜,优惠政策向最薄弱的地区倾斜,优质文化资源向最需要的地区倾斜,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均衡。
3.坚持普惠性。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继续加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需求,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继续实施“三送”文化惠民工程,务求形式更新,效果更好。继续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一般不收费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探索低偿、有偿文化服务新模式,努力提供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延伸。
(三)坚持高标准,拓展新空间,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
一是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市级文化工程建设。做好财政、规划、土地、建设等部门协调工作,实质性地推进“两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筹资等工作进程,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按照“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列入2009年市财政预算,并力争将其作为2009年政府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确保2009年底工程主体完工,2010年投入使用;将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列入2010年市财政预算,年底工程主体完工。确保做到高起点规划、高速度推进、高质量建设,真正把“两馆”建成靓丽的文化地标和城市景观。重点加强如城(街道、社区)、*港区、开发区等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密集地区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巩固和拓展镇文化站服务功能,精心设计阵地活动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形象;创新群文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社区、村(居),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电视村村通、体育健身村村有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服务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服务便捷、满足需求、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是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充分发挥文化品牌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创优现有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巩固和提升“雉水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演出形式,延伸服务触角,努力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惠及百姓;继续发挥木偶团等专业剧团作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放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的品牌优势,排演精品剧目,做到服务中心与服务百姓相统一,艺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继续推进群众文艺创作,以音乐创作为重点,带动文艺创作全面繁荣,力争多出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继续放大民营剧团亮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扶持和引导民营剧团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加大稽查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演出和不健康演出,取缔违规经营行为,净化农村演出市场,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民营剧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着力打造文化活动新品牌。我们将充分依托大剧院等重点文化阵地,每年举办“文化艺术周”;充分利用节假日、庙会、农闲等有利时机,每年组织“农民艺术节”,努力把“艺术周”、“艺术节”办成文化艺术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让广大群众分享文化成果。
四是实施文化服务创新工程。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要求,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探索服务新模式,拓宽服务新渠道,提升服务新水平。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汲取乡土文化营养,创作排演内容积极向上,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看得懂”;策划和邀请知名艺术团体来如演出,积极探索政府买单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行低票价制,让广大群众“看得起”;在注重大型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各类面向农村、农民演出的投入,引导群众文化消费,培育壮大文艺演出市场,让广大群众“看得到”。以文化服务的创新,带动文化消费的普及,用文化凝聚人气、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四)创新工作思路,破解制约瓶颈,积极探索解决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不了、服务不好等问题的新办法
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千方百计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投入标准,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精品打造、人才培养培训、设备更新维护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有保障,文化活动有保障,文化人员福利待遇有保障。广泛吸纳民资和外资投资文化建设,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创新投入方式,尝试文化活动项目制,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变“养人头”为“养事业”、“养项目”,形成“行政推动为主,市场运作为辅,群众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并举”的文化网络建设投入新格局。
着力破解人才瓶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继续把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建设工程整体规划,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问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一是市级有一支过硬的文化专业队伍。以深造、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研究和探索文化人才引进的新办法、新措施,在编制、福利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工作的吸引力,使优秀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鼓励市级文艺人才深入基层,加强辅导,主动承担起文化引导的职责。二是镇级有一支稳定的文化骨干队伍。高度重视镇文化站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严格条件准入,调配热爱文化工作、熟悉文化工作、专心文化工作的同志到文化站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等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全力为文化建设作贡献。三是村组有一定数量的民间文艺队伍。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文艺团体、文化经营户的发展,做到既积极鼓励,又强化管理,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以满足不同层次对文化的需求。大力培育特色文化镇(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标兵、特色文化家庭,以“四特”培育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