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关键词 】 外训;AC教学法;教学内容
Discussion about Applying The AC Method i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Teaching Activity
Ju Ya-rong Cui Hao Shi Yan Zhang L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SichuanChongqing 401311 )
【 Abstract 】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oward the foreign trainee mainly depends on teacher resource of Internal training, so the foreign training is easily contained and susceptible to the teaching pattern.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study interests of the foreign traine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foreign training,Introducing the AC teaching method,seting teaching contents rationally and taking practical teaching measure is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 Keywords 】 foreign training;AC teaching method;teach content
1 引言
外训作为国家援外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意义重大。外训教学主要依托内训的师资力量,外训学员由于所属国教育体制及教学环境的不同,新学员学习层次呈现出多样性;所以承担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探索适合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是外训学员来我院的首门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外训学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素养。从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教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淡化抽象理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关注外训学员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员并不真正了解外训学员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以内训的方式完成外训教学任务,导致教员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尽力了,而外训学员并不买账。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具体的外训教学中根据外训学员特点,灵活运用AC教学法,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外训学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2 AC的含义
AC(Achievement-Oriented)的基本含义是以成就为导向。这一概念来源于计算机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一思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是属性、事件和方法的综合描述,它最大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形象生动,接近现实,和教学的特点相似。所以笔者将这一理念移植到教学中,将教学活动比拟为教学事件,将学生比拟为教学事件中的对象。将知识的传授比拟为给学生对象设计适合个体特点的合理的触发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享受并探索知识乐趣的过程。那么学生对象的触发器是什么呢?这就是成就感。对于每一次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始终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他们的个性和潜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示和挖掘。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成就感,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问题。
3 教学内容的组织
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兴趣,训练学员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等两种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不能照搬内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有所选择。表1是我们根据外训学员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按能力培养要求模块化后的计划列表。
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部分,主要设计了常用工具软件的实践性教学,比如资源管理(系统优化、测试、备份与还原),磁盘管理(磁盘分区、碎片整理、备份Ghost),文件恢复(Recover4all、EasyRecover)等系统管理工具软件,以及文档传输(Outlook Express、Cute-FTP、Foxmail、WinFax),格式转换(DOC与WPS、PDF、CAJ、VIP),办公应用(Microsoft Office)等实用工具软件的教学。学员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自行管理和维护所用的个人电脑,处理个人事务了,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
我院的外训学员大多来自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计算机应用尚不普及,而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所以,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更多地增加对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和对应用方向的引导,让学员更多地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处于研究热点的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校园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讲解能向极大地拓宽学员的视野,向学员传递一种计算机“感觉”,培养他们感知计算机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的直觉能力。
数字化学习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资源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学会学习。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Internet的相关知识,使学员具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技能,如利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借助BBS等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等。外训学员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后,能熟练地在互联网上查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能与远方的家人在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分享学习的喜悦和生活的感悟。
4 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更多效果,外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课件是外训授课最主要的载体,由于存在一个教员和译员之间语言转换的过程会降低授课效率,所以外训课件文字本身应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发挥,以此来补充和丰富课件。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研究前沿技术”部分内容时,只需要在课件上列出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标题,教员上课时逐条阐述即可。在讲解射频卡技术时,教员可以将自己科研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融入教学中,也可以以学员在食堂吃饭时使用的校园卡为例进行讲解,使学员领会计算机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味成就感。
《计算机基础》的某些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时比较枯燥的,这时教员就需要采用“比喻”等形象化的方法来刺激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讲解Excel软件的数据高级筛选功能时,由于涉及到定制筛选条件的问题,学员理解不透。教员课先图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筛子,告诉学员筛子的功能就是将一堆混合的微粒物质区分开来,体积比筛子上的孔小的微粒就顺着孔漏下去,而比孔大的微粒就留在筛子面上,所以我们要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微粒,就需要定制筛子上孔的大小即可;然后教员解释Excel中的数据筛选功能就是让我们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所以就必须制定出合适的“孔”,也就是筛选数据的条件。经过这样的类比,学员一下子就明白了数据筛选的含义。在接下来的实验环节中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了各种条件来筛选数据,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员在学习中有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这就说明我们的外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针对外训学员的特点,教员要认真做好课程的考核和总结工作。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外训学员对课程成绩非常重视,这不是基于某种评奖的考虑,而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使然。比如,A同学比B同学的成绩多1分,可能A同学会以自己在上机实验考核中比B同学表现好很多而质问教员为何成绩只有1分之多。外军学员对成绩如此“斤斤计较”,教员必须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耐心解释成绩评定的依据,让外训学员学得心服口服。
4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外军学员的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训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南春丽.AC(Achievement-Oriented)教学方法研究.中国高教论坛,vol26.No.3,2004.
[2] 王春梅,王读详,樊峰鑫.学员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27-29页,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 孙望舟.内训与外训教学差异比较.后勤工程学院《训练与科技》,第3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巨亚荣(1975-),女,陕西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安全。
崔浩(1972-),男,黑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008-03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Rank in Computer Fundamentals to Fresh Student
LUO Ai-j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in 21st century, question that is very badly in need of being resolve to each teacher is how to do well the computer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our school in such facts, one is th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the other is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ab, and theway of appraisal, and then proposed the method to improve ou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s teaching; Practicing teaching; teaching with ranking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应掌握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国内各大高校无一例外都纷纷开设了各类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面临着本身具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事业单位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呢?
我校根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然后进入后3年的专业课学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进行分级教学和集中管理,这一举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一年级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分级分类教学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2],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和白皮书中阐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高校也根据此意见要求,迅速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我校调整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3]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社会与职业道德此外增加了数据库、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新内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过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软件的使用,上网聊天、收发Email等;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种客观地区差异造成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安排。
2) 不同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要求不一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我校学科专业众多,文、史、哲、经、管、理、工、农、医等。其中每门学科专业对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所作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最后的考试也是采取全校统考的形式。这样往往只是完成了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课程教学与其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
3) 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未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成绩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方式会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实行全校统考,考教分离。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考试水平,但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2 大一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校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事实证明,分级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理配置师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我们也可以考虑启用非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体制。
2.1 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类分级
为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的原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成绩排名居专业前20%的学生,允许重新选择专业,实施专业分流。
考虑到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20%的学生可以在学完大一课程以后重新选择专业。一个可行的方案,即按照大文科(包括文、教、史、哲、经、管、法)和大理科(理、工、农、医)的方案来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对入校新生采取考核制度,在考试中根据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科专业不同要求将新生分为A班(提高班)和B班(基础班)。这样就可以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层次出发,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虑到实际情况,同一大类中每个班的学生仍然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该有所不同。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级只是我们根据学生参加考试后由老师确定的级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提高班的同学可以选择到基础班学习。
对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课堂教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A班还是B班的同学都能适应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此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做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开设选修课,选出专门的选修老师给以特别性的指导上机,这样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给学生设置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个难度稍高的课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其以前所学的浅显内容得到深化,所以这个环节对于培养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2 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白皮书”附件《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4-6]中建议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由于各专业所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建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1+X”的方案,其中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若干门先修课程。
仅针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杂,教学难度大。如何根据不同类别层次来取舍教材的内容?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 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据此来制订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基础中的实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突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补充。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通过计算机实验课程评价体系能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指导实验教学、有效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保证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去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科和理科也是要分开成两个层次进行:
1) 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精神,设置几个难度接近于教材中的例子。例如,Word论文综合排版、 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并进行分析、PPT演示文稿、Flas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完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成果并进行指正,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 理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对比较难规模比较大的任务,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维护,网络的基本维护、网线制作、“网页三剑客”网页制作等,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自觉地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去查资料,这也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最高任务阶段。
教师可以将此阶段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的论据,以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该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不同的阶段,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内容来设计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内容。让每次的实验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操作性强。
2.4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述的分级教学的模式下,配置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即使在分级的情况下,编在同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情况也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专业分出A、B、C、D……班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把一些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课堂作业等)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和问题解答。
这种方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 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计算机协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软件操作培训等讲座;组织参加国家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成长。
2.6 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尝试的思路是实行“过程监控”,也就是说加重对平时 “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除了包括常规的考勤、小作业以外,还要加上阶段性的上机测试,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可以进行打字练习,考核学生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在Office一章中可以设置Word文档排版上机测试、Excel表格测试、PowerPoint演示文稿测试等三次考核。这样,在实验课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学生的成绩有据可查,平时每次考核的情况一清二楚,避免了平时成绩送“人情分”的情况,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还是值得的。图1、图2、图3是在我校某教学班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学生最终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分布情况大体是一致的。
3 总结
考虑到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每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这一点上,所有的高校都是一致的。大学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并将各种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教指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
[3] 杜友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