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路设计在考虑安全、耐久、便利性的同时,还要引进环保、美化和人文等景观设计理念,需要着重考虑道路景观设计改善行车环境,创造景观空间的特点,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公路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已经转移到对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的需求。
1 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1.1 自然保护
施工环境保护,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保留路基范围外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毁坏道路两边的灌木、树种、植被,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被,路基范围内的树木可以移植到道路两边。在山区建设的公路,还要考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蚀。
1.2 水文保护
道桥建设时,要严格监管,对机械设施定期维修,防治机械油料漏泄对水流造成污染,建筑废弃用材不能随意扔到水里,冲洗建筑材料的废水,要沉淀后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学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筑工地设置临时排水设备,防止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其冲刷流入河流,危害当地自然生态[1]。还有石灰搅拌场地、沥青库生产的废水。废水只有在检测PH为中性时才可以排放,而固体垃圾可以焚烧填埋处理的则要及时处理。在道路运营时期,如遇多雨季节,道路管理部门要定期做维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经路段,加强巡查和做暴雨风险应急措施。
1.3 声环境保护
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噪音,在施工阶段会干扰到沿线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单位要尽量使用噪音低的机械,把噪音大的机械施工时间段集中在白天,严禁夜间休息时间进行打桩作业[2]。施工夜间运输,要减速慢行,争取不用想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1.4 大气保护
道路施工基地建设,需要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搅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体污染源,如果没有防尘防治措施,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将受到影响,下风向150米的范围内,粉尘浓度在2.0mg/m2。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需要加装除尘装置,以减少空气粉尘污染。
2 景观设计原则
2.1 功能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首位条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车辆安全、畅通无阻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设计的前提。但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可能不得不违背生态法则,改变道路周边的环境。一定情况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生态进行补偿重塑,或者是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把工程建设为景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2.2 自然优先性
在建设公路时,要遵从自然的特有规律,不能在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换取经济发展,否则将引发严峻的生态灾害。景观设计理应尊重自然环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坏道路沿边的自然植被,或者将施工废弃物丢弃在施工场所。当前自然环境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因而,道路设计要考虑自然发展规律,促使公路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轨迹。道路建设对自然生态存在一定的干扰性,景观设计要将干扰程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计构思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2.3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协调,道路景观的可持续性在于时间的延续。公路景观的组成系统范围较广,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立足道路发展现状,在结构与布局上,设计出具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系统[3]。景观设计还体现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上,道路景观是人对空间的审美情感体验,只有以“人为主体”的设计观念出发,景观设计才处于实体创造中。
2.4 地域性
公路沿线不仅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公路设计可以考虑地域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营造具备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观,为使用道路人员提供具备本土特色的视觉享受,同时还宣扬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场所特征和社会精神面貌。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发扬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增加公路景观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具备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时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环境,又展现了地域风貌,是继承与发展理念的有效结合,促使公寓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 公路设计的敏感点
3.1 隧道、桥涵
公路建设在设置桥涵时,要考虑路网、农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统,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的原始秩序,不随意改动原始排水渠和流经水系。还有在挖掘隧道时,要在统筹视野上对安全、环保、土地占有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地质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对洞门形式、洁污分析、沉沙沉淀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 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路道边是否存在障碍物,是否影响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间距设置平交,保障沿线居民出行快捷,营造道路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氛围,同时兼顾道路屏障设计,把道路两旁障碍物移除。
3.3 综合因素
道路建设在设计前,需要做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工作,勘察生态环境的敏感区。比如勘察路基范围内是否存在水井,对噪音要求较高的休养院和学校,或者又大气环境敏感场所。还有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道路占用农田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从公路发展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公路建设工程对地区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公路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为使用者营造人文和谐的行驶环境。环境保护和道路景观设计是当前公路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希望能为公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瑜,谢玮.浅谈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J].价值工程,2012,31(30):92-93.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生态农业;生态修复;生态示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27-03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进入新一轮的。作为与东部地区主要交通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2],与此同时,为实现地区社会经济整体性提高,地区内部铁路交通路网工程建设也迫在眉睫[3]。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必将成为全国乃是世界关注的热点[4],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解决了因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但就国家、省部级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而言,其建设宗旨是为改善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发展水平,在这一层面上,原有针对工程项目自身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成效略显不足[5]。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较多[6~7],但是关于利用工程项目自身优势开发利用区域优质资源,促进和引导线路周围区域建设持续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的工作与研究鲜见报道,而积极有效的促进引导对于区域生态农业转型、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仅就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修复过程中有关工程周围经济生态型农业建设引导方面提出一管之见,抛砖引玉。
一、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与铁路工程建设构成矛盾统一体
西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长距离、带状分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受区域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其他工程项目更为明显[8~9]。西部山区普遍具有生态环境脆弱[10]、植被覆盖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风蚀作用强烈、降雨年内分布不均等不良环境特征[11~12],在铁路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阶段都存在着自然灾害干扰的风险[12~13],由此产生一系列附加的环境防护措施而增加工程量与工程投资。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同样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积、生态承载力等指标,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虽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及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影响,但环境质量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原有水平[5,12,13]。
铁路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外部及自身双重环境压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的扰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制约着工程建设,而问题的根源是区域环境质量不高、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提高区域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成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条件和问题
经济生态农业水平落后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关键。农业生产是西部山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区域交通、通讯闭塞,农产品输出较为困难;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产品产出质量数量低,贫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周边林地或灌丛,进而导致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于产生[13];落后的经济水平决定落后社会意识的产生,西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区落后的经济生态农业水平决定了区域居民只能依靠现有山区资源维持生存,当农业生产收入无法通过作物产出质的改变而提高时,耕作面积量的改变就成为原始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进而形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表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14]。
西部山区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山地农业具有与平原、丘陵等地区不同的背景条件,其农业发展系统化建设过程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区域具有适宜某一物种或相似物种生长的优质气候、土壤等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困难条件制约了其生长规模[15],这点类似于一些经济价值高、产量低的物种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极其苛刻一样。例如,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57.7小时,无霜期320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9.3℃,日照多,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极其丰富,是特质级烤烟种植的理想种植场所,但农业水资源匮乏,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等负面生产条件导致烤烟种植一度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16]。“一江两河”区域同样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区域优厚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某些经济型物种的生存[17],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18],但因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种植规模[19],导致区域内仍以种植小麦、青稞等耐旱性常规作物为主[11]。
三、工程项目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1.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解决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关键
目前在西部经济生态农业生产“非适宜区”之所以生产水平不发达、经济落后,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满足农业发展建设,而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质的限制影响了特质资源的发挥,即便这些地区的特质资源往往丰富到了某一物种生长需求的极限。如何将这些“落后区”、“非宜农区”建设成为“良种区”、“优质区”,充分利用区域特质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也是解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工程探索、实践与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颈,实现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发展。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研究,区域气候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是优质烤烟、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但水资源匮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仅在一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种植,经过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交流、座谈,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了“长藤结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20~21],并通过等高固氮植物篱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并进行了科技示范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推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区域已经形成了以烤烟、蚕桑、甘蔗为主的经济生态农业产业,农户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内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基本杜绝,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维持其经济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为。
2.传统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足
传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匮乏、技术相对保守、工程施工困难、示范区选址局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我们在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等高固氮植物篱相关内容的研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植物篱为基础的山区复合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近二十年工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偏远山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陷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国内多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主体单位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也会结合研究课题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区建设。两者均存在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首先拟建立经济生态示范区的地区多数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区域,政府部门财力相对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作,示范区建设多作为研究基础而设立,这也决定示范区建设规模多数很小。技术上,政府部门多采用学习考察的方式将其他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搬移过来,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抑制因素,进而因效益不明显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术实力较为丰富,但工程经验较为欠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结构单元、施工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佣当地社区居民来解决施工人员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施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多以追求即时利益为劳动目的,其本身并不具备工程质量责任承担者的能力。因此,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况且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监督职能。示范区选择问题上,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资金匮乏多选择一至两处较有代表性地域进行示范区建设。首先通过土地租用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购买示范区建设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完成后交由农户自行管理。期间农户会以农作物损失、土壤扰动损失等缘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断。
经济生态农业的示范建设一直都作为西部山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设过程变得困难和漫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铁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优势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生态农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西部山区铁路施工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多成斑块状分布在铁路沿线两侧,建设后期生态治理根据临时工程占地性质而采用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修复,多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补偿工程占地为目的。生态修复工程目的过于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丰富的经济、技术、工程优势。铁路建设项目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上,铁路项目投资中具备生态修复专向治理资金,改变原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2)技术上,铁路设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铁路设计涵盖国内全部和国际部分区域。在铁路设计的同时,涉猎并掌握了国内多数地区乃至国外较为先进的经济生态农业设计理念及方法,且在设计过程中多与科研院校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3)工程上,铁路建设拥有一支优秀且庞大的施工建设队伍,能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进行工程实施。(4)载体上,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项目面积大,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条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辐射作用。
铁路建设环境保护设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以待生态修复的临时工程为载体,借助铁路建设项目工程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1)调查分析沿线农业资源特征;(2)通过走访、座谈及基础资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结分析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瓶颈因素;(3)总结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4)筛选、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5)提出利用临时用地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设计方案;(6)监督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实施;(7)建立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8)与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四、结论
铁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能仅限于以植物种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大力提倡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传统生态补偿多采用路基边坡、取弃土场、大临工程表层的植被覆盖。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铁路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容性,降低了工程建设的生态扰动强度,但沿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未朝向良好趋势迈进。农业“三料”匮乏、农业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多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作用仍在发生,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对沿线居民个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短期的土地赔付无法解决土地长期收益断裂问题。因此,铁路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业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生态保护实体化工程设计是铁路工程生态修复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铁路建设工程的生态修复设计仅限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的,针对工程项目所带来的不利生态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多数并未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工程本身生态修复内容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贡献问题,而这两者往往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以铁路建设生态示范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反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对于铁路安全运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周期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09,(2):27-30.
[2]张世聪.青藏铁路通车对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梁书民,厉为民,白石.青藏铁路对城市(镇)发展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06,(4):15-18.
[4]章轲.孙红烈: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不可逆转[J].环境保护,2006,(13):25-27.
[5]吕冬梅,白晓军.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探讨[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保护,2009,(36):255-257.
[6]李海峡,马金晔.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195.
[7]谢汉生,李耀增,姜海波.新建茂湛铁路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9,(36):234-237.
[8]邵琳,林柏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沙漠铁路环境影响评价[J].铁道学报,2009,(5):84-89.
[9]谢永胜.浅谈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J].海峡科学:铁道科技,2005,(9):39-40.
[10]李友根.浅析西部农村环境承载力[J].生态环境,2009,(10):130-133.
[11]马玉恒.西部开发战略下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4.
[12]唐亚,孙辉,谢嘉穗,等.中国西部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J].山地学报,2003,(1):1-8.
[13]唐亚,陈克明,谢嘉穗,等.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9,(1):73-78.
[14]刘淑珍,范建容,朱平一,等.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环境灾害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2):25-30.
[15]樊勇,李晓思.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矛盾及求解――从发展合理性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9,(5):98-101.
[16]张炎周,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横断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2,(1):9-14.
[17]杜军,胡军,周保琴,等.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1):141-145.
[18]孙维,余成群,李少伟,等.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19]杨本津,刘厚田.”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保护途径[J].环境科学研究,1997,(1):46-51.
[20] Yang Wu,Ya Tang and Chengmin Huang.Harvesting of rainwater and brooklets water to increase mou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a dry valley of southwestern China.Narural Resources Forum,2009,(1):39-48(SCI).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的建设对于我国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对于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总结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进而对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论述,能够为我国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对于我国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来讲,不仅仅需要对高速公路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而且还需要对高速公路的环境进行美化,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得高速公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功能性原则。对于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来讲,其主要的功能是能够保障高速公路车辆的安全,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旅途风光,因此功能性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所以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障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这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最基本原则。
(二)自然优先的原则。我国的很多高速公路跨度比较大,距离比较长,因此在进行修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控制高速公路的成本,很可能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恢复或者弥补,所以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守自然优先的原则,需要爱护高速公路周围的自然环境,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高速公路周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三)地域性原则。我国的高速公路,尤其是一些跨省高速具有距离长、跨越多个省市的特点,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一些地域性原则。例如:将一些省市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放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使得不同的高速公路地段能够体现出不同的人文思想和自然风貌;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省市的气候适应性,这样才能够使得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综合性的原则。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与我国高速公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所以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综合性的原则:例如,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同时需要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人员之间进行综合性的交流和协作,从而更好地完成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工作。
(五)坚持动态视觉特性。我国高速公路上的车辆一般行驶速度都比较快,因此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在车辆动态的情况下发挥其作用。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动态视觉特性的原则:例如,为了不降低人体的视觉功能,需要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进行动态视觉设计,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
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
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需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本文在充分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论述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实践。
(一)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前期调查。对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前期调查。在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前期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是对高速公路周围的植被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出植被的种类、存活情况等等,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栽种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从而更好地完成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工作;第二,对环境敏感区进行调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一些植物,对于周围的环境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因此需要对环境敏感区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水敏感区、声敏感区、土壤敏感区等等;第三,对高速公路附近区域人文思想的调查,可以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加入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从而能够更好地突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区域性,更好地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充分结合;只有充分进行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前期调查,才能够更好地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工作进行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初步试验。在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进行充分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然后制定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初步方案,为了进一步验证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初步方案的可实施性,可以在高速公路的特定区域进行初步试验,初步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选择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代表区域,这些代表区域能够描述某一段高速公路周围的水环境、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在这一特定区域进行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小范围试验,能够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结果,对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最终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第二,对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初步试验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初步试验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调查和分析,从而能够不断修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案,更好地发挥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三)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实践。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包括景观设计的多个方面,本文针对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路侧植物的景观设计,对于高速公路来讲,路侧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形态和色彩,植物的形态以矮小的灌木为主,同时要以绿色的植物为主,从而能够使得高速公路形成绿色的屏障;另外,路侧植物应该选取打理比较方便的植物,从而能够降低植物修剪和打理的频率,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职能;第二,中央隔离带的植物景观设计,中央隔离带是高速公路的重要区域,能够对高速公路的行驶安全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因此,中央隔离带的植物主要以高大的绿色乔木为主,同时乔木之间的距离应该比较大,从而能够防止高速公路车辆行驶过快产生的晕眩感;第三,互通立交区植物景观设计,这一区域的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互通立交区的职能,主要采用大量的灌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同时能够更好地营造区域文化特色。
三、结语
我国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普通的公路景观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本文针对高速公路这一特殊的交通形式,论述了其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进而总结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具体的实践步骤。相信,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的发展,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
【参考文献】
[1]李国庆,唐正伟,阴磊.“疏林草地”在高速公路景观中的应用———以广东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为例[J].公路交通技术,2015,6:130~134
[2]李国庆,胡晓红,阴磊.“节约型”理念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5,5:126~131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文化景观
前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人们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坍塌局限在原先的仅仅是解决行车快捷和舒适、安全的问题,而且更加强调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观念的展现。文化景观的建设就是这种生态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但目前高速公路文体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绿化”的层面,不能凸现调整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方性”结合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本文就梅河高速公路沿线的客家文化特色展开探讨
1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住宅小区、广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性特点,它是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与路政建设三位一体的环境工程艺术。高速公路文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满足高速公路的行车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司机、乘客的行车感受,使司机和乘客在乘车和落车的动静结合中充分享受文化景观 带来的视觉和心理 上的愉悦感。有鉴于此,梅河调整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整体规划,分段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具体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1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 的设计 要人客家 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出发通过沿线客家 文化景观 的展示,使人们对粤东客家文化的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化破碎感;同时在不同地段,要凸现当地的“特色”客家文化现象,避免客家文化景观类型的重复设计和流于平淡。
1.2传统性与现休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 的设计 既要突出客家历史文化坐标追求。这就需要在景观的设计上,对客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吸收精华,不盲目地进行文化移植或再现。
1.3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在注重不同路段客家 文化景观特色塑造的基础上,在一些重要的交接点或互动立交处,突出标志性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建造。
2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2.1隧道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高速沿线主要有葵岗隧道、三断岭隧道。黄牛坳隧道、东山岗隧道四个隧道。隧道的客家文化景观 设计主要体现在隧道洞口和隧道 内部两个方面。隧道洞口的景观 设计要考虑与隧道洞口的开关及与周边的植被、山形相融合、协调。并且与进出口路基自然过渡,避免复杂,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从而妨碍行车安全。
2.1.1洞口设计
隧道的吸引人处是其出入口,造型别致大方的洞门会引人入胜。
2.1.2隧道内部设计
基于隧道 内的封闭性特点,在隧道内部的文化景观 设计 上主要通过照明 灯光的设计来达到景观效果。传统隧道 内部根本 无景观 可言,隧道 只是一个单调枯燥,令人标的的行车通道。车辆在驶出隧道 时,司机乘客都会产生一种“重见天日”的感受。因此在梅河高速的隧道文化景观 设计可考虑运用“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花灯”形广告牌或隧道内用“花灯”形路灯来展现当地的独特管家文化内涵。
2.2房建工程文化景观设计
房建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附属工程,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有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场及公路养护区等服务设施。他们在景观分类上属于景点景观。因此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单个建筑元素上应体现 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整个建筑群体上要相和谐,并且还要与周边的社区聚落或自然环境相融合。
2.3互通立交文化景观设计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他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口,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总体印象。它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最道路的标志性景观。梅河高速公路共设置了9处互通式立交,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应以绿色为主基调布局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整体效果。
2.4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调整由于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高填方,深挖路堑,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路段数量众多。全线高填方大于20米的有46处,大于30米的有12处,高坡路堑105处,这种线路特点使得沿线出现大量的边坡,对边坡的处理成为梅河高速文化景观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的部分。以往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边坡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对于挖方边坡一般在的边坡上铺设三维植被网植草,在坡面上凿设凹槽,培土种上爬山虎,地棉,迎春等攀藤或者悬垂植物,在每层路堑平台上种植不同高度的灌木,竹林等方式,形成多层次的绿化,营造一种层次的绿化韵律。对于填方边坡,主要是采取将高填方路段的坡率降缓,在坡顶种草,坡脚种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灌木,花草,或者是当地种树,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消除高速公路带来的灰色视觉污染,上述边坡设计只是注重从绿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消除挖方,填方带来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污染,而忽视了边坡景观设计中文化理念的介入。
实际上,无论将边坡设计得如何美观,始终给人一种人工斧凿的痕迹,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为主,使人们感受到边坡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为的整齐“贴面”。近年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如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宫花收费站附近的上边坡大面积的砌石边坡对沿途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设计师采用少许混凝土在大面积的边坡石壁上绘出突起的图案:“逍遥之旅”和“幸福的黄手帕”,人为破坏的景观经过加工,成为高速公路的点缀,景观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这种景观设计理念还是割裂了设计创意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达布到很好的效果。
在梅河高速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两种设计手法来凸显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一种是在边坡绿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颜色的花卉,植被制作客家地区实物景观图。如围龙屋,圆形土楼等,文化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另外一种便是将高边坡改造层层而上的梯田形式,再辅之以植被,既能防止山体塌方,又可以凸显客家农耕文化特色。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景观与文化、生态、视觉资源整合的同时应以不影响交通安全为前提,充分发挥景观设计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和丰富沿线视觉景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高速公路沿线、线性、动态、地域性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
--to chongqing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long as an example
HuangYun Jing chongqi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401147 in chongqing
Abstract:
Along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and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historical culture mutually, show the local culture connotation. In landscape and culture, ecology, visu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hould not affect the traffic safety, give full play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improving highwa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ich visual landscape along the role of.
Key words:
Along the highway, linear, dynamic, regional
1引言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指由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及人的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总的空间概念,它表示环境作为人的视觉所感知的一种景观特征。同时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是一个动态三维空间景观,具有韵律感和美感。高速公路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使人产生一种累积的强化效果,同时道路本身又成为景观的视线走廊。也就是说,高速公路景观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公路与周围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系。
2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空间特性
2.1线性景观空间
高速公路是空间中一种抽象的线性构图,它有机地连接了沿线各种不同的景观单元。当车辆行驶于其上时,随着路面倾斜、弯曲、上坡、下坡等多种动势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受到沿线丰富的景观资源,而这些原本各异的景观资源也会因为公路的修筑而被连贯成一个整合的线性空间,即包含其路域范围内多种景观元素的线性景观空间。
2.2动态景观空间
人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由于人本身具有一定的速度,使得沿线景观的每一个画面的展示可能只是瞬间,但却是连续的;同时,随着速度的变化,驾驶者的视域、视距也会发生改变,导致了他在公路上看到的、注意到和感受到的事物及其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高速公路沿线景观不同我们通常看到的静止的三维景观空间,它是公路使用者在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的视野中出现的四维景观空间。
3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类型
3.1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以村落为景观主体,将绿化与村落结合所形成的乡村风景。乡村景观包括成片的乡村聚落景观、散落的民居建筑及与其周围农田构成的景观和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民居建筑群落景观。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时,通过自然的地形地貌、植物及土壤等元素来弱化公路的存在。在离高速公路近的村落前通过点缀少量的乔木,而离高速公路远的村落则结合片林设置,使村落与片林相互交替、穿插,与高速公路之间的视觉关系不要过于显露。以便使村落在树林中产生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3.2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高速公路穿过城市时,把公路系统成功地融入城市结构并创造一个统一和谐的视觉环境。高速公路在重要的位置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节点,在过渡边沿应与周围社区的环境协调。公路绿地景观的规划根据绿化区域的面积大小、所经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原有绿化风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边界区域的处理,比如可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使其得到“软化”效果并自然地过渡。
3.3山地景观
在山区及丘陵地区的高速公路沿线,由于所经过的地貌变化很大,故在与山地相接处,要考虑将自然的景观展示给乘客。高速公路绕行于山地之间,在与自然景观相接处要仔细设计,处理要十分精细。边坡景观是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的过渡,在设计时要注意与其协调,减少边坡的工程痕迹,一般主体山形为大面积的绿化,到山坡、山脚处则整理出一条很清晰的乔木林缘线。林缘线以上是茂密的森林,林缘线以下是大片的草地。草地往山脚下延伸,与地坪相接并顺着起伏的土丘向农田过渡。以便形成具有丰富层次的景观。运用大树适当地点缀大片的土丘草地使山形的起伏得以充分地展示,为司乘人员提供良好的视野。
4重庆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重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在认识上和设计方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缺乏理论研究及相关规范的指导
由于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对公路沿线景观,尤其是高速公路来说,这一新领域、新问题的研究、探讨还处在较为滞后的阶段,所以对于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认识、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建设目标等方面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几乎没有可资借鉴的案例和方法进行指导。
4.2缺乏动态性、序列性景观设计意识
景观序列是由空间序列与景观设计理论相结合而派生的,是风景景物、空间环境与序列的合成,按照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趣按一定次序的有序排列,使景物空间层层深入地展开。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是人们从道路上看到的一切物体,包括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道路线形将这些构造物有机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景观序列。景观序列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4.3高速公路沿线绿化的无序性和城市化倾向
由于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经常盲目的套用城市道路沿线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原则。这使得许多高速公路沿线景观呈现出明显得城市化特征,并将本不适合环境要求的市政园林绿化、广场雕塑和室内装饰等美化手法应用于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营造中,未能充分体现出高速公路沿线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5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原则
整个沿线景观设计要与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相协调,展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景观与文化、生态、视觉资源整合的同时应以不影响交通安全为前提,充分发挥景观设计在改善高速公路生态环境和丰富沿线视觉景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5.1整体性原则
高速公路沿线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部分较多,每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构造物,应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沿途景点、附属设施以及绿化植物要有统一感和连续性,避免互相独立,缺乏整体协调性。
5.2美观性原则
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需充分考虑景观的美学功能。宏观上,这种特性由周边环境的地形、植被、土地使用状况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它们从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等外部信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5.3地域性原则
高速公路路线较长,跨地区、跨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设计时应尊重自然,就地、就近取材,要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沿线景观,对高速公路沿线有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应尽量保留修缮。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等,因此,不同的地域有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色的文化,具有个性特征和识别性在进行高速公路公路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富含地域文化的景观环境,为驾乘人员提供了解历史和审美的体验的、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
从空间上说,公路作为连续的线形空间,距离上短则十几公里,长则上百千公里,沿线跨越了不同的区域,是展示和宣扬各种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高速公路考虑其自身连通作用的同时,景观设计应结合区域文化、时空差异,表达某种特定的文化含义,如历史文化感、积极向上的精神,民俗文化的表现等。
5.4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在进行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线型变化、色彩及尺度、以及视觉导向、视觉连续性等心理因素与行车安全的关系,以便消除司乘人员在行车时所产生的心理压抑感、威胁感及视觉上的遮挡。
5.5生态性原则
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原则来进行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使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地貌的处理,创造自然和谐的新景观。科学而艺术的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公路生态景观。
6重庆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总体指引
特征层面:分线分段自然风貌、建筑风貌高度融合的重要线型乡村景观展示空间。
绕城高速――绿廊粉黛饰绕城
成渝高速――香樟青庭耀成渝
渝遂高速――银杏碧瓦炫渝遂
渝邻高速――秋枫褐檐绘渝邻
渝合高速――松映黄赭展渝合
渝鄂高速――枫中灰褐掩渝鄂
渝湘高速――黄桷褐枋呈渝湘
渝利高速――杉栾柱骑出渝利
渝黔高速――榕掩版栗显渝黔
渝泸高速――枫松栗枋衬渝泸
规划层面: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景观的改善;两侧沿山、沿江及周边风景区、古镇古村落等的景观环境协调;以重点示范村整治带动沿线风貌的改善与环境品质提升。
7具体内容与设计手法
由于重庆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大农村的特性。重庆高速公路沿线以乡村景观为主,大地景观与乡土建筑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
7.1绕城高速
绕城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七区,分别为:北碚、沙坪坝、九龙坡、巴南、南岸、江北、渝北以及紧邻主城的江津区。
建筑景观要素:以传统民居为主,融入现代元素,屋顶平坡相参。绕城高速距离城市较近,考虑其区域的特殊性,为能使民居更好的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屋顶采用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方式,深灰色塑钢窗,增加青石墙面的比例,以突出其时代感。深灰色瓦,褐色檐口,木色装饰穿枋柱,青砖勒脚窗台以下。
植被配置:林秀芳香、绿带花廊,五片不同主题不同植被特征:
宜居重庆(西北):香樟、天竺桂、桢楠;
开放重庆(北、东北):黄桷树、小叶榕、山茶;
森林重庆(东部):秋枫、竹类;
红色足迹(南部):雪松、紫叶李、三角枫;
智慧重庆(西部):黄葛兰、桂花、含笑。
7.2渝邻高速
渝邻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渝北区。
建筑景观要素:对已改造建筑进行修整,对未改造的按照本规划进行改造。渝北地区绝大部分建筑已经整改,但少数效果不是很理想,为营造坡屋顶,许多新搭建的第三层均未安装门窗,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外立面的完整性;原檐口采用大红色,非常突兀。此次建筑修整主要针对门窗安装,檐口色调的调整(调整为深褐色)。
植被配置:深山含笑、秋枫、桂花、黄桷兰。
7.3渝合高速
渝合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北碚区以及周边区县中的合川区。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川东民居,以浅黄色墙面、赭色穿枋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瓦,白色檐口,褐色装饰性穿枋柱,勒脚齐窗下口,以土黄色墙面为主,穿插白墙面,局部底层墙面采用灰色,白水泥勾缝,形成青砖贴面效果,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雪松、秋枫、桂花、黄桷兰。
7.4渝遂高速
渝遂高速途经主城九区中的沙坪坝区以及周边区县中的璧山县、铜梁县、潼南县。
建筑景观要素:以深蓝色坡屋面、灰色穿枋式传统民居。屋顶采用坡屋顶,深蓝灰色瓦,白色檐口,灰色装饰性穿枋柱,灰色勒脚窗台以下,白水泥勾缝,赭色门窗,门窗周边刷灰色装饰性线条。
植被配置:银杏、红枫、天竺桂、秋枫、桂花、黄桷兰。
7.5成渝高速
成渝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璧山县、永川区、荣昌县。
建筑景观要素:灰色调川东民居,青砖贴面。成渝高速作为最早的交通要道,其沿线建筑建设的相对较好较完整,考虑到原建筑情况,此次改造中将融入少量现代元素,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呼应关系。仍然采用传统建筑的元素――全坡屋顶,但门窗色调改为体现时代气息的深灰色,在围墙等部位运用挖条形孔洞等现代处理手法,提高青砖墙面的比例,局部可作一层高。改造要点:坡屋顶、深灰色瓦、褐色檐口、赭色穿枋柱、青砖勒角、深灰色塑钢窗。
植被配置:香樟、乐昌含笑、秋枫、桂花、黄桷兰。
7.6渝黔高速
渝黔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綦江县。
建筑景观要素:灰色屋面、板栗穿枋,融入版画元素。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机制瓦,白色檐口,浅灰色或褐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缝,板栗色门窗。一层可采用灰色面砖贴面,结合地域特色文化部分建筑采取版画上墙措施。
7.7渝湘高速
渝湘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南川区、武隆县、彭水县、黔江县。
建筑景观要素:渝东南传统民居,褐色穿枋、灰色坡面为主。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褐色涂料,褐色门窗。
植被配置:黄桷兰、香樟、秋枫、桂花。
7.8渝利高速
渝利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忠县、石柱县。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褐色调为主,木材贴面。屋顶采用坡屋顶,屋顶下可做木质装饰构架。深灰色或灰色瓦,褐色檐口,褐色装饰线条或木条贴面,勒脚窗台以下,刷褐色涂料或木板贴面,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栾树、水杉、秋枫、桂花、黄桷兰。
7.9渝鄂高速
渝鄂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灰色调为主,局部青砖贴面,部分可采用风火山墙。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或灰色瓦,山墙可采取风火山墙,褐色或灰色檐口,灰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部分砖砌建筑可一层高,刷灰色涂料或灰色涂料勾白缝,赭色门窗。
植被配置:秋枫、广玉兰、桂花、黄桷兰。
7.10渝泸高速
渝泸高速途经周边区县中的江津区。
建筑景观要素:传统民居,板栗穿枋。屋顶采用坡屋顶,深灰色瓦,板栗色檐口,板栗色装饰线条,勒脚窗台以下,刷灰色涂料勾白缝,板栗色门窗。
植被配置:三角枫、雪松、秋枫、桂花、黄桷兰。
8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其通过研究高速公路所经区域具有的独特特征,包括乡土材料、乡土建筑技术、民风民俗,在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中合理运用,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融入景观设计当中,达到尊重地域环境,展现本土特色和地方风貌,体现地域特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志洲.公路景观与传统文化研究[J].中国公路,2004,(18)
[2]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金澜,黄锡刚.高速公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浙江建筑,2006,(2)
[4]吕大伟.浅析广东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5(4)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乡村风貌总体规划2010
[6]杨满宏.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J].国外公路,1998,(1)
关键词:公路景观 现状 公路景观设计的技巧
在世界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旅游公路作为连接城市及景区间的通道,它的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其蓬勃建设对景区观光旅游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同时,由于公路的走向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而且要求一定的线形标准,以保证车辆安全高速行驶的技术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高填深挖路段,这样对道路景观建设往往只提出大的绿化框架,多在道路景观建设中采取人工建植植被的技术,即播撒草种、移植树木等方法,难以构建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类似的景观建设技术往往投入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学也不经济。造成这种状况正是对公路景观建设没有进行总体的、科学的规划,没有采取完善的景观建设技术,所以通过研究制定旅游风景区的道路景观建设技术,指导道路景观设计和建设,成了公路建设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国外的公路建设历史长,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道路景观美学的技术研究,尤其对位于风景区和具有人文特色区域的道路,技术经验丰富,有着成熟的道路建设技术体系,其中对于道路景观建设技术以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为主要技术指标要求,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处关系,运用自然的、恢复的绿化来缓解道路与环境的交集,弥补公路对生物自身生活环境的破坏,其经验主要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路使用者和公路沿线居民的视觉美感度、注重景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价值的体现和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注重环境以及区域生态敏感动物的保护、为用路者创造欣赏自然风景和娱乐休憩的条件。概括来讲,就是“注重公路与自然和谐”,让公路与自然协调共生技术。
在德国,景观建设技术与公路的总体建设有机地协调,使其周围原有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程度。从道路规划、道路设计、自然系统和人文景观现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回避、减缓、补偿的景观保护技术。然后是景观建设规划,确定了景观建设技术所开展的具体工作,从景观、动物、植物、水等自然系统的角度分析,针对公路建设中的各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景观建设技术。只要碰到敏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设计阶段开始,就必须保证各方面的利益,权衡考虑自然和景观问题。如遇到成片林地无法避让时,建设中将考虑湿地补偿的技术原则,以求做到公路建设中占多少林地,补偿多少林地的措施。当公路建设中的废弃土方运到指定地方堆放后,马上进行土地整治,紧接着就进行景观恢复工程。
在美国,旅游公路景观建设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存。对公路美学综合计划、公路不同区域绿化栽植标准、自然景观保护、景观美化与公路设施的协调以及植物种类的选择、配置、栽培和养护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美国黄石公园景区道路就是成功典范之一,黄石公园在长期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原则,提倡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实施中最小限度地破坏,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环境。全过程贯彻落实环境友好的建设技术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自然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注重路内景观的整理和营造,强调线形的流畅、标线的清晰、构筑物的隐蔽和自然等,努力为游客提供了最优质的公路环境景观。
在众多道路景观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旅游公路的景观建设也有新的突破,已经建成通车的川九路、思小线就是其中的代表。
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一条位于高海拔地区的旅游公路,公路两侧植被覆盖度较高,自然景观优美,但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将很难恢复原状。为了落实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 “安全、舒适、环保、示范”的方针,在川九路进行景区软、硬件建设过程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通往景区的旅游公路进行生态景观建设技术上:景观建设技术上坚持“露、透、封、诱” 相结合的原则。近景好的让其“露”出来;远景好的让其“透”出来,不种植高大乔木遮挡视线;景色不好的通过绿化“封”;景色不好又无法“封”的则设法“诱”开视线;采用常规和创新的景观生态恢复技术,使路基平台、取弃土场,拌合场,施工营地和边坡均得到绿化,为国内旅游区公路建设和生态脆弱区项目建设生态保护提供了景观建设技术的模板,走出了一条高标化建设生态旅游公路的新路子。
思小高速公路在整体设计上引入了“宁桥勿填、宁隧勿挖”的理念,使桥梁和隧道服从和配合线路,尽量减少了开挖,保护了周边环境。景观建设技术中坚持“保护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思路,在人文景观技术中,把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融入到工程中,以展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在景观恢复技术中,充分利用边坡生物恢复课题研究成果,从140多种本地植物中筛选出49种植物作为思小高速公路的景观植物,保证了物种的本土化和多样化;景观建设技术中加大对周边环境的保护,采用人工挖孔,保护了桥下林木景观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我国旅游公路景观建设技术,通过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公路景观理念及景观建设成功经验,“保护、恢复、自然”是目前常用的公路景观建设方法。其中“保护和恢复”侧重对环境的尊重,并且应努力贯彻“先保护、再恢复”的工程建设理念,“自然”则侧重景观设计的技术手段。但是普遍缺少根据旅游公路自身特点对其所在区域进行针对性研究, 大量存在着丧失地域个性和就道路景观论道路景观的现象,以至于依据此规划景观建设技术的旅游公路, 没有形成与所在景区相呼应的独特景观, 也给一些地区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且对地方人文景观造成了冲击, 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寻求解决旅游公路的自身景观、两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的景观建设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艳民.浅谈道路线形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协调[J].山西建筑,2007,33(31):288-289.
[2]白成玉 道路景观设计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2010(17):342,360.
[3]张阳.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41-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在追求功能的同时,也在考虑舒适度的问题。景观设计等新兴行业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而高速公路的发展也逐步从展线方式发展为隧道穿越的方式,这样不仅仅节约了生产成本、缓解了交通压力,还有助于缩短路程。在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中,洞门口的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是整个隧道外观上最先显露的部分,还体现着一个设计工程中最具精髓与设计理念的部分。因此,一个隧道洞口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整条高速公路艺术价值及设计理念的评定。将隧道洞口建设与景观设计相融合,不仅有助于隧道口的安全建设,保护隧道洞口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还可以使司机在长时间开车的过程中得到休息,减少安全隐患。但就目前来说,该学科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经验也还不足,且从事这部分工程的大多是非专业人士,因此其发展相对于其他景观的设计较为落后。在隧道洞口设计中,景观设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以甘肃省临合高速公路为例,探究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设计的巧妙性与艺术性。
一、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理念
高速公路是一个立体的景观项目,具有流动特点与韵味特点。它将不同的景观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使其与高速公路建设相融合,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因此,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理念方面,应是自然与人文、实用与观赏的有机统一。
(一)强调边坡及仰坡的稳定性
在进行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时,应根据边坡及仰坡的特征来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选择。没有绿化设计的、不稳定的边坡和仰坡,应根据工程设计进行合理的加固和绿化建设;而有着绿化设计的边坡和仰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隧道洞口景观设计边坡和仰坡,应采用有孔的砖头进行保护,并通过植物的栽培,通过绿叶来达到保护洞口、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菱形框格梁结合直接绿化来弱化工程护坡所带来的生硬感,提高景观设计的美感。
(二)发挥植物对景观设计的好处
就高速公路隧道设计来说,其理念便是与周围的景观相统一,达到相辅相成的最K效果。而植被种植与植被恢复则是一大重点性工作。在植物种植上,应选择易成活、可自然生长的植物。对植物的选择上,应当尽量与当地地形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设计,通过建造一些小雕塑、小石山等,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在隧道景观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来使景观设计富有人文气息。
(三)符合司机的心理、视觉需求
司机在进入隧道时,容易因为隧道内黑暗、低矮的空间而产生压抑和紧张感,因此隧道洞口的建设应力求大气、简单、稳固,并以灰色或减少阳光照射亮度的材料,来缓解人们的压抑和紧张感,减少司机的心理不适,提高司机安全驾驶的系数。洞口设计要简洁而无多余装饰,避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隧道洞口的景观在色彩选取上应采用明暗过渡的方法,从隧道口依次向外扩大树木之间的间隔,植物配置和选取上也与当时环境融为一体。
(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设计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时,应当充分考虑隧道洞口附近的景观,比如山川、河流、瀑布、森林、历史古迹、文化建筑等,以便利用它们营造更好的景观效果。此外,大自然是最美的景观,在景观设计上应当尽量与大自然相融合,做到以绿色为主,并注意形状的多样性。这样不仅有助于为高速公路树立标志,而且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二、临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分析
临合高速公路是甘肃省“十二五”重点项目之一,公路全长98.98公里,起始于临夏市,止于合作市,与连接兰州和郎木寺的国道213相连。途径临夏市、临夏县、夏河县及合作市4县市的14个乡镇、89个自然村。是兰州通往临夏、甘南及四川阿坝等民族地区的重要道路,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兴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在临合高速公路段,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味到不同的文化风情。
(一)临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思路与方法
1.以历史人文提升自然景观,实现情景交融
人文景观涉及多个类型,有着多学科性,它的内容和形象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有着丰富的创造性和审美的特性。人文、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景观设计既富有观赏性,又具有文化特色。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有效融入当地的人文景观,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有利于建设高品质的公路环境。
临合高速公路,沿途有着诸多的文化景观和民族特色,经过诸多旅游胜地,可谓是一条旅游观光路。因此临合高速公路在部分隧道洞口上建立了马家窑彩陶文化、牡丹之乡、藏八宝,以牦牛群雕为原型的高原魂,及临合高速公路建设者之歌等13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装饰景观和雕塑,并在隧道口附近建设假山景观,增添美感。
2.弱化人工环境
在保留原本的结构基础的情况下,将端墙洞门设计成不规则的体系,以更好地贴近自然。在隧道口的墙体上,种植爬山虎等植被,以提高山体与自然的融合度。同时,结合临合高速公路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在隧道洞口附近适当栽植了一些耐旱、易成活的树木。不仅可以起到抵御沙尘的作用,保护公路洞口,还可以为洞口添加一笔亮丽的风景。除此之外,由于临合高速公路洞口是人为修建的,含有过多的后天性因素,种植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艺术质感,还可以起到弱化人工环境的作用。
(二)临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实例分析研究
由于临合高速公路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为了避免地形地貌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对部分滑坡路段采用增加抗滑桩、抗滑挡墙、泥石流渡槽、锚杆框格护面、主(被)动柔性防护网等工程措施,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不必要的危害,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保证路基的安全。
临合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位置特别,以直合么隧道口为例,它的进口端与出口端都采取直合性洞口设计,且运用洞口分离斜切式的设计结构,而这种设计结构的优点是增加洞口的简洁性与直观性,使得洞口与周围群山的接口不至于过分突兀,影响整个山体的自然景观。此外,在隧道洞口上方,临合地区的人们也种植着各种农作物,这也有利于解决洞口施工可能导致的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等问题。
(三)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介绍
藏族人民和回族人民都喜欢舞蹈,在传统节日中他们也会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喜悦以及生活的幸福,这在临合高速公路隧道也有体现。在隧道中,以花纹和雕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组动人的民族和谐画面。这种工艺寓意深刻,造型丰满,经济成本低,也有利于降低施工的难度。
在隧道洞内,将隧道绿化重点主要集中于坡体及三角区域,而在洞口门外的坡置,使用了分台式绿化的方法,由地面到隧道洞口顶端分为几个植物种植台,这种种植方法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施工后被破坏植被的恢复,又可阻挡风沙的侵袭,保护隧道洞口。
在洞口中央区域,同样采取绿化的方式,使用拱形花架对区域内的排水沟进行阻挡,并在阻挡区域种植了许多藤类植物。在绿化理念上,采取了粗化型的理念,@样既能保护景观植被,达到监管的目的,又可以使景观变得亲切自然,融入周围的山体当中。此外,临合高速公路的隧道洞口以及隧道中间都安装了夜光灯,以保证行车的安全性。
在隧道洞口,巧妙地使用了植物景观配置的方法,而这些植物都是适应甘肃地区气候特点的,例如乔木类植物中的云南松、金竹、西南桦等,都拥有强劲的生命力;而灌木类的马桑、银合欢,也适应当地气候特点;藤类植物主要有爬山虎、草本类植物等。这种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植被,增加了整个隧道洞口景观的趣味性。
此外,在临合高速公路的洞口还摆放了大量的天然石头垒成的巨大雕塑,上面有动物镶嵌,既体现了自然景观的博大,又体现出一定的人文素养与趣味性。
三、结语
在高速公路隧道口建设过程中,人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发现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还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公里数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实现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自然景观的美观性,提升其与自然的协调性,必须重视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的景观建设。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自然景观的设计中,隧道口不仅是受力方,还有造景和美观的功能。因此,在隧道洞口的设计上应当充分考虑隧道洞口的设计、环境的选择、植被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选择等方面。临合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既保证了隧道洞口的安全性,使其免受自然环境的腐蚀,又提升了隧道洞口的美观性,使其与自然相协调,彰显出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欧宁,李轩,陈永安.高速公路岩质及不稳定边坡工程与生物防护结合技术研究[J].公路,2003,(1).
[2]蔡志洲.中国公路景观文化及实例[J].中国园林,2004,(3).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道路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最初的以最小工程量获得最大通行能力的原则,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道路建设的要求。与此同时,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公路的建设应综合考虑其功能性要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司乘人员的心理,通过合理的环境景观设计,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综合环保、美化、历史人文等因素,使公路成为自然景观的新亮点,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路建设与景观
公路作为一种带状的工程构造物,它的区域跨度大,沿线的景观也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公路景观包括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环境的总体外观,如高山、平原、河海、沼泽等;人文景观,是指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出来的景物,如城市、村落、雕塑、水利电力设施等等,而公路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景观。
公路建设,必然会对原有的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公路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然风景破坏、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噪声、水质、涝渍等。据调查,即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在公路路域环境条件下,被破坏的环境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要20年,而公路建设对自然风景的破坏则往往是不可恢复的。
但是,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我们可以将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同时在公路建成后,形成新的外观优美,行车安全舒适的公路景观。
三、公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等级公路是功能性很强的基础设施,但具体的公路项目,又有其偏重的性质,如可分为国道主干线、地方公路、城市快速干道、城乡连接线、旅游景区公路等等。公路景观设计必须在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根据其特定的性质和目的,结合道路沿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割断生态环境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
2.考虑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要求和视觉效果要求。
安全舒适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及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视觉连续性等交通心理因素。另外,司乘人员是在高速行驶的汽车上感觉公路景观的,尤其司机的注视点远,视野狭小,因此要求沿途的景观必须大尺度、大色调、流线型,同时比例协调。
3、风格鲜明,统一中变化。
公路一般穿越不同区域,因此,充分地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才能创造出风格鲜明的道路景观。另外,在设计上应将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设施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确定统一的主题。同时,又根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在设景的风格、造型、色彩规模等方面有所变化,使沿途景观富有节奏韵律,有基调有,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使司机和乘客处于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中,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消除疲劳,保证安全。
四、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公路景观设计是在公路技术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公路景观设计的内容也和公路的各项设施紧密关联,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
1.公路线形设计的美学要求
公路线型美是公路景观的基础。在选择路线方案时,通过仔细的踏勘,调查每个路线方案的沿线地形地物、风景特点,确定一些风景控制目标(如名胜古迹、险峰奇石、优美的海边风景、百转千徊的溪流等),同时确定一些须回避的特征目标,如森林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然后反复比较线位,充分利用这些风景资源,使沿线视野景观多样化,使公路巧妙地融入自然风景中。
公路平面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体,以更好地适应地形,另外,长直线路段也容易导致司机注意力分散而引发交通事故,纵面线形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而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最后确定的立体线形应尽量适应地形,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总体线形应是连续、顺畅、可以预知的。
在完成线形设计后,利用CAD系统、地理信息等手段,采用图形叠置法将公路环境景观逐段显示与评价,并进一步修正,以获得最佳的路线设计方案。
2.结构物景观造型
公路结构物主要是桥梁、涵洞、立交、跨线桥、支挡结构物等。结构物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其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有新颖、优美的外观,还要配合所在路线的其它结构物的造型,以及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相互呼应。景区中的公路结构物如过于呆板生硬,往往大煞风景,而一些成功的桥梁,如南京长江大桥,厦门海沧大桥、东莞虎门大桥等,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雄伟的气势、优美的造型,其自身已成为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
3.路基路面的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地采用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在必要的路段采用分离式路基,在良好的线形设计基础上,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与绿化相适应。
路面对于司乘人员来说,是占据视野的重要景观要素,除了要保证路面主车道与路肩的合理比例外,还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路面材料来分别修筑路肩、行车道和分隔带,既加强了公路的修饰性,又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诱导。
4.中央分隔带的绿化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重要目的是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以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因此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对防眩树种的选择是:
低矮(1.5m左右)、缓生、抗逆性强。间距总的原则是以车灯的扩散角、人的动视觉和行车速度三者的函数关系计算而得,单行间距一般以2—3m为宜。
地表绿化部分以铺草坪和植地被植物为主,可通过选择不同叶色、花期的地被植物,并分段设置,使中央分隔带的色彩有所变化,增强美化效果。
5.两侧绿化带的绿化
通过设置公路两侧绿化带、使公路沿线形成一条绿色长廊,是景观环境再造、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有效手段。如绿化带占地较宽,可以设置多行、多树种、乔灌结合、色彩多样的花木,形成壮观绚丽的绿化带。但一般在绿化带用地有限的情况下,以单行栽植,落叶和常青(乔木)间隔(5~lOm)为佳,树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这样既不会因间隔太密造成视觉屏障而影响观光,又可四季见绿,同时还能防止因树种单一而易受病虫侵染。
设置两侧绿化带时,应注意在弯道内侧及路口附近保证通视条件,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6.边坡及垂直绿化
边坡绿化具有很好的护坡功能,对稳定路基、防止冲刷、保持水土具有直接作用。边坡绿化要求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但由于边坡坡面土质为路基填筑用土,或路堑开挖后暴露的土体,土质不宜于种植,且备灌溉条件差,养护难度高,因此要求做好草种选择、种植方式、前期养护等工作。根据公路边坡绿化的实践情况,在草种选择方面,以本地适于绿化的野生草为宜,既容易成活又成本低廉,根系深的草种优于根系浅的草种。在种植方式上,条播优于撒播,种草优于栽草,秋播优于春播。另外,近年来了引进的湿式喷播和客土喷播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活率,且能适宜公路边坡土质贫瘠的特点,还能完成高陡边坡的施工作业。垂直绿化部位主要有浆砌护坡、挡墙等,可通过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宵等,或在其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构造物,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7、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的景观设计。
从景观构在的角度来看,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都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占地最大,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因此可以将之作为公路全线景观设计的部分来考虑。这些位置的景观设计应综合建筑形式、地形特点、当地人文特点及园林布局等方面总体规划,全线各立交、服务区之间的风格应互相呼应。近年来,国内很多公路在这些部分的景观设计方面有了很多成功的典范,风格鲜明、构思各异、内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园林式、古典式、自然式等类型。
关键词:旅游公路 景观设计 文化特色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nChuan Jizu mountain tourism along the road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nd different sections, combined BinChu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to explore how to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to the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o as to other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words: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宾川是云南省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城市,是具有佛教文化、侨乡文化和热区文化特质的著名养生疗养胜地和生态旅游城市。鸡足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游客众多。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修建,将大大促进鸡足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宾川旅游事业的发展。
1、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性质与景观特征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是通往旅游区的干线公路,公路等级为二级。旅游公路作为通往景区的门户,既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区域文化的重要平台,对其景观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
(1)景观类型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途环境地形多变,道路交叉口较多,景观类型相对复杂。其次,旅游公路经过生态敏感区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高。
(2)综合功能需求多,拉动经济发展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分布着许多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因此旅游公路所承担的不仅是交通运输功能,随着旅游公路及其景观的建设,势必将带动沿线村庄的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舒适的休闲度假场所,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2、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概况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起于大理机场和宾川县城,止于鸡足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沿线经过多个白族村落、大片橘园和葡萄园、大片自然山林和水库等。
(1)灵山佛都,旅游胜地
宾川鸡足山享誉南亚、东南亚,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自古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齐名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旅游景区。
(2)白族特色,名村风采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散布了不少白族村落,至今仍保留着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其中村、上苍村等都是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化名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人文景观,也是大理白族村庄游的重要节点。
(3)桔果之乡,热区宝地
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肥沃的土壤,使宾川成为“天然温室”、“热区宝地”,成就了“桔果之乡”的美誉。大面积的果园,使得宾川县的果园风光独具特色。
3、旅游公路景观规划理念
(1)生态保护、环境协调理念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途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生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旅游公路建设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选用乡土植物材料,营建多样化的群落式植物景观,使公路与环境相融合,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尊重地域特色理念
旅游公路作为通往景区的带状空间走廊,穿越不同的民俗文化区域,成为传递文化、交流情感的精神场所。公路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宾川地方文脉的延续,对鸡足山景区佛教文化的展现,并充分利用旅游公路沿线周边的果园、自然风光,创造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富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公路景观,形成景观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1)沿线景观分类
在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公路沿线的独特风景,在公路景观的设计中将公路沿线的景观主题进行了分类分段规划,每一段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大致分为以白族聚居村落为主的白族风情、田园风光段;以果园风光为主的果林观光、采摘体验段;以云南山区特色为主的自然山林段三个部分。通过不同文化主题的集中展现,使驾乘者更好更快的了解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习俗中去。
(2)旅游公路行道树种植方式
宾川旅游公路沿线风景有好有坏,在进行公路行道树种植设计时,为了能透好遮差,进行沿线风景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最终确定了4种植物种植搭配的方法,即:
1)全密型种植,针对公路两旁景观较差,暂时无法恢复景观效果的路段,采用全密型植物进行遮挡,如柏树、松树等;
2)上密下疏型,针对公路沿线附近或者地势低矮处风景较佳,但是远处山体景观较差,需对上部进行绿化遮挡,下部敞开观赏的路段,选用树种有小叶榕、云南樟等;
3)上疏下密型,针对公路沿线附近或者地势低矮处风景较差,但是远处山体景观较好,需对下部进行绿化遮挡,上部敞开观赏的路段,选用浓密灌木,如三角梅等;
4)稀疏型种植,针对公路沿线景观均较好,无需遮挡,可直接敞开视线供驾乘者观赏风景,在公路沿线考虑种植速生草本花卉,点缀沿线风光。
(3)公路边坡景观设计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多修建在山地中,沿线护土边坡较多,为了满足旅游公路对绿化景观效果的高要求,在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中,对边坡类型以及绿化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段设计,具体分为四种做法,即植草、草花结合、草灌花拼纹、三维网爬藤等。通过不同的植物组合并搭配以上四种种植方法,达到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边坡景观多样、丰富的效果。
(4)节点策划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文化类型丰富,景观独特,除了对公路沿线进行遮、挡、透、敞等方式来展现公路两旁的风光,还对公路进行了节点的规划设计,可分为4类:
1)迎宾标志性景观节点:机场迎宾节点、地界标志节点;
2)参与性景观节点:旅游公路游客休息站、橘果卖场;
3)文化展示性景观节点:佛山迎宾、洗心桥鸡足山佛文化节点;
4)观光型景观节点:村观景台、旅游公路建设纪念观景台、白族田园村庄观景台、花桥水库观景台等。
通过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节点文化规划,为游人搭建起解读地域文化、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平台,增强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增添道路空间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激发人们沿途观光、游览的兴趣。
(5)植物体现文化特色
宾川鸡足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通往鸡足山的旅游公路,其植物选择也以佛教植物为重,尤其在景观节点中运用较丰。适合宾川当地气候特色的佛教植物有:菩提树、大青树、地涌金莲等。
5、结论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从文化出发,对旅游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风土人情的详细调查,充分吸收当地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景观内涵,提升公路的使用品质。从而创造出自然和谐、风格鲜明、特色独具的旅游公路景观效果,为带动公路沿线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旅游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