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池古诗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 以美激智初探 冯伶萍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下面结合《古诗三首》的教学,谈谈在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美激智的尝试。 一、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如学习杜甫的《绝句》,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又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诗,在学习"树阴照水爱晴柔"时,组织语言启发学生想象:"让我们想象一下,清清的小池边,新长成的树叶连成片片树荫,树荫映照在水里,好像也非常喜爱这柔美的风光。"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眼前浮现出初夏小池柔美的景象,领悟初夏生机勃勃的意境。 四、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导学生,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小池》可指导学生多读,在学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进而介绍杨万里的另一首写荷花的诗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分别写了不同季节的荷花小池,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多读,感受诗的艺术感染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同时,感悟诗的和谐的韵律。积累消化,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五、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每当听一个学生读完,老师针对情况称赞:"真是入情入境了!""真有些诗人的气质!"鼓励学生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自悟地学习。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湛,篇幅短小却包含很多内容,对语言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首古诗都字字明白,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然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多背诵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诗篇,做一种终身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从第一学期起,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预备铃与上课铃之间的那段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古诗。刚开始,学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一个星期下来,能够熟练背诵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周,在领背结束以后,我又让学生齐背上周背过的古诗,及时巩固。尽管有的学生只会跟着大家滥竽充数,我却能感受到他们背诵的热情。遇到有些拗口、比较长的古诗,我便延长背诵时间,保证一学期能背完10首古诗。那次语文课上,学到生字“床”时,有个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床,ch-u-án,我会背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既惊讶又激动:这可是个经常要被我留下来背书、改作业的学生呀!看来,背古诗还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痕迹的。
二、 图文对照知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画面。现行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往往都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为我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搭好了台阶。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例如,苏教版一上“练习4”安排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节选),诗文的背景就是一幅小儿观月图,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诗句中的“小时不识月”与观月小儿对应,“白玉盘”“瑶台镜”与圆月相似,诗句涉及的内容大多可以在图上找到对应物,既便于学生理解诗句,读起来也有根有据,有滋有味。这样一来,既便于学生诵读和记忆,又可以让他们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江南》等课文,在关注课文插图时,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诗词的感知,学习兴趣浓,积极性也高,背诵时大脑中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诗句描写的画面,避免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不知不觉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
三、 借助故事悟诗情
故事是经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声音包装,包括对语调、速度、重音、停顿等的艺术处理,不仅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还使同学们从中知道了善与恶,懂得学习什么,扬弃什么,与此同时,又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却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足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
一、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语言之美
在古诗中,传神的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语言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品味,让学生感悟到: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音乐美。古诗语言简练,句数整齐,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读起来自然而然产生音乐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美。如《滁州西涧》,教师可以按诗的特点指导学生用“ /”符号划分节奏,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那悦耳的声音和优美的韵律相映成趣。只有让学生根据韵律反复吟诵,仔细品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
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意境之美
诗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浮现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进一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之美。
三、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
诗的本质是抒情的。古诗中有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美好的朋友情,温馨的骨肉情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细心品味,反复诵读体验古诗的情感之美。陆游《示儿》一诗,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感。李白的《静夜思》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体验诗人的爱乡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深。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四、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画面之美
一、老师范读,感受语感的形象性
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小池塘》时,我就注意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读,并小组互读,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读课文;最后,我特意配合着钢琴曲音乐,请学生听我范读,我以抒情的语调读出本文优美的环境。我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模仿我刚才的朗读,读得非常陶醉,读得声情并茂……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体味到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小池塘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善用范读,能让学生敏感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语言旋律美,深深地感受到课文内在的情趣,激发学生积极地仿读和创造性朗读,这也是朗读训练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
二、指导精读,揣摩语感的敏锐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是伴随读、写、听、说、思的运作而产生、形成的。在教学中,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借助朗读去领悟,去表达,在读中逐步训练语感,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边自由朗读,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并随着老师感情朗读时的感情变化联系类似的电影、电视中的有关镜头,将人物的具体情景浮现于眼前,引发学生敏锐的语感。然后,让学生通过轮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再次形成内心视像,学生被王二小那机智勇敢、顶天立地、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感染着,从而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师生演读,体现语感的情趣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朗读片段,借助表演课本剧,让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语感。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结合,在表演中体会了动态的美。学生就是这样在演读中展现出不断提高的语感能力。
四、反复诵读,增强语感的意蕴性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 方法
Brief talk about some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Hai Ying
【Abstract】Combining many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out some methods for teaching the 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such as the method of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of drawing and apperceiving, of imagining and performing, of reading good works carefully and of classifying and contrasting so as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ancient poetr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Keywords】Elementary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Method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更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引导学生诵读学习千古美文,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有效、愉快地阅读学习古诗词,提高他们阅读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则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索,笔者也总结了一些方法,现归纳如下:
1.编文翻译法。把高度浓缩的诗句翻译成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现代小短文,使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时,我把编文的基本步骤教给学生:①解释:借助工具书或在老师的指导下翻译诗中不理解的字词;②保留: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历史典故等重要部分的原义;③补充:补充诗句中省略的部分,如“飞入菜花无处寻”省略了主语“黄蝶”,翻译后应为: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④调换:为了押韵,古诗中常有词序变换的现象,翻译时要把变换的词序位置进行调换,组成通顺的句子。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翻译后应为“请问什么地方有卖酒的人家”即“借问何处有酒家”。学生掌握了这四个步骤,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翻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
2.绘画感知法。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表现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在教学《小池》一诗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涓涓的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中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栖息着一两只蜻蜓……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画中也更加理解了诗的意境。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将壮丽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瀑布跃然纸上,再现了我国自然山河的雄伟壮丽。古诗本来就是诗中有画,像《枫桥夜泊》、《绝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望天门山》、《忆江南》、《饮湖上初晴后雨》等都可以用画的形式表现诗的意境,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想象表演法。有的古诗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行为,教学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人物角色,演出课本剧。如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作者李白和汪伦,学生可以充分想象当时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排练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还有的古诗可以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如在教学《鹅》时,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的脖子,五指并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边表演边朗诵古诗,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语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项向天歌”,然后继续用动作表演“浮”、“拨”,这样学生很快地背熟了古诗。像《别董大》、《游子吟》、《回乡偶书》、《赠刘景文》、《清明》等都很适合学生展开想象,表演诗境,体会诗意。
4.精品细读法。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朗读最能凸显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感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辅以一定的动作或音乐伴奏来渲染气氛,通过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思,品赏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5.观察体验法。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特点,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等再现古诗中所描述的景、物,或利用大自然中与之相似的景物,让学生观察,把观察到的客体与古诗之间建立起相应的联系,直观地理解古诗。如教学《咏柳》时,我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柳树,并在柳树下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把现实中的景物与诗中的景物进行对比,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雄伟和西湖上亦晴亦雨,风光旖旎的美丽景象,学生边观察边学习,很快理解了古诗。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大儿童的感性认识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画》一诗时,我先出示课文挂图,然后让学生从远处看,体验“远看山有色”;又让学生来到挂图前聆听,体验“近听水无声”,并结合此情此景体验“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很容易地理解了诗的意思。
6.归类对比法。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各学段对古诗文的教学都有不同的要求,但总的要求1----6年级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而课本中只编入少量古诗,学生所学古诗非常有限。因此,就需要教师将这些规定学习的古诗加以归纳、总结、巩固,以便日后学习时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如学习《泊船瓜洲》这样一首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古诗时,我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这一首诗里,而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同类主题的古诗。学生马上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归》,李觏的《乡思》……
至此,老师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点拨,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从众多的古诗中找出这些相同题材的诗,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你们能在仔细分析、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
经过一番细心研读,学生从王维的《杂诗》中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远不止“寒梅着花未”,透过梅花,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一切的思念。从表达方式上看,《杂诗》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思乡之情。《静夜思》、《思归》、《乡思》则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乡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衬托出了淡淡的恬静而安祥的美景,而李觏的“已恨碧山相阴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却道出了那种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就这样,通过一首诗的学习,复习巩固了一组诗,并将这一组诗的意境理解得淋漓尽致。
还有的同学汇报了一些以后将要学到的古诗或自己接触过的一些同类题材的古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就借此机会带领学生初步感知理解诗意,不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在课下纷纷查阅相同题材的古诗并在课上汇报,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古诗的积累量。
《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图,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一、释题导入,初读感知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大胆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4.指名读诗,理解词语。
5.指名说出每句诗的大意。
第一句: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第二句:麦子的花一片雪白,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第三句:白天变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没有人走动。
第四句: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二、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读诗思考: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哪些地方给了你启发?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出了幽静的景象。第四句写“蜻蜓蛱蝶飞”显得门前静悄悄的,以动衬静。)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点面结合,动静相衬)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三、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欣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认读《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理解句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3.联想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想象儿童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复习引入解诗题
1.看图说话。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学生背诵《小池》)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杨万里)
2.揭题。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初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3.认读“宿、店”。(注意指导学生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4.解题。你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预测学生在户外广告牌上见过“宿”,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指住宿的客店,相当于现在的旅馆、酒店。)请你说说这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二、看图初读知大意
1.故事入诗。
那一天,杨万里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了解景物。自由朗读,杨万里在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测学生能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花”“黄蝶”;从图中还能想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读通顺。
三、难点理解明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黄蝶
(
)的树头
(
)的菜花
2.读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交流: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深”的意思;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诗中的意思就是跑。)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四、吟吟诵诵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交流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路,树上叶子还没成荫。儿童追赶黄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无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预测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色彩明艳,景色美丽;儿童天真,黄蝶活泼,生机盎然;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乐曲)请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图文对照背古诗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字外却包含着丰富画面。仔细体会,你能想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桌听听。(交流)
2.同桌互背古诗。
六、学习生字做诗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制作“诗画卡”(一首诗,一幅画,制作成可随身携带的“诗画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
树头 菜花——静
儿童
黄蝶
——动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亡赖、卧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背诵课文。
3.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读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感悟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一边看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你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句子?
2.生交流:
(1)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①古诗词的语言习惯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锄豆”指的是给豆松土或除草。
②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么样?该怎么夸他们?
③练习朗读。
(2)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①亡赖。
从“亡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②“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练习说话: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④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子该怎么读出来呢?
(3)感悟景美。
师点拨:
①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想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③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④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农村,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呀。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4)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①“翁媪”分别对应图中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什么?(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②理解“相媚好“。
③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悟结合
1.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边读这首词边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1.浏览资料幻灯片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宋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却遭受奸臣排挤,被贬到偏远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到这里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乡村之景,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直到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来读一读。
清平乐·村居
景事
一、巧导
李渔曾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艺术,古诗教学的导入,亦应如此。
1.故事导入法。引人入胜的故事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赠汪伦》的新课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有趣故事:汪伦十分敬慕李白,就灵机一动,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自己家乡不仅有“十里桃花”,还有“万里酒家”。李白接信后便欣然前往,才知上了朋友汪伦的“当”了。李白乘舟将要走了,汪伦赶来与他依依惜别,李白送给他一首诗《赠汪伦》。故事导入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求知欲,同时又巧妙地介绍了诗人及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缩小了时空差距,扫清了学生学习古诗时由于年代久远而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的障碍。
2.情境导入法。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情景图。小学生学诗如能与赏画紧密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宿新市徐公店》新课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现了初春情景,并配上了轻松愉快的音乐,然后由景及人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春天的美景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美好,采蝴蝶游戏又是多么有趣,所以学生都说得兴致勃勃,对初春充满了向往。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这首诗,学生兴趣很浓。情境导入法能以景引人、以情动人,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同时,由形象到抽象,由白话到古诗,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学古诗的难度,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道德观、审美观的培养。
二、多读
新课标重视“语感的积淀”,要求教师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多读”上。“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应成为古诗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及推荐给学生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如《春晓》、《小儿垂钓》等浅显易懂,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即可激起自身无穷的遐想。古诗文的“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下面试以《望庐山瀑布》为例来说明。
对于读书,朱熹曾强调:“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练读诗文,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受到诗的韵律之美。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教师可以辅以亲自范读或录音范读等手段,并用多媒体出示诗文。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小声再读诗文,想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之处向同学、老师或向字典求教。学生读后提出了“香炉”“银河”“九天”等几处理解上的疑难,教师帮助学生逐一理解这些难点。
汉语是一种写意性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表达是非线性的,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古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要求小学生将这些流传千古、意韵隽永的古诗作一番透彻理解是不现实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对语言的理解也是个含糊的说法,很难有个标准,能意会就可以了。”小学生学古诗可以先不要求字字句句全部透彻理解,而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朗读,在反复的吟诵中加以体会、感悟。
第三步,安排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语感,想象情境,让其景其人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即读得熟则自晓其义也。课堂上,当学生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不自觉地放开了嗓子,充满了惊奇与赞叹,学生仿佛真的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水声,看到了瀑布一泻千里的雄姿!因此,只有多读,才能使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诗文所表现的客观生活画面,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中的情感发生共振。
三、熟背
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很多人可能早已忘记在中学或大学阶段背诵过的名篇,却久久不能忘记童年时期记住的故事、课文,便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记忆力是惊人的,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再记就要难一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记忆优势,鼓励学生多背一些优秀古诗文,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去熟背。如可用联系图像记忆法背《泊船瓜洲》、《江雪》等诗;用紧扣关键词记忆法背《小池》、《绝句》等诗;还可以用表演法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记住诸如《寻隐者不遇》等叙事性的诗。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从二年级上学期起就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所见》、《绝句》、《小池》等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重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所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