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心话问题范文

真心话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真心话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真心话问题

第1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2、与喜欢的人见面,想要穿成什么样?

3、你最想要的5样东西?

4、会在婚前跟恋人发生关系么?

5、对你而言,感情和友情哪个比较重要?

6、现场的异性,你对哪个有过性幻想?

7、为什么男生普遍都喜欢绿茶婊,而不喜欢女汉子?

8、今天拉屎没有?

9、你觉得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第2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2、如果看到自己最爱的人熟睡在你面前你会做什么?

3、如果时间能倒流你希望回到哪一时间?

4、如果有一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离你而去了,你会怎么办?

5、如果跟你喜欢的人约会,碰到前任的男(女)朋友,会有什么表现?

6、如果你爱的人不爱你怎么办?

7、和男/女朋友进行到哪一步了。

第3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44-02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十提出,城镇化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持久增长动力。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到2012年的52.57%[1],2013年还将预期达到53.37%,平均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递增,快速的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新一届政府主要推动的一项经济政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以摊大饼、高能耗、城市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的“外延式扩张”的旧型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要走“内聚式发展”的道路,其核心是人的市民化,当前尤其要解决的是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然而农民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城市居民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五方面的基本权利保障和公共服务,需要大量公共投入。据国研中心测算,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超过1 000万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投资9万元,即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点相关的投资就可能超过1万亿元[2]。据《中心城市绿皮书》推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预计社会保障和市政公共设施支出共计将超过30万亿元[3]。

过去的十几年,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投融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近年来,除预算内收入之外,各地财政收入可投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日益不足,城市土地出让金不断减少,地方债务投融资平台风险逐渐显现,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如何有效筹措资金,如何对中国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加以改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当前城镇化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资金不足

一直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基层政府本已十分有限的财政资金,各地地方财政收入扣除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支出后,可直接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据审计署公告,全国2 000多个县级市中,仅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债,至2010年底,有99个县级政府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200%[3]。近些年,许多省市为了带动城镇化的发展,都在大力开展试点中心镇建设。但很多中心镇原有基础设施落后,要建设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采取的基本上是“以奖代补”的形式,中心镇只有上马建设项目才会得到中央以及省市财政的一定资金支持,但如果城镇自己不配套资金就拿不到相应的补助资金。每个上马的项目都要投入配套资金,本就困难的基层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使得一些急需建设的基础设施资金难以落实,制约了城镇化的建设。

(二)旧型城镇化融资模式必须变革

旧型城市化道路走的是以土地融资、土地财政、土地扩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这种旧模式以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主导的投融资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是地方政府、开发商以及少部分近郊农民从中获利。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旧型城镇化是由赚取土地差价推动的。”地方政府一方面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另一方面高价出让商、住用地。土地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向融资平台注入的主要资产,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债务的担保或抵押,也依赖土地这种优质抵押品的升值所带来的土地出让收入。这种投融资模式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城镇化基础建设投资资金主要依靠以土地财政为基础的预算外资金支撑,风险会随着时间积聚,一旦房地产出现泡沫,地方债务问题将非常突出。

(三)城镇化投融资平台存在风险,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

城镇化发展涉及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需要资金投入的任务,而依靠土地出让金和财政税收难以满足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为了有效缓解城镇化建设的资金困境,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地方商业银行、成立城司和城建公司等途径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以调动当地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然而当前运行的城镇化投融资平台存在着不少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巨额融资极易形成巨大规模的政府债务。第二,融资平台内的公司运作不够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第三,融资平台缺乏外在约束机制。第四,各地城投、开投、交投等公司目前资产负债率都较高,也都面临资金周转难、融资压力大的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投融资的长效机制。

(四)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聚财理念和理财方式不尽合理

当前,地方政府在融资管理方面,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调整预算内资金及分配范围成为财政的长期工作。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强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但财政能调控的资金仍然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上看,市政债券、股票融资所占比重偏低,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占有绝对比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转变聚财观念,改变理财方式,从全社会资金的运筹和调节着眼,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创新

(一)政策创新,促进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创新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的资金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在城镇化建设中,让公益性项目能容易获得政府信用担保支持,准经营性项目在资本市场得到投资,经营性项目能获取各类产业基金、民间资本的青睐。政策创新就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要求,在公共服务供给和收支上进行灵活安排。要尽量引导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城镇化融资方式多样化,适当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探索基础设施建设与具有收益的项目周边物业开发特许经营挂钩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组建重点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封闭运作的项目公司。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控制高速增长的债务总量,在微观层面上加速现金流动,确保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形成地方经济增长与债务的良性循环。为了解决城镇化建设内涵多样、规模巨大的投资需求,政府财政在融资过程中应强调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共同参与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平台创新,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传统的地方平台主导、依托政府信用和债务增长的融资模式,有一个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模式往往就把项目和资金分割执行,比如说水利项目、垃圾处理项目、公路项目等都是彼此割裂的,不符合现在新型城镇化需要的集聚效应,易造成城镇化失去集聚优势。应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资源和土地一级市场资源调控的职能,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大幅提升政府性资源的开发效率。

(三)机制创新,建立地方财力稳定增长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大力支持,主要是强化地方的主体税种,增强地方政府财政保障能力。各地政府应合理确定县、镇之间的税收分配比例,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务预算、决算制度,使小城镇财政独立,有自己的预算权。国家要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筹建城镇一级国库,要求小城镇基于本地建设特色安排财政支出,要建立和完善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在财政级次“扁平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从而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四)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金融创新就是要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渠道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一要创新信贷管理制度,扩大对城镇化的信贷供给。受益于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转向城镇产业基础的壮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及进城人口的消费需求将成为可能。商业银行要努力配合各级政府做好资金筹措计划,通过时间和期限的合理安排,创新并不断丰富融资工具,积极支持符合各地城镇资源禀赋、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企业。二要发展农地金融,让农地流转收益成为农民工创业置业的资本,解决农民工草根创业的融资需求。土地一方面有生存保障的功能,另一方面有致富资本的功能。城镇化中“钱从哪儿来”,关键要靠金融改革,唤醒农民土地这项“沉睡的资本”[4]。农地金融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如今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资金支持。广泛开展农地金融,把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贷款融资,可以解决农民工创业的资金需求。中国农地质押贷款发展比较缓慢,要探索土地流转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方式,把土地的级差收入和长期增值收入真正归还给农民。三要发展民营银行和其他民营金融机构,用草根金融来支持草根经济和草根创业。城乡一体化需要草根金融,草根金融是基层的微型金融机构,适应草根经济的小、散、弱、多,缺少抵质押物,几乎没有正规财务报表等特点,拥有专业的队伍、独特的流程和考核激励机制,深植基层,服务于草根经济。当前要放松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城市社区中小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形成多元适度竞争的草根金融体系。

总之,只要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区城镇化建设需要,对投融资政策与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中国城镇化建设投融资问题是能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合理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刘文韬.破解城镇化投资难题[N].湖南日报,2013-03-10.

[2] 龚维松.多渠道构建城镇化投融资体系[N].上海证券报,2013-03-07.

第4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就如其它事物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一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是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是要求档案管理员在工作中抛弃原有的纸张记录载体,而选择高科技含量的计算机作为新的记录载体,在记录,收藏和管理档案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网络技术与操作,来完成工作。这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统一了档案形式,便于档案的保存和提取。方便了工作的同时,也为档案工作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档案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学习,以学习来促进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的相统一,面对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可以积极应对,合理的解决,这才是新时代的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精神面貌。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为应用软件杂乱、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着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经费投入有限、硬件条件偏差、设备使用不全、管理模式守旧造成的,从而导致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巨大阻碍。

(二)标准和规范不统一

档案管理体制具体包括行业整体规范、行业的增效制度、行业的激励机制与行业的绩效评估。作为档案事业这一整体,在机构设置上首先应有一套合理的层级关系和管理规范,以理顺专业档案馆与同级综合档案馆的关系,从而遏制综合档案馆功能“弱化”的势头,增强其在档案资源社会共享中的核心地位。针对目前的档案馆管理体制,建议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设立一个中心档案馆,把现有的省市级综合档案馆做大做强,成为真正意义的中心档案馆,才能有效地克服资源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馆的辐射力、影响力、凝聚力。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调整、整合档案资源布局和结构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三)安全问题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安全问题。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表现在电子档案数据和电子文件的安全以及档案信息在网络利用中的安全等方面。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受到人为因素和存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安全问题,进而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建设,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变革,合适的人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先进的技术,并能够将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避免了技术与管理流于形式。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缺少是能够将档案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如果在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就只能求助于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给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三、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一般以纸质、录像、照片、录音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并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完成对档案的编目、收集、保管、鉴定、统计、编研、利用等,导致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工作程序繁琐、信息资源被浪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多平台共享,从而提升档案资源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体系规范化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具备跨国界、跨地域、跨领域等特点,且技术性要求高,所以在构建规范化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建立健全相应制度,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入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再考虑采用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从软件管理、监督、操作等各个方面着手,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三)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

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明显差别,加之新一代的档案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所以在处理原有档案管理制度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创新之间的矛盾上,必须要以现有档案资源利用为基础,加大档案学理论研究。档案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还包括重要的公文信息,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扩充和延伸馆藏信息种类,因此必须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进程,建立档案系统中心,丰富档案数据储备,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工作者应当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掌握相关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知识,尤其是数学、计算机、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档案工作者要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具备档案管理学、档案学、目录学、文书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编研、著录、检索、标引、复制、修裱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适应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者必须掌握现代化技术、档案信息研究与分析、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等能力。上级要为档案工作者创造培训和教育的机会,采取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和更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优化现有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使人才队伍既具备专业知识、精通业务,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5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77-06

一、引言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不高,还存在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等突出问题。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金融系统作保证,单靠国家的行政投入是很难对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保证。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之中,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从2013年的53.6%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将引发巨大的融资需求。在这一情况下,全面系统地分析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分析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融通资金、引导市场要素配置等功能,实现金融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最强劲的助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二、酒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酒泉市撤地设市近十年来,城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城镇建成区面积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酒泉市全力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城镇人口较2003年增长19.91%,十年间年均递增1.83%;城镇化率由2003年的51.31%上升到2013年的53.64%,高于全省(40.13%)13.5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3.75%)0.1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四位,居兰州、嘉峪关、金昌之后。根据雷.诺塞姆S型曲线三阶段理论,酒泉城市化进程处于中期加速阶段(30%<城市化率<70%),从所辖的7个县(市、区)看,除金塔、瓜州县城镇化率较低外,其他县(市)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见表1、表2)。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统计数据显示,酒泉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23.49%下降至2013年的12.11%,十年间下降了11.38个百分比;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也由2003年的47.58%下降至2013年的39.72%,十年间下降了7.86个百分点。酒泉市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带动就业结构逐步趋于优化,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偏差,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拉动,而资源消耗强度、环境污染强度较小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截至2013年,全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2.1∶53∶34.9,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比重仍低于城镇化水平18.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见表3)。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总体来看,酒泉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不断地趋于完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自2002年撤地设市以来,酒泉市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肃州、玉门、敦煌等市区新城区、开发区的拓展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截至2013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103.56平方公里,较2008年扩大25.46平方公里;其中酒泉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期的24.5平方公里发展到48平方公里。全市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0.03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日处理能力8.5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3%;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80%以上;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32%,绿地率达到27.6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7.33平方米,为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地区发展水平及其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金融支持酒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金融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信贷融资方式。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推动城镇化过程中融资的第一选择。地方政府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据绝大部分份额。银行贷款是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为融资主体,形成各种政策性、商业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市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收储。自2011年至2013年,酒泉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由13.27亿元增加至17.79亿元,三年间增长34.06%;占全市贷款余额的比重由3.76%上升至4.41%,增长0.65个百分点。其中,贷款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见表4)。

城投债融资方式。城投债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发行主体公开发行的企业债券,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性项目,可以视为市政债券的一种变通形式。与期限单一的银行贷款相比,城投债发行不仅还款期限分散,摊薄了短期还款风险,还能大规模虹吸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城投债一般采用土地抵押、第三方担保等增信措施或者无担保信用债等发行方式,投资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名义上以项目收益作为还款来源,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酒泉市企业城投债融资形式总体较为滞后。2013年,酒泉市经济开发投资(集团)发行16亿元城投类企业债券,是自2009年国家发改委核准甘肃发行企业债以来,酒泉市发行的第一支城投类公司债券,也是酒泉市首次采取直接融资方式向资本市场融资,占甘肃企业债焕奂品⑿凶芄婺58.74%。

信托融资方式。近年来,信政合作快速发展,信托机构的可投资范围与特殊通道功能助推了信政合作扩展,并成为向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平台输血的第二主力。信政合作的具体操作模式一般包括:一是由信托公司募集社会资金,然后将资金贷给地方政府发起的项目投资公司,同时在贷款过程中引入地方政府作为第三方为信托提供担保。二是信托资金受让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的应收账款债权,到期由平台公司或地方政府财政回购。三是综合前两种操作模式,即信托计划中既有债权设计又有股权设计,采用结构化的方式运作。四是由选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用于信政合作项目的银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委托信托公司设立指定用途的单一资金信托,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阶段性入股平台公司,将资金投入政府指定的项目,待阶段性持股期满时,由政府指定机构按约定的价格溢价回购上述股权。目前,酒泉市发行的信托贷款基本采用第一种模式,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2012年11月23日,酒泉市发生了第一笔信托业务,资金由甘肃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募集,结算业务由当地金融机构代办,地方财政提供担保,尚属酒泉市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募集城市建设资金,开辟了酒泉市城镇化建设融资的新途径。

(二)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酒泉市金融机构按照“规范准入、突出重点、集约经营、严控风险”的思路,围绕市政府制定的“365”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培育和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化生产格局,特色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

1、探索和推广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辖内金融机构大力深化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抓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核心环节,重点为龙头企业扩大生产提供信贷支持,为龙头企业产业链延伸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为龙头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收购等市场化资本运作提供融资和服务,带动产业链上的广大农户扩大生产经营。如酒泉市华龙证券公司持续加强面向涉农企业的上市直接融资项目培育,支持效益好、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肃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及祁连山制药厂择机上市,支持敦煌种业积极整合评估资产,利用新型债务融资工具,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2、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辖内金融机构坚持“重心下沉、贴近三农”的原则,紧紧围绕解决“三农”贷款难、抵押担保难这一核心问题,开发了一批适合当地特点,适应“三农”实际需求的信贷产品。如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创新研发了“农机宝”、“活物”浮动抵押贷款,推出牛羊蔬菜产业贴息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村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积极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统一,产权租赁、转让、抵押市场的完善等一系列政策条件,创新尝试土地流转收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新的实现方式。根据地域差别和农业经营实际,实施差异化的担保抵押方式,不断扩大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使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适应新型经营主体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截至2013年12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48.35亿元,占全市贷款总量的47.65%,占贷款增量的59.39%。

(三)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酒泉列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新能源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新引擎。酒泉市金融机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跟进,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止2013年末,酒泉市银行业累计发放新能源贷款170亿元,新能源贷款余额占全辖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6.41%。从表3可以看出,在2008-2013年的5年间,金融对二、三产业的信贷支持呈上升趋势,说明通过信贷资金的引导,从而促使城镇产业部门和地区结构更加合理化,形成了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的良好格局(见表5)。

辖内金融机构应对中小企业快速崛起的变化和需求,不断创新和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全力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针对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积极开办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各种贷款业务,如动产抵押、仓单质押、联保互保等贷款,切实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止2013年12月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53.51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96倍;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54.3%。

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给不足。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始终是基础设施建设唯一的营运与承担主体,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投入,其次是银行贷款,通过招商引资及吸收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少之又少。酒泉市也不例外,从酒泉市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看,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毕竟有限,如果未来仍由地方政府独力承担,城镇化资金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融资结构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高达48.06%(见表6)。从具体信贷支持情况看,目前除个别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及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以外,拥有金融资源垄断地位的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城镇化进程中响应迟滞,止步徘徊观望,被动应付,鲜有主动出击开拓新型金融服务领域的显著作为(见表7)。

(二)金融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机构与城镇化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城镇化聚集资本,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反之,城镇化发展的深入也可以大量补充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客户来源。目前金融机构的分布状况并不能实现这种互动效应,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当前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陆续入驻酒泉,不断丰富着酒泉市金融市场体系,但新设机构的营运仍选择在市府所在地,而偏远落后的县域及农村地区无人问津。酒泉市目前设立县以下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乡镇金融服务工作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尽管201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在县域重新恢复,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网点有限,恢复进程较慢。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酒泉市共有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五分之一,县域金融资源的匮乏,使县域和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传统金融服务链的末端,难以享受现代金融带来的便利,也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过度膨胀,蕴含财政金融风险。酒泉市在解决城镇化资金问题来源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诸如搭建政府融资平台,但融资平台借款相当于政府的隐性负债,在缺乏有效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造成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均采取财政兜底还本付息的融资模式,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是政府性债务偿还的主要来源。而自2013年以来土地出让价格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出现了大幅下滑。酒泉市也不例外,2013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10.13亿元,增速较2012年下降27.68%;2014年土地出让收入6.5亿元,同比下降35.83%。政府的偿债能力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如图2)。

(四)金融工具同质化与单一化问题并存,无法满足城镇化多元化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服务并促进这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工具也应该独具特色。就目前来看,城镇地区的金融工具同质化与单一化问题并存,城镇地区可以选择的金融工具种类十分有限。如农产品的加工、土地流转、生产周期过渡等需要以特定的工具为载体。再如城镇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征;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融资需求则主要以小额、低成本为特征;城镇居民还有投资理财、资金汇兑等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等。从现阶段金融供给看,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竞相把信贷资金投向大项目、大企业、房地产,而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及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受阻。中小企业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小企业崛起速度很快,但资金难题未能有效破解使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无外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是来自非金融机构的款项。尽管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和比重都逐年增加,但是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贷款却仍在低位徘徊。目前酒泉市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90%以上,但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仅为54.3%。融资难使中小企业无法充分发展,无法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人口集中,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产业升级受阻,抑制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化进程推进。

五、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一)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城镇化融资体系。一方面探索发行市政债券。要创造条件争取市政债券发行资格,并设计规范的市政债券发行框架体系,让发债主体与偿债主体一致的地方政府债券取代城投债,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显性直接债务取代隐性间接债务,改变地方债务管理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要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城镇化发展。要探索运用PPP、BT、BOT、BOO、BTO、TOT等新型融资模式,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达到以较少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入的放大效应,提升市场化融资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构建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扩大金融支持覆盖面。一是从制定完善政策入手,引导金融机构调整功能定位。城镇化的重心在县域中心城市、小城镇,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则应在微观金融、民生金融,在普惠制、均等化金融服务上实现突破。二是找准金融机构市场定位,开展差异化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具有较强公益性领域的金融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要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以大型基础设施、城镇大企业为主要市场定位;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面向县域、城镇社区的发展定位,发挥地缘、人缘优势,着力做好支持就业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要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发展各类“接地气”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毛细血管”,满足对中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家庭农场等领域的金融支持。

(三)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管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管理规范、风险可控、成本合理、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项目立项和实施中的调节作用,使城镇化融资成为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自然发展的过程。规范政府担保行为,明确银行债务的偿付责任主体,既要防范政府过度发债与滥担保,又要严格防范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此外,要加强风险研判。要着重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地方政府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进行综合考量,保持对城镇化相关的县域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等重点行业的关注。前瞻性研究城镇化新业务、新主体潜在的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要关注民营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县级融资平台等日益多元化的城镇化项目主体,以及城镇化实践中出现的新型运作模式,做好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缓释。

(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企业上市融资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市政公用企业上市将吸引民间资本以及国际资本的进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困境。其次,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融资将会推动城镇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再次,对于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企业,上市在提高企业形象的同时宣传了本区域的城市特色,对城镇品牌的树立起了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了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探索制定城镇化信贷投入外部激励政策,对参与城镇建设程度较高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相关金融市场准入、新金融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城镇化建设薄弱环节给予贴息贷款支持。二是发挥财政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先期投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信贷贴息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弥补建设项目现金流量与还贷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探索建立城镇建设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对银行投放的农村“五权”质押贷款坏账损失,由银行和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承担损失。同时,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机制,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贷款融资提供足够的抵质押担保资源。

参考文献

[1]方显仓.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3,(12):16-20。

[2]李凯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改革创新[J].经济论坛,2013,(3):80-82。

[3]李振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J].青海金融,2014,(2):12-15。

[4]楼文龙.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3,(16):12-14。

[5]周恩静.新型城镇化对金融支持的需求、难点和路径分析[J].西南金融,2013,(10):53-55。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the Financial Support

――A Case of Jiuquan City of Gansu Province

Research Group

第6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每个人都等到失去,才知道珍惜,有些过于晚了,现在你要用不一样的态度探看一切。所以不要等失去才知道,有你真好。有你真快乐;有你真幸福;有你真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1回忆起已经走过的十五个春秋,我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女孩,变成一个花季的少女了。从不懂得逐渐善解人意,这里面包含了你多少的心血,想起以前做的错事,发现自己好不懂事。想起以前你的循循诱导,才发现,成长的路上,有你真好。还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吗?

有一次,老师留了张语文卷子让做,最后一道题是让看图写作文,我兴冲冲的把我写的作文拿给你看,没想到的是,在我眼中写的已经非常好的作文,你却指出了很多的错误,让我拿回去重新写。当时我有一点后悔让你看我的作文,但世上没有后悔药,我只能拿回去改了一遍又一遍,你每次都能指出错误来。有好几次我含着泪花去改作文,但你还是没有马虎让我轻易通过。最终我还是把作文改到了你满意的程度,拿给你看时,你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大概就是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写作文,并且每次写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还记得我升初中的时候吗?那次我兴冲冲的打电话告诉你,一中、二中、东方三个初中都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电话那头的你也很高兴,你和我讨论要去哪个学校上初中。

现在记不清那时候你都说了什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以后上高中的时候,也像现在这样,有好几个高中给你发通知书,让我们都高兴高兴!”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在心中树立了一个信念:一定要考上高中,争取考上好高中,让家人高兴!还记得初一那次五一放假吗?那次放假你从北京回来了,正巧我的期中考试成绩也发到妈妈手机上了,数学只考了60多分。

你问我怎么回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你让我拿数学书来,教了我好多题,现在已将记不清你说的话了,只记得我做数学题做到很晚才睡觉,后来你走时,还不忘叮嘱,我要好好学数学,不要马虎。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每次数学课都会好好听讲,数学成绩提高了好多。姑姑,你是我的幸运星,有你真好。

姑姑,在我成长的路上,你伴随我一路走来,有你真好!

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2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而我的家乡新疆更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民族团结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团结活动,虽然我还是小学生,但我深知民族团结是一切发展的基石,我的小学第42小学也积极响应,带领我们参加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汉族和少数民族结亲。

我结亲的对象是奶奶家院子里的维吾尔族小男孩,他叫地里亚尔,个子中等,留着小平头,一双大大的眼睛,性格很内向,通过我们共同的爱好---滑滑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我和周家宇在院子里滑滑板,正玩得高兴,有个维吾尔族小男孩手拿滑板在认真的看我们怎么滑,看起来,他一个人很无聊,想和我们一起玩但是又不敢!当我滑到他身边的时候,看见他欲言又止,于是我走上前主动问到:“你好,想学滑滑板吗?”他腼腆的点点头,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地里亚尔,我说:“我叫吕金泽,我来教你滑滑板吧。你不要紧张,其实滑板并不难学,我先扶着你找找平衡吧。”

我一步一步的细心教着他,第一步先把一只脚放在滑板的前端,另一只脚随后放在滑板上,腰和腿扭动滑行,反反覆覆好多次,慢慢地,地里亚尔一次比一次滑得好,滑板在他的脚下似乎也变的听话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尝试着放开了手,我发现地里亚尔已经可以凭借自己腰和脚的配合,自如的滑动滑板,他兴奋地大喊到:“吕金泽,快看,我能自己滑滑板了!”看到现在地里亚尔滑滑板时发自内心开心的笑容,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滑了一会儿,我们坐在小区的凳子上,地里亚尔对我说:“吕金泽,真的要感谢你教我学会滑板,你能当我的好朋友吗?”我说:“不用客气,我们以后就是好朋友了,我们要互帮互助。”

后来我们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个星期六都会相约滑滑板,地里亚尔也成了我第一个少数民族好朋友,希望我们可以友谊长存!

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3坎坎坷坷的路上,有这伟大“母亲”的陪伴下,坎坎坷坷的路上,有这伟大“母亲”的陪伴下,我们快快乐乐的成长。我们快快乐乐的成长。

她日理万机的为我们打点一切事情,为了让我她日理万机的为我们打点一切事情,为了让我们的成绩名列前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来教育们的成绩名列前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来教育我们。她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严格中带我们。她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严格中带着“爱”。虽然她每日批评我们,但是我认为是着“爱”。虽然她每日批评我们,但是我认为是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着想。为了我们美好的将来着想。

期末考试来临之前,因为有她让我们成绩有所期末考试来临之前,因为有她让我们成绩有所进步;因为有她的诱惑力让我们名列前茅。她进步;因为有她的诱惑力让我们名列前茅。她对我们说:“考得好的同学寒假作业减半。”老对我们说:“考得好的同学寒假作业减半。”老师的话刚落,教室里立刻成了菜市场,连忙叫师的话刚落,教室里立刻成了菜市场,连忙叫道:“oh,耶!”我们便努力的忙于自己的公道:“oh,耶!”我们便努力的忙于自己的公务。务。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她对我们说:“初一是打基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她对我们说:”初一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你们要好好地努力。“我们忙于础的重要时期,你们要好好地努力。”我们忙于自己的事情,虽然老师常常对我们说这些话,自己的事情,虽然老师常常对我们说这些话,但是在同学们的眼里却不在乎。她对我们的好但是在同学们的眼里却不在乎。她对我们的好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因为有她会使我们成长。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因为有她会使我们成长。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我们这位严厉可亲的班成长路上有你,真好!我们这位严厉可亲的班主任——覃老师。

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4初中的时候,我认识的人只有一位老同学,我觉得很孤独,但是,一学期后,老师把你安排坐我的旁边,是你,深深的改变了我,我因为你,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谢谢老师把你安排在我的旁边。

你与我有很多相反的地方,比如“我的理科好,但是文科差,你的文科好,但你的理科差……”但是我们却谈的很来,是你,让我有了我的第一个在这学校最好的朋友,有你真好。

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视力都不怎么样,你没带眼镜,可我带着,从此,我每天下午帮你抄作业,不知不觉中成了习惯。

到了下一个学期,我遇见你时,我被安排坐在了你的后面,每天下午,我都会外甥打灯笼—————照旧的抄着两份作业,一份是你的,一份是我的,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改不了,抄着抄着,我的字也变的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样的潦草,同学、老师也说我的字变的比以前好多了,有你真好。

有时候,我很想与你以前进步,相互学习,你的文科我的理科,可是我们都不愿意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都偏科,这可能是我们的第二个共同点了吧,这也是最明显的一个共同点,有同学还说,如果把你的文科和我的理科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连老师也点点头,表示认可,我看了你一会儿,不经意的笑了。

可能是已经习惯有你在我周围的生活了,一到放暑假,总是不知不觉的想起你,没你的生活,我总是会觉得无聊,你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看不见你我总会觉的鼻子酸酸的,现在放假了,好想念你与我在一起的时光,这段时光,好像就在眼前,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抓的住,可是一伸手,就只是抓到了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空气,这空气与这段时光一样,我既离开不了空气,更离开不了这一段时光……

真希望你能够永远在我的周围,即使时光的流逝会冲淡你的记忆中的我,但我会永远的记着你,总之,这世上有你真好。

最新学生有你真好话题作文5在我成长的旅途中,你一直是那耀眼的北斗七星,在漫漫长夜中指引我前行!你也是那充满无限光芒的太阳,让我心中充满温暖。

这件事或许你还记得,或许你不曾记得。可它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我踏着沉重的步子走上回家的`路。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黯淡无光。时间一点一滴地流淌,在我的心中起伏荡漾,脚下的路是如此漫长……我想,我要迎接一场“暴风雨”

进入客厅便看到您的身影,看到了您冷峻沧桑的脸庞,我的心从头冷到底……进入客厅便看到您的身影,看到了您冷峻沧桑的脸庞,我的心从头冷到底……终于,我鼓起勇气,拿出了试卷,看着上面的分数,我的心又骤冷成冰,当我颤抖着拿出试卷给了您,低下头,像只待宰的羔羊。

心中的雨点并没有来,您只是抚摸我的头:“没事儿,下次努力就行了!”我是如此震惊,心中充斥着复杂的感情,不知是庆幸,不知是愧疚,不知是不安……我的心中的冰仿佛正在融化,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游荡!不断洗涤着我的心!

我心中的夜被你那闪烁的星光所照耀,您,给了我鼓励。让我在精神世界增添了动力……经过一番执着地努力,我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您又像那太阳照耀我心中的黑暗!

我蹦蹦跳跳着回到家,周围的一切都动了起来,一齐为我鼓掌!路还是这么漫长,我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回到家,我满心欢喜地递出了试卷,欣喜地望着您的脸。您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但也是稍纵即逝。我知道,您的心情也很复杂,是骄傲?是欢喜?是欣慰?我不曾得知。

您说的那句话让我至今刻骨铭心:“这次考得很好,但取得好成绩不能骄傲,孩子,要再接再厉!”

当时,我不能理解您所说的话。我以为您会给我奖励,我以为您会赞佩我,我以为……现在,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逐渐理解到您的苦心。所以,您的话全部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抹不去!

您,是我生命中的北斗七星;您,是我黑暗中的长明灯;您,是我心灵港湾中的灯塔。

第7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关键词 西咸新区 城镇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4-000-03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9%,进入到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西咸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如果这一地区的城镇化维持现状或者低速发展,这将妨碍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等建设战略。因而,西咸新区的城镇化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西咸新区城镇化概况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西咸新区内有乡村人口688万人,农民人均收入情况明显地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而三个层次中又是参差不齐的。年人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占38%左右;中等阶层年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占了47%;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属于高收入阶层了,只占了15%。区内23个建制乡镇(街办),大多数镇是传统的农业型、商贸型城镇,产业化水平很低;从人口分布来看, 2万左右人口的镇有5个;3万左右人口的镇有12个;4万左右人口的镇有3个;5万人口镇1个;7万人口镇1个;9万人口镇1个。大多数镇的人口(非农人口)在1万以下。

2011年,西咸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很低。同时也滞后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但严重阻碍了西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制约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全局发展。

二、西咸新区城镇化的问题

西咸新区地处关中平原,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农产品丰富,利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电力供应充足,而且人文环境优越。加之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良好发展机遇,新区的发展有很好的前景;另一方面,新区承担着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和资金转移的任务,承载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产业、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的重任,但是西咸新区城镇化水平低,1城镇化水平低,建制镇职能单一

西咸新区共有23个建制乡镇(街办),从城镇职能来看,共有16个乡、镇属于农业型城镇;占696%;工业型城镇2个,占87%;仅有一个镇属于农业商贸性;3个镇属于工业商贸性;1个镇属于工、农业商贸性。可见,大多数城镇职能单一,属于城镇发展职能的初级阶段。从空间结构来看,城镇分布呈点状,属于点的集聚型发展,处于点域发展阶段,距离发展成为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结构还有很大差距。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链短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于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区内生产以农业为主,也有从90年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但大都规模很小,城镇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大多以村、户为生产单位,产业化水平低,一般以自产、自销为主,生产链条短。

3建制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从西咸新区内城镇建设状况来看,住房大多属于自建房,数量多,档次低。人均居住面积低,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少;市政设施滞后,大多城镇以路当街,以路为市,制约了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产业集聚。由于市政设施滞后导致镇的环境卫生、镇容镇貌较差,出现“镇镇象农村”的聚落形态,与村居民点没有比较优势,对其周围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吸引力。有些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也极大的影响了小城镇形象和功能。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环境污染严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咸新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例如,斗门造纸企业,三桥以造纸业为主体的化工、机电、铆焊、面粉、服装、建材、机械加工、汽车贸易,永乐镇的面粉加工,大王镇的食用醋、保健醋企业等,随着工业的兴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乡镇企业大都分散于不同的村庄,生产排放物一般都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对环境污染严重。

5城镇管理水平较低,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

西咸地区乡镇大都是传统农业乡镇,农业人口仍然是大多数,因此,教育文化水平低,加之,乡镇企业的条件还不能很好地吸引外来人才,使本地区规划、管理、建设的人才以及乡镇企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对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有很大的束缚。很难适应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稳妥推进西咸新区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1以经济为基础来助推城市基因的成长

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不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动员和财政支撑,而来自于本地区生产力的自然增长。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以来,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虽然发达国家已进入城镇化的成熟期,但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城镇化的初、中期阶段,人们都意识到传统发展道路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本地区经济社会包括工业化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为基础,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城市基因的成长。注意避免“平铺摊子、乱搭架子、到处甩票子,最后一片空壳子”的错误做法,以经济为基础来助推城市基因的成长,使人、财、物集中投入到具备城镇发展条件的区域。

第8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一、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起着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河南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必将带来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带来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

二是引领城乡发展一体。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涵盖了农村的城镇化,更加注重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转变。

三是引领城镇功能完善。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既对城镇功能完善提出要求,又为城镇功能完善提供机遇,促进城镇以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承载能力为核心,实现城镇功能完善化、发展机制良性化、公共服务配套化,实现城镇功能提升与城镇人口增长的协调同步。

四是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集聚生产要素、创造宜居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带来集聚效应,必然加快工业项目集中布局。

五是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转变生产方式才能转变农村生活方式。这正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根本目所在。

六是引领资源节约利用。资源节约、生态宜居、环境友好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目标要求,河南发展每年实际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80万亩,国家每年下达的指标不足30万亩。同时,河南18多万个自然村(47766个行政村)星罗棋布,面积总和比城乡居住和工矿用地总面积3/4还多。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将有效推动城乡发展向节约集约和生态宜居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引领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效应开始凸现,但从发挥引领作用的角度看,我省城镇化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的推进和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

1、城镇之间协同发展水平较低。河南探索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新型城镇体系。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郑汴都市区与地区性中心城市之间、地区性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重大基础设施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2、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直接决定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程度。河南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二是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多数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缺乏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配套的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三是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土地供应和资金筹措压力较大,影响了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降低了城镇化质量;四是由于政府财力相对薄弱,融资能力不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制约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

3、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河南创造性的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五级城镇体系,对各级城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城镇精细化管理还有待于完善,环境提升、交通道路秩序整治等工作推进亟待加快,管理长效机制急需健全;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数量将持续增加,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新型农村社区的并村调整,势必引发原有的村民自治制度向社区管理制度转变。三是保障房的监管体系还不健全,迫切需要由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多种保障房并重向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转变,由注重建设数量向提升建设品质转变。四是社会管理理念落后、社会管理手段单薄、社会管理法规缺位、社会管理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突出,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4、资源利用方式亟待转变。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加上国家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政策,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加剧了用地紧张。河南省20多家省级产业集聚区中,饱和度最高的达到85%,最低的仅32%,多数饱和度不足50%。同时,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容量不足也是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的制约因素。在转型发展期,河南以资源型为主的偏重的工业结构在短期内仍然存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经济的高碳发展,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在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的情况下来运行。

5、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及其引领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规划协调机制不健全。二是土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现行一系列土地制度创新的效果受到抑制,无法发挥。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就医、就学、养老在内的一系列制度造成进城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四是行政区划调整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市县同城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五是城镇公用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突破。六是城镇化统计考核体系不完善,不能全面评价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不能及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现代城镇体系

1.构建“核心+亚城市群+放射状发展轴线”的中原城市群空间组织框架。第一,加速郑汴都市区的发展,形成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加强洛阳作为副中心的发展。第二,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构建郑汴焦新亚城市群、豫北亚城市群、许平漯南亚城市群、洛济三亚城市群和黄淮亚城市群等五个亚城市群。第三,构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米”字型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2.强化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组团式发展。近期,各个城市的中心新商务区规划陆续获批、开始建设。在以中心城市市区为中心的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和中心城市关系密切的周边卫星城镇(县城、县级市市区和特定功能区)。通过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商业服务功能,藉此可强化中心商务区和周边城镇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加速中心城市的增长。

3.实现城市与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互动发展。河南省共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每个省辖市、县均有产业集聚区。每个县市中心城区通过商业、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承担区域增长核心的功能,产业集聚区通过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承担产业发展功能,城市新区通过三化协调、城乡统筹,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模式。

(二)提升城镇功能

1.打造全省核心增长极——郑汴都市区。作为全省的增长极,郑汴都市区主要承担着区域经济增长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对周围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其承担着作为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技术研发和扩散中心的功能。

2、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战略下,地区性中心城市是其周边区域的组织核心,主要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承担该区域的商业服务、产业发展功能,也是重要的宜居之所。

3、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县域中心城市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主要载体和主导,是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理想之地、首选之地,它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完善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和服务功能。建制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是更低层面的区域发展核心,其为城乡居民提供居住、生活服务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5、加快城区改造,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旧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是不同等级城镇快速发展的产物。旧城区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纪念和见证,但生活环境较差,城中村和棚户区生活环境更差,对它们改造势在必行。

(三)推进城乡统筹

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推进”的原则要求,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强化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引导作用。二是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发展的融合。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关键节点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统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三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与救助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

第9篇:真心话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增收;农民

一、新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的特点

在新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疆农民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在其增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城镇化过程中新疆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增长缓慢

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近10年来持续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2013年达到7296元,累计增加5051元。在城镇化推进的近十年来,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不断增长,但速度缓慢。十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才增长了2.4倍,这与我们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相比是明显落后的。

2.城镇化带来的农民收入增长滞后于新疆经济增长

城镇化对农民的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新疆农民收入的增速缓慢正好印证了这一规律。将农牧民收入的增速与同期GDP的增速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新疆GDP 增长率快于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2005―2013 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平均年增长 14.05%。同期新疆GDP年增长率为16.12%,后者比前者高出2.07个百分点。

3.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新疆农民收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新型城镇化推进以来,新疆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都在持续不断的增长。但新疆农民的收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并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以2013年为例,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最高的地区为昌吉州13014元,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地区为克州3857元,两地区相差9157元,昌吉州的农民收入为克州农民收入的3.4倍,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且南疆农民收入总体低于北疆农民收入水平,排在全疆农民收入水平最后三位的恰恰是南疆不发达的三地州喀什、和田、克州。这种差距正好反映出一方面新疆城镇化是建立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新疆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异。

4.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新疆农民收入构成逐渐变化,但传统农业生产仍是主要经济来源

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是中国农业人口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受雇佣所得。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是指农牧民直接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所得,其中最主要的即农产品买卖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牧民家庭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农牧民所带来的租金、利息、增值收益等。转移性收入指国家、社会等对农牧民的各种无偿的价值单方转移。近十年间,新疆农牧民的收入结构在发生缓慢的变化。

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2005-2013 年,新疆农牧民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但它在农牧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2005年占92.36%,2010年降为88.51%,2012年下降到83.9%,2013年占81.87%;工资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占比4.2%,2010年占比6.3%,2012年占比7.4%,2013 年工资性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 8.8%。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波动幅度不大。家庭经营收入近十年比重都保持在70%以上,说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仍然是新疆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绝对数虽然不断增长,但在农民总收入中占比不断下降,反映出这种依赖传统农业收入的状态正在缓慢发生变化。其余收入占比虽少,但持续增长。这也反映出在城镇化推进中,农村劳动力正在缓慢转移,政府各项惠农政策效果正逐渐显现,农民收入在逐渐增加。

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的变化来看,自2000年―2013年,新疆农民第一产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大,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第一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4.37%,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68%和20.08%,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

可以看出,在新疆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业作为农民收入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但其产业化水平正在逐渐提高,传统农业正在向二、三产业融合,农民未来的收入增长潜力巨大。

二、新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

1.一般制约因素

(1)时滞因素

任何措施的实施到其收到效果都会有时间差,即时滞。从现有的城镇化研究来看,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城镇化建设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城镇化内涵之一是农业产业化及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而产业的升级转化需要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二是城镇化是一个素质相对较低的农牧业人口向高素质非农人口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耗时较长,农牧民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学习必要的生产技能,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这恰恰与城镇化建设周期高度耦合。

(2)成本因素

相较于城镇化带给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带给农民的城镇化成本也较高,这使得农民在增收的同时,各项有形开支和无形成本也上升,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开支和成本包括:(1)生活成本。与在农村生活相比较,转移到城市居住农民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其一是各类生活资料价格更高,如食品、服装等;其二新增各项必需的城市生活服务开支,如交通费用等,更有数额不少的医疗费用、子女教育费用等。(2)就业成本。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在技能和人际关系都缺乏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中介机构介绍谋得工作,其所支付的佣金也成为收入的抵减项。(3)隐性成本。农民在城市中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服务,同时由于缺乏组织保障和得力的法律救济,他们要承担比城市居民高得多的风险成本。这些无法准确捕捉计量的损失构成农民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本,制约着其实际收入的提高。

(3)素质因素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牧民向城镇人口转化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按照个体素质差异分批次转移的特征,笔者也将其称之为优序转移,即素质较高的农牧民先转移,素质相对较低的农牧民较晚转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或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农民,与城市有一定契合度,也较容易为城镇化所接纳,因而较快的成为城镇人口。农牧民本身受自然经济制约整体素质不高,其中相对较高素质部分人口的流出,会对农牧业地区整体人口素质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农牧区剩余下来的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更低,发展更为局限,从而会更加制约剩余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同时由于先转移入城的农牧民在进入城镇生活工作时会将他们在农村积累的各类财富和先富的带动效应一并转移,这就进一步弱化了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剧了剩余农牧民增收的困难。

2.特殊制约因素

(1)自然因素

新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影响新疆农牧民收入随城镇化推进增长的一个特殊制约因素。一方面新疆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新疆地处亚欧板块内陆,远离海洋,常年缺水少雨,气候干旱,荒漠面积超过一半,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本身非常有限且薄弱;另一方面新疆生态环境后天遭破坏较严重,致使很多农牧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和草场失去使用价值,削弱了新疆农牧业发展的基础,影响了新疆农业总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加之新疆历年来大风、霜冻降温、雨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而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自然灾害对农牧民的影响直接又深刻,使得农牧民增收困难,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因素。

这是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无法人为改变的制约因素,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不可抗力,是新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增收的独特约束。

(2)人文因素

农牧民素质是决定新疆农牧业人口市民化转移的核心因素。新疆域内农牧区范围大,并且多为贫困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是客观实际。这成为新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制约农民增收的另一个特殊因素。它不仅使得农民参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同时也形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

新疆农村人口的特点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择业范围狭窄。以南疆为例。南疆四地州劳动力共计287.57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57.66万人。具体来看,和田59.26万、喀什71.51万、阿克苏17.02万、克州9.87万,剩余劳动力占南疆劳动力总额的54.82%。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新疆农民文化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普遍偏低,对新鲜事物接受较慢,对城市劳动力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缺乏适应城镇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技能,这必将导致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选择单一,收入增长缓慢。

(3)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是推进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衡量地区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其转化应用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但这一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发挥促进新疆农牧民增收作用方面表现不足。与内地等省区相比,新疆科技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量少、科技在农牧业中应用效率不高,农业科研单位与市场、企业对接不畅通,缺乏适应新疆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新疆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转化机制。同时新疆农村教育落后,缺乏既会总结新疆农业生产特点和规律又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的现代农民,这就使得科技推广应用和转化的难度更大。因而,新疆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构建与新疆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科学技术带动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4)体制因素

制约新疆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主要是指新疆的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成为影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增收的掣肘。新疆农业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

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来看,新疆农业企业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一方面农牧业企业在全疆各地区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另一方面在全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比重不足40%。并且从规模上来看,大、中型企业很少,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且大多数是只进行初级加工、粗加工的企业,发展精细加工、深加工的企业凤毛麟角。

从农牧业产业化的水平来看,新疆农牧业并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多以农牧业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新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也是新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