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朗月行全诗范文

古朗月行全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朗月行全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古朗月行全诗范文

近大远小看风景

刘磐幕

宋・许元信

山悬翠幕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

当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刘磐幕》这首诗的作者叫许元信,我们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其他信息就不知道了。在《全宋诗》中收录了他的两首诗,这是其中之一,另一首题为《幕阜山》,也就是本诗提到的“幕阜”。幕阜山,在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东面,海拔1 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风景秀丽。本诗题目说的“刘磐幕”中的刘磐是三国时代割据荆州的刺史刘表的侄子,他曾经率军攻打东吴,与吴军将领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对峙。后人把刘磐立营之地称为“刘磐幕”,太史慈驻兵之处为“营幕坪”,“幕阜”之名也由此而来。

吐槽:其实“阜”就是山,估计后人忘了“阜”的意思,于是今天变成了“幕阜山”,幕山山。

作者览胜访古至幕阜山,登上山顶之后产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往上看,“天高应无极”,往下看,庞大的幕阜山成了小小的“一卷石”,远处方圆八百里的浩渺洞庭湖变成了“一镜圆”。作者非常准确地描写了视觉上“近大远小”的几何学规律。其实,这就是遥感技术的科学原理啊!在天文学上,同样也适用几何学规律,只不过由于天体离我们实在太远,以至于看起来都太小了,遥远的行星、恒星看起来都只是一个光点儿,只有太阳和月亮能够看出圆面。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宋・杨万里

其一

中秋无月莫尤天,月入秋来夜夜妍。

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减却半分圆。

其二

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

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同样为宋朝人的杨万里,名气要比许元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号“诚斋”,是一代诗宗,光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4 200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古人云“文章憎命达”,可杨万里诗文写得好,官儿也做得顺,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又受封庐陵郡开国侯。更难得的是,杨万里写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描写景物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号称“诚斋体”。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诗词同样极具“诚斋体”的特点。在这一年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当天没有见到月亮,第二天月色却甚好。夏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相变化周期因此称为“朔望月”。这首诗的题目让我们不禁想到有句俗话叫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按照日子来算,十五是夏历一个月(29天或30天)的中间,但由于月亮最圆,也就是月亮、地球和太阳排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数出现在十六。

“月入秋来夜夜妍”,秋季天高气爽,空气的透明度好,大气层对光线的吸收也少,所以秋季的月光显得格外皎洁,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最适宜观赏的原因了。所以杨万里非常豁达地说,十五没有月亮也不要紧啊,“今宵月好莫渠孤”,今晚不要辜负它就好了。孤,通“辜”,渠,是方言“它”。

日月的大小

最后两句诗非常罕见地谈到了月亮的大小:“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以前的传说认为月亮有千里之大,但是落到酒杯里看起来小得像是一粒珠子。这句诗其实揭示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月亮的大小应该怎么形容呢?

对于月亮的形容,常见的“玉盘”或“宝镜”,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拿一个盘子或拿个镜子来跟月亮作对比的话,会发现其实月亮并没有那么大。其实我们伸长手臂,一个手指头就可以把月亮挡住了,普通大小的盘子或镜子会比手指头大十倍以上。可见这个说法略带夸张,不过由于夜空里月亮最亮,我们感觉上会认为它挺大的。

在天文学上谈论月亮的视大小是用几何角度来描述的。我们伸长手臂,小指宽度约等于一度,而月亮大小其实只有半度。张衡在《灵宪》里谈到,(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有现代学者认为应该是730分之一),也是半度。可见天文观测不能单凭印象去判断,一定要借助科学仪器来测量。

第2篇:古朗月行全诗范文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言情境

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说就是艺术加工。我们看一下简单的诗歌范例,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里诗人一连用了两个比喻写月亮,“白玉盘,瑶台镜”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亮的外形和色泽,一轮银辉播洒,清空一碧的月亮形象凸显读者眼前。如果仅仅是有比喻还是不够的,这里还有夸张想象的艺术力,瑶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谓仙宫。神仙的镜子飞在青云端,一个“飞”字,多么传神。没有这样的艺术夸张和想象恐怕诗歌的艺术美丽就大打折扣了。顺着这样的思维诗人继续展开想象,“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整首诗充分运用好了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创造出了一幅美妙动人的艺术画面。

上面是古诗方面语言艺术运用好的方面的情况,现代散文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对月色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假如去掉这些描写比喻通感那么作品的艺术性就要大打折扣。

现在有些现代诗就很缺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继而导致诗不像诗,读起来无味。比如六月十日记诗词歌赋“柳枝还是摇曳,阳光依然明亮/不知名的鸟儿,正在窗外我不知道的地方/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地叫嚷起来/没有人听得懂他们的意思/这时候,光阴在白发里再次走了一寸/我从网页资讯中看到/普照寺的尼姑,买了600万元的豪宅/湖北通城6万人被洪水围困/而忘恩负义、刁蛮欠揍的越南人/又在上口出狂言,兴风作浪”细赏语言方面的艺术性尚无可观,思想性也无什么,读来让人感觉乏味。

当然语言的技巧只是一个方面,它还必须与作品的整个语境结合起来,只有从属于作品的艺术境界范畴的语言才有魅力,任何单一片面的追求语言的作法都是错误的。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初读起来感觉开头也不怎样,有点平铺直叙的味道,艺术性并不那么强烈;但是把它放在全文里面味道就不一样了,请看下文“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什么还希望别的呢!”放在全文中就不同了,口语味十足,却也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人感到平易亲切,朴素真诚。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