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两学一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两学一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两学一做总结

第1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一、常规教学

1、让幼儿入园后能够和老师相互问好。

2、让幼儿熟悉老师和本班教室。

3、教育幼儿入厕、喝水要排队。

4、让幼儿了解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养成幼儿上下楼梯的良好安全习惯。

5、教育幼儿多吃饭、不挑食,教育幼儿入餐时不说话,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6、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座位,并教育幼儿要养成轻声起、轻声座的良好习惯。

7、让幼儿养成一种自觉午睡的习惯,睡觉时不说话不打闹。

8、能安静地听老师上课。

9、大小便时能自觉的叫老师和阿姨。

二、安全教育

1、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该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2、教育幼儿滑滑梯时头不能朝下滑,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滑梯。

3、上、下车要排队,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带尖锐的器具及物品上车。

4、教育幼儿上、下车应等车停稳,上车以后赶快找位置坐好。

三、语言活动

1、 故事《小乌龟上幼儿园》愿意倾听故事,体会听故事的乐趣。整合教材:p1—p6.

2、 儿歌

(1)、《小花狗》让幼儿学会念简单的儿歌。

一只小花狗,蹲在大门口。

两眼黑黝黝,爱吃肉骨头。

(2)、《一排鸭子》增强幼儿的说话能力和协调能力。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

走起路来,屁股歪歪。

翅膀拍拍,太阳晒晒。

伸伸脖子,吃吃青菜。

(  3)、《找朋友》初步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整合教材:p7

小鸡小鸭找朋友,叽叽喳喳,

小方小圆找朋友,嘻嘻哈哈。

(4)、《我上幼儿园》让幼儿能理解儿歌的内容。整合教材:p12—p13

第一天上幼儿园,我是毛毛虫,

缩在椅子上,等着妈妈来。

第二天上幼儿园,我是花蝴蝶,

飞来又飞去,去找朋友玩。

(5)、《小白兔》让幼儿能跟着老师念儿歌。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四、常识活动

1、认识动物:狗、大公鸡、小猫、小鸭。

2、让幼儿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以及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健康活动

1、认识水果:西瓜、苹果、香蕉。

2、让幼儿了解这些水果的名称,告诉幼儿应多吃水果有益身体健康。

3、《传球点点名》愿意在集体环境中表现自己。整合教材:p28—p29

4、《我上幼儿园》能通过形体动作感受和表现不同的情绪。整合教材:p12—p13

5、幼儿模仿操:《早上空气真正好》锻炼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

六、社会及科学活动

1、《嗨,你好》让幼儿学习跟别人打招呼,初步感受爱上幼儿园的快乐。整合教材:封面

2、《一起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许多动物也一起玩。整合教材:p8—p11

3、《幼儿园的一天》熟悉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作息规律,感受时间的变化和事件的顺序。整合教材:p16—p19

七、艺术活动

1、美术:《手指印》能够用手指画的方法画出手指印。

2、歌曲:《找朋友》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懂得有朋友是快乐的

3、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幼儿感受歌曲的快乐。整合教材:p20

4、律动:《小手拍拍拍》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xx年9月份)

一、常规教学

1、让幼儿入园后能够和老师相互问好。

2、让幼儿熟悉老师和本班教室。

3、教育幼儿入厕、喝水要排队。

4、让幼儿了解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养成幼儿上下楼梯的良好安全习惯。

5、教育幼儿多吃饭、不挑食、教育幼儿入餐时不说话,养成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6、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座位,并教育幼儿要养成轻声起、轻声座的良好习惯。

7、让幼儿养成一种自觉午睡的习惯,睡觉时不说话不打闹。

8、能安静地听老师上课。

9、大小便时能自觉的叫老师和阿姨。

10、教育幼儿午睡时,教幼儿脱简单的衣服和裤子、并把鞋子摆放整齐后再上床睡觉。

11、教幼儿大小便时,怎样脱裤子、并让幼儿学会自己入厕。

二、安全教育

1、教育幼儿不要随身携带玩具及锐利的器具来园,更不应该把它放在口、鼻、耳中以防伤害。

2、教育幼儿滑滑梯时头不能朝下滑,不能从下往上爬滑滑梯。

3、上、下车要排队,不在车上吃东西不带尖锐的器具及物品上车。

4、教育幼儿上、下车应等车停稳,上车以后赶快找位置坐好。

三、语言活动

1、 故事《小手和小脚》理解故事的内容,尝试简单的看图说话。整合教材二p1—7

2、儿歌

(1)、《小老鼠》让幼儿学会念简单的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2)、《小兔子乖乖》培养幼儿念儿歌的兴趣。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就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就开就开我就开妈妈回来了,我就把门开。

(3)、《动一动》让幼儿念儿歌,并且能够跟着儿歌做身体活动。整合教材二p14—15

动动头来动动脚,扭扭屁股扭扭腰。

小手跟小脚问声好,小脚高兴得到处跑。

(4)、《大拇哥》让幼儿感受用手指表示的儿歌。整合教材二p36

大拇哥,二拇弟,三姐妹,四小弟。 五小妞,来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

(5)、《猴子上学》感受音乐节律快慢的变化。

五只猴子在学校,树上叫叫,树下跳跳。

一只不小心,摔了一大跤,还剩几只猴子跳。

四、数学活动

1、《认识1》:教幼儿认识数字“1”

2、《圆贴贴》:认识图形。数学书p1

3、《三角形》:认识三角形,以及分辨三角形。数学书p4

4、《图形与空间》:让幼儿认识基本的正方形。数学书p3

5、《图形与空间》:让幼儿能分辨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数学书p1—4

五、健康活动

1、《手和脚》让幼儿了解人的手和脚的用处,感受手脚并用进行活动的乐趣。整合教材二p10—13

2、《从头忙到脚》根据图形标志做动作,学习有序地排队进行活动。整合教材二p16—17

3、幼儿模仿操:《早上空气真正好》、《来来来、小动物、真可爱》锻炼幼儿的身体健康,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力。

六、社会及科学活动

1、《猜猜我是谁》:让小朋友们认识小动物,以及认识人的身体器官。整合教材p22—27

2、《认识新朋友》:培养幼儿正确团结友爱的精神。整合教材p30—31

3、《百子图集》:让幼儿学会看图观察,给幼儿讲解简单的中华文化。整合教材p36

4、《保护小手和小脚》: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小手和小脚。整合教材p34—35

5、《动动手动动脚》:让幼儿知道手、脚共用的用处。整合教材p20—25

七、艺术活动

1、美术:《手指印大集合》手工:《小鸟》

2、歌曲:《拍拍手、碰碰脚》用小手小脚跟着音乐做动作。

3、律动:《小猫叫》让幼儿学会简单的律动。

内容:曲谱

拍拍手碰碰脚

1=4/455 5 6 5 6 | 55 5 6 5 6|5.5.4|3 4  5- 0

啦啦 啦啦啦啦 啦 啦 啦啦啦啦  拍一拍 碰 碰 碰

55 5 6 5 6|5 5 5656|5.5 4|3 2 1 0|

啦 啦 啦啦啦啦 啦 啦 啦啦啦啦 拍一拍 碰 碰 碰

22 2 4|3 34 5 1|21 7 6 5 4 32|1 11—||

一步一步 往上爬呀 滚呀滚呀滚下来呀 碰 碰碰

小猫叫

第2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分式的乘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说明其合理性。

能力目标

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情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学法引导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获得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会利用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及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想

难点:正确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重点:理解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意义及法则运用。

疑点:如何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即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四、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自制)构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运算

(二)解读探究

1、学生回答猜想后,多媒体显示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数式相通”的类比思想,归纳分式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让学生全面参与、独立思考,由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创造能力。)

2、乘法法则运用

多媒体示题并解答。学习例1,理解和巩固分式乘法法则。并强调分式的运算结果通常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

例1计算

(1)

(2)

例2计算

(1)

(2)

3、做一做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结合情境思考并完成做一做,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显示解答过程。

(1)西瓜瓤的体积

整个西瓜的体积

(2)西瓜瓤与整个西瓜的体积比是

(进一步丰富分式乘除法法则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

4、除法法则运用

学习例2,多媒体示题和答案。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的运用,通过提示语,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使学生能正确找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三)巩固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重点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能否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化简分式。多媒体未时示题并答案,学生可以看书。

1、计算

(1)

(2)

(3)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要注意什么问题?(学习了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法则,对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简。)

(2)方法归纳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

第3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一、多元有效的课前预习

学习新知前学生要先预习。他们可以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抽象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字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才会让预习有效,是每一位课题研究人员思考的重点。经过反复的研讨、实践、推敲、修改,我们总结出指导学生预习六步法,即:看问题―明列式;讲算理―解重点;善拓展―会总结。我校实验教师在指导《笔算除法》一课的预习时是这样做的:

1.看问题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预习《笔算除法》的第二课。看课题“笔算除法”你会想到什么?

生1: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难吗?

生2: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和上学期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3:今天学习的“笔算除法”是几位数除以几位数呀?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把你想到的这些问题都写在课题的旁边。我们再来看图,看图要按一定的顺序,先从整体上看,在分别说清每一部分画的是什么,看图的顺序可以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是先看主要的再看次要的。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同学们在山坡上植树的情景。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说的有顺序,并且清楚、明白。那么你能不能看图收集有效的数学数据呢?

生:三年一班和三年二班共植树42棵;四年一班和四年二班共植树52棵。

师:太棒了,他收集的都是有效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与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强调的是提出和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明列式

师: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你试着解答,并说清你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列式 42÷2=21(棵)

52÷2=26(棵)

生:因为三年级两个班植树4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就是把42分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来计算。四年级两个班植树52棵,求平均每班种多少棵?就是把52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3.讲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42÷2= 我们可以用口算得到42÷2=21,还可以怎么算?

生:用笔算。

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做完后自己再说说是怎么算的,说完之后把你说的写在书上这个算式的边上,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在书上写出来并用红笔圈画出来。(用红笔圈画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听,如果老师和同学都没有提到就要主动地提问。把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清楚。)

生:(独立试做)

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1:商的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

生2:做减法时减号写吗?

生3:十位上4减4下面的零为什么不写?

4.解重点

这些问题是你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的,你可以试着去解答。如果你能在课堂上勇敢地举手为同学们解答,那就是最了不起的了。如果你不会解答,课堂上提问,并要重点注意听同学和老师的解答。

5.善拓展

师:例题自己学会了,在练习本上试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生:(在本上做)

师:例题下面的做一做自己都能独立解答那你太棒了,你想想能不能自己出几道和例题类似的问题,自己再试着做一做。

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出题,然后解答。

6.会总结

通过自己的预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书上。

写总结对学生来说是反思的过程,对整节课的学习做一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学习的重难点。

二、自主探索的课上学习

第一段:回顾自学。具体分为揭题思考、分解教材、自学交流三步。借助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主动分析现实题、解决现实问题做出示范。

第二段:展示交流。具体分为合作讲解、补充质疑、精辟提炼三步。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不仅能理解、应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还能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运用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主动探索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其应用能力。

第三段:及时巩固。具体分为实践运用、反馈强化、当堂检测三步。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将单纯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使其富有现实意义、具有挑战性,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丰富多彩的课后延伸

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因此要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空间。解决学生长期以来单一、枯燥的书面作业形式,增加一些实践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如资料查询、社会实践、数学日记、实际测量、上街购物等作业形式。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我校一实验老师在教学‘比例尺“知识后,请学生收集辽宁省地图、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利用练习课时间开展了“自由行”活动:

(1)省内游。自由结伴,选2个最想去的旅游地点,要求合作完成:在地图上量出大连到各旅行目的地的距离、算出实际的路程、简要写出自助游计划。

(2)国内游。国庆长假(一星期)期间,请根据路程的远近,较全面地计划用什么交通工具、按什么顺序完成你们选择的3个地方的旅行,并形成书面报告。

第4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概括起来,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二是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已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完整自学的课堂教学;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没有进行完整自学的课堂教学。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设计,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只包含课堂教学设计。

一、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下面以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人教版,2013年)为例,谈谈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式。

1. 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外学习流程:

(1)自主学习。①请解决以下问题: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已知苹果每千克2.4元,梨每千克2.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②请自学教材P77,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③对于例3,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从问题中找到其他的等量关系吗?

(2)尝试演练。认真阅读P77“做一做”,尝试解答如下问题:①问题中包含哪些信息?②你能从问题中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其中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这个问题。③想想,自己的解答正确吗?

课内学习流程:

(1)合作探究。①小组内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②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③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做一做”所给出的问题包含的信息、解题方法,并归纳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步骤。④小组长主持确定本组的展示方案。

(2)展示提升。①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②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在“做一做”问题中所发现的信息,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③根据学生自主、合作W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做一做”问题的解题过程。

(3)学习整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各组讨论交流、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

(4)自我体验。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列方程解答:苏小明同学买了两套丛书,共花了22元,其中《科学家》丛书共有4本,每本2.5元,《发明家》丛书每本4元,请问《发明家》丛书共有多少本?

2. 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设计

学习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3。

学习目标:①会通过列方程求解包含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②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③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意识。

课内学习流程:

(1)阅读与理解。①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P77例3,想想你发现了怎样的信息?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整理本组组员在例3中所发现的信息。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所发现的信息,其他组可以质疑补充。④自我体验:小组长主持讨论交流P77“做一做”中的问题包含的信息。

(2)分析与解答。①自主学习:再阅读教材P77例3的解答过程,把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与没解答完全的问题解答在教材上;除了教材上所找到的等量关系,你还可以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②对子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主学习成果。③小组学:小组长主持,组内探讨教材例题3中有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④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展示各组内探索出的例3中不同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补充;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效,老师确定解法不同的小组展示,由小组以独特的方案展示例3的解题过程。⑤自我体验:列方程解答P77“做一做”提出的问题。

(3)回顾与反思。①自主学习: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请独立回顾总结一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②小组学:小组长主持,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至少每一组总结出两条以上的收获。③展示提升:以竞争的方式确定展示小组,由小组派组员口头展示各组的学习收获,其他组可以补充。

二、如何恰当设计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一个恰当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切合师生实际、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但恰当的教学设计不是生来就有的,还得依赖于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与业务素养。以下三个方面是小学教师恰当设计数学教学的关键。

1.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数学知识太浅显,教学没必要进行教学设计。所以常常到上课了,教师才简单地浏览一遍教材;走上讲台,教到哪里是哪里,教多少是多少;只教要考的知识,随意删减教材;学生没学好不要紧,就再利用另外一些课(如自习课、音乐课、美术课、社会实践课等)或课余时间再教一遍。

不重视自己的教学,一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学生学好数学、启发智力的基础,要认识到好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管理者也要加强管理,引导教师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如要求教师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定教师不能侵占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常规督查,保障每节课教师都有良好的教学设计,都有好的教学效果。

2. 准确理解教材意图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一节数学教材。例如设计小学五年级《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至少要把握以下四方面:

(1)准确把握教材所包含的教学理念。这节课教材以水果店购买水果为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或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教材的叙述又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说明教材蕴含了教学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2)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这节教材讲了一个含有“倍数之和的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一单元五个实际问题中的一个,五个实际问题都是包含“和(差)等量关系”的问题,是一个由浅到深的系列。

例1: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2:一个因数(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3:一个因数(间接常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例4: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直接未知量)=和

例5: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另一个因数(间接未知量)=和

学习这节教材,学生还应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求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准确把握教材隐含的教学方法。这一单元的教材明确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为素材展开教学,应成为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时,教材叙述时,融入了对话与提问,这体现了教学应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4)准确理解教材所暗示的教学流程。对一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但从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看,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即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可以按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第一环节,阅读理解;第二环节,分析解答;第三环节,回顾反思;第四环节,当堂检测。

3. 准确把握学情

教学设计会有不同的形式,即使归纳为以上两类,这两类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学设计,来自于不同的学情。例如,学生自我学习习惯好、能力强,教师就可以按“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设计教学。如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不够强,就按“无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设计教学。当然即使学生有好的自学习惯与能力,也还要看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外环境、课余时间等因素。如某节内容简单,学生只要简单阅读一下教材就能基本理解学习内容,那教师就不必设计“有完整自学前提的教学课型”。

第5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项平一、操作型作业,实践中深化语言的理解力。

为了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结,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我常设计操作型作业,即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做一做、找一找。

1.画一画,再现情境。

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①画画面:对《荷花》、古诗《小池》等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可以再现美景。②画游览图:对一些游记类文章,让学生画游览线路图,可以明晰思路,抓住特征,如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我让学生画一幅作者游览线路图。要求标明路程、位置,景点名称、特点等。这就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力、概括力。③画方位图:弄清空间位置,如《小站》一文,学生往往弄不清前后左右的位置。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站在列车上看小站,看到什么,在什么位置,然后用简笔画成简图标出。由于课前形成鲜明的表象,学习课文时,对文中“左”、“右”、“正前方”等方位就清楚了。

2.做一做,验证事理。

通过做,可以浅化知识难点。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我就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后,试着做一做文中的实验,总结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哪些条件。大部分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两个铁球必须满足同为铁,必须同时,必须从同一高度,才会有同时着地的结果。在获得这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文中亚里斯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便能敏锐地抓装铁球”、“同时”、“同一高度”等词说出条件中两个铁球的共同点,十磅、一磅是条件中的不同点,“先”和“十倍”是结论中的不同结果。加俐略分析亚里斯多德推论的严密的三段论推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此时学生能边演示,边讲解,难点迎刃而解。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做。按课文的思路、叙述的事理,边操作,边口述。这样,可以将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脑中的知识。

3.找一找,体会特征。在星期天、假日,我常布置学生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中介绍的景物,如爬山虎、荷花、壁虎、蟋蟀等,亲眼看看与课文描写的特征是否一致。外出游玩,留心哪些风景我们从课文中已经熟悉。由于从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作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

二、观察型作业,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学中,我找准读写结合点,细化观察要求。

1.结合课文,模仿观察。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课本学到的观察方法及时地运用于观察实践,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我布置学生观察皮鞋匠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小贩是怎样销售自己的商品的。对同一个人,安排多次观察;对不同的人,进行比较观察,使得模糊的印象清晰,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激发趣点,情境观察。

我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将学生已熟知的但又模糊的素材移到一定的情境中,训练他们获取素材的能力。如设计“骗”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询问学习情况时,就说成绩不理想,且被老师批评了。再细致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结果,各具特征,可亲可敬的家长形象流露于孩子的笔端。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

除了布置有目的观察外,我还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留心观察,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毫无顾忌的谈笑中交流,或者让学生写进日记。这样,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三、表述型作业,交际中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的巩固训练,光靠几题书面作业是远远不能凑效的。教学中,我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我建立了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小朋友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纸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矗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扩大表述范围,提高表述要求。

1.内容转述法。

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

2.专题讨论法。

第6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原煤车间检修二班现有成员2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党员4人,获得公司级先进1人,厂级先进4人,班组负责原煤车间一半以上设备设施,包括16条输送带、2台堆取料机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检修、维护保养工作。从推行标准作业流程至今,班组作业严格执行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从学习到应用再到流程真正落地,切实在原煤车间乃至全厂都起到了典型性、示范性的作用。在班组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检修二班仅2016年一年就获得技改技革奖励项目5项,技术创新奖励项目2项。是一支政治素质高,技术力量较强的精干队伍。

二、典型经验介绍及主要做法

检修二班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及选煤厂对标准作业流程实施、应用、推广的精神要求,认真贯彻执行,积极探索,群策群力,创造性的总结出“2113”标准作业流程工作方法,即“两学一做一总结三实现”。实现“三零”的工作目标,即实现检修质量零故障、人员零伤害、检修工时零浪费,生产任务有序进行。

“俩学”即一学标准化流程熟记于心,二学包机设备维修方法烂记于行。固有的标准管理程序所做的事情就是将普通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中。这样员工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那些不普通的问题上。理论加实践,将标准作业流程深植于每位员工心里。班组执行每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不只是说的好,做的更好,这是实现标准作业流程的根基。

“一做”即将维修方法与标准作业流程有机结合,来完成检修任务。例如更换耦合器,其一需提前一天备齐并检查工器具;其二在班组微信群内以图片或其他形式,提供更换耦合器的方法,全员进行探讨统一方案;其三工作过程中有专人监督,提醒并确保标准作业流程工作的规范性、安全性,并记录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总结提高。

“一总结”即“回头看”,班前会上针对上一个检修工作进行总结。对于工作方法而言,梳理经验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将成熟的标准作业流程存储到信息化系统经验库中;对于人员方面,针对行为不规范,安全意识淡薄的员工,实行一对一指导教育;对于其他突发状况,总结其出现原因,找到预防点,消除其隐患因素。对于检修工作做一个全面汇总,给标准作业流程加血添肉,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成为改进创新的基础。总结是方法里的重中之重,它可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人员流动,而使整个管理模式、技术技能、操作经验等流失。经验库则是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使企业利于不败之地。至今为止,我班组的成绩初有成效。经验库已经存有部分资料。

“三实现”即实现检修质量零故障、人员零伤害、检修工时零浪费。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严格执行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作业以来,标准、安全、高效的种子已经深深根植于班组每位员工心中,确保了各项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总结“2113”标准作业流程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班组在今年公司组织的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成果展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第7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2018年以来,县疾控中心党总支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委党建工作的安排部署,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中心党建工作的开展,现将2018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将”主题党日”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 2018年,共组织集中学习24次,撰写心得体会4篇,观看视频3次,组织党员参加县直机关党性培训班1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延安革命圣地、陕西梁家河参观学习,提升了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

二、创建党建品牌

结合疾控工作特色,创建了以“疾控先锋、健康卫士“为名称的疾控党建品牌,并赋予了科学的标识释义和品牌内涵,体现了中心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三、申请创建中心支部工作法

结合中心党支部工作实际,申请创建了以“党建先行,服务一线“为名称的中心支部工作法,中心党支部通过转思想、转作风、转方法,积极探索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动全县疾控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四、打造新的党建工作阵地

依据北三楼场地优势,精心设计,投资10万余元,打造了100余平方的新的党建工作阵地,包括新的党建办公室、会议室和党建文化长廊,其中党建文化长廊将中心党建工作与疾控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展现了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疾控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五、认真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

按照上级党委要求,组织中心党总支党员扎实开展了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认真查摆了在纪律和规矩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原因,制定了整改措施,通过开展整顿活动,中心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作风明显好转,有力推动了疾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8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以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可是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个图形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的楼梯扶手、挂物架的平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所以,直观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学生学起来难度不大。基于内容的单调,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想探究的欲望,设计怎样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因此,本节课力争找到学生一个合适的起点,通过课前的“做一做”、课上的“拉一拉、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更深层次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通过活动,不同水平的学生也会有超出本课目标的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2.在观察与比较中,使学生在头脑里够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间的区别与联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情景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老师:课件(在校园里面拍一些物体的平面是平行四边形的照片)、一个能活动的长方形、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一个能活动的长方形、毛线、直尺、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一副七巧板。

教学设计过程:

一、通过创设的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校园内的情形:推拉门、窗花、门、天花板。

我们在学校内那么久了,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校园内走走。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时,注意语言的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在这个情景中,教师提供校园或教室里面的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物体去观察,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图形,并发现身边的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流畅的引入新课的同时,也能向学生渗透多观察身边事物的概念。

二、通过做一做,拉一拉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活动一:做一做,拉一拉

1.做一个能活动的长方形(课前完成)

2.拉一拉自己的长方形,观察变成什么图形了?长方形的角和边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的获得还依赖于对具体的事物的亲身感受。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与联系,也为下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3. 小组活动:平行四边形的有什么特征?

可以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卡片来研究。

4. 汇报观察的结果

这个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汇报过程是:

(1)有4条边,有4个角,对边相等!

由于学生研究图形的特征的经验不丰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帮学生理顺研究图形的规则,边、角要分开叙述,逐一叙述。

(2)学生在研究对边相等时,方法很多,老师要注意逐一让学生演示性的叙述,更易于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探究者,这就需要我们去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量、折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5.教师展示几个平行四边形的图片。

三、通过反馈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活动二:说一说

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三:画一画

(1)先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画。然后小组推荐并展示:展示时要求说出怎么画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的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的提示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起到一个防患与未然的效果。

活动四:拼一拼

(1)学生拿出七巧板,独立用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

(2)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一个代表来进行评选

【设计意图】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练习,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参与的状态。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

四、课内小结

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想对你的小组成员说些什么?

第9篇:两学一做总结范文

因此,学生这种“一听就懂”的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引导、能想起来就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当着老师的面,不敢说不懂。

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一现象,已成为教学中追在眉捷的一个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对策从教师、学生这两个方面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教师方面

主要就是老师的备、教、改、查、辅等各个环节。每个老师都会这些环节,但是在这些环节里要有新招,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才能避免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这一现象。

1.1备。有些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只知道备好这节课怎么上,不知道怎样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学生是主体的重要性,往往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听起来似懂非懂,做起来云里雾里。针对这一现象,我在上课前首先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然后与各个版本的教案仔细比较,取长补短,反复钻研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相关的数学思想、学习目标及作用。备课时把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都演练一遍。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哪个问题,哪个学生会回答的,哪个学生不会回答的,这样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正面回答的,我就叫那些会做的同学回答,要求学生从反面回答的,就让不会回答的同学来回答,等他们回答错了再指定另外一些同学来回答错误成因及避免错误发生的措施。在讲解概念、公式、定理时,估计哪些可能会出现错误,哪些还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2教。课堂教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不但要把课讲好,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分析。他们自己能学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头几年,每节课的内容,我觉得都非常简单,讲解知识点和分析例题时,三言两语就解决了,问学生们听懂了没有,他们就大声回答“懂了”,“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呀”,他们又说没有了。于是我就暗暗自喜,这上课也太简单了。可是期中考试一考我大吃一惊,学生们口口声声都说会的题,居然都错得一塌糊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解不等式的题目:一3x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摸索,我发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只会抹杀学生的灵感,大量的题海战术更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因此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自己的教法。

①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做到“居高临下”。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提高自身素质,我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自己找资料、编试卷、编复习题,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错题结集成册。每一章都有易错题,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是考虑问题不周到,还是计算出差错,还是概念不理解,还是求出的答案有没有检验是否与实际相符等等。例如: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a-2,2a+3)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同学们就想到列方程:3a-2=2a+3求得a=5,就以为大功告成了。而这道题有两种情况,点P的横坐标与纵坐标除了相等之外,还可以是互为相反数,同学们如果考虑到分类思想的应用就不会把认为容易的题目做错了。有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叫他们自己编顺口溜,例如移项:“跨过等号改变符号”,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中用自己的细心观察研究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启迪学生,用自己的耐心引导督促学生,用自己的素养和人格魅力打动学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听就懂,一做就对”。

②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首先是打破“满堂灌”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采取探究式,小组合作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因材施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和讨论。例如讲解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时,我们准备很多盒子让他们分组自己动手完成探究各种形状的展开图,还让他们自己编出一四一、二三二、二二二、三三等四种类型共十一种的展开图,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可以适当降低要求,选一些他会解的题,让他们独立解答,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记得班里有一个叫陈娟的女生,由于小学时数学基础实在太差,因此虽然进入中学后学习不主动。有一次县里公开课,我借此机会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叫她回答,她回答得很好,我就当堂表扬了她。这一表扬,使她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在后来的学习中,她学得更认真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正确引导解题,让他们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怎样去教,还要研究学生怎样去学,因此我在讲课时,特别是在讲解例题时,我不求数量只求质量,选好典型题目后,我就要求学生去思考、体会,告诉学生碰到这种类型的题,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去思考,又是怎样才能想到解题的思路的,引导他们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对同一个题目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锻炼。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能听懂,而且能模仿、能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真正意义上的“懂”,是离开教师的提示的“懂”,是因为理解、领悟了出题意图而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解题的“懂”。所以以后再碰到同类型的题目时,就不会出现“一听就懂,一解就错”这一现象了。

1.3改。作业的批改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与否的重要环节。

每一个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中学生,即使你上课讲的很精彩,如果不及时督促、检查学生的作业,那么教学内容就难以落到实处。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是教初三毕业班,我以为他们都是初三学生了,同学们应该比较自觉,加上作业多、时 间紧,许多练习和复习题,我都是张贴答案叫他们自己对照的,几个星期后,我检查同学们的同步练习册,结果发现大约有一半的同学没有完成。后来,我就及时批改作业,一对一、面对面地讲解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可见批改作业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学生哪些是真懂,哪些是假懂。通过及时批改作业才能发现课堂里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1.4查。教师要及时地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是否能应用所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学生互问互答、学生自我检测等多种渠道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并及时加以订正,别让错误的东西在头脑里停留太久,让他们找出错误的根源。有时我就只出一个题目作为考试题目,然后当堂进行批改,这样就及时地发现学习有难度的同学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能避免学生过度学习。大量的考试题目会加重学生的负荷,造成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为了做题目的不良结果。及时地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避免因为所学内容时间过久了会容易做错题,能更好地避免“一听就懂,一解就错”这一奇怪的现象了。

1.5辅。教师勤于辅导学生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除了自己辅导学生,还可以安排读书好的同学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让落后的同学先会一个数学题并且出题目向成绩好的同学挑战。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学习有难度的同学的学习信心而且也使学习好的同学对所学知道有更深的认识,解题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提高解题能力,避免差错。课堂上给中等程度以下的同学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他们更多上台答题的机会,使容易做错题目的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致做错题目。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辅导使他们以后答题的准确度就更高了。

2 学生方面

学生能不能听懂课,以及会不会解题,是师生双边共同努力的结果,下面就学生上课前、上课中,以及上课后三个方面分析一下“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及对策。

2.1上课前。虽然说上课前预习和不预习各有利弊,但我认为课前预习还是很有效的,如果课前预习了,就会知道这一节大致讲什么,哪些地方易懂,哪些地方难学,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把重点、难点搞懂。课前预习后,让他们先做会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可以自学,也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他们渐渐地明白了我是聪明的,我会学会数学的。

2.2上课时。“学问,学问”要学还要问,教师上课时不可能面面具到,有些问题你懂了,别人不懂,有些问题别人懂了,你不懂。不懂怎么办,不能装懂,而要虚心好问,问老师、问同学、问书本、问网络,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去问。学生不只是听老师讲解,还要不断思考,经常提问题,还要知道老师接着会让他们学什么。老师布置的数学题,不只是局限于会解这个题,而要知道这类题怎么解,做到一题多解,做题后进行总结。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堂讨论,教师课堂解答等方式,从真正意义上搞懂那些原来似懂非懂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