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企业信息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研究

第1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战略规划 方法

1、前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局明确提出: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在集成整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建设、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烟草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关键一环,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是烟草企业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么建立了大而无当的系统,造成投资浪费;要么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系统简单替代,而不是有序升级,造成建设成本增加。要么建立的系统和原有想想不同,使得所建系统成为摆设,未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家烟草企业。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需要有全面且正确的总体规划,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支出构建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平台,从而助推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效发展。为此,如何建立信息化战略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又称企业IT规划,是在烟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烟草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策略

3.1分析烟草企业的战略规划

烟草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相连。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对烟草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管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竞争往往就是信息的战争。掌握信息的先机,必然占领竞争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3.2分析烟草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环境

烟草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资料,以及企业现有的软件、硬件、现行系统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以及与上级总公司、国家局的业务往来关系,现行业务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各业务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基于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分析,确定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领域或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烟草企业外部信息化状况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烟草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基于上述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本企业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

4、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 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可以缩短开发周期 , 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企业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 等。

4.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对烟草企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最了解。因此,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高层在信息化战略制定中发挥作用。企业高层既可以以个人的魄力和认知独立确定企业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4.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烟草企业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也就是制定和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 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 再如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 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其次将烟草企业组织战略集转化成 信息化战略。该方法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 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 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比较少。

4.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 BSP) 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 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 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 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 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 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 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结语

烟草企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发展必将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首要利器。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企业武装自己的主要手段,本文就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定义、战略规划的策略和战略规划的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7):34.

[2]王改性.浅谈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步骤[J].时代金融,2008(08):78.

第2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编码;物料编码;企业信息化;编码规则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244-03

1 概述

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品种、结构、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各个方面都可能成为左右竞争取胜的因素。为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发展产品品种,采用新的结构,采用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以达到高质量、短交货期和低成本的要求,这也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目标[1]。

信息化也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信息化已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而国家经贸委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调查中提出,企业信息化中信息编码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1]。

企业要实施信息化,无论是CAD、CAPP、PDM、ERP还是其他信息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信息分类编码,它对企业信息化内部各环节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信息编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3]。

2 企业信息化的编码

2.1 物料分类方法

信息编码是一个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在编码技术中使用的分类法主要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和混合分类法[4]。

线分类法是根据编码对象的特征把编码对象划分成若干类,之后继续划分为子类,直至最后划分到物料的规格尺寸或规格牌号为止[5]。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属性作为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4]。

面分类法把编码对象的若干特征作为面,在特征面上再进行逐层分类[5]。它把给定的分类对象,依据其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4]。

由于客观事物存在的复杂性,通常在制定编码体系是采用的是结合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的混合分类方法。

2.2 信息编码的意义

在制造业也信息化的实施应用中,为了排除人工管理中出现的二义性,要求企业的每一件事物都必须有唯一的标识,通过这一标识实现对事物的分析、统计、汇总和排序等作业。将需要处理的事物编码后,可进一步采用计算机目前可以识别的方法(比如转化为条形码)来实现系统对事物的自动化管理。既方便了计算机的识别,也为系统间的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2.3 信息编码的结构

一般根据编码的目的要求,将编码结构分为几个码段,包括分类标识码和特征码[1];分类标识码进一步细分为分类码和标识码,特征码按具体的特征可进一步细分。具体的结构可按实际出现不同的情形根据需要对这一结构进行调整。实际编码系统经常用到的码位结构[1]有树式结构、链式结构、矩阵结构、混合结构和柔性结构[2]。

2.4 编码设计的基本原则

合适的编码具有以下规则[1][5]:

1)唯一性:编码标识和编码对象一一对应是编码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每一编码标识仅能标识一个编码对象,同一编码对象仅能由一个编码标识。

2)合理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必须与编码对象和编码目的保持一致。

3)简明性:编码的符号、种类应简短明了,方便操作,易于使用,尽可能用最简单的结构最少的码位完成编码。

4)规范性:同一个编码系统里面的代码符号、编码结构必须规范统一。

5)扩展性:编码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可能遇到的新产品开发以及产品规格变更的情形,预留足够的伸缩空间以便未来扩充。

6)适用性:编码必须满足企业产品结构的要求,方便满足信息化平台各系统间的交互,而且应方便编码、方便记忆、方便计算机处理。

2.5 编码设计方法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标准,在实际应用也有许多成熟的系统,因此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成果,将已有的系统标准作为范本,进一步修改作为自己企业实施的编码系统标准,这将大大加速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这就是原型化方法[1]。

而重新设计一个编码系统往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采用系统生命周期法,开发过程有[1]:立项、建立系统目标及可行性分析、系统调查、分析信息分类编码系统的结构、编码系统的设计、试套、补充修改、投入使用。

3 编码方案

3.1 业务描述

3.1.1 编码对象

编码系统的管理对象,目前主要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中产生或涉及的物料和材料[6]。具体实际情况,则包含不同型号的上万条零部件设计特征、结构特征、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数据等信息。

3.1.2 编码管理

编码系统需要提供对物料增加、修改、删除等管理功能;提供编码的变更、转移、废止、合并、重新启用、删除等管理功能;允许按物料的分类设定允许的操作;提供对各个管理模块的权限控制,不同权限的用户允许的操作需要区分。

3.2 编码模型

编码体系由规则定义、编码生成、编码管理三大部分[6]。编码规则部分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构成;编码生成部分选择编码规则创建编码信息存入编码数据库;编码管理部分实现对编码库中的已生成编码进行查询分析与管理。

3.2.1 编码规则

对于给定的具体对象,必须根据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定义。只有预先设置好规则,才能根据规则来生成编码。编码规则定义可由码段定义和码段连接定义两部分来构成。码段定义需要根据码段信息来源和形式来定义码段的属性。而码段连接定义则定义了码段在编码规则中的先后排列顺序,以及码段的相互制约关系。完成了码段和码段连接定义,编码规则也就确定下来了。

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码段定义由下列8个类别组合而成:子码、输入部分、固定符号、流水号、类别码、时间码、标识码、校验码等8个部分。每个码段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则项。

3.2.2 编码生成

利用前面定义的编码规则,通过对编码规则中各码段以及码段结点的取值定义和判断,将该规则下的所有码段值按照码段连接规则连接起来,调用相应的码段生成接口,通过规则解释器和推理机制实现动态调整和选取和码段值相关的信息,生成对象的编码值。这一过程可由导航的方式完成,也可直接手动完成或者自动完成。生成的对象编码需要进一步的审核,主要检验能否通过最后的编码值获得对象的属性信息。

3.2.3 编码管理

为了使生成的所有编码能够规范、统一起来,对所有的编码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必须的。编码管理人员负责对申请编码的规范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审核主要包含规则审核和属性审核两部分。如果没有通过审核,就需要删除该编码,并提醒编码人员该编码无效;如果通过编码规则审核,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属性审核,若没有通过,返回编码人员修改。只有通过编码规则审核和编码属性审核的编码才可以。

4 总结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该文集合实际项目对编码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编码解决方案。该方案对于各种形式的输入及码段关系比较复杂的编码,均可灵活适用,是一个通用的柔性编码系统。在具体实践当中,该解决方案应该注意与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使编码能够深度满足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宗舜.制造业信息化与信息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金,宁彩艺,陈卓宁,等.基于动态模型的组件化柔性编码工具[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4(11):53-55.

[3] 张腾.企业信息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4] 张成.条码技术在电气制造企业库存和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第3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集团,信息化,规划,研究

一、现状分析

某集团企业(以下简称“集团”)为国家级行业管理公司,2009年,资产总额超千亿元。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母公司是集团的战略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决策中心、政策中心、文化中心;母公司对各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力,即重大决策权、经营者任免权和投资收益权。各子公司是生产经营的实体,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是集团的利润

创造中心。

1.信息化现状

集团通过联合重组、资本运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相当多的成员企业前身是原中央或地方的国有企业,有部分成员企业前身是民营企业。在加入集团前,信息化建设模式各有特点,水平参差不齐。以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成员企业已拥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如已建成涵盖所属企业的广域网、建立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大部分成员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若干个单项系统应用水平,如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销售系统等;部分成员企业仍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甚至没有建立局域网,只有若干台电脑在单机运作。

2.企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1)通过信息化强化企业核心资源的管理

人、财、物、信息是最核心的企业资源,将通过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加强人、财、物、信息的管理,以推动发展战略的实现。

(2)建设协同办公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

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给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巨大的压力。在人手紧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迫切希望借助信息化工具规范业务流程,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和效率、效益,实现管理创新。

(3)外树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集团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团面对着国资监管部门、各级政府、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的审视与压力。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集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信息化树立一个优质的、现代化的企业形象,为集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内强素质,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

根据强化集团内部管理、优化管理体系的目标,组织开展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活动。信息化为调整优化、管理整合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让调整优化、管理整合不仅在形式上落地,更要在实质上达到效果,实现内强素质,为集团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效益最好、技术最先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做贡献。

二、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紧紧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需求,把推进集团发展、实现管理创新、提高主营业务运营水平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

三、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1.总目标与主要任务

(1)总目标

到2014年,基本实现集团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范围内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行业先进水平,信息化企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大力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支持主业做强做大;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保障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

2.分阶段目标与任务

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中心任务,基于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将2010年至2014年分为规划提升、系统集成、综合应用、持续完善四个信息化建设时期,内容详见表1。

3.各业务板块信息化建设目标与任务

各子(集团)公司按照集团信息化建设总目标、分阶段目标的要求,在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指导下,根据本企业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做好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子规划,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以指导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构想是:按照管理整合的要求,围绕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及主营业务需求做好信息化建设子规划,更好地服务于子(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建设,实现本企业内部互联互通;以财务集中、人力资源管理等系统为重点,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科学管理和集中控制;各子(集团)公司及所属重点企业结合不同业务板块特点,有序推进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表1:集团分阶段主要目标与任务

信息化

建设时期

时 间

目标与任务

规划提升

2010年

完成集团及所属企业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编制工作;集团及所属企业在规划的指导下,完成1~2个有全局影响的核心项目建设。

系统集成

2011至

2012 年

做好信息化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有重点的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营业务信息系统,集团及85%以上的重点企业初步完成统一、集成、共享的信息系统建设。

综合应用

2013年

全面实现企业内部各子系统横向良好集成,初步实现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纵向信息集成。集团及90%以上的重点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管理”阶段。

持续完善

第4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043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01

1 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矿山行业是以自然资源为生产对象的传统行业,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信息化程度很低。与一般企业相比, 矿山企业具有分散性、地域性强和封闭性等固有的行业劣势和弱点。近年来,虽然我国矿山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在矿山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勘察、规划、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改善。在未来建设过程中,我国矿山行业要想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把信息资源作为矿山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加以利用,借助信息化来进行统筹开发利用,大力完善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体制,加快矿山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2 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长期规划

我国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和领导层尚未对信息化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在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2.2 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且企业在引进信息化人才方面的重视度不高。然而,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人员紧密地联系矿山企业的实际,不断解决日常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信息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难度较大。

2.3 矿山企业业务流程复杂,缺乏统一的标准

矿山企业的工作种类较多,业务流程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规定。同时,企业所使用的设备和系统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厂家针对矿山生产状况研发出的信息化产品种类繁多,在日常应用过程中各种系统往往出现相互重叠、互不兼容的问题。

2.4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领域信息化水平偏低,矿难频发

我国矿山企业大多数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监测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化普及面低。在一些重要的安全管理环节还是凭借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经验来进行操作,难以及时检查出重要安全管理环节发生的细微异常,容易错失安全隐患治理最佳时机,又缺少提前制定的有效防范措施,现场处置方案科学化水平不足,容易造成较多的安全事故。

3 加强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切实抓好组织领导工作

信息化对于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应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宣传和动员,使企业成员明白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协调配合。企业甚至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科室来进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

3.2 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信息化队伍的专业水平

企业要注重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手段来培养出一支信息化水平高的专业队伍。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共同进行理论指导和生产实践工作,确保理念先进、技术精专,提高各级领导层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生产现场,与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多接触,及时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企业还可以与外部的信息公司合作,由他们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3.3 在矿山企业中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系统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集管理理念、业务流程、人财物资源、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是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矿山企业的运营管理、资产配置、组织结构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广。

ERP系统包含矿山企业各种基础业务数据,可以产生各种矿山企业管理报表,全面反映矿山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财务报表、供应链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能在统一技术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ERP系统的成功运用可以将企业相关的业务流程重组优化。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可以使矿山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合理化、标准化,极大地提高矿山企业的业务执行力。

3.4 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监测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传输网络、主机等设备及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具有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声光报警等功能,能够监测重要的技术参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地下矿山采用在线监测系统,能准确监测出地下矿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风速、风压、温度、通风机开停状态、地压、人员位置、重要部位管理等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便于企业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企业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安全技术管理,便于及时掌握重要环节的安全管理情况,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能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5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烟草企业 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69-0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以来,烟草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变得非常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烟草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烟草行业作为我国的一个垄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当今企业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建设对烟草行业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1 信息化建设在烟草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烟草行业的各级企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建设。烟草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者决策的科学性和企业生产者生产的规范性。从我国的整个烟草行业来看,烟草企业的虽然产品单一,但是企业的数量众多,这就为整个烟草行业采取先进的、规范的、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并且这种模式也比较适合信息技术来进行生产管理。在现在的状况下,我国的烟草企业主要在代码、数据字典、接口、应用系统、安全管理等方面对信息化标准存在需求,只有通过制定这些信息化的标准,才能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标准化。

烟草行业的规范管理需要信息化标准的出台。我国一直以来对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模式。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要求整个烟草行业内部必须政令统一、快捷、通畅、准确,信息化建设则是该行业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烟草行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标准化建设,也是烟草行业各个企业之间实行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体现不出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开发优势。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对信息化管理有关的一些指标、数据以及流程的标准化进行重视,对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数据建设标准进行统一。与此同时,还需要遵照烟草行业的统一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新信息资源标准、数据交互机制和基本业务流程加以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标准化框架。

2 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全方位规划和整合各种行业资源,打造信息化建设平台。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要按照“全方位规划、分步骤实施、效益带动、逐渐推广”的方针,全方位规划和整合行业的有效资源,打造行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全方位规划包括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购置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实施步骤、实施周期、实施人员、实施范围以及软件选型)、整个项目的费用规划、整个项目的风险评估和投入产出分析等工作。信息化建设平台包括信息管理、库存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合同管理,与此同时,可以动态的对企业进行信息宣传和信息,也可以通过建立搜索引擎来达到实现整个烟草行业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查询。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烟草企业的管理层要首先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水平,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支持,达到加大对信息化管理投入的目的。烟草企业领导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局性的布局进行实施,信息化部门也要通过发挥技术可靠、综合协调、管理服务的作用,保证管理、技术和业务的协调发展。企业中的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信息化建设,从而达到健全企业管理体系、优化服务流程的目的。当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整合机制,实现企业的系统化。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直接反应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烟草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各个阶段的实施计划,确立每个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达到为企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的目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在管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他要求对企业内部运营状况深入了解,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提供依据,特别是确定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充足的外部信息,为烟草企业制定经营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信息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需要不同层次、各种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不但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懂行业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法律又懂业务的双向人才。烟草企业要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还要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加强现有职工和现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以此来塑造稳定的技术队伍。烟草企业还可以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等多途径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队伍,确保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例如,我们东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进行的《基于网上订货系统的多元服务开放平台建设及应用》课题研究,就是在充分利用本单位员工的基础上,与武汉金百瑞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人才进行合作开展的,这样,不但确保了我们单位课题研究的技术支持,还有利于本单位员工的成长,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向专家学习的机会,也是为职工继续教育建立了一个平台。

3 结论

总之,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由单机应用、局部系统应用发展到了网络化、集成化、数字化,基本完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阶段,在行业经济发展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促使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加忠,叶鹏华.浅析网络环境下烟草信息资源建设[J].硅谷,2009(5).

[2]李娜,乔晓娇.我国烟草信息化统一的研究[J].物流科技,2010(5).

第6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信息化规划 优先级

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和正常运转的有力支撑,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现代化、销售网络化、采购电子商务化与管理的科学化,是促进煤炭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煤炭企业如何制定满足自身需求的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信息化规划,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是所有煤炭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课题。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思想认识问题

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属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基础产业,地下作业,同时也属于高危行业,通常大多数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安全和生产,认为安全上不出问题,煤炭企业就能获得效益。一方面,企业自身往往缺乏系统分析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另一方面,承担项目调研、实施的软件公司,不能深入企业内部做详细调研,根本不知道企业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在为煤炭企业提交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1.2信息化规划问题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没有针对信息化的内容进行优先级次序确定,对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涉及到最基本的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和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硬、软件两方面的规划问题。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最重要的是完成总体数据规划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总体数据规划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与核心。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多,尤其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对单个企业来讲,规划相对可能比较容易,对企业集团来说就更难。煤炭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仍在建各自的应用系统,没有建立系统的思想,未对信息共享和末来的整合问题进行考虑,缺少必要的数据规划。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2.1指导思想

煤炭企业与制造业、电力等行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流程有着本质不同,自身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分散、大而全的配套模式,跨地域的集团管理,离散型的生产形式,安全为主,产品品种少、附加值低等特点。根据煤炭企业规模不同、模式及管理的特点、主辅业的差异化,其信息化规划应以企业总体战略为出发点,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强调其全局性、综合性、广泛性以及主要业务及核心业务的关联性,支持企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扶植产业的信息化需求,充分注意重点业务项目与具体措施的衔接,使信息化目标体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真正的融合起来,以促进投资和建设的落实。煤炭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2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优先级次序

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网络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三大部分。按照信息化建设要求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剖析、诊断和梳理,并在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信息化的设计规划。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煤炭行业中生产、管理、业务等特点,还要关注不同的煤炭业规模、组织形式、战略目标、未来发展力向、地理范围、业务模式等差异化,使规划真正有效支持本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控制与业务运作同时,还要关注当前煤炭行业大规模进行收购、兼并、整合、大集团管控模式,煤电等一体化生产方式,以及组织架构层次、管理模式变化等体制变化对本企业信息化规划设计的影响

首先,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建立一个由企业主抓信息化的领导、信息中心领导参加,成员包括咨询单位、企业相关人员构成的信息化规划项目组。并且落实任务、责任到具体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确定项目相应的操作流程。其次,应用系统的规划:面向业务的应用系统规划是企业信息化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系统,不仅要涵盖与煤炭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调度、计划、统计、安监等管理,还包括保障生产的物资供应、设备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财务、成本等管理。再次,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体系结构、网络、硬件设备、存储系统、备份系统、系统软件、系统管理和安全运行等方面的规划。随着越来越多的系统上线运行,业务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逐步增强,大量的系统和数据需要专业的团队来维护。这个时候应用云计算完全可以取代数据中心,企业信息中心可以完全抛开数据中心。在云平台内,所有的应用都被置于虚拟集群的保护之中,应用可以轻易实现资源更换、无间断的硬件维护和内部迁移。

总之,在信息基础设施规划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与应用系统的需求相适应并随需求的增长同步增长,不能贪大、过分求新;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可靠性、安全性、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可集成性;并充分考虑现有软硬件资源的再利用,避免重复投资。

参 考 文 献

第7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武汉城市圈

一、引言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试验区的设立,意味着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严格限制,意味着武汉市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实施必须大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标志。研究武汉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实证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8+1武汉城市圈”(黄石、黄冈、孝感、鄂州、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和武汉)圈内城市的部分中小企业;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在样本企业的行业选择方面,针对圈内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主要包括制造业及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以及电气能源业等6个行业;分层标准以圈内城市的行业和地区划分为基础,目的在于使每个城市的样本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信息化建设项目

样本企业在用信息化项目排名靠前的分别为自主企业网站、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应用率均不足30%。在建信息化项目排名第一的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占样本总数的17%,其余信息化项目的在建率则处于9―16%这一区间内。根据诺兰模型提出的信息系统阶段划分标准,目前武汉城市圈中小企业信息化处于蔓延阶段向控制阶段的过渡时期。

(二)信息化制约因素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被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缺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技术人才缺乏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比例分别占到了62%、59%和55%。其他困难因素还包括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政府政策支持不够和企业领导不够重视等。

(三)信息化建设模式

企业信息化的推广过程中,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上下同行三种模式,在被调查企业中,59%的企业认为领导层是企业最需要接受信息化服务的人员,其次分别为管理干部、信息主管、市场经理和一般员工,比例分别为51%、49%、41%和12%,反映出企业对信息化实施前景存在较大地不确定性,比较倾向于由领导层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四)信息化需求状况

调查发现,企业最需要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所占比例达到了66%,以下依次为财务管理培训、客户关系管理培训以及电子商务培训,比例为47%、44%、40%。

政府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推动者,现阶段,68%企业最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而信息化建设咨询诊断、项目评估咨询和建设项目监理的需求比例分别为50%、26%和23%。

(五)信息化建设行业特点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具体的在用信息化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及建筑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比例超过了50%,其余项目在用率均低于40%;交通运输邮电业企业建有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比例都在42%以上,其余在用率不足30%;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较高,分别达到了75%、6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自主网站、财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的应用比例都达到了90%,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网络营销的应用率也在50%以上。电气能源业的自主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OA)、产品数据管理(PDM)、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在用水平较高,均超过了半数。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是层次越低的项目建设和使用状况越好,如企业自主网站的在用率为68%,在建率达到10%;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APP)、办公自动化系统(OA),其在用率、在建率以及计划采用率为60%;ERP、CRM、SCM、PLM和HRMS等高级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使用率未超过20%。二是不同行业间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差异较大,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电气能源业、制造业及建筑业的信息化项目应用率高于其他行业。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要从建设“两型社会”的高度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用典型引导观念,以先进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发展。

2、选择重点分行业推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两型产业”,鼓励先进信息技术在两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传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步伐。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通过政府扶持信息化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搭建融资担保、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①武汉市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指南[Z].2006

第8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孤岛;办公自动化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电力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有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分散、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存在信息孤岛等原因。随着社会对电力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电力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工程是企业管理优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不再是一个“面子工程”,从而加深了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由于其独特的行业特性,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够简单地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的特点,来搜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电力企业在业务界面的划分、内部机构的变革、公司战略的重定位以及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从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而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战略需要不断调整,而必然会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以及连续性造成破坏,导致系统建设松散和无序,催生了大量信息系统“烂尾楼”。

2.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较弱,使得建设的信息系统不能够满足具体业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使得建设的系统成为了摆设。

3.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需要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上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布局,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最终造成一个个重复建设、低水平、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4.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使得系统实现的功能只能够部分满足企业需求,而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实施框架,从而导致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能达到信息系统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5.重建设、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对许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例如财务信息、档案信息、物料信息等资料的管理,都会直接对系统的测试效果产生影响。

6.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我国电力企业长期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使得电力企业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电力企业的经营存在投入大,而收益低的现象,使得电力企业在走入市场后,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电力企业在我国属于垄断行业,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紧迫感;另外,电力企业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同时电力企业中很大部分资产属于固定资产,导致许多在生产制造企业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系统,不适用于电力行业。

人员思想难统一。虽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但是由于信息化会改变电力企业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权力再次分配,所以并不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支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电力企业的资产较为分散、核心业务的流程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实行分级管理,电厂的管理在兼顾电力生产管理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服从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所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确保实现电力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电力企业这种相对弱化的管理基础,会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流程难以实现闭环。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条块化的管理壁垒难以被打破,从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之间通信困难,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虽然,企业内部针对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但是“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如果不改变电力企业内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那么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必然会持续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但是,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及人员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平台以及应用系统:

(1)信息网络是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有Internet、网络设备、局域网等组成。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互联,并且为企业提供VPN以及Internet等远程连接。

(2)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磁盘阵列柜等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等软件。其中,将较为重要的数据以及关键性的事务运行在专业的应用服务器上,而一些一般的数据和应用运行在PC机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选择则依据系统对安全可靠性的需求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关键或者大型的事务处理采用UNIX操作系统,而一般的PC机服务器可以采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系统。

(3)应用系统是整个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具体业务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自动办公化、财务管理、企业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决策分析、安全监察管理等具体内容。在应用系统与系统平台之间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库进行有效连接,同时采用数据仓库等技术来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制订提供信息依据。

(4)保障化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保障,从而减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基础作用,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规范。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架构主要由各种网络及其之间的接口,以及运行在网络之上的操作系统等组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电力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具体业务功能系统。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隔离手段,来保障系统的安全。

3.应用系统架构

(1)应用系统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门户网站,从而实现对外进行信息和企业形象宣传;内部主页,满足内部管理以及内部信息的需求;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办公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具体业务功能的信息化,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满足电力生产的滚利需求,从而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燃料管理的信息化;为领导决策的制订提供帮助,实现电力市场报价分析以及生产实时数据监督的信息化。

(2)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采用组织开发与应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标准、分布实施、坚守并蓄;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控制,重点对系统建设的质量、成本以及时间进行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等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实现发电厂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燃煤等燃料的采购以及结算的信息化,并且逐步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电力以及各种物资的电子商务化。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包括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管理保障体系等具体内容:

(1)安全保障体系。在提升系统全面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护重要系统和基础网络的安全;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和防护机制,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来组成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2)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建设遵循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保证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数据共享。

第9篇:企业信息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化;研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山东所属县供电企业就利用电力专用通信网络,和市一级供电企业建立了局域网信息网,当时的功能仅限于文档的传递;后来,县供电企业利用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契机,将企业属变电站通讯光缆架设到位,和各个变电站实现了光通讯,将变电站实时信号传递到调度主站,实现了调度自动化;同步安装了 Louts5.0办公自动化软件并实现了和市供电企业联网,功能从简单的文件传递升级为行政公文的批转;同时,利用企业的局域网络的拓宽功能,适度的对网略应用进行了开发,比如公文检索、标准化检索等。本世纪初,同样利用企业的局域网络,山东县供电企业生产MIS和营销MIS系统逐步上线,可以将生产、运行调度、检修、施工、验收等子流程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并实施了远程抄表和小无线抄表试点;财务MIS和人事MIS系统等陆续上线运行。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原有的生产MIS、营销MIS、人事MIS予以整合集中ERP系统,选定了美国PeopleSoft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作为ERP系统的软、硬件提供商,提供后台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服务,选择安达信公司和凯捷安勇(CGEY)作为企业咨询公司,分别负责完成原有业务流程调研、未来业务流程概要和详细设计、ERP软件的配置和客户化工作,现已经上线试运行。

通过建立包括生产管理、电力营销、调试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财力、人力资源等应用信息系统,县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从企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来看,这些信息系统的作用是有限的,“多岛自动化”的弊端还普遍存在。首要存在的问题,各个子系统不是同一软件供应商提供,不可避免的在应用界面、操作习惯甚至是数据库式样上存在差异,导致新上一套子系统时,原系统的数据不能完整或者正确的导入,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纠错甚至是重新输入。其次是职工心态的问题,供电行业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比较难接受新鲜事务,几乎任何一个系统的应用,都是从高层甚至是上级供电公司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不是职工自发的管理要求,这就从系统的应用推广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由于第一个问题的影响,鉴于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导致职工从心态上对信息化建设的抵制情绪增大。企业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相冲突,观念更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任务非常繁重。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必定要使企业一些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况且,县级供电企业还普遍存在一些管理漏洞和弊端,有的管理人员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会故意回避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有的希望“难得糊涂”,有的不愿提高“透明度”。

对于县供电企业而言,近几年来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网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这个信息发展的新的“拐点”上,县级供电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的规律,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充分重视数据的管理,树立规范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为构建现代化的营销管理体系提供强大的基础性支撑。信息化建设是根据对信息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随着国网公司“SG186”工程的推进,今后县级供电企业只有科学的看清形势,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具体应注意如下几点:

1、整合现有系统,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建立电网信息一体化平台。

信息化建设既是阶段性工程又是一种长期行为,对待信息化建设要有长远眼光,动态地考虑和评价信息化建设问题,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急于求成。看似简单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势必形成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县级供电企业以后的重点工作是整合、集成现有的各子信息系统,搭建统一的运行平台,规范、整理、合并各种基础数据,逐步建立集中、统一、开放式中心数据库,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在主模块中预留各种标准接口,随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系统对接,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手段。

2、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信息化通道。

从省、市网到县网点,县网节点的数量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在各个节点管理资源的部署由上而下逐渐减少,这种资源的冲突必须在网络体系本身实现上得到缓解。对县级供电企业网络来讲,网络整体稳定性要求非常高,网络应该提供多种冗余备份的方式,确保业务的连续。在县局网络平台搭建好之后,这要考虑到未来系统的扩展性。

因此,信息网络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节位高效、少走弯路的路线,开创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3、加强技术和应用培训,是发展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一方面,要加强应用培训,调动企业员工使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随着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还必须加强培养企业内部员工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及二次开发的能力,除了必要的考核机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训,营造学习氛围。

4、加强信息制度和信息化安全建设,为县级供电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