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国美术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你见到的就是一扇冷冰冰的大门,门头上不断闪烁过“手术中”这几个惊心动魄的大红字,这种担忧和焦急用语言难以形容。此外,由于手术室里往往是几个病人同时做手术,而且进度各不相同,往往会出现这样哭笑不得的一幕:从手术室里每推出来一个病人,所有等待的人都跑过去,以为是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有时甚至要喜悦或悲伤好几次,错叫好几次“爸妈”,才能等到自己真正的亲人。
然而,这种尴尬和难堪在美国一家名叫鲁克尔的医院却很少出现,因为这家医院时时都有告知,让病人的亲属有知情权,从而避免了紧张和尴尬。前不久,我二叔在美国纽约的鲁克尔医院治疗,作为亲属陪护,我跟堂哥一起经历了等待手术的整个过程。
二叔被推进手术室后,我们便被一名女护士领进专供病人亲属休息和等待的房间里。这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沙发和椅子,还有不少绿色植物和人造假树,播放着轻柔舒缓的乐曲,四面墙上都挂有电视,每台电视播放的节目各不相同,既有体育又有新闻,还有财经和日常生活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选择不同的电视节目观看。沙发和椅子旁边还有许多最新出版的杂志和报纸,让人感叹的是,居然还有几本中文和日文期刊。
我们刚坐下,另一位护士便热情地为我们递上热咖啡。堂哥趁机询问二叔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护士微笑着用手指了指前方,我们这才发现,在房间的正前方有一个长方形的大屏幕,上面不时滚动着绿色的英文字幕,写着:“某某先生正在麻醉,正常;某某女士手术正在进行中,一切正常。”原来,通过这块及时更新的大屏幕,我们能时时知晓手术室里的大致情况。
我们大约在等候室里等了两个半小时,大屏幕上突然滚出一排让我们兴奋的字幕来:“中国的徐先生(我二叔)就要完成手术,一切顺利,请其亲属15分钟后到手术室门口等待。”
为了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工人工资上涨等问题,中国正积极在制造等领域部署机器人。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机器人普及率还低于其他主要工业经济体。
2015年,中国每10000万名制造工人中仅有36台机器人,世界排名第28位。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近日表示,到2020年,中国每10000万名制造工人中的机器人数量将提高到150台。
为实现该目标,中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年机器人产量达到10万台,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学习成效;调查
美术史知识是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必要基础专业知识,在美术教育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更加影响到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美术专业学生大都非常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学习,而对学习美术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对美术史与基础美术教学工作的紧密联系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从而对美术史课程往往持有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关于美术史知识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调查以期引起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美术史的学习情况,回归美术史学习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为学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调查小组在2012年2月28日上午课间分别对本院08、09级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浙师大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三时已经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的课程学习。由此可知:正常情况下,这些学生应该对美术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建立起美术史知识的大纲,并形成了个人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但调查结果并不如此。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完全建构起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
统计结果显示,美术教育专业08级33%的学生“大部分了解”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67%的学生“部分了解”;09级中部分(38%、16%)学生竟然对美术史教材内容“几乎没印象”,大部分学生只是“部分了解”。熟悉教材内容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整体对中外美术史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如此,其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调查显示,在考察中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4、8、10项中,除8%的08级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纲要)“完全了解”外,08、09级均没有学生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及“完全了解”;大部分学生(58%―82%)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18%―42%)处于“几乎没印象”、“模糊不清”的状态,表明学习的结果较差。而对清末民国这一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9级学生“模糊不清”的高达61%,表明大部分09级学生不了解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08级大部分学生(75%)“不完全了解”清末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而部分学生(25%)目前的状态仍是“模糊不清”。数据集中反映所调查的学生中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考察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框架的第5、9、11项中,对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及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的回答,08级没有学生“完全了解”外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仅8%的学生“十分了解” 外国美术史中的各艺术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20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不完全了解” 的学生最高达82%,说明学习效果一般,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大概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模糊不清”的最高竟达42%.09级有小部分学生(15%、8%)选择反映学习效果良好的“大部分了解”和“完全了解”; 大部分学生(69%、62%、54%)集中在反映学习效果一般的选项“不完全了解”,部分学生的外国美术史学习结果是“模糊不清”最高竟达31%. 反映学生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效果目前也是需要更进一步提高的。
以上分析表明08、09级学生的目前还没有建构起中外美术史的大概知识框架,调查充分说明学生的美术史的学习成效整体都不太理想,需要继续加强学习中、外美术史。
二、美术史学习已打破欧美的局限,但知识面仍有待进一步开阔
了解世界各国家民族的美术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营养,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本民族美术的不断发展。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学生比较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很多学生比较了解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表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习打破了“欧美中心”,有利于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多元化,将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同时50%左右的学生仍“基本不了解”欧、美以外其他地区与国家的美术发展状况,表明这部分学生或老师可能忽视了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学习,09级没有学生“对非洲国家比较了解”,部分学生对拉美国家及日本、印度比较了解。以上分析表明学生的美术史知识面尽管已经打破了“欧美中心”,但学习亚非拉国家地区的美术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认识,提高到与欧美地区相同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接受多元的艺术思维,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三、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变美术史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正确的学习态度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统计结果显示:08级、09级学生都没有经常或者有时对美术史展开进一步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偶尔有这样的表现,最高达42%的同学没有对美术史的教学内容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高达33%的同学没有就美术史中的某一内容展开过一步研究。反映了学生对美术史的学习较为被动、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尚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生普遍缺乏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开展美术史学习研究的行为习惯。当问及对我院美术史课程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时,09级学生均没有回答,反映了他们的美术史学习态度非常消极,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就不可能有认真的学习行动,这将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美术史知识的学习成效。
对此问题08级同学根据各自的学习经历提出了许多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的实践性。约8%的学生认为应改变传统师授生听式的教学方式,增强美术史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约42%的学生认为美术史教学方式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其中有学生认为应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有约1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多设置各种小测试以便学生加深对美术史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学习效果。约8%的学生认为应将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应与美术教师技能相结合,增强实用性。这些意见或建议反映了学生要求变革美术史教学方式的诉求,对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极具参考价值。
四、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的美术史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实习中会加深学生美术史知识的学习认识,增强学习效果。关于“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调查,09级学生尚未教育实习无需回答,08级已美术教育实习,故美术教育实习对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调查显示,17%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的作用”“很大”,58%的学生觉得“有作用”,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对绝大多数学生的美术教学实习工作发挥了作用。有75%的学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术史知识在美术鉴赏课作品分析及整理课堂教学脉络等教学实践方面的具体作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寻找美术史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但有25%的学生觉得“学习的美术史知识在教育实习中”“没什么用”,这将造成学生对美术史作用的错误认识,挫伤学习美术史的积极性。这些学生“教授的对象主要为小学生”,教学中“涉及到中外美术史的知识比较少,有也是最后的欣赏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涉及”。 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由于高校学习的美术史知识与在小学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存在很多差异,美术史知识的专业性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必须弱化为小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性,而转化为隐性的知识存在,绝非“没什么用”而是没有发挥美术史知识在实习中的作用。综观调查结果,08级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效明显高于09级学生,08级对美术史知识“模糊不清”的比例普遍小于09级,“不完全了解”的比例明显高于09级学生,说明教育实习加强了学生美术史学习的知识感受。
五、调查后记
关键词:小学美术;新课标;兴趣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优势作用;此外,美育列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政策更是将美术教育推到了崭新的发展高度。这都要求,新形势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化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认真展开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实际认知特征的基础之上,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呈现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在充分感知美术独特魅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上调动其自身的学习兴趣。”
我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这部分知识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如此,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感知线条的兴趣,而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上述活动还促使学生加深了对于各种线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他们体验美、感知美的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提倡学生通过系统而专业的美术知识学习,“认识到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差异性,树立多元化的美术价值观念”。
在教学“第一课 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向学生讲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绘画及欣赏技巧之外,我还向他们讲解有关这些外国美术作品创作背景、主旨内涵等内容,促使他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能对包括外国历史、人文风情等在内的外来文化多一些认识与理解;在教学“第六课 中国画树和山石的组合”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向学生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绘画技巧之外,我还会向他们讲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其民族荣誉感以及自豪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的绘画技巧,他们收获更多的是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关键词: 中外美术史 比较教学 应用效果
中外美术史是美术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艺术类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历史及变化趋势,了解各画派的艺术风格,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中外美术史学习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文化领域。如果高校美术教育中只是单纯强调艺术形式,忽略美术史的作用,则会降低人的审美情趣,影响艺术创作质量。所以在美术史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教材和图片资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和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及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1.中外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外美术史课程是美术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风格流派的特征,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课程。目前,中外美术史讲课方式基本以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为主,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基本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展开讲解。具体教学分配上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分别是两门独立的课程,一种是将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整合,但是按中国和西方前后两个部分讲授。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形成世界美术的大背景观念,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眼界。学生在了解和记忆中外美术史的知识时,只是对中国和西方这两条独立的美术历史发展状况较为清晰,没有对世界美术史形成统一的整体观念。没有将中国和外国美术联系在一起学习,缺乏横向贯通的学习。
2.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中外美术史教材的编写大多数按照历史年代的发展,基本是按“史前时期的美术”到“近现代的美术”时间流程展开的,在美术史教学过程中多半按照这个顺序进行。这种按照时间顺序的讲授方式可以称之为“纵向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连贯性的特点,以时间为主线,按照顺序讲授。优点是历史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但是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每个历史时间段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样式都独立存在,相互割裂,造成对艺术风格的讲解过于单一化,缺乏各个时代艺术风格之间的相互比较。学生评价和比较不同时代不同画家或艺术流派的艺术风格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缺乏自信,甚至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样的学习结果违背美术史教学初衷,开设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现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主动评价和理解美术现象的发生、发展,创造性地对艺术进行评价,通过对优秀的艺术遗产的鉴赏,提高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为以后作品创作提供源泉。
二、比较教学方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探索具有可比性的中外美术史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中谋求最佳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在中外美术史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内容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
比较教学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可归纳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同一时间段或同一并存现象比较的横向比较法,一种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流派的发展进行比较。这两种比较方法目的是从中对比出某种艺术风格或民族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在具体教学中,不仅是对某一时期的不同国度、艺术流派等进行横向对比,或某种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讲授,要将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从空间和时间上展开综合性比较,拓宽学生视野。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中外美术史的差异,领略美术活动和艺术思维对后代艺术产生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影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史。
1.横向性比较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史教学的横向比较可以通过历史文化背景、美术流派和美术家创作过程的方式进行。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人类文明发展在不同状态下向前运动着,美g发展受制于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产生和变化。不同地域和政治体制是影响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具有差异性的因素。
在美术史发展长河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流派,在造型语言、造型技巧方面有着很大差别。将这些不同艺术流派进行比较,有利于在教学中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如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出现的“四僧”,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与当时的社会及其身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一时期西方因社会风气而流行借助宗教题材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用不同的风格阐释着艺术家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横向的比较,掌握中西艺术家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外艺术流派在作品创作方式方面的比较对于教学中能正确理解艺术创作思想和表现方式是有很大帮助的。“林风眠先生在他1929年出版的《中国绘画新论》中就从美术史学方法上强调了相对于传统纵向的‘时间的观念’,转向着眼于横向开拓的‘从空间的观念,从文化变化上’研究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性,并且以自己卓越的创作成果显示了所追求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和现代的时念”。
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艺术流派和时代的艺术风格,还可以通过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进行比较。例如,西方的凡・高和中国的徐渭,二者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位画家都是极富个性的人物,虽然创作方式不同,但是在人格方面、艺术创新等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将两位艺术家进行比较式讲解,对理解和掌握艺术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有着切实的意义。
2.纵向性比较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史的纵向比较可以将美术种类在不同时期进行比较。美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色的画种。这些种类的风格、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形成每个阶段相对明显的特征。如果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放置在一起比较,那么就会比较容易看出一类型美术作品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便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艺术语言和种类。
将同一艺术流派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艺术创作手法、艺术表现思想等方面可以看出艺术流派创作历程的发展变化。每一个时期和阶段的美术作品会真实地反映该阶段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同一风格的比较很容易看出其发展的线索和艺术表现的微妙变化,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艺术流派的整体特色和艺术风格。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一位画家不同阶段的作品比较中,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艺术家的思想变化和对艺术的理解深浅在作品中的表现,使得学生通过专题研究的分析增强学习热情和兴趣,正确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和成长历程。
3.综合性比较法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当然,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不能单纯使用纵向比较法或者横向比较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进行综合比较。将不同时代、不同种类和风格的作品放置在一起,用横向、纵向的比较方法使得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对美术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在中外美术史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优势及注意的问题
比较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对艺术发生和发展做出合理的判断,这种判断和认知是建立在个体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比较要客观、全面,不能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对现代社会艺术的多元化有正确的认知,避免主观判断。
四、结语
中外美术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通^比较、发现和分析比较对象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剖析和发掘形成此现象的原因,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比较教学法运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科学认知方法,起到拓宽知识面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倍雷.比较美术学本体论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5).
1.课程安排不合理当下的美术教育因学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众多,课程安排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渴求。在学校的主修课堂上,学生不单单要学习美术设计课程,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的公共课程,使学生无法将时间、精力集中在艺术创作中;同时,学校中多数教师在授课时,讲授大量国外艺术风格及绘画创作技巧,对中国艺术作品、流派、作品风格一带而过,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族文化元素在学生创作运用中的缺失。2.缺少硬件设施部分在综合院校中开设的美术设计专业,因为学校的性质或特长专业的原因,对于美术课程的经费支持较少,导致美术设备、教学用具无法满足课堂的要求,教师将本该动手实践的艺术流程控制在书本上,特别对于国画、雕塑的专业学生来说,硬件设施的不齐全往往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去深度钻研专业,更不要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3.学生的意志力和态度不端正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一点一滴,深入探究。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缺少对知识,特别是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知识钻研探究的精神,大多数认为外国美术设计比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设计要简单的多,从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
二、如何将民族文化艺术与美术设计教育相结合
1.重视民族文化艺术,培养学生对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民族文化艺术纳入学习任务之中,专人讲授民族文化艺术,用不同的作品、时代、人物、事件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慢慢形成自我探究的意识。艺术创作的灵感无非来自两种渠道:第一是听别人讲述,或者听到教师的讲授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从而产生艺术与现实的碰撞,成圣艺术灵感;第二种就是通过自身体验,比如经历过某个事件或参观过某个景点,在艺术创作中突然呈现出来,往往就成为了作品的创作源泉。无论是他人讲述还是亲身体验的灵感,都需要将作品进行文化丰满,使作品蕴含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在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讲授时,可以结合书本,还可以适当结合现实,带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如敦煌莫高窟,博物馆对于历史的陈述等等,慢慢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灵感,完成从书本上的干瘪知识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2.平衡中外民族艺术,继承并发扬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外国的文化艺术往往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认为只要是外来的都是好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将中外民族艺术进行简单对比,明确两者的优势和差异性,杜绝崇尚国外文化而完全摒弃我国的本土民族文化现象。国家提倡高校教育学生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并将其继承发扬,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更应该将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美术设计教学的课堂中来,使学生在常规课堂上将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
三、结束语
阴
衍江¬先生是我尊敬的道兄,画¬虎名家,早年即以连环画¬知名。选择虎正如他所说是“骑虎难下”。因为他画¬的虎深得中外人士的喜爱,因此也就索性“骑”着算了。做过美术编¼¬的他,艺术上是个多面手,山水、人物等多有涉猎,画¬的马也足以成名。他还能弄出精致的动物雕塑来,案头摆设为证。他是我手谈之友,嗜之深矣!觉得清茶一杯¬,纹枰对坐是种幸福。喜欢诵读唐宋诗词,文坛掌故,诗话之类也常津津乐道.张岱说:“人无嗜,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情也。”信然。他已届耳顺之年,身体硬朗,对事业、家庭和朋友有责任心。处事有知廉耻的标准,为人有直率的一面,又不乏聪慧和幽默。多年的编¼¬工作养成了细致的作风,他不忌讳别人明知故问的揶揄。某君发问:“你的工笔老虎的毛是一根一根地画¬出来的吗?”会打毛衣并不难,有耐性的人有的是,难的是打出好的毛衣来。他画¬八尺纸的工笔老虎,其打毛衣的功底是可想而知的。陆游说:“有才遇事便峥嵘。”衍江¬先生足属于干啥啥成,养啥啥活的那种人。他的画¬在国外曾几度卖过大价钱,但他从不张扬,认为是因缘巧合,不值得当规律去看,当身价看。如果换了别人就俨然和大师庶几近之了。
我觉得衍江¬画¬的虎有生气,这就是源于他对虎的解剖、结构的深刻了解,对虎的习性、形体、神态的了解,对绘画¬其他行当的熟悉,对造境所需要修养的充分储备.外国人画¬的动物十分的逼真,解剖、结构准确,绘画¬方法科学,但是总给人一种“动物”的感觉、标本的感觉这其中少点什么呢?人文内涵¬。前人不乏画¬虎名家,何香凝、张善仔、高其峰……¬……¬他们有对中国文化的深厚修养,有画¬以载道的责任感,能画¬苍凉、雄浑的意境,但缺乏对动物形体解剖、结构的科学了解,略感遗憾。当今国内专业、业余画¬虎者多以百计,衍江¬的不同在于,参考照片但不画¬照片,画¬照片就失掉了本意。“画¬虎易俗”这要看什么人画¬,画¬到什么份儿上。品位的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是大家都明了的事,就是肯不肯下功夫罢了。
衍江¬先生嘱我刻两方印:一为“探颐”,一为“钩深”。我知他不满足于已掌握的技法,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不足,常向他人请教,求学问的态度真是可贵。
虎是很难画¬好的,尤其是意境。画¬家要有其他相关的功夫跟上,不能单纯地去画¬动物。应该从虎所展现给人们的那种凶猛斑斓、山中之王的风范及相关的环境中去体味,使其人格化、人文化,这才是画¬虎应该追求的路数。
衍江¬先生所画¬之虎所以令人神往,我觉得也正基于此。
阴衍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画¬院研究员,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1940年生,黑龙江¬肇东人.
作品《三打祝家庄》、《生死场》分获1973年全国美展奖、1984年全国美展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并收入《中国美术全集》。
1986年于黑龙江¬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百虎图》。
1988年赴加拿大于温哥华中华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同年于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四人联展。
1989年赴日本于松山、仙台、广岛举办个展。
1991年赴日本新于大和画¬廊举办三人联展。
1993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虎痴阴衍江¬》。
1994年赴日本于新大和画¬廊举办二人联展。
1995年赴日本大阪举办二人画¬展.
1997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阴衍江¬画¬虎集》。
1998年赴台湾于国父纪念馆举办二人联展。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阴衍江¬虎年画¬虎》
在中央美院求学时期,马海方曾经受到人物画家卢沉、周思聪、姚有多、梁长林等名师指教,在素描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之后,在从事编辑和设计工作之余,他先后画过连环画、插图,也练过一阵子花鸟、山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北京风俗民情人物画创作方面来。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的一些风俗民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笔墨功夫和速写基础,描绘这方面的题材就颇为得心应手。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逐渐将日常所见的现实题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使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见闻,增加历史知识,马海方一有机会就向有这方面阅历的老先生求教,同时也去书店购买一些老北京、老天桥、历史掌故、方言俗语一类的图书作为参考资料,许多历史的、现实的、眼见的、耳闻的、想象的生活场景与人物情节逐渐在他脑海中活起来,海方长年坚持画速写,街头巷尾、车站公园、集市上、马路边都是他观察写生人物场景的场所;有时还对着电视播放的节目画踢足球、赛马、歌舞等人物动态。但是,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的创作来看,画家更得力于默写,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海方所采用的没骨画法更是如此。用饱满的彩墨,一笔下去,人物的头面手指、胳膊腿的形态、动势、质感都在其中,然后用墨线稍加勾勒,以强化人物的形象、表情与结构;衣服与背景,更是阔笔纵横挥洒,尤其需要极其熟练的功力。在日常生活中,海方朴于外而慧于中,除了画画没有其他什么爱好,也无意介入机关中习见的那些无聊的人事纠纷,他常常是一个人作画到深夜,勤勤恳恳而乐在其中。他说过,几天不画就会感到手生。用行话说叫“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把重彩与工笔联系在一起,统称“工笔重彩”;而把水墨与写意相联系,称做“水墨写意”。在画史上,有许多优秀作品就是用水墨写意的方法画成的。但是,也有一些文人画家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排斥民间画家,往往把重彩画与“俗气”、“匠气”相关连。受画论所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山水诀》)的影响,马海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仅仅以水墨为主的传统画法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表现浓郁的民间风俗,热闹的集市庙会节日的喜庆欢乐、民间的婚丧嫁娶的场景等等,如果没有鲜艳的色彩,就缺少那种特有的气氛与活力,弄不好还有脱不开前人画法的陈旧感。因此,他通过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摸索,大胆地采用重彩与水墨相结合,在人物的动态与形体方面进行提炼与夸张,重点刻画人物面部表情和手与足的结构,衣饰则用石青、石绿、朱砂、大红,阔笔重彩,渐次形成色足墨饱、艳而不俗、色墨结合的风格特征。
在表现北京风俗民情方面,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在民国初年就创作过30余幅《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马海方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人物的造型和题材以及绘画的技法方面,都是很值得欣赏玩味的。
我为马海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著名美术评论家)
马海方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科技研修学院客座教授。
1990年《古都风情》获全国首届中国风俗画大奖赛一等奖。
1991年《旧京人物图卷》获第一届民族文化风情大展一等奖。
1992年《老天桥人物》获中国美术馆东方书画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1993年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办个人展览。
1993年《休闲图》获国际中国书画艺术大奖赛金奖。
1994年《旧京风情图卷》获西苑杯大奖赛一等奖。
1994年《旧京风情》人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5年《鸟人鸟事》获中国体育美术大展银奖。
1997年由香港心源出版社出版《北京风情画集》。
1998年获世界华人美术大展银奖。
1998年11月在瑞士举办个人画展。12月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12月获文化部群星美展银牌奖。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中美术鉴赏;渗透
一、让开放性课堂打破传统
设置开放性课堂,就要使课堂从此开始活跃起来,将课堂由传统的室内扩展到室外,更大地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扩展视野的一门艺术。民间艺术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一种美术形式。所以,传统课堂教学不能与它相提并论,民间艺术高于传统美术鉴赏。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接触民间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音乐或视频来进行了解和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室外寻找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在美术教材中有关于陶器、瓷器、壁画和木刻的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商店里售卖的瓷器和陶器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它们独到的美,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里面欣赏悠久的壁画,或是在民间寻找会木刻的匠人或是发现新的木雕工艺。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术和生活的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也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二、将民间素材加入到课本
民间艺术涉及广泛,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而教师不可能将这些精髓都包含进教材里。所以,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去民间搜集素材,进而丰富课本中的内容,弥补一些不足。该办法不仅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能促进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采访当地人或是询问教师等方法获取材料和素材,并进行汇总。然后,向班里的同学展示,有好的作品或材料也可以在学校里展览。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有一个课时是“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而民间美术品种又很多,它包括:绘画、雕塑、剪纸和编织等十几种。其中的剪纸,我们过年时贴的窗花就是剪纸的一种。当然,它在平时也可以装饰屋子,这时学生可以向当地的人们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对于雕塑,学生可以请教当地人捏小型的泥人,在获得民间素材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接着把自己的这些作品带回学校向同学们展示,也可以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向他们讲解制作过程和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