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0.05),说明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班成绩优于中医方向班,即提示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法。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 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中药学》是阐述、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但《中药学》内容庞杂,大部分同学反映中药难学,而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本人就几年来中药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中药是中医的理、法、方、药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有必要对学生讲授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例如,向学生介绍取象比类是中医思维的核心,在中药中亦有大量运用,如以皮治皮,以心治心,以核治丸等,从而引导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推导出药物的某些作用。如桑寄生是寄生在桑树上,犹如胎儿寄生在母体上一样,需要母体供给营养,因而具有安胎作用。到后面补益药讲到菟丝子时,只需向同学们介绍它亦是寄生性的,寄生在大豆的叶子上,与桑寄生相同,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菟丝子具有安胎之功。

2注重培养学习中药的兴趣

2.1加强直观教学中药学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为了激发同学学习中药的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中药。结合图片,解释药名的来历,如百部,先让同学观察其根部,然后再向其解释其命名的缘由。同时告诉同学在校园中就可以见到的一些中药,让其感觉到中药其实距离我们很近。并拿来中药的标本以加深印象。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2讲小故事通过引用经典的小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使同学们加深对药物治疗作用的印象,并激发同学对中药的兴趣。如在讲解木瓜这味中药时,向同学们讲解木瓜的有关小故事,使同学们在哈哈大笑之余,记住了木瓜是治疗脚气肿痛的要药。在讲何首乌这味中药时,向同学们介绍关于何首乌流传久远的小故事,让同学们记住了这味药善于治疗须发早白。

2.3引入病案该教学模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坚定学好中药的信念。同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吸收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如讲到酸枣仁时,给学生讲了名医马有度曾因此药而走上中医之路,并成为名医。他在药物运用中发现炒枣仁安神效果的确较生品为好,并在其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细心体会用药,在此基础上,几经改进,他们终于研制出安神新药——速效枣仁安神胶囊。

3运用比效归纳法

比较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区分事物的目的;归纳就是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总结,以加强记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归纳才利于记忆。通过比较归纳可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简单化、系统化,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较归纳法在《中药学》的学习过程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3.1讲清共性与个性在各论每章概述部分讲述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把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证等主要内容讲深讲透,使学生明确本章药物的共性。讲到具体药物时,指出其共性,指导学生与刚讲授完的概述部分共性相联系,并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推导出药物的主治证。启发引导学生从功效推导出药物作用,从而减轻学习负担。然后再求异,突出个性,重点讲授每味药物的特点与特性。

3.2同类药物中,相关药物或药对的性能的比较归纳如解表药中的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清热药中的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赤芍与牡丹皮等。

3.3同源比较即对来源同一植物,而药用部位不同的中药进行归纳,一般来源相同的,功效总有相同之处,桑白皮与桑枝、桑叶,瓜蒌与天花粉,但麻黄根与麻黄比较特殊,虽来源相同,作用则明显不同。如老嫩或加工炮制有异的药物之性能进行比较归纳。如,肉桂与桂枝,枳实与枳壳,青皮与橘皮,熟地黄与生地黄,胆南星与天南星,生大黄、制大黄、酒大黄等。

3.4引导学生以药物科属为纲归纳药物的性味、功用此方法不仅有助于记忆,同时亦可作为探索药物新功用的思路。如来源于矿物类、动物、昆虫、海产药多标以咸寒。五加科的多有补益作用,天南星科的多有毒,桔梗科的多有化痰止咳作用。如在讲党参时,告诉其虽有参名,却并非五加科的,而是桔梗科的,与功能止咳化痰的桔梗同科属,因此,在临床上亦有医家用党参来止咳化痰,从而扩展了学生的思路。

3.5同名而不同种的药物性能的比较归纳如川贝母与浙贝母,汉防己与木防己,川牛膝与怀牛膝,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等。

3.6功效为纲进行归纳具有相同功效的药物不仅存在于同类药中,在不同的章节中也有。因此,有必要对相同功效的药物进行归纳。如对具透疹、明目、通鼻窍、升阳、开窍、安神、安胎、润肠通便功效的药物进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比较。

3.7以相同病证为纲进行药物的归纳比较这种方法有利于以后方剂的学习和临证用药。又如常用治黄疸、虚喘、泄泻等病证的药物各有哪些,其作用机理有何异同等。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图表法;中医;教学

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目前我国各大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了中医学课程。但由于中医学的内容繁杂,理论抽象,且课时数少,对于没有中医学基础的西医专业学生,常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表式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图表教学法将教材化繁为简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8版《中医学》,其内容重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方面。相对西医理论来说,中医理论原本即抽象难懂,大篇幅的文字表述更让学生觉得艰涩枯燥,图表教学法则是要求教师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各章节的重难点,通过运用画图、列表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克服了文字抽象、拖沓等缺点,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的第三节脏腑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张表格,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一一列出,见表1,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便于记忆。

2图表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只有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不光是给学生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在反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了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理解。而图表的运用则可以使抽象的信息更形象、更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运用图表教学不仅可以以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现,更可以用大量生动形象、色彩丰富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刺激。例如,在讲授七情致病时,我们选取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图片便于学生理解,讲授悲(忧)伤肺时,学生看到的是林黛玉的图片,老师在此时提问:林黛玉得的是什么病?同学可以很大声的回答:"肺痨!",同时再引导学生林黛玉为什么得肺病,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忧愁伤及肺脏所致;范进中举中范进疯疯癫癫的形象也会让学生轻易的记住"喜伤心"这一知识。而在讲七情对气机影响的时候,我们选用怒发冲冠的女子和吓的尿了裤子的囚犯的图片,让学生深刻的记住了"怒则气上"和"恐则气下"。又如,在讲授中药章节时,因为授课对象并非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学习重点并非记忆大量药物的功效性能,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告诉他们中药不仅仅是植物,很多我们熟悉的动物、矿物以及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均可入药,并教会他们这些常用的中药的基本用途以及煎煮服药方法即可,且受条件所限,无法给学生实地实物参观的机会,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收集总结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中药的图片,包括该药物的原始状态(动植物本身)以及制成饮片之后的形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让学生在图片出现之后猜测是何种药物。实践证明,运用图片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对中药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更好的融入课堂。

3图表教学法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对于课时数极少的护理专业学生,如何让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掌握这一知识点,图表的运用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阴经和阳经,再用箭头将其按照循行走向连接,并标出交接部位,这样,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以及流注次序便一目了然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当复杂难懂的理论变为一张简单可视的图表,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使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1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及流注次序图

4图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图表法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总结归纳,每一张图表都是经过教师的多种方式反复考虑, 最后讲解时取其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方法,以及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对图表的运用更加熟练,并能学会自己总结归纳的方法,能将图表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达到了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图表教学法不仅挖掘出图表化繁为简的潜在功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探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而历数千年不衰。千年来,中医学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科学性和价值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我国号召实施课程改革系统工程,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入门学科,其中的理论内容较深奥,鉴于这门课程涉及到临床、护理等非中医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大多数对中医学的认识比较粗浅。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突出中医理论特色,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以便于非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理论感兴趣,并能较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一、调整教学的内容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对教学内容进行三级分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每章内容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重点全面讲授,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简单扼要的介绍,并要求同学们熟悉其中的医学道理;而了解的内容,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整个教学过程要力求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修订了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 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不同,修订了教学大纲并随之调整了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这三门课程中医基础课程的内容之间存在交叉、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重新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这三门课程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现已完成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3.坚持对于集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中医教研室一直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尤其是近年学生班次、专业的转变频繁,教材的更新,学术的不断发展,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集体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中医教研室每周集体备课一至二次。坚持学术讨论、相互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立了各种教学工作制度、教学档案,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已经成为习惯。

二、教学思维的拓展

近几年,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学术领域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碰撞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二者孰优孰劣的讨论相当的激烈。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阐述中医理论知识之外,可适当拓展开来,比较中医西医学在医学理论、疾病诊断和用药治疗中的差异。不回避差异,正视各自的优缺点,科学的对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的方式方法。

三、理论与临床的结合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参与临床医疗诊治工作,认真收集病例及症状资料,以照片、影像等形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并将临床病案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能通过实际理解中医理论知识,改变对中医理论晦涩难懂的印象。

四、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传统的一讲到底的理论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在多年教学方法积累基础上,总结“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启发式、讨论式、归纳式、联系式、自学式、寓教于乐式、中西医参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种多元化教学法,对于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将教学方法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新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五、开设相关选修课程

在过去,中医学基础是一门传统的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也没有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教研室向学校申请开设了多门辅助课程,让学生能较全面了解中医学知识,课程包括:《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食疗学》等。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

1.主要应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适当运用国内较好的教学课件 我校现已制作出了本科《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中医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课件,均已应用于教学当中,且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校内外专家的好评。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中医诊断学 教学质量 见习教学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床见习课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接触病人的开端。它通过在见习过程中对典型病例的直接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强化了对学生四诊操作技能、辨证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去全面正确地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病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动手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首先任课老师临床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质量。带教教师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做好示范,讲解要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以逐渐提高学生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五人一组,分别对病人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教师在现场旁听。然后带教老师适时进行小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一步对病史部分的缺陷予以归纳讲评。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认识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用实践检验中医理论,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关键词: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症状特点;中医证候特点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409-05

Study on TCM Symptoms and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LI Fengyi1,TIAN Delu2,SUN Jinhui2, ZHANG Daoming3, ZHAO Xianjun4,BATU Deligen5,LI Qunwei6

(1.No.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2.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3.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Beijing 100029, China;

4.Medic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133000, Jilin,China;

5.The Affiliated Hospital Innermongoli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ongliao 028000,Innermongolia,China;

6.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00,Shandong,China.)

Abstract: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was the investigative emphasi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TCM had some advantages in prevention and cur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and the study on "syndrome" was TCM research focus nowadays.Though adopt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overally gathered the data of four methods of examination and correlat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patients,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and TCM pathogenesis from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ey words:alcoholic hepatic fibrosis; TCM symptoms characteristics; TCM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研究的重点,近10余年来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优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在临床及基础研究领域都获得了许多成果。酒精性肝纤维化“证”的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但至今尚无一致可重复的相关文献报道,更缺乏数理统计支持的多中心证候特点分布临床资料。本研究试图在此方面进行探索。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信息,以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特点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所有病例于2004年6月-200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科、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泰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共5家医院,按统一研究方案收集,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最后共收集合格病例199份。调查表均由消化科医院临床医生填写。

调查表中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资料的内容:包括中医面色、舌脉、全身症状(口味、肌肤、二便)、脾胃症状群、肝胆症状群、肾及血证症状群等共136项(详见《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证候调查表》)。全部症状均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标准进行分级量化:按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性质程度与外界刺激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综合量化,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量化为0、1、2、3;难以分级的分为不出现与出现,记为0、1。

1.2 研究方法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应用主成分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1]。主成分分析就是寻找潜在支配因子的分析方法,即将相关性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症状)归于同一类中,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变量(症状)之间的联系。主成分分析的工作原理比较符合中医“辨证”的思路,“证”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所作出的病理性概括,即“证候”,是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因子);症状是机体内在病理状况的外在表现,是外在的、受“证”支配的因素(变量)。本研究就是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将酒精性肝纤维化四诊信息中的相关部分提取为支配这些信息的因子,进而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特点。

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南京的诊断标准和日本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酒精量>40g/d,女性略低;或2周内有暴饮史;②过度饮酒出现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为酒精性肝纤维化者;③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酒精性肝纤维化组织学改变者;病变的主体:a、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b、肝细胞周围纤维化;c、从肝细胞囊开始的星芒状纤维化。出现其中一项或全部;④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坏死者;⑤血清HBsAg阳性但HBV-DNA阴性者;⑥年龄范围为25~70岁;⑦合并脂肪肝的纤维化(即脂肪肝加肝纤维化)病例亦归入此类。

肝纤维化的定性诊断注意事项:①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很难诊断酒精性肝纤维化。在未做肝活检情况下,应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测定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可间接了解肝纤维化的有无,门静脉主干内径>13mm,脾静脉内径>8mm时,排除测量时的影响因素,提示有门脉高压的形成,肯定已有肝纤维化的存在。②肝和/或脾大。

2.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5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血清HBsAg阳性,HBV-DNA阳性者;④血清学检测证实有HCV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性肝炎或隐源型肝炎者;⑤合并肝癌、肝性脑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⑥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⑦原发性和/或继发性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神经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⑧精神异常不能表达自身感受者。

2.3 中医相关辨证标准

参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相关内容。

3 结 果

3.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症状分布特点

对199例患者88个症状、舌脉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初步表明(见表1),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症状。舌脉病态改变也较突出,在以上88个症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3.2.2 主成分法提取因子 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有12个,其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0.241%。

3.2.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分布特点 用主成分法,经最大方差旋转法旋转变换,提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仅列出大于0.3的因子系数)。

从表3得出的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按因子系数大小排列如下:

F1:腹痛欲泄泄后痛减,手足麻木,胃脘疼痛,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头晕,心悸(心慌),潮热盗汗,怯寒,夜尿频多,骨蒸发热,皮下瘀斑,齿松发脱,腹痛绵绵,口渴喜饮,口渴少饮,头身困重,喜太息,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减退,(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健忘,牙龈肿痛,口淡不渴,气短,五心烦热,耳聋,口燥咽干,懒言,耳鸣,齿衄,情绪抑郁,自汗,浮肿,肠鸣,矢气,,身热不扬,烦躁易怒,呃逆,嗳气,便血,失眠,胃脘灼热,口腻,便溏不爽,大便稀,吞酸,遗精,神疲,胃脘嘈杂。F2:身目发黄,口干而苦,小便短黄,胃脘嘈杂,不欲食,吞酸,胃脘灼热,脘闷,便溏不爽,口腻,肝和/或脾肿大,口燥咽干,食少,面部赤丝,失眠,肠鸣。F3: 嗳气,呃逆,自汗,耳鸣,情绪抑郁,便血,吞酸,胃脘灼热,矢气,烦躁易怒,恶心呕吐,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心悸(心慌),口渴喜饮,失眠,骨蒸发热,健忘,口腻,肠鸣。F4:腹胀,食少,口淡不渴,肠鸣,不欲食,便溏不爽。F5:面部赤丝,减退,齿衄,肝和/或脾肿大,(肝区、胃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尿频多,烦躁易怒。

F6:大便秘结,排便无力,懒言。F7:肌肤甲错,身热不扬,失眠,牙龈肿痛。F8:乏力,神疲。F9:胁肋(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肝和/或脾肿大。F10:脘闷,口腻,不欲食。F11:矢气,肠鸣。F12:牙龈肿痛。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证”相关临床判断标准来分析上述12个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可以得出每一个因子所代表的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特点:

F1的证候特点:属寒热虚实错杂;从所包含的变量分析,脏腑定位不明确,但主要症状表现为肝胆脾胃系统,兼见其他系统表现,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错综复杂的症状较符合,故F1的症状群代表“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综合表现。F2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胆热盛,病位在肝胆。因较符合“肝胆湿热”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胆湿热”。F3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病位在肝。因较符合“肝气郁结”的辨证标准,故拟为“类肝气郁结”。F4的证候特点:属实证,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的临床表现。病位在脾,故拟为“类湿邪困脾”。F5的证候特点:属虚实夹杂,虚症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实证表现为瘀血表现,拟为“类肾虚血瘀”。F6的证候特点:属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病位在脾,拟为“类脾气虚”。F7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无内在联系,脏腑定位不明确,无法判定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8的证候特点:属脾气虚证,与F6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脾气虚”。F9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瘀血阻络,病位在肝脾,拟为“类瘀血阻络”。F10的证候特点:属邪实,主要表现为脾为湿困,与F4的证候特点相同,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二者可合并,拟为“类湿邪困脾”。F11的证候特点:该因子所含变量较少,只是脾胃系统的一个症状,无法判定其证候归属,予以删除。F12的证候特点:该因子只有一个症状,缺乏脏腑定位变量。无法辨别证候归属,予以删除。

3.3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证候特点分布(见表4)

4 讨 论

证候的辨证可划分为古典(传统)辨证诊断和现代辨证诊断研究两个历史阶段。前者的方法包括“依据症状诊断”、“结合病因诊断”和“治疗性诊断”3种,都是定性的经验诊断[1]。后者是从80年代开始,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期间,其特点是:一方面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诊断研究的各种探索;另一方面建立西医微观指标与中医“证候”的联系: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随着中医学科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传统的辨证过程,即医家以“四诊”为手段,获取了患病个体的直观信息,进而根据中医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思辨,并借助一定的标准,将其归属于相应的证候类别。今天,人们称之为宏观辨证,其作为判别依据的标准则称之为“证候宏观标准”。而制定“证候宏观标准”的过程就是证候规范化的过程,是对中医学术系统整理、统一规范、全面提高的过程。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中医对证的诊断为中医学所特有,故应立足于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且利于对外交流。

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遵循中医临床观察的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在明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为该病中医证候的分类、病机的探讨以及临床治疗措施的制定等方面做些探索性研究。

4.1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大于50%的依次为:舌苔厚腻、神疲乏力、胁肋(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肝和/或脾大、腹胀、食少、口干而苦、脘闷、舌胖大荣润有齿痕、身目发黄、舌苔白、气短、大便稀、烦躁易怒。该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舌脉病态改变与临床基本符合,提示在临床诊治该病时应重视舌脉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患者早期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也既是所谓的“无证可辨”,此时对舌脉的诊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病性以邪实为主 虚实夹杂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6类中医证候特点中,具有类似“邪实”性质的有4类;在199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中,这些证候特点的分布也以类似“邪实”的为主(63.30%)。邪实,主要包括(类似)湿/湿热、气滞、血瘀;类似“虚实夹杂”性质的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14.57%),主要表现为类似“肾虚血瘀”的证候特点;虚证主要表现是脾气虚(22.11%)。

4.3 酒精性肝纤维化病位主要在肝脾 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应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4类类似“邪实”证候特点中,“类肝胆湿热”(16.08%)、“类肝气郁结”(10.05%)和“类湿邪困脾”(23.61%)的病位主要与肝脾(胆胃)有关;在“虚实夹杂”中,“类脾气虚”(22.11%)的病位与脾有关;“类肾虚血瘀(14.57%)”的病位与肾有关;“类瘀血阻络”(13.56%)无定位依据;从所涉及的证候特点分布频数及结构比来看,病位主要在肝脾,与胆胃肾关系密切。

4.4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病机主要为湿热内蕴 气滞血瘀兼有正虚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名,但中医对酒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疾病的记载和认识远于西方各国。中医学认为,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湿、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酒邪伤人,多现湿热实证,也可以直接损伤人体正气,导致脏腑亏虚。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肝脏病的病因概括为“热”、“毒”、“湿”、“痰”、“虚”、“瘀”等。对于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不但认识到酒性(外因)在本病形成和病机演变中的作用,还揭示了体质内因是本病发生和病机演变的基础。如《世医得效方》曰:“大抵五疸以酒疸变症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说明酒邪伤人,因人禀赋不同而异。

导师田德禄教授在继承古代医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认识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归属中医“酒癖”范畴,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血不和,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导师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分3期。初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蕴结中焦,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搏结,或阻于脘腹,或停于胁下,为伤酒之证。此时病位在肝脾(胃),证多属实属热,以气滞、血瘀、湿阻为主。中期:病机为酒毒湿热之邪留滞中焦,聚而为痰,阻碍气机,致气血痰与酒毒湿热相互博结,凝结成块停滞于腹中则为积块,或留置胁下而为痞块。病位在肝、脾,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为酒癖之证。后期:病由肝脾及肾,邪势未衰,正气已伤,正虚邪恋,此时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而成酒臌之证。导师根据以上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拟出具有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清热祛湿、活血软坚作用的复方“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在临床实践和实验室基础研究都得到了验证 [3-7]。

本实验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归纳总结出的类似证候的特点是以为邪实为主,虚实夹杂,邪实表现为湿热、气滞、血瘀;正虚主要是脾、肾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从中可以部分归纳出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这与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8],本研究结论验证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病机把握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190.

[2] 张道明,王远新,赵洪川,等.酒精性肝病-附136例临床与病理[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5(3):196-201.

[3] 丁霞,田德禄,焉小丽,等.调肝理脾方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58-61.

[4] 赵丽云,丁霞,蒙一纯,等. 调肝理脾方抗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5-27.

[5] 丁霞,田德禄,蒙一纯,等.调肝理脾方对肝脏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0,7(2):15-18.

[6] 丁霞,蒙一纯,田德禄,等.调肝理脾方对HSCDNA及RNA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23-25.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中医内科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如此繁杂的课程内容相对的是有限的课程学时,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下(如我校为36个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应突出中医学中重点的内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客观,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了解方药的基本知识,辩证使用中成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因为课本的编排系统性、完整性及逻辑性很强,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大学的教学和学习与高中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目录学生要知道哪些章节是教学重点教师会详细讲解,哪些章节需要自己学习,哪些章节之间有知识的交叉和延伸需前后联系学习,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对这门课程的恐惧感。比如藏象这节内容可以和脏腑辨证相联系,藏象介绍生理功能,脏腑辨证介绍病理表现,教学和复习时正常与异常相比较,使知识精炼,有理可寻,易理解掌握。

二、教师需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学重点,启发诱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中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阴阳五行属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外在的表象以认识判断人体内部的变化。[1]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以及辩证论治等理论和专业术语,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点,但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设计教学时,应结合讲授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如:在讲辨证论治时,可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叙述表证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后,教师在分析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时结合板书或幻灯片层次清楚的呈现外感表证的临床表现、证型及治疗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分类列出后与证型及治疗之间用箭头标示,思路清晰,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又可在治法上引出同病异治的概念。轻松地讲解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中医学内容已经很广泛,但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中医药现在的发展情况补充中成药使用的内容。在校短短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处方用药的学习结果,而且由于传统中药制剂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中成药的发展异常迅猛,无论中西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9年11月30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与2004年版的医保目录相比,中药产品种类从823个扩大到了987个,数目提升19.9%,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44.4%提升到45.9%。[3]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下,教会学生中成药的使用,可使学生在学完中医学后,应用所学知识有效使用中成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虽然中成药的剂型多、药品名多,但中成药的功能和我们所学方剂是类似的,如益气养血、平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需谨记在选择中成药治疗时,无论外用还是内服依然要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

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是在第一个学期学习中医学,对于以前未接触的新内容,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90后的学生表现欲很强,不愿意听教师滔滔不绝的专业讲述。因此在讲解绪论时,可介绍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著作,如“杏林春暖”、“扁鹊斥秦王”、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论》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和推拿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四肢常用腧穴进行针刺,让学生自己定位、针刺,感受酸、麻、沉、胀的针感。整个实践课中学生主动积极,充满疑虑和惊喜,是学生反应最深刻的一堂课。

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存在认识误区,需培养中医思维

西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有部分学生看到阴阳五行等概念时,会对中医学的认识产生误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学生认识存在的误区及学生对中医药的感受进行讨论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学的发展史证实了中医学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肯定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医学界对天然药物的优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方正在掀起一股回归自然的热潮,一些西方国家已开设有中医学校,针灸已纳入医保范围,今后中西方医学交流必然更加频繁。[4]

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差异成了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一大难点。教师需在教学中,适度培养中医学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国古代先人对周围的事物,包涵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进行广泛的观察,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和养生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5],它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西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所以学生学习中医学,不能用西医学的知识来理解。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可结合自然环境来理解中医学中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脉象对应季节表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气温温暖而湿润,人体腠理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多山,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的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夏季多热病,冬季多寒病。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在学习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的同时,又有新的疑问出现,现在去中医院看病也要做抽血等检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外,也必须结合时展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所教授的课程。中医学并非完美无缺,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好的诊断方法。中西医学最基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以人体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实践中,首先,应从教材课时、学生等因素出发,明确教学目标,这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授学生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和操作能力,改善远期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李伟,赵延奎,郭洪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开发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141-142.

[3]佟子林,贾鑫.医保目录中三甲医院中成药的使用情况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医药指南,2011(2):168.

[4]陈健安.中医学在西医院校的教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5):505-506.

[5]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6]杨超,单磊.关于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5):35.

[责任编辑:陈明]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课堂拟临床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多年来优质教学的改革成果。《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拟临床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中医内科学》课堂拟临床教学中,能有效地建立学生良好的辨证思维,处理好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临床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学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辨证分析能力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且《中医内科学》在考研中医综合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分值[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拟临床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临床治疗中的要点。

1 课堂设计

以水肿病证为例进行课堂设计,时长2课时,利用15 min引入病证,通过病例实况录像、幻灯图片、文字解读(疾病名称隐去)等教学媒体分析水肿病不同证型病案7例,其中2例为疑难病案,教师在这一环节,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明确目标,学生在这一环节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归纳,并完成学生模拟临床四诊及其他检查、资料收集(复习诊基理论和技能),以此掌握病证的主位;15 min启发病证归纳,分析病案特征,导出教学病证的病名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师在这一环节讲解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提问突破重点难点,学生在这一环节思考、领会、记忆,寻找证候共同点,总结临床特征,找出诊断依据及诊断要点,同时掌握病证和鉴别诊断;25 min精讲,分析辨证、治疗要点,治疗方法,方药运用,用药注意事项、临床分型及类证鉴别、疑难证的辨证思维、各证型常用方剂、中草药的归纳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答疑、个别辅导、指出临床治疗注意事项、呈现病症分型、主讲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病例实况录像、幻灯、文字解说,多感官学习临床思维,比较各证型异同,讨论、提问、归纳,记忆学会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找出不同证型的辩证要点、治疗要点,确立证型,拟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复习中医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相关知识),掌握辨证方法、诊疗原则、方药运用;15 min进行讨论分析启发,主讲病案发病机理、症候机理、疾病转归、经典理论观点及参考书目,教师应巡视、收集问题、答疑、个别辅导,呈现病因病机流程图,介绍教学内容,学生以中医基础理论解释样本组病案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理解病因病机、症候机理、疾病转归;15 min完成病因、转归分析,引入中医预防、调护、历代辨证治疗观点最新临床进展参考书目,教师通过文献综述、引入临床尚未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学生思考、领会、笔记、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结合病案拟临床调护承前启后、激发探究欲望,熟悉预防、调护方法,了解源流、进展;最后5 min通过练习题、病案录像、投影等完成模拟病案诊治,教师进行巡视、监督、评判、答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2014级中医本科学生及针灸专业学生,2014级养生专业学生,累计参加研究的学生共338人,通过分组教学对比,即对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为拟临床教学观察组与常规教学对照组,开展一段时间教学之后,随机抽取学生的课堂吸收率检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检测内容包括水肿、中风、黄疸、胸痹心痛、痹证5个环节。为了防止心理紧张影响检测结果,对2013、2014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两届学生心理指标均为合格。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2 教学观察方法与结果

在进行高校生课堂教学中,有4名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即选择了中医本科2013级学生23人,2013级针灸专业学生7人,共30名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观察记录,理论注意人数为148人,记录结果见表1。

2.3 心理相关问题的调查方式

为了认识学生对临床试验活动的态度与兴趣,因而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来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发出148份问卷,有效回收利用148份,把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2.4 学生的学习测验

为了更好测验教学目的的实现程度,大学考试中心必须要依照教学大纲里的规定,拟出符合国家题库的医学题型,试题容量很大,并且要求内容要全面覆盖教材,其中包括全部的试验内容,学生在进行测验过程中,随机抽取2014级学生45份试卷,继而进行试验内容与相关试题的分析并记录好成绩。

3 讨论

拟临床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表1可知,高校学生在进行课堂拟临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高,相比传统教学过程,拟临床学生对病因病理的理解明显更透彻,对学习过程中的总结也更加合理规范。拟临床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临床医学难题更好的体现出来,然后教师学生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归纳,教师主动向学生提供问题解释并进行问题探索分析,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更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内科学》拟临床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理状态更趋于健康,大部分医学高校学生对拟临床教学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在拟临床教学下学习更加端正认真,对拟临床教学方法的学习满意[3-4]。拟临床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明显易懂,学生在拟临床教学下可以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并开展临床治疗[5-6]。拟临床教学法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归纳范文

    直观教学法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其认为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种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接触。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直观教学法,进行多感官刺激,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视频、中药药材和饮片图片及标本,并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全面、直观、感性地认识中药。如中药学中煎药法和特殊煎法的内容,涉及许多实验物品,可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影像、动画等方式,将中药的煎煮过程、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和机器煎药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可在上课时,准备煎药器具、中药材饮片(如陈皮、生姜等)等物品,结合讲授进行演示,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高度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种素材,形象、直观、生动、交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学习中药学的兴趣,这样可以优化教学手段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其含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问题为起点,学生的学习内容围绕问题所架构;偏重于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老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所学知识,体现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关键”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师来说,PBL教学法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把控每味中药从本草渊源到现代研究及临床实际应用,教学水平提高明显。对于学生来说,PBL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转换了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进一步得到锻炼。但由于设施限制,供学生浏览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有限,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有一定障碍。

    3基于PBL的多方式组合教学法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基础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所以应重视中药学教学改革。中药学教学对象主要为低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并结合中药学系统讲授大量专业知识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学不能以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不同教学方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基于PBL的多方式组合教学法对中药学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根据中药学教学大纲、知识体系的特点以及章节的内容安排,整理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设计出对应的问题,重点强调每一章药物的共性和每一味药物的个性特征,同时涉及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学科内容,从而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每节课内容由一个小组负责。将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和讨论的问题提前发下,便于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讨论。由小组自己决定时间讨论,把有争议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课前交给教师。

    课堂上,由组长将本组讨论的结果讲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于讲述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强化学生记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这个过程就是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入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存在疑问和分歧的内容以及难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同时结合中药药材及饮片标本,引导学生注意学校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应用传统教学法,对每章节的讲授内容归纳总结,将前后、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对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授较大容量系统专业知识,这样学生在前面对所学内容理解、思索的基础上,可以集中记忆,掌握学习重点,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