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家园范文

生态家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家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家园

第1篇:生态家园范文

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周日,我们一行十多人分乘三部车,在熟悉路况的该村乡贤的带领下,向着憧憬中的桐梓洋进发。从206国道到北斗镇再到拾荷村,之后的所见所闻就完全是一种陌生的体验了。一条大约3米半宽的水泥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两旁忽而是茂密的树林,忽而又是险峻的岩壁,与都市里的喧嚣市井况味截然不同。走到半山处时,水气浓重,云雾空鳎能见度越来越低,清新的山风带着微雨,给人阵阵凉意。我竖起衣领,依然忘情地将自己交给那啁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清泉―人在车上,心已在景中。

拐过几个弯,山道上豁然开朗,天空放晴,地势也平坦许多。我们的第一站―桐梓洋林场到了,这是丰顺县最大的一个国营林场,有着众多的杉树、松树、麻竹等林木,职工不多,却在这人烟罕见的深山里默默守护着这一片山林。

目的地桐梓洋村距离林场还有十多公里,我们对林场简单了解之后便继续赶路,而这又是一段视觉的享受,那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竹子所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绿,更是填满你心胸、脑海甚至灵魂的一种颜色,可以入心、入梦。时值暮春,正是竹笋生长的旺季,碗口般粗壮的竹笋裹着黑褐色、布满绒毛的外壳,笔直挺立,像一把把利剑直指云天。据介绍,这是一种叫苗竹的竹笋,在它刚破土而出时采来食用,鲜美可口,是应节的美味。还有一种较矮小细密的竹子,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苦竹了,我们春天常吃的苦笋原来就是这样,真是长见识了。路上,我们见到不少三五成群的采笋人,他们爬山越岭,钻进密林中辛勤劳动,把鲜嫩的竹笋采回家加工销售。我心中暗暗思忖,这么好的竹子,扎根大地,生生不息;这么淳朴的山民,守护家园,勤劳致富,莫不是与桐梓洋的灵山秀水滋育还有革命圣地的熏陶激励有关?

中午将近,我们也终于到达了桐梓洋村,热情的村干部和回家投资发展的乡贤薛镜华先生早已等候多时。这是一个四周青山环抱的小村庄,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所在的桐新村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村子里的住户大部分已迁出,目前,留下来的几家人以种茶、养蜂、加工土特产为生。薛先生也是革命后代,他拿出自家今年出产的新茶,用山泉水煮沸了冲泡给我们品尝,那清亮、淡黄色的茶汤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入口更是甘香无比。薛先生深情地给大家讲述了发生在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传说典故,那精彩又惊险的一幕幕仿佛把大家带回到了硝烟弥漫、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

女村干部告诉我们,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就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尔后,我们参观了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炮楼岽的炮楼残迹、环形战壕、宿营地以及根据地的门户黄蜂溜隘口等红色旧址。这些革命场所,大部分已成废墟,留下来的也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我们期待有识之士能多宣传和呼吁,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能得以系统的保护,也让老区桐梓洋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桐梓洋村附近的山上,有一个高山天池,四周青山树林倒映在水面上,宁静的湖面不时掠过水鸟的身影,堤坝上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白的是金樱子,红的是山杜鹃,与周围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的各种绿,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行走中,人不知不觉就成了画中人。

往水库左边方向前行,不多时,一个刚刚开垦的近200亩的茶园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垄垄整齐的茶苗在春日暖风中舒展着稚嫩的身躯,呈现出勃勃生机,这就是企业家薛镜华先生于2015年开工的高山生态茶种植项目,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具有发展高山茶业的优良条件。我们不难想像,假以时日,桐梓洋村生产的高山优质、无污染的绿茶,定将广受欢迎和推崇。

返回村子时,遇到群刚收工的采茶工人,她们面带笑容向我介绍了采茶的生活情况,这些临时性像候鸟一般随着季节流动的外乡人,言谈中也纷纷流露出对桐梓洋这个秀美山村的喜爱之情。

午饭中有当地出产的苦笋、苗竹笋煮咸菜肚肉、猪红煲和茴香猪杂汤,虽然简单但可口,是一顿难忘的农家美食。

返程路上,我们沿途在青青竹林体验采笋的乐趣,又在峡谷清流边流连忘返,定格下一张张靓丽的倩影。

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的老区采风之行顺利又开心,而更多关于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美丽风光尚来不及细细品味。我也不由地想起文史研究者罗培衡先生的遗作:

桐梓洋上寻圣踪,千仞奇峰曾卧龙。

第2篇:生态家园范文

2001年乌镇被列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2004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并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09年荣获国内首个亚太旅游协会(PATA)生态金奖。短短十余年,乌镇从一个没落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内各大古镇中的翘楚。

历史遗产保护再利用

乌镇在保护历史遗产与营造现代生活环境中,充分重视了古镇保护与当地居民生活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在国内古镇保护项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概念。即除了强化保护对象的遗产价值外,更重视古镇社区生活实用功能的完善,实现古镇保护、旅游开发以及社区生活设施的协调发展。为此,乌镇以“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保留现代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保护古镇整体风貌为前提,采用“管线地埋”、“雨污分流”等先进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多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漫步乌镇,在古老的石板路之下除了管道燃气、水电和通讯管网以外,更有着成熟高效的雨污分流收集系统;宿在乌镇,每户民居不但进行了卫生设施的改造而且还接入了直饮水管线、宽带、卫星电视和无线网络。

基础设施的改造还了古镇一个优美的外部天际轮廓,更使古镇具备了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内在功能。当今的乌镇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古老博物馆,更是一个传统工艺保存完好,现代科技相得益彰,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古镇生活社区。

2012年5月17日至21日,乌镇以“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主题的展馆,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正式与国内外观众见面。世博会闭幕后,展馆被整体撤回乌镇,于乌镇西栅向海内外游客永久展出。

旅游产业改善环境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乌镇充分考虑到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古镇保护可能带来的压力,妥善处理了保护区与旅游功能区的相互关系。乌镇自实施保护工程以来,每年确保保护资金的到位,将旅游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更大范围的保护中。乌镇总结出了一条“先行古镇保护,适度旅游开发,旅游反哺保护”的良性发展道路。具体承担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的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不断致力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旨在留住原住民,保证本地文化精髓的传承。数百名专业古镇保护人员十多年如一日辛勤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使得保护区内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抵御白蚁、台风、旱涝等生态自然灾害的能力持续增强。同时,为改善古镇整体环境,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最终促成了保护区内原有的15家污染企业的整体搬迁。此外,乌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相关条款制定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因素检测标准,检测结果连续数年达到优良,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绿色湿地营造天然氧吧

乌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是浙江省平原造林的先进单位,尤其是在实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来,乌镇景区将保护古树名木,营造生态绿地,作为整个保护系统中的一件重头戏来抓。对百年以上11棵古树、7棵名木和40棵珍稀名贵树木,派遣专门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级重点养护,对树龄在50年左右的野生植物银杏4棵、榉树5棵、香樟树14棵等,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许多与同类树种相比,规格大,树龄高,比较稀有的树种也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在景区引进鹅掌楸(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乐昌含笑、红枫等珍稀品种,在景区内予以种植、繁育和精心保护。

乌镇景区现有挂牌说明树木名称及树龄的重点树木129棵,其中重点保护及有记录的古树名木58棵,绿化保护率达到100%。特别是在西栅景区老街以北的湿地区,更是郁郁葱葱、翠绿生津,整个景区的绿荫覆盖面积达到40%以上,可以称得上是浙北的天然氧吧。

第3篇:生态家园范文

关键词:农村;低碳生活;低碳生态;节能降耗;绿色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30-02

1 引言

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给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明显。地球温度上升已经导致两极冰川消融,这将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同时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侵蚀,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在我国各地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我国人口近6成是农村人口,地域分布广、生存环境各异,有些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尚欠发达。因此,为了有效农村改善生态环境,应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将农村打造成低碳生态家园。

2 建设低碳生态家园的对策

2.1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低碳生态意识

今天的农村,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家用电器和现代化交通工具增多。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都需要耗能,无论是消耗燃油还是电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向大气排放CO.2,会对生存的空间造成各种污染,致使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应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倡导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多吃素食,少吃肉食,减少食品生产过程的能源浪费。通过低碳生活知识讲座、分发宣传材料、办板报、小品演出等方式,让农民掌握如何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绿色出行。

由于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对低碳生产、生活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尤其是农民缺乏低碳生产、生活的启动资金和技术,这都妨碍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广。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多种宣传形式,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同时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建立和完善配套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低碳生产、生活示范户、示范村,让农民确实感到低碳生活、生产的好处,并从中得到实惠。对条件成熟的村庄,要培养骨干、以户带村,稳步推进。鼓励农民探寻和应用低碳生活技巧,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争做低碳生活的创新者。

2.2 促进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和谐共生环境

(1)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延续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一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强调遵循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外部投入物质。有机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有利于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所有成员间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2)农民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有选择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通过借鉴美国有机农场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如应用现代农业机械,选用作物新品种,先进的水土保持技术、有机废物和作物秸秆的利用技术;不用或少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饮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病虫害主要通过轮作和生物防治以及保护天敌来控制。在我国,各地都涌现出了很多绿色高价值大米、水果等农产品的典型事例。在有机农业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在害虫防治方面,出现很多环保的杀虫措施,如用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液等有效消灭农田害虫;用石灰熬制的石硫合剂可有效防治果树病虫害等。有机农业的推广,可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有机农业将成为“低碳经济”要求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食品安全、能源短缺等最佳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2.3 科学开发利用秸秆,建立低碳循环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耕地1亿hm2,年产秸秆7亿t,开发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新技术、新设备对农作物秸秆的增值、农民的增收、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秸秆的主要用途是用作饲料、肥料、燃料、原料。微生物青贮玉米秸秆技术不仅减排,还使养殖户受益,经济效益可观。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节约化肥和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可提高果菜品质,增收明显。将秸秆用于孢菇生产,不仅使秸秆有了新用途,还让农民有了增收新途径。形成了“秸秆――食用菌――沼气――肥料”的循环经济模式。

2.4 树立科学种田意识,改变耗低效方式

2.4.1 科学施肥、灌溉

要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应做到科学施肥。目前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仅为30%~50%,化肥利用率低间接导致能源浪费现象突出。因此,必须提倡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田土壤的通气条件和酸碱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化肥利用率的提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求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数量,避免农田土壤中氮肥过剩。节水灌溉是获得稳定高产的技术保障。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应高度重视节水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

2.4.2 改革耕作、种植方法

要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方法,探索总结建立高效、生态、节能的耕作技术。提倡垄作免耕。过度耕作使土壤中的碳素释放,是农业排放碳的主要途径。垄作免耕可以通过保存土壤中的碳含量、减少耕作动力投入、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可在小麦种植区推广“小麦――玉米”或“小麦――绿豆”免耕栽培技术。

2.5 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2.5.1 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的一切绿色植物,包括森林、菜地、农作物等,都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能够消除CO.2,生产O.2,消烟除尘、杀菌吸毒、防风固土、隔音减噪、改善气候。然而多年来林地、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已造成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6.9%。森林草地大面积减少使大气中CO.2量不断增加,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和极端天气不断发生,退耕还林还草刻不容缓。

2.5.2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

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政策扶持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的退耕还林、还草取得极大成果。由于政府向农民提供造林种苗补助、生活补助、粮食补助等,极大调动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生态林、时令水果采摘园、牧草等。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风沙的侵害,优化了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农民在植树区或果园内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提高了蛋肉的品质,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6 开发绿色环保能源,优化农村低碳生态

绿色环保能源包括太阳能、沼气、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只要合理利用,都可造福于民。尤其是太阳能与沼气,在全国各地农村都可普遍推广利用。

(1)太阳能作为天然的、无害、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已经成为21世纪备受瞩目的替代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改燃煤温室大棚为太阳能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减少燃煤过程中的烟尘排放。北方大部分地区几乎常年都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洗菜、洗衣等,从而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

(2)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不仅能基本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在解决农业用肥、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起着很大作用。发展沼气既发展了低碳农业,又增加土地有机肥含量,减少了化学农产品,是解决广大农民生活用能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各级政府都积极鼓励农村户户建沼气池,并从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力扶持。沼气池建成后,人畜粪尿和农作物废料经过沼气池发酵,则可得到“三沼”――沼气、沼渣、沼液。沼气可用来做饭、照明,沼渣和沼液是沼气发酵的残留物合成的沼肥,可用作为饲料或作为种植优质农作物或瓜果等的肥料。农作物、蔬菜的茎叶可代替部分饲料喂养牲畜。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循环能源链“养殖――沼气――种植”。沼气池的建设,改变了农村人畜粪便的露天堆积陋习,消灭了蚊蝇滋生的温床,阻断了疾病传染的传播源,农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沼气池的建设,带动了畜牧业,养殖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由于养殖业的收益远远高于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农产品,所以为农民创造了节资增收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态家园范文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意见》(冀政[20*]48号)和《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经县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配套工程,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态无害化”。大力推进以农村沼气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省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能有效解决农民生态用能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是带动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三结合”(与发展畜牧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相结合)沼气工程,加强示范引导和政策推动,实现全县以发展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快速发展。

工作目标:20*年,新建沼气工程4200个;20*年,新建沼气工程5300个,全县使用沼气的农户发展到16400户,沼气普及率达到11%,沼气建设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立足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施方案》。要引导和支持种植、养殖大户,采用“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或“四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大棚)等多种建设模式,上联养殖业、下带种植业,建设沼气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

2、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广大农民既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工程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搞好宣传发动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镇和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专项宣传活动。县电视台要开设宣传专栏,积极宣传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各项政策、介绍典型、推广技术,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和自发行为。

3、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各镇和相关部门要及时发现、善于总结、切实推广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每个镇要确定4-5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确定20-30个示范户,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等形式,充分发挥“三沼”(沼气、沼液、沼渣)带“三料”(燃料、肥料、饲料)促“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各类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中受益。在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不搞硬性摊派,不搞“一刀切”,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

4、多元化筹资,多渠道投入。要建立起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为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积极引导农民开源节支,增加投入,发展沼气,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我受益的沼气建设主体。同时,要广辟融资渠道,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保证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5、依靠科技,协调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强化科技意识,把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沼液、浸种、喷施、追肥等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小区),利用沼气池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问题。

第5篇:生态家园范文

依照地区以打造“五园新村”为目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要求,半年来.市上下同心、狠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效果,现将半年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房屋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

地区下达我市“黔西北民居”建设任务11180户(含危改5500户)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目标任务数5680户,XX年。其中地级、市级试点任务数2350户,地直部门帮建200户,市直部门帮建600户,地直部门组织企业捐助帮建140户,市直部门组织企业帮建240户,控制引导群众自建XX户。

全市共启动房屋建设6138户,截止目前。启动率为108%已完工1708户,完工率为30%其中地县财政补助启动2891户,启动率为109%完工1436户,完工率为54%市直部门帮建启动504户,启动率为84%完工28户;引导控制农户自建启动1788户,完工61户。

完成16974平方米,院坝硬化12万平方米。完成率为14%村组路硬化24公里,完成7.2公里,完成率为30%连户路硬化6万平方米,完成13103平方米,完成率为21.8%地区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联系村”生机镇镰刀湾村,启动50余户,完工50户,院坝和连户路硬化也全部完工;小坝镇中屯村启动179户。十大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启动92户,且大部分主体工程已结束,并在民居建设宝顶和花饰设计上充分彰显了彝族文化元素。

(二)产业培育和发展

以“三江源”建设等项目实施为契机,依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与产业培育相结合,不时增强试点村发展后劲。全市上半年建经果林6030亩,蔬菜基地1050亩,畜牧养殖2700头(匹)

预计产值将增加300余万元;撒拉溪镇永丰村寨子组种植桃树650亩、核桃1200亩,镇村结合省“百村试点”项目申报新增了200亩玛瑙红樱桃种植和8000只林下养鸡。引进的土老哥食品有限公司,有效带动了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鸭池下坝村的花卉基地和草莓基地已初见成效、效益明显;十大乡村旅游示范村”梨树镇保河培育了2150亩梨园和300亩折耳根基地;大新桥小河村种植冬桃600亩,今年将结合自然条件,利用城郊优势,抓好特色蔬菜种植和发展城郊旅游业。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证和宣传发动。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委、行署的安排布置上来,统一思想、精心安排,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领导,为全面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采取召开村民动员大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发动、深入农户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目的意义及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充分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格局。

第6篇:生态家园范文

“能不能去想想当你有点时间,你有多久不看蓝天, 在你抬起头时认真地睁开眼, 是否飘来一阵浓烟,为何努力的盖造工厂,工厂变成我的故乡……能不能去想想当你有点时间,你有多久不闻花香,在你呼吸时候愿不愿张开口呼吸空气,是否不再健康。为何渴望地寻找田园。田园总是那么遥远?”听着这首《送给不懂环保的人》,我的心里又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头又不由自主地转向了窗外。

“唉。”我又叹息了一声“十年前,天空是蓝的,河水是清的,一些都是那么纯净……”确实是这样,十年前,我的身边都是绿色的,天空是那么的蔚蓝,那么的透明,我总是爱望着它发呆,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时的河水也是那么清澈,就好像我那时幼稚的心灵,让人一眼可以看透。现在,我已经长大了,童年已经不再,幼稚已经伴着时光而逝。可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那些绿色,那些纯净,那些美好,也已经不在。我的身边,楼房取代了绿树,干涸的泥土取代了清澈的河水,噪音取代了宁静……一切都不在了。仿佛我的时光,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如今,身边的绿色在哪里?我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了!难道要去我那幼稚的童年里吗?难道要我在过去中寻找如今该有的吗?难道那些不是现在该有的吗?绿色我在找你,你到底在哪呢?现在,老百姓嘴里天天念叨着:“时代进步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我们过上好日子了!”可是,他们所谓的“好日子”难道就是没有绿色吗?科技的日异月新当中也在无形地改变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应该想想吗?

那些不懂环保的人们,你不眷恋你们小时候的美好吗?难道你们不想让你们的子孙们也能和你们一样美好吗?是啊,你们已经错了,可是你们可以将功补过!来吧!让我们一起去播种绿色吧!让我们去播种那城市中所缺少的绿色,人们心中所缺少的绿色吧!去创建生态城市!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第7篇:生态家园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学;田园风景;重新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4-0042-06

[作者简介]马永波(1964—),黑龙江哈尔滨人,文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批评、后现代文艺思潮和中西现当代诗学研究。(江苏南京 210094)

Title: Making Nature Homely: John Burroughs’s Ecological Thoughts

Author: Ma Yongbo

Abstract: Eco-literature writers’ topic choices reflect their different thoughts of nature and ecology. A person’s self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land. John Burroughs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one’s close relation to the land indispensable for his existence. Rooted in countryside and agriculture, John Burroughs’s understanding of this point is much deeper than most people. Burroughs’s writing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ocal scenery, which even determines his literary style, and make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al history’s accuracy and poet’s poetic feelings organically.

Key words: eco-literature; rural landscape; re-localization

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中涌现的几位代表性作家,各自都有着他们擅长描写的领域,比如梭罗之于瓦尔登湖、约翰·缪尔之于冰川与荒野、玛丽·奥斯汀之于少雨的沙漠,他们的题材固然是其写作的特色和亮点,而对题材的选择,同样体现出他们对自然的各自不同的感受、认识与关怀,及其自成体系的生态思想。作为美国生态文学中的两位“约翰”之一,与“山约翰”约翰·缪尔并驾齐驱的“鸟约翰”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最感兴趣的则是田园和鸟类。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对某种文化或某个国度的爱,总是与一个具体地域紧密关联的。

尽管这两人都深深地关注自然,充满激情地描写自然,然而,在存在巨大差别的地理和生物地形学中培养、磨砺出的他们各自对地理位置的感觉,却时时显得不相容。与心中装着一种更大更壮丽的意象和地形的缪尔不同,巴勒斯发现哈得孙河谷的树林与农场对于他的生活与工作就是足够宽敞的了,他曾称缪尔不能像梭罗那样,坐在一片风景的一个角落里,他必须有一片大陆做他的游戏场。巴勒斯对缪尔所熟悉和热爱的风景的反应,其实更多地揭示了他自己的区域主义倾向。对地理位置的不同感觉,田园与荒野、驯服与崇高之间的悬殊差异,能帮助我们区分“两约翰”的作品。缪尔的作品多是被他的政治敏感、文学激进主义所点燃的,它演化成了现代环保运动。巴勒斯的环保伦理不像缪尔那么集中,当然也更为区域化和个人化。

约翰·巴勒斯的散文所涉及的题材从鸟类与自然研究到宗教和艺术。他一生著述颇丰,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主要的有《延龄草》(Wake-Robin,1871)、《蝗虫与野蜜》(Locusts and Wild Honey,1879)、《清新的原野》(Fresh Fields,1884)、《标志与季节》(Signs and Seasons,1886)、《鸟与树枝》(Bird and Bough,1906)、《时间与变化》(Time and Change,1912)、《生命的呼吸》(The Breath of Life,1915)及《接受宇宙》(Accepting the Universe,1922)等。从这些书名亦可见出作者的意识范围。

巴勒斯出生于纽约州卡茨基尔山区的一个农场,正是家乡山林中那些色彩斑斓、歌声婉转的鸟儿,使他从小就迷恋自然,但他所热爱的自然不是荒蛮的森林与沙漠,而是介于田园和莽林之间的东西。年轻的时候,他在农场里干活,对家乡的山脉充满了好奇心,时常静静地坐在石丛里研究环绕在四周的各种有趣的事物。尽管他一生从事过教师、新闻记者等职业,也做过华盛顿国家财政部门的职员以及银行监督员,但他的兴趣始终在奇妙的大自然中,这使他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热恋的家乡卡茨基尔山。他尤其喜欢鸟类,第一次看到奥杜邦的《美洲鸟类图谱》,他就决心做一名自然主义者。

我们知道,巴勒斯最亲密的朋友当数惠特曼,这位诗人是他家的常客。后者在《典型的日子》(Specimen Days)中记载了他在巴勒斯乡村家中做客的情景。巴勒斯虽然一生中以自然史写作最为著名,他最早出版的著作却不是“户外主题”的文集,而是一本有关惠特曼的研究,那是有关诗人的第一部传记,那时诗人还没有得到自己国家的接纳与认可。也正是通过与惠特曼的友谊,巴勒斯认识到,他自己的写作必须将自然史的精确与诗人的诗性感受有机结合起来。他与惠特曼的友谊持续了一生,比他年长的诗人对他作品的影响意义重大。他的第一本生态文学著作《延龄草》的题目就是诗人提供的。惠特曼在激励这位年轻作家执著于他最熟悉的题材上也起了作用。他们经常在繁忙的首都街道上漫步,探访波托马克河边的战地医院,谈论爱默生或林肯。巴勒斯领惠特曼在华盛顿的“岩石溪”公园里捕鸟,他对隐士夜鸫歌声的描绘为诗人的林肯哀歌《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提供了核心意象。而在巴勒斯的散文中,每到激情处,也常可以听到惠特曼式热情洋溢的节奏。他还把斯莱伯塞德周边风景命名为“惠特曼之地”,因为在该地崎岖不平的荒蛮和壮丽中,结合着奇妙的温柔亲切与现代感,正和诗人的风格相仿佛。正如自然界让巴勒斯想起惠特曼的诗歌,诗歌和诗人本身,也让他想起“自然的清醒和安歇”。诗人不仅仅“涵纳了多样性”,他在精神和生理上还具有非常的易感性。诗人描写脚下的土壤或人行道,那些直接可以辨认的“材料”。在他对惠特曼的描绘中,始终存在着野性与文明的对比悬殊的意象,这表明巴勒斯非常重视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平衡。他赞美与土地保持密切关联的人。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这种关联,对这点的认识他要比大多数人深刻得多,因为他的根扎在田园和农业之中。

1921年3月29日,83岁的巴勒斯在从加利福尼亚返程的火车上逝世。他最后的话是说给他的终身伴侣、秘书和他最初的传记作者克拉拉的,那是一个简单的问句:“我们离家有多远?”巴勒斯最后的话为估价他的生活和作品提供了一个和墓志铭一样有用的铭文。“家”,在其众多的含义中,成了他首要的艺术与观念指令。家是他最常涉及的主题,是在他描写更远领域事物时不变的阐释视角。家是他在哈得孙河畔亲手搭建的小屋,有着石头围墙,他亲手种植的葡萄和苹果树。对家园的追寻,在更大的意义上,也是指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对自然母亲近乎乡愁般的怀念:人就像一个前行的孩子,注视着每件东西,带着同情、爱或畏惧,人本身变成了他所注视过的东西,那些东西也成了人的自我的一部分。巴勒斯曾说:“一个人所置身的风景会随着时间成为他自我的边疆,他把自我广泛地播种在风景上面,风景反射出他的情绪和感觉。”①家的感觉,对自然的驯化(亦即自然的人化),对于自然的观察者特别重要,吉尔伯特·怀特和梭罗的美丽都来源于此。

因此,巴勒斯的写作与当地风景的关联可谓密切,甚至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他所置身的环境像一件斗篷穿在他身上,他的句子的流动和他家乡风景的线条一样单纯,和泉水涌流一样自发,从树林的宁静与隐秘中发源,又像山间溪流一样清澈、富有乐感而多变。这种地方性非但不是巴勒斯的局限,反倒是通向普遍性的一条道路。

他的兴趣在于将地域性的特定细节与普遍语境联系起来。在《在美面前》一文中,他把自己当做传递者和斡旋者,放在了自然界的美与那种美能够揭示的普遍的神圣感之间。他写道:“当我走进森林或田野,或者爬上小山,我似乎根本没有望见美,但是却像呼吸到空气一样呼吸到它。……我是怎样地跟大地和天空享有一样多的快乐!美依附在岩石和树木上,与粗糙和野性为伍;它从纠结在一起的蔓草和沟壑里升起来,它跟鹰和秃鹰一起栖落在干枯的橡树桩上;乌鸦从它们的翅膀上将它散落下来,又编织进它们那小木棍搭成的鸟巢;狐狸朝它吠叫,牛朝它低哞,每一条山路都通向它神秘的所在。我不是美的旁观者,而是它的一个合作者。美不是一种装饰,它的根须穿入地球的心脏。”②了解与亲近身边的事物是自然主义者的一个伟大的力量之源。他的主题并不仅仅是风景中的动物和植物,而且还有他带给风景的情绪和感觉。观察自然的位置就是你现在所在之处,你今天所走的路就是你明天所走的路。你不会发现同样的事物,因为被观察的对象和观察者都已改变。因此,巴勒斯认为,要想做一名自然的观察者,一个人所需要的仅仅是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在你能够从灌木丛中发现鸟的时候,你自己心里必须先有鸟的存在。”巴勒斯通过他的散文带领我们走上穿越树林的旅程,进行寻找野蜜和鳟鱼的远足。他最喜欢的旅伴是“一条狗或一个男孩,或者是一个拥有狗和男孩的美德的人——透明、好脾气、好奇、感官开放”。

和所有的生态作家,如梭罗、惠特曼、缪尔一样,巴勒斯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许多著作都是根据日记整理加工而成的,正如他在《鸟与诗人》(Birds and Poets)的序言中所写的,他的写作是“把户外自然草稿与纯粹来自书本上的经验结合起来”。日记的灵活简便随意性,适合及时记录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现象,季节轮转,花开花谢,草长鸢飞,以及点滴心情与体悟,都被纳入他的笔端。而在日记的写作过程中,许多被日常生活所忽略的细节便清晰具体起来,在文字中获得了更为深广的意义。作家走向书本和自然就像一只蜜蜂走向鲜花,为了酿造自己的蜜而采集花粉。

爱默生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巴勒斯最初发表在1860年《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就曾被误认为出自爱默生的手笔。1856年春天,巴勒斯“在一种狂喜中”阅读爱默生的著作。同样受益于爱默生思想浸润的惠特曼,在几年前亦曾写到,自己长期以来就一直处在“冒泡”状态,是爱默生让他“沸腾”了。巴勒斯的反应也与此相类似,他在1882年4月30日的日记中回忆到:“我将爱默生吸收到血液里,他为我整个的智力前景涂上了色彩。他的话像阳光一样照在我苍白而纤弱的才智上。他的大胆和不合常规深深地抓住了我。”自然作为整体依赖于观察者的文化视野,胜过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这种思想中便回荡着爱默生《论自然》一文的声调和风格。朋友们和编辑向他指出,世界不是为第二个爱默生准备的,尤其是一个二流的。于是,不久以后,巴勒斯就开始写他最为熟悉的田园生活。他描写做奶油、酿槭树糖、修石墙及其他田园和农场题材。尽管他的作品中始终留有沉思冥想的意味,他还是有意识地决定抛开哲学化的写作方式,目的是打破爱默生影响的咒语,踏上他自己的土地,写户外主题,写树林、泥土、水,有助于他排除爱默生式的辛辣风趣,让他恢复到合适的氛围中。为了找到自己的声音和主题,他回到了他熟悉的哈得孙河中游峡谷的群山和农场之中。他不再在“石头中寻找布道”,而是集中在熟悉世界的岩石般坚实的事实上,那“伟大、粗糙、野蛮的大地”。在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生态作家梭罗和巴勒斯身上,关于对爱默生作品的反应方面,存在着非常不同的悖论。在梭罗,爱默生的哲学驱使他进入自然世界。在巴勒斯,自然同时作为位置和主题,却给他提供了一个逃避舍此之外似乎无以逃避的风格上的影响。他有能力调和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和科学上的(或达尔文式的)决定论这两种互相排斥的元素。爱默生有关自然以及自然界中人类居民的位置的观点,给巴勒斯指明了一条需要坚持的路径,迫使他挑战和强化他的文学努力。

而达尔文和奥杜邦这样的作家提供给巴勒斯的营养,则不仅仅在于他们为他树立了一个追求精确的科学观察的实践模型。他们作为科学家的优点被他在他们作品中发现的文学力量放大了。巴勒斯是带着对鸟类学家的文学成就的欣赏之情开始写作《鸟与诗人》的。他认为奥杜邦具备诗人的语言或神来之笔,还有诗人的眼睛、耳朵和心灵——专一,狂热,非尘世,爱,诸般特征,这些都是一位真正的吟游诗人的崇高品质。关于奥杜邦的继承者威尔逊,他的评价是,尽管威尔逊可能没到这个程度,但是他心怀诗人的热情。对同道的这种认识,预示了巴勒斯企图将自然史的写作和文学追求完美结合起来。他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定位并探索了科学与诗歌在本质上的交叉关系,这种奇妙嫁接的结果,显示了他从忠诚持久的科学中产生忠诚持久的艺术的能力。在他身上,与科学能力并行不悖的是信念、洞察力、想象、预言和灵感。

吉尔伯特·怀特、奥杜邦和达尔文的科学有助于加强巴勒斯为物理与生物环境提供精确信息的决心。这样的信息成了他的散文的基础。命名一片土地及其有机体就是去了解它,而当那些有机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清晰和熟悉时,对土地的密切了解便导向一种生态整体观。然而,无论巴勒斯是如何贪婪的科学学者——他熟悉生物学、地理学、鸟类学——他最后还是认同了爱默生的自然观:自然史的事实只有在与人类天性相关联时,其意义才真正变得清晰。这也符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即存在首先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根基,“在”就是“我”,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在”的结果,必须在人对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中来考察它们,否则就毫无意义,就会失去确定性。因此,巴勒斯将自己称为文学自然主义者,而从不自认为是合适的自然科学家,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无论科学冲动有多么本质,它最终扮演了文学的配角。自然的黄金最初看上去不像是黄金,它必须在观察者的思想中得到熔化和冶炼。一个人走向自然仅仅是为了暗示和半个真理。在你吸收或转化它们之前,自然的事实是简陋的。只有理想悄悄地加入之后,它们才被赋予魅力。作为生态文学作家,巴勒斯需要的是抒情诗,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科学的忠诚,只有当科学“事实”清晰地确立为一个基础时,诗人更具阐释性的戏剧才能够开始。

巴勒斯对早期博物学家的阅读、他的农场背景、他与惠特曼的友谊,都使他清晰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的笔致》一文中,他坚持不把“人”放在进化阶梯的顶端,而是毫不犹豫地放在一个互相交织的生态网络之中。他说,“什么是自然的尽头?哪里是苍穹的尽头?地球在任何一个点和所有的点上获得平衡。所以,实际上每一个事物都在顶点上,而又没有一个事物位于顶点。”①人不是自然界的调节者,而是和所有生灵一样,被自然所调节。人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宇宙是一个模具,人是流入模具里的熔化的金属。

他偶尔会将自然浪漫化或情感化——鸟儿是“歌手”和“有羽毛的族类”,狐狸因它们在童话里的“列那狐”名字而为人所知——但是他努力对抗这种冲动,承认这是一种自负,很容易蒙蔽自然事实的本质力量。根据巴勒斯的观点,自然选择和适应不是自然智慧的一个标志,而毋宁是她的公正的标志。她对一种动物比对另一种动物更不放在心上,但是她公平地站在一边,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她把两者都完全不放在心上。每一种动物都得自己碰碰运气,人也不例外。……无论猎人杀死了野兽,还是野兽杀死了猎人,大自然都不关心;她会将他们都制成优质肥料,而且无论哪一方成功,结果都是她的成功。这种确信赋予他的散文以一种惠特曼式的抒情风格,一种充斥着远景和全局式的观照:“地质学时代,地球的震动和疼痛将人类分娩出来以前,世界上不过只有甲虫。四季的财富,这些太阳与恒星的影响力,深深地埋在地下的火,这些海洋和江河湖泊,大气流,作为生命的必需品,所有这一切,不都像属于我们一样地属于被我们践踏的蚂蚁和蠕虫吗?”②

与大化合一,重归自然的大道周行,是所有伟大灵魂的终极渴望,巴勒斯也不例外,他自认不会被囚禁在将要埋葬自己尸体于其中的坟墓,而是分散在伟大的自然中,他的元素和力量将返回它们所来自的最初的源头,这些源头在这广大、美妙、神圣的宇宙中是永恒的。作为家园,自然就是人的教堂,“岩石和小山是祭坛,教义被写在树叶上、大地的花朵以及海岸的沙滩上。每天都有新教义和新传道者,整星期都过着神圣的日子。每一次林中散步都是一次虔诚的仪式,每一次在河水中沐浴都是一次涤罪的圣典礼”。③

巴勒斯曾在西部做过几次旅行——1899年作为探险队成员去了阿拉斯加,1903年与罗斯福一起去了黄石,1909年与缪尔去了加利福尼亚——在这些旅行期间,他不断地写到那些能令他想起他家乡卡茨基尔的事物。在我们期望看到山的壮丽与宏伟的地方,他描写的却是知更鸟和苹果树。他描写优胜美地的简短日记,依赖的不仅仅是来自农业化纽约州的描述性词汇,而且是基于将荒野驯服的需要,否则他似乎就不能欣赏它们:“它像一座巨大的房子,在里面你能找到一个角落当作窝巢,被古老的花岗岩众神俯视着。山谷谷底具有真正的家园的、适于居住的面貌,它的果园、耕地、出色的树木、它清澈沉静的河流……瀑布的灵妙之美,纯净溪流的和蔼表情,几乎使任何地方都变得可以居住了。”(1909年5月1日的日记)

房子、窝巢、果园和耕地——这些离缪尔的优胜美地,离他所描述的风暴、雪暴、他在瀑布后的攀登,都太远了。荒凉、可怕、陌生的美无法长久地将巴勒斯控制在它的魔力之下。陌生地带往往会窒息而不是激发巴勒斯的想象。在这样的地方他无法长久保持他的认识论立场。他通常的倾向是关注风景如画的局部区域。在《远与近》(1904)中他写道:“太美太壮丽的风景可能会干扰人的日常观点。过一会儿它就厌倦了。你仅仅需要一种不时出现的情绪。因此,把房子建在风景中最有雄心的地点从来都不明智。相反,寻找一个更谦卑、更隐秘的角落,你能用你的家园与家庭的本能将之温暖和填满……在某些事情上,一半往往比全部更让人满意。”

巴勒斯对局部风景或者说处所(place)的重视,与生态文学中对栖居的重新倡导有着一致之处。诗人加里·斯奈德曾指明,我们是谁与我们生存所依托的处所是紧密相连的。重新栖居是对土地的回归,栖居者对万物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地球的极限有着理性和科学的认识,依托特定处所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选择,是对夷平一切的现代性进程的抵抗。这种在本地生态系统内栖居的生存方式使人们逐渐发展出与土地有关的直接认识,懂得了那片特定土地上特定种类的动植物的“语言”,并进而引发对生死奥秘、用心生活以及生命回归的认知。

巴勒斯的写作中交织了个人叙述、形而上反思、诗歌和精确的科学观察。在他的手中,这一切都成了互相依存并具有同等力量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如他在《延龄草》序言中所写的,他希望他的文章为读者“尽力呈现出一只生动的鸟,一只来自林中或田野中的鸟,它带着那片土地的气息及其所有相关的事物,而不仅仅是一只被填充后贴上标签的标本”。①1913年,当他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为孩子们做演讲的时候,他告诉孩子们,博物馆和自然书籍不是寻找自然的地方。一只被打死并做成标本的鸟已经不是鸟了。他希望他的书能激发人们在林中远足的好奇心。他做到了。他教会了无数美国人认识到自己最熟悉的自然的重要性——学会欣赏从自家门前延伸开去的风景。

①约翰·巴勒斯:《标志与季节》,马永波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约翰·巴勒斯:《鸟与诗人》,川美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42页。

①约翰·巴勒斯:《鸟与诗人》,第52页。

②约翰·巴勒斯:《鸟与诗人》,第53页。

第8篇:生态家园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

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陕南安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上曾誉为“黄金水道”。

环保演讲稿: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xx”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

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9万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9个县区、298万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总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在我省达4万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第9篇:生态家园范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贵阳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为贵阳市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如果占贵阳市常住人口六分之一以上的流动人口生活不安定、权利得不到保障、利益受到损害,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应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

目前贵阳市共有外来流动人口60多万人,约占全市实有人口的17%左右,其中一些区域的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当地常住人口,预计2012年外来流动人口可能会突破100万人。流动人口呈现“七个为主”的特点:以经济活动为主、以农民为主、以男性为主、以青壮年为主、以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为主、以省内流入为主、以租赁房屋居住为主,呈现文化素质较低、技能低、收入低三低特点。这些流动人口来源广、暂住时间长,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社会治安秩序较为混乱,违章建筑、非法行医、违法私立学校、无照商贩和各类不规范的市场不断涌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帮派团伙”、“家族团伙”,形成非法的社会势力,刑事犯罪率较高,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埋下社会稳定的隐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流动人口既是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城市成果的享有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多,但归根结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让外地人逐步成为贵阳人,让农村人真正成为城市人。这既是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流动人口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多措并举,加快流动人口城市融入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城市承载力。保持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物质基础。让更多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才能不断增加城市容量,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确保城市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从而有效增加城市的人口容纳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动人口的物质需要,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主要原因。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身份障碍。现行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处的一道主要障碍,应加以改革。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当前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流动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流动人口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结合学有所教行动计划,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使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将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在外来流动人口聚居地规划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高中招生中,安排一定指标专门招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继续发挥民办学校的重要作用,试行“民办公助”,对经教育局批准,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由政府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贴,帮助其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此外,还应通过扩大中职招生、减轻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搞好入学服务等措施,使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结合病有所医行动计划,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流动人口享受良好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逐步把流动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建立医疗服务体系,把散居在城市社区的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可享受本市计划生育优先优惠和利益导向相关政策。流动人口儿童免疫接种可按本市儿童执行,按国家规定进行免费预防接种。建立贫困流动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对带伤、病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交卫生、防疫部门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后,再由民政部门实施救助管理。加大职业病防治和传染病预防,定期对流动人口较多的建筑工地、私营企业和城郊结合部进行监测。

结合劳有所得行动计划,加快就业制度改革,为流动人口就业创造条件。全面取消针对流动入口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不合理限制和收费,为平等就业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的作用,为外来务工人员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等提供免费服务。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清理和整顿劳动力市场。为从事个体经营的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对依法需办理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的,工商、税务、卫生防疫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应提供方便,及时审核办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加大维权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完善流动人口工资保证金制度,并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监督招聘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提供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保障劳动报酬和休息权利。

结合老有所养行动计划,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保障流动人口老有所养。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督促用人单位依法为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探索建立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险的衔接和转换机制,对失去土地的进城就业流动人口实行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使特困群体和低收入人群中的“三无老人”和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得到安置。

结合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切实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鼓励用工单位采取无偿提供、廉价租赁等方式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居住场所。外来务工人员自行安排居住场所的,用工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住房租金补助。招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逐步允许在贵阳市工作时间长、贡献较突出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经济适用房政策。逐步将签订了劳动合同、具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政策享受范围,允许其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