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正确的价值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正确的价值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正确的价值观

第1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2、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来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3、价值观,是人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 知识传授 社会 实践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摆在了核心地位,成为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下面笔者就此次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以往历次政治课改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也过分看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忽略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导致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且与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总目标相背离,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此次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目标还是在评价建议上都强调了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是这次课改的一个大的亮点。但是笔者发现,在课程改革推行的几年中,许多政治课教师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整节课的教学完全以所谓的"学生活动"、"小组协作"、"合作探究"为主,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对知识的系统地归纳、总结和讲解。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倡导了学生的课堂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但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怎样正确地做出价值选择。因此,这种做法与上面的做法并无本质的不同,是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错误理解,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出现上述两种极端做法的根源在于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并没有搞清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传授知识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对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而价值观的培养则是帮组学生在改造世界中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主力军的政治课教师既要克服保守思想,又要避免搞形式主义。课程改革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扬弃,是继承中的创新,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辩证的处理知识的传授和培养价值观的关系,避免走极端,把价值观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要处理好培养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是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是主体对于某种事物能否满足人们利益、需要的一种认识。因此,价值评价必须考虑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现实生活中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有差异的,如何使主体对自身实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是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并不关注学生对自身实际需要的认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流于形式。他们的教学比较封闭,教学方法僵硬,经常照本宣科,教学脱离社会和时代背景,缺乏对国情、国策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要使他们形成对自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必须把他们从个人利益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要使他们认识到社会利益不仅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也是确定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最高标准。

笔者建议,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尽量做到:(一)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的背景中,形成教学内容和社会背景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二)以进行时事演讲的形式锻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意识。(三)教师要经常开展关于国情、国策的教育,以对国情、国策深入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形成为国家、为社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和信念。(四)以主题班会、辩论等形式开展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确个人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是价值观的最高标准。

三、要处理好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不仅主体对客体认识的真理性得到检验,而且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评价也得到确定和检验。一句话,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归根到底不是主观范畴内的事情,而是实践范畴内的事情。

此次高中政治课程改革首次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不仅强调了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而且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到"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这无疑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指明了正确的途径,那就是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在课程改革推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些高中政治课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但没有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评价和做出行为选择的正确途径。他们经常以课时不够,进度紧,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由,很少或几乎不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这种做法追根究底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目标南辕北辙。

第3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人生观 价值观 中学思想政治 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对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中学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是时期

在学生的中学时期是帮助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由于处于这一时期由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个体身心发展主要呈现出差异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二)中学政治课应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中学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一) 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

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得出,中学时期尤其是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而今天在校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2、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误区的原因

(1)社会环境优化不良。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权力金钱化、社会无序化和正当劳动收入者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正严重困扰着当代社会,法律失控、道德失控和舆论失控的局面,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态。

(2)家庭教育存在弊端。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学校以外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和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父母不管是否乐意,都是一位教育者,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对子女施以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取向有偏差。我国近年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几十年来所积累的应试教育还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现在的中学教育多数仍旧采用应试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人们对任何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就是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实效偏低的情况。这几年大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学风浮夸、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问题。

2、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问题,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政治课教学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我国的很多教学实践主要还是以“应试”为目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和战斗性,所以实际上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

(2)思想政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不符。教科书上的事例过于陈旧。教科书的宗旨是要通过从经验生活的事例中概括出一些理性的道理,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许多都会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不注重对原理、规律发现过程的表述。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较为俗套。教学方式不仅是组织完成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途径,因此,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建议是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

三、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效,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改革了多年,特别是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从“应试教学”转变到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而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注意明确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创新的教学教育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采用新模式,改革教法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打好基础。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实在、具体,适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便于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也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4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正确价值观 理性消费 良好的生活习惯 开支有度 勤俭节约 助人为乐 传统美德

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是一个家庭的福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剂。正因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家庭和社会的焦点,自然而然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但是在经济突飞猛进、物质欲膨胀爆炸的今天,当人们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生活环境中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很多孩子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他们在这个金钱爆炸的时代已经迷失了方向,不能理性消费,“拼爹”“摆阔”等现象屡见不鲜。纵观近十几年小孩子们的表现,有好多孩子被父母或祖父母娇生惯养,随之不爱劳动、讲究吃穿玩、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正在他们身上慢慢滋生蔓延,逐步腐蚀着他们幼小的心灵。父母总是在孩子真正出了事情过后后悔不已,那我们何不现在就找找原因,多关心关心他们,防微杜渐呢?人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关键还是靠父母,特别是孩子价值观的培养。针对以上这个问题,纠其根源,其实主要还是有些家长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为了表达对子女的“爱”,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享受享受幸福生活也是应该的,最起码“大人千辛万苦也不能让孩子吃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忽视了对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忘记了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的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指导孩子进行理性消费”这个家庭教育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可以向孩子直接介绍,也可以旁敲侧击,使他们知道父母的工作和收入、开支情况,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懂得所花的钱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作为下辈虽不说帮助父母,但是体谅父母的艰辛,适当控制自己的消费还是应该也可以做到的。现在的家庭孩子少,自然孩子也是一家人的宝。但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这块宝贝如果没有教育好,价值观扭曲,长大了就会成为社会的败类或渣渍。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对孩子开支做必要的限制,从源头上宏观调控。限制开支对孩子极其重要,这样可以迫使他们做到计划开支和节约开支。一旦他们随便超支时,父母就应该态度坚决地批评教育,防微杜渐,决不包庇通融,以便使他们能吸取因花费不当而带来的教训。例如,有个孩子把原计划乘公交车的钱买了零食,而无钱乘车了。这时,父母不但不能额外给钱,还要帮助他认识错误,让他在以后的一周中,心悦诚服地步行上学和回家。子女的开支限度在什么程度为宜,这当然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可以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零用钱范围内进行消费,对孩子花钱得当的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反之要批评教育,尤其是要及时制止他们铺张浪费和互相攀比等摆阔现象。

第三,让孩子学会记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孩子对自己的消费心中有数,也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账本可设收支日期、收入、支出、金额、备注和奖惩几个栏目,备注栏要写明零花钱的来源、所买物品的用途、节约和超支的情况等。账本一经使用,就要教育孩子认真、如实地记录,父母更要像对待孩子的作业一样,定期认真检查,并且把检查的过程当作指导子女如何合理消费的过程,也作为总结和奖惩的依据,因势利导,赏罚分明。

第四,带孩子亲身经历,自己合理消费。在需要为子女购买衣物的时候,最好带着他一起选购。在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精心选购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懂得所选购物品的相关知识、选购方法,知道怎样花最少的钱买同等质量的商品,懂得如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精打细算、节约用钱、勤俭持家的本领。

第5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价值观 指引 成果

[作者简介]冯亮(1973-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04-02

一、引言

自主创业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创业尽管已成为现今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和自主创业成功率还较低。而大学生针对自身发展状况,也迫切需要构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符的能够帮助自身进行正确创业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内涵是什么?为何迫切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引?如何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引?这些都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指导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在自主意愿驱使下,激发内在创业意识,并在创业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类型,对创业选择进行正确判断就是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内涵,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含义:(1)形式层面:正确的观念是指导行为的最佳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也引导着学生合理地观察处事,正确进行各个问题的抉择。而在人的一生中由于面对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思想观念,这些不同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因此,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指引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创业中做出正确抉择。(2)内容层面:大学生作为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对利益的追求,利用何种手段实现自身利益都受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做出正确抉择,以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目标,避免走上违法之路。(3)功能层面:创业价值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其本身对大学生在创业中的创业方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有着正确的指向作用,正确的创业价值观也是大学生创业中正确权衡创业得失的天平,只有正确理解了创业价值观,大学生才能在创业中正确看待利益得失,不会因小失大。

三、创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现今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之所以较低,主要还是因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引,不成熟的创业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创业时很难有正确的创业态度、不放弃的意志以及客观对待创业风险和问题的心理素质。面对大学生创业中的这些难题,笔者认为,高校还是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征,利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指引,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大学生形成属于自身的正确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创业之初拥有正确的创业观念、创业素质和积极的创业行动,这也正是创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所在。

1.优化大学生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认知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大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面对各种创业中的难题挑战,通过自身努力让创业成功。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1)指引大学生成功不仅是依靠运气、事情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这种认知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积极处理创业困境。(2)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要知道成功之路是艰难的,只有不懈努力,不懈拼搏,才能走到成功的终点站。(3)知识改变命运,成功之路不仅需要面对艰难的决心,更需要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创业路上心有余、力充足。

2.培养大学生意志力。创业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也是面对别人没有面对的困境,这样的逆境必须靠坚强的意志力支撑,而正确的创业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应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实现大学生在创业之初的自我强化、自我独立,鼓励他们坚定信念,激励自我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3.指导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创业态度。无论大学生创业是自愿还是形势所迫,他们都需要接受社会给予的考验,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初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创业中的困境和难题,这种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才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最终取得成功的首要保证。而要想大学生在创业中做到积极面对,正确创业,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这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教育,利用系统的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4.帮助大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了解甚少,因此在创业之初对创业设想过于理想化,而这种理想化与现实中的创业难、风险高形成了强烈的矛盾。要知道,在创业中风险是难免的,且每个人的创业风险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中应正确定位自身的创业位置,对创业中面对的风险做到积极面对、冷静分析,从而保证自己顺利渡过创业难关。另外,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客观进行自我评价,不能被一次失败打倒而失去信心,也不应被一次小小的成功而冲昏头脑。只有冷静自持、正确对待创业中的各种情况,才能保证创业最终成功走下去。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指导,让学生在创业之初就有一个很好的意识,避免在创业之中走弯路。

四、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正确有效的高校教育不仅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同时也能够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有效促进大学生在高校中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提出自己的见解。

1.重视价值观理论教育。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乏成功的佼佼者,但失败者却是占了更大的比重,造成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尽管现今高校已经开始采取教育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但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影响效果还是很小。笔者认为要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高校自身应该对如何进行正确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创造出自身的教育体系,培育出专业的教育者对大学生创业这一块进行专业教育;(2)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以进行调查,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自由课程教育,帮助这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明白为何选择创业、怎样正确规划自身的人生,知道如何正确地选择创业方式,做到积极主动地创业。这种新颖的高校教育模式不仅符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也能对大学生如何正确创业、如何冷静处理创业困境给予实质性的思想指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2.创新高效教育思路,让学生学以致用。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生的创业道路、创业模式和创业战略,积极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中有着重大作用。但是从现今创业局面来看,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的创业路中起到引导作用的很少,这是因为高校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因此,高校要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强度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本质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创业价值观,能够利用自身能力对创业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本身还应注意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育者要另辟新径,对有效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积极探索,让大学生真正做到优化自身认知结构,努力积累创业经验,积极面对创业难题。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创业信心。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大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但是在过去这一过程往往只限于理论知识的积累。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只限于课堂,教育内容也多是教科书上固有的一些知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大学教师发挥积极作用,即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现象,并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读这些问题与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同时在学生创业实践之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创业的经验教训,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创业的自信心,为未来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4.积极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人才信息库能够全面收集校内外人才的信息资源,使学校掌握自己的人才资源状况,使学生了解社会对各行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学校在构建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国内人才的培养状况,也要注重国外人才的培养状况,既要注意已经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状况,也要关注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状况。学校的人才信息库建设要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5.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积极推进职业观教育。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其风俗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为人处世方法不同,而且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学校在对大学生展开创业实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然后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风气浮躁的环境下,学校必须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意识地推进职业观教育,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会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6.优化社会环境,树立创业典型。外因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大学生的整个创业过程,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认清形势,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一方面,政府要提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道德文化层面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创业经验的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来做报告或演讲,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创业的真正含义和了解创业的过程。

五、总结

就现在的就业率而言,就业局面对大学生不容乐观,因此创业也就成了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学生创业效果并不佳,这主要与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有很大关系,而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创业又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通过对现今创业局面的分析,对如何进行有效的高校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在高校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见解,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耿继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KAB教育融合下大学生创业指导刍议[J].辽宁经济,2010(3).

第6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摘 要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定位以及舆论宣传的现实需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和着力点。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中,应从媒体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保证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达到提高舆论宣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新闻媒体 舆论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言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自觉承担职责使命,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媒体只有顺应人民愿望,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凝聚社会正能量,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占领媒体融合的舆论主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简单地以试图灌输条文或者概念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和受众三方面协调互动的实践活动。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价值观的不同理解,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中要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依靠某一种新闻传播形式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在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应做好传播形式的创新,不但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媒体形式的结合,做到多元化和广泛化。

在现代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无疑将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在舆论宣传过程中,必须认清新闻传播发展规律,及时占领新媒体的主阵地,才能争取到主动权,掌握先进的传播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目前媒体融合的格局正在形成,新闻媒体还需要通过拓宽舆论主阵地,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对接,形成传播合力,从而打造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链,发挥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打铁先要自身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新闻工作者占据着舆论和理论传播的重要岗位,自己首先要提升政治与理论素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实际需要,确定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达到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要研究和采用有效宣传方法和艺术,努力提升新闻业务水平,运用形式活泼、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只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恪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为人民代言、为时代立言、为历史留言,才能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因此,根据新媒体时代特点加强新闻传播队伍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基础。 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中,要想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营造良好媒体生态

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信息载体随之而变,传统媒体因此步入了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媒体时代。这是社会关系的新节点,是利益联系的新纽带,也是政府、社会和个人施展影响的新空间。这必然会从根本上要求我们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以及媒体职责适应新变化。新媒体相对自由的空间,容易滋生不良信息存在和传递的温床,对此不仅要通过加强教育提高自律性,更要通过外部力量加以制约。如“七条底线”等规范新媒体的原则,划定了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底线。还要继续探索适合新媒体生态的治理方式,通过对影响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疏通与过滤,不断净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着力点和约束原则,提升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利用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便利条件,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只有在舆论宣传中把握传播规律,创新传播方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国芳.感动中国人物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14.

[2] 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 纪海霞.电视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研究[D].新疆大学,2013.

[4] 王箭飞.电视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第7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影响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及人情世态的内化形式。传统文化一旦形成,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和前景,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大学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多元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

二、当今大学生存在的消极价值观

1、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引起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化,金钱和物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意识淡化,攀比奢靡之风在全社会散布开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受商品经济竞争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过分增强,甚至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将权利、享乐、金钱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标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价值取向功利化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强,很多大学生把找到好工作、挣钱、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作为追求目标。认为上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献社会的信念。当年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当代大学生呢?在学习上,奉行六十分万岁,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毕业证,这必将使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不思进取。在择业上,多数人想去国外、进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层、去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人际交往上,都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钱、利害关系代替了本应高洁的师生关系和无瑕的同窗之谊,甚至把亲情、爱情、友情当作交换的筹码或向上爬的阶梯。

3、缺少社会公德意识,诚信缺失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课堂上打电话、在网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时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考试作弊,竞选班干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甚至在高校假装贫困生骗取贫困补助,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的诚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背负起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一帆风顺,致使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温室里的花朵,他们外表光鲜而内心脆弱。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心理调适能力差,遇到挫折,就会心理失衡,焦虑、自卑、悲观,甚至厌世、仇视社会等情绪。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层出不穷,更有为琐事毒杀同学,无不让人心寒。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1、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博爱精神

当代大学生普遍冷漠,对社会对他人缺乏爱心、宽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思想,重视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宽容和互助,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改变当今社会风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断更新思想,互亲互爱,达到至善的境界。我国儒、墨、道都认为,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修身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的义利之辩,还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与道同体,做‘无己’、‘无待’的逍遥游,都是以物欲为耻,以高尚其志为乐。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独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的借鉴学习的,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诚信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与人、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儒家主张“信”,认为诚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学》云:“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些经典的诚信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而且会继续传承下去。因此,我们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这种正确的意识引导他们的行为,助其健康成长、成才。

4、能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大多大学新生来说,校园、人际关系、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难适应,而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学习、工作等多重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极易受到伤害。心理适应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儒家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识,历练品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

中国古代圣贤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观念,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态度,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而在当下,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学术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尚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课题。(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徐娟,苑立军,周艳娟,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浅谈偏释道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1卷第l期

[3]刘西华,传统文化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3(1)

第8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一、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就是在政治社会中,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形成自我政治价值,培养一定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具有一定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即是由“自然人”走向“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训练个人、维系既有的政治文化和维系政治体系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在此进程中,它存在着主导力量的发挥的问题,而这种发挥就涉及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问题。所谓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所选并实现的某种可能性。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就是政治社会化主体在培养其社会成员习得特定政治文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个体社会政治价值观所持有的倾向性或实现的可能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指而言就是意识形态倾向。由于政治社会化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个体方面,主体让其社会成员接受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使之变为政治人。在政治体系层面,又要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意识,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教化,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社会个体宣传和推介本体系的政治价值取向和应有的行为模式,力争使更多的个体对这一体系产生认同感,从内心中确证现存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在这个意义上,对主体力量而言,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就是以维护政治体系的存续为目的,实现社会成员对既定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

二、影响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确立的因素分析

1、国家性质是判断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首要前提

人类自身的各种社会政治关系说到底就是利益关系,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劳动生活的利益关系的产物,一切政治活动无不围绕着利益的争夺展开。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其他方面的利益纠葛,都需要制度性安排进行调节。国家是对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制度性安排,其有序地发挥调节机制的作用依靠社会政治活动进行,即在一定利益关系主导下,形成一定政治意识和政治倾向,通过相应的政治活动进行政治表达,实现利益诉求。所以,诉求利益必然会对国家产生影响。统治力量会在给予其社会成员通过相应途径进行利益表达的同时,为确保社会政治体系的稳定,统治力量也相应地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告诉他们的利益诉求必须在社会政治体系的可承受度以内,不能危及政治体系本身。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国家,都会教化其民众认同其统治的合法性,而这种教化本身即是具有倾向性的、都是从维护有利于其统治进行的,是由国家属性决定的。

2、先贤学说是影响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思想源泉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的生活内在地存在着秩序和规则。人一旦结成政治社会。为维护政治社会的存续,统治主体首要考虑的价值不会是自由、正义等,而是秩序等。人们在讨论自由、正义等问题时,亦是基于秩序这个前提,即自由、正义总是在一定秩序框架内才会彰显其意义。纵观人类历史,对追求理想的秩序是古往今来的贤者所追求的目标。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霍布斯的《利维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联邦党人文集》中展现出来的分权制衡学说,反映了西方贤哲对理想秩序的追求;同样,古代中国的先贤也都存在这种愿望,老聃言“小国寡民”、孔子讲“有道之世”、孟子讲“仁政”、朱熹讲“王道”而康有为讲“大同”思想均表达了历代中国先贤对理想秩序的追求。先贤们的思想学说,毫无疑问地会被后世发掘其合理性,成为论证其行为的历史合法性依据。

3、政治文化内在决定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从政治文化来看,政治文化会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倾向,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政治文化是在政治体系中的团体、个体等,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包含了主体对所处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等政治现象,以及主体在政治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倾向和价值态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这种价值态度涵盖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政治认知是人们对一定政治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由于人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致的,因而人们对政治体系存在多样性的认识。但政治体系本身也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人们进行政治教育,将政治体系总体状况灌输到人们的观念意识中,以形成对个体所在的政治体系的总体认识。由此可见,作为政治现象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都是具有倾向性的,主体当然会将这种倾向性带到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影响政治社会化的结果,确保个体接受的政治教育是主体力量所需要。从历史发展看,它是在一定历史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

4、意识形态是影响政治社会化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

第9篇:正确的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政 资金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指的是政府财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对各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它涉及政府怎样合理分配财政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优化其内部控制的,加强外部监督,内外相结合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今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存在的缺陷

(一)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监管松散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内部控制,它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管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地方政府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但对于监督责任却存在排斥的心理。而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都在所属的单位,顶着上级行政权力的压力往往很难监管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金时并不考虑成本,只核算财政部门拨付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就使得某些单位在资金的使用上没能专款专用,利用专项费用补贴经费支出的现象时有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也不够规范,其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导致单位疏于管理,长期不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实际数量与账目数量存在差异,这些都是单位缺少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所导致的,这些监管方面的漏洞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

(二)财政部门对资金监管存在漏洞

财政部门成立会计结算中心,这种会计集中结算模式对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积极作用,但这种模式也为资金监管带来不便。政府财务部门是分配资金的地方,由财政部门成立的核算中心进行监管,这就等于资金的分配和监管都在一个部门,实属自己管自己,并没有起到财政制度透明化的作用。另外,财会结算中心从级别上来看低于与财政局同级别的单位,要下级部门监督上级部门在话语权上已处于弱势,导致监管不能落实实施,监管成为了形式。

(三)财政资金监管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需要法制建设随之推进,特别是财政资金监督法律体制的完善。但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只建立了相应的框架,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与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并不一致,部分法律制度仍然空白。此外,相关财会制度较为落后,给具体的资金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目前主要靠内部监督,但监督者常常以无相关法律依据为借口疏忽资金的监管。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政资金监管举步维艰。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加强措施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完善从一下几点入手:第一,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购买、领用、报废都要由专人签批,并不定期的由专人进行资产抽查或清查。第二,各单位领导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要确定经费审批权限,对重大开支要集体研究。各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自身职能,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各岗位实行相容职务分离,相互监督制约,并实施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三,“三公”经费是政府开支的一部分,其开支内容非常敏感,它代表了政府的形象,要特别注意。第四,审计主体和审计内容必须要明确。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项目、审计进行过程及出具审计报告时,要将被核算单位及会计核算中心均视为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两者责任共担,但在审计内容上要有所侧重。第五,调整审计目标及时把握审计重点。审计重点要转为对银行账户检查其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看有无挤占、挪用的现象;对发票与经济事项核对是否相符;对固定资产管理,侧重实物清查。

(二)巩固会计核算中心建设强化资金预算管理

巩固会计核算中心建设要加大核算中心宣传力度,加强集中核算意义的宣传。取得上级部门及兄弟部门领导的理解支持,使大家切实认识到加强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还多请预算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来座谈,互相交流分享在日常核算监管时发现的问题及总结的经验;同时也要让结算组的工作人员了解该单位的内控制度、财务审批手续及报销程序。针对政府新出台的文件制度或近期的工作要求及时加以培训,熟练掌握主要业务内容及具体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才能做好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其具体做法是:各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的批复及时调整预算,如有临时追加或改变的预算,要及时上报并根据批复及时调整;制定科学的进度严格按标准执行,对于批复的项目和日常支出要严格按标准进行,制定经济分类预算,不能随意增加支出项目及提高支出标准;做好预算和决算的全过程监督,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要配合起来,将会计监督与预算决算监督统一起来。

(三)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法律制度

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法律制度可以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具体措施是:财政部门实施监督应当坚持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建立包括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还应当与财政管理相结合,将监督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监督结果完善相关政策、加强财政管理。与单一的事后监督相比,对财政资金的事前、事中监督更能发挥源头监管作用,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机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财税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加强绩效监督,让财政资金花得合理合规,提高使用效益,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只有当财政管理制度细化到管控所有财政资金之后,政府才能够向公众说清楚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并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