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

第1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石油市场一体化以及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是当前石油企业相关负责人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我国石油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我国随着信息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新的管理理念,许多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创新型经济管理方式对中国石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在发展石油产业时,应立足于国际视野,将国际石油资源作为我国石油发展的引导,完善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体系,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从某些角度来说,经济学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所以对于石油这一世界稀缺资源和战略物资来说,合理利用经济学模式对石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稳定石油价格和石油使用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对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要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实现企业目标,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为支持并加以贯彻实施,否则管理则缺乏依据,同时也使得管理主观性太强、随意性大。经济管理作为一项管理也同样需要制度来支持。当前,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中,只贯彻经济管理的思想,而没有制定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导致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乏力的现象。而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制度很不完善,使得经济管理人员不能良好地开展自身的工作,也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继而也不能帮助企业完成相应的业绩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通过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和旧事物而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理念,是具有能够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的观点、方法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然而由于当前石油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严重与社会脱节,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通过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全体人员进行的管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或者不接地气,使得执行者无章可循,这也大大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系统的培训员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下降,极大的阻碍企业的发展;二是没有创建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进而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合理利用国家发展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很多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目标。石油在开发市场时,应该结合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同时也应该面向消费市场,通过市场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合理配比石油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让石油产业经挤管理通过创新的理念加入国家的政策,让市场和政府同时有效的影响石油产业经济发展。

(二)企业的组织型创新

政府对石油产业发展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与资金。但是政府对石油产业发展的具体权责却分配不明,这也就导致了石油产业的组织模式过于陈旧,所以石油产业的发展需要诉诸于不同的部门。因此,企业的组织型创新需要依靠政府的详细任务分配,让不同部门有效的统筹,才能有效的创新石油企业的组织模式。

(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

据统计发现,我国国企的管理制度具有明显的效率缺失,在有些情况下不符合经济学的利润规律。国企的发展可以增加我国的就业率,但是对于石油产业来说,能源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管理制度,能源产业的管理制度应该更加规范和有条理,应区别对待寻常国企和石油产业的发展,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对人才的合理使用,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四)加快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

这一方法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又是对石油产业发展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逐步理解经济学发展规律,把石油产业经济管理作为战略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资源的使用面临着新的选择。我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应该不断的研究歸纳并积累,从更高的层面认知石油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加深入的改善我国石油产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崔景海.关于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途径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03:191.

第2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1.1低碳经济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备受人们关注,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而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仅二氧化碳一项,排放量就位居世界第二,高消耗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加重全球气候变暖。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所以,要坚持生态理念的指导,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一种趋势。

1.2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依赖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有着生态化的理念,能将资源利用最大化从而减少浪费。低碳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还能改善环境,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1.3改善能源利用我国目前是能源消耗大国,人民生产生活在能源上受到很大约束,而发展生态经济为我国缓解这一压力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在现代化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能源紧缺主要表现在煤炭、石油、电力等方面,而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可行性很强,使我们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2.1淘汰落后产业结构难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面临诸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还要依靠那些高耗能的产业。因此,要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对于国民生活将带来重大影响。但是,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还是要坚持,对那些设备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还是应该按规定予以制止,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

2.2我国经济政策和投资落后虽然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投资体系也相对落后,使得节能减排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困境。政策实施效果并未达到生态经济理念下的低碳经济管理要求,政策的滞后性就决定了低碳经济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是漫长的,从而影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效率。

2.3金融危机对我国低碳经济带来影响金融危机波及到了各行各业,其中受影响较大的包括化工、钢铁等。为了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对一些高效能产品放宽了出口限制,取消了部分关税,给低碳经济管理带来了困难。金融危机使得一些企业在生存上已经面临困难,很难再有精力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上投入,其对生态经济理念的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

2.4我国工业化进程还不彻底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期,工业化对能源量的需求很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减少能源消耗,这两者的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虽然这一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阻力,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但是,阻力的存在也是我们努力创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的动力。

3我国低碳经济管理策略

3.1发展低碳科技坚持生态理念为基础,开发新的低碳科技。以往的以经济发展为主的科技生产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态理念对经济发展得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发展适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的低碳科技,并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其实用价值。让人们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充分感受到低碳经济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也给低碳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2重视教育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要依托教育的进步。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创造就业机会,因为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管理队伍。教育的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员素质。

3.3推广低碳技术好的低碳技术就需要推广,让大家都意识到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化的新模式。比如电力方面,可以推广水力发电。既推进了经济发展,还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发电,生态防治病虫害等符合生态经济理念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以有效节约能源,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3.4循环资源和生态园规划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指对已经使用过的仍存在使用价值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其目的是避免浪费。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可替代能源的发展等都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对生态园的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的指导,都能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5鼓励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创新型开发在生态经济理念下,国家可以适当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经济奖励机制。表彰一批在生态经济领域额表现优异的企业或个人,并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人们对低碳经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对已有的创新成果,要好好利用,以作用于低碳经济发展。还要与国际上先进的低碳技术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管理理念,开拓低碳技术市场,为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做贡献。

4总结

第3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 企业应用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讨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没有真正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管理会计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把企业作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长远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去谋划,通过预测、决策、协调、控制等多重职能手段为企业投资立项、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考评,从而达到企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出现及其会计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专门写了资源循环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探讨了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各项会计处理;美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批露等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内部控制等内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设立了一个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负责规划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方向,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二是专家学者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徐泓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1998),孟凡利的《环境会计研究》(1999),郭晓梅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类92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达2000多篇。但以往的研究重点是在财务报表披露上,即财务会计的问题。实际上作出决策的是管理当局而不是会计人员,应该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循环经济管理系统来将循环经济思想与企业相结合。这时循环经济会计进入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阶段就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也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管理方面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设计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是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会计分支,是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最大化(均衡)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由原来的资本制约型向资源制约型方向发展,这种以高耗能、低产出、高排放的单循环生产模式,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循环经济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基础,它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化,势必对会计提供的信息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模式(尤指基本内涵)也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必须站住战略高度去谋划、设计生产经营以便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目标 以往企业是以核心经济价值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传统管理会计也是以此为目标来设计的,它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调整可能是冲突的,以核心经济价值为目标的企业实际上将自己与整个外部环境隔离开来,并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效率不一定等于生态效率,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企业环境管理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的有关规定,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企业必须转变其目标。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必须按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其“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其目标又分为三类:(1)最终目标是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基本目标是在终极目标的指导下,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3)具体目标是提供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执行性的指导信息。一般而言,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主要指银行和保险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如环保机构)、社会公众(如消费者、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等。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职能 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也具有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与分析控制等职能,但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不同,目的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为企业高层提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进行业绩评价。依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管理会计职能所体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为:(1)在减量化方面。首先要研究产品设计等,应考虑环保成本,即应考虑到在引入环境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或对产品生产进行选择;其次在原材料选择时,要求在经济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可回收的,能再生的以及高效低耗特征的材料,减少或避免对可能产生污染的材料的选用;再次在产品包装方面尽可能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2)在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要求管理会计重视对资源寿命周期与使用方式。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3)在再循环方面。如何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4)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因素。因为节约能耗和物耗,选用污染轻或无污染的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开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核心因素。因此相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开发(或引进)成本与相应的企业和社会收益亦是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内涵之一。在循环经济理论下,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主要提供的信息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因为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要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企业生产的产品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关系信息;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等。

(四)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进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循环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因此,循环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是合理地设置评价体系,以充分评价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1)设计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应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不单是原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即既要有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以上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是以“3R”为原则的资源循环利用与治理效率。无论何种性质的社会,也无论何种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财务业绩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就决定了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仍需以财务业绩为根本。而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应将两种目的不尽相同的业绩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既要有利于业绩的评价,又要有利于对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2)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上原则,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经济绩效,绿色效果,资源和能源利用,销售和消费属性,发展潜力五方面来设计。具体来讲,经济绩效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市场能力,资本积累;绿色效果包括环保意识,污染物回收利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的实施程度;资源和能源利用包括绿色能源使用,能源节省,绿色材料使用,材料节省;销售和消费属性包括产品回收,包装物回收,售后服务,绿色使用;发展潜力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素质,企业决策与执行能力,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选择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界定。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江淮汽车公司的投资决策和产品设计 企业在新产品的投资开发,环境项目的投入和产品战略经营等长期决策中需要进行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恰当与否,对企业具有长远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财务上压力,还将面临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更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江汽改进了传统管理会计的投资决策,建立适当的投资决策框架,对所有的投资项目从财务、经营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江汽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从原先考察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宏观获利能力。在项目选出后,江汽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角度看,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对企业的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物质的供应、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特别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确认并计量与项目有关的全部的环境成本和效益。江汽在选择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改变其分析模型。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纳入了决策分析指标。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最后,江汽在投资决策中还加强环境适应性分析,在对投资机会评估时,除参照规定的财务目标外,还需要参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目标,并深入评估,对该项目决策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作出详尽准确的评价,使企业投资决策做到真正和全面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江汽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合到管理会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把研发的重点放在车身轻量化和节能环保上,传动系的优化匹配,以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板化上。目前,江汽已累计开发64个环保节能型系列产品,汽车尾气排放均达到欧Ⅱ或欧Ⅲ标准的要求。其中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被建设部城市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大型城市高级客车”;而纯电动新型新型公交车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和北京奥运会项目。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德力玻璃器皿公司的“3R”生产 在减量化方面,德力公司首先改进了管理会计系统下所提供的信息,将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环经济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根据德力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予以内部化。德力把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在给高层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效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技术创新方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效益。利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可将循环经济目标量化,以便制定出合法规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并将此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依据。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德力高层组织技术力量对外国先进设备H28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几十次试验,花400万元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种新的生产线不但节能,而且每条生产线可年增加附加值70万元。德力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把一条生产线变烧煤为烧天然气,既降低了能耗,又避免了二氧化硫的污染,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再利用方面,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的方法,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在实施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德力公司管理层对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财务分析,分析进行再利用的成本效益及环境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使企业的循环经营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德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要产生1.2万吨的玻璃废液,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及相关建议,得力公司高层决定把这些玻璃废液重新回炉利用,增加了产值4200万元,而且减少了污染。而对于生产中的余热他们就增设烟道热水锅炉,把水加热,用于职工洗热水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再循环方面,循环经济再循环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垃圾,将垃圾资源化。这样既节约了新资源的开采,又使废弃物数量减少,降低了末端治理的费用。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尤其是外部环境成本,即由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所引起的,企业外部其他个人和组织成本的增加。例如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了环境而造成的居民健康损害、动植物物种灭绝等等。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外部环境成本不可能永远都是外部的。即使企业不能自愿承担这些外部成本,政府将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和法规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到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在降低这些成本的同时增加环境效益。德力公司的管理会计在经营生产的投资决策上反映出不同决策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差异,不会因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导致大量的前期投资不能及时收回,而被视为延长了资金回收时间,成为不经济方案不被采纳,从而能够做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决策。德力公司在烧锅炉时要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烟尘,为了降低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增设烟尘处理装置,烟尘通过水的过滤和处理,然后再卖给制砖厂制砖。同时烟尘被净化后,已不含污染物,不再污染环境。该厂这项环保成果被收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年鉴”。发展循环经济使德力找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途径,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并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而传统管理会计在处理企业经营生产的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存货与成本控制、绩效考评、战略策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十分必要。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节约环保意识、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尽快在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以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第4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在林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客观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遵循林业生态平衡的自然特点与规律,这一点是林业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林业发展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林业发展规律,以达到林业发展与生态平衡兼顾的目的。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上来说,生态林业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林业经济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过程当中,不同结合形式下不同资源配置方案的差异以及内在规律,标志着人们在经济发展视角下对林业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化与升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解释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体系中,本学科对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4结语

第5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铁路交通运输 经济管理模式

1、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铁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运输市场,是铁路交通运输部门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当前及今后一项较为突出的任务,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其重要的一条出路。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部门深入扎实推进改革铁路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实现了重大创新。1999年进行试点,2005年3月,铁道部成功实施了撤销铁路分局、由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改革,全国铁路共设立18个铁路局(公司),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消除了我国铁路存续50多年管理重叠的弊端,提高了管理效率,极大地释放了运输生产力。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实现了重大变革。铁路部门通过撤并运输站段、关闭运量小的中间站、发展战略装车点和卸车点、推行机车长交路、优化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组织等,使运输生产力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推动了运输生产力的发展。

1.2 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铁道部将铁路物资、通信、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将铁路中小学校、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铁道部与各省市自治区广泛开展合资建路的战略合作,加大合资建路力度。2003年至2008年,全路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76家,吸引了地方政府、战略投资者的大量资金,改变了铁路建设仅靠中央政府投资的局面。这些举措不仅搭建了铁路市场融资的平台,而且探索和积累了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宝贵经验。

1.3 从现存的铁路管理体制来看,尽管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现有的18个铁路局(公司)间仍然存在70多个局间分界口,各个铁路局为完成各自的运输生产经营任务以及优先满足所属省市运输需求,同时由于统一执行铁道部所下达的年、月、日计划,从动力运力、能力的运用安排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相互制约,内耗还是相当严重的。以沈哈两个铁路局为例,作为两个以煤炭、粮食等资源运输为主的铁路局,由于铁路铁道部对两个局的人关方向交车、运用车占用实施总量控制,同时沈阳局服务的辽吉两省、哈尔滨局服务的黑龙江省对能源等物资运输也有保证的要求,势必优先考虑本局利益和满足所在省份需求,对有限的铁路运输资源一定程度上展开争夺,从动力、交车数量上进行自我控制和相互控制,受此影响,今年用电高峰电煤运输紧张阶段,哈尔滨局向沈阳局装运的煤炭日均同比减少500车左右,并且人关方向向沈阳局交车也只能控制在1600车左右,不仅对辽吉两省能源输入带来影响,对铁路运输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也影响较大。另外,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成立了大批的铁路合资公司,也与当前国有的铁路局(公司)的管理体制很难相互融合,多种企业管理模式并存,对于铁路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来说形成较大制约。

2、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措施的探讨

2.1 建立铁路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由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基本国情所决定,相比于公路和航空,铁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货物运输和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中国铁路的最大问题是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铁路垄断是一种行政性垄断,而非是技术性垄断,行政性垄断是一种制度性、扼杀竞争机制的垄断形式。由于企业对配给资源的有效利用、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铁路体制改革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改革目前的行政性垄断,构建一个有利于铁路更好、更快、更高效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促进整个铁路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加快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和服务质量提高,进而增进社会福利和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创造更有利条件,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其他行业的改革实践,消除市场进入壁垒、引入竞争机制是实现目的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为此,我国的铁路体制改革应该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2.2 组建若干个市场竞争经营主体。对现有铁路局进行区域合并,通过股份制、集团制公司的形式对现有运输资源和运输业务进行重构。若干集团公司将会尽力多提供线路并促进运输能力的提升,自然垄断的基础设施与引入竞争机制的客货运输分离开来,铁路客货运输经营的垄断局面有可能彻底打破,进而实现公平运输和公平竞争。将各区域公司的铁路资产管理全部移交给相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直接管理铁路国有资产。改革后的铁路管理职能将转到全行业管理上,可以归交通部管理,负责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重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市场规则等,并完善监管体系和加强监管力量,依法客观公正地履行行业监管职能。实施铁路局按区域合并重组成集团公司,实行市场化经营,不仅能够有效消除铁路运输内耗,更有利于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铁路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还是以沈阳局和哈尔滨局为例,如果两个局进行合并重构为一体,即可消除两个局间5个分界口的人为制约,又有利于对机车、车辆和线路能力进行统筹安排,实现铁路运输能力的综合高效利用,更好地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吉、黑三省,及西部的经济发展服务,也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例如,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在装车上可以适当向北部倾斜,原沈阳局装1车人关方向货物车均收入在7500元左右,而哈尔滨局装1车入关货物车均收入在万元以上,每多装一车可增加运费收入2500元以上。从有利于为地方经济服务来看,随着辽吉两省煤炭资源的逐年减少,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大能源输入成为主要途径。而黑龙江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以及内蒙古西北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和开采量进一步加大,必将成为辽吉两省煤炭输入的主要来源,两省煤炭出现紧张状况,主要是哈尔滨局在运用车有限的条件下,以保证黑龙江省内煤炭运输、防止运用车辆大幅下滑造成的。沈、哈两个铁路局合并重构后,在煤炭运输特别是电煤紧张阶段,打破运用车辆制约壁垒,运用车辆调整上就可以根据资源运输需求及时向黑龙江省倾斜,既可以保证辽吉两省煤炭需求,满足两省的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以增加黑龙江省和煤炭外运量,

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铁路货物的运输距离,增加货物运费收入,提高经营质量。取得促进三省一区经济发展,提高铁路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

3、以市场机制构建现代物流模式

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竞争是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产业(如家电、汽车)才能实现大发展,消费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实惠。铁路运输业的改革只要在竞争上取得突破,就一定能在发展上获得显著的成效。铁路运输部门应按照物流原理和旅客、货主需求扩展其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产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建立物流中心,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揽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销售、发送,以各大港口为中心,围绕出港货物的销售、发送运输进行服务;以各较大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客流中心服务,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变革转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一种生产形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交通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变化。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第6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创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现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这样一来就必须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此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所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粗放型的,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企业能源和材料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情况,而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短缺的低谷,并逐步朝着过剩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并完善产品结构,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进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经济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对企业提出的要求。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其要求企业应当在管理手段上增添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对传统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安排。从某种角度上讲,知识经济属于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并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以此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此外,知识经济还要求企业人员应当尽快转变思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想要实现以上种种,企业就必须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

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创新理念,改善经济管理环境。企业应当在内部进行管理环境创新,以此来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不断对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进而保证创新动力的存在。企业在对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当针对当前新的经济形势,明确创新战略理念合危机管理理念,这样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7-03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庞名立,崔傲蕾.能源百科简明辞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魏一鸣,焦建玲.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第8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低碳经济;经营对策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概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低碳经济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市场环境中,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采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管理方式,进一步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成自然、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对策加以分析探讨。

一、低碳经济对物流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低碳经济发展是涉及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一场全球性改革,物流行业被列入到我国十大振兴产业规划范围内,需要积极应对生存、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通过仓储、包装、配送等方式可以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目标加以实现,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应用过程中,针对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物流企业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需要将其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行业,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低碳经济对物流企业发展过程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运转方式等,能够不断实现物流企业技术创新,对整个物流系统实施持续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物流企业能源消耗,降低物流企业环境污染,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资源实施整合管理,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为实现低碳物流发展提供保证。物流企业具体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运输路线实施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实现多效地理位置定位和最佳行车路径,有效缩短运输理程,提升物流企业车辆装载效率,进一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运输工具选择,选择一些低碳、环保的运输工具,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

二、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经营发展对策探讨

(一)争取政策支持

物流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在以往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约束和风险,也为物流企业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改变传统业务开展方式、组织管理活动、经营方式等战略转型提供了很大的机遇。未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个能源、资源使用更加稀缺的市场环境,碳排放量管理也更加严格的制度环境,因此在市场引导、政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必须要减少对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效果,同时也需要承担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其经营管理的外部成本全部纳入到企业的价格体系中统一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难度增大。面对这种情况,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对低碳经济能够反映出的政策信号、市场信号等认真分析,抓住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和机会,及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调节和完善,将低碳经济管理融入到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将低碳经济充分融入到企业的决策管理过程中,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位,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低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对经营理念、内部节能挖潜、经营模式等不断进行变革和发展,同时还需要更多的争取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将物流企业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更好的融入到政府规划建设活动中。加强对政府政策研究和探索,能够不断根据政策变化实施变革和创新管理,从而更好的开展低碳物流转型发展。

(二)搭建低碳经济下的物流信息平台

低碳物流发展还需要信息的支撑,当前低碳物流企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低碳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构件一个服务于自身发展系统的低碳物流信息平台,将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标准等信息加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从而有效减少碳排放,更好的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充分考虑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完成更好的物流业务设计和实施管理。政府也需要更多的去了解低碳经济,对低碳相关信息及时加以收集、合成、传输等,加大对各个阶段的投入力度,从而搭建一个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低碳经济管理模式充分应用到实际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信息服务。物流企业也可以从中更好的获取关于交通道路、运输方式、物流存储等方面的低碳管理信息,从而保证物流业务的更好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业务互动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物流企业工作开展效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物料等的消耗和浪费。

(三)创新低碳物流技术

物流企业在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实施低碳物流技术创新和变革发展,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节能、环保问题,物流作业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作业链管理,消除或降低不增值作业活动,降低能源或资源消耗标准,更好的为物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保证和依据。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无线传感器技术监测车辆引擎等重要器件的工作情况,延长车辆更换零件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同样这项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物流设备中。又比如当前采用的立体仓库、冷库等建设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到节能消耗,采用低碳材料、低碳技术等正确应对业务中遇到的问题,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业务管理效率。当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对节能、减排等物流装备技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也无法更好的利用低碳经济开展管理活动。当前很多物流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重视低碳物流发展,需要制定绿色管理目标,采用光电池、绿化屋面等方式开展节能减排技术,从而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

(四)在低碳经营管理模式下,正确应对社会责任和经营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

物流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低碳物流管理思想,能够将低碳物流管理要求充分应用到物流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内部宣传和指导,正确的应对低碳物流要求,有效提升员工对于发展低碳物流的认识和理解,将低碳管理运用到物流企业发展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细化到每一名员工的工作岗位上去。在社会责任、经营目标之间正确的处理好低碳经济管理目标,在转型初期,给予更好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正确识别社会责任、经营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依赖性,对低碳物流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和优惠,促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大环境,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改善这种环境状况,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各行各业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尽管低碳物流市场环境、技术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但是在面对经济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条件下,需要对存在的困难给予积极应对和认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能够正确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机会,把握有利条件,采用低污染、低能源消耗、高产出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44.

[2]苑金海.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下的经营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2,31(10):72-74.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型社,2013.1.

[4]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4):107-111.

第9篇:能源战略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分析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ng Hao1, Wang Xinxin2

School of Economy &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 Dao, Shan Dong, China,266555

Abstract:Gas industry of Shandong province urgently needs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economic analysis,we can see the nature of these problems more deeply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of related policies. Firstl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Secondly, it analyses restricting factors using economic theor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above analysis.

Keywords: Oil and gas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鉴于油气资源供不应求的严峻形式,山东省相关部门及各大油田企业纷纷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现状得到改善。

2.山东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石油、天然气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40多年历史,大部分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已被动用,区内共探明油气田78个,其中胜利油田70个,中原油田8个。经过多年的勘探开采,目前山东省油气资源开发已进入中后期,尾矿资源储量、难动用资源储量在探明储量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这部分储量开采成本高,利用难度大,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将导致油气资源供应能力下降。此外,由于“重开发、轻保护”的旧观念作祟,致使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诸如:落地油污染、地面沉降、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及黄河流路不稳等,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严重制约着山东省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自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以后就被各个国家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当中,我国也不例外。相关学者及政府部门适时地提出了山东省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油气资源供给短缺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的解决方案。但在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其中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3.山东省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才被正式提出。现阶段,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山东省还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初级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数量的绝对增加来获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增加物质投入,尤其是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耗费。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显著特征是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效率。

根据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还给环境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发展条件带来很大的破坏性,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油气资源作为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依托的主要能源,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相连。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由此发生恶性循环,又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行政制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的不完善。

(1)GDP的考核体系存在不足。传统的GDP考核体系只是反映了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其中缺乏对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和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和保护成本的核算。由此看出,传统的GDP统计数据已经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生活质量的高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采用这一考核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个地区资源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行政考核制度的缺陷。这就出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博弈问题。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为例,假设地方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它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它的工作得没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得没得到认可,看上级对它的评价,看上级对它的考核、考核指标的内容和权重。中央政府单纯地将传统的GDP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准,而并没有将环境资源的耗费水平纳入其中。这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只注重短期经济增长的眼前利益,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消极的态度。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政府部门在呼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仍以牺牲资源环境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而油气资源是山东省重要的支柱能源,无可厚非地受到最严重的影响。

3.2 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项工作还很不成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天然气这样重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开展的效果。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若过分急于求成,片面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1)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山东省油气产业在很大程度上被中石油、中石化、中化工以及中海油四大石油化工企业所垄断。在这样的寡头垄断市场,若想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高油气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优化配置很难实现。

(2)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还会造成外部性。亚当•斯密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追求个人最优的行为会在价格调节下实现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环境资源变得稀缺时,与生产消费和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关的外部性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些外部性通常表现为非市场的。例如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依靠市场的力量很难得到解决,仍需借助计划经济的手段。

相反,如果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犹豫不前,仍保留过多原有的计划经济的东西,也会阻碍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很多计划政策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3.3 资本积累的匮乏

资本积累的动力不足,导致山东省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工作进度缓慢,力度不够。资本积累是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做后盾,只有这样才具有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1]。

虽然山东省作为我国能源大省,油气产业资本积累近年来有一定上升,但存在速度慢、利润低、人均净资产少等一系列困难。然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战略都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但这些工作的收益却是长远的,资金回笼周期长,这就使得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鉴于此,很多油气相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

3.4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金融危机以后,山东省油气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从产业结构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从产品结构看,工业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不多。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布局过散,产业集中度低。从投资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偏低。从能源结构看,一次能源消费所占比重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相对较低。这些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成为山东省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根据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导致油气相关产业的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主要是山东省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经济发展还无法达到工业加工高度化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总量不足,这是制约产业结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从供需结构来看,供给结构主要还是前文提到的资本供应不足以及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入偏好(即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主要受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以及消费和投资的比例[2]。山东省能源相关部门及企业高层提出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却没有及时给与财力物力的支持,使其工作无法开展下去;近年来,山东省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但以油气资源为能源和原材料的第一、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山东省基于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可称硕果累累,但是实际应用到产业企业中的科研技术却寥寥无几,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取得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还有制度、社会、国际等诸多因素。

4.山东省油气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及改进建议

4.1加快经济结构方式的转变,改革经济效益考核方式

一方面,加快经济结构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得确保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将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落到实处,出台积极的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另一方面,改革经济效益的考核方式,将绿色GDP考核体系引入到油气产业经济工作的评估中来,加强不同油气企业带来相同经济效益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对比。推行绿色GDP理念山东省油气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

4.2市场机制与计划手段相结合,完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

现阶段,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还很不完善,要坚持“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作用,支持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物质平衡理论,最优的环境管理政策是环境管理机构应允许污染物倾倒,直至每多倾倒一单位废弃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其所需的社会边际成本相等,同时还应治理环境,直至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环境治理的社会成本。根据这一理论,环境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利用环境容量处理污染物的行为收费及排污收费;二是对环境加以治理,增强环境对污染物的同化吸收能力,恢复环境质量;三是监测生产和消费的污染物排放。

4.3用金融创新推动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

针对油气企业资本积累不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采用金融手段来弥补资金的匮乏。鼓励金融业针对处于不同产业阶段的油气企业,形成不同的信贷供应与金融支持重点,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借鉴能源信托等国际先进的非银行金融模式,为山东省油气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债权、股权模式的信托计划或者产业投资基金模式、融资租赁信托模式,从而支持企业的规模化运营。信托式融资租赁不仅实现了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表外融资,而且不会稀释油气企业的股权和收益,还使得油气企业获得了一定的税费“便利”,从而实现供资方与融资方的双赢[4]。

4.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继续加快建立和完善石化生态工业园区,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在园区内建立循环经济圈,着手于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这是实现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环节。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石化企业内部建立循环生产模式[5],如图4-1所示,

图4-1 石化企业内部循环生产模式

Chart4-1 Circul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in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其次,大力开发天然气及非常规性新能源,鼓励以气代油以及非常规性新能源取代石油等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工艺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延长油气资源的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完善绿色供应链,以形成完整的石化产品下游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门类,提升产品附加值[6]。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第四产业的进步,适当限制高能耗产业。

5.结论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能源重要基地之一,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然而各种宏观微观的弊端瓶颈制约了其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其各种制约因素的经济学分析,突显了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相关部门若能从问题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必能加快实现油气资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卓娅.陕西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7.

[2]白永秀,惠宁.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4-47.

[3]张健.山东省绿色GDP核算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秦晓伟.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J].金融观察.2009(5):21-23.

[5]石兴春.关于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9(7):34-37.

[6]陈胜男,冯蕊: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10(1):59-62.

作者简介:丁浩,男,1960年4月,河南南阳,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教授委员会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已60余篇,主编教材10部,主持(负责)山东省火炬计划两项,另有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以及胜利油田项目20余项,担任社会职务有山东石油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石油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