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法制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法制教育论文

第1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学法指导

 

很多学生总是觉得英语学习难,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要学好英语的决心。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英语,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会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学法,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

1、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信心。

1.1学好英语没有捷径可走。要真正掌握英语。就要勤学苦练,从胆大、皮厚、破嘴、烂笔头做起。“胆大”是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胆子要大.不怕出错。“皮厚”是指脸皮要厚,说英语说错了也不怕别人笑话。我们都是从不断纠错中成长的。“破嘴”是指在说英语或读英语的时候.一定要张开嘴巴大声地、清楚地、快速地说,看见单词或短语应该读准确、读正确。“烂笔头”是指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把老师口述的例子和知识点选择重点的记录下来.没有那个天才能够听课时过耳不忘。要勤于整理和归纳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及时记下来。

1.2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学习英语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有恒心。要日积月累,付出长期的努力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坚持和积累是学好英语的法宝。要不怕困难.咬牙坚持学习论文提纲格式。一定能出成果。

2、弄清和掌握各学年度的侧重点。

初一阶段:初一是小学到初中学习生活的过渡阶段,是语音语调定型的阶段,要多听磁带、多模仿,模仿英、美人的语音语调,但不必一味追求洋腔洋调。重点应放在发音正确,吐字清楚, 表达自然。例如,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再放出来自己听。其次,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按格式、按笔顺,整齐规范地练好英语书写,对初一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初二阶段:进入初二以后,随着英语知识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加大,同学们普遍觉得英语越来越难学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成绩难以达到初一的高分境界,中下等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明显,两极分化逐渐形成。针对这些情况,刚进入初二年级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应该作出一些策略性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阅读量。在听、说、写、读四项基本技能中,阅读是关键,应该大量阅读简写文学名著和其他简易读物,培养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了解英语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背下来,那对以后写地道的英语会有很大的好处。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我特别推荐英语简易读物,读的材料要浅易,故事性要强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读的速度尽可能快一些,读的越多越好,这是学好英语屡试不爽的一个好办法。

初三阶段: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初三就是复习迎考,实际上,过早的准备初三下学期的中考没有意义,因为备考的实质是复习已学知识和研究考试技巧,因此在还没有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之前何谈“复习”,又如何“复习”呢?所以过早的备考是徒有虚名的;另外,过早的备战中考会侵蚀甚至磨灭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丧失能真正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很多机会。人在备考和学习中的心态是迥异的:备考的心是功利的,一心想着如何战胜试题,博取高分,其他的都变得并不重要了;而学习的心是开放的,它接受自己喜欢的知识,也因此迎来了进步的机会。再者,过长的备考状态反而不利于考试。考试的准备时间一般以半年时间为宜,长于这个准备时间,人就会很自然的对这门考试产生厌烦情绪和抗拒甚至逃避心理了。

初三阶段的学习应注意些什么呢?第一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应注重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提高。到了初三,课程安排日益紧凑,各科复习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学生会觉得越来越难找机会练习口语。中考改革的种种迹象表明,初中学生的英语能知道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用上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英语语言,就要学习西方文化。事实已经证明,掌握更多英语国家文化的学生,在英语成绩和大小考试中表现更优越。了解了更多的文化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阅读英语文段,听对话或短文和在语法题中体验语境都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3、积极听课。

要听好每一节课,关键是提高听课的注意力。那么上课时如何集中精力呢?上课时,应该围绕着所学内容,积极思考。要做到积极思考就要做到专心听讲。上课不要去苦心思索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集中精力学好本节的内容,否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3.1要以理解为主。听讲的目的,就是要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些学生听讲时分不清主次体,结果抓住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课堂上听是主体,原则是先听清楚再思考,思考懂了再做笔记,不要只顾思考和做笔记而忘记了听讲或顾不上听讲。

3.2要有比较地听讲。听课中,要把自己在预习自学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论文提纲格式。通过这种比较,肯定会让你加深理解。

3.3要细心领会老师所讲的第一个细节。在细节上看老师是怎样思考、分析、判断和处理。越是细小的重要细节,就越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4要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的提问往往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快速思考、积极发言。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精力集中,边听边分析正误,留心不完善的或有错的地方,随时准备补充和纠正。上课不仅仅是老师向学生单方面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信息的过程。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做,一方面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启发大家思考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提高听课效率;另一方面还能锻炼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脑的快速反应能力,将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因此,你可不要失去这样的好机会!要随时准备积极发言。

大家普遍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或许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把很多的单词分出来单个背的时候,很快就容易记住,但忘的速度却比记的速度要快。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听老师讲记忆单词的方法。如合成、派生、转义方法;单词辨异;拼读规则;同义归类、同音归类、同义词反义词归类;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律归类进行记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像学习我们自己的母语一样,通过文章和句子来学习单词。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当然适不适合你,只有你试过之后才能知道。

搞好学法指导工作是老师第一重要的事情,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调动认识能力,挖掘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第2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一、导入语言简练生动新颖,吸引学生学习

生动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好的开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开题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平铺直叙、平淡刻板、照本宣科的语言,只能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在发展之中,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如果一节课的导入语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一堂课他们将不会投入很多的注意力。因此,一堂课开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教学,生动有趣、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情景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教师在课题的引入时,一定要精心组织语言,巧妙地引入。可以是一个谜语,一首儿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可以是悬念,是思考,是猜想。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一些有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引入新课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叫同学们计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导入课题;有的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形式来引入,如《七颗钻石》一课的导入新课,可以讲故事设计开题。这样,不同教材就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学生由不愿学到自愿学,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热情和兴趣。

二、解惑释疑语言具有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深思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难免不遇到很多难题,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困难,往往就是语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即可抓住时机,运用教学语言巧妙地点拨学生,教给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种课堂讲授语言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主要以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讲授语言是很重要的,在所有教学语言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讲授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要生动幽默,具有美感。

三、处理争论问语言画龙点睛,指导学生明了是非

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由于思考问题方式、阅历的不同,彼此的见解自然会不一样,与教材知识发生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并由此而产生争论,这是好事。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不能简单地说,谁的观点对,谁的说法错。要用画龙点睛的语言,让双方争论的问题找到一个合理共振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梦方醒。如在《路旁的橡树》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就为了到底该不该留橡树而发生争论。有的同学认为橡树挡住公路的修建,该砍;有的学生则认为橡树长那么大,多不容易啊!该保护。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可开交。这时,老师便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筑路工人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学生便自然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了,自己寻找答案。

四、处理价值取向偏离的语言干错果断、旗帜鲜明,引导学生正确判断

第3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制教育;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大战略布局之一,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而这些技工型人才大多出自于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其构成形式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使其自身意识到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重新定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中教育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尴尬局面,大多中职院校几乎是无门槛入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近一半(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1]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院校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中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要点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即使学生产生法律相关的疑问,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答复。因此,大多数学生开始不信任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且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死记硬背,这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2]。

2.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

由于从小接受的是主科(数学、语文、英语)至上的教学理念,因此,对法制教育这一“副科”存有偏见。在大多数的学生眼里副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凑学分的配菜,甚至有些人选择在副课上干私活,补睡眠。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有广度,缺乏深度,教师只是针对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法制课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只知有法,不知用法。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法制课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学期,使法制教育缺少连续性与时效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中职学生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疏漏之处。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法制教育的宣传中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主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成立校园法律咨询中心。与此同时,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校期间学生法制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记录在内,从校规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法制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校园秩序和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第一,可以由校方组织开展法律学园活动。比如,分批次,分专业的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循序渐进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科学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划归到通识课程中,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期,而是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法律专业课,比如,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开设,广告法、合同法、经济法、商法等实用性强的部门法。在学习相关部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到18岁,从心理学观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较同龄的孩子更早的步入社会,其多表现为:1.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4.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心理咨询可以对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辅助,是深层化、科学化的德育。”[3]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加强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相信,在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健康、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率婷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6):58-59.

第4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言材料听读领先篇章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语界对第二语言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说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素材进行交际活动。高中阶段外语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应该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含义,除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外,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积累一些对今后的学习最有用的语言素材。

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做法:一种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语言的实际接触和运用;另一种是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进行大量的交际性语言实践,但不重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学习。上述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可实际上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未能重视学生对所学语言素材的有意识积累。

怎样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稳固地积累语言素材呢?让我们先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做一番分析。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亦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接触语言并试着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上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陈贤纯同志指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流行的看法认为“说”是首要的,可是这种看法不对,作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阅读理解。这是陈贤纯同志所指出的“现行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中的一个。她所指出的“三大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在这里提出来,那就是现行的外语教学中常常是要求学生语言输出的量大于输入的量,然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恰恰相反,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输出的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用的。教学法家马塞勒(ClaudeV.A.Marcel)指出,外语教学应该把感受放在表达之前。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和外语的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读属于吸收性的、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路子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在处理“四会”关系上吸取自然教学途径的合理内核。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足量的理解性输入。在教学过程中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其意义是巨大的。首先,语言材料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和复习,是认识和记忆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复习过程,也是对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认识、记忆和复习的过程。其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听和读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教学的成败最终要落实到语感的强弱”。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性、创造性的运用,怎样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呢?这个问题应当从这样几方面来看:(1)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过程中挖掘交际因素。(2)不光说和写是交际,听和读也是交际。(3)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用的交际因素是语境,只有课文或语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单位,上下文是最根本的交际情景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国外语言学界对语言材料假设已接受。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现以笔者所承担的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材料输入的方法。

词汇的掌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单词时,应避免因为怕学生记不住单词而急于将单词的音、形、意一齐教给学生这一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学生会先把单词记住,实际上,因为是脱离课文和语境学习单词,这样做的成效是很低的。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不是把孤立的词作为感知和记忆的基本单位,而是常常倾向于把若干个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者片语作为基本单位。多数学生都有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即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辨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头脑立刻开始了对篇章内容的预测;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辨认而不断证实、修正、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阅读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英语阅读教学切忌把分析性学习放在了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忘记了语言输入“整体领先、综合先行”的原则。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指出,语言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具有感觉的成分。而教师在英语讲授中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首先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感知整体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局部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21-176.

第5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一、教学内容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

(一)教材精讲

根据当前教育部的中职语文教材,与同科组的语文教师集体讨论,去除一些题材较陈旧或难度较高的课文,保留一些贴近现实生活、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精讲内容。在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题,通过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课外资源

信息化技术教学已经在众多中职院校中得到运用,中职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首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适量的课外知识讲解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给学生播放有助于教学的音频和视频文件,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语文的魅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在阅读中,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三)训练实用文体写作技能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能写出优秀作文的中职学生并非很多,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作文都有畏难心理,主要原因是觉得没内容可写。由于中职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应该对中职生倾向于应用文写作训练。应用文写作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指导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观察自己周边的事物,不定期给学生命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悟写文章,并进行指正。只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认识体会,应用文教学才能左右逢源。教师不断为学生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不必为怎样写,写什么而抓头挠腮了。这样,便可以促成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动机,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写,这个教学的双向活动便水到渠成了。

(四)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并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训练。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学生老师交流平台,学生们在平台上一条新闻,大家在下面进行评论或学生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述几个有趣的故事大家进行讨论,再到专题事物采访、演讲比赛、辩论大会等活动,由易到难,使学生从怕说到敢说,再到能说。组织切实可行的说话活动,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必不可少的良机。要适应社会活动中说的要求,就必须在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说的基本功训练,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口语训练熟练的运用到社会交际中。

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评价教学成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则会阻碍学校的教学发展,教师也会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失去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进行积极探究的动力,学生也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敷衍了事的学习。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必须完善现行中职语文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侧重语文教学内容。努力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根据教学情况,编制相应的考查内容和方式,理顺教与学、学与考、考与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的中职语文考试和评价体系。同时,提倡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除了老师评价学生外,学生还可以评价老师。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化学信档案,在档案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对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评价内容可以细分为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教师课上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等,学校也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流于形式而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只有多方面的整合评价体系,才能让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让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6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 法律教学 人文教育

在高职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特别高,因此各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人文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力度。高职法律课程的教学,对日后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在法律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个人素质,塑造其人文精神。本文将从高职法律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现状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于高职法律教学的意义以及目前法律课堂融入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等作相关分析,从而得出一些促进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促进我国高职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法律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现状

1.1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法律课教学所强调的是技能性教学,老师往往是教会学生如何来阅读分析课本上或者其他遇到的案例,从而来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知识,并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或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导致高职教学中无法培养出一个比较全面的学生来。

法律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任课教师还一味的追求案例的讲解分析,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学生在接触各种犯罪案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扭曲自己的世界观,导致价值观缺失。所以在高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使很有必要的,人文教育的融入,可以丰富法律教学的课堂,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法律课教学有特殊的意义。

1.2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对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人文教育的课程。但是,就高职的法律课教学来看,将人文教学另设科目来教学似乎不大妥当,一方面,法律课教学枯燥无味,另设人文教育课会使学生认为人文教育课无关紧要,反而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跟法律教育本来就是不能分开的,如果分开来上,会让学生觉得这是两个不相干的学科,致使人文教育与法律教学分家。如果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握好人文教育与法律教学的关系,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有效进行人文教育,那么学生就会在无形当中形成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价值观,从而在接受法律知识的同时塑造了法律公正无私的形象,这样才能达到人文教育与法律课融合的教育效果。

1.3高职院校将人文教育融入课堂的力度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实施的力度却还相当不足。法律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会减少很多专业知识授课的时间,许多老师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法律课的教学应该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不能插入其他内容。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只有从教师层面上决定融入人文教育教学,高职的人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2.1学科视野局限

法律的专业教学,本来涉及的内容就比较宅,而且学生在接受教育期间,所学的知识都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无法接受其他学科或其他类别的知识,使法律专业学生的视野就停留在法律知识上。单纯课堂知识的教学,局限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2.2功利导向重

在这个追求金钱和权利的时代,每个人都对金钱和权利有着不同程度的向往,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年同学。高职法律教学,是要培养法律上的优秀人才,这不能单单体现在其法律知识水平上,还要看其人生价值观和个人正义感等。过重的功利导向,不利于法律专业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更会影响法律课的课堂教学。

2.3个性过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也随之出现,尽管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育家强调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但是当下学生的个性太强,与教育家们强调的个性化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的契合度,过强的个性,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学校教学的情绪,特别像法律课这类的课程教学,课堂内容枯燥,而且老师所教授的都是一些案例性的知识点,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法律教学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2.4缺乏文化陶冶

法学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技能教学并不是所有,在高职法律课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情操的陶冶。在授课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讲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以外,还要担负起陶冶学生文化情操的责任,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而且,学生还能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法律知识。

三、人文教育在高职法律课教育中的价值

3.1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

在高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且开阔原来被束缚的思路,以更活跃的思维来进行学习。法学学科的教学,受知识内容的限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能局限于学科内容,无法打开思路教学,从而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较为死板,不能游刃有余。人文教育与法律教育相融合,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打开了学生的学科视野。

第7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等语文 教学措施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至今,它作为一种有显著成效的新潮教学模式而被很多职业教育专家认可。行动导向教学法包含了很多教学技术,例如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法,等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作为导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今后的职业活动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二、中职中技语文教学现状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成效方面仍旧不尽如人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上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而且只有少部分同学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语文时仍旧比较被动,他们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职中技语文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分析

1.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自教育改革后一直推行新理念、新教学法,可是在中职中技院校里还是有很多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响应了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的号召,但并没有真正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转变,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再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再者,由于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们成绩较为不理想,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语文本身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和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枯燥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强塞给学生,学生便会学得味同嚼蜡,无法提起语文学习情趣。

2.语文教学重点过于应试化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于普通高中,它除了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部分教师始终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要的讲课方法,只关注学生所学知识点是否系统、是否严密,考试能否写出严谨的答案,而忽略了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关技能。

(二)中职中技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中职中技学生还是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他们通常是因为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才学习语文,而且中职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甚少。据网上的数据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内心过于浮躁,并不太喜欢阅读课外作品,他们的阅读量很少且知识面很窄,缺失必要的文学素养,然而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多阅读,在优秀的文章里找到感悟,提高语言能力、写作水平,等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于往常的教学方法。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以教师单向主导向学生授课,而是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下面将分别举例,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上。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分析教学内容,充分体会教学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比如在中职语文课堂上,会有很多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需要学生学习,角色扮演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例如重新编排剧本,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演出,等等。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提高社会能力。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课文里人物的角色:玛蒂尔德、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裁夫人和珠宝店的老板,让同学们进行课上表演。通过这个短剧表演,无论是出演的同学们还是观看的同学们都会对文章人物的性格变化一目了然,学生能够很直观地感受文章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即玛蒂尔德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导致自身虚荣心过于膨胀,害人害己。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因此项目教学法也被称为模块教学法。这个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教学活动的核心为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成一个项目实现技能与理论的整合,提高整体素养。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应给学生确定任务书,即让学生明了各自的学习任务。首先,先给学生们分好小组,并分组安排任务,通过资源渠道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完成任务。以某一组的任务为例,该组主要是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当第四组确定分工之后,学生们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同学会在文章寻找相关词句,有的记录,最后修改并汇总了祥林嫂遭受残酷压迫的惨痛经历。为了交出最佳优化方案,学生们为了不因为自己拖小组后退而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培养他们阅读文章的能力,还锻炼他们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三)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话题,并给一定的时间如十分钟,然后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应保持安静。在短短时间里学生的头脑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以学习“写作”为例:当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建议书”的实用写作时,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将学生均衡地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分工,并做好讨论的记录准备。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讨论话题”,然后画一个圆圈。当讨论好的小组可以上台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比如本组想到的某一个人、某一首歌词、某一幅画甚至是由“这个话题”引出的小故事,等等。

3.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内容找出有关联的地方,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重新调整思维,并依循教师给出的格式要求进行写作。

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不要太长,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的思维才是最具有活力的。

(四)课文引导教学法

课文引导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为适用于自读课文学习。例如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阅读课文,找出生词并予以解释。

2.根据手头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反复朗读诗歌并思考几个问题:首联颔联与颈联尾联的描述重点分别是什么?首联和颔联分别有哪些意象,营造的画面如何,表达的情绪情感如何?诗人所悲为何?仅仅只是悲秋吗?

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明确自己阅读文章的意义和应该如何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模拟教学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模拟教学法是模拟情境进行教学,即针对一个课题,安排学生模拟关于那个课题的任何小品、短剧等,让学生学会在该情境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例如,在学习《守财奴》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们针对“抢夺梳妆匣”这一段进行情景模拟,并让同学们在表演者的表演中思考两个问题:葛朗台老头的动作细节透露出了他的哪些内心独白?葛朗台太太晕死过去后,葛朗台会作何反应?学生们会针对这两个问题认真阅读文章之后观看表演,从而给出一个有学生们自己的想法的结果。

四、结语

自21世纪开始,我国便开始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改革重点。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课做练习,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习效率低,磨灭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好感,而且导致学生创新精神、语文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不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以外,教师也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和模式,让课堂变得活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率。

参考文献:

[1]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77.

第8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会新闻发言体制 语言教学 引导 培养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的发展,新闻发言人以其独特的语言和个人魅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新闻发言任务。新闻发言人的语言功力对完成新闻发言非常的重要,它是发言人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重要载体,新闻发言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发言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好新闻发言的特点和规范,了解其内涵,做好新闻发言。

一、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准确规范性

新闻发言语言不同于普通的语言,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语言。在新闻会中,新闻发言人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他是代表组织对媒体进行回答、演说,他代表着集体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做到语言的准确和规范性,这里的语言准确有两层意思:①对于提问和回答的时候,要对关键信息和关键问题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②对于细节和一些问题的深刻内涵要准确把握,例如在新闻发言中我们经常使用具体的时间和数字来增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在语言的规范也有两层意思:①语气的规范。语气是非常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新闻发言中,在发言内容一定的情况,不同的语气可能造成不同的理解,语气可以改变语言的美学效果;也可以增减语言的感情的色彩和分寸;还可以改变语言的语义和意向,它直接影响了语言的传播效果;任何不规范、不贴切的语气,都会导致表态失范,削弱语言传播的表达效果,甚至影响组织的形象。②语言用词的规范。新闻发言语言不同于普通的语言,它要求我们必须要使用外交辞令,不能过于随意,避免媒体或公众引起误解。规范的语言表达,既尊重了事实,又可以避免消极因素。

(二)简单、简短、简要

新闻发言的语言一般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去进行表达,为了让媒体和公众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表达的核心,我们要做到简单、简短、简要:①简单。新闻发言语言要按照普通人的思维去组织,去进行表达,它最终要实现能够让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接受,要让别人听得懂。②简短。我们要用最简短的语言去将自己要传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尽量不要用太长的句子,避免产生歧义与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尽量能够用简短的语句,以免让媒体和他人断章取义。③简要。就是要求新闻发言语言要突出核心和重点,明确的表达出你的要点。

(三)具有时效性和时机性

所谓新闻发言就确定了语言要有新闻性,必须要保证语言的时效性,否则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的削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要确保新闻发言语言的准确,所以要掌握语言的时机,在合适的时间使用恰当的语言能够实现很好的表达效果。

社会新闻语言体制在大学语言教学模式的引导和培养考虑到目前社会新闻发言体制的兴起和新闻发言语言的特性,它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应变性,能够让我们在交际当中占据主动地位,因此在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新闻发言人的高质量的发言,离不开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这样在回答问题、演说时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一个人的语言文化素养影响了其语言风格。因此在大学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加深文化积淀,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并且在语言教学和使用中,注意加强学生准确规范使用语言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培养学生角色意识,提高语言应变能力

新闻发言人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其特定的角色定位使得其在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上有了一定的特点。因为新闻发言人他从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出发,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发言。在大学语言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假设的角色模拟中做好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提高语言应变能力,加强对于语言的掌握和驾驭能力。

(三)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新闻发言体制其实就是一种交际机制,它通过提问和回答、演说来进行交际,语言是实现交际的主要手段,在交际的场所和时机运用合适的交际语言可以起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语言最终的目的就是应用,在大学语言教学中,要通过各种训练来加强对于学生语言交际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是新闻发言人做好新闻发言的基础条件,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应变能力对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有着很好的启发。我们的大学语言教学应该结合社会新闻发言体制的培养模式,做好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角色和政治意识,不断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人际交流和实用能力,让语言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洋.政府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的构建[J].现代传播,2011(1).

第9篇:中学法制教育论文范文

摘 要:我国法学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由于面临着诸多发展增速放缓。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家大环境的因素以外,还与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自身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教育特点等现象明显。本文就是从这些现象入手分析发现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学 课程改革

一、我国法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法学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培养能够直接为社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在法学职业教育中应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学生和法律职业的"无缝"衔接,也是其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区别。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等原因,在课程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存在诸多不符合职业教育特质的现象,其主要归纳如下:

(一)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特色

职业教育为应用型教育,其突出强调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法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也理应体现职业教育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职业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操作能力。然而,由于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模糊,没能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法学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成了本科的压缩型,把法学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学历教育,机械地模仿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实践教学薄弱,培养的学生无法胜任法律职业。法学职业教育不能只管教,不考虑能让学生学会什么,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学校能够掌握多少法律职业技能。

此外,从我国目前主要法律职业就业环节上看,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长期分离,缺乏衔接的桥梁。在此背景下,法学职业教育也必然与法律职业脱节,缺乏必要的就业制度,法学职业教育模式又只是延续传统以素质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理论教学模式,因此,法学职业教育毫无自己的特色,办成了法学本科教育的浓缩版、成了一种学历教育,甚至于是普法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机械地模仿本科院校,完全背离职业教育的宗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结果。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盲目性

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法学职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课程编制的起点和终点,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但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沿袭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没有真正对法律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没有根据不同法律职业岗位对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尤其是对法学职业教育在法律职业培训、法律职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关注法学职业教育"高等性"的定位,只是将其视为高等教育中的一员,是专科类型的教育,而忽视其"职业性"。在教学要求和具体教学实施上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法学理论家类的法律人才目标靠,从而严重偏离了法学职业教育的轨道,由此致使培养的法律人才并不能真正适应我国法治建设和法律职业的需求,毕业生的有效供给与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三)法学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思想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思想上,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只管将自身的学术、经验灌给学生听,至于采用哪些教学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综合效果,学生是否听、能否听懂、能否独立用,教师均不做过多考虑。在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之下,教师对课程内容选定不会考虑吸收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显现方式单一等问题明显。总之,在课程设置上不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的课程建设思路,就必然会导致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方式呆板、缺乏新颖、教学方式陈旧、枯燥,无法使学生感兴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仍然是模仿本科院校理论型法学教育的要求而设立,在具体课程设计上,强调所有课程应遵循学科特征,片面强调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所倡导的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课程设置理念,结果导致培养学生法律技能需要开设的课程开不出来,而不需要的课程又删不掉,课程结构僵化,无法根据法律职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此外,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虽然都实行了学分制,理论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教师开设足够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在开课时间和开课数量上诸多限制,结果实际上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很小,学分制变成了徒有其表的摆设,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五)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欠缺实用性

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突出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体系法学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但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内容缺乏超前性,开设的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而知识也都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大量存在,跟不上法律职业发展需求,缺乏实际的应用性。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联系生活不够紧密,无法实现学生一反三、触类旁通;课程内容无迁移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衔接,不能将所有专业课程形成一个整体;与法律职业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六)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没有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

当前法学职业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强的现象,这导致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开始关注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不仅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技能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还有道德、守纪律、有操守、有责任心、有事业心。因此,在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除了应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外,还应同时渗入对学生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现在关于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很少有将这些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并入其中加以研究的。因为一些观点认为这些职业素质无法在课程中直接培养,需要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逐步摸索和自行养成,非课程所能解决。结果导致课程体系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很难起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层面的,也有观念等层面的,但究其根据原因主要是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再加上体制与制度上的影响,导致了目前法学职业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

(一)法学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重成果轻应用

现阶段关于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即使有也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议论到议论,收集了别人的议论稍加修饰就另行"出售",缺少建设性,根本无法对现实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在这些毫无建设性、空洞无味的理论充斥的环境下,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无所建树,而且还深受其害,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没有培养出来,而缺乏实际法律技能的人员却培养了不少,我国法治建设对法律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重成果轻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最终导致了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盲目性,教育科研本应为教育实践服务,但现实却是科研本身成了职业院校、教师追求的目标。由于缺少对法学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而只是片面追求招生等规模化,使法学职业教育本身的目标被模糊化,所有这些必然导致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盲目性。

(二)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过于保守缺乏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的提法和呼声虽有增加,但在缺少成熟实践和模式固定的情况下,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还是选择谨慎地对待已有的各种课程改革,在现实教学中,继续着传统的学科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虽有小改但变化不大,有的甚至于根本就不变。诚然,法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当前形式来看,条件并不十分成熟,受制于很多主客观因素,诸如,其实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教学管理者知道专业课程存在着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在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自身能力所限而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或者说不知如何借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教学计划不断地修订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上的大变化,但实际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这种"换汤不换药" 式的修修补补,无法改变当下法学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上的不合理、缺乏实用性等的核心问题,更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虽然一些职业院校法学专业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做出局部的调整和创新,但法学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上的内在矛盾仍未能解决:

(三)法学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上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法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实际上仍然以理论课程为主。虽然,面对社会就业现实,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在思想上认识到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比重时,通常刻意地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学时,一般强制性地要求实践性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4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以体现重实践的课程改革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性学时的落实缺少监督和实现程序,加上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缺少客观标准,结果致使其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计划中,无法落到实处。如在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性学时的要求,希望通过这种设计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理论教学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构想。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由于一般理论教学时间较紧,教师往往弱化实践性学时的使用,将其转化为理论教学或选取一些理论很强的案例或素材,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四)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教师缺乏相关法律职业经历,难以开发出适应法学职业教育的课程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法学专业所招聘的正式专任教师,都是经过正规学术培养的法学硕博士研究生,或师范院校的硕博士研究生,来自于这些途径的教师,往往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法律职业经验,缺少法律职业技能,而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却由于当前我国司法机关人事制度和职业院校人事用工制度的限制,无法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法学职业教育,故在现有条件下,由于职业院校很少也很难从法官、检察官、律师中请到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而这些直接来自于学院派的教师,又很少有法律职业工作经历,无法掌握必要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因此,也难以开发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建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探讨》,载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