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民族的手抄报范文

关于民族的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民族的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关于民族的手抄报范文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第2篇:关于民族的手抄报范文

1教师要承担起弘扬"孝"文化,传承孝文化的责任。

"母仪龙德"是千百年来德庆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母仪龙德"实际上就是一种"孝"文化,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起传承这种孝文化的责任。龙母她一生好善施德,扬善除恶,扶贫济困,勤劳耕织,传说她几次与邪恶势力代表人物赖布衣斗法,这些表现了她扬善除恶的精神,又如她救治病人,教育龙子抗击西江洪魔,保境安民,这些是她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精神。所有这些精神,都受历代皇封至美之名以及西江两岸老百姓、海外同胞朝拜,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俗现象。

中山大学民族学教授叶春生称之为民间习俗。龙母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她一生"勤劳、善良、勇敢、智慧、慈爱、宽厚、正义、无私、奉献、乐善好施、为民造福,"这些是她的美德和高尚品德,因而龙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和敬仰,老百姓敬她为神。我们要利用好本土龙母文化,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应把龙母这种孝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老师们可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让龙母的孝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如德庆县孔子中学建立了"二十四孝"故事文化长廊,举办传统经典文化朗诵比赛,举行"孝"文化故事收集、手抄报等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德庆县龙母庙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母仪龙德"一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也大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2儒学文化进校园,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德庆有着得天独厚的儒家文化教育基地――德庆学宫。德庆学宫推动了德庆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

⑴推动优秀人才辈出。从宋代至清代,德庆人考中进士的有21人(有些还因各个朝代地域划分的不同或动荡而没有记载),考中举人的有137人。如德庆县凤村人何日佩,清乾隆九年中举,二十二年中进士,官至三等少卿。为官清廉,绝不徇私,拒收贿赂,有"铁门限"之誉。今有中国科学院士李方华,荣获素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曾获"欧莱雅――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成就奖"。

⑵推进儒学和学术事业的发展。德庆学宫聘请硕儒名贤讲学授,探究儒学,钻研学术,形成了士子刻苦攻读的读书风气,促进著书立说,撰写和出版了大批学术著作。德庆至清代共撰写专著约100多卷。如宋代进士石处道善文学,工诗赋,撰写有《松江集》传世。

⑶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德庆学宫的影响下,大儒、乡绅创办的书院,义学、私塾等应运而生。1068年,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时任广东提名刑狱,在三洲岩创办濂溪书院,这是德庆最早的书院。德庆人李质,明朝时任浙江省参知政事,在家乡吾康金定(今九市镇)创办"金定书院"。到了清朝,书院数增加到30多间。至1999年,我县有171间小学,23间中学,在校学生6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举选士的兴旺,促使德庆人才辈出。4、推动了社会教化。德庆自古至今,已形成了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近几年来,我县在学宫开展了开笔礼、状元礼和奖励我省我县高考状元系列活动,不仅对传承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激励德庆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弘扬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有着正面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利用好校园的宣传阵地,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如德庆县组织的"关于组织举办德庆县2013年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比赛",这次比赛内容涵盖了小学的教学内容,有《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参赛的课例教学形式活泼多样,都体现了读经典、议经典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重视原文诵读,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注重拓展。教学的手段辅以音频、视频、表演、图片、顺口溜、歌曲、快板、吟诵等,师生们在读、说、议经典的过程中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受到了教育。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比赛,学校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加强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传统文化教育与养成教育的有机渗透结合等方面的有效教学都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充分带动了全县的"儒家文化"教育,在全县兴起了"学儒尊孔"的良好氛围。

3民间艺术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的魂,艺术是国之宝。最近,在法国访问时说过:"中国这头雄狮已经醒了"。把中国比如为雄狮,可见艺术的魅力之大。德庆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德庆境内保留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以"过大年,闹元宵"最为出名。而雄狮是两大传统节日的重头戏。据考证,该县"过大年,闹元宵"的习俗兴起于北宋年间,期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新的内容。目前,该习俗已成为西江流域一个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在两广和港澳地区享有盛名。德庆县被誉为元宵佳节最精彩、最刺激、最热闹民俗的"炮仗攻狮子"将闹元宵活动推向。每逢元宵当日,该县炮仗声昼夜不断,引爆全城,场面十分壮观,"炮仗攻狮子"的刺激与疯狂令人叹为观止。

近年来,德庆雄鸡舞、蝴蝶舞多次参加省、市的民间艺术汇演,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艺术表演大赛金、银、铜奖,还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民间艺术被誉为活化石,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活化石,使这一活化石得以兴起并代代相传。这就得充分利用好校园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可使校园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德庆县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队,如德庆县香山中学舞狮队及孔子中学的舞龙队、雄鸡队,悦城中学的龙狮队,武垄中学的雄鸡舞队等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而就是这一批业余的队伍在县市中屡次获奖。正因为德庆县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进入了校园,不但丰富了较园的文化生活,也为这一活的化石起到了传承的作用,更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软实力。

4学校要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起舞台,促进校园文化的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