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

第1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目前,学院绝大多数教职工对专科院校发展已形成“突出特色,大有作为”的共识。但是,也有部分同志对国家教育的宏观政策缺乏必要的把握,认为专科学院层次低,规模小,发展空间不大,缺乏发展意识和长远观念;有的同志对两院合并后的未来持怀疑态度,不愿闯、不愿试,安于现状,坐等观望。

2、复杂多样的人事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身份类型有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事业行政编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以及编外用工,多种用工制度并存严重制约着干部选拔、任用和交流,存在着绩效考核标准难把握、奖优罚劣难实行,以及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不仅影响了部分同志自身发展和工作积极性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

3、学院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制约着学院生存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办学实体,既没有属于学院的教师队伍,又没有人事管理调配的权利,很难激发和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不少同志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缺乏干事创业、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工作动力。

4、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就职能部门而言,大局意识、协调意识、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需进一步落实,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能不高的现象亟待改变。就广大教职工而言,积极主动工作意识和劳动纪律观念不强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也有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既有日常管理的疏漏,也有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及能力、水平不适应的问题,既有个人创新意识不强,也有团体开拓创新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

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和解决当前影响学院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才能促进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一、科学把握政策导向,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国多数高等院校都开办二级学院,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民办三本学院如雨后春笋,对国内专科学院冲击很大,专科学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科学发展。一要准确把握教育政策调整与变化。江苏省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经常走全国前列,这就要求院领导和教学职能部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每一次教育政策改革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办学的主动权。建校20年来,*干院从单一培养团干部的专科学校,发展到如今纳入省委党校“一主多元”专司国民教育的专科学院,学院有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既得益于党校校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任院领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适应国家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也得益于学院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二要适时调整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针对学院规模小,开设专业课程少,发展空间受限,加之专科院校学生生源不足等不利条件,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严谨治学、创新发展、稳中求进”的办学理念,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壮大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近两年学院大力发展成高教育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从20*年招收600人、20*年招收800人到2007年招收1300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三要准确把握专科院校建设目标。专科学院的生源决定着学院定位,也决定着学院必须把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充分发挥专科学院特色教学优势,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多渠道培训,实现“一本多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前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学科设置,彰显专科院校特色

专科学院面临的最大竞争是生源的竞争,要想保证稳定优质的生源,就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各学院搞好调查研究,瞄准紧缺人才行业,瞄准有发展潜力行业,优化专业学科设置,为毕业生就业指明方向,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二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为导向。着力培养专业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专科人才,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三要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一所学院的品牌,就是特色,特色决定发展空间,特色来自于办学理念的创新发展。譬如说:*干院特色就是不断强化英语、计算机、中文写作三大优势学科理论与应用教学,并使之成为学院生存发展和品牌优势。四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干部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的英语、计算机、演讲、文艺会演等科目竞赛,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能力素质的同时,达到宣传学院特色、创造学院品牌、拓宽学院发展空间之目的。

三、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团队合力意识

良好的教职工队伍和成功的办学经验,是学院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院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一要注重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情况,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生数量等因素,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力量,抓好优势学科教学的同时,及时面向社会、面向大学招聘部分年轻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形成梯次搭配合理、学科优势互补、具有发展后劲的师资实体,为学院发展进行必要的师资力量贮备。二要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团结协作的班子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是保持学校工作大局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班子成员之间、同事之间要珍惜来之不易共事的机缘,保持良好的融洽关系,做到坚持党性原则,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积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共同营造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团队形象。三要努力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一个团队靠一两个能人难成大器。全院上下要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抓大事,干实事,谋成事。各处室之间要加强协调,各管其事,各负其责,做到分工不分家;全体教职工要立足本职岗位,勤奋敬业,努力工作,真正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干事创业的战斗团体。

四、建立科学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学院复杂多样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包括学院独立法人资格、人事调配、改善福利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我们期盼着校委加快人事管理体制和工资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人事考核、选拔、任用、交流机制,帮助学院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学院教职工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牢记职责,服从大局,讲奉献、讲团结、守纪律、保稳定。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教职工既是学院教书育人领导者,也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教职工精神状态、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事关教学质量好坏、事关学生成长进步,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全体教职工要举全院之力,以培养、教育、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已任,尽好教育管理之责,尽到引导培养之心。二要优化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在党校多种人事管理体制并存的前提下,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譬如:设立职级任用最高年限和加强干部良流。处以上领导干部岗位设一届三年,在同一职级最长不能超过六年,保证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加强部门之间岗位交流,盘活干部资源,调动后备干部的积极性。三要加强绩效考核,严肃劳动纪律。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考评,逐步形成人事选拔任用与工作绩效挂钩良性循环机制。努力营造领导带头并教育教职工要自觉讲诚信、守纪律、求实效,最大限度的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

第2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课堂交流 策略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凸显小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但从目前来看,小学科学课堂交流缺乏应有的有效性,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改变这种现状势在必行。

二.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无效性的具体表现

1.交流形式化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上存在一种虚假现象――教法先进,表面繁荣,教学效果却收效甚微。教师采取了一系列新型教学法,但是一节课下来,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出现偏差。

2.交流随意化

真正有效的交流应该建立在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但由于教师没有对课程内容做充分准备,导致课堂交流存在随意化现象,教师想到哪就教到哪,生硬地实施师生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三.加强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策略

1.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里的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教师还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不仅要深入把握、钻研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难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小学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好各种教具和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获得知识,这是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2.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毫无疑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这也是保障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一是教师要树立“服务者”意识,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卸下心防,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二是教师要树立“学习伙伴”意识。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如果教师放下身份,与小学生平等相处,必能让小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积极关注课堂交流过程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为加强课堂交流有效性提供了有利契机。首先,教师要深入把握课堂内容,摒弃那些浮而不实的小组合作;其次,在确定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合理分工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安排好小组组长,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有事可做,比如发材料、做实验、记录过程、讨论发言、总结汇报等,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促使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积极发言,表达所思所想,这对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大有裨益。再次,教师还要对小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围绕课堂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不要遍地开花,这样难以得到交流成果。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人公是每位小学生,教师不能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将学生视作观众或看客,这样只会抹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做好备课工作,把握小学生的现有情况,并安排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他们围绕课堂主题积极交流与沟通,并汇报成果。这一系列做法都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交流有效性,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行斌.打造高效课堂,展现科学魅力[J].新课程,2011(9).

[2]洪春燕.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习惯养成[J].新课程学习,2011(6).

[3]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蔡其勇.小学科学课堂的科学哲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第3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一)小学科学常用评价方法。国内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方法有:1.自评与他评。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3.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4.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5.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评价。小学科学的评价方法正逐步改革为多样化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多数研究针对实验器材的运用、呈现活动策略等,但是针对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评价研究极少。

(二)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呈现方式。小学科学中常用评价的主要呈现方式有两类:运用言语评价方式,即是以提问法、口头评价法等方式进行的评价;运用非言语评价方式,一般有作业性评价、科学的标准化测验、制作成长记录袋作为评价、量规表评价。

(三)研究内容界定。将“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内容可分解为科学室外探究、学生评价两个要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准备工作。在研究开始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统计小学科学中必须在室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课调查教学现状;分析评价现状;界定研究的可行性;界定研究的内容。

(二)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的初始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分三部分进行量规评价:探究活动前的准备、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探究结果。评价呈现形式: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标准,探究过程中根据量规表实行口头自评、互评,探究活动后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完成评价量规表。学生评价量规表的评价指标:探究方案的明确、实验材料准备、参与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活动记录、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探究成果、交流体会。初始方案的预设,因为探究活动前已有评价的标准,学生活动过程中就有了规矩,学生依据标准自我管理以及生生间的相互约束,长久实行有利于养成实验的常规,改善室外活动中因为空间和时间导致教师管理难的问题。学生量规表中有明确探究方案的评价,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对探究活动方案的思考与制定,加强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量规表中有完成分工情况、合作创新精神的评价,可以有效地约束每个组员完成自我分工,约束不参与小组活动的学生。通过生生的小组内、小组间的评价,有效解决分组不合作现象。把活动记录和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展示,能较好的建立良性的竞争,养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也因为有竞争而提高全组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实施对比研究。以五年上册第一节在室外探究活动课教学为例:第二单元光《阳光下的影子》探究活动“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第一阶段:实施传统探究活动教学评价。在一个班只进行传统教学评价,仅教师参与评价和管理。室外活动前教师讲解探究活动方案、活动纪律、做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中主要由教师管理。活动后教师大力赞扬表现好的同学,如“不错”、“好”、“很好”、“你的探究记录好”、“你观察得很细致”、“你分析得很透彻”、“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批评表现不良同学,“你的记录不好”;“你刚才离开小组活动需要批评”。教学效果:上课流程勉强能完成,但是探究效率低下。教师忙于管理学生纪律,优生满足于表现自我的发现,有7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有5个调皮生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只有2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7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2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其中完成探究活动的小组有3个小组流于探究形式,属于动手不动脑,不能清晰地知道到底探究了什么,也说不出观察什么现象,从中发现了什么。教学反思:探究活动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小组活动前学生对探究方案缺乏思考,中等生缺乏活动目标,参与积极性不高。室外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小组分布范围广,教师评价管理不及时、不能具体到位。活动前后的老师评价为强加给学生的,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第二阶段: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实施“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探究活动前教师展示评价量规表,让学生认真阅读评价量规表,熟悉评价指标。探究过程中激励小组中每个成员以量规为标准实行自我管理,同时活动中小组间的通过口头评价相互监督,探究活动后在交流探究结果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完成量规表,进行小组评和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教学效果:上课流程顺畅,活动过程中纪律明显好转。经统计分析,大部分优生能带领小组认真探究,更注重小组的合作了;有2个后进生对探究方案不明确;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只有6个小组全程合作交流,4个小组由部分优生承担完成,1个小组完不成探究任务。教学反思:在探究活动中“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量规表”给了学生评价的准则,让学生能主动评价、学习,提高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能力,而不全依赖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改善室外探究活动的管理。这样教师有时间对优生的启发、对后进生学生辅导。但是这个评价仅仅是给了简单地一个等级评定,而且评价表格过于复杂、强调了个人的评价。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后进生难以完成,也导致教学时间的增加。解决策略:(1)简化评价量规,一个小组只完成一个评价表格,表格中有小组集体评价又兼顾个人评价;(2)对评价者进行相应的培训;(3)增加教师适宜的定性评价,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他们评价标准有所不同。第三阶段: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在两个个班中实施改进后的方案的教学效果:探究活动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脱离小组活动,学生基本实行自我管理,小组集体感提高,交流汇报积极性高。但每个班都依旧有2个小组独立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需教师多时间关注辅导。几个后进生自律能力有进步但仍需提高。在五年级上册继续实施改进后的“小学科学室外探究活动的学生评价研究”的方案,《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五年级共实施评价方案四节课后,学生的自律能力、独立探究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提高了室外探究活动学习效率。

三、研究结论

第4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一、落实课标精神,领悟小学科学合作学习内涵

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科学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精神,培养21世纪先进文化――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世界、生活和处事。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许多个性差异,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观念、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有着不同的情况,我认为,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科学教育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得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提高了各自的认知水平,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尤其在科学课的合作与交流中,能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争论,互帮互学,在提高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彼此沟通,营造合谐的学习环境,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二、适应课改趋势,创造小学科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总会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包办现象严重,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课堂于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

1、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科学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为了充分显示合作学习的地位,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形式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既可以保留传统的同桌两人排列的基本形式,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方块型,马蹄形,蜂窝型等小组型合作学习的形式,以保证学生热情的学习欲望。设计的小组更趋于个性化,便于缩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小组相互交流的机会。如在三年级科学《今天的气温有多高》教学中,就可以利用传统的两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同座位同学为一组,学习认识温度计,练习读写温度,实际测量温度,在两人合作学习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学会科学的测量技能。

2、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活动主要是以协同活动为桥梁来实现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研究的内容,并指导学生研究,提出一些研究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小组交流学习才会踏踏实实,在小组的交流发言过程中互相启发、反复推敲、重点比较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目标统一。

如,在科学课三年级《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要求合作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比实际需要的多准备一些材料),讨论,要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情况这个科学小问题,需要哪些材料,研究计划是怎么样的?学生既有了研究的材料,又制订了研究的计划,便于小组中学生的协调操作,做起来会有目的、有程序、按计划进行,小组同学能科学制定实验记录表,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及时记录有关数据,小组研究气氛浓,大家能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为了体现学生自主精神,小组长的选定应有本组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决定,在小组长的选择上,我既要求学生发扬明主,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已任其它学科的组长一般就不能再担任科学小组长,要充分考虑到本小组的管理工作,组长应能以身作则,能团结全组成员共同协作,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组长组织进行科学小实验时,要避免学生实验中“玩”器材,实验后不整理而“溜之大吉”。

三、拓宽新的学习渠道,提供课外合作学习平台

课外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学习与工作的大课堂,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外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领域,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开展适合本地区儿童学习活动尤为重要,它可以推进科学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对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课外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启示,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广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增加合作学习的机会。

根据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本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科学考察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安排中,给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合作学习能力。如在进行护城河水域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采集标本,小组中有的分工去采集水的标本,有的去河边垃圾堆拍照,有的去寻找污染源……,每个小组同学把各自考察的情况互相交流,便于对护城河的环境进行分析。

2、给予小组更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按照科学教育活动的计划,我们尝试了给班级各个小组分别制定计划,分头进行探究,然后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对本地区进行环境考察时,我们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护城河水域考察小组、社区居民小区卫生环境考察小组、城区交通污染考察小组、大气质量考察小组等,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能按照分工,到城区工厂、社区、机关、学校、车站、交通要道等地进行环境调查。通过走访、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原因分析等过程,给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近自然、了解现状,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第5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科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至航天事业,下至航海事业,大至国家安全,小至百姓日常……万事万物,都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对科学的教育在当下的社会也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学科是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教育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更显关键。

兴趣是人类进行科研、学习、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进行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学习探究,才能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世界。

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往常的科学课堂中,教师采用“概念式”教学方法,仅仅将概念教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这其实就是教师将“是什么”告诉学生,而不教给学生“为什么”,在不了解其原理的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听讲,但是课下忘记的现象,而且,单纯的讲授会将学生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只会应对考试的机器人,这是一种教育上的遗憾。

(二)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相疏远

科学是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只有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才能让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而单纯的、枯燥的、完全按照课本内容的讲解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通常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而脱离了“科学来自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下降。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注重实践

注重实践,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促使学生对科学课堂产生兴趣的重要方法。而实践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到科学教学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在选取实?的过程中,应该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以便于学生对实验更加感兴趣,若是寻找那些学生生活中未曾出现的、与学生生活不相关的实验,学生就会不理解、不感兴趣。并且在实验的范围进行扩展,走出实验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实验,这样不仅能从多方面使学生学习知识,还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创造更加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实验材料的选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也尤为重要。实验材料的选取应符合方便获得、安全无害、可替代、有趣味性几点。

(二)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自由的思考和提问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关于小学科学的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发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一来,即便没有教师的刻意引导,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这部分内容给的趣味,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三)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发挥,所以老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在备课时,依据课程安排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以课本为基础,但不仅限于课本,也可以通过其他书籍、网络等方式。然后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安排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找出问题,然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答疑,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指引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疑惑,使学生更加对科学有兴趣,课堂上更加聚精会神。例如,在讲糖类物质之淀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从前未曾接触过淀粉的概念,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下准备一些富含淀粉的材料,例如面条、土豆、大米、玉米、南瓜,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接着可以拿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分组检验,检验是否含有淀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淀粉材料的认识,结合实际生活,甚至可以谈谈生活中这些食品材料的口感,这样使学生对淀粉更加了解,也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科学。

(四)??设新奇有趣的情境,引起学习兴趣

第6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50-02

新课程的实施使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实验活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实验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需要教师设计多个小实验,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的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设计实验时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如《浮力》一课中,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用手按压来感受浮力,接着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学生再次设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要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把教学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有些老师觉得把材料交到学生的手中会造成课堂的一个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合理。科学实验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验材料不仅要准备的足够充分,而且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使用起来要能得心应手,还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中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这一实验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如果没有选对材料的话,学生将无法从活动中看到预想的实验现象。我们这里选用的岩石应该是比较脆、易碎的一些岩石,这样通过两三次的冷热交替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选用了花岗岩等岩石,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老师会选用玻璃弹珠来代替岩石进行实验,虽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是没有用岩石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如果材料呈现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导致活动毫无目的,成了学生的嬉戏活动,最后只图了个热闹。

三、实验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让学生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对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用磁铁跟实验桌上的各种材料靠近,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每位学生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铁钥匙、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些铁制品才能被磁铁吸引,而木条、铜钥匙、橡皮则不能被吸引。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这一性质。

四、实验活动后的交流能进一步挖掘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协同学习”是以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静悄悄的革命”的产物,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多数教师没能把握“协同学习”的核心,使“协同学习”变了味儿,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致力于“协同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套“协同学习”的有效策略,还原了“协同学习”的味道,彰显了“协同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科学;协同学习;沉闷无味;闲扯无序;有始无终

当前,世界各国正掀起一场以课堂改革为核心的“静悄悄的革命”,“协同学习”便是这场“世界性革命”的产物。尽管“协同学习”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但是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采用“协同教学”,即便有一些教师尝试开展“协同教学”,实现“协同学习”的课堂也寥寥无几,多数教师没能把握“协同学习”的核心,使“协同学习”变了味儿:形式大于内容,有其名无其实,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象征性地讨论一会儿,并未形成合作与倾听的关系,未能开展实质性有效合作。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致力于“协同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套“协同学习”的有效策略,还原了“协同学习”的味道,彰显了“协同学习”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协同学习”主题,避免沉闷无味

如果合作的主题枯燥无味或过于简单,学生不会活泼愉快地开展“协同学习”。确定合作主题成为有效“协同学习”的关键,合作学习的主题要富有趣味性和价值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主题要难易适中。枯燥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深刻地体验,加深对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的了解,认识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观察与体验活动采用协同学习的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协同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笔者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在通过“人体骨骼模型”认识了骨骼后,笔者先让学生对照模型各自摸一摸自身的骨骼,再让小组成员互相摸一摸对方一些大骨骼的位置,学生们通过充分的观察、触摸和体验活动,感受和体验到骨骼的形状和位置。接着,在了解关节及其作用时,笔者设计了实践体验活动:用直尺和细绳将肘关节捆住,肘关节是否还能弯曲?学生们开心地互相配合,用细绳牢牢地捆住对方的肘关节,学生们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亲身感受和认识到关节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每一节科学课前,笔者都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作用,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协同学习”主题,用趣味性和挑战性主题点燃学生探究激情,避免了协同学习的沉闷无味。

二、精密组织“协同学习”活动,避免闲扯无序

“协同学习”是一种集体性学习方式,多数教师不愿开展小组“协同学习”主要是担心学生聚在一起闲谈胡扯、无组织无秩序,到时候自己没有能力控制住学生,反而浪费宝贵时间、耽误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分组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协同学习形式,分组实验也是比较难以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服从组长分工安排,有些学生不按照实验要求自作主张随意操作,有些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玩耍说笑,所有这些都会降低“协同学习”的质效。笔者为了避免上述几种情况的发生,精心组织实验活动,密切关注学生合作情况,及时调控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合作效率。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笔者吸取了以往学生随意操作的教训,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验要求:分别将尺子伸出桌沿6厘米、10厘米、14厘米、18厘米,用相同的力拨动,仔细观看尺子振动快慢、聆听发出的声音高低。在学生实验前笔者再三吩咐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学生实验中笔者不停地巡视指导,在督促学生规范操作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精密地组织有效避免了学生的闲谈和无序操作,提高了“协同学习”的效率。

三、精心实施“协同学习”展示,避免有始无终

展示交流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换心得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在“协同学习”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成败得失等一切所思所获需要一个平台予以呈现,通过更大范围的展示交流,在互相碰撞中分享、补充、完善,以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给身边的材料分类》一课,笔者先给各小组提供大量的材料,让他们对各种物体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分类。在小组“协同学习”后,笔者组织全班交流,邀请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各自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有的根据物体是否沉浮来分类、有的根据吸水强弱分类,有的根据是否容易弯折分类,展示环节给了学生交流和分享的机会,他们在交流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大家在交流中反思提高,完善了对材料的认识。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说过:“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笔者在科学教学别重视“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与交流的机会,避免协同学习有始无终。

四、总结

“莫学蜘蛛各织网,要学蜜蜂共酿蜜。”让我们在科学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合作,有效开展“协同学习”,让科学课堂散发“协同学习”的芳香。

作者:黄小梅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第8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新模式;探究

一、创设情境,启智激趣

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对未知事物及现象容易产生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表象。为打开学生发现探究情趣之门,必须创设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兴趣的观察情景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锁定在将要探究的未知情境之中,让情境事物现象或材料促使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并以积极心态投入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发现提问,明确探究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发现、思考、提问是孩子们的重要特点,科学课就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应有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当出示创设情境后,就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地、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自己所好奇或想要探究的问题目标,找到探究目标就像黑夜中船舶找到了航行的灯塔方向,只要顺着目标前行就会有所收获。

三、大胆猜设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科学课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和情感。在科学课中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不敢猜想的科学家像是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当他们根据情景观察自主提出所好奇和发现探究目标问题后,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敞开想象的翅膀,针对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结论做出想象性、尝试性、假设性回答。然后继续鼓舞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个人与小组团结协作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如,采用那些材料?运用什么方法手段?怎样保证探究结果的科学正确?怎样验证探究结果的科学性?

四、引导实践探究,动手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知道自己假设结论是否正确就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课标指出:科学课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这告诉我们,科学课注重的不是结论而是科学的体验过程。对小学科学课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当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展开实践探究,完成假设验证过程,让手脑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究过程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从小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相互交流,结论共享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者呈现研究成果的最基本形式。《杜郎口旋风》中说:“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都愿意成为主角,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场景和舞台。”新课标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教师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科学课往往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究,一个班至少分为五、六个小组,不同小组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或相同或不同,这就需要各组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分析、讨论,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通过相互交流结论共享,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让全班同学明确了本课的科学结论究竟是什么?

六、师生评价,总结进步

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创设师生评价过程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教师今后工作和学生学习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师生评价中首先是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自评和互评)

自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评是相互交流,为对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从小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良好品质,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态度、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中要多采用鼓励、肯定性语言,对学生错误缺点的指出要使用温和关爱、学生能接受的语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不足以便于学生提高进步。

七、课后思考延伸

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交流材料范文

一、科学探究有效性的起点——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课堂探究教学的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那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

第一,要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备课前先要熟读《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的目的,然后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这样,一个单元(主题)之中的每一课时之间就不会出现“各自为营”的现象,教师在上完课后再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从而就能形成典型课例。

第二,要分析具体的学生、内容与可得到的资源,挖掘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如我们海岛地区缺乏丰富的陆生生物资源,在《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等单元(主题)教学中,可结合本地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同时树立热爱家乡的思想和环保意识。

第三,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把握教学效益的底线。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认为生成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经常有教师喜欢让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实则与课文无多大联系,结果导致预设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使教学走向了“无目的”的误区。

二、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支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事实表明,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学会在熟悉的生活中挖掘那些有结构的材料。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我们在给学生准备材料的时候,可以考虑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暗示或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教师要有效地调控好材料,让活动顺利进行,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材料的使用要明确目标,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必须让学生知道。其次,材料提供要把握时机。尤其在探究活动较多的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有层次地发放材料。再次,活动材料要适量。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多又没有典型性,那肯定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课堂容易失控。

三、科学探究有效性的重点——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现今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儿童自发探究。事实上,儿童的自发探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仅仅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形式上的探究。如《火山与地震》的内容,学习中无法直接探究,此时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上网查询、教师讲解等方式来完成科学探究。为此,教师作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就成为科学探究是否有效的重点,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课上。如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做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基本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个人体验;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探究学习。

四、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燃点——探究时间的充足保证

由于学生经验和学习力的现实制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能开展的活动是有限的,所能获得的科学概念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时间的充足保证,科学探究之火就无法点燃或瞬间便会熄灭。

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一个课时中安排了好几个探究活动,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探究活动才刚开始就立马喊停,匆匆进入了下一个活动;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这样的探究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呢?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准确、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在时间上做些“放松”,给学生留出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留出因错误而耽误的时间,留出时间做沉思默想,还要留出时间来开展相互讨论。科学探究还要求给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去做诸如实验、考察、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教育资源,给学生创造自主实验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