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策略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策略 策略培训 内向学生 外向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荣格在区分内向外向性格时候认为内向型的特性在于主体对于客体的否定性联系,而外向这个概念来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明显联系,一种主观兴趣明确朝向客体的运动。今天在教育领域,我们通常这样描述典型外向性格的人:喜欢社交,喜欢参加晚会,朋友多,总想与人谈话,不喜欢一个人学习,喜欢猎奇,碰运气,招惹麻烦,感情用事。典型内向性格的人:沉默寡言,与人疏远,凡事先有计划,三思而后行,不相信灵感。社会策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一种,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学术界意见不一,但是,社会策略均被包括到这些影响力的分类里面(Oxford, 1990; O’Mally and Chamot, 2001; Stern, 1992; Cohen, 2000; Wenden, 1991; 文秋芳, 1995)。一般认为,内向学生语言学习更好,外向学生口语更好(王初明,1990, p.107)。我国在内外向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方面很不令人满意,正如文秋芳(Cohen, 2000, p. F22) 所说学生性格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证数据。中国外语核心期刊上笔者查阅鲜有研究文章。王雪梅(2000)探索了性格倾向对英语综合能力和若干专业技能的影响程度。吴丽林(2005)研究了优秀大学语言学习者的内外向性格倾向与学习策略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应用策略的差异。此研究回避学习策略分类和定义的争论,对内外向学生进行社会策略培训本文试图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内/外向学生进行社会策略的培训,找到进行学习策略培训的有效方法,揭示两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在经过培训后社会策略提高的状况。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⑴社会策略培训是否对内外向学生有影响?⑵社会策略培训是否对内外向学生的影响有差别?
以上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假设:社会策略的培训能够增加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和频率;社会策略的培训对于内外向的学生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
2.研究对象。参加本研究的对象来自四川攀枝花学院2006级本科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平均年龄19岁。实验组学生来自汉语语言文学(50),土木工程(30),化学工程(40)和电子信息和技术专业(40);控制组学生来自工商管理(50),计算机科学技术(30),土木工程(40)和生物工程专业(40)。经过问卷调查后,实验组挑选出26个(男生18,女生8)内向性格学生和26个(男生19,女生7)外向性格学生,控制组挑选出25个(男生18,女生7)内向性格学生和25个(男生19,女生6)外向性格学生。本文作者担任实验组的教学并开展培训,由于制度上的原因,控制班由另外一个老师教学,不进行培训。
三、研究工具
1.社会策略调查问卷。社会策略调查表取自Oxford(1990,p.297)语言学习调查表中的社会策略部分。问卷采用封闭分级量表结构,共分5级,从1=完全不符合到5=总是或者总是符合等。
2.性格类型调查问卷。性格类型调查问卷来自文秋芳(1995, pp.198-200)修订Douglas Brown(1991)的问卷调查表。问卷共15个问题,有a,b选项,选择b得1分,如果总分大于等于13分归类为外向性格,小于等于6分归为内向性格。
四、实验过程
整个培训过程持续一学期,包括3个步骤:意识训练,基于策略基础上的任务训练,和合作任务训练。第一阶段持续4周,先后进行性格类型调查和社会策略使用水平调查;为受试单独举办学习策略讲座,现场答疑;受试制定提高听说读写的学习计划和方法;同计划中策略意识不明显的受试个别谈话。第二阶段持续12周,首先课堂分组,把受试分成4-5个成员的小组。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材》的口语练习部分结队训练口语对话;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课文探讨话题以组别共同讨论,培训教师提供话题参考词汇,选成员发言。课后,两周一次作文,要求相互批改后交培训教师评阅;每周一次到外教和中国教师共同主持的英语角,培训教师巡回示范指导使用迂回叙述,停顿补偿,话题回避,要求重复,澄清等口语策略;成员之间每周进行一次相互听写单词和句子的练习;个别谈话,指导受试改进学习策略;举办提高听说能力的讨论会各一次,熟悉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第三阶段持续2周,进行第二次社会策略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本次打乱次序,把社会策略调查问题掺杂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调查问题中。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描述性数据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基本信息;计算平均值;配对样本的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成绩的差异;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在实验处理前后的差异。
表1 实验组控制组内外向学生前后测数据
前测两组学生T检验结果显示:P(=.358或者=.260)>.05,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后测结果P= .000
表2 实验组内外向学生之间前后测数据
表3 控制组内向和外向学生前后测数据
六、结论
1.主要发现。内外向学生在培训后都有提高,外向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培训后显著提高,而内向学生虽然有提高但是没有外向学生提高显著。在培训前,内外向学生居然在社会策略上没有差异。社会策略主要和听说有关系,估计我们教学上面习惯于老师灌输方式,而且高考,四级的考试中都没有口语,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不管内外向的学生在社会策略上面的应用不足。
2.研究局限。⑴研究人数太少。作者在所在教学班级开展培训,而且,发现典型的外向学生(统计分数超过13分)数目太少,所以研究中包括了了12分以上的学生。⑵培训方法待完善。学生的英语水平,动机,性别等可能影响学习策略的因数没有包括在本次研究中。⑶研究工具待完善。社会策略调查表直接取自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调查表和简单把性格分成两类都有缺陷。
3.教学科研启示。⑴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是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数,但是动机显得更为重要。个别访谈中,一些学生坦率承认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过四级,拿到学位。当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后,学习策略的应用才会更为主动。⑵提供个性化情景化的学习策略培训。学习风格,性别等个体因数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培训过程应该针对具体对象,把培训过程融入特定的任务中,能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1991). Break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Intercultural Press, Inc.
[2]Cohen, A. D. (2000).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O’Malley, J. M. & Chamot, A. U. (2001).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Oxford, R.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5]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UP.
[6]Wenden, A. (1991).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New York: Prentice Hall.
[7]刘润清:《英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9]王雪梅:《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外语教学》,2000.4。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探索并推广了“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让学生在主动、生动、互动的思维碰撞和深入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模式结构见下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从教学流程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问题提出和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推进滚动提高的。上一轮问题解决的成果,是下一轮问题提出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动力;下一轮问题提出,是上一轮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结晶。从学习的系统看,拓展性问题可是本堂课的学习环节,也可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课外呈现的具有自主性、发散性特征的问题又可带入课堂讨论。从而使学习过程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形成课内外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整合的系统。
六、研究的效果
1.教师树立起了新的教学观念
在研究、总结和深刻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勇于革除一切旧观念,建立起敢于超越学科自身价值,追求教学本真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整个人生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健全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学科价值观;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学生为本位,教师诱导学生问题,组织、引导、参与、帮助学生探究问题的课堂教学角色观:教学不完全是为追求某个知识的最终结果,在探索、体验中获得生命价值的不断升华是过程的最高追求的教学过程观;教学的最佳结果不是追求讲深讲透,让学生完全掌握,心中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始于迷惘终于最高层次的迷惘”的课堂教学结果观。教师对“教材”、“教学”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死板的教条,是协助师生学习的资源;“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在互动对话中不断地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直面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展开多元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自然对话和与社会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过程。
2.探索出了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规律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从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入手
在实验中,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信息的拥有程度,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组,各选取一定数量的代表进行追踪观察和案例分析。在分析中发现:低程度组有65%左右的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增强了。对进步较快的同学进一步访谈:“你们为什么对提问题的兴趣提高这么快?”80%的学生回答为:“以前提问有人嘲笑,现在没有人嘲笑了。”“以前老师对我们的问题不太关心有时甚至批评,现在不但关心而且还鼓励提问了。”“以前怕自己的问题提不好,现在不怕了。”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提问的必要的外部条件;自信是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心理动力。
(2)增强基础知识,扩大信息拥有量,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
在对高、中、低三组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提问题的认知程度上提高较大的分别为60%、47%、32%。这即是说,高程度组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程度组的学生提高较快。再对高程度组提高较快的学生进行访谈,70%左右的学生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是因为“掌握了提问的方法”和“自己的知识面广”“基础知识扎实”等原因,还有26%的学生认为主要是这众多原因中的一项,还有4%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
3.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实验前后,我们分别向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了200份问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学生问题意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树立起了正确的问题观 实验前,学生没能充分认识到提问的价值,57.5%的学生认为他人提出的自己难以理解和不合常规的问题是“离奇”“古怪”问题,51%的学生对此采取讨厌、嘲笑的态度。试验后,比例分别下降为3.5%和0。
(2)提问兴趣和勇气都明显增强 实验前,由于自信心不强、对质疑价值认识不够及质疑环境不良等因素,仅4.5%的学生敢于课堂提问,3.5%的学生以提问为乐。实验后,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消除,认识得以提高,环境得到改善,68.5%的学生能自觉提问,是实验前的12.5倍;64.5%的学生认为发现问题能给他们带来欢乐,是实验前18.4倍。
(3)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提高 实验前期,课堂上90%以上的学生根本不会提问,如果勉强提问,也只能是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试验后,在有记录的个案中,80%左右的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中有40%的学生能抓住文本的关键环节和文本的矛盾之处提出有个人见地的问题。
(4)敢于怀疑权威 怀疑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心理依据。实验前,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迷信权威,不敢怀疑;行为上把权威当作崇拜的偶像,表现为依赖和顺从。实验后,敢于怀疑书本,指出教师、家长及成绩好的同学的错误的比例较实验前分别提高了77%、26%、29.5%。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摆脱了对权威的迷信、依赖和顺从,他们的独立人格逐步得到健全。
4.为新课程实施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人口。
七、问题讨论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仍应抓好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信息量是学生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的基础,问题认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强弱的重要尺度,而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在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为是振兴民族不竭的动力的今天,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仍应把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摆在首位。有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识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根据课题研究的情况看来,学科基础知识教学不仅不能放松,相反,还应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具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取得的成果,应该继承和发扬。新一轮课改要改变的应是“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①而不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淡化和弱化。
2.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质疑、批判本身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问题意识就是在培养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发现,不少学生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思路也逐步增多。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途径,而主动的寻求新的解决策略,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观念得以树立。因此,可以说培养创新精神应该以培养问题意识为突破口
3.传统而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真关心的问题不是学科知识问题,而是综合性问题。纵使在学科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较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也往往超越学科知识本身。因此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⑥的现象,加强多学科整合,课内外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4.正确处理完成课时目标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在对学生的访谈中,80%以上的学生愿意这样学,并且认为,在学习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然而,在对全面完成课时任务,尤其是“双基”任务中,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课,由于学生问题“跑”得太远,造成根本无法完成课时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必将遭遇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探究活动的无限性,达成“双基”目标与培养创新精神等之间的诸多矛盾。因而实验教师也往往面临着困惑。在对此的深入讨论中,有如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问题意识仅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一个部分,不是其全部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不宜过大,可做适当调整,教师对学生提问要注意调控,从而凸现“双基”落实这一层面。
这种认识在对问题意识的归属上有一定的正确性。然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基础是问题,而核心却在探究。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注意调控,凸现“双基”,这势必又将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观点二: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突破口。为此,问题意识培养必须得到强化,基础知识可以作出暂时的一些牺牲,待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后再突出“双基”。
这一观点,显然也不全对。这样做,虽然有利于照顾眼前利益,但训练“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和谐的统一中才能健康发展。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必将造成人才培养的左右摇摆。
观点三:在夯实“双基”与培养问题意识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追求相互的让步,寻求一种平衡,力求让学生协调发展。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让学生协调发展”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价值追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如何把握这个度,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认识到要正确处理这诸多矛盾,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追求教学本真意义的前提下,敢于“活化”课时目标,允许其相对超前和滞后。其次要追求“双基”训练与培养创新精神的协调统一。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矛盾的实质,寻求妥善解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春燕、何云山:《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
2.吴克扬:《创造教育》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3.华国栋:《差异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高校档案 爆涨 原因 策略
“爆涨”——就是急剧上升,快速膨胀。目前,高校档案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爆涨”局面:由于近年来档案的归档数量剧增,导致档案储存空间涨满,随时有被胀破的危险。也许,这有点危言耸听,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薄弱的高等院校尤其明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研究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引起高校档案“爆涨”因素
1.高校扩招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全国各地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在校学生人数快速攀升。同时,为了满足办学需要,各地高校又掀起了新一轮扩建或新建校区的热潮,以教学、科研、基建工程、学生档案等类别为主的档案随之急剧增加,档案库房严重堵塞。但是,档案馆库却没有随着扩招而得到有效扩大,导致馆藏档案数量大幅增加而馆库涨满。
2.对外活动和合作交流加强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为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各项活动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各种形式多样的重大活动接连不断,其活动数量之多及交流合作之频繁是前所没有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相关的档案。
3.财会类档案的长期积累
一直以来,财会类档案在高校库藏档案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会计凭证数量巨大。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增加,财会类档案的流入量仍然会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4.入“口”不严,出“口”堵塞
目前,大多数高校档案馆的档案普遍存在只进不出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为丰富馆藏和档案开发利用的需要,各高校加大了档案的收集力度和收集范围,往往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同时,在确定档案保管期限时,往往采取“宁长勿短”做法,缺乏对档案归档入库前的质量鉴定。另外,没有定期对到达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由此造成库存档案越积越满、馆库不堪重负。
5.电子信息数据的巨量增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高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档案信息化和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中,归档文件双轨制的实施(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归档),使档案存入量成倍增加。一方面,纸质档案在全文数字化过程中产生巨量的电子文件和数据;另一方面,办公自动化的兴起,又源源不断产生大量电子文件;同时,在信息资源共享时代,借助网络平台又需要接收大量的情报信息。这些电子文件和情报信息的大量流入,导致电子信息数据库存储空间涨满,服务器内存告急。
二、“爆涨”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
档案存量的急剧上升导致馆库涨满,必将对档案工作造成严重后果。首先,大量档案的流入,造成了档案库房紧张,信息数据运转失灵,档案保管成本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其次,库存档案数量的增加,势必造成档案内容庞杂和质量的下降,不利于档案的开发利用。再次,存量档案过多,不利于优化馆藏和档案的科学管理,并造成库房空间的浪费和能耗增加,不利于节能环保。长此发展,必将阻碍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严重影响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高校档案“爆涨”的策略
1.严把档案归档“入口”大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档案保管必然会走上“少藏精藏”的发展道路。因此,放弃数量上的追求,寻求质量上的保证,严把档案“入口”大关,是解决高校档案“爆涨”的重要环节。加强对档案入库前的质量鉴定,拒绝一切无利用价值和无保存价值的档案流入库房。同时,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保管期限,对难于确定保管期限的归档文件,宜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防止无形增加馆藏数量,影响馆藏质量。通过以少而精的典藏达到优化馆藏、节约储存空间的目的。
2.疏通档案“出口”渠道
努力实现由“丰富馆藏”转变为“优化馆藏”,定期对库藏档案进行鉴定和销毁是疏通档案“出口”的重要渠道。改变档案“一朝入库,一劳永逸”状态,对于已经归档入库的档案,定期开展档案鉴定工作,对保管期限已满且无保留价值的档案坚决剔除销毁,腾出更多的空间放置档案,获得保管利用的最大效益。
3.合理排架增加储藏量
科学布局,合理排架,是做好档案保管工作的基础。采取科学合理的排架,妥善放置档案箱柜,改变档案装具等方式能有效地发掘潜力、增加档案存量。因此,大量采用密集架的储存方式不失为扩容之计,在档案库房里,采用密集架进行档案储存,优点是节省馆库空间的同时能获得多几倍于五节箱柜的储存容量。但是,采用密集架时要充分考虑房屋结构、楼面荷载等因素,要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确保库房安全。
4.以“云储存”提高数据存量
目前,不少高校在进行数字化建设中,为解决数据库“爆涨”问题,多采用磁盘阵列增加内存以提高服务器储存量。但是,在电子信息爆炸式增长时代,这种存储方式是远远赶不上电子数据增长的速度,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建议采取“云储存”的方式解决为好。“云储存”不仅能提供海量的存储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信息数据的巨量需要,并且其存储系统具有高安全性、可靠性,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支持应用平台平滑扩展、无缝升级,是解决高校档案数据库“爆涨”最有效途径。
5.加快档案馆库建设
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客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以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为例,起报装时间的快慢就是衡量企业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就目前来看,很多电力企业在此项工作的服务水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平,作为报装人员必须认真分析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此展开以下论述。
一、当前电力企业在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方面现存不足的剖析
高压客户的业扩报装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就其工作顺序来看,从申请到送电需要八道工序,具体如下:申请用电报装勘测并制定供电方案设计和审核报装工程采买设备和原材料施工检查验收送电。但就目前来看,很多电力企业在此项工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具体如下:一是宣教不到位,导致很多高压客户在申请业扩报装时提供的资料不够详细;二是对于接到的报装申请,往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用电现场勘测不及时,也就难以及时有效地制定科学的供电方案;三是工程设计采用的标准不一,选购的设备和原材料缺乏,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验收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最终难以满足电力客户的需要,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作为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上述问题[1]。
二、关于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策略的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自身在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有了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策略,以一道促进此项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一)申报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在申报环节,作为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中心,必须公示业扩报装工作的相关事宜,例如工作流程,举报和投诉渠道以及申报应准备的资料等方面的内容。有条件的电力企业,还应设置为电力用户查询的外网电脑,用于查询设计和施工以及设备和材料供应企业等的资质。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由客户确定的用电报装告知制度,确保用电业务告知书得到统一的编制和办理,引导和帮助客户掌握业扩流程,在施行首问负责制度的同时确保限时办结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达到“内转外不转”的目的。
(二)勘测并制定供电方案环节的工作策略
电力企业在接到高压客户报装申请时,应在第一时间和客户取得主动联系,确定勘察事宜,再选派专业人员勘察用电现场,在制定供电方案时,应坚持安全、可靠和经济的原则,与此同时吗,还应认真编制施工技术书,并简要说明业扩工程的技术规范、保护盒运行以及计量等方式,实行统一的会签制,确保客户能及时地拿到供电方案。
(三)设计和审核报装环节的工作策略研究
在设计阶段,应要求设计方结合供电方案和当前的技术条件进行专业化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供电方案实施的质量,若客户提供了设计图纸,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采取多方会审制,将图纸设计存在的不足全部告知客户,既能有效避免因图纸传签造成的弊端,还能为客户的图纸审核节省大量的时间。
(四)采买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在采买环节,电力企业应要求客户从具有较高技术、较好服务和运营状态佳以及信誉良好的企业进行购买设备和原材料,这些设备和原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安全用电和报装工作成成效高低,尤其是当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时,一旦引导线路故障,还会对广大电力客户用电产生影响。
(五)施工、检查、验收环节的工作策略
在施工之前,应进行技术交底,召开由客户、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电企业等各方组成的业扩工程协调会,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对每一道施工环节进行检查,检查之后由业主检查确认,最后再对报装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方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从而为送电奠定基础。
(六)送电环节的工作策略探究性的分析
客户业扩工程送电后的供电服务方面供电企业对送电后的客户做好客户回访,电力客户服务热线95598应对业扩项目进行回访,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分级进行抽查回访,及时处理客户反馈意见,定期开展服务质量分析,通过总结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客户业扩工程打造成“阳光业扩”。从而确保送电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确保此项工作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2]。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电力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展的需要,认真分析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做好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各环节的质量,以从根本上确保此项工作质量的提升,从而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障用户的用电权益,最终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保仓.浅谈提高高压客户业扩报装工作的策略[J].科技风,2011,19:40.
[2]冯悦.供电企业高压客户业扩报装流程的优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08:7-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学得不扎实,就会对学习新知识造成障碍,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如果这些学困生在班级里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完不成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研究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我通过对班里的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很多学困生的成绩都不好,而且作业经常完不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低。很多老师在碰到这些学困生时通常缺乏耐心,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特点的研究,有时候会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因此,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身行为上真正转变教学观念,预防并减少学困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的态度,让他们走出不想学习的阴影。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我认为探索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或学习积极性很差的学生。学困生存在于每一个班里,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做好了,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任务。那些学习成绩落后、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
转化策略是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去喜欢学习的方法或活动。做什么事都要对症下药,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对于不同的学困生要制定不同的转化策略。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合适的转化策略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学困生提供表现的空间和时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其克服自卑感、增强信心、磨练意志、迈向成功。
案例分析,要以点带面,探索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总结、推广。
2.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
学困生的心理状况,不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原因。
(2)操作性研究
①在数学课堂上多创设条件,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②每节数学课都巧设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情感。
③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尽量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④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在公共场合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
3.研究对象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学困生。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现代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我班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班学困生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3)行动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寻找提高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对学困生进行调查,并作出分析。
(2)实施阶段: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实施研究方案。
①分析后进生学习数学不积极的形成原因和心理,针对后进生的现状和成因,设计研究措施。
②进行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尝试。
③建立课题博客,认真阅读书籍,及时上传读书笔记。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学困生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结题阶段: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检测研究成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在观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论证。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年有余,现已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学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了学困生不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的原因,在课堂内外探索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方法,并根据实践研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1.对班级内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
(1)客观因素
①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很广泛。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对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他们无法正确分辨信息的利弊,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退、打工潮的撞击,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②家庭教育存在着差异。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当今社会家长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受教育程度高低不一,有很多家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很多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了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
③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而教学评价却依然很单一。现在的数学课本中很少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并总结结论。这时老师就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这样的课堂为数学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供了自己探究的平台,而让那些知识薄弱的学困生彻底成为了观众,无法真正参与到其中。再加上现在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只用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优生和学困生很明显地拉开了距离。
(2)主观因素
①学困生学习兴趣低,他们缺少独自面对困难的自信,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单独解决困难、克服困难。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然后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继而放弃,最后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往后的学习中,他们就彻底自暴自弃了,一点也不求上进。
②学困生的知识过于零散,而且无序。学困生对于已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并运用好,从而无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样就造成他们对于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不上,跟不上新的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习分化,就会导致学困生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③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新知识,而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对于学困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让他们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2.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索
(1)学困生转化的前提是为学困生建立档案,了解其原因。
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就得先调查了解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为每位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并对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整理。要结合学困生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及其生活环境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思想状况等心理特征,掌握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学习成绩状况,为制定转化策略提供依据,为不同的学困生制定相对应的转化策略。在为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时,我们通过教师家访、问卷调查、单独交流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知识储备、家庭生活条件、对待日常学习的想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学困生建立的档案有《家庭情况调查表》、《学困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学困生思想状况调查表》并且保存了学困生转化前后的各项作业。我们通过这些对每个学困生不想学习数学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了相对应的转化策略,帮助学困生走出厌学的困境。
(2)转化中要一直心存爱心,用爱来转化学生。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要时刻信任自己的学生。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能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加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困生对自己充分信赖。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帮助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困生充满爱心、信心、耐心。当他们对所学知识没有掌握好时,要及时热情地辅导他们;当他们犯错时,不能带着情绪上来就批评,要压住心中的火气,选择适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要容得下他们经常犯错的行为。
我们班一个学困生A,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他父亲平时也不怎么管教他,但该学困生一犯了错就对他进行暴力毒打,A经常被打得伤痕累累。A在其父亲的暴力行为影响下,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还经常说脏话,上课静不下来,时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作业每次都不完成,考试成绩也很差。有一次,A因和同学产生了一点小矛盾,为了解恨就把同学打了一顿,而且还把该同学的书包、衣服都给剪破了。老师把其父叫到学校来后,其父一脚把A踢倒,让其跪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迫儿子向全班同学低头认罪,嘴里还不停地说:“社会上的人都欺负我,你们班学生也欺负我儿子……”碰到如此家长,该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困生该如何转化?如何让他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爱,没有了爱就好比池塘里没有了水。从古到今,真正的教育家对待他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满怀爱心,为他们付出毕生的精力。对学困生A,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加大了情感投入:在学习上我让班里同学平时多帮助他、多和他交流;在生活上我经常和他交谈,了解他每天的生活状况,并细心观察他平时的学习行为、当他犯错时我不再一味地批评他,而是给他更多的宽容、开导、教育;当他有进步时,我就抓住时机在全班面前表扬鼓励他,给他一定的自信心。而且在平时我经常教育全班学生改变对他的看法,平时多和他交流,让他感受到同学们还是喜欢他的、这个集体还是很关心他的,也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格外关爱。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学困生A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愿意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上课的时候他也能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数学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数学成绩在逐渐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而且在下学期每次测试成绩都在90分左右。当他的家长看到儿子的进步时,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实践证明,爱心对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帮助学困生转化的核心。但学困生对老师往往时时戒备,时刻提防着老师,对老师的爱不予理睬。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对学生所有的关爱以及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学困生和老师在情感上能进行交流,学困生那紧闭的内心世界才能向老师敞开,这样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才不会白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温暖,用真情感动他们,用爱心去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唤醒他们内心的自信,让他们释放出他们隐藏的能量。
(3)课堂上多鼓励,让他们多参与其中
心理学认为,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心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多鼓励学困生,给他们自信,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且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在帮助学困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调整学困生的座位。很多学困生上课听讲不认真,爱做小动作,可以把他们安排在老师经常注意的位置上,让他们心里有压力要认真听课。学困生的同桌安排学习成绩好、爱帮助同学的学生,让他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帮助帮助。
二是课堂上多关注学困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学困生,提问既可以让学困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又能检验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为学困生本身基础知识就比较薄弱,如果提问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而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学困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不仅给了学困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也给知识的学习起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效果。
三是认真批阅学困生的作业。学困生的作业是反映他对新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最真实的反馈,老师通过批阅学困生的作业可以了解他掌握的情况,决定是否要单独再进行辅导。而且在批阅时评语要尽可能地写详细些,比如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等等。这样可以让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4)及时激励学困生,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激励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比平常高出3~4倍。”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①作业评语多些鼓励。作业评语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在批改作业时老师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尤其是对学困生,他们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恰当的评语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你做得真棒”、“进步真快”、“你的想法很棒”等评语,一句短短的评语所起的效果有时胜过与学生谈一次话。当学困生的作业有错时,可以写上:“你能知道这道题错在哪里吗?”然后教师再针对错因对其及时进行指导。作业有进步时,加上几句鼓励的批语,鼓励他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收到转化的效果。
②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对于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更加注意对他们的评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的地方。课堂上适当的表扬鼓励,可以极大地增强学困生的信心,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试一试,相信自己可以的”,“你的见解很独特”,能够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③对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根本,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困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对学习有了一点兴趣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抓住这个闪光点并及时地鼓励。被教师们公认头疼的学生B,做什么事都很拖拉,比较懒惰,课堂上很少发言,学习中只是死板地被动接受知识,一点也不愿意动脑去思考问题,成绩总是跟不上去。但那次学校手抄报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让大家刮目相看。教师以此为契机,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宣传表扬,并鼓励她:若能在学习数学上刻苦努力,就更优秀了。她听了之后非常兴奋,对学习数学有了很大的兴趣,也有了十足的动力,产生了很强烈的求知欲。从那以后,她在课堂上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课下也经常来问问题。加上教师及时的鼓励表扬,并在课下多加辅导,她进步很快,本学期每次检测都在82分以上,期末检测取得了93分的好成绩。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可以唤醒学困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充足的动力。
(5)家校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他们管不管无所谓,忽视了自身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所应起的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但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期望相差很多时,往往他们对孩子埋怨指责,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或恐惧心理。因此,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增进家校间的沟通、理解、信任、支持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师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很好地拉近教师与家长们的关系,拉近学校与家庭间的距离。学校家庭步调一致可以很好地促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和个性健全地发展,使之稳步提高,走出学困生的行列。
(6)加强辅导,打好基础。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跟不上教学任务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基础打不好,学习新知识肯定跟不上,时间一长就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因此,帮助学困生把基础知识打牢,提高其基本技能,才是转化学困生的保障措施。
①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课下帮学困生补习补习。
对于学困生来说,让他们在课堂上把每一节课的知识全部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后辅导就成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重视课外辅导,势必会给他们造成前后知识衔接不牢固,时间长了,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越来越差。因此,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转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前对学困生进行辅导,为新课学习铺垫好。学习就像盖房子,基础打不好,房子就盖不高。因此,帮助学困生打好基础,是其学习并掌握新知识的前提条件。对学困生来说,学习新知识之前,帮助他们把之前相关的知识复习一下,可以为他们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是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教学工作的结束,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对学困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老师要更加注意,要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重现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对学困生未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当天的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
三是淡化分数的概念。对于学困生成绩,教师要淡化分数,让学困生不再对测试产生恐惧心理。每次单元测试时,是学生最乐意接受知识、最乐意接受帮助的时候。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穿梭于几位学困生之间,适时予以点拨,学困生掌握知识的效果非常好。
四是测试后为学困生“开小灶”,帮助他们重树信心。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不能让分数成为最终的目的。测试后,如果“学困生”卷面答题不理想,可以先不给他们打分数,与他们进行交流后,再出一张题型相似、难度相近的试卷,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珍惜第二次机会。当他们取得优秀成绩时,认识到“我能行”,也会和学优生一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②同学、老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帮助学困生掌握新知识。
学困生很多时候不愿意向别人请教问题,他们内心都很自卑。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老师与学困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可以及时地解决学困生遇到的难题。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困生讲解新知识、检查作业等学习任务,既锻炼了自己又帮助了同学,而且还减轻了老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学困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同学的关心,增进了他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自己也在他们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
五、研究成果
1.初步成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10名学困生中,有2名已转化为学优生,4名基本脱困,还有4名在进步之中。研究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努力去研究。
2.结果思考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我对大多数学困生能在学习上取得如此进步感到很欣慰,付出的汗水没有付之东流。有收获但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首先是对新课程实施的思考。新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学习的过程很快乐,但对于教师的要求却是非常的高。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新知?需要老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能力,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到课堂,还要把课堂上的数学带到社会。这样就让老师感到很累。
关键词:高中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09
一、研究情况阶段成果
1. 深化理论学习,转变师生观念
在申报课题前期,课题组就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等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别愿意承担部分任务,几乎没有学生甘心处于听众的地位。有了这些数据,我们认为开展《高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这项课题很有实际意义。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且每周组织一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观摩活动,然后在课题组成员会议上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撰写专题教学论文。经过不断的探索,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转变了,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2016年9-10月中,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都已经在思想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2. 科学合理分组,合作有效开展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各班没有严格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分组,只是简单的就近原则,将前后4人指定为一组。由于小组成员能力、学习、性格等因素参差不齐,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差异过大,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强。
在这学期开始的前一个星期中,正好是高一军训期间,我们集中进行了小组建设。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两名是优等生,两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并且尽量做到男女生搭配,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其价值作用相互依存,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
但异质分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低分生由于不能高质量地参与而变得消极,优等生缺乏组员间强有力的竞争,而且各小组的发展也会不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小组成员的角色应该是动态的。我们往往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也能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还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3. 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促进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及时、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呢?
(1)在学生存在分歧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大多数学生争强好胜,都想尽力表现自己,出现意见不统一时,总认为自己的思考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往往不会仔细分析,这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思考出现困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能独自解决。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集体讨论,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
(3)在突破重、难点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每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攻克本节内容的重、难点,而就在这些地方,教师教学往往束手无策,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效果不是太好。如果教师这时候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发挥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突破重难点,便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 采取多元评价策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笔者认为评价要多样化,不能过于单一。因此,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一是重视对个人和小组集体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二、疑难困惑
1. 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不少困难。
2. 合作学习任务的价值不大。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3. 不同层次的学生合作学习收获不均等。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往往扮演了“小老师”的角色,而后进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往往直接获得正确信息,也就失去了合作的价值。
4.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为了使评价更易操作,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上述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快找到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下阶段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三、后段设想
1. 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组成员科研意识。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引领课题研究。
2. 立足课堂,抓好教研常规活动。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着重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以及评价方式,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3. 扎实有效,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管理。加强课题过程管理,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方案,并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
进入后半学期,结合县上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学校高一、高二第二轮赛课活动的开展,我们将不断总结研究成果与经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在后一阶段,我们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小组合作一起成长。
【关键词】词汇教学;词块;中学英语;现状调查
1.研究背景
词块即由多词构成,能够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可以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马广惠,2011)。词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在自然语言中出现频率高。据统计,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交际是通过词块实现的,而非单词的形式(杨玉晨,1999)。可见词汇教学不能不触及词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就有语言学者着手关于词块属性、特点及其教学意义的研究,譬如Michael Lewis的The Lexical Approach (1993) 等。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也逐渐意识到词块教学对于外语学习的意义,认为词块是有待开发的英语教学资源(吴静&王瑞东, 2002),甚至可以成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李太志, 2004)。根据研究表明,词块作为一个多词结构,可以整体储存和提取,降低大脑的编码成本,提高记忆效率和使用的准确率;并且,词块中的大量惯用语和语篇提示语等可以提高学习者在语篇理解(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以及语篇输
出(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的流利性(吴静&王瑞东, 2004)。
本课题组对中学英语教师现有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词块教学这一新理念进行了调研,以了解本地区学校英语教师词块(词汇)教学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长沙地区中学在职英语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75.3%,有效率为91.2%。
2.2研究工具
中学英语教师词块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问卷为综合型问卷,共由两部分组成(见附件)。第一部分就中学英语教师的词块研究情况、词块教学意识以及词块教学行为三方面进行调查;第二部分则收集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词汇教学方法的数据,调查教师们是否使用过问卷中列举的十种具体的词汇教学方法,使用频率如何,及使用或不使用的原因。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1,具有较高信度。
2.3调查实施
调查全部以纸质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全部由研究者本人亲自发放和回收。
2.4调查数据分析
所收集的问卷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21.0 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结果与分析
3.1词块研究情况
从表一可以看出,对词块不了解的中学英语教师占受访总数的28.2%之多,而表示对词块很了解的老师只有9.7%,这说明大部分老师或多或少听闻过词块,但只处于一般了解的程度,绝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对词块缺乏系统的认识。
3.2词块(词汇)教学意识
不难看出,表示从未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提到过词块这一概念的教师占了31.1%,表示偶尔提到词块的也仅占到38.8%。总体来说只有三成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较多地涉及词块,词块教学意识普遍不高。但也有98%的老师表示今后愿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词块,并强化词块教学。
3.3词块(词汇)教学行为
当受访教师被问到词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的时候,39.8%的调查者表示他们会有20%-30%的词汇教学比例,36.9%的调查者表明其词汇教学所占比例多于30%,仅有3.9%的教师会少于10%。另外72.8%的调查者表明他们知道哪些是词汇重点并会经常在教学中侧重教学重点;90.3%的受访教师表示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课文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之外,还拓展其它相关内容;85.5%的教师会关注英语单词对应的中文意思的表意功能教学。
3.4词汇教学方法
在这十种方法中,教师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教学方法分别有:英语构词法讲解、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法、音形义结合词汇教学、联想法和借助语境讲解法。数据表明超过50%的老师“经常使用”这五种词汇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构词法讲解,70.9%的教师选择了“经常使用”该方法,是本问卷中了解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教学法。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法次之,“经常使用”的人数占63.1%。
4.调查结论
(1)中学英语教师对词块(词汇)教学重要性的认同度较高,但对词块及相关的词汇理论依旧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影响词块教学的开展。
词汇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要素,学生若掌握不佳,便会直接影响到相关语言能力(如阅读、写作)的发展,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绝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深有体会。由于词块集语法、语义、语境为一体,具有提高学习者记忆效率和准确性,促进语篇理解和输出的流利程度等优点,是一条可以帮助突破词汇教学瓶颈的可行之路。因此,词块教学重要性也越来越获得中学英语教师的认可。
(2)上文数据分析中提到,31.1%的受访教师从未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提到过词块这一概念,最多也只有三成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较多地涉及词块,可见中学英语词块教学并不普及。深层原因还是中学英语教师缺乏对词块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好些教师仍然以单词为基本单位,采用老师讲、学生记的方法,然后用听写、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单词。 (3)在问卷所调查的十种词汇教学方法中,每一种都有60%以上的老师表示经常或有时使用,可见大家教词汇的方式并不单一。然而,仔细玩味四种最受教师青睐的词汇教学法,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于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单词的语音、形式及表面意思的层面,并且单词多以孤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反应了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内容上,重以单词为最小单位的音形义教学、轻词块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讲解、轻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目标上,重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轻词汇在语言输出过程中的运用。
5.对策与建议
(1)更新词汇观、教学观,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虽然多数老师抱着夯实学生词汇基础的初衷,但紧紧围绕单词音、形、义的教学割裂了词汇与语篇、文化和语言思维的联系,割裂了词汇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些旧观念是急需改变的。改变应该从反思日常教学开始,从学习相关的词汇词块理论开始。不断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动态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2)交流词块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目前,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已摸索出一些词块教学的开展思路,比如有些老师在词汇教学中,对常见单词除了词典上的搭配,更多地从其实用的视角出发,传授给学生实用的词块;有些尝试建立以话题聚拢的词块库,并以此指导学生的英语写作。这些好的做法甚至还没付诸实践的想法都值得交流分享。
(3)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组织关于词块的专家讲座、词块教学示范课,让尽可能多的中学英语教师对词块、对如何将词块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6.结语
词块作为一种兼具形式与功能、融合语法、语义、语境三大要素的语言构件,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为我们所用。让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深入了解词块理论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增强学生们的词块学习和积累的意识,是我们走出词汇教学困境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2]李太志.词块――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J].教育探索,2004(11):66-67
[3]马广惠.词块的界定、分类与识别[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4
[4]吴静,王瑞东.词块――英语教学有待开发的资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3):66-7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15(2010)08-287-01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是按照国家卫生部和市、区卫生局的要求,在全区范围内,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提高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改变人群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及探索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筹资、运行、评估和支付方式,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自项目2009年启动以来,经过组织、培训、实施、督导、评估等阶段工作,使我区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项目目标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加速构建我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框架和网络,提高我区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使我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由政府出资,并实行合同购买的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2项目执行情况
2.1项目实施范围和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是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项目实施时间是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
2.2项目支持的主要活动完成情况
2.2.1根据我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试点方案,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分别制定下发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项目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意见开展工作。
2.2.2制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及《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2.2.3 区疾控中心分别与我区30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签定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服务合同》,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实行合同购买方式支付。
2.2.4完成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艾滋病防治知识》、《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编辑印制和分发工作,共计印制下发了《黔江区市民健康知识读本》6万5千册,《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父母之友》宣传手册2万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册1万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册2万册。
2.2.5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按要求分别新建了整洁美观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按照方案、意见要求每2月定期更换了1期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内容,全区2009年共计出刊健康教育宣传专栏380余期。
2.2.6与区电视台合作制作了4期“健康黔江”卫生行动专题健康教育电视节目,并在区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
2.2.72009年3月2日和6月15日,我区组织召开了2次健康教育培训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街道和镇乡卫生院分管领导。会议进一步讲解了《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方案》、《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并开展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会后对与会人员进行了测试。
2.2.8中心组织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乡卫生院开展了“3.24”结核病防治日、“4.25”免疫规划日、“5.15”碘缺乏病防治日、“5.31”无烟日、“10.8”高血压日、“11.14”糖尿病日、“12.1”艾滋病日等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2.9 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7月开始,组织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我区正阳、冯家、石会、石家等9个街道和镇乡开展了区级市民健康知识巡讲活动。
2.2.10区疾控中心在区卫生局卫生网站和“武陵传媒网”区疾控中心网站上,分别开辟了健康教育专栏。
3项目效果
3.1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
通过出台《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各级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职责,规范了各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行为。
3.2建立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
《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合同购买管理办法》、《黔江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等文件的制定,为我区建立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及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
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健康教育子项目工作的开展,我区市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有所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
3.4培养了一支健康教育队伍
我区在开展项目工作时,十分重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针对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需求,开展了2次提高健康教育业务技能的专题培训会,全区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一支我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目前市场研究局限于行业宏观政策、销售市场、土地市场等层面。未来应向产品、营销推广策略及手法、客户需求专题分类研究等方向发展。
二、完善丰富市场部市场研究已有工作内容及架构。
目前市场部市场研究工作除对项目进行针对性市调工作报告外,主要包括在售项目定期销售分析报告、主要城市月度市场研究报告、典型企业专题研究报告等方面。今后可适时拓展研究层面及研究范围。增加全国房地产定期研究报告、特定产品定期研究报告、推广媒体定期研究报告等形式。将研究地理范围从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城市拓展至全国,将研究层面从项目、宏观市场拓展至产品、营销推广等层面。
三、完善公司企业品牌。
通过在公司内刊《角度》设立市场专栏。活跃公司企业文化,提升公司员工专业能力及市场敏感度,拓展公司品牌影响力。每期提供1-2篇专业市场分析文章,使公司全体员工提升其专业信息量、并在不同层面对市场动态激发不同层次的思考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