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公司人才培养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人才培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人才培养总结

第1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电机与电器专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39-03

1 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与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改革的方向。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试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将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2 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订单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能力培养紧扣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机与电器专业,依托大型国有企业湘电集团办学,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2009年以来,专业对接长株潭区域内电机制造产业开展专业教学法改革和专业建设,与湘电电机事业部签订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协议,继而拉开校企合作良好的开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两主体、三融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两个主体共同育人,将教学、生产、实训、设计、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素质拓展证书三融通。现以电机与电器专业“机电修造电机订单班”为例,探讨电机与电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 “机电修造电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企业的充分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机电修造分公司是湘电集团唯一设置的承接各类电机电器修造的专业实体,是湘电集团J系列电机生产基地和电机维修服务订单单位。2013年,机电修造分公司积极提升品质,抓紧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对接,与阿尔斯通香港有限公司组成的合作体系已中标香港地铁电机翻新合同5500余万元,并蕴含巨大的市场潜力。港铁批量电机再制造从7月份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公司基于长远发展和现实生产需求,拟与学院合作,创建机电修造订单班,专业方向为电机修造专业。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组织电机与电器专业新生赴企业认知实习。企业认知实习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的实习教学环节。本专业学生大一安排了企业认知实习教学环节,主要实习地点为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各车间、机电修造分公司、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等。通过企业认知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产品,了解整个电机产品制造工艺流程,学习湘电力道文化,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机电修造分公司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电机生产全过程的重要实习实训场所。

2)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师徒制与订单培养深度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岗位特色课程。随着机电修造公司经营业务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频繁,现有员工人数及员工技术水平已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企业根据岗位用人需求,与学院共同组织招聘,通过公开招聘和选拔,选定电机与电器专业大二的23名学生作为“机电修造分公司订单班”学员,并与湘电集团人力资源部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订单班的成立为机电修造分公司在再制造领域的市场开拓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在电机修理、改造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招聘符合机电修造公司岗位要求的优秀青年。要求学员在完成原有电机与电器专业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能掌握电机修理与改造方面的知识。原有的学业计划不作改变,增加“企业管理”“电机修理”“电机改造技术”“香港地铁直流电机再制造工艺”“电机装配”“电机试验”以及现场实践教学等特色课程,增设课程由企业专家实施教学,充分利用周末、晚上和暑期时间进行授课。

3)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加强过程管理。学院及公司重视和关心学生实习和特色课程教学情况,学院专门安排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跟班全部教学进程,主要就电机修理工艺(线圈和换向器制造、电枢线圈绝缘包扎、绕组固化烘烤、浸漆)、港铁电机翻新、公司市场情况、高效节能电机再制造、电机振动故障分析、电机装配、班组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对重要工序嵌线、线圈绕制、电机装配和港铁电机再制造关键工序进行现场教学。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公司建立每个学生档案,要求学员将每日工作内容进行记录,由班长或师傅写出意见,并注重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与严格并重。

4)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大二暑期,机电修造订单班学生奔赴湘电集团机电修造分公司开展为期6个星期的暑期实习。23名学生被分为3个小组,分在电机线圈绕制、嵌线、电机装配与港铁电机再制造关键工序三个阶段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都配置师傅一对一教学,由班主任全程负责考勤。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实施过程管理、评价、沟通和协调工作。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双方部分教学内容相互穿插、互相交融,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5)评价总结和表彰。暑期结束,召开机电修造订单班实习及特色教学总结会,对暑期深入企业实习以及校企合作开展特色教学等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对在实习中表现突出的订单班学生进行表扬。学员与机电修造分公司正式签订轨道交通电机修造专线《师徒合同书》,成为机电修造分公司准员工,进入岗位试用期。校企双方领导勉励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实习中通过企业师傅的精心传授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早日成为机电修造分公司的正式员工。

经验与成效

1)校企精心安排,实施师徒结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机电修造电机订单班”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融合、工学交替、成果共担的办学方针。由对口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所,并指派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师傅参与教学,与学院专任教师结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以培养和招聘符合要求的准员工为直接目的,围绕职业岗位需求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结构,为企业量身定做电机生产岗位所需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最大限度的无缝对接。

2)着眼素质,丰富学用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校企双方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电机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共同研讨论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真实的项目配套真实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真实的职业氛围,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签订合作协议,校方承担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方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特色课程和岗位技能训练,双方部分教学内容相互穿插、互相交融,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3)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共生共荣动力机制。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湘电电机学院为平台,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共同评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提供管理上的支撑,将“做、学、教”一体化的授课组织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的技能培养按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综合替岗能力三层递进,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进行。

4)示范引领作用。以“机电修造电机订单班”的办学经验为样板,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继机电修造电机订单班之后,本专业又与湘电集团电机事业部、广东省深圳唯真电机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数个“电机订单班”“唯真订单班”,实施师徒结对、订单培养的育人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订单班学生企业满意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订单班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同时,订单班学生多次在各类省级以上的挑战杯、技能竞赛、创新大赛上获奖。订单班学生以师徒共同研发的“变频振动源电机”专利产品参赛,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省一等奖;师徒共同开发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永磁电机装配工艺的改进”作品荣获“挑战杯”湖南省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订单班学生参与高职“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职业技能大赛”、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4 体会与思考

1)实施现代学徒制应改革现行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树立以企业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理念。现代学徒制人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学校教学任务连续性和企业生产任务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现代学徒制教学空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参与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必须改革现行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应能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以企业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

2)以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师傅的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师傅通常是一线的技术骨干,师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要使师傅真正发挥作用,对师傅的选拔、聘任和指导应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企业师傅的责权利应以协议的形式正式成文,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师资队伍的教学培训和管理工作,加强教学和指导能力。

3)现代学徒制试点阶段应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受企业用人需求的限制,全面实施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局限。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因此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拓宽就业渠道,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坚持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晶.企业充分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3):25.

[2]周晖.“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4):111-112.

第2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一、“冠名课堂”与传统“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与优略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订单班”通常是以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为目标的。理论上,“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的不相吻合的局面,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步,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上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优势上,该模式的设计思路在校企合作方面能起到紧密的增强作用,能较好地实现校企与学生的共赢。就高职教育而言,“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明确,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度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及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因此,“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以来就成为了高职教育教学寻求的重要目标和改革的重点。

然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万能,也不应该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唯一目标。首先,就业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一种素质教育观点。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就业”而轻“素质”,素质教育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始终。其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终身职业生涯的基础准备教育这一问题上容易被忽略,虽然在短期内学生能较快掌握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迅速上岗就业,也较快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其忽略了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教育。再者,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培养“订单”的人员数量上和批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然而对技术人才有批量需求的企业并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平均寿命2.9年,高职专业以3年制居多,显然是有现实矛盾的。

“冠名课堂”则是以“教学公司”为先导,“教学公司”基于教学目的并通过工作过程更直接地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它与学校教学保持紧密的联系,寻求通过对外承接商业项目有效促进在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冠名课堂”回归到课堂为重心并通过“教学公司”使“社会企业”成为“课堂上”的社会服务对象,“冠名”主要“冠”的是“社会企业”的“名”,将课堂教学变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实践,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深度提供有力依据。

“冠名课堂”回归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通过课程的方式依托于“教学公司”直接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或同样的项目因完成的阶段性不同而对应不同的课程,在课堂中老师及企业人员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或完成社会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首先是避免了重“就业”而轻“素质”的导向,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参与真实项目在形式上强调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其次,因不同课程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将可能接触不一样的企业和项目,在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内涵,也能更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面对国内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冠名课堂”能更灵活地分配资源,能有效避免了“订单班”对中小企业人员数量上和批次上的要求,同时又达到了企业在课堂上的直接参与,这种模式也为企业对人才聘用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为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模式。

同样,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都非易事,同样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项目的导入问题,时效性的问题,师资的问题等等,最终社会服务项目能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模式的探讨

在高职院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有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模拟实验室,如动漫制作工作室、证券交易模拟室、机电研发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等,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模拟真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教学的职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真实情况却是,模拟的内容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内容和理念也与社会的真实需求不相协调,加之学校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很难真正有效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管理和实施的力度上也难以到位,因此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如何有效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社会企业作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建立“教学公司”

工作室的建立即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适当地鼓励和支持有能力和有需求的专业直接建立或将原有工作室转变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使其具有独立的项目承接能力和独立的财务结算能力,股东和主要的职能人员直接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同时在专业班级中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工作人员。“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为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改变了以往工作室仅仅停留于模拟的情况,从而更真实地接触项目和更近距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和学生职业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素养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准备作用。第三、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材料,能使专业建设更具时效性和更趋完善。最后,能改变主要只为社会输送人的“订单班”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校不但输送人还能重点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从而回归到职业教育的真实本质。

(2)建立“社会需求-教学公司立项-项目导师-企业冠名课堂项目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公司”的建立主要的目的是便于对外承接项目,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形成企业对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时,当“教学公司”承接到项目后,必将进行立项,并将大的项目划分成不同的子项目,此时,“教学公司”的灵活性就得到体现,因为公司的主要职能人员就是本专业的教师,可以对项目进行有效合理的消化后带入到课堂,他们即是教师同时也是项目的导师及主要执行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同时考虑客户需求及本专业课程特征,将项目或划分后的子项目安排到正在开展的课程当中进行实施,在解决时效性问题的同时又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安排。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如刚巧遇到项目内容与课程安排或课程进度的差异过大,“教学公司”本身的职能人员,包括在公司内兼职的优秀学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完成消化后的项目同样可以作为课堂上的案例进项讲授,这样也要比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案例要生动得多。

最后的“冠名课堂”则需要更多的实践以及跟社会需求企业更多地磨合,如企业对某项需求具有长期性,而课堂中又能量化实施的,既可以与该企业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企业对该门课程可以进行“冠名”,并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社会企业的人员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形成深度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二级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同时开办了“广州解码广告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原工作室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创立起来,主要负责人由来自本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在职教师担任。该专业的老师一方面能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拔贤能,让各届部分优秀的学生能在公司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公司里是主要的项目负责人,既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独当一面又能带领学生团队完成项目,职业技能和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执教水平也稳步提升,并能在课堂中得到学生的较高认可;第三,真实项目走入课堂后,学生对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也有了较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能有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最后,当企业人员走入课堂后,拉深了企业对学生、老师和课堂的认可度,同时,学生也更直接和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目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该教学公司自2012年创立以来已经运营四年,在此过程当中,公司完成了多项社会服务项目,并与广州弘悦广告有限公司、松铃集团、谭氏蜂蜜、荣高艺术彩雕、英乐维、和谐教育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形成了深度的合作,涉及的课程有:广告设计软件应用、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设计的项目如从化电大33周年纪念画册、松铃集团标志设计、松铃集团挂历设计、夏湾拿员工手册设计、荣高艺术彩雕瓷砖图案设计制作、美术与设计教育年会形象宣传设计、中山移动宣传物料设计等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项目,公司每年接纳优秀的在校兼职学生约为10人。

目前公司除了提供广告设计、品牌推广、网页设计等社会服务以外,在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与学校及师生现实状况的相互了解,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企业人员要求及工作能力和方向的认识。

第3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一、呼叫中心内涵概述

呼叫中心(Call Center)源于美国,是为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技术支持和其他的特定商业活动而接收和发出呼叫的一个实体。呼叫中心作为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地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让客户得到贴心关怀,享受完美服务,为企业树立全新形象创造无限商机提供新的途径。

二、传统高职呼叫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低。当下各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只定位于低端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事实上, 呼叫中心人员并不是“电话流水线”的操作工人,呼叫中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在其专业素质上,对其倾听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异议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音质音调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呼叫中心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类型上应定位为呼叫中心应用型人才,从层次上应定位为呼叫部门的基层管理专业人才。

2.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当下各高职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只注重对学生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客服必须具备“处变不惊”的应变力和忍耐力,对挫折打击的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的自我掌控及调节能力,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良好心态,同时,忍耐与宽容是优秀的客户服务人员的一种美德,也是必备的基本条件。

3.培养方案脱离企业实际。当下各高职院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模糊,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完整。当前高校在制订呼叫专业培养方案的时候虽然也会进行专业需求调研和分析,但短期内做出的结论尚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脱离了企业实际。

三、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呼叫中心外包是以合同的形式,公司将呼叫中心业务委托第三方全面管理或部分管理,以达到给公司赢利的目的。因此,培养能承接呼叫中心外包业务的呼叫专业从业人员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1.建立基于服务外包的呼叫中心实训模式。基于服务外包的呼叫中心实训模式是指学校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把企业的项目拿到学校来做,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感受呼叫行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氛围,了解呼叫中心运营环境, 掌握呼叫中心各岗位应有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能够做好呼叫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将课本知识点融入实训项目中,采用课堂讲解、 实操训练和总结的方式,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技能中。这种基于服务外包任务驱动式实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的同时也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学生与企业共赢的发展目标。

2.制订基于服务外包的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基于服务外包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企业实际外包业务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学与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具体的外包项目来制订教学课程体系及学生考核方案。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模式,必须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制订出适应服务外包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第4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人才 培养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集团公司通过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行业从业人员学技术、求进步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通过信息反馈和调查分析,集团公司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养,无论是培训机构的培养条件、工作理念,还是在培养实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不断加以改进、提高。

一、按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讲求培养过程的渐进性。高技能人才是岗位操作人才中的示范者和杰出代表。通过科学的培养,他们理应表现出宽厚的技术基础、强劲的操作技能、广阔的专业视野和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善于挖掘并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些能力,才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宽泛专业知识培训,延展学员知识结构,培养学员全面了解和认识专业的能力并寻找出自己的能力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的作业熟练程度,形成操作技巧、为下一步技能提升打下基础;再通过变换学员的观察和思考的视角,发散其思维范围,扩展学员输入与输出的思维通道,焕发技术创新灵感,产生技术攻关欲望;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方法引导,强化学员自主能力的拓展。

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主动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不是仅仅通过课堂培训的形式和部分实践环节的指导就能达到培训目标的。那种三个月的专业理论培训,是培训不出具有特殊技能、能解决实际施工工艺难题、具有攻关和革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因此,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将培养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相联系,必须做到学用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岗位生产,用岗位锤炼、专业思考和能力总结来加强理论修为,这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二、整合培训资源,满足能力培养要求

职业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应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娴熟的攻关技巧、一定的创新能力。为此,遴选的培训基地应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利于学员作业技能训练提高和进行科研攻关的专业设施。目前,在集团公司内部,承担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地,大多为油田职工大学或为技工学校转型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该说: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言,他们各自都有条件优势,又各有不足。油田职工大学的专业师资水平较高,但缺少技能训练条件和手段;而职业培训中心虽具有较为完备的技能训练场所和设施,也有较为成型的技能训练手段和方法,可专业师资的理论水平又显得稍有欠缺。尽管各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单位,都认识到自身的资源状况,努力通过“借鸡下蛋”的方式,弥补不足,却往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集团公司层面上,可根据各培训中心的教育资源,强化专业定位,按高技能人才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培训资源整合。

三、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质量

第5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校中厂;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杨军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6-0106-0003

一、概 述

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中小型外贸企业成为各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就业途径。如何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外贸企业需求相一致成为各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校中厂”模式能够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把企业请到学校,让学校的育人优势与企业业务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把中小型外贸企业引入到学校,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引入到教学,改变以往国贸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主要根据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两年的“校中厂”的建设经验,结合专业多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国贸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切实的企业锻炼经历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业务性质要求,不能大规模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校中厂”模式就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办法。学生不需要离开学校,也能够到企业锻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进出口企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能从事外贸管理或在外贸第一线进行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一阶段是“仿真外贸公司”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第二阶段是到“校中厂”企业实习,以企业为中心。第一阶段安排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时期,以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为目标。第二阶段是学生到企业。由企业分派不同工作岗位,通过岗位轮换,应用专业知识,深化能力锻炼及整体素质提高,以培养学生成长为外贸经理为目标。

(二)“仿真外贸公司”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各个院校都强调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均要求来自于企业一线实践,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外贸专业知识,还要突出培养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因此,要通过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能够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个人外贸职业素养,提升毕业后的从业竞争力。我们提出把情景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改造国贸专业核心课程教学。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河北玛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探索“校中厂”及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国贸专业与该公司附属出口公司合作进行丝网出口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两届500多名学生到该公司参与丝网产品出口的实习实践。在总结“校中厂”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丝网产品出口业务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把仿真丝网出口企业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真实外贸情景为基础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阶段安排4个学期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级成立10个左右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竞聘产生外贸经理,自由招募组员。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按照项目教学法改造,以每一个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引入仿真外贸公司内部协作和公司之间竞争,实现知识学习与外贸人员从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主要放在实训室,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外贸综合实训》、《报关与报检实训》等实训课程安排机房上课,通过专业外贸实训实习软件,模拟现实企业中外贸业务流程,从而加深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

(三)“校中厂”实习

外贸企业工作性质更适合于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近十年时间,外贸进出口产品越来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大量中小企业都有进出口需求,但缺少专业操作人才,特别是进入企业就能上手的外贸人才。并且有的毕业生到企业不到半年,刚刚了解产品和企业就会跳槽。“校中厂”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毕业生和企业双方选择的盲目性。通过在学校“校中厂”企业实习和实践,有助于企业发现并培养储备人才,减少人员流动性。而学生通过“校中厂”的锻炼,能够切实感受到现实社会对自己要求,有利于学生合理地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二阶段“校中厂”实习,安排1~2个学期。在前一阶段熟悉特定出口产品——丝网基础上,集中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校中厂”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工作岗位,定期进行轮岗。同时第二阶段也是深化学生外贸专业知识掌握,应用其工作能力的阶段。以企业为中心,让学生以一名真正员工身份来体验企业管理与经营过程,为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又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二阶段定位是学生今后在外贸行业成长目标——外贸经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培养热爱外贸行业的精神,能够立志于投身这个行业中,为外贸企业和自身创造更高价值。

三、“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过程控制

第6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专业建设

1 研究背景

围绕宁夏建材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及时调整专业,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内容

我系发挥专业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宁夏赛马集团、国电英力特能源环保公司等大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力争使专业设置与市场相结合,专业建设与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共赢,提高办学效益。该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是:①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探索适应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全面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探索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实现方式、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解决学院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③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到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及我区建材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

3 研究意义

3.1 基于服务我区建材行业经济的发展,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信息、建材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人才。

3.2 与我区建材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真正行业紧密结合,发挥资源优势,深化校、企(行业)深度合作,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传、帮、带,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3.3 专业设置与市场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共赢,提高办学效益。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研究最新动态,通过对校企合作和职业能力有关理论书籍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获得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

4.2 调查研究法。为了解我系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一致,为此采用企业调查、校企座谈、问卷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教师、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4.3 经验总结法。从课题研究中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5 主要开展的工作

5.1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材料工程系采用 “2+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一学年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我系秉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从分析学生未来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新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我系专门针对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及时、精准地把握住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办学,力求制定出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邀请专家进校座谈及深入宁夏赛马集团、宁夏瀛海集团及鲁西化工等企业深入调研,与企业领导及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交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征询企业建议。与此同时,下发《企业问卷调查表》,力争更广泛地征求企业生产一线骨干的意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准确、专业课程设置合理。

5.3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能为学生建立真实的职业环境背景,而且能提供与岗位能力相关的专业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为主,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4 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参与定岗实习的学生提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以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争取在学期间获得“双证”。

5.5 加强“双师型”学习模式。学生在企业现场进行综合实训,由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既是师徒关系也是师生关系。通过“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工艺装备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教师带学生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同时,现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懂生产,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6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冠名式”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材料工程系近几年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与企业深度融合,在实行““订单式”、“冠名式”培养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其中材料工程系的材料工程技术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与宁夏瀛海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混凝土班与宁夏赛马商品混凝土公司签订“冠名式”定向培养协议并冠名为“赛马商混班”。“订单式”、“冠名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校企间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使学院的发展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一起,学院与企业同舟共济,共生共荣。

6 下一步工作计划

6.1 整理出我区建材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在调查全区建材行业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的基础上,为我系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6.2 适应我区建材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入分析银川及宁夏各市县建材行业结构、人才需求现状及前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分别提出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海利.地方性普通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

第7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1.1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文献[5]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复合概念,其标准应该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是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在社会检验中体现出来。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适应性,并且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行业需求相适应,与行业的多样性相匹配,与行业的发展性相吻合。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专业社会实践的人才,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和具体的行业相结合才能突出其质量。

1.2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人是教育的着力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必须包含人的发展,在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人在职业领域内的发展,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锻炼,还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及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

2建立通信行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依据

通信领域是当前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紧跟社会的需求,同时关注人才在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根据对以往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分析和总结,笔者提出衡量通信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两方面要求:硬实力和软实力。

2.1硬实力

硬实力是指进入某个职业领域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结构,即专业能力素质。硬实力不仅包含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事该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我们对通信专业人才的硬实力进行多方面分析,得到衡量硬实力水平的12项指标。

2.2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除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综合素养,如抗压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综合素养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专业人才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职业群分类的通信工程应用型人才标准

针对通信工程领域市场上需要的职位以及每个职位的具体要求,笔者及团队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千家相关企业的近万个职位的要求进行研究。这些职位主要集中在通信行业设备的研发测试、设备的生产销售、通信网的规划建设、通信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方面,我们对这些职位进行总结,把通信工程的职业划分为4类职业群,它们分别是通信研发职业群、通信技术职业群、通信营销职业群和通信运营职业群。每一类职业群所要求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不同,衡量每个职业群的人才质量标准也不同,因此我们根据职业分类建立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首先,对软、硬实力进行等级划分,将硬实力划分为5个等级,最高分为5分,表明非常适合市场的需求,最低分为1分,表明人才没有市场竞争力。部分硬实力的评分细则,其他各项参照表3进行打分。软实力6个项目也分为5个等级,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打分和硬实力类似。根据市场对不同职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不同要求,不同的职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不同。通过对通信专业不同类别公司相关主管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得到市场对通信专业职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判断。硬实力和软实力分值为通信工程不同职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由于不同类别之间硬实力差别较大,故在备注中突出了职业群相互区别的项目。通信营销职业群在保证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对软实力有较高的要求,通信运营职业群对软、硬实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且要保证人才的综合发展。

4结语

第8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时间:待定

地点:A-11  319

参会人员:经管学院院领导 电子商务教研室全体教师 经管学院实验室主任 企业代表  学生代表

主持人:王建强

一、主持人致欢迎辞,介绍到会嘉宾,并说明本次会议目的主要是修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分钟)

二、由院领导致辞,包含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基本情况、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电子商务教师队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及存在的问题和修订的意义和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情况。(20分钟)

三、现场开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调研。可以采用教师和学生提问,企业代表回答的互动形式。包含但不拘泥以下问题:

(40分钟)

1.到会企业是否都在做电商,情况如何?是否将电商当作一件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在做。

2.从事电商岗位的员工的招聘渠道,毕业院校和所学专业,是否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3.公司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公司认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最主要的能力是什么。

4.对实习方式、实习内容和实习学生的要求是什么。

四、通过屏幕显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请代表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毕业实习等提出针对性的意见。(30分钟)

五、请与会代表畅谈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20分钟)

六、询问各单位是否有订单式培养的意图;是否有与经管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意向;是否愿意成为校外电子商务实践基地;是否愿意与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开展电子商务项目或课题。(10分钟)

第9篇:公司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