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英语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不同社会风俗和礼仪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社会习俗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影响人们的言语和行动。对于不同的社会风俗,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将有不同的表达。与人交谈时,对于年龄和薪水等方面的隐私中国人与西方人是有差别的。中国人会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西方人通常认为这样的问题会暴露他们自己的隐私,这些问题使西方人感到不舒服。对待时间这个问题,中西方也有不同的观点。西方人比较注重时间观念,他们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守时,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大多认为应该给别人做充分准备的时间,可以原谅别人迟到几分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西方人喜欢看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眼神的交流。然而,作为一个中国女孩,并不习惯长时间看着别人的眼睛,与他人交谈时,当别人盯着自己看时会感到不自在。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闻名于世。当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主人做很多好吃的食物,将有助于他们感情的加深。所以当外国人来到中国,如果主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会说“多吃点”。主人甚至给客人盛相对较多的饭,使外国人感觉尴尬。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当客人来家里吃饭,主人通常会说“Helpyourself”,希望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扫清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
2.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谦虚在中国是传统美德,即使知道自己是优秀的,但在别人赞扬自己时,也要说:“你过奖了。”当别人赞美西方人时,他们会说“谢谢”。中国人提倡谦虚而西方人更喜欢自信。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确认和尊重他人,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认为应该保持谦虚。在英语学习中,教师表扬学生并要求同学们为他鼓掌,学生会感到害羞,然后教师希望学生不要骄傲而加倍努力。这体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但在说英语的国家,学生从来不会隐藏他们的自信和快乐。人们会说“congratulation”来代表他们的祝愿。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影响英语学习观念。西方的独立意识强,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平等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个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不关心其他人的事务。而中国人推崇集体主义,关注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他人的利益。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父母和教师不会给学生太多的干扰。在中国,教师要先教学生爱祖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后是自己。中国的孩子总是会说“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父母”。在中国有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然而很少有讲英语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文化进行探究,以达到对异文化更深的了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人们将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质量
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因素,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跨文化的培养教育目标。由于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较弱,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价值观,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跨文化教育的基本文化素养和技能。从事高校跨文化教育的教师应该加强对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差异,以帮助教师认识和了解外国文化和多元文化,开阔跨文化视野。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培养文化意识,增强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加强跨文化意识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比较等方面的学习也需得到相应的加强。在课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欣赏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教师文化视野的扩大,能帮助学生形成公平的文化意识和世界观。在语言和文化的密切结合中,教师可帮助学生体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此外,英语教师也应该丰富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大量如教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他们应善于认识和了解英语学习规则,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思想和观点,选择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应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知道在外语教学史上的一些关键的教育学学派,适当借鉴前人的一些外语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以便他们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要求。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如何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教师应明智地看待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实践交流,来体验到文化的多样性。根据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教师可以研究不同文化并且在跨文化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教师应努力将教学重点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不能只传授知识,要从主题、文化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他们可以定义跨文化交际的类型和范围,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话语和通过话语内容学习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培养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在文化研究中,教师应克服文化偏见,消除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文化策略和训练文化策略的机会。跨文化教育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内涵的继承来体现,教师要发展各种教法,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阅读、口语、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扩大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把整个英语教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可以改变一些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均扩大他们的思维方式。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意识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人们认识到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了解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时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鼓励他们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认识世界,形成全球和国际意识。
三、结语
我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十分高,高职院校中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教学方面还应该进行文化导入,以便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英语。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更好地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语言学习中获得文化内涵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对文化导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英语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其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表达能够体现出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学习英语,就要掌握其文化内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其学习目标是能够很好地应用英语,这需要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如果不懂英语文化,即便是能够说出流利的英语,也难免会出现“中国式英语”或在表达方面受到影响。①学生学习英语,便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我国文化的不同,这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英语的实用特点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借助英语文化深入学习英语。
2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中针对文化的导入内容可以分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对话规范用语以及交际语言文化背景等。
2.1在词语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词语是英语的主要构成因素,词语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表面意义,意为词语字面的意思,另一种是内涵意义,是指与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的意思。这就是语言与文化的一种关系。通常来讲,每当遇到英语中的内涵词汇,教师都需要进行文化导入,例如“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思很是不通顺,但在英语中就可以解释为“倾盆大雨”。这正是英语文化的一种体现,西方国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此类语言表达方式,这是英语中的成语,与我国成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浓缩。②
2.2在语篇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英汉文化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篇章结构上的差异,这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有关,中国文化注重感官思维,西方文化注重线性思维,也就是说中国人说话爱兜圈子,外国人直截了当。③从语篇表达上讲,英语篇章的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线性特点,以演绎式为主。多数的语篇开头都是主题句,然后使用不同论点来论证主题句,最后再总结。而汉语的篇章有所不同,开篇由浅入深,最后归纳。
3 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3.1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1.1循序渐进进行文化导入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虽然文化导入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还需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以理解为主。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导入,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本知识的引导下,逐渐扩展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④在低年级中导入文化内涵,需要根据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进行文化导入,可以通过对话、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导入法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单词的介绍,讲解与日常生活有关或常用的单词,比如“sorry”的用法,“sorry”和“Excuse me”的区别,“hello”、”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常用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常接触此类词语,对此类词语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导入文化时学生不会感觉到陌生。第二,当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英语短片、英文歌曲等扩大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英语短片或英文歌曲中,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的用法及为什么这样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1.2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的目标并不是教育学生学习英语文化,而是利用文化导入,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是指可以利用课本内容,通过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⑤但前提是教师要先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化内涵的延伸。例如讲授“manner”一课时,在讲明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位同学在路上遇到老师,先用中文以什么方式打招呼?怎么称呼老师?后用英文同样演示一遍,从中教师可以渗透英文中对教师的称呼多数不叫“Teacher”,而是称之为“sir”,这是英语国家的称呼习惯。在延伸相关文化进行文化导入时,需要注意延伸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知识点而定,不能在还没有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的时候便进行文化导入,否则会产生反向效果。
3.1.3对比中英语言进行文化导入
虽然我国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人是中国学者,但其中会包含十分丰富的英语文化内涵知识,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时,可以通过将课文内容与中国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英语的理解。例如,在讲授“hot dog”一词时,如果按照词义解释应该是“热狗”,在我国是对动物“狗”的称呼,在英语国家中,这是一种食物。另外,讲授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称“死亡”、“牺牲”等,英语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不会直接说“die”,而是会委婉地说“to be with god ”。由此可以导入,英语国家人对表达不好的事情时十分委婉,多与宗教、上帝有关,我国则不同。再例如,在讲解“party”一课时,主人欢迎朋友来家里做客,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文化导入,讲解西方文化的风俗习惯。⑥英语国家的人认为在聚会时早到十分不礼貌,这样会影响主人的准备。而在我国,聚会通常早到十分钟会显得比较尊重对方,特别是对于长者或者地位较高者更应该这样。对比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能够让学生找到立足点,在学习中也不会十分吃力,还会对丰富的外国文化产生兴趣。 3.2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
3.2.1兴趣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学生的课间或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英文短文,例如英文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用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在阅读中主动挖掘文化内 涵,并与同学共同分享。教师在课余时间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组织举办英语活动,例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逐渐导入英语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
3.2.2文化讲课法
邀请外教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为学生营造英语使用环境,在讲座中要为学生讲解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行观察和找出汉语和英语表达的不同之处,由外教老师进行外国文化的传播,让学生亲身感受外国文化,增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3.2.3教具演示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点还是在课堂中,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文化的导入能够事半功倍。教师可以使用不同教具为学生演示英语文化,例如讲到“park”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视频,视频中展示各国公园,并配以简单描述的词语讲解有特点的公园,其建成时间、社会背景、历史价值等 。例如“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在展示视频或图片的同时,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讲解公园在西方国家的价值、意义,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待公园景观建设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画面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更直观的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注重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许多进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负责,也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而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急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和文化冲突,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之中,加入文化意识培养的元素,以达到两者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文化渗透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完全依靠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而缺少必要的文化渗透,导致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文化渗透。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就无法深入的掌握语言的作用,丧失了对语言学习的热情。
(2)教学方法老旧,忽视文化差异
在高中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更加的倾向于高考易考内容和教材重点知识,而完全忽视课外延伸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是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文化差异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英语单词masterful的主要意思是傲慢的意思,但是它还有熟练的意思,但是在汉语中傲慢和熟练是两个毫无关系的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教师的文化素养较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中英语教师中很少有到英语国家求学的经历,都是在本土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和研究的,这也就导致了教师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较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又迫于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所以一般对英语文化的渗透非常简单[1]。因此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文化只做简单的解释,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不断被引入高中课堂,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全面的特点不断的得到教师的青睐,而据调查高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较少[2]。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视频,资料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必修5 Module3《The Steamboat》这节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我查找或者教师为学生找一些有关于文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时代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的交流,通过这种多媒体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更加真切的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2)营造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探索过程中,充分的强调了对于英语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开展英语文化“学习交流环境”创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文化语境氛围,并以西方文化为突破点,营造良好的高中英语学习氛围[3]。例如,在进行必修5 Module 2《The Human Traffic Signal》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教学过程来丰富学生对于工作的探讨,让学生讨论“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对西方文化的求知欲也就会迅速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学生对文化了解程度的逐步加深,就需要具有足够的英文能力来完成对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进而有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3)寻找良好的文化和知识结合点
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的结合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特点,寻找一个良好的教学结合点,实现英语文化教学和英语知识教学的相互促进。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人文素养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过程中,实现高中英语文化和高中英语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4]。例如,在进行必修2 Module 4《Fine 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教?W的过程中,英语课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存在哪里?”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深度思考,并对英语的文化背景形成认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信息化课堂教学采用了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通过这些硬件与软件的应用能够使得英语课堂课堂教学变得图文并茂,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同时接受多种感官“刺激”,同时激活大脑两个半球,克服短时记忆的缺陷,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记住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处理与人机交互的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及时的实现信息交互,这种方式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图文并茂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学生们多是从新闻或者电影、电视里面看到过一些简短的画面,对地震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与造成的后果并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直观认识。特别是《Earthquake》中的Reading部分所描述的唐山大地震,学生们基本就没有一点点印象,这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带来了困难。为此,在课堂教学前先让学生们收集了解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他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在这个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唐山大地震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笔者在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与Earthquake相关的图像资料,并引出问题:“What is the film abou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film?”学生本就对信息技术有着一定的兴趣,让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与展示资料,很容易激发出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然后笔者再一次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导入,则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课堂教学中。
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效果
课堂导入利用信息技术将能够让课堂导入不再单调,进而能够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导入,可以将各种导入需要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师所讲的课堂内容。例如在直观导入法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幻灯片、VCD等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如上面所述在课堂教学《Earthquake》时可事先找一些与此有关的录像或VCD片段,通过放映,让学生感受到地震时人们的心情及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将各自声音元素融入到课堂导入之中,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刺激”,还能够从听觉上受到“刺激”,进一步的提高课堂导入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根据课文的需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来进行课堂导入,然后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对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展开讨论。例如在《Country Music》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欣赏Country Road这首MTV,然后以画面和歌词为引,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进而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进一步说明乡村音乐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高中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灵活的交互活动则能够使得课堂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得到合理优化,帮助学生从能力训练的理性角度突破重点难点。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由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声音,可视的画面,进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完全接受信息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让学生去有意识的听英语录音,看英语录像,通过录音中的标准发音与录像在声情并茂的画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感,为他们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他们突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难。例如在语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的掌握语法,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能够将抽象的、晦涩的语法专有名词变得具体化、明确化、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进而帮助他们掌握语法。例如在讲“have+宾语+宾补(由分词充当)”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这样的两组例句与相应的插图。
He had water running.(插图:一个人离开了,自来水笼头却开着)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消费文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符号消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6-02
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双重满足
在经济学范畴里,消费指“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在文学范畴里,消费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本文所探讨的消费文化意指其普遍带有某种符号象征意义,借此来满足人们想暗示或明示的品位、个性、等级、地位。对于“消费文化”这个概念学者们也有诸多定义,其中以尹世杰为代表的消费经济学派认为“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的创造性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
消费文化分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高校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前两种消费现象,即一方面把语言知识当作消费对象,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消费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满足了教师作为语言传播者的使命感和学生渴望提升英语层次的优越感。
在经济学意义上,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手段来满足授课过程中的需要,大学英语的授课活动在消费“语言”这种物质形式时也在创造语言财富。与此同时,英语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受益于广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收获基本的语言知识,提升英语等级水平,从而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这都是大学生在消费大学英语学习时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满足表层的物质消费进行语言内容的教与学的表象活动,也包含满足精神消费的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小组活动、演讲比赛、个人展示、PPT演示等。这些展现大学生英语功底和增加交流的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形象地融入了物质消费,提高精神消费的满意度。没有这些吸引大学生眼球和引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的教学活动,也只是掌握了语言这种形式,没有使他们得到精神财富,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消费文化角度阐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就是不仅从语言消费过程中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低层次的物质消费活动,主要在更深层次研究他们的精神消费活动,发现其学习需求,转而作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
二、把任务型教学转变成需求型教学
近些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已屡见不鲜,专家学者均认为探索学习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条件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消费模式。“动机”与“需求”截然不同,需求是产生动机的前提,动机为实施需要而产生,本文试图用“需求”而非“动机”来寻找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及教师授课的起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精神消费主要是要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大学英语的课堂的社交需求突显出来,也会产生激励作用。现在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融入西方文化,设计多种形式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多少学生是被动的任务型参与,而有多少是需求型的主观能动发挥?就任务型教学而言,且不论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听到学生的抱怨是一堂课也没有多少收获,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社交需要重视不够,任务型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不代表与学生的互动是出于互相理解。因此,进行深入的需求型教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考虑学生的社交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这就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相比电子传媒的敏锐和灵活度,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特点是学分化。每个离开高中校园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期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收获更多的语言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而水平的量化标准恰好是学分。被动的任务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浪费了先进的教学资源,束缚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成就感大大降低,无法满足尊重需求。需求型教学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就感,增加认同感,淡化学分制的影响,鼓励和尊重大学生学习成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主要表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随着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四种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当传统的大学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师生们带来了更加新颖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资源。
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不断扩大,同时也带动了文化消费,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产品过剩给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源,各种学习资源应有尽有;各大教育机构推出的网络课程中也呈现一片追捧现象,由此催生的网络教育跃跃欲试,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中,各学科教育不断涌现,譬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等;手机网络平台的建立,网络用户数量的激增,近年出现的微博和微信都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也把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口袋英语文化转变成手指英语文化,不仅符合现代的电子消费观念,也把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行性大大提高,满足了人们的即时文化需求。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对英语消费文化的新的心理表现,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们引入另一种达到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目标的可操作方式。
弱化大学生的学分化影响,把被动的任务型教学转变成主动的需求型教学,由教师带给学生学习动机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一过程体现了语言学习中的消费文化整合,也满足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内心的真正学习执行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三、需求型教学与符号消费相结合
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提出的“理论上的实践”认为人们的消费首先源于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地表现为情感欲望。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欲望,也就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把被动型的任务型教学转变为主动的需求型教学,再结合符号消费的理念,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使整个语言学习向符号消费发展。符号消费的概念最初由让・波德里亚提出,认为一切的消费都只是象征符号的消费,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上的”,这些象征或符号并不表达一组既存的意义,意义只诞生于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符号或象征系统中。
在消费文化下,大学英语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符号消费的主场,也是大学英语教师需求型教学的主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的复杂的语法结构、作家作品、批判性思维,通过考试拿到的各种证书,都能反映出个人的实力和需求类型,这些都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符号消费标志,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层次、级别或需求学生的符号。通过符号消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相契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大学英语的学习意义与价值。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本身成为消费的对象,被提供“三包”和包装,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大学英语也成为消费的对象,本文从消费文化角度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一是从物质消费角度(教学内容),二是从精神消费角度(教学方法:媒介),使学生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提出把被动的任务型教学转化为主动的需求型教学,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结合符号消费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
[3][美]杰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7.
关键词:文化 渗透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在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国家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掌握关于世界的最新信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起着沟通与交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对于各类学校中英语教学也日益重视。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的教育,而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和表达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如果缺少了文化的渗透,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就无法正确理解和应用它。为了高职高专能培养出专业实用的人才,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有所好转,我们必须先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1.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首先,高职高专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较差。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那些着力于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的学校,而旨在于培养某项专业技能的高职高专类学校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这类学校的学生入学时,综合成绩较差,专业成绩也不突出,这就使得此类学校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难,而英语作为一门较难的主修和必修课,更是难上加难!
其次,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在我国,因为高校的种类和数量一直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许多学生为了能跻身于较好的大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课本知识,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而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光凭几本语文书是无论如何不够的。所有的语言都有相通之处,要想学好英语,却没有很好的母语基础,试问如何能做到?
再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语言是文化的传达,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由于学生的文化知识较差,学习兴趣不足,使得他们对母语文化尚且知之甚少,对英语文化更是不甚了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英语教学变得异常艰难!
2.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只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
在我国,英语只是学校里的一门课程而已,学生将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职业技能训练,认为学好英语就是做到能看懂,能做题,能获得高分。于此相对,学习英语的任务就是简单地背单词,学语法,做题而已。这样的英语学习使得很多的学习者失去了兴趣。
3.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没有考试压力,教学比较随意,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去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或者教学是否有效,只是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不得不把文化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二、文化渗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约定俗成的用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东西文化的不同,从而学得更准确更灵活。英语国家和中国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单纯地学习语言,双方的理解就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比如:汉语中我们形容人的力气大通常会用牛来比喻,“力大如牛”因为在人类几千年的生产过程中,牛是所以家畜中力气最大的。但是同样的情况在英语中却用马来比喻,"as strong as a horse"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牛并不用来耕作,马才是其中力气最大的。把这种知识点放在文化的背景中教给学生,他们才会记得更清楚,用得更准确。
2.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最好的桥梁。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国情。比如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有一个节目是著名喜剧大师憨豆先生的精彩表演,这个节目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一致赞扬。单纯看他的表演,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有当我们懂得了英国人对于幽默的理解和诠释时,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憨豆表演中的实质和内涵,才能更深地去理解他的韵味。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决策有所了解。例如:当年英国人乘坐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大陆,占领了印第安人的领地,建立了国家。然而英国人却可以很自信的说这是他们的土地,这与他们的日常习惯和观念是分不开的。所以说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
3.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通过对社交礼仪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握手、进餐、如何、造访等,而这些礼仪的中西差别相当大,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很大的误会甚至是不良影响。以握手为例,握手时要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因为古代打仗时,大部分士兵都右手拿剑,双方见面时握右手就表示手中没有兵器,以此来表示友好。又如,在西方的餐桌上,方巾不能围在脖子上,只能放在腿上,以防汤汁粘在衣服上。若把方巾围在脖子上是会遭人笑话的。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再去和西方人交往的话,是不是会很自信呢?而带着这种兴趣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课堂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互动方式。我国学者刘舒生将其定义为:“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1]郑海红指出其优点在于: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口语表达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好习惯。[2]本文笔者将课堂讨论概括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讨论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等。虽然现在很多高中英语课堂都有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但其优势还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2.高中英语课堂讨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2.1 问题质量不高,阐述不清晰
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课堂讨论活动最核心的部分。这个问题与整堂课的教学主题及重难点紧密相关,整个课堂讨论活动都要围绕着它去进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重视讨论问题的设置,导致问题的质量不高。教师经常就是直接根据教学内容,随意指定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致使问题非常的简单,学生无需讨论就已经得出答案;有的的问题又非常的难,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从谈起;而有的题目虽然质量上还行,能够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但问题的表述却不是很清晰,学生很容易跑题。
2.2 教师指导、监督作用未发挥,效果不佳
课堂讨论活动中的问题一般都是些有难度的问题。讨论的顺利开展是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和思维启发的。在很多的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往往一开始就直接给学生抛出一个讨论问题,不作任何的铺垫和解释,就让学生直奔问题进行讨论,导致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胡乱说说,无法达到讨论活动的真正目的。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往往疏忽了其在整个讨论环节的监督和调控作用。学生在这种完全的自主活动中,很容易陷入无序的状况,谈论和上课内容无关的话题;对于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新颖创新的观点,教师无法及时给予赞扬和评价;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主导整个讨论过程,而成绩稍差些,不善表达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的情况也不能及时的给予调控。
2.3 学生对课堂讨论活动认识不足,流于形式
英语课堂讨论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可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课堂组织形式的意义并不了解。他们只是觉着这能够有足够的自由而且非常热闹。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活动能够学到什么,得到哪方面的提高等等都不清楚。虽然,很多英语课堂讨论活动表面上看来课堂氛围非常好,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实质上学生们的语言输出质量、思维层次都不高,往往是对所学知识的重复和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无法达到英语课堂讨论活动的教育意义。
2.4 对讨论活动的评价重视不够,无法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英语课堂的讨论活动是直接以口头形式进行,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也不能供学生反复地看和思考,所以这对教师的评价作用提出了特殊要求。如果教师最后不对这堂课进行个全面的总结评价,学生也就无法认识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讨论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关于讨论活动的评价,很多老师都比较陌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评价,往往缺少实质性、有意义的分析总结和评价。因此,对于评价方面,教师们还有待提高。
3.课堂讨论活动的优化策略
3.1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明确目的
在英语课堂开展讨论活动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讨论课能够有效地实施,首先讨论的话题一定要恰当。教师一定要认真的“备”教材,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启迪他们思考,让他们有话可说的话题;同时,教师还要认真的“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选出难度适中,集开放性、思考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讨论话题。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话题,明确讨论目的,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2深入指导讨论,有效调控过程
课堂讨论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整个讨论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调控者和合作者。教师不能布置完讨论话题后,就让学生自行讨论而不管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其指导和调控的职责,适时的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建议。课堂讨论活动之前,教师要设置些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创建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见解和看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及时制止谈论和话题无关的内容,鼓励学生们的独到见解,激励求新求异,同时,对于讨论活动中表现的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而那些发言少的学生,教师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踊跃发言,敢想、敢问也敢说。
3.3 端正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课堂讨论活动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的形式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讨论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他们对讨论活动往往不重视、敷衍了事。因此,教师要努力端正学生们对课堂讨论活动的认识,让学生们知道课堂讨论活动的目的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做事,敢想、敢说、敢于质疑。
3.4重视及时评价、促进学生提升
学生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评价可以有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教师对学生讨论活动的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互动表现、思维角度和观点质量等角度等方面进行,肯定学生们的优点,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使学生通过评价了解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高语境 低语境 冲突 策略
1.引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根据这一理论,高语境文化成员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的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低语境传播社会。
2.高低语境文化的冲突
不同语境的文化决定了人们的交际方式、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两国人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固守着各自的传播语境,从而导致人们在交际中对同一条信息的理解有显著差异,造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困难,因此交际失败屡屡发生。
首先,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在间接交际与直接交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大部分文化中,都包含间接交际和直接交际两种模式,只是两者的侧重程度会随着不同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倾向于间接交际。交流模式常常是含蓄、内隐以及较多的非言语编码。而美国人更注重直接交际,常常是外显、明了及较多的言语编码。例如:
Neil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工作在一家设在美国的中国公司。一天,总经理吴先生对Neil说:“很高兴你为公司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因此想让你作为这次中东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但是,这就意味着你要离开家,当然你的家人可以陪同你一起去,而且这个职位还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你觉得如何?”Neil说:“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但是我必须得和家人商量一下。”两天后,Neil告诉经理:“我和妻子不喜欢离开美国这个想法,不能接受这个职位。”说完离开了办公室。吴先生什么也没说,只是感觉很惊愕。
此例中,中国人在交际之初没有直接陈述要表达的内容,而是先对Neil加以赞扬与肯定,这就表明来自高语境文化下中国人交际的间接性。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人,当不愿意离开美国接受那份工作时,直接表达了想法,这正是低语境交际直接明了的特点。另外,间接交际有助于缓解在被人拒绝、合作伙伴间产生分歧时出现的尴尬,保护彼此的颜面,而直接交际却没有此功能,因此Neil直接拒绝了经理,并没有考虑到经理的身份、地位及颜面如何。
其次,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出者的地位在中美两国有显著差异。低语境交际重视信息发出者如何将信息传达得更加清晰流畅,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相反,高语境交际一直是注重接收过程的倾听与解译。例如:
刘先生是被派往美国工厂的一位有经验的中国工人。他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样努力工作。尽管他懂一些英语,但他说得并不多。当他的老板解释一些事情或者他的同事与他讨论工作时,他只是倾听,几乎不做应答。也许他的做法在中国并不是问题,可能还会被当成多干活少说话的模范工人。但是,在美国不同,他的老板及同事对他的行为感觉很不高兴。
此例中,刘先生的老板及同事都是倾向于信息发出者的交际,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问很多问题。相反,刘先生习惯于接收信息,由于处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因此他的老板及同事才会对刘先生的做法不满。为解决这种冲突,刘先生应适应低语境文化下的交际,学着做个信息的发出者,这样才能够在整个大环境下有效并愉快地交际、工作和生活。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过程导向交际与结果导向交际,关系导向交际与个体取向交际等。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引起的用语失误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甚至导致摩擦。因此,怎样取得跨文化有效沟通是一个需要解答的重要问题。
3.中美文化间的沟通策略
由于中美两国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
就高低语境两种文化如何达到沟通这一问题,Brown和Levison提出了“面子保全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中应该为对方保留面子,使用礼貌语言。例如,May I know if you are married?此句中使用了试探性模糊词may,以设法得到听话者的合作,建立合作的交际关系。因为在低语境文化中,询问别人的婚姻状况被认为是对别人隐私权的冒犯。May表明说话者不应该向受话者提出这个问题,回答与否由对方选择决定,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双方均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可见“面子保全”是一种双赢的沟通策略。
除面子维护策略外,其他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误解化解矛盾的策略经总结大体如下:
(1)承认差异。交际双方要认识到高语境文化更多依靠非言语表达。低语境文化重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2)认真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试将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假设。
(3)话语重组。从对方的文化观点出发,重组话语从而理解对方真正的交际意义。
(4)建立信任。依据交际双方之间的言行举止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4.结语
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与美国的“低语境”文化差异是造成中美跨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但不代表二者是完全对立的,高低语境文化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不可交叠的对立体,所有不同的文化都处于不断交流和融合之中,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在对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上,应当用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把握两者的本质,取长补短,只有这样中美文化的冲突才能得到和解,达到文化共存。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等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