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新技术推广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推广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技术推广论文

第1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保障条件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超级秘书网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人事制度上实行全员聘任制,按因事设岗、因岗聘人的原则,公开竞聘,优胜劣汰。在薪酬制度上,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将生产要素纳人薪酬序列,使推广人员收人与其工作绩效挂钩,鼓励推广人员以娴熟的技术与良好的服务从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在奖励制度上,一是对做出贡献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的推广人员爱岗敬业、专心致志地从事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示范和机具推广工作:二是设计和实施好农机科研、教育、推广、生产同向化的激励机制,使与农机技术推广有关的所有参与者同心协力、各司其职。

第2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第3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一、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测绘专业各分支专业,即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含矿山测量、水利测量等)、地形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质测绘、地图制图与地图制印、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技术生产及测绘仪器设备维修、质量检查监督、技术管理、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政治思想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三、学历、资历条件

获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四、外语、计算机条件

(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二)主持完成市(厅)级测绘科技项目、工程项目两项以上。

(三)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两项以上或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四)编制和审核大中型测绘项目综合技术设计两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四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一项以上。

(五)主持完成三项以上大中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六)编辑设计或编审大型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七)承担完成三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并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难题。

(八)承担完成重大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安装调试工作。

(九)主要参加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技术推广,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目工作。

六、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测绘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测绘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得市(厅)级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主持完成大型测绘项目,经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四)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两项以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七、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译者),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2篇以上。

(三)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或交流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2篇以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八、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可破格申报:

1、获国家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新技、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二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3篇、省级5篇以上,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独著10万字以上,合著20万字以上)。

九、附则

1、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第4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研究

0 引言

一项新的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其都需要经历一个全寿命周期,即可行性分析研究,开发研发,直到投入市场使用。对于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它是否符合当地情况,基本国情的要求,是否符合环保、进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质量管理、安全的有关要求,都是需要研究评价的问题,对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

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及评价内容

1.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分类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主要有技术类和产品类两种。针对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在推广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推广方式。

技术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有手段、方法、工艺等。例如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用于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则人们必须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等。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对重大的事故可以有效的预防,若发生可以及时的解决,而且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具有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使用并且成本低、速度高、容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

产品类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在推广过程中较容易接受,因为研发出来的产品有一定的形状,其特点和功能较容易看出,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做广告图片进行宣传或交用户试用等方法。

1.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评价内容

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进度、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其评价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建筑工程管理进度的影响评价

主要是评价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对其进度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包括与新技术相关的,关系到建筑工程进度的相关方面。工序进度与建筑工程总进度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当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非关键路线有影响时,最终没有成为关键路线,则对建筑工程的总进度没有影响,若使建筑工程的关键路线发生了改变,则建筑工程总进度则会发生变化。若新技术影响到建筑工程关键路线,毫无疑问,则一定会对建筑工程总工期产生影响。

(2) 对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影响评价

主要评价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其质量水平进行评价。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分成附属工程、主体工程及基础工程三个部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上,主要是对其附属工程质量、主体工程质量及基础工程质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好坏受到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客观技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工艺的水平及性能是否能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对管理因素不列为技术评价内容。

(3) 对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影响评价

建筑工程安全的要素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运营安全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两个部分。建筑工程是否安全受客观的技术和管理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主要体现着对建筑工程建设前期、施工期、运营期和维养期这四个时期安全的影响。新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质量中实质上是对运营期安全的影响,所以,建筑工程管理安全的评价主要是对施工期安全评价,其他各个时期的安全评价则会有工程质量或其他因素进行评价。

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选择评价方法

本文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方法采用层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模拟人的决策、判断及分析的方法。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思维过程及逆行模型化、数量化和系统化,不仅能过保持决策者的决策准则和思维过程一致,而且还能够简化问题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结合起来,使其关系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处理。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法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标进行赋权,如图1所示。

对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并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然后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让有关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最终计算其权重值,作层次总排序和层析单排序,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选择出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定,并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新技术进行应用推广,把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来。

3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及效益

3.1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对象

在我国,建筑行业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即政府干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随着国际化进程和建筑市场化加快,很多人对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如何发展和生产没有足够的认识,观念滞后,没有一定的紧迫感。在进入市场经济中,由于建筑行业的社会化、知识化等各方面的程度低,不能够用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来解决建筑行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应该以施工单位为主体。

3.2 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行业,施工单位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单位的一个微观主体,施工单位的利益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使用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单位及建筑行业有追求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在当前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下,并没有考虑施工单位的需要,只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干预,施工单位只是被迫接受新技术,并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以至于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效益低下。

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建筑质量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但在我国,建筑行业作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企业多不胜数,但仅有很少一部分建筑企业规模较大,很多的施工单位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是一个包工头再加上几十个工人就形成了一个建筑企业,以至于建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所以在推广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上很难收到一定的成效。

4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中各种传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将被新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如何能够正确的,有效的推广新技术则是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能否稳步发展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应该为新技术的推广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信息服务网络,使其能够更好的完善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优化推广模式,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新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是建筑工程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良美.建筑新技术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李学伟.邱渐根.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6)

[3] 王伯鲁.郭淑兰.建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导报.2002(17)

[4] 冯之浚.技术创新与传统文化I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5] 吴之乃.王有为.吴慧娟.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及其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第6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1、培训缺乏专一性,培训时间短。近几年基层乡镇农业技术员培训机会比以前增多,但培训班主要是针对全省情况,没有地域特色,没有根据所在地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每次培训时间较短,多为3~5d,培训效果不明显。

2、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流转机制。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现状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评选先进和评定职称不是按能力选拔。选拔优秀人才缺乏竞争机制和有效的人才流转机制。

3、科研、教育、县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生产脱节。一是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二是受体制影响,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往往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和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县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受经费、居住地影响,加之没有试验基地等,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时间少,导致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4、部分农业技术或成果推广的成熟度不够,推广的可行性较差。目前推广的农业技术与成果良莠不齐,有的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也有的反而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

5、科技创新难,课题成果转化更难。目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课题研究所需经费基本由个人解决,当课题成果完成后,申报奖项所需要的高额鉴定费也由个人承担,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当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6、基础办公设施匮乏,办公经费紧张。目前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办公设施严重缺乏,基本没有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投影仪、仪器等设备。基层乡镇所需农业推广经费基本由乡镇政府拨付,但政府没有设立专项农业推广经费。

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建议

1、明确职能,理顺体制

(1)明确机构职能。根据政事分设的原则,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尽量减少抽调农技人员从事行政工作,让农技人员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站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要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结合地方财力实际,选择适宜的形式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对于县级机构,要按行业实行综合设置;对于县级以下农技推广结构,要按经济区域或大镇布局设置综合服务站。

2、合理用人,加强培训

(1)确定岗位编制。按照“整合力量、专业互补、精简效能”的原则,由人事、编制、农业部门等按照服务区域实际工作需要,做好人员编制调配工作,农业编制实行垂直管理(即由上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的确定应按照职责、服务区域范围、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作任务大小和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按农业人口和按一定的比例确定。

(2)创新用人机制。一是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可精简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同时,分流不具有专业技能的非专业人员,让他们从事非公益性的推广工作,进行合理流转。二是实行考试录用制和毕业生到一线工作的制度。在农业技术岗位出现空缺时,应从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中考试录用。制定规章制度,要求毕业生至少要在基层一线工作5a以上,通过实践培养优秀的农业技术员,为农民提供好的服务。三是建立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县市级农技岗位出现空缺时,要在县市范围选聘,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加强学习培训。重视农技人员的学习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培训使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种类型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习、进修、培训,包括脱产、短期培训班或进修班等,力争使每位农技推广人员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再教育学习机会;制定在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3、创新推广机制,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自然流转和科技推广自然完成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基层乡镇建立示范基地、试验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等。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还可以把科研院所“高、精、尖”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此项工作,可以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对于基层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政府应给予一定资金、物质扶持。对于个人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政府应成立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5、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与规范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具有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

6、落实经费,明确用途建立长效财政保障机制。把农技推广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并确定人员经费、培训费、试验示范等业务经费的比例。同时,要加强对各级财政的审计监督,防止下拨经费被截留或挪用。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中,办公设施、仪器设备等必要的设备要逐步配备;同时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户,定期抽查,防止固定资产流失。通过全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条件,来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

三、结语

第7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时期 农业推广 模式拓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通过农业推广工作把使用技术教给农民。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应该对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之间的转化进行加强,农业推广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示范与培训等,使之把农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全部过程的活动。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人民温饱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的深入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农业推广其思维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出现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新的挑战,必须随着体制转轨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以及农民的需求,从农业推广的体制、理念、队伍以及模式等方面,对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以使农业推广工作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一、完善推广体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起来的,它的运行都是按行政模式,目标也主要是体现政府的行为,已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推广体制滞后、机构分散、管理效率低、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等。为更好的推广农业,则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农业。首先,积极进行推广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多元化推广体制。既要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大力发展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又要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开辟多种渠道。同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制,使其能够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探索并形成“政府十技术十示范”的政府组织型推广模式,产品先导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推广模式;行业引导型的“技术+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推广模式;大户带动、农户连动的“技术十大户能人+农户”的能人效应型推广模式。

二、创新推广理念

目前我国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尚未认清工作的中心,没有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以农为主、以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之上,仍旧只是以技术为本。在新型的推广模式之中,应该树立起新的农业推广理念、拓展服务的领域,在当前的状况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全程式的服务,使农民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及时的信息服务,并给农民的经营管理与社会生活等带来切实的帮助。在进行现代农业推广之时,应充分注重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使科技推广不再是单纯技术推广,而是开始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种活动,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新型农民,并带动其他农民发夹致富,充分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结合,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管理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推广队伍

目前许多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偏少,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中,掌握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技术的人员太少。因此,应该不断调整队伍的人才结构以及进行推广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现有的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注重新技术与新知识并重。农业技术中心应该定期举办农业现场学习会,积极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推广员和农民参加。在培训方式上,以在岗学习为主,鼓励在岗人员进行在岗学习,从而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同时,对年轻的推广人员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在考核方式上。不仅以编写论文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对农户所做的贡献。

四、拓展推广模式

在推广方法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程度、农民自身的特征、对技术的具体需求,逐渐建立起以农户为中心的推广机制。解决当前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与当前的推广机制之间的矛盾,充分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各地的资源状况进行推广。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较先进、适用性强、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使农民能够把新型的农业技术转化成相应的成产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进村入户的到位率。同时还应该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善钻研以及乐于助人的农户,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新品种,并带动全村的其他农户学习新技术、新品种,真正做到新技术入村到户。并逐步使之成为有效连接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基点,点连线,线成面,形成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在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完善推广体制 、更新推广理念、逐步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推广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参考文件

[1]王慧军主编 《农业推广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高启杰 现代农业推广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12月

[3]刘恩才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 农业经济 2005(2):21

[4]方天坤 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00(12)57-58

第8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2] 刘大军,王解新.新田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11):37-38.

第9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

一、抓好“五项精品培训工程”,强化“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操作岗位技能培训工程。员工培训中心加大培训监管力度,跟踪督导培训过程,确保培训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四落实”,操作岗位员工培训率达到100%。在实施基础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应急救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增强自身保护与综合处理能力。

二是抓好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工程。按照大幅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五种能力”的要求,积极配合油田公司科级干部集中脱产轮训工作,通过外委培训和内部讲座等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财务、计划、法律等业务专项培训,不断拓宽经营管理干部的知识层面和管理能力。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管理干部参加大学(大专)函授、自考或参加MBA及其它硕士学位进修;组织经营、企管、财会专业管理干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

三是抓好新工艺新技术创新培训工程。按照集团公司科技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为核心,积极选派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重要岗位技术骨干参加各级、各类技术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更新专业知识、拓展技术领域、跟踪科技前沿和创新思维培训,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由科研单位结合工艺技术推广以项目讨论、论文交流的形式开展岗位培训和新工艺新技术培训;同时,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组织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科研和工艺技术推广能力。

四是抓好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工程。坚持技术尖子训练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坚持科学训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果;坚持业余训练和脱产训练相结合,保证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举办技术尖子培训班和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前培训班。

五是抓好员工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工程。积极充实、完善厂员工培训网络学院课程和课件,开展多层次的网络远程教育及技术培训,加强对员工和基层单位运用网络培训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指导、管理和普及工作,努力使员工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厂日常培训的主要渠道,推动厂员工培训工作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二、立足岗位,切实做到“五结合”,打好原油上产基础

一是做到培训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坚持以需求确定培训方向,做好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编制中、长期培训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急生产所急,帮生产所需、补生产所缺、供生产所求。要充分利用培训中心现有软硬件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工作。

二是做到培训与技术发展相结合。针对油田“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推广应用和企业快速发展的特点,要采取集中培训、重点解剖的方式,急用先学,边用边学。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外出培训,拓宽我厂员工队伍的知识面,提高了岗位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为我厂发展创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做到培训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以HSE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为基础,以杜绝“三违”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突出岗位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训。

四是做到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员工技能鉴定计划、鉴定申报、鉴定取证、不合格情况分析等资料台帐;根据队伍现状,做好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抓好各工种初、中、高级鉴定前的单位培训和厂里组织的部分工种送外培训,确保鉴定的合格率和鉴定的质量。

五是做到培训与生产管理相结合。培训即管理、管理即培训、真正融于管理中的培训就像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对生产中各单位都存在的,但管理、操作人员又不是很多的工种和人员,结合生产管理、运行实际,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流培训,促进管理与运行水平的整体提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