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作文素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作文素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文素材论文

第1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殊途同归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的批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第2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一、两种物理教育观

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目标都是要与其他学科和其他学校活动一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90年4月第二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两种不同的实践反映出来的却是两种不同的物理教育观。多数人的作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另一种则是力图使物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过程中作出贡献。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四、物理课程和美育

第3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第4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存在问题

(1)教师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甚至讲开头、结尾等等方面的引导上存在较大问题,不注重专项训练,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时,教师提倡的优秀范文又离学生写作水平较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从谈起。(2)教师过分点拨作文技法,不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创意,更谈不上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二)学生存在问题

(1)行文不够流畅,语病太多,很多错别字。学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点,抓不住论点。如在《论理想》中,学生多写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意义。(2)论点提出不够合理,不够明确,论证方法的选择上没有章法,论证过程重复嗦。在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往往先保证的是字数,但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这个层次,没有在扣题、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论据相当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积累的素材和论据少之又少,在写作中一个论据反复用,生搬硬套,不讲究切题,极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论辩性。(4)文章写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现象减少的同时,日记化、私人化写作的内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时,在深挖材料的深层内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没有深度。(5)学生作文脱离了当下社会热点、时代特色,这与高考要求相背离。

二、新课标高考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途径

(1)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向生活要素材。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画面,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奇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观察生活趣事,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也是成长的记录单、生长年轮的岁月证明。长期积累,丰富生活阅历,同时,也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总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保证学生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归宿。

(2)鼓励学生记日记,走出纷扰世界,走进小宇宙,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有一颗赤子之心,用一双单纯的眼,把身边经历的,把自己听到、看到的都记录下来,养成一种记日记的好习惯。对每个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好习惯,而日记则成为人生的巨大收获,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同时,在记日记的时候,只有思考了,走进内心了,才会有见解;走进了心灵世界,才会看到真实的心,不停地用岁月打磨粗糙的心,让它晶莹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让它清爽无比。

在整个时代“压力山大”的时候,学生更不能例外,学业负担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当学习之余,翻开日记,面对日记,一切纷扰都统统放下;面对日记就像是面对自己一颗真实的心一样,日记里住着一个真实的自己,住着一颗勇敢的心。

(3)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两分钟的演讲,增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分享中积累素材。每天出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准备,让学生从各种媒体上找素材,让学生也当一回演说家,过段时间,让学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个性化解读能力。学生可以从新闻中获取营养,不管是国内外新闻还是身边的新闻,都会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贯彻了国家提倡的“大语文”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素材和语料,为学生写出言之有物、内容详实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预先小组互评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评中了解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平时的训练中能够按照高考评阅标准去进行每一次作文的写作。长此以往,学生的高考意识强了,作文的规范性也提高了,是一举多得的措施。

(5)鼓励学生课前介绍名人名言,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扩充论据积累量。

安排学生课下搜集名人名言,经过课下准备,锻炼了学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让学生课前进行集中演讲。采取分组搜索有关话题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和认识。扩展了学生视野,扩充了材料积累,增加了作文论据积累量。

(6)组织学生分组收集论据,增加论据积累。分组给每一个小组一个话题,分组收集论据。学生课下充分地准备,再选时间集中交流。一个小组收集论据,全班分为8个组,长期坚持学生的资源实现共享,论据量得到几数倍的扩充。

(7)举办辩论比赛,在实战中锤炼辩证思维。组织学生举办辩论比赛,在辩论中锤炼辩证思维。双方的辩题就是自己一方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需要有充分的论据,而且更需要辩手有清晰的辩证思维,而这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例如辩题“金钱是万恶之源”和“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学生在作文中辩得不很理想,于是我们发动大家去准备一次辩论比赛。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正也是一种锻炼。

新课标高考背景下,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素材,扩充论据量,激活学生辩证思维模式,进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终提高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当前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思想缺乏深度,论点幼稚甚至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不能对素材深入分析;结构不严谨,条理不清楚、语言不生动。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议论文能力,依旧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对高中语文必修模块“议论文写作教学”系统的补充与重构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取舍权在师生手里。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创新。教师要整合三、四、五册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论点、论据、论证的“宏观指导”,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具体每一个专题教师再进一步深入,做微观指导。比如论点的提出,要教给学生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摆出事实,引而不发;以事引论,发人深省;限定范围,不枝不蔓;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反弹琵琶,别出心裁;正反对比、严密周全。每一种方法教师都要列举实例加以指导,并让学生做片段训练。

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是局部指导和整体指导的关系,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还包括整篇训练和片段训练互相结合,作文训练不能只搞单打一的成篇写作训练,而要针对学生写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片段的强化训练。相信只有整体和局部兼顾,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专题整合在一起,如专题“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可以和专题“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整合在一起。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叙述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叙述是议论的基础,并可以引出议论,议论是叙述的精华。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不会叙述,尤其是不会定向叙述。定向叙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照抄照搬,而是服从议论的需要再创作。定向叙述要求吃透材料,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审视材料,转述为议论的观点服务,转述的文字要简洁明确,既要忠实材料,又要给人以新的启迪。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选择论据的同时选准角度转述材料。

二、读写结合

人教版高中语文写作教材除了专辟的写作专栏外,还有一块是读写结合的产物,从写作角度说,属于笔记作文。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三的课后习题为切入点,看出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中蕴藏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要素,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第三册第9课荀子的《劝学》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设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写作方法。再比如《师说》第二题:“课文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说一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这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悉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鉴赏的方式,细细琢磨经典文章的妙处,逐一将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所涉及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取,从而实现议论文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主要运用抽象的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议论文要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每个要素都离不开抽象思维能力。论点要正确,学生就要深刻抓住问题关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创见地发现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要合乎逻辑,正确地使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推理方式,合乎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思维规律,反对轻率概括、以偏概全,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适当传授有关思维基础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思维形式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提炼论点,学会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

其次,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贯穿到有关论证方法知识的学习中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学会论证的方法,又提高推理能力。学生写议论文最严重、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论证意识,不知道怎样进行论说,往往用叙述事实代替议论,写作套路基本上是“观点+例子材料+联系现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有了论点和事实论据,还得分析,只有分析才能把论点阐明,把道理讲清。所谓分析,是与综合相对的,运用思维互相联系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对文中所举的事例、事例发表看法,使其同论点融为一体,更好地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此外,还要将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时还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根据论点,找出典型事例并加以转述,再以这些事例为前提进行归纳推理,以推出所要证明的论点。

四、写作素材的积累

议论文写作要做到有理有据,很多学生在写作中总觉得没有确实有力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陷入积累不足、写作资源匮乏的困境。议论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积累材料,可以从哪里获得素材呢?

1.取材课本范文

初高中教材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补充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的创作需要。如屈原《离骚》、司马迁的《鸿门宴》等,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古今文化名人的素材。

2.取材课外

阅读材料、文化经典、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教师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议论文写作材料积累本,从高一沿用至高三,力争积累上百条新颖典型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3.坚持做时文评说的训练

“时文评说”更准确地讲叫“新闻评论”,即要求学生主要是对当前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说。要以具体的事实为由头,观点要正确,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有新意,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进行时文评说的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同时训练学生思考与议论的能力。这类训练可以以周记的形式进行。如特级教师赵谦翔就坚持带领学生收看《早点新闻》、《时空报道》,然后要求学生写新闻述评,使学生将“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

显然,锻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设计出具体可操作、合理的训练步骤,要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指导,教会学生“怎么写”。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专题训练,只是解决了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入门问题,无法培养高层次的写作能力,但是,正如郑桂华所说:“探索一些作文训练的简单有效定势,对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初步指导,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率,效果还是可以期待的。”①

注释:

①郑桂华.从两个维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然而,作文的复习备考恰恰是师生们感到茫然和困惑的。于是,造成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艰难处境――写或不写,教或不教,都成了师生们纠结的根源,吃力不讨好的作文备考几乎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涩心声。

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呢?

所谓有效的作文教学,通俗的理解就是――在上完一堂作文课后,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要有所提升。

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反思我们的作文备考,从中找出提高作文备考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最大症结在哪里呢?

我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的最大症结在于学生单调的阅读体验和单调的生活体验。生活是写作之源,高中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大大的挤压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削减了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必不可少的阅读体验而绝大多数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则更是无情的切断了生活给予学生作文的丰富补给。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形下,怎么可能要求学生写出精彩的作文呢?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备考效率,打开学校紧锁的通向生活的大门断然无法想像,但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是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可以争取的唯一生命线。如何守护好阅读这条生命线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那么,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如何守护好阅读这条生命线呢?

进入高三,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日趋紧张。在高考复习用书、各地的高考模拟试题、教师无休止的讲解中,同学们疲于应付。于是,仅有的语文阅读课便首当其冲,让位于其他所谓“更加重要的高考复习”,似乎学“见效慢”的语文就不是在“复习备考”,而让学生“看课外书刊杂志”的阅读课则更被看作是荒废学业、误人子弟。殊不知,这是可怜的傲慢与偏见!

综观各省及浙江近年来的语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高考语文已越来越关注现实,心忧天下。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成了语文试题的主流价值观。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体现了普通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的变化――它所要招收的学生应该是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新时代青年。

无论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差异,但高考的指挥棒无疑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前进的导引。很难想象,一位只捧着语文高考复习用书,埋头于题海中奋战的,很少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考生能在语文学科的高考中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

然而,在忙碌而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要同学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到阅览室看报刊杂志,关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中的语言运用现象,储备作文写作的素材,确实也是分身乏术。

为了减轻同学们的负担,更为了迎接,为学生收集编写一本让学生能够省时省力省心、还能达到高效备考目的的阅读资料,就是教师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那么,如何编写这样的阅读资料呢?

我以为,不妨借助以议论为主,实用性强的申论的形式,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中观点鲜明的文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些精选的议论文章更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起到一种范文的作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写作的语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优秀有趣的议论文阅读中,找到自己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激发点,为此,再进一步借助阅览室、网络等途径积累自己独特个性的素材。

第7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所谓“扬长”,就是要选写自己擅长的的体裁,熟悉的内容,喜爱的材料,感兴趣的人或事。所谓“避短”,就是不选写自己不擅长的文体,不采用不熟悉的材料。

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假如选择得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将自己擅长的运用上,那么作文就容易写出新意,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懂得扬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作文虽是临场发挥,但和平日的准备密切相关。假如学生平时只关注课本知识,对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知之甚少的话,那么在平时写作特别是练习议论文时就应尽量从课本里寻找素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课本里往往会有许多经典素材。而经典素材之所以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不仅仅只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解读。如果我们善于变换角度进行审视,避开最常见的角度,选择大家容易忽视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写出新意。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应该做个有心人,对每一课涉及到的文史方面的知识及时加以整理、归纳,如果作者本人的事迹有特殊的地方,也可以按不同的专题加以整理。

同时,在选择文体上也要懂得扬长。高考作文的文体总体上要求愈来愈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传统体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考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或特点,合理选择,精心组织,尽量展现个性风采。如果喜欢读童话、寓言故事,可以采用童话、寓言的形式,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融入大胆新奇的想象,通过轻快、活泼的故事传达心声;如果爱看小说,对小说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尝试着写小说,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虚构一些合理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采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表达主题;如果古文读得多、读得精,也可采用文言的形式行文;当然,依据实际的需要我们还可采用诊断报告、实验报告、网络论坛等形式来行文。这样既能发挥所长,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8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写作;素材累积;

前  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语文的学习中,素材是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同学在考试中经常会感到写作力不从心,无从下笔,不得不“凑字数”。这种消极的写作对语文学习带来了较大的伤害。

一、高中生语文素材积累对写作创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1.1 丰富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气质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素材的累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素材的累积也是同学们在高中阶段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气质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积累大量的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学识,解放思维桎梏,同时还会增加生活阅历,提高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1.2 增加思考锻炼,提升创作灵感

    素材的累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素材的收集和记录,形成自我独有的文学资源宝库,夯实“量变”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会思考,向乐于思考,再到善于思考转变,增强在学习中的思考分析能力,从而激发灵感的火花,促进语文创作力的“质变”。

1.3 实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素材使用能力

    遍览高考的优秀作文,无一不凝结着作者宝贵的文学心血。虽然这些作文文字不多,但对高中生来说可算是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更是体现着作者的自信与底蕴。同时,这些作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不花哨,举例和用典恰到好处,让阅卷老师生出“舒服”的阅读感觉,从而在高考的阅卷和评分中占尽先机。可见,通过积累素材,还可以增强对素材使用的选择范围和时机,提高考试中作文的写作速度和准确性。

 

二、有关高中生语文素材累积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笔者通过观察和与老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高中生语文学习中素材累积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适合当前高中生的素材累计方式。

2.1  利用信息爆炸,提高对时事的解读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不少同学觉得议论文举例论证比较难,不知道举什么样的例子,也不知道通过例子如何引申出论点。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当前“爆炸”的时事信息来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累积。网络、手机、广播甚至街边的广告都可以成为素材累积的渠道和来源。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同学们素材的累积提供了捷径。在累积中,我们不能仅凭兴趣爱好去看,而是应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建立起考试时可以应用的举例论证能力,提高对素材的使用经验。

2.2 学会使用历史典故

    在我国古典文学体系中,支撑书籍文学层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典故”的使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阅读语文课本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通过语文教材区了解和记忆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通过记忆故事的过程来提高对典故所涵盖的诗词歌赋的记忆。这样让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可以根据作文题目进行历史典故的筛选。而且,随着这些历史故事素材的累积,还可以让我们不断触类旁通,增强对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论证思维体系,在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等不同问题之间自由切换,做到游刃有余。

2.3 素材累积重在坚持

    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对其它的文学考点,可以通过考前的突击学习进行提高,但是在语文写作考试中,依然是通过平时的积累来体现写作功力。因此,高中时代素材累积的确会提高语文写作创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在考试中展现出素材累积的效果。我们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星期能记忆一个素材,坚持两年就会在写作迸发出着显著的效果。所以,天道酬勤,素材的累积还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下功夫。素材累积的渠道可以用练笔、剪报等传统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脑等现代学习工具去学习。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竖立累积目标,并进行自我监督,最终提高语文素材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写作困难的同学,做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从当前做起,从基础学起,从素材累积学起。在课本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后,逐渐加强对平时生活中素材的思考和记忆,树立学习素材的决心。让语文写作能力在丰富的素材推动下稳步提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打下深厚的素材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写作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司静,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J]. 《软件:电子版》, 2015(10):417-418

[2] 梁大伟,关注多彩世界 丰富写作素材——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5):48-48

第9篇:作文素材论文范文

一、关于学生“写不出”的问题。

1.“写不出”的原因剖析

主讲嘉宾与在线群众友首先多层面剖析了学生“写不出”的原因,因为找出学生写不出作文的原因才是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起点。

浙江向洪江、安徽魏为秋、湖北钱晓国等:学生写不出的根源是肚里缺少干货――缺乏生活积累,缺少写作素材储存。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重要原因。钱晓国认为,学生的作文普遍缺乏“干货”,也是无奈,毕竟他们的生活太单调,阅读面太窄。加上长期的“写作模式”训练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

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不是没有素材,而是不会用素材。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会用素材,一是不能发现素材的写作价值,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素材,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素材再多也是派不上用场;二是不会将素材掰开来用,不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不知道哪一部分可以通过形象的叙说,生动地再现情境,哪一部分可以通过议论分析,充分论证某个观点。

浙江陈爱娟:学生写不出是因为话题不合口味,没有兴趣。没有经历过,自然不知道,经历了但不是出自内心愿望,自然激不起兴趣。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出主要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但不能表达清楚,终究不明晰。

湖北钱晓国、浙江贾桂强:学生写不出是因为缺少一个场、一个特定语境。心中没有一个特定对象,不能营造特定的写作情境,脑中没有鲜活的生活画面,自然没有唤醒写作的欲望,没有激发写作的兴趣。

云南自永军:学生写不出是因为没有打开话语系统。学生写不出,固然和没有阅读和积累有关,但不能成为我们责怪学生的理由。好多学生课后吹牛很厉害,证明他有事可说,有说的愿望,有说得好的能耐。只要不是弱智,只要思维正常,只要他感兴趣了,只要他会闲聊,写作就不成问题。学生话语系统打不开的原因,一是思维打不开,没有掌握多向度思维、原因探究思维、类比推理思维等思维方式;二是有思维却没有载体,往往“魂不附体”,找出到恰当的素材去运用思维。

湖北万鹏:思维模糊了,语言能清晰吗?思维路径不流畅,语言能流畅吗?思维、思维路径很重要。学生写不出,原因是老师的引导不得法,他说,老师若引导“智障”,学生能写得顺畅吗?

2.为“写不出”支招

在多层面剖析学生“写不出”的原因的基础上,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针对“写不出”的不同“病症”开出了各自的良方。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出的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积累,一是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要能从中发现一些什么;二是积累教材与课外读物中的生活与事件,要能看出一些价值与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生活积累与素材储存实际上是解决作文的首要问题,即保证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江苏童瑞平: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道理很简单,无须复杂化,用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才是正道。生活+阅读,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如是而已。事实上,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淀,学生必然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安徽魏为秋:充分吸收为表达夯实基础。所谓“吸收”自然包括观察生活、阅读经典,“表达”自然指说话、写作。

湖北万鹏:学生写不出,首先要解决素材问题(来源于书本积累与生活积累),其次要懂得从材料中提炼思想。

浙江邓维策:积累直接的材料和间接的材料。

浙江向洪江:要让学生做家庭主妇――从教材里吸取写作材料。从课外吸取材料,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我经常让学生准备摘录本,从教材中摘抄有关语句,然后仿写。比如学习了《听听那冷雨》,用半节课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学习了《报任安书》,让学生摘抄表现作者生死观、价值观的相关句子,再写点评性的文字。

浙江邓维策:为向老师的做法点赞,做家庭主妇,体验实际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说到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的问题,不少老师深有同感。

云南自永军:课外阅读当然是需要的,但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理科学生的作业任务太重了,学生几乎没时间和机会去做课外阅读。

广西莫羽:课本是老师教写作可以利用的最好的资源,但是很多时候课文教学仅仅是停留在字词、情感的分析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上。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很多时候依靠学生去自主获取知识。聪明的懂利用的学生,老师讲过课文就能吸收一点;懒一点,不爱动脑筋的学生,那只有“听”老师讲课了。现实中高考那么功利,高中阶段敢放手让学生看书的老师不多了;敢放手玩作文教学的老师不多了。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浙江沈柳恩:我每节课让学生课前演讲,对时事发表看法,谈对身边人与事的见解。再就是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注重生活积累。通过课前演讲与写观察日记,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现象,分析生活,发表看法,这样做实际上在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泉。

浙江陈爱娟:阅读积累要做好引导。我长期做班主任,每学期会布置阅读清单,不一定是教育部推荐的。其实我喜欢推荐自己读过的作品给学生,学生会觉得老师看过的一定很好,这样学生就很感兴趣。在引导学生多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感悟。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模糊不清的情况,我让学生每周一次练写随笔,对教材中未学的课文写初读理解,对已学的课文写再读理解。课堂上我将学生观点相左的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评论;理解浅显模糊的或者错误也读出来,让学生补充或纠正;课堂上学生有时候会争执起来;课后继续写文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我发现学生的思考深入了,思想也丰富起来了。这种以教材为蓝本让学生“读、写、听、评”的做法,既解决了读、写的材料缺乏的问题,又训练了学生思维,更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了。

湖北钱晓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解决“写不出”的关键。营造一定的写作情境,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强化针对性阅读,让学生内化语感图式,再实现由“意”到“言”的自然转换。

云南自永军:不担心学生写不出,因为我会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开话语系统。比如写议论文,教学生进入吵架频道,自己和自己对着干,自己和自己较劲。学生的话语系统打开了,就会有说不完全的话。写记叙文,教学生多写写对话和心理活动,多侧面设计人物语言,设计人物心理活动。

浙江陆云鹏:我在高一年级的做法:课前古诗文片段阅读活动;课外自主阅读、摘抄优秀文章;将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纳入课堂教学的视野;重视家庭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借鉴阅读经验,营造阅读氛围;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利用课内、课外做这么几件事,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学生作文获奖了,就愿意写了。

浙江邓维策:陆老师的做法做到了课堂内外相结合,是个好方法!陆老师拓展了学生作文的道路。

二、关于学生“写不好”的问题。

1.“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浙江绍兴阮玲老师提出一个值得老师们深思的问题:“写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安徽朱莉、四川吴盍郑河兴枷氲淖魑牟攀呛米魑模这是最核心的标准。没有思想感情的积淀,随便什么技术,统统扯淡!

湖北万鹏:真(真的材料)+善(善的方法)+美(美的情感)=好文章。(万鹏进一步解释,)思维要有对象对象不能缺乏体验写作离不开运用运用必得有适于语境的表达方式。“对象”是指写作材料,“体验”即情感,“运用”“表达方式”是指写作方法。

由此看来,老师们对“写得好”的标准是有一致清醒认识的:真实的材料,巧妙的写作方法,鲜活的情感,是三个必备要素。

2.学生“写不好”探因

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主讲嘉宾与在线群友也作了相应的探讨。

浙江陆云鹏:很多学生的文章是憋出来的,结果真的是惨不忍睹!说明缺少“干货”,必然写不好作文。

浙江向洪江: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一切写作之“技”都是空谈,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

安徽朱莉:现在的学生不愿劳心劳力,又缺少生活体验,这样一来,“写不好”是在情理之中了。

安徽魏为秋:“写不好”缺少的是真正的阅读与生活。

浙江阮玲:学生写不好,不是缺少阅读和生活,而是不太关注自己的体验。很多学生写不清楚,其实就是想不清楚。

浙江沈柳恩:“写不好”是阅读和思维两方面的问题。

浙江陆云鹏:写得好分两种情况,或者以才情取胜,或者以技巧取胜。那么相应地,“写不好”,要么是才情欠缺,要么是技巧欠缺。

浙江贾桂强: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关键,只是一味地举例子,而所举的例子多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堆叠。不会多层面举例,不会对实例作准确的分析议论,确实是不少学生的通病。

湖北万鹏:写作技法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缺的不是没有系统,而是针对某一材料,不知用何方法来加工成一道“好菜”。不会见招拆招,不只是学生缺少写作技法,一些老师本身也没有技法积累。

云南自永军:“写不好”是因为有几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区分概念的问题,二是词语积累与搭配的问题,三是思维工具的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语言的天才,只是由于受人类社会趋同现象的影响,在后天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丢失了个性,于是千人一面,文章缺乏新意。正是人类社会的趋同现象,扼杀了语言的天才。

3.“写不好”的应对之策

湖南周志恩:学生“写不好”,解决之道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提炼生活,一是要加强思想修养,培养美好品质,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二是要善于透过生活现象分析其本质,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要有主见,要善于挖掘生活事件背后的意义,要善于发人之未发,敢于言人之未言。这是强调写作需要磨利透视生活现象的锐眼,强调要有钻探生活素材的思想利器。

他还给出了写作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指导方法:莫言说,他是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学生学写记叙文,就是要学会说故事。要让学生明白,说故事,一要把故事说完整,说出过程,说出重点,说出细节,要让别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哪几处是重点,有哪几个关键的细节;二要把故事说生动,尽量说得曲折有波澜一点,尽量说得形象有画面感一点,尽量说得生动有趣味一点;三要说把态度表明确,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好恶,说出自己的爱憎,要让别人明白你说这件事的目的与态度,你对这件事的情感倾向。总之,要引导学生将记叙文写得过程完整、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要注意叙事的生动性、情感性,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记叙文要突出叙述,但可以议论、描写、抒情,尽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文写作,是以记叙文为基础的,重点是学会发表对事件、事物看法。要将自己的看法说明白,说清楚,且有说服力,就得结合实例予以说理。可以正反实例对比论述,可以类比事例论述,可以道理与实例相结合论述。实例可以从生活中来,可以从历史中来,可以从新闻材料中来,可以从教材中来。要让学生懂得,议论文中的叙事,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所以叙事不是目的,叙事可以简略一点,概括一点,重点是要对所叙事例的分析、议论,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少老师对此表示赞同,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如浙江绍兴阮玲老师认为,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分解话题、观点。四川雅安吴盍秩衔,深度开掘,广泛联系。浙江绍兴陈爱娟认为,激兴趣,开思维,授方法,供素材。

福建胡策应:学生做得好的作文肯定是性情文学,而不是应试作文。除了根基是老师教的,其他的都是自创的。写作是抒感的需要,丰富内心情感,培养美好品质,保持对人、对事的独特敏感性,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

还有老师从自己做学生的体会出发,认为多读、多体验才是写好作文之途。有老师鼓励学生去读小说,写小说,评小说,这确实对作文大有帮助。只有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去分享,才会让作文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云南自永军:学生要写得好需要进行语言转化,对语言作“陌生化”处理,即在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上作文章。他解释,当我们回归人的原始表达和思维状态时就知道该怎么教学生作文了。记叙文起始于讲故事,议论文起始于讲道理。写记叙文要回归到孩子心态,写议论文要回归到吵架心态。而思维训练的核心在于转换。语言训练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和陌生化。没有生活细节的人往往是对生活琐事视而不见的人。

浙江阮玲:针对学生“写不好”,要给学生一些写作要求与写作路径。可以给学生一些“写得好”的具体要求,然后分解这些要求,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思路,再给学生一些范文,让学生去领悟作者的写作路径,并在写作训练中慢慢内化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浙江贾桂强: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不好的办法是“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向现代大家学习。例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是让学生仿写的经典作品。就如同学书法,总是取法多家,方能写好字。作文也是如此,需要输入真的东西,方能输出。让学生多仿写,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议论写作的模板,先求“入格”,然后求“出格”。从写作的视角去学习课文,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与其让学生浮光掠影地读得太多,不如让学生精读几篇,潜心模仿之,力求化为他们自己的血肉。

浙江邓维策点赞这种做法:“入格,出格,有规范。”邓维策、浙江向洪江、湖北安陆钱晓国、浙江绍兴阮玲、甘肃西和郭映辉等老师都赞同“仿写”说,并都践行着这一做法。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充分肯定研读经典作为写作范例的做法,认为很多老师重视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是好现象,只是以读促写,“仿写”教学还没有系统化、序列化,还大有文章可做。

浙江阮玲提出“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的观点,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浙江陈爱娟提出的“在面批、自批、互批中学习,在自我修改中反思前进”,是阮老师观点的具体化表现。陈爱娟认为,面批最有效,也最受学生欢迎。但时间有限,所以只能利用早自修和晚自修。每人面批几次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促使学生主动读书,自动钻究作文。邓维策、陆云鹏老师都认为“面批可能是最有效果的办法”,都使用了面批作文法。

湖南周志恩:面批能较好地落实升格指导,因为面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给学生指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修改才好,让学生明白要在现有基础上升格作文,可以采取哪些升格方法。升格指导的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老师选取两三篇予以个别指导,精批细节,使之升格,争取发表。然后,将发表的作文与原稿让全班学生对比阅读,共同讨论升格的方法,是对材料的改动以突出事件的过程还是深化细节描写,或是对材料内涵的挖掘,力求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这样做,既是对发表作文的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升格指导,因为是本班学生作文,学生感觉更亲切,对升格方法的领悟也更切实。

湖南永州周志恩老师还提出一料多写,训练思维的方法。同一个生活素材,同一个教材片段材料,可以让学生分别写成记叙文与议论文。写成记叙文,要求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事件发生的特定情境中,力求将故事写完整,过程写具体,重点突出,细节鲜活,语言生动形象。写成议论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道理说充分,实例举典型,对实例的分析需透彻。湖北钱晓国点赞:“周老师的方法实在。”

浙江周宇贵:作文教学是思维训练,立意要求学生有思想,结构要求学生有思路,语言要求学生能根据文体的需要采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从而实现思想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要、连贯、得体。不管何种训练,最终指向应该是思维。

有老师提出,作文教学要有成效,核心的问题是要建立起作文教学的序。四川吴盍帧⒄憬邓维策都赞成此观点,认为作文教学应该形成系统。吴盍秩衔:“系统,无非是规律的提炼,只要不是玩,很有价值!”邓维策则认为:“对于天才可以不要系统,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则需通过系统的写作技法学习,来学会写作。这也是课程论提出的要求。”浙江贾桂强指出:“现在作文的系列研究很多,却没有统一的教材,造成了一线老师各自为阵的局面。”

江苏童瑞平则对写作系统持否定态度,认为写作本是性情中的事,玩系统无异于作茧自缚。云南自永军认为,作文教学要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技”的东西讲再多对提高作文水平没有本质性作用。我们不能再跳入“技”的大海中无法自拔了。转换是作文训练的最好方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