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综合素质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素质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素质论文

第1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自学辅导法是以学生自学教材或课外材料为主、教师辅导为副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以自学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时展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也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要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新、活、实、精”的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枯燥说教走向民主教学,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基于上面的考虑,笔者把自学辅导法大胆地运用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验中去,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实验准备

1.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育观念

大家知道,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让我们审视一下过去的教学行为,就不难发现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满足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老师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为满足于学书本知识而死记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如何会学,如何自学。据调查显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只占他一生应用知识的20%,绝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会后自学获得;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不仅在于所受教育的层次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自己是否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或创新。这无疑是一种生存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张扬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与学严重割裂开来,只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学生如何去学。自学辅导法则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重视教育学生怎样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仅靠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讲清道理,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新的教育理论,定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学习的动机,而这将成为我们推行自学辅导法的强大动力。

2.营造自学的氛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严重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成了推行自学辅导法的拦路虎,不搬掉这个拦路虎不行。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其次,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课前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预习,课间休息时老师不能一讲到底,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为保证学生课后有充裕的时间自学政治课本及相关资料,政治教师还要取得学生家长以及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该法得以实行的关键。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要引导他们通过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形式,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要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第四,要与语文老师配合好,加强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因为自学必须以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保障,政治教师必须与语文教师一道早让学生过“双基”关。这一点在农村初级中学尤其重要。

3.授人以渔,即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①初读。就是让学生通读全册书,从总体上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从教材目录入手把握教材内容和结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古人云:目录不明不做学问。目录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用目录来宏观把握教材。②细读。读课题(绝大多数是论点),读每节课(单元)的前言,弄清各课所学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制成知识结构图表,把握其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单元整体印象。③精读。一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每一框节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读每一框节的具体内容,弄清课本陈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实,掌握其基本内容、观点、立场和方法。三读课外资料。读时政资料时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借以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初读一般用于开学上新课时,细读用于每单元开始,精读用于每一框节。精读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分解组合教材内容的方法。①教会学生扩书。由于政治课本内容的滞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与现实联系得不紧密,有些内容阐述得不是很细、很深入,列举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为使书本上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准确而及时地把鲜活的现实材料吸纳到教材中来是必要的。如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就可以吸纳到教材中来。大量的现实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论力度,又可以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使课本内容(自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学会缩书。就是把课本内容归纳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归结为几句话、几个词,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③学会议书。即学生自学一段内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有“习惯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则认为“一切天性与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总之,一个人从小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为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并注意在书中圈划评点,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其次,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宋人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以这么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导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惟上”“惟书”,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最后,要求学生学习孔子“每事问”的精神,自觉自愿地拜别人为师,勤学好问。

总之,自学辅导法的实验准备工作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学生灌输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非易事。因此,做好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而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对此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扎扎实实的把实施自学辅导法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这是确保自学辅导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实验措施

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时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自学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没有其他自学教材的情况下,老师要根据现行教材的特点,给学生编写自学纲要。一般可采用自由式和目标导学式两种。

1.自由式

由学生自学(精读)某一框节,列出学习要点,编制带阅读体会性质的提纲,在课堂上讲出来,由集体讨论补充,老师帮助形成知识结构图表(板书形式),凸现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大家讨论,教师点拨,多方位多角度诱导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基本程式是:精读列出提纲要点讲出要点归纳结构图问题讨论课堂反馈。这是一种带归纳性的自学方式。学生不仅要认真读书,列出提纲,还得从中发现问题,并由自己设法去解决。课前学生以自学为主,课上可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读并补充。这样做,一方面督促了学生,另一方面老师也能在课前心中有数,真正做到备了教材、备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切忌设框框条条,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当学生的看法有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师生平等地讨论、切磋,直至达到共识为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目标导学式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可课前预留,也可当堂出示),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老师辅导。基本程式是:出示问题自学讨论明确目标检测反馈。这是带有演绎性的自学方式,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编制的自学阅读提纲(问题)的框架内自学。例如,可拟这样一个框架:①本框主要讲了几个问题;②每个问题在书中哪些段落;③每个问题书中是怎样论证的;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⑤通过预习,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启示)。这种方式目的性强,教师操作起来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其个性发展。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老师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分层原则、启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讨论原则等。这里着重讲一下分层原则。

分层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包括自学主体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和评价分层。所谓自学主体分层,是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把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成绩优良;B组次之;C组即所谓的后进生。一般来说,一个班中间(B组)大,两头(A、C组)小。老师不应把分组情况告诉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数即可。这个分层是一种动态分层,要随时注意其变化。所谓目标分层,是老师按《课程标准》规定的每节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细分为几个不同的能级层次,如识记、理解、活动等,并在学生自学前告诉学生(学生最好做到《课程标准》人手一册),让他们在目标的调控下自学。这种分层比《课程标准》的三个层次更细化、更具体,可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和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所谓任务分层,是指老师对A、B、C三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自学任务。对A组,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归纳总结,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即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都要达到。对B组,只要求达到识记、理解层次。对C组,也只是要求其识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过高。当然,老师在布置任务时要一视同仁。所谓评价分层,就是在讨论明确和检测反馈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的任务即为优秀,应予鼓励。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务、评价分层都是动态的分层,老师要随时调整要求及评价。要实行好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吃透两头,大幅度增加备课量。

无论采用自由式还是目标导学式,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状况、教材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识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触思想政治课时间不长且自学能力不强,可采用目标导学式,初三可灵活运用。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落到实处,坚持不懈,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观察、记忆、思维、操作等多种能力。

三、收获及启示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是教学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主要是担心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影响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人们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对此法不了解,由此而产生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由过去“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自学辅导法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去,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重知识结果,偏重认知性学习,受教材左右很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学辅导法为中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个开放的时空,开辟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活动的新天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他们对政治课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政治课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成了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第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生活世界更丰富多彩。过去学生的学习采用的是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成了只会背书本条条而不能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自学辅导法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时空,把学生的视野从书本拉向自然和社会,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拓宽了教材内容,而且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强化了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形成多种能力。

第2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探析杨玉丽衡水科技工程学校053000汉语言教学主要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汉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程体系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要,加大汉语言文学课程比重,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外还需要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将汉语言文学进行传承,通过知识范围的拓展,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第3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可以说是扣人心弦,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蹒跚学步的孩子,人人耳熟能详,从1958年问世以后,就传遍大江南北。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唤起了很多人的记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情感,听完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曲以后,让很多人泣不成声,这首歌曲堪称一枚重量级的催泪弹。这首歌曲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合的,学习音乐、德育双管齐下,很多学生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学会了向自己的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二、注重特长生的培养

(一)教学要科学

科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身心愉快,迅速地掌握弹奏的技巧,要让学生注意小节之间的呼应,旋律和清晰、有力的跳音进行穿插。轻盈的触键,体会感觉;指尖肌肉必须绷紧,养成习惯;具歌唱性的小节要反复地倾听,认真体会与“跟读“,一定要体悟音乐中的每一个小节的和音乐整体热烈的气氛之汇集核心,演奏低声部的旋律要有重感,高声部要流畅,中声部要连贯,踏板的应用要恰到好处。

(二)师生须互动

音乐是心的弦歌,是心的活动,音乐和其他的学科比较起来,更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情绪能够直接感染学生,师生之间如桴鼓相应,似影随形,教师教的用心,学生学得投入,音乐教学本身就共同演奏了一曲动人的音乐之歌。

三、鼓励音乐素质较差的学生,使欣赏课鲜活

在很多情况下,一些歌唱水平、弹奏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喜欢表现自己,多数是欣赏别人表演,学生的这种现象都归结于“自信心”问题,他们都是怕表现不好了受到教师的指责或者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要明确地告诉他们,他们能行,老师相信他们,期待着他们。音乐教学,要活泼生动,要破臼除窠不拘一格。在欣赏课中,我提前让学生回去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然后课上举行主题音乐会。在课中,根据课本内容,教师演唱或演奏学生收集回来的歌曲,学生自己演唱或演奏,唱得不准确的学生也加入其中,这样课本内容和学生收集的内容穿行,一节枯燥的欣赏课就变得鲜活了,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会需要欣赏的音乐内涵,学生情绪高涨,师生互动、平等和谐,学生也会感觉幸福盈满。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变化

新课标指引音乐教学,教师教学方法得到诸多改善,新的教学方法焕然一新,原本的“灌输”变成了“引川归海”“送水上门”变成了引导“挖泉”,音乐教师也由“设计型”转为“引领型”“向导型”,音乐教学提倡民族化,注重以生为本,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质,在差异化中发现优秀,在和谐的教学当中因材施教,提倡学生学习,教师也同时学习,或者说教师提前学习、教学相长;注重单向信息交流到注重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处,教师的地位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和学习,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和学生和睦融洽。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变化,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堂效果大为改进。

(一)善美兼有的价值

孔子听了尧的音乐《韶》,赞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听了周武王的音乐《武》之后,评曰:“尽美矣,未尽善也。”也就是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完美的音乐艺术制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尽善尽美”。我们教师要根据多种情况,依据教材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尽善尽美”,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共鸣,养成他们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丰盈他们美好的人生。

(二)德育的意义

德是善的根本。音乐教学中,德育无处不在。例如,在第一册第六课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教师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第二课《快乐的一天》,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学生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欣赏《共产儿童团歌》,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对“共产儿童团”的认识,同时更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五、结语

第4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在我院许多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近几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古人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除了是知识的传递者之外,还应是方法的引导者;而具体到英语教师,我们还得承担文化中介人的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过级率不高,更是对这一方面很重视。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特别是面对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中学对英语就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而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当前,制约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英语教师英语文化教学方法的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英语文化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大学英语教师只有自己了解了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后才能在课堂中准确地介绍这些文化,教授好英语文化的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此目的相适应。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除此之外,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英语教学既担负着英美等国语言教学的任务又具有传播英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知识的作用,是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应有扎实的语言学、文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现代大学英语教学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激情,教学效果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的教师,会有什么激情,在教学中也很难期望这样的教师能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那些教学效果差,学生欢迎程度低的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枯燥乏味,令人生厌。事实上,只有知识渊博的英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敬佩。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以上这些改进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将以上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者甚少。目前我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都由50岁左右的教师和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构成,独立院校的这支队伍中绝大多数只有大学本科学历,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方面他们在掌握新的教学理论上有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人员不足,都是超负荷工作,缺乏时间、精力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年轻教师为了适应新的角色,还在努力掌握自己的老师在教授自己时所用的传统的代代相传的授课方法。旧时的教学方法沿用了老的教材,过时的教案,那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不高,死记硬背的痕迹难以消除。

三、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

我们总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很重要,重要到可以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最终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激情呢?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目标导向性的心理情绪状态。一切艺术创造都是在激情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师在传播和再现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拥有激情。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一个富有激情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一拿起课本,一走进教室,就能全身心投入,走进学生心灵,架起课本和学生之间大桥梁,通过激情再现,给学生以美不胜收的语言文化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学英语教师的激情是如何培养的呢?

1、激情来自教师对职业的热爱

是教师就要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一个大学英语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英语教学事业,并以此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全身心的去关心他们。只有这种敬业和真挚的爱,才能使教师产生教学的激情。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宽容,才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达到学习目的;有了真挚的爱,才会有忍耐和信心;有了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爱”是大学英语老师产生激情的源泉。

2、激情来自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应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个性的新路子;要博采众长、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教学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从而不断领略到英语教学的无限乐趣,不断产生英语教学应有的激情。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是英语教师产生激情的必由之路。

四、掌握其他英语教学手段

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变化而不断调整,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能够紧紧把学生吸引住。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的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手段。当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后,教师还要进一步传授英语国家中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以激励学生更加完整地学习英语交流沟通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学会了不少英语词汇,也会运用这些词汇进行造句。但是英语语言只是所有英语交流媒介中的一部分,相当部分的交流和沟通是通过非语言的形式来完成的。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能在更加广阔的英语交流空问自由翱翔,享受到有灵犀一点通”的快乐,现代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既是英语语言专家又是非语言交流专家。

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以推行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学已成为英语教学手段改革的标志。完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英语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任课教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掌握不断改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开发先进教学设备的功能,尽快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卓越功效来。

第5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素质 发展性评价 必要性

尽管人类已经阔步迈进崭新的新世纪、新千年,但"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显然,传统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测验方式已在许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目的以及语文教育特点。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中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育评定价值观的根本转型: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而旨在促进中学生语文素质全面综合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评价中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本体化的倾向,把评价的重心转置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表现上,反映了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一种活跃和改进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课程的评价,是以整个世纪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背景的。因此,从其产生之日起,它就以科学所崇尚的客观、量化为标志。确实,数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人的主观推论。所以,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评价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为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也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现实中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是好学生;班级平均分高的教师是好教师;升学率高的学校是好学校。量化的分数成了主宰命运的上帝,成了区分好与不好的标准。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的负面影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变成了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为学生生活做准备。

传统语文测验方式只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运用,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进行简单评定,过分追求标准答案,扼杀了语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忽视了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直接导致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学模式的产生。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可见,简单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可能会使语文素养中许多有价值的内涵得不到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趋于片面简单化,长此以往将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传统测验方式只能静止地看到学生的表面现状,却无法深入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等思维的过程,这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摒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同样会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弊端。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思维过程的轻视,而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利于他们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在进行针对性教学时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而且,只根据几次不同质的测验也不能准确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及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无法动态地分析学生进步、稳定还是退步。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自我评价已相当谨慎,且愿意讲出自己的不足。然而,传统的测验方式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只是扮演一个"被告"的角色,仅仅是受测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少让学生自己出试题或其它方式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排除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可能性,严重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我们应该意识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从一个角度,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可能有百分之一的天才儿童,但如果不同的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也许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天才。可是目前评价角度的单一性及权威性却正是我们现行传统教育的普遍现实。

因此,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同时,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依据先进的学生评价理论,对中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综合、动态的分析评价。其中"语文综合素质"包括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合作交流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创新能力几项内容。"发展性评价"是指该评价不是一时一次的评价,而是一个多次综合动态并预见学生发展趋势的评价。它与过去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更注重于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更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总而言之,以测试式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日益凸显其弊端,而取而代之的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则更能体现其优越性,更符合学生实际成长的需要。

第6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既能增强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学院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专业实习、课题实习一体化”模式,即在疾控中心进行专业实践和课题实习,实习时间为18周。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学生安排指导教师2名,学校和实习单位各1人。学校老师和实习基地的老师共同协商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并制订学生的生产实习计划。学校老师每月至少与相关实习单位和学生联系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经过1年的毕业实习尝试,通过毕业生、基地教师、学校教师和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反馈信息,新的毕业实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对前后两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答辩时对综合素质进行了考察。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课题设计、论文写作、文献查阅、计算机操作、实验操作、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综述和译文;综合素质:预防为主的观念、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调查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经调查发现: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两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别,而在综合素质方面,新模式的学生明显优于以往旧模式的学生。在课题选择和设计方面,在基层单位进行课题实习的学生,其选题内容更接近实际工作,基层单位有很多现存的数据,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新的毕业实习模式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在工作中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期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时间长达4个半月,熟悉了疾控中心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毕业后工作,对单位的陌生感减少,工作适应期缩短。

学校与基层实习单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大多数高校而言,预防医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2],上课内容从理论到理论,实际案例缺乏,学生觉得上课内容枯燥乏味。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业务交流,老师深入了解预防医学基层工作的需要,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增减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缩短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实习单位与学校的业务交流,也促进了实习单位科研能力的提高,如在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科研实验、科研现场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双方可以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高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发展的新格局[3]。预防医学实际工作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和突发性,采用这种实习模式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将专业实习与课题实习融为一体,可以在时间和结构上互补,整体专业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在疾控中心的实际工作机会增多;学生可以在专业实习工作空闲时间,整理现场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实习内容丰富,实现专业实习和课题实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2]。

第7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机会。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则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站。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不仅可巩固学生所学课堂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过程,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把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2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出发,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好毕业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在接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任务后,应立即着手指导准备工作。首先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自己科研工作、实验室条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向,选好毕业论文课题。由于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所以为顺利完成所选课题,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应做好所选课题的预实验工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选题。选题时既要注意学生所学课堂知识的深入和强化,也要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同时考虑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和可操作性,力求使课题设计合理,确保毕业论文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基本完成;同时所选题目应具有研究意义。例如,对当地蔬菜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会增加学生对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的了解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3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文献综述,并根据课题的基本要求及自身对课题的理解写出实验设计方案,经过讨论、修改,最后确定出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工作中,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对出现的问题注意分析,并想办法积极解决。对于实验中所涉及的新知识和新仪器,更需要指导教师的耐心帮助。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应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4精心指导,耐心修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能力

学生提高科研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难度,一般毕业论文均要求上万字,然而学生平时的习作不过三五千字,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需要理论和实践系统性地提高,因此必须有教师指导。指导步骤一般是:选题、定题,拟写提纲,定提纲,写初稿,改初稿,写二稿,改二稿,写三稿,改三稿,最后定稿。这些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虽然在实习阶段已经把论文写出,但质量根本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切实把好关,严格按照步骤来指导论文。反复的修改不是刁难学生,恰恰是指导教师的责任所在。论文答辩是检验学生对课题了解程度的全面考核,也是训练学生组织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在论文答辩前,应与学生一起反复推敲答辩内容,传授答辩技巧,做好答辩准备工作。通过论文撰写和答辩,不仅使同学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均得到提高,还可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和宣读论文的表达能力。

第8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设计 质量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系统分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未能全身心投入

目前,就业难致使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能全身心投入,找工作或考研牵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认为工作只要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意义不大。更甚者失去诚信剽窃他人写作,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

2.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和结构相对年轻是高校扩招后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缺乏经验的教师不得不承担起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同时基于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增大的压力,每位教师带学生数严重超标,导致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科学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首要工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被忽视。在实践中存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未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内容不明确等问题,也有部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存在不能与科研结合、陈旧、重复性等情况。

4.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欠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前,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指导,学校对写作要求和规定不明确、学生写作不认真、指导教师检查不细,往往使学生所做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欠规范,存在摘要过长、关键词不准确、图标数据不标准、参考文献格式不正确等情况。

5.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各环节工作的质量监控

由于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未能采取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监控措施,缺乏阶段性检查评估,不能及时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教的健康发展。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是当前我国高教质量提高和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现结合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情况,提出一些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1.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高校要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提高相关管理部门、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项工作提出严格要求,明确各二级学院、教研室职责。其次,根据专业性质或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分别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工作。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水平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严格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学校可通过聘请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等途径来改善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指导教师所带毕业设计(论文)数量严格控制,可通过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吸收硕士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辅导,加强对他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个指导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学校要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要求,建立监督机制,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应尽可能与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题目难度和广度要适中,能体现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综合运用与训练,力求一人一题,多人承担同一题目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必须有独自写作的部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经选定,学生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原因需修改的,必须有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进行严格审核并备案。

4.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化管理

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校应制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规范》等制度,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内容等各项内容提出规范化写作要求。对学生加强教育,端正写作态度,提倡认真写作、科学写作。

5.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健全监控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要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就必须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建立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等各个层次的质量监控系统,确定各环节质量标准。学校要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督导小组,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资格的审查、开题、各二级学院中期检查情况、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进行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学校应进行全面抽查,通过专家审阅和上网搜索的形式,分别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诚信写作进行检查,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和不足,学校要及时反馈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成果和教学质量的体现,高校只有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强化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质量意识,有效监控、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玲.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可行途径[J].实验室科学,2006,(5):132-133.

[2]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2(2):88-90.

[3]卫绍元,佟绍成等.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7,(4):70-71.

第9篇:综合素质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中国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7-01

检验医学相对于其他临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的医学检验教学往往过多地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对于学生对于实际工作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截然分开。正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基础脱离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检验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常常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一、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临床医学对检验医学提出的要求,更是检验专业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医学检验的教学,应该进一步理论课学习、实验课培训以及专业实习,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及其实验课的教学时数,使实验课教学时数达到与理论课相等。而且在学生实习检查时强化要求,返校毕业考试时加试技能操作,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核心能力。还可以每学期开展检验技能操作大赛,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此外,专业实习时间是提高专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阶段,临床检验技能可以得到充分训练,能够逐步形成临床检验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能力。教师应该要求实习生掌握医院检验科各类检验仪器的操作规程,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了解检验科各项管理的程序和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与临床一体化。这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对检验科各相关工作室等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积极思维,以适应新世纪对检验人才的要求,适应临床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见,国家把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大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成长,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检验靠检测数据和结果为临床提供资料,检验是一门综合学科,检测项目繁多,每一项检测都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实事求是,比如交叉配血时,如果粗心大意弄错病人的血型或者没有注意弱的凝集反应,就会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强化他们的医德,深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检验专业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此外,有的学生认为这个专业前途渺茫,教师也要用亲身说法去引导学生对检验医学重要价值的认识。新的技术、自动化仪器、复杂的图表参数等待着新一代检验人员去操作、开发和利用,很多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临床医生也要请教检验人员,检测结果往往指导着临床的治疗。检验已成为医学诊断、治疗、预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就要不断进行敬业爱岗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医患之间建立成功的双向交流沟通,促进和谐、互动式的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和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检验医学工作人员要能够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与病患沟通,把实验室工作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竭尽全力为病人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他们要能够积极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疾病的病因学特点、发病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等信息,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检验项目结果,合理使用检验资源。所以说,检验系学生还应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凝聚力与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教学过程应注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创新型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为临床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科研型检验人才。以学科前沿课题为依托,训练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独立撰写课程论文,通过书写课程论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提高课程学习的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实习期间书写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论文设计、资料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经老师修改并要求达到基本要求,于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论文答辩,使学生了解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人员不仅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正确分析检验结果,还要具备和临床医生进行交流,以及合理处理病人投诉的能力要能够,对临床医生及病人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正确地解释。所以说,为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就要优化医学检验教学,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2] 吴晓宁,林发全,李山.临床医学检验课间见习的初步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