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

第1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开学的第一天,我高兴地读完了《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后。我心里想:《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着不同的服装,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真让我如获至宝。

早上,《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小鸟唱着歌陪伴着他们上学去,真让人羡慕;而我们上学走宽阔的马路上,灰尘满天,到处是汽车废气味,没有清新空气。上课了,《我们的民族小学》同学们在风景优美的平房教室里读书,书声琅琅,吸引了松鼠、山狸、小鸟、猴子、蝴蝶等静静地倾听。感受到他们读书的快乐,无忧无虑的学习。我们在楼房的教室里学习,外面有汽车的汽鸣声,路人的说话声……

读到这,我体会到《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很团结,很纯洁地快乐的学习。下课了,她们一起写作业,一起玩游戏,真让人羡慕,真令人向往。我们要《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同学们学习,学习她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精神。那样,我们会学习到很多知识,很多本领,让爸爸妈妈高兴,为人生奠定了基础,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广西百色田东县油城学校三年级2班三年级:支婷颖、舒展

第2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思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思想品德教学围绕如何用好教材,如何用好课堂,如何让思品课回归生活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设的提问

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可以坚持的时间较短,我们要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不时地通过种种课堂策略来保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徜徉在课堂知识的海洋之中。其中,优化课堂提问就是非常必要而基本的一项策略。首先,笔者主张我们的课堂要难易适中。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积累非常有限,他们对于具体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也停留在他们那个年龄的特定阶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不能按照我们成人的思想和惯性来主管预设课堂趋势与走向,我们更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有效提问。其次,笔者主张我们的课堂提问要带有浓浓的生活化气息。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理论性较强,说教意味较浓,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形象思维见长,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将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学生自然就不会产生兴趣,我们高效课堂的理想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运用电教设备

借助电教媒体,援引例证、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创造情景,再现事物的过程、现象,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提高事物情感的感染力,增强道德观点的说服力。例如教学《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课,课文内容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史为浓缩,对学生进行爱祖国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上下五千年,历史跨度大,材料对学生既陌生又抽象。采用传统的教法简直是没有办法上好的。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课前、课中播放观看有关内容的电视片、录像片,增加大量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性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总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尚有许多拓展的空间,我们广大教育者要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打破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的现状,为小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发展创造出更有指导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关键词] 创造美 宁静美 情景美 感受美

如果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作品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美呢?

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

我们发现如今不少新课程标准的研讨课,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想比,现在的课堂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很多时候,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间或还可以看到合作伙伴间的热烈谈论。一句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中,我认为在活泼的同时,还需要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叫思考的美丽。

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反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自主读书,还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这种现象在研讨课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是面对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难得用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往往稍加思考后就匆匆地进入下一轮活动――讨论与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了,但仔细倾听,这些发言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一些问题上兜圈子。为何?一言而蔽之,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过程中如果又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就只能陷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中,要还学生一份宁静,还他们一片思考的空间。

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在我们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随意高声打断这位同学,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置同学的发言而不顾,索性与周围同学大声“交流切磋”起来,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对随意打断发言,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句暗示的话语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我们也提倡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并非坏事,然而一个缺乏倾听的习惯,没有倾听美德的学生又怎么能发现别人谈话中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美德。

内化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样需要一份宁静。很多时候,我们要么

用朗读的方式结束课文;要么用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来拓展迁移,但我们很少留足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让学生在宁静中理清思路,内化能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学生学得轻松,也遗忘得非常快。因此,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间,或课堂结尾时,要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一份宁静。

感情升华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载体,适时创设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环境及浓郁的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当然,老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或让学生兴高采烈,或让学生情绪激昂,或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许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教学中戛然而止,让学生的情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创设教学手段的情景美

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来,

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可以播放表达赞美民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教《月光曲》时,也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欣赏乐曲时,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2.配乐朗读

例如在朗读《猴子种果树》时,以儿童歌曲《泉水叮咚响》之类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学唱或创作歌词

教完课文《放小鸟》后,可以让学生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片段进行改写,为故事编写歌词,陶冶了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进表演创设美的情境

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即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教《丑小鸭》时,可以针对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课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自行组合表演队。在课上请同学展示,并进行点评及对课文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和勘误。

运用语言创设美的情境

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等处理,使语言富于变化,富于感染力。这时,再辅以相应的表情,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而心领神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烟台的海》为例。课堂上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关于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视,电影,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情境创设后,再以启发性的语言:“那么今天,让我们跟着课本来一睹烟台的海。”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

[摘 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阅读,逃避阅读。而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高度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本文浅谈了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创设教学手段的情境美,营造学生身心的感受美。

[关键词] 创造美 宁静美 情景美 感受美

如果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作品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美呢?

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

我们发现如今不少新课程标准的研讨课,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想比,现在的课堂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很多时候,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间或还可以看到合作伙伴间的热烈谈论。一句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中,我认为在活泼的同时,还需要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叫思考的美丽。

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反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自主读书,还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这种现象在研讨课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是面对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难得用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往往稍加思考后就匆匆地进入下一轮活动――讨论与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了,但仔细倾听,这些发言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一些问题上兜圈子。为何?一言而蔽之,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过程中如果又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就只能陷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中,要还学生一份宁静,还他们一片思考的空间。

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在我们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随意高声打断这位同学,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置同学的发言而不顾,索性与周围同学大声“交流切磋”起来,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对随意打断发言,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句暗示的话语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我们也提倡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并非坏事,然而一个缺乏倾听的习惯,没有倾听美德的学生又怎么能发现别人谈话中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美德。

内化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样需要一份宁静。很多时候,我们要么

用朗读的方式结束课文;要么用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来拓展迁移,但我们很少留足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让学生在宁静中理清思路,内化能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学生学得轻松,也遗忘得非常快。因此,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间,或课堂结尾时,要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一份宁静。

感情升华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载体,适时创设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环境及浓郁的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当然,老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或让学生兴高采烈,或让学生情绪激昂,或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许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教学中戛然而止,让学生的情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创设教学手段的情景美

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来,

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可以播放表达赞美民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教《月光曲》时,也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欣赏乐曲时,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2.配乐朗读

例如在朗读《猴子种果树》时,以儿童歌曲《泉水叮咚响》之类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学唱或创作歌词

教完课文《放小鸟》后,可以让学生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片段进行改写,为故事编写歌词,陶冶了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进表演创设美的情境

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即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教《丑小鸭》时,可以针对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课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自行组合表演队。在课上请同学展示,并进行点评及对课文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和勘误。

第4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1.儿童德育的现状,证实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德育对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如此丰厚的德育精髓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却很难显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德育与智育发展严重失衡。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往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情况。教师与家长在过分追求分数的同时却忘记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念。即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有时也缺少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如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甚至很难看到“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优秀传统的品质了。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这个时代的继承者,更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甚至是整个国家文明的延续。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急切需要社会的关注。

2.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定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正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环境。我们在欣喜于多元文化为孩子们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文化的输出正渐渐地影响着国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正常接纳,它已潜在地影响到中国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近年来,随着日韩剧、欧美剧在中国的盛行,一些“哈韩族”“哈日族”“血腥”与“暴力”等观念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蔓延,许多孩子盲目地追捧国外文化,不禁让我们为之担忧。面对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摇与冲击,我们在气愤之余是否应该理性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呢?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和传统了解的并不多,许多人都曾感叹如今的传统节日已少了以往传统佳节的气氛。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传承已开始日渐淡化。长此以往,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不免会缺乏对民族传统的了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一个对本民族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何谈让他爱祖国、爱家乡呢?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紧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小学德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果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最直接的思想源泉。作为国家的小公民,青少年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小学德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价值,更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包含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在小学教育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传统美德的内容应以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通俗上口的诗词名句等形式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也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质量。目前,除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思品教材涵盖部分传统美德教育外,《三字经》《弟子规》在小学教育阶段已日渐成为比较热门的儿童国学教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爱国爱民的社会责任感。如《望庐山瀑布》《文成公主进藏》等课文。第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第三,笃志好学、奋发成才的求学精神。如,《孔子拜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第四,仁爱孝敬、尊师重道的人伦意识。如,《慈母情怀》《我最好的老师》等课文。第五,机智勇敢、虚心谦让的个人品质。如,《草船借箭》《完璧归赵》等课文。第六,勤劳节俭、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落花生》等课文。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基于国学名著来展现的,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涉及义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以达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可部分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等;学习传说神话,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学习中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咏春拳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古典乐器、民族戏曲等;学习民间传统手工,如,剪纸、风筝、年画等。除此之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体现在诸如古筝、围棋、书法、国画、歇后语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中。

三、扭转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建议

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增强校本课程的特色性,它更是为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基础。因此,学校、教师及社会急需转变教育理念,以增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文载道”的德育价值。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比重,以便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近年来,由于教育功利化及现实社会对历史文明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忽略。这样的现状急需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源保证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内容与现实存在时代差异,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生命活力。首先,学校可带领学生通过参观文化历史遗址、探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或通过举办古典乐器、国画、书法、诗词朗诵等比赛,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国粹文化,如“,走进京剧脸谱世界”“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特色的主题实践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小学课堂。最后,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也是重要的德育宣传阵地。如,以“一起来过中秋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在固定主题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节日由来、传统习俗、相关诗词乐曲等内容,在相互展现搜集成果的过程中学国传统文化。

3.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所以,高等教育应重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升预备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今后的小学教育提供保障。

4.创设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童年成长的主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即使是操场上的一棵古树、班级里的一块板报、走廊里的一幅国画,甚至是墙壁上的一句名言警句都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需要的校园并不是奢华浮躁的殿堂,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校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远胜于生硬背诵古文诗篇。

四、总结

第5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王崧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

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学生观看。)

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

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第6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我所在学校,是在新疆和田市的一所农村小学,农村孩子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胆小害羞,日常生活中又习惯使用维语,汉语语言环境差,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很差,汉语水平低,影响了其它科目的双语教学。在小学汉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少数民族学生要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首先要学会汉语拼音,为今后的汉语识字打好基础,为汉语口语交际做好准备。为了让民族小学生对汉语拼音感兴趣,必须给小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让学生爱学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应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刚入学的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清楚等现象。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善于模仿、渴望交际的特点,从教学拼音开始就提出说好普通话等口语交际要求,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从而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和习惯。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和自己的感受,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汉语拼音教材中,每个字母一般都配有插图,我在汉语拼音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单韵母“a”时,我先叫学生仔细观察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图上画了几个人?都是谁?他们在干什么?小女孩发出了什么声音?小女孩的头型和字母有像的地方吗?然后进行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师:美在哪儿?

生(指着图):树木、房子、草地、小女孩、小河、小蜻蜓、大白鹅、小鸭子都很美。

生:我想这里的空气一定很新鲜。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因为我看到这里的树木很多、很绿。

师:树木很多、很绿,用一个词怎么说?

生:树木茂盛。

师:小朋友,茂盛的树木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还能美化我们的环境,你们喜欢这美丽的山村吗?

生(齐):喜欢。

师(指着图):山村的早晨实在太美了,让我们来到这美丽的山村看看小女孩、大公鸡、大白鹅在做什么呢?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灵,能听到好听的声音?

生:我听到小女孩唱坏母瑁公鸡唱o的歌。

(师出示唬o,e)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还很聪明,现在一边看画面,一边跟老师读:小女孩唱歌,弧弧唬淮蠊鸡打鸣,o、o、o;大白鹅拨水,e、e、e。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情境图,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把画面说具体;最后又一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画面读准拼音,练习说话,将拼音教学与汉语口语培养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识字教学中,汉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识字教学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仅能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而且能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因此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构字规律、识字方法、掌握书写特点,同时运用口语交际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方式,用汉语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并教给其他同学。而不明白的同学也可以向小老师发问,这样不仅让学生正确识字,也训练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巴,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把上面一部分拆开成一撇和一个土字,下面加个口”,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说方法的过程中,相互启发、补充,口语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接着让学生组词,“告诉”,我再启发学生用所组的词说话,学生说出了“我要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使学生逐步建立完整句子的概念。练习时,要求小学生用汉语把句子说完整、清楚、明白,同时注意矫正或改变学生的不良口语习惯。

三、课文教学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课文是汉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交际话题,对学生进行汉语口语交际训练。

1、听课文录音。

听是说的前提,只有自已用心听,听懂了意思,才能为说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经常将与教材配套的听力材料,播放给学生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或者放一些与课文内容话题相近的故事、文章,让学生边听边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既要求看谁说得合情合理,还要看谁说得流利通顺。这样的口语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重视民族小学生课文朗读 、熟读、背诵。

第7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一、 用“识字教学”挖掘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汉字教学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感受祖先智慧而深深挚爱祖国民族文化的过程。《解开汉字之谜》的作者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是一个阿丽斯仙境似的领域,每一段的转弯抹角,就有一段故事。”试想,如果在识字教育中能带领学生走入那“仙境”解读那“故事”,我们的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先造字的聪明和智慧,能体会祖国文字的神奇和有趣,我们的学生就会乐学汉字,主动探索汉字的奥秘。他们不但学出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而且在“耳濡目染”祖先的造字方法过程中,学出了创造思维能力,学出了对祖先的敬佩对汉字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如:教学“孝”字,一位孩“子”在“老”人下搀扶老人走路的生动画面,不正是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渗透?又如“好”字,可在教学时加以点拔。男孩和女孩和睦相处就是好,大家同在一个班集体,团结有爱才是一个好的班集体,把创建良好班风的德育工作渗入语文课堂。

二、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亡羊补牢》、《开天地》、《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妙用插图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如能巧妙使用这些插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这样就避免了说教,使“此路不通,走彼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父爱的伟大”等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

四、通过朗读渗透

加强朗读,体会语言美,以读传情悟道,激发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山水,名胜古籍的文章,他们优美动人的语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画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老舍的《草原》这些文章体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文化的灿烂,让学生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其爱国的激情。

五、采用实践、沟通等方法渗透

第8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拓展到生活中去,为学生呈现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启发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带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认识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受文字之美。小学语文教学急需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在生活中学会象形识字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很少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致使语文课失去了原本的乐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生活中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传统的语文学习返璞归真。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中,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道路。如在学习“伞”这个字时,可以在课堂上撑起一把伞,让学生观察伞的结构和构造,并与“伞”这个字进行对比。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会了“伞”字的写法,更了解了生活中伞的用途,可谓一举两得。又如在学习“鑫”字的含义时,“鑫”是由三个“金”字组成的,因此可以称之为“最富有的汉字”,多有“昌盛、财富”的意思。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象形字或丰富含义的字,在教授学生识文断字的过程中,要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奥妙。

二、在生活中感受自然魅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将课堂的教学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去,将枯燥的语文课堂赋予生活的美学。只有贴近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就能更好地得到启迪,赋予课文生活与活力。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郊游,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脚步。学生在郊游中兴趣盎然,欢天喜地的不停汇报得出的结论:“小草从土里钻出了绿脑袋”“花都开了”等等。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的课堂上,学生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对春天感知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在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

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文明礼貌用语。口语交际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教导学生在学校和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请教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可以发动学生多关注广告语,遇到不懂的及时向老师请教。广告语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可以通过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在生活中品味高尚情感

小学语文的教学选材非常注重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各个民族都平等对待,对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翻开带有清新油墨香味的课本,一行行伦理的教育浮现在眼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会我们的是孝道和尊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给我们的是奋斗;“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会我们的是要有品格,不能轻易屈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会我们的是责任。书香气息中,那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文化底韵,是中国人民鲜活的血肉之躯的践行,体现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信仰。中华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下,语言文字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深厚积淀,继承发展并传递着中华大地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代表着中华大地的精髓,是我们心灵宁静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意义。

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美的能力,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奥秘。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多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领悟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探微[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6).

[2]吴宇华.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培养语感[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8).

第9篇: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范文

一、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学生想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大青树下做游戏的场面并做画《校园一角》,展现出了民族小学学生的丰富的课外活动。在教学完《风筝》一课后,学生展开想象或绘图画,或小组谈话的方式把自己溶入课文之中,与课文中的孩子一起让心在原野上奔跑,跟他们一起高兴,一起疯狂、一起懊丧、一起希望。有了前面的随时培养,在后面的教学,学生展开想象就好像家常便饭,在教学《美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是图画的文字叙述。在小学看图学文的教学中,要注意从看图入手,将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

小学五年制语文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一课中有一幅大图是卢沟桥一侧的全景,从图中可以看到卢沟桥的栏杆间有许多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这是总体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再看部分画面,即两幅小图是两根柱子上狮子的特写,有大狮子也有小狮子,要求学生按先总后分观察景物。接着教师问:“还可用什么方法观察景物?”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知道可用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等方法观察。教学本课,还应使学生知道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画,一边想:卢沟桥的狮子与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狮子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初知卢沟桥的狮子的特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教师应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卢沟桥狮子的数量的词语,这些词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学生会说“数不清”出现了三次,“数不清”和“很难数清”说明狮子多,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早就数清了”、“485只”,说明文物工作者不怕困难,工作认真、细致。

三、用神话、童话培训学生想象力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导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指导小学生编写童话,可以放开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事物,在小学生眼里,大部是活的、有意识的,因此,指导小学生写童话想象作文,正是顺着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这必将促进他们心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外读过或听过的童话中领悟写法。如:同学们在课外读过或听过不少有关童话的故事,想一想这些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在引导学生归纳童话的规律时教师要揣摩小学生的心理,切记用生硬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言,而应当采用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让学生从中领悟其规律,即童话的三大特点:一是采用夸张的手法,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在小学生心灵世界里存在着“物我一体,精神现实”这一特殊的现象,在小学生的眼里,夸张拟人,象征不是什么修辞手法,而是他们语文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引导学生领会童话构思表达规律时,教师应作这样的提示:同学们听过或读过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童话,为什么都那么生动有趣,并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呢?其中奥秘在于:一是童话里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非生物、自然现象等)都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语言能力,让人读了感到特别亲切;二是作者为了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常常通过想象把童话中的事物有意扩大或缩小,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变得离奇古怪,让人读了产生新奇有趣的感觉;三是童话事物常常暗示它能代表生活中的某种人或某种现象,让人读了能从中受到某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