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73-0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与人之间因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各种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因学习而不断增大。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差异还并不明显,但一旦上了小学,学习上乃至个性发展上的差异便出现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伴随心理上的并不成熟,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显现。逆反心理的产生使得管理和教育面临新的难题,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使得学生间学习成绩的差距拉大,这就产生了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是看眼前成绩还是看今后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践行十年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无论在改变教育理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要完全超脱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很困难,其症结还在于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仍然是以分数为主。尽管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在重视差异、尊重个性、多元评价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且证实这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班级管理中确实是有实效的,然而与升学挂勾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实在显得软弱无力。
笔者认为,教育既然是对人的生命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更应注重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不管终结评价的结果怎样,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毕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改变升学考试的制度,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与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一、鼓励为主,给学困生以信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成功的渴望,都有得到同伴赞赏的希冀,不管他目前的状况多么不尽如人意。每个班上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老师冷落,同学白眼的“学困生”,有的习惯于把自己隐藏在众人视线之外;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什么都无所谓;还有的故意哗众取宠,扰乱课堂秩序。面对这些学生,一味指责显然行不通,从小到大他们受到了太多的责骂与呵斥,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千言不进”的本领。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获得成就感。学生小O上课时态度不端正,经常开小差,不仅自己成绩不好,更影响周围同学的听课效率。笔者经常找他谈心,看到他坐得住了就及时夸他一句,看到他比昨天多做对一道题,就表扬一番他的努力。学生小C较贪玩,在家基本不做作业,凡是要动一番脑筋的题目一概不做,因此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浮动。笔者对他给予更多关注,在课上提问他,在课间辅导他,对他的每一次进步予以肯定,不仅让他知道自己进步了,还强调他进步的原因就是他的努力和勤奋。学生小H基础不算太差,可每次作业总使人失望,究其原因是凡事只听一半,只懂了个大概。笔者对他以鼓励为主,肯定他的努力,希望他再进一步要求自己。
功夫在课外,对于这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而言,不时的鼓励与表扬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课上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他们树立自信,体验到老师的关注,学习的有趣,成功的快乐。
二、批评不可少,给学优生以更高目标
班级里也有一群领头的人物。他们成绩优秀,学习得心应手,从小学至今一直顺风顺水,成长在老师家长表扬不断的光环下。这些学优生并非没有缺点,只是他们的劣势和缺点被光环所掩盖,一旦受到挫折,内心的抗压能力反而微弱得让人担忧。对这些学优生,应该不时地警醒一下。学生小X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各门功课都优秀,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学习习惯都让老师放心。然而,他偶尔的粗心却让他险些吃大亏。笔者抓住这一机会,帮他制定更高的目标,告诫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要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以求取得更大进步。学生小F自尊心强,又口无遮拦,他的文理科成绩很不平衡,是那种天资聪颖却又不太用功的人。数学物理理解能力很好,语文英语要背诵记忆就浑水摸鱼。笔者就经常在他走神时提醒他,有时让他起身读书,有时不经意经过他身旁,有时把他周围的同学一一提问,敲山震虎。学生小W文科很出色,就是数学偶尔落差太大,通过谈心和观察,发现她大大咧咧,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钻研精神,一旦遇上难题会知难而退。笔者特意让她做数学课代表,既让她有机会和老师多交流沟通,又给她加压,让她从内心深处重视数学,给大家做好榜样。
对于班级里的学优生,不能一味无原则地表扬,适度的批评和鞭策能使他们不至于骄傲自满迷失自我。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都要对他们提高要求,加大难度,多思多想多钻研,进一步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三、每日作业加批语,增进个性化交流
除了课堂上和学生互动交流外,每天批改作业时笔者还及时加注批语,让学生明了自己的学习状况。女生小J性格极度内向,沉默寡言,成绩很不理想,面对老师时相当紧张。笔者对她从不疾言厉色,在辅导时只指出她学得好的地方,鼓励她继续加油。在批改作业时,会把她没有掌握的重点内容写在每一题旁边,指出她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肯定她的努力,希望她再接再厉。学生小Z面对难题故意视而不见,有时作业马虎敷衍。笔者采取明贬实褒的战术,在批语时写道:“老师对你太失望了!像你这样水平的学生,不可能连这些题目都不会做的!”再通过当面晓之以理,指明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小Z后来的表现就让人欣慰了。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笔者鼓励学生有问题就记下来问,并创造各种机会和他们交流谈心。还鼓励他们把学习上的疑问和生活上的困惑写在小纸条或日记上,通过书面交流进行沟通。
每个学生个性迥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直面学生的个性,采取切实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发展。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两个伟大的教育梦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教无类”的梦想逐步得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梦想还在空中飘荡。尽管长期以来教育专业人士基本上都认同因材施教,并视之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要将其真正付诸实施却十分困难。特别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社会,因受制于规模、效益等等,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成为普遍的教育景观,因材施教往往只能见诸论文和报告,实际教育中难得一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化空前普及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以因材施教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成为人们对教育的普遍诉求,一个新的时代——个性化教育时代随之到来。大约在3年前,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尚在预言“个性化教育时代即将来临”,今天,在我们看来,即使是在中国这个教育并非十分发达的国家,个性化教育时代的身影也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出现了“个性化教育服务”这个在过去官方文件中几乎从未出现过的新概念;在网络和街头的教育广告中,以个性化教育为招牌的日益增多;在学校教育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或尝试个性化教育。这些都使我们有信心确认世界开始或者即将进入个性化教育时代。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它代表着人类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或者说一个新高度,意味着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梦想终于有可能实现了!看清楚这一点,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苦苦思考和摸索:我们的教育改革怎么改?发展向何处去?现在豁然开朗:个性化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个性化教育,就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然则什么是个性化教育呢?我们非常希望有权威人士给出一个权威定义,但至今还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只好自己定义。我们认为:个性化教育,指根据受教育者个体的教育基础和其他条件,实施经过科学设计、量身定做的教育方案,确保受教育者个体完成预定教育目标并使其潜能得到较好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高度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是个性化教育的出发点,受教育者个体能够接受、能够使其得到成功和发展是个性化教育的质量标准;二是能够比较科学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检测,并以这些检测为依据制定比较科学的适合于个体的教育方案;三是能够以比较科学的方式或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使受教育者得以较为经济的方式享用。在信息时代,个性化教育不再是昂贵的皇室教育、贵族教育,也不是只有富豪阶层才能享受的奢侈教育,而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大众化教育;四是能够确保每一个受教育者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教育是确保人人成功的成功教育;五是能够较好地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使之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发展。作为教育理念,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必须指出,只有在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以作为教育依据的检测时,这种理念才能够较好地与教育实践结合,对实际的教育产生看得见的指导作用。作为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是在师徒教育模式、班级教育模式和工业化教育模式之后出现的教育模式,目前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教育模式,因而还不具备取代前几种教育模式的条件。但个性化教育是最高级的教育模式,它将逐渐成熟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是教育大国,但真的还不是教育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教育成就,主要应该是在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在教育质量方面我们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钱学森之问”曾经令人震撼,现在好像又平静了。但凡关心教育的有志之士,应该是平静不了的。我们似乎还没有能够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校,难以培养出世界顶级水平的人才;在大众教育层面,教育脱离实际、课业负担过重、千校一面、创造精神缺失等等问题长期困扰我们而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或许个性化教育能够找到解决中国这些教育弊端的途径和方法?抱着这样的想法,本期集中研究个性化教育。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同个性化教育为一个应有的教育视角,对中国教育的任务、目标和问题也会看得更加清楚些,我们的教育改革也会减少些盲目性,我们的教育发展也会少走些弯路。甚至,我们如果更乐观一点,也许个性化教育正是中国教育迎头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契机。中国正在昂首进入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抱负!规律和科学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期待!
个性化教育,新时代教育的旗帜!
2.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强的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能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给这些学生稍有难度比较新颖的题让他们解决,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不会发生困难。但要解决没有碰到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则要把相关知识相互衔接,让他们练习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于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比较稳定。例如,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动机,这样的动力一直支撑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终身。外在动机是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作用下的动机。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以外在动机为主,容易产生也容易消失,很不稳定,所以这些学生在成绩上会表现出此起彼伏。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他们的内在的兴趣和集体荣誉感,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4.归因类型。一般来说,当学生在学业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些学生会把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而有些则归为外部原因,如任务难度、外部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有些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等是稳定的;而有些如运气、努力是不稳定的,我们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让他们在失败时归因于不稳定因素,成功时归因于稳定因素,这样来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5.成就目标。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有些则喜欢在学习过程中证明或表现自己的能力。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很多方面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对于想提高能力的学生来说,给他们安排的学习任务难度应适中,有挑战性,让他们感觉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对于想证明自己能力的学生则要么安排简单容易些的任务,要么安排很难的任务给他们。这样他们会对结果感到满意、自豪,即使做不到也有理由(因为太难,大家都不会,所以他们也就心安理得了)。
以上是针对孩子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还有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依据每个孩子的情况来分析,然后对症下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建立一种信任的师生和朋友关系,对促进教学,提升成绩有很大帮助。
总的来说,个性化教学弥补了公立学校之不足,张扬了学生个性,对培养划时代的国家人才有重要意义。
孩子从一出生智力就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维果斯基说过,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但是,如今学校教育要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发展水平来实施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因为,学生的成长有快有慢,存在个体差异,然而在学校教育里,教学大纲是按一般学生能掌握的标准来制定的,那么对于学得慢或掌握的快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就给他们带来问题,一边是跟不上造成自信心受挫而厌学,一边是觉得过于简单失去学习的进取心。此外,每个学生的风格不一样,他们在性格特点、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统一的教学却抹杀了这些差异,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的情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以想象,中国在未来几个世纪内要出现诺贝尔奖获是何等困难。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进行个性化教学,要重视孩子非智力方面的培养,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美国有一项调查研究:对1500多名智力相当的儿童进行4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大的20%的人(有些获得诺贝尔奖,有些在美国政府担任重要职务)和成就最小的20%的人(大多是普通职员)之间显著的差异是非智力因素,他们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进取心、坚持性等人格品质上明显优于成就最小者。
所以,进行个性化教育,即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是非常有用的。
1.1个性化教学的概念:
个性化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下才得以完成的,其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质,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种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由思考能力。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更加注重对于每个学生特点的探究,并且依据所发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专门应对。个性化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效果。
1.2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具体要求
1.2.1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
正确意义上的课堂应该由学生来主导,教师只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不可否认,每位学生都是一位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尤为突出。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生性害羞,害怕在公共场合回答问题,发表言论的学生,要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多邀请其回答问题;对于生性较为开朗但莽撞的学生,教师要对鼓励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其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每位学生的个性被尊重了,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形成学习兴趣。
1.2.2保障学生适度的自由。
古代贤者孔子早就提出:“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教师这门职业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协助其解决学问上的疑点,而不是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普遍受应试教学观念影响较深,常采用硬性作业和考试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导致学生无法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倾向。实行个性化教学方式后,教师要保障学生的课堂自由,允许其在不违法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展开课堂讨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如何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使用个性化教学
2.1率先在小班中实践:
由于采用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可率先在小班中开设,观察其实践结果。首先,小班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更为合理,因此教师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装状态,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由于小班化的教学中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彼此间更为熟悉,有利于开展需要良好互动的游戏和讨论,也有利于教师掌握这类开放式课堂的局势,防止其出现失控情况。要在小班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有许多可行措施,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社会情景如新闻现场,辩论会,晚会舞台等形式,随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根据具体场景进行表演。这种融合了听,说过程,并且需要学生临时发挥的情景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并且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2.2重视特殊教学这一关键点:
本文讨论的是在特殊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存在生理或智力缺陷,其行动能力,接受能力都无法与普通学生相比,此外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为脆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教师应该适当调整课堂教学速度,放慢授课节奏,使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励志内容的讲授,如残奥会上奋勇拼搏的残疾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最终获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的残障人士等这类教学视频都能够激励学生的斗志,促使他们奋发学习,用更多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师真正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了,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了,才算真正尊重了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本质。
2.3强调师生互动和交流: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目前特殊教学阶段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尚且缺乏,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足,无法正式开展个性化教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技能,学习手语,研究智障儿童的心理,使得自己更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在教师充分开展了在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和信心才得以回到语文课堂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激情。
3总结
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测试,逐步掌握其学习情况,进而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对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的自身意愿与发展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以及执行管理系统。通过此种方法,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学习技能等反面产生积极地影响,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教育成果。个性化体育教育也就是把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体育教育中的一种方法。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体育潜能,使其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体育教育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原因及可行性
2.1个性化体育教育是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重要体现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体育教育中,所有学生以同一套教育方案教育,这样会使学生的天赋,潜能被忽视。个性化体育教育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培养,这样做,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被充分的认识,还能够在学生的学习与成绩考评中被充分的加以利用,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相应的适应性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普及型,全面性。溶同时,对于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积极有力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个性化教育可对其他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贯彻落实个性化教育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可以促其他各类教育个性化的共同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有多样性的特点。面对多样化的体育爱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顺应现代体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对于体育及哦啊与众个性化教育的成功,能够带动高校中各类个性化教育的发展,例如可以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教学,自主进行教学内容的讨论,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导者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3关于个性化体育教育的实施方案
3.1确定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促进大学生体育个性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在于高校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它是教学中的指南针,对学生的教育起着导向的作用。个性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学生要达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第二: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育素养特点,因材施教的指定培养方案,这套培养方案还要将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考虑进去,使学生在掌握职业应用型运动技能与方法的同时,也能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特殊运动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之配合,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体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可以选择基础课和选修课两种方式。基础课主要分为理论还有实践两个部分,关于基础课的教学在传统体育教学加以创新。对于选修课,则是个性化体育教学的重点,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以及不同的身体素质来制定课程方案及课程目标,使所有学生共享个性化体育教学成果。
3.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由于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内容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授的侧重点不同,决定了教育模式应该是多样性的,个性化的。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需求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整体水平不均衡的情况,有差别的设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案,使体育教学有效做到由原来的“片状”转变为“点状”的个性化教学,使学生都能收获相应的知识,该方案能够最大化教学成果。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用一种创造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拥有必备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对个性化进行发挥,在运动中得到自我满足感。
4结语
一、明确幼儿教育的目的――释放天性、塑造个性
在实施任何教育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教育目的及教育理念。不同教育阶段,其具体的教育目的及任务不同。缺乏明确的教育理念及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只是一种盲目、缺乏足够责任的教学活动,还称不上一种教育。
依照常规认识及理解,我们将幼儿教育界定为特殊又重要的阶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这一幼儿教育期间,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从而按照社会需求进入小学普及教育学习阶段。为此,我们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从而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中国虽然重视教育,但是教育本身却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相较之下,教育对于犹太人而言是一种不可颠覆的传统,他们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一种乐趣,为学习而学习,从小培养及呵护孩子的学习爱好。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犹太人普遍保持终身爱读书的习惯。在这样一个人口仅占全球人口0.3%的民族中,其获得诺贝尔的奖的比例却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德国的教育方式是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禁止对幼儿进行过早的智力开发,只为让孩子的大脑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他们认为孩子在小学前,也就是幼儿教育阶段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只是让他们做符合天性的事情,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德国人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获得的诺贝尔奖将近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反差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及反思教育目的及教育方式。
二、幼儿课堂教育的定位――缺乏个性化的集体教育
在明确了幼儿教育目的之后,我们将直面幼儿课堂教育的现状,探究内在弊端,提升教育品质,推动幼儿教育健康有效地发展。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及心理发展现状等年龄特性及发展规律,不断丰富革新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需求。然而,即使教育内容再丰富多彩、教育方式再多元化,都无法改变将一群3~6岁的小孩子集中到一起接受教育的事实。
虽然现在的幼儿园课堂教育相对宽松自由,而且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思考力、培养幼儿的社交生活能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及心智的成长等,但是这样的教育仍然是将所有幼儿的身心智发展水平等而划之的“一刀切”教育模式。它关注的是集体幼儿,而不是作为个体的幼儿,它忽视幼儿个体心智的发展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同禀赋天性,他们性情各异、擅长及不擅长的方面各异。规格模式化的幼儿课堂集体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天性及个性的发展塑造,而且可能导致有些幼儿的先天禀赋被埋没,而先天的平庸或劣势的资质却被放大化,致使厌学自卑等消极心理及行为的发生。其次,缺乏独处的长久集体教学方式不利于孩子思考独立性及智能深刻化的发展与成长,这也是为何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的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将幼儿课堂教育定位为缺乏个性的集体教学活动,希望如今的幼儿课堂教育能够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特性,而不是集体特性,力求逐步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改革。
三、幼儿课堂教育的个性化改革
如何根据幼儿课堂教育现状逐步施行个性化改革呢?下面从幼儿课堂教育环境和幼儿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幼儿课堂教育环境方面,建议采用分区多样化设置。因为孩子的天性禀赋、喜好不同,按照教学种类划分课堂区域,如音乐、绘画、手工制作、体育、舞蹈等多样化的教学课堂,让孩子根据自身不同兴趣倾向,做出选择。这样细致化的教学课堂一是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二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禀赋天性,有助于提高其探索事物的思考力及专注力;三是给孩子提供相对比较安静独立的学习游戏的空间,有助于孩子智能深刻化的发展。最好的课堂环境是广阔的生活自然环境,如果条件允许,走出小课堂、融入生活自然的大课堂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智力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高中;德育;个性;策略;有效性
高中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肩负祖国未来建设使命的大事。[1]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静态的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知”,也就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而“知”是动态的。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到个性培养中,总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有让学生是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使得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个性化教育,为国家更好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性化教育内涵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个体在发展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一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个性既反映共同性,也反映差异性。教育学中的个性是指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反映或者表现。对于当代学生而言,个性既是指其自身上所具有的经常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也是指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里特征。当代学生的个性包括:创造力、表现能力、主动性、敢于怀疑、向权威挑战并提出问题以及具备参与各种活动、交际能力。
(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综合、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良好个性、矫正不良个性以及最终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最终实现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个性化教育既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使得学生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制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体制的制约
多年来,在我国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学制,统一的高考模式,甚至于统一的教材,这无形当中使得教学目的过分的强调共性和社会性,学生如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被一步一步生产出来。许多教师将教学目的简单的确定为学习好、就业好,而不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为目的。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只学老师教的,学校考的,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不在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绝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可能在萌芽时期就被压制,甚至于被彻底扼杀。个性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制约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教育工作者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共性而轻个体,重集成而轻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强调集体意识,追求整齐划一,从而忽视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强调秩序和规矩,不能挑战权威,人云亦云,遇到问题时,墨守成规,个体的个性和创造力被抑制甚至于被剥夺。
(三)传统价值观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中庸思想的一部分表现就是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学生被教育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能过分张扬个性,抑制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措施与策略
(一)改变教育理念
以往教育过多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对个性强调不足,教育的教学目的在理念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前文已经提到教育的目的要强调发展个体的个性和培养其创新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强调个性并不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放纵,而是要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引导,发展个体的个性。
(二)完善评价机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但每个个体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准也应相应多样化。因此,教育的评价机制的构成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模式等。评价标准的确立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学校学习范围内,应该注重评价的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和学生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建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记忆和技巧类的内容外,还应包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扩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
(三)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上的多极化,经济上的全球化,文化上的多元化,等等都直接冲击学校德育工作,于是学校德育在环境、任务、内容、对象以及渠道都必须发生改变。[2]在当前高考制度背景下,我国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表现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其知行脱节问题严重。[3]因此,强化个性化德育课程体系就非常重要,也亟需完成。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构建,这对实现知识、能力、素质最优化,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学习知识结构本身,更要使学生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的过程。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课程设置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的封闭性,能够适应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增大个学科间的全面综合运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综上所述,高中德育在高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通过有效的途径与策略教育好高中生,从而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服务。
作者:景佳昕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卓嘎.浅析高中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198-198.
1.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1个性化教育的哲学依据。什么是个性?个性就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和反映,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人的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统一。个性化教育就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使其潜力得到充分发掘,从而把他们造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2发展个性是培养创造性的基础。创造力首先来自于思想的能力,而思想的能力来自于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是知识,而是知的能力。知识是静态的已成型的,而知是动态的正在进行的。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知的能力,要促使学生去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有效地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造能力。
1.3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知识的创新就要靠能创新知识的人才。因此,积极探索,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之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就成为高职教育的紧迫任务。
2.以个性化教育促进创新教育
2.1传统教育观与个性化教育。传统的教育观重共性、轻个性;重应知、轻应用,采用的是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高职教育的筛选标准、内容标准、评价标准都是一致的。与传统教育观不同,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为前提的。高职教育的核心并不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掌握有效的处理现实问题的工具为目的。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和学生个体的爱好被尊重时,学习才会主动、生动和有效。
2.2根据发展个性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
2.2.1崇尚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实现需认清一个基本问题,即教育目的和全面发展问题。个性化教育并不否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而是更加关注个性的完善与发挥。学习者是有思想情感的发展着的人,不可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意识,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影响。所以,教育必须更加关注如何从学习者原有的心理结构、个性特征、人生经验等出发,来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独特性、主动性、社会性。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要把"因材施教"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让教育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标准"的教育需要。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灵活多样,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更应作为重点。
2.2.2改革教学和管理制度。实现高职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价体制。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其直接调控课程、教法、学法。考试评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在命题上体现理论性和创造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干,多维度的课程结构,优化学科课程,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梳理,对于课程之间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归并,扬弃陈旧的内容,充实活动课,使之做到内容系列化,活动时间法定化,负责教师专业化。其次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学以致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既要提示知识结构本身,更要注意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应用。再次,要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的选修课。通过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等增大课程的选择性。最后,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顺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要克服学科的封闭性,降低学科难度,增大学科之间的全面综合,以及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的结合。
2.2.3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的"闪光点"。作为高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允许标新立异,提倡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把学生看成是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3.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个性化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因此需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奠定健康基石。
高职教学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高职学生参与实践,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黛安·弗谷森,《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关键词:素质教育;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深化,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受到关注,终身教育、全面发展逐步成为大众教育之观念,且随着现今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缺失逐步显露,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与现行“划一式”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去广大研究者视角,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个性化教育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内容。
一、普通高中阶段的性质任务分析
由于大众对普通高中教育有不同的价值期待,关于普通高中的价值定位有着不同的观点,大致有“双重任务说”、“育人说”“复合性质说”“大学预备说”,不难看出,我国现关于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地位尚未明确,这必然导致在办学过程中,思路混乱、目标模糊,势必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也迟滞了普通高中的自身发展。
随着高中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进,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拭验修订稳》中提出,“普通高级中学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随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拭初》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①。在当今社会,当我们用终身教育的观点来审视高中教育,将高中视为每个人持续终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时,它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毋庸置疑。
二、个性化教育的性质特点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学记》《论文》中均有相关论述,如何了解学生特点,如何针对学生不同兴趣、旨趣进行教育在《论语》中有详细论述。我国近代受工业经济影响,“麦当劳”式的生活方式的形成,致使轻个性重共性的“标准件式”的培养模式的形成,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磨灭了学生的创造性。
个性化教育,即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正视学生性格特质、智能特点、情感倾向、道德认知等水平等各方面。针对学生不同旨趣开展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同时个性化教育并非主张张扬个性,其是在完成“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顺应个性发展的多样,“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发掘,主张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而和谐发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个性素质的统一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转化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体”②。同时个性化教育认为,个体不是以领会和接受社会文化为唯一目的,不是单纯地适应社会,而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使自身成为个性健全、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人才来满足社会需要,以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为目的。
三、普通高中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在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中,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培养目标上片面追求升学,存在着严重的工具主义倾向,应试教育仍是许多学校的教育指导中心,“高考”仍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主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眼中只看“分数”。成绩的“好坏”成为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严重被忽视;②教学组织形式上,班级授课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组织形式的主体,在教育界中存在300多年的班级授课制,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其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性。但随着时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班级授课制针对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对于班级中成绩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单独个体,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班级授课制影响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班级授课制注重课堂教学,学生几乎所有时间都在教室里,无法掌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经验,且与外界沟通机会很少。对其交往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③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智力评价仍是作为评价方式的主体,评价方式上,采用定量评价为主,学生成绩仅用量化标准进行评定,长期的量化评定形式,严重影响升学的个人成长和学习兴趣。④课程设置上,高度统一,我国幅员辽阔,但各地受中央统一的课程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地区间的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发展需求。
通过上文分析普通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性教育,应着眼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结构中亦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着眼于个性化化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开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高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中国教育报,2004- 02- 21(01)
[2]谭晓兰:试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J].教师教育科研,2006,(5).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教育研究 2006`2
[4]高丙成、陈如平: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 2013`9
[5]刘红宇: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之思考[J]教育时空
[6]叶玉华.俄罗斯普通学校的课程结构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7]王玉衡.丹麦普通高中课程机器改革.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8]李其龙.国际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3(7)
[9]陈乃林,经贵宝.终身教育略沦[J].教育研究,1997,(1)
[10]许海.普通高中任务问题的困惑和思索.教育研究.1991(2)
[11]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7一8
[12]高益民.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9):47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