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海峡两岸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峡两岸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关键词:经贸合作;台商;本土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55-02

自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三通”倡议以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由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政治因素在两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利基础上的两岸分工合作逐步形成。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1986年,是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转口贸易为主,以转口投资为辅,经贸额度小,项目单一,两岸贸易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两岸的贸易额是39.9亿美元。第二阶段为1987―2001年,是平稳发展阶段。以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起允许台胞经第三地转赴大陆探亲为重大契机,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考察市场与资源情况,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此期间无论是两岸的总贸易增长率还是中国大陆对台出口和从台湾进口增长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投资方面,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和寻求发展的经济腹地。第三阶段,2002年至现在,两岸贸易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两岸先后正式加入WTO,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两岸的经济环境,也对两岸经贸往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加入WTO为两岸经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大大加强。为了履行对WTO的承诺,两岸均采取了一些扩大开放、减少限制的实际措施。加入WTO后,在双方均扩大开放的互动作用下,两岸的经贸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两岸贸易具有明显的单项性和不平衡性。两岸贸易的单项性,使台湾对大陆贸易形成巨额顺差,除了1979年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高于出口的金额,出现0.35亿美元的逆差外,台湾对大陆贸易每年都呈现顺差的局面。到2006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为3 987.6亿美元。自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顺差每年均超台湾对全球顺差,换句话说,若扣除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已经陷入巨额贸易逆差的窘境,可见两岸贸易对台湾出口市场之重要性。

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两岸之间已经有很深的贸易依赖关系。两岸贸易总额截至2007年底已达6 036.9亿美元。从2003年起,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商在大陆累计投资项目71 847个,合同金额1 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9.1亿美元。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两岸经贸发展越来越紧密。

二十多年来海峡两岸贸易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两岸贸易在双边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海峡两岸的贸易规模由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2.3亿美元,增长了1982倍,海峡两岸贸易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78年的0.22%增长到6. 4%。2007年台湾地区从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中获取5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其二,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参与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制造业企业向中国大陆地区的不断产业转移,海峡两岸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参与贸易的企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主要以轻工类消费品为主,占台湾地区向大陆出口贸易的70%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的需要,台湾地区主要向中国大陆出口中间品和半成品,向中国大陆出口这类产品占其向中国大陆总出口的90%以上。2000年后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和其配件居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前列。与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以土特产品为主,占向台湾地区出口规模的90%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对台出口商品转变为以工业原材料、农产品、工业半成品为主,占80%以上,到2000年后则以电机机械设备、电子配件为主,目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双向贸易成为构成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的主体。与海峡两岸商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相对应的是海峡两岸参与贸易的企业主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贸易基本上由两个区域内部的企业参加,进行垂直的产业间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贸易主体由区域内的企业转变为以跨区域合资企业和跨区独资企业为主。

其三,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投资,首先,在地域分布上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中之重,由东向西呈逐渐减弱的梯度状。台商大陆投资的地域分布特点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政策因素。大陆改革开放后,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形成了两大重点,一是以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二是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地区。台商大陆投资的空间流动轨迹基本上与之对应。区位因素。东部沿海地区与世界联系的交通便捷,是国际跨国公司在大陆较为集中的区域,这对以外销为主的台商企业是一个巨大的便利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台湾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为电子等产业,而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历史积淀、开放的思想及当前的发展战略都与台商投资产业结构吻合。其次,在产业上目前偏重于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在台商投资大陆初期,主要都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但是近年来,台商的投资领域发生了变化,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了高科技产业。目前电子类产业在大陆投资的主要领域有:通讯产业、半导体产业、资讯硬件产业、平面显示光电产业。最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近年来,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尤其是IT产业仍秉承“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香港押汇”的生产模式。因此在大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台资高科技企业普遍表现优异。这些企业使大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讯产业硬件制造国,也是输美资讯科技硬件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这些输美产品超过50%是由台商制造的。

从今后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有以下发展趋势。

其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规模与地位会继续上升。由于岛内市场需求有限,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祖国大陆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因而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同样较高。所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对于各自的经济增长均有重要影响。随着今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各自的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具体表现在: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额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与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将继续上升;祖国大陆可望长期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地区可望继续成为祖国大陆前四位贸易伙伴;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这种合作在各自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峡两岸二十多年的经贸合作发展加深了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二,在祖国大陆实施本土化经营。过去台湾地区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时,转移的主要是生产加工能力与设备,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仍在台湾地区。而如今在祖国大陆设立研发基地从事产品与技术研发的投资增多,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在祖国大陆的生产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个新的本土化经营趋势。导致这一新趋势的原因有二:一是祖国大陆经二十年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科技人员数量大且素质有所提高。并且,祖国大陆科技人员的工资远远低于台湾地区同层次的科技人员;二是由于海峡两岸未能全面“三通”,人员来往不便,生产所需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高。

第2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一、时间上渐进式发展

海峡旅游合作与两岸政策紧密相关,两地旅游合作的实现需要两岸的政策支持,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分步骤、有计划地选一些旅游合作开发条件较成熟的地区作为开发试点合作,一方面可以在建设初期集中人力、物力、精力以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优先发展的地区总结出一套较好的发展经验,为日后海峡旅游合作面的拓展和合作深度的加深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海峡旅游合作区建设初期应以闽台两地间城市合作交流为主,比如将厦门和马尾作为闽台旅游合作的先导与台湾地区的金门和马祖进行旅游合作开发,合作内容可以市场互动、企业交往、游客互通等为主要形式,通过城市旅游合作的试点,寻求闽台旅游合作的理想模式,为中后期的合作打下基础。

随着合作的深入,在中期继续稳步推进福建省沿海地区的莆田、泉州以及内陆的南平(武夷山)等城市与台湾的合作,而台湾地区的合作也将不仅仅局限于台北、高雄等城市,与台中、台南、新竹、嘉义、花莲等地的合作也将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合作将闽台地区打造成又一重要旅游目的地;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合作面推广至整个大陆地区与整个台湾地区的合作,合作内容也将不仅限于旅游,还可以加强闽台两地在经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增进闽台两地的相互沟通与了解,进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闽台两地的合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地缘优势为闽台旅游合作提供客观条件

从地理位置看,闽台两地之间的咫尺海峡为双方旅游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相互联系与沟通的纽带。福建是台湾人的主要祖籍地,在台湾人口中,闽南话、客家话语系的人口占88%,构成了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两岸民众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为闽台旅游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纽带和桥梁。尤其是闽东南与台湾的地缘关系更为密切。例如,厦门与高雄有165海里,距离嘉义仅120海里,福州距基隆仅149海里。它们是两岸经济交流的结合部。从历史上看,以厦门和高雄两城市为例,厦门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两岸贸易的重要港口。清朝初期,两岸间贸易往来曾限制在一条路线上,这就是厦门至台湾鹿耳门港的航线,从此厦门就成为当时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现在厦门至高雄之间的航线又是两岸货轮试点直航的第一条航线。厦门还是台胞、侨胞的重要祖居地,厦门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关系。

高雄位于台湾西南海岸,北依半屏山,东临屏东平原,西扼台湾海峡南口,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高雄已成为台湾西南部的重要门户与货物集散中心。高雄与大陆之间特殊地理位置,使它又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港口。目前高雄至厦门、高雄至福州的货轮航线成为台湾直航到大陆的试点航线。

闽台之间不仅地理区位临近,而且拥有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与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这一天然纽带,因而在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大陆探亲以来,台胞游客就成为福建入境的最重要客源之一。由表1的数据可知,2000―2005年,福建接待台胞人数由47.8万增加到58.9万,占福建入境总人数大致稳定在30%左右,2006年,台胞来闽人数呈更明显增长趋势,全年福建接待台胞人数74.0万人次,占来闽境外旅游者的32.2%。

(二)中央赋予闽台旅游合作政策优势

中央赋予福建一系列对台特殊政策,推进了对台旅游的稳步发展,使福建成为台胞进出大陆特别是东南沿海省市的重要通道。2007年以来,《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可在厦门直接审批、制证、发证,金门旅行社在厦门市的银行设立账户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厦门市旅游局、财政局已经出台对福建全省赴金门旅游组团社的奖励政策。赴金门旅游扩大到外省的问题也正在争取解决之中。金门方面已经同意大陆领队可多次办证,并制订了相关的规范措施。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对台工作中提出“五缘六求”的基本思路,把“求闽台旅游合作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成立对台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对台旅游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旅游论坛、节庆活动,以及全力做好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简称“金马澎”旅游)等工作,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二、合作区域采用圈层模式

海峡旅游在合作区域上可以通过圈层模式及圈层内部的点轴模式来实现海峡旅游合作区内部地域之间以及海峡旅游合作区作为一个整体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旅游合作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在分析、综合考虑海峡两岸的旅游资源特色、经贸往来关系、历史文化脉络、交通格局等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构建包括核心圈、拓展圈、辐射圈的“海峡旅游合作圈”。其中核心圈涉及台湾海峡、海峡东岸的台湾和海峡西岸的福建全省,可以福州厦门为主节点,莆田、泉州为副节点,同三高速等交通线路为轴线。实现与台湾的马祖、金门等城市的互动对接,通过客源互送、节庆共办、线路共组等形式,形成以妈祖朝圣游、滨海度假游、寻根访亲游为主体,以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为补充的综合旅游圈;拓展圈将地域范围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广东东部汕头地区,并以温州、汕头为门户,以沿海高速公路为通道,使海峡旅游与北部的长三角和南部的珠三角两翼得以连接,在有效互动的前提下形成以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商贸、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峡旅游拓展圈;辐射圈则囊括了整个大陆以及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三大旅游增长极。

(一)核心圈层――闽台区域旅游合作

推动闽台区域旅游合作,构建“海峡旅游区”的核心内容是双方要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共同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构建“海峡旅游区”,要“遵循‘平等互利、循序渐进、对应需求’的原则,实现闽台旅游互动,与台湾在资源开发、市场互动、产业投资、企业管理、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水平,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闽台两地“共塑海峡旅游形象,共

同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形成海峡两岸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全国旅游合作示范区。”

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共筑合作双赢平台,携手将海峡两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福建省已敲定打造海峡西岸旅游产业方案,明确将加快闽台旅游合作区建设:构建以福建、厦门为轴心,以湄州岛、东山岛、平潭岛、崇武古城、闽东霞浦三沙、武夷山为支撑点的对台旅游格局;打造妈祖、陈靖姑、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档次的对台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旅游项目;以金、马游为基础,拓展对台旅游。

1 闽台签署相关协议

早在2001年,“两马”与“两门”就先后签订了《福州马尾一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及《关于加强厦门与金门民间交流交往合作协议》,为金、马地区与福建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在两岸旅游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居民赴金门地区旅游已于2004年12月7日正式实施。福建省旅游协会与台湾金门方面,曾为此签署了《福建居民赴金门旅游原则协议》。福建居民赴马祖地区旅游也于2005年6月27日正式开始实施。

2006年以来,厦门市积极加强与金门联系,建立了厦金旅游合作恳谈会制度,讨论《赴金门旅游品质保障规范》。通过共同举办黄金周新闻会,形成了互联互动的格局,在旅游推介、品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3月泉州旅游协会与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签署了《建立旅游市场合作和交流关系协议》,以推进泉澎两地加强旅游文化合作,构建泉澎旅游共同市场。此外,自2006年以来,为配合落实国家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福建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旅游合作规划》的编制,以进一步完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推动闽台旅游合作深入开展

2 加强闽台旅游业界的交往,开展旅游景区对接。

2005年1月,福建省旅游局邀请台湾120家旅行商来闽考察旅游线路;2月份又在厦门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旅行同业联谊会,来自大陆旅游业界的880余位代表与台湾348家旅行社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岸旅游景区对接工作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两岸名山武夷山与阿里山签署了《福建武夷山和台湾阿里山旅游对接合作备忘录》,福建著名旅游品牌泰宁大金湖与台湾著名旅游景点日月潭就两地旅游的对接与交流签署了旅游合作意向书,使两岸旅游业界的交往更加频繁。

在2005年首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签署了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两山两水”的旅游合作意向书,首次实现了海峡两岸旅游景区的对接,使闽台旅游合作在企业层面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深化闽台旅游合作的基础上,将海峡西岸旅游拓展到包括浙江温州和广东汕头地区,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泛西岸旅游区,进而推向整个大陆地区。

(二)拓展圈层――将地域范围扩展到了浙江南部温州地区、广东东部汕头地区、并以温州、汕头为门户。以沿海高速公路为通道,使海峡旅游与北部的长三角和南部的珠三角两翼得以连接,在有效互动的前提下形成以滨海休闲、娱乐、文化、商贸、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峡旅游拓展圈。

海峡旅游拓展圈主要省份接待台湾游客数(见表2)

以2004年为例,广东接待台胞人数占大陆2004年接待台胞总数的34.75%,浙江占9.00%,福建占8.29%。在上述三省中,一些主要城市又集中了主要的台湾游客,尤其是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集中了福建省73.75%的台湾游客,显示出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特殊关系。

加强旅游合作,共谋海峡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海峡旅游圈内各个省市的共识,由于福建在地理位置、亲缘的特殊关系,福建非常重视与台湾相关部门开展旅游合作,借助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平台,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借助武夷山与和阿里山姐妹山、大金湖和日月潭兄弟湖对接的契机,推广福建旅游品牌,推进闽台旅游线路对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一体旅游线路;继续作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工作,使福建成为两岸旅游双向对接合作的基地。

汕头旅游规划(2001―2020)将侨胞探亲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目前珠三角、闽南、华东、港澳台、东南亚都是汕头旅游的重点客源市场。汕头区域旅游合作也初见成效。自与闽粤赣13市和珠三角建立旅游合作关系以来,到汕头的厦门、泉州等地游客也逐渐增多。

海峡旅游拓展圈(广东、浙江、福建)的各个省市要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上认识和对待将海峡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将旅游观光业作为当地的重要产业,更重要的是将海峡旅游圈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推进两岸交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战略途径。基于这一战略定位,各省市要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共同构建海峡旅游合作区,打造海峡旅游品牌,积极推动海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展两岸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同时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作好海峡旅游圈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福建、浙江、广东各省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营造海峡旅游圈。

三、与海峡两岸各种交流互惠共赢

海峡两岸交流不止于旅游的交流合作,在经贸、文化、服务业等方面,交流也日渐频繁。在各种合作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两岸的旅游合作不能孤军奋战,而应通过联合、协调等方式实现与旅游以外各部门的互惠共赢。

旅游活动的综合特征决定了旅游业的综合性,涉及到以六要素为主的方方面面。区域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合作”的发展战略。所谓“大旅游”至少应包括三层的内容:一是旅游活动项目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游览和度假产品,而应包括商务、消遣及其他各类的专项旅游产品;二是旅游业不仅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主要直接服务部门,而且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文化、体育、教育等诸多间接部门;三是旅游者、旅游活动项目、旅游业及旅游环境共同构成大旅游的整体概念。“大市场”旨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各个分区(或组织)依据自己的特色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联合,形成合力,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只有开拓广阔的旅游市场,“大旅游”才能落到实处,这样旅游“大产业”自然就形成了。区域的大旅游不仅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联合,而是一个跨部门、多行业的联合与旅游要素的全面优化整合的过程。区域大合作也不仅仅是旅游方面的合作,而是一个经济区、文化区的概念,包括经

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一)海峡旅游合作要突出文化交流

海峡旅游合作要面向民族统一大业,发挥两岸同根、同种、同源的优势,以文化为魂,以情感为纽带,推进两岸区域合作,是两岸旅游区域合作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两岸亲缘、血缘、神缘共融,地理相连、历史同源、文化同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旅游相互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潜力相对较大,完全有潜力、有条件建设成为一个旅游联系相对密切的功能性旅游圈。

深度挖掘妈祖文化,发挥其连接海峡两岸感情金色纽带的作用,妈祖文化的内核如热爱祖国、热爱和平、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等,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德。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人的,妈祖代表着“根”,“妈祖朝圣游”现在已是福建省吸引台湾游客的一大“品牌”。妈祖文化是联系福建和台湾民众的纽带,两岸妈祖同根同源,是两岸民众割舍不断的情感寄托。莆田的湄州岛是妈祖的故乡,随着湄州岛至金门和马祖岛不定期航线的开通,湄台民间交流日益密切,每年有10万人次的台胞到湄洲岛进香朝圣。2006年9月下旬,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组织4300名妈祖信众来湄洲岛谒祖进香,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影响之深远,都是海峡两岸开展妈祖文化交流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大拉近了两岸民众的距离。在湄州岛,一年一度的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成为福建旅游业一大亮点。自1994年以来,湄洲岛成功举办了8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以突出的和平主题、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海内外游客、台湾妈祖宫庙和信众前来参加,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轰动效应。目前妈祖文化旅游节已经升格为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旅游节庆活动,大大提升了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

加强两岸各种文化交流,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论坛,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论坛;海峡两岸观音文化;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

(二)全面开放两岸直航,实现旅游交通便利化

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重要因素。旅游线路的基础是旅游交通。跨区旅游线路的形成必须要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保证。

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成为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联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旅游者的也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体来讲,影响其行为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往往通过交通便利程度表现出来,影响着其决策与选择;从旅游目的地来看,旅游交通联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得以实现。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称可进入性(可达性),不仅是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地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交通包括两部分,一是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交通联系;二是旅游地内部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旅游交通整合就是要畅通旅游地与客源地和集散地的进出通道,让游客不走回头路,根据旅游产品整合要求,在中心城市、重点景区和一般景区形成环状线路和网络状线路,减少旅游时间比,增加信息拥有量。

旅游交通整合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骨架。大旅游呼唤大交通,区域旅游合作要素的流动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没有旅游交通的整合,其他要素的整合就难以完成,旅游地域综合体也最终难以形成。特别是旅游产品整合和旅游市场整合更是以旅游交通整合为基础的。

旅游交通整合主要是点、线、环的整合。“点”的整合是指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和中心城市之间交通干线的建设;“线”的整合是指按照旅游线路整合的思路,进行旅游精品线路和主题线路的交通通道建设和整合,并按照等级向一般景区辐射;“环”的整合是指进行重点景区和一般景区环线建设。

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已实现由春节包机到节日包机到周末包机。2008年6月13日,根据《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附件,海峡两岸周末包机时段为每周五至下周一计4个全天,自7月4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双方同意初期每周各飞18个往返班。

根据海协海基签署协议。大陆方面同意先行开放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五个周末包机航点,并陆续开放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以及其他有市场需求的航点。台湾方面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八个周末包机航点。

两岸周末包机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2008年7月4日正式启动,这是具有跨时代的重大之举,有助于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和拉动台湾经济发展。但这两项进展还只是“第一步”,两岸同胞都盼望加快推进两岸直接“三通”的进程,以造福两岸人民。

交通事业就是要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目前两岸周末包机仍有局限,台湾旅行业者表示,现在的两岸周末包机每周共36个往返航班,相较于两岸人民往来的荣景仍是“大大的不足”。台湾民众每年到大陆的约有49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的约有30万人次,节日包机加上周末包机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况且,两岸周末包机目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直航,仍须绕经香港飞航情报区。业界和旅客希望尽快实现两岸客运包机的常态化,不断扩大规模,并且尽快实现两岸空中直航,这既有惠于往来两岸的旅客,也有惠于两岸的民航业者。

另外,两岸“小三通”扩大,也让两岸同胞更加感受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火热新局。人们同样期待进一步拓展“小三通”航线,使之向台湾本岛延伸,进而实现“大三通”,为两岸人员往来开辟更为直接、便捷、经济的海上通道。海峡两岸旅游业界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对接整合,必将带动两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推进海峡旅游区的崛起。

(三)海峡旅游合作区的形成对于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岸在旅游业的发展上都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据相关测算数据,目前旅游观光业对台湾GDP的贡献率只有1.6个百分点,大陆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仅有2.4个百分点,而美国是4.1%,西班牙是7.3%。同时,台湾和大陆旅游业所创造的就业率也非常低,都只有2%左右,而西班牙是8%。可见,海峡两岸的旅游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3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此次论坛是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贸区等发展机遇下,两岸如何协作以融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举行的,主办方希望能够充分吸收本次论坛的成果,将它转化成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发展的动力。

两岸嘉宾聚首经贸论坛

作为厦门首届工博会期间分量最重的一场论坛,海峡两岸经贸论坛邀请了两岸众多重量级的政商界嘉宾,包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厦门市市长裴金佳,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理事长詹火生,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台湾皇冠集团董事长江永雄,全国台湾同胞投资联谊会会长,台升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山辉等。

在“一带一路”、亚投行、自由贸易区和亚太自贸区等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机遇下,这场论坛所探讨的主题也备显分量。

据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巡视员康文透露,2014年两岸贸易额已经达到了198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18个,同比增长了15%,实际使用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在陆资、入岛方面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去年底,大陆有228家非工农类企业到台湾设立了公司或者办事机构,投资金额达到了5.9亿美元,涵盖了批发零售、通信、旅游等多个行业。

作为两岸贸易的桥头堡,厦门是台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论坛公开的数据显示,在厦的台资企业已经超过4300家,其中包括联华电子、友达光电、宸鸿科技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资企业的工业总值占厦门市工业产值的40%以上。截至目前,厦门累计审批台资企业4363个,合同利用台资达到120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6亿美元。厦门企业赴台投资项目累计28个,投资2.2亿美元。

两岸发展迎来新机遇

“大陆进入了一个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后,两岸发展迎来了新机遇。”陈德铭认为,首先大陆的一带一路规划是合乎产业布局的,不仅是台企,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上各个资本都有机会。亚投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之间是一个补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亚投行的积极筹备,对于我们如何在新常态下走向世界有更多的机遇。大陆经济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必须经过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更多地注重高附加值的、低能耗的产业,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创新和自主的品牌。这里面的机会很多,台湾在这方面有很多年轻的科技成果,如果和大陆的科研结合,和大陆的市场结合,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数量庞大的台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投资机会。”裴金佳在论坛上解读了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背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厦门与台湾对外经济依存度都比较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进一步抵御外部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两岸经济发展的共同理念,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裴金佳说,这是台资企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双向投资和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台资企业到大陆设立企业的程序可以进一步简化,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在服务贸易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厦门将力推两岸贸易便利化

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中的核心区,厦门则把制度创新放在了首位。

裴金佳说,厦门先行推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形成了一批厦门特色。比如一表申报,一口受理,率先开展对台海运快件的业务,首创台湾商品快速验收做法等,这些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裴金佳表示,下一步,厦门将充分利用自贸片区平台以贸易便利化为突破口,带动两岸经贸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第4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一、支持和鼓励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提供法律的缘由

对于海峡两岸的贸易发展实际而言,从法律法规的层面颁布相应的刺激和鼓励政策十分必要:这不仅是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本身的推动,同时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内在趋势。具体而言:

(一)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关系到全体民众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体制落后、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大陆地区来看,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传统行业整体发展前景不明朗。尤其是近年来房产经济发展泡沫的负面作用逐渐爆发出来,内陆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且出现较大规模的股价暴跌等不正常金融现象。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由于台湾地区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原因,其十分重视对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导致过早将传统工业及制造业转移,但是由于后续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及时,导致了其在后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洞期”的产生。因此,鼓励两岸贸易发展,不仅是为大陆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是台湾地区发展经济,安全渡过经济发展空窗期的必然举措。

(二)更好地实现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顺应

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去一体化的趋势,并且借助世界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而逐渐扩展至世界各国。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自然无法置身于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大趋势之外。而台湾地区作为我国固有领土,是我国经济发展宏观大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趋势之中,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腾飞,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必须从经济立法的层面上为我国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更好地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区域间经济发展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应对一体化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普遍选择和对策。从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东盟“10+3”、“10+1”成为当前主流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和组织。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由于地缘政治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愈演愈烈,而台湾由于历史原因在国际舞台上十分受限,这对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言十分不利,而这种原本就处于的劣势地位最终会冬至台湾地区在所在地域内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位。因此,我国大陆颁布的鼓励政策,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量,更加是对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和鼓励,也是我国长久以来坚持的基本经济发展战略方向。

二、合同法中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原则的体现

所谓的鼓励原则是指在不违反宪法及基本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经济交易行为提供方便和自由。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化,这种鼓励原则所代表的方便和自由,往往正是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合同法为了确保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昌盛,增加贸易交易总量,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了经济贸易的方便和自由。

(一)细化无效合同的相关规定

对于无效合同的认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多种行业和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行为从我国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认定来看,最初的无效合同是指那些“违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合同。这种定义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并且内涵模糊,容易出现多种可能性情况的延伸,造成经济贸易行为中合同签订工作的不通畅。但是颁布新的合同法之后,关于无效合同的认定更加细致,更加明晰,有效防止了其他模糊性情况的出现。合同法则在原先法律条纹的基础上,将无效合同的范围扩展到了签订形式、签订目的、签订主体人等弍层面。表面上看,对于无效合同的规定范围的扩展增加了无效合同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但实际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合同签订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旦无效合同的定义条款变得清晰明确,那么只要在上述规定的五种情况之外的情形下所签订的合同就是有效合同。因为经济传统、法律法规以及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合同订立过程往往耗时较长且容易出现法律层面的模糊问题,而合同法的颁布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混乱现象的出现和产生。为两岸经济发展的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对于合同形式的规定更加自由和宽松

合同法为了充分促进和鼓励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在合同形式的规定方面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两岸业务往来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更加大量、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在比如资本原作、股份投资等经济活动中,常常商机转瞬即逝,并且对于贸易行为所耗时间有着更加细致和短暂的客观要求。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使得合同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放款了对合同形式的相关要求。一方面,合同法认为经济活动中各项因素变换激烈,因此在合同制定形式上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必仅仅局限于书面合同,其他形式的合同也可以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使用。并且明确规定,只有在当事人约定签订书面合同以及我国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才必须签订书面合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就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合同签订的便利。另一方面,我国合同法还对合同的批量使用和标准化制定提供了使用和推广的空间。对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而言,相同领域内的经济贸易活动往往在签订合同的内容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正是模式合同的产生和应用的基础。之前处于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严格管控的考量,模式合同的使用范围和签订条件都有较为明确和细致的限定。而合同法认为,规定模式的合同的应用与传统其他书面合同的使用并不冲突,这为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一些重复的经济贸易行为得以借助规定模式的合同的签订迅速完成,提高了两岸经济贸易行为的效率。

(三)对主体不合格合同的独特看待和处理

我国合同法对于签订合同两个不同主体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人超越权限签订的合同无效”。尤其是对于法律意义上的不合格主体所签订的合同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基本的立法精神认为,法律行为和法律问题应该尽可能全面地、真实地考量各个相关因素。因此,在海峡两岸经济贸易中,对签订合同的两个主体的考察应实事求是,这也是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中,如果某一个合同的签订主体存在不合格问题,那么具体该合同是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还需要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评估。这对于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发展而言,充分兼顾了两者之间的易变性因素,保证贸易合同的签订是有效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而合同法对于主体不合格合同效力的特殊规定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法律精神,同时也是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一种不违法法律基本原则的兼顾,是合同法对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鼓励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

三、海峡两岸如何充分利用法律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一是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注重海峡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中的贸易行为常常集中在旅游、中药材进出口、茶叶进出口等固定的领域内。因此,分析两岸经济贸易发展情况,进行标准化合同制定,能够为两岸贸易发展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提供基础和前提。二是遵循新合同的相关固定,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往来的过程中,忠实合作伙伴的选择。对于合同订立的主体资格进行仔细审定是签订合同的必要准备工作。为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以及合法利益的保障,应尽量避免与不合格法律主体之间签订合同,这样的合同虽然不等于是无效合同,但最起码是带有经济风险的。三是积极扩展两岸经济贸易发展领域,采取更加自由、灵活的合同形式,一切为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便利。合同法对于合同形式和签订程度有着更加自由和宽泛的规定,因此海峡两岸在进行贸易行为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由和空间,尽可能提升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效率和规模。

四、结语

第5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摘要:本研究根据对两岸411名大学本科生所做的问卷调查,研究了两岸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异同。研究表明,两岸大学本科生在英语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兴趣、成绩等方面差异较大,在英语学习策略上较为相似。

关键词:两岸; 英语; 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 学习动机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动机对L2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动机促使学生关注外语教学并积极参与,一旦遇到困难,有动机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决,而非退缩。动机会使学生主动地选择任务,即使并没有要求他们去做。在传统心理学概念中,动机是内部驱动力的反射,或是由刺激和强化决定的,通常被理解为完全静态的心理状态,或者某一目标。根据Atkinson的二维分法,动机可分为外部动机( 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前者是达到某一目的的途径,比如获取奖励;后者是在学习及运用语言本身的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经历。著名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则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有两大类: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与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5]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所表现出的对目的语积极、肯定的态度,希望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工具型动机是学习者为了“追求学习一门新语言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与优势”,把语言作为工具达到实际的目的,如获得毕业证书或好的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这两个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学习情境”、“效价”等新的因素。

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上述两种学习动机进行了综合与整理,并有一定程度上的探索。例如,聚焦于内部动机结构的研究(秦晓晴、文秋芳,2002),“证书型动机”的提出(华惠芳,1998;石永珍,2000),高一虹(1994,,2001,2002)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Erich Fromm的“生产性取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概念,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近年来,针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有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关系,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以及文理科学生之间英语学习动机的差异。

1.1.2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向于成功地完成任务的认知计划。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即是掌管自身学习的能力。”在他之后的诸多研究者对这一概念进一步探索。R. L. Oxford提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来增进自身学习的方法步骤,是学生能够主动及自我导向涉入学习的工具。适当的语言学习策略能够帮助产生语言能力上的进步以及自信心的增加。[13]Oxford所编写的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作为一个语言学习策略诊断工具,已被诸多研究者所采纳。

Oxford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其中,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中直接与目标语言有关的策略属于“直接策略”,所有的直接策略都与语言的心智处理过程有关。记忆策略是被使用最久的一个策略,在具备读写能力之前,人类已经开始运用记忆策略去记住关于农耕、天气等方面的信息。认知策略则是指学习者能够运用或者转换目标语言,这一学习策略的运用非常普遍。补偿策略可以使学习者通过猜测以及其他一些方法弥补语法或者词汇的不足来理解目标语言,换句话说,补偿策略可以让学习者越过知识上的不足,理解、产出新的目标语言。

语言学习策略中帮助语言学习的相关事物、不直接与目标语言相关的策略就是“间接策略”。元认知策略包含三大策略群:集中学习、安排与计划学习以及评估学习。情感策略中的情感在此指动机、态度、情绪以及价值观。社交策略则是指通过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的策略。

1.1.3 两岸关系

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一直牵涉亚太地区情势,乃至世界策略布局与全球安全。两岸关系亦始终在发展、变动。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成立。随着两岸三通问题不断进展,两岸的交流也愈发频繁。通过两岸的学术、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可以增进两岸的理解,缩小两岸差距,促进两岸的和平安全。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和台湾的教育体系、教育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两岸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也存在着差异。通过探寻两岸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上的异同,对两岸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1.4 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之下,信息的交流在各个领域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英语作为使用最为广泛最好重要的信息语言载体,不可避免的要成为公民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英语教学也获得显著成就。然而英语教学现状远不满足社会发展和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有助于改进英语教与学。

1.2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以两岸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为研究对象,探寻两岸大学本科生在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上的异同。具体问题如下:

1)两岸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有哪些异同?那一种是各自最主要的英语学习动机?

2)两岸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有哪些异同?那一种是各自最主要的英语学习策略?

2.研究方法及结果

2.1 学习动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由于本研究的动机分类采用了高一虹等提出的分类模式,所以采用高一虹等制定、并且已有研究者实际测试和使用过的《动机类型调查问卷》。问卷共有30个相关问题,其中对于每个问题都有五个备选答案: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有时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且在数据分析时分别赋值1 - 5分。

学校的抽取采取判断抽样,以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为大陆地区样本,台湾抽取的是新竹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东吴大学。由于资金和人员有限,预计问卷是大陆、台湾各120份,每个学校抽取40份,最后由于南京大学和台湾部分的学校的各种不可控因素,最终大陆三所高校回收110份问卷,其中废卷5份;台湾三所高校回收105份,废卷6份。有效率94.9%。

表一 学习动机问卷统计

学校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新竹清华大学 东华大学 东吴大学

问卷数量 37 29 39 29 50 20

105 99

Total 204

表二 台湾地区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析

动机类型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内在兴趣 1.83 4.83 3.2912 .79694

成绩 1.40 5.00 3.2909 .87050

学习语境 1.00 4.60 2.9859 .68348

出国 1.33 5.00 3.4815 .84813

社会责任 1.00 5.00 3.1414 .77238

个人发展 1.80 5.00 3.9980 .66055

信息媒介 2.00 5.00 3.8838 .74172

表二显示,对于台湾地区的大学本科生而言,“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是其学习英语的最主要动机,“学习语境”和“社会责任”是其学习英语的最弱的动机。

表三 大陆地区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分析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内在兴趣 1.00 4.50 2.7984 .77683

成绩 1.40 12.20 3.4229 1.14835

学习语境 1.00 4.80 2.8115 .72558

出国 1.00 5.00 2.6222 .93834

社会责任 1.00 5.00 2.7333 .87633

个人发展 1.00 5.00 3.5124 .84440

信息媒介 1.00 5.00 2.9762 .92866

表三显示,对于大陆地区的大学本科生而言,“个人发展”和“成绩”是其学习英语的最主要动机,而“出国”和“社会责任”是其最弱的动机。

表四 台湾地区学校和大陆地区学校的学习动机类型对比

学校 内在兴趣 成绩 学习语境 出国 社会责任 个人发展 信息媒介

大陆地区学校 Mean 2.7984 3.4229 2.8115 2.6222 2.7333 3.5124 2.9762

台湾地区学校 Mean 3.2912 3.2909 2.9859 3.4815 3.1414 3.9980 3.8838

表四显示,两岸学生中“个人发展”都是其学习英语的最强动机,但是在整体排序中,“出国”、“成绩”这两个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成绩对于台湾学生来说动机很弱,但对于大陆学生相对强一些。

表五

动机类型 学校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t P(Sig. (2-tailed))

内在兴趣 大陆 105 2.7984 .77683 .07581 -4.472 .000

台湾 99 3.2912 .79694 .08010

成绩 大陆 105 3.4229 1.14835 .11207 .921 .358

台湾 99 3.2909 .87050 .08749

学习语境 大陆 104 2.8115 .72558 .07115 -1.760 .080

台湾 99 2.9859 .68348 .06869

出国 大陆 105 2.6222 .93834 .09157 -6.848 .000

台湾 99 3.4815 .84813 .08524

社会责任 大陆 105 2.7333 .87633 .08552 -3.520 .001

台湾 99 3.1414 .77238 .07763

个人发展 大陆 105 3.5124 .84440 .08241 -4.556 .000

台湾 99 3.9980 .66055 .06639

信息媒介 大陆 105 2.9762 .92866 .09063 -7.684 .000

第6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1、推动福建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全面发展。一是促进乌龙茶品质的提高。台湾茶文化产业掀起“清香型”乌龙茶热,“台式乌龙”制作工艺传入福建,促进了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改革,提高了乌龙茶品质。二是促进了福建制茶机械的改进。三是引进新品种,丰富了福建的茶叶品种。四是延长了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了经营观念的改变。台资企业到福建办厂后,经营的连锁化与产品的多样化,给福建带来新思维。五是带动观光茶园的发展。

2、扩大台湾茶文化产业的营销,为台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台湾茶业者向福建省转移,有效扩大了台湾茶叶销售。台湾岛内茶叶产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茶叶市场。因此台湾茶商多数采用“台湾接单,福建提货”方式,利用原有的国际渠道,销售在福建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占有量。目前,台商投资福建开办的茶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都不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为传统茶叶,品种比较单一,很少进行深加工。就连这样的小企业已经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趋势

在茶文化产业领域,台湾需要继续保持和深化与福建省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互利互惠,达到双赢。福建省方面,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茶文化产业的对台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调整要素配置,推动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在政策上福建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持先行先试的优势。二是,通过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整合要素,进一步拓展闽台合作空间。吸引台资将营运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创业基地等重要机构设在福建,通过集聚形成区域内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辐射周边区域。三是,利用ECFA的政策优惠,利用台湾在品牌塑造、国际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向台湾岛内延伸发展,实现闽台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台湾方面,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可能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台商投资福建茶文化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例如,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至2012年3月已入驻台资企业59家,比2010年增加5家,常住台商490多人,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种植面积5.5万亩,增加4800亩,种植茶叶面积是台湾高海拔茶园总量的近五分之四,是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2011年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审定,台商杨瑞投资的漳平九德农场已有茶场500亩,茶园环境、生产条件,加工设备、产品质量等符合有机茶标准,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是创业园48家台资茶企业中的第一家。在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投产的高山茶得到了两岸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在各大型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永福高山茶列入“故宫贡茶”给台商们带来了信心。这种集聚效应一方面为台湾厂商提供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台资企业对区域产业集聚环境形成依赖。

2、台商对大陆投资区域格局正在逐步调整与变化,对福建茶文化产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正在调整。企业经营决策除了考虑商务成本之外,对投资地的进行选择时,更多是以综合评估为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前五名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浙江省。如果以合同台资排序,则依序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据台湾“陆委会”主持的《两岸经贸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以来台商投资大陆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合计约占投资总额的84%左右。从农业合作发展趋势分析,福建不但能为台商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将逐步完善便捷的交易平台、完整的产业配套、充沛的专业人才和宽容的人文环境,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第7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关键词]“个人游” 女性旅游市场 对接与合作 闽台

2011年6月12日在厦门举行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宣布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将于6月28日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和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两岸双方还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的个人旅游。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联、法缘相循,是互为目的地的巨大客源市场。2010年闽台旅游界签订了“10万福建乡亲台湾游”的旅游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海峡旅游市场。21世纪是“她”时代,“个人游”的启动将吸引更多女性游客出游,为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一、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现状分析

2010年第一季度大陆赴台游客达34万多人次,成为台湾最大的旅游客源,福建作为我国海西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以及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与海峡东岸交流日益加深。台湾是亚洲最大的客源地之一,出游人次惊人。2010年台胞出岛旅游达941.51万人次,其中前往福建156.92万人次,占出岛旅游人次的17%左右;福建是大陆游客主要赴台通道,在客源输送方面成绩斐然:2011年前4个月福建居民赴台湾本岛旅游769个团,18195人次,其中经“小三通”赴台381个团,10333人;福建接待台胞近36.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随着6月28日“个人游”的正式启动,两岸旅游对接将更为频繁。

《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城市女性对于旅游的热情持续升温,75.9%的被调查者有旅游计划,其中27.5%计划出境游(含港澳台),这部分女性收入集中于4501-5000元/月,消费能力较高;旅游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的中国城市女性自身消费第三大支出。台湾女性旅游以其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庞大的消费支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旅游地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Queensland和Guam就将台湾女性作为其目标市场;同时,随着福建女性在社会家庭中角色的转变、经济的独立以及自我意识的提升,使得她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旅游逐渐成为其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入境、赴闽台湾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多数入境台湾游客都将福建作为自己的目的地。台湾游客在福建省入境旅游市场所占份额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厦门成为台胞大陆旅游首选目的地。另一方面,随着两岸关系回暖,经贸、文化方面合作加强,台湾游客自身旅游动机的变化,赴闽台客占入境台客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福建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有所下降。闽台交流需要在新的时期、新的合作项目中继续加强。

根据台湾方面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台湾女性出岛游蓬勃发展,尽管2008、2009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短暂下十年来的《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数据表明,目前入境台湾游客仍以男性居多,但台湾男性游客比重呈下降态势,女性台湾游客比例由25.3%跃升为36.4%仅仅只用了6年的时间。笔者对福州、厦门、泉州地区旅行社的调研结果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可见,越来越多的台湾女性游客选择赴大陆观光休闲。在旅游花费方面,入境台湾女性游客人均天花费增长速度明显慢于男性游客;而赴闽台湾同胞人均天花费普遍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2009年达193.26美元/人天。

2.赴台福建女性旅游市场的现状

2007年我国出境游市场份额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10%之多,而2008年两性比例基本持平,男性游客多倾向于组团旅游而女性游客则偏好自助游,我国女性游客在出境游中表现更为积极,赴台“个人游”符合女性市场需求特点,值得引起出境旅游运营商和旅游地关注。2010年经厦门直接往来两岸的游客达160多万人次,其中大陆居民经厦赴台游的为16.5万人次,同比增长84%,名列大陆口岸第一位;接待台湾游客87.9万人次,在大陆城市排名首位。在福、厦、泉几家大型旅行社的访谈表明,福建地区女性赴台积极性有所提高,赴台人次增长迅速,但相比国内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京、沪、广)女性赴台旅游意愿不明显,旅游消费也较低。

二、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产品分析

1.福建女性旅游市场产品分析

福建省山海交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区位优良,武夷山、鼓浪屿、客家土楼等旅游景区品牌响、美誉度高,但针对女性游客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却少之又少。每年的“妇女节”是春节后旅游市场的第一支催化剂。而全省仅有个别大型旅行社推出“妇女节”专题线路,且这些线路和平时的相差无几,并非是女性专享的旅游产品,也很少针对女性优惠。由于与常规团不同,专享团需专门设计产品与线路,成本较大。如果专为女性打造的特定产品与线路而不收男游客,旅行社成团几率将随之降低,加大其运营风险。据此现状,一些旅行社也正在探索满足都市高端女性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但距离大规模的市场开发还尚有一段距离。

2.台湾女性旅游市场产品分析

台湾地区与国际交流频繁,女性自觉自知自主意识强,更关心自身全面发展,将出游看作是自我完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出游率、旅游消费相对较高。岛内女性旅游市场细分明晰,旅游产品灿若繁星:针对不同年龄女性(如年轻女性的美容瘦身旅游)、不同生理周期女性(如怀孕女性的孕期保健旅游)、不同社会角色女性(如职场女性的减压旅游)、不同家庭组成方式女性(如单亲妈妈的亲子旅游)等。岛内的一些旅游专列上还设置了柔美气息浓郁的女性游客专用车厢,保障了女性出游安全,增强了旅途舒适感。台湾女性旅游产品富有创意、特色鲜明、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准确,体现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三、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利益者分析

1.妇女联合会

福建妇女联合会是党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它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及华侨妇女的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台湾妇女联合会(FTWA)也一贯秉承着与全世界妇女组织共同联合,保障并推动妇女权利在各项事业中的实现的宗旨。海峡两岸妇女组织活动一直都很活跃。2007年福建省妇联与台湾妇女会总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妇女委员会、澳门福建妇女联谊会在台湾联合举办以“亲情合作•共享和谐”为主题的第三届海峡妇女论坛。论坛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被评为当年闽台关系十大新闻之一。“海峡妇女论坛”工作品牌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妇女交流成为两岸民间交流中的一大亮点。旅游以交流沟通为特点,它作为一项提升女性综合素质的事业,积极推动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流。闽台两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在两岸女性组织广泛共识的土壤中萌芽,也将为两岸妇女事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

2.旅游企业

闽台两地旅游企业合作迫切、意向明显。作为同一经济文化合作区,两地旅游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旅游企业是随利益活动的经济体,他们发现两岸女性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认识到到赴台“个人游”将为两岸女性旅游市场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注意到女性作为新的经济主体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在显性方面,女性出游越来越频繁、旅游消费日益增多;在隐性方面,女性作为家庭事务的主要决策者,掌握着诸如全家出游等事务的实施与否。加之两地的“五缘”优势,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开发前景广阔,利益丰厚。

3.女性游客

女性游客是闽台两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她们在时空转变中分别扮演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角色。这种对接与合作更利于旅游过程中各主体利益的实现。它不是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碰撞,也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是一种强强联合,共同进步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可以还原对方生活的本来面貌,更真切体验对方的感受,增进对话,加深了解,以游会友、以友促游。

四、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显示,2011年区域旅游呈现“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2000-2010年,我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项目约90多个,但多数合作协议都流于形式。从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的空间关系模式角度划分,可以将闽台旅游合作区归为伙伴空间不连续关系模式,旅游合作旨在建构稳定的“互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合作伙伴关系。笔者试图基于汪宇明(2009)提出的 “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之上来探讨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的构建。

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机制(如图一)将围绕闽台互为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和女性旅游权利的保障这两大战略愿景所构建。两岸成立闽台姊妹旅游合作同盟,并以此为平台整合相关资源、协调利益冲突,形成政府、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海峡两岸旅游协会、妇女交流会)、游客与当地居民五位一体的旅游合作态势。其中,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分别为对接合作机制提供政策、资金、智力支持,打破了旅游合作机制中一贯的“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模式,参与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政府的政策导向决定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两岸合作发展进程,其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中所发挥的领航导向性与整体调控性作用毋庸置疑;旅游活动的异地性以及旅游企业纷繁庞杂的系统与门类,使得企业成为区域合作的先遣队,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因此它们寻求区域合作也最直接、最积极;非政府组织既熟悉自身领域发展动态,又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资源优势,可以为闽台女性旅游市场的对接与合作献计献策。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主导权,谁就可能在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两岸资讯传播仍较为滞后,“个人游”的发展需要加强媒体纽带作用,女性自身对出游安全十分重视,在合作中推动海峡媒体的互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女性游客因所掌握信息的有限性而导致对闽台旅游的不确定性。游客与当地居民在旅游合作机制中既是旅游经济的创造者又是受益者,为旅游合作发展提供最牢靠的群众基础。组织结构中的会长、专家小组以及秘书处分别从组织、理论、实施三个方面保障游客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解决出入境有关问题以及协调解决女性游客旅游安全与购物方面的问题,针对女性心理对价格的敏感性与市场对接的需要,以“多予少取”的优惠政策打造多赢格局,汲取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成功经验,实施常态化会议机制。

闽台两地共建“海峡旅游区”是两岸业界的共识,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促进两岸加深了解的必要手段。“闽台女性旅游”品牌作为“海峡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质与市场特性,赴台“个人游”时代的到来,将促进闽台女性旅游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实现,将海峡旅游区打造为区域合作的典范,成为继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之后的中国区域旅游第四级。

参考文献:

[1] Chen, Joseph S. Chang, Lan-Lan. Cheng, Jen-Son. (2010). Exploring the market segments of Farm Tourism in Taiw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rketing & Management 19(4): 309-325.

[2] Connie Mok and Thomas J. Iverson Expenditure-based segmentation:Taiwanese tourists to Guam Tourism Management 21(2000)299-305.

[3] 范向丽,郑向敏.基于台湾女性旅游者行为倾向的福建省旅游市场开发策略[J].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8-73.

[4] 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20): 28-33.

[5] 林如瑛.(民国95年),女性出国旅游动机之研究,硕士,亚洲大学,台湾.

[6] 黄东正,黄福才.台湾赴大陆团体旅游者意愿与动机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15-22.

[7] 黄福才,张进福.大陆旅游市场湾旅游者行为研究[J].市场营销,2004(17):63-67.

[8] 郑耀星,刘少艾,李炳宽.基于“五缘”优势的闽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93-96.

[9] 汪宇明.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一、两次涉过同一条河流

接到厦门乐团的邀请,笔者于6月21日抵达鹭岛。夜听吴少雄作曲的“交响乐集”《我的海峡》初版,对作品对乐团,都有特别的感触。

在飞机上,看到报纸上报道海峡两岸周末往返航班设置情况,似乎已经在为听《我的海峡》渲染气氛了。香港和之后,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台湾。闽台两地有相同的历史遭遇;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作曲家乃泉州人氏,对地方文化有深切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创作这一题材的音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虽然是委约创作,但是吴少雄真诚地表示这项工作也符合他内在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被海峡阻隔的亲人生离死别,天各一方。那些令人撕心裂肺的真实故事,铭刻在人们心中,也铭刻在吴少雄的脑海。于光中的诗歌《乡愁》,在闽台人中间传诵多年,也把两岸的“乡愁”汇成一种共同的祈望。因此吴少雄一直想用音乐来表现这种祈望。近年来,两岸交往日益频繁。从民间往来开始的闽台关系,如今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厚了。厦门政府高度重视海峡两岸的方方面面;作为音乐之乡,尤其重视海峡题材的音乐创作。委托吴少雄写《我的海峡》,就是政府和艺术家联合优化海峡两岸关系的举措之一。

从题材上看,“海峡”是一个特殊的意象。狭义上,它指台湾海峡,是阻隔亲人团圆的天堑。写这样的海峡,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道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今天写此题材的作品,应和了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呼声。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世光所说,这个作品具有“好创意”;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认为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笔者认为,广义上,“海峡”还具有抽象的意义,那是一件具有超越性、长久价值的艺术作品所必备的深层意韵,即“阻隔与连通”的张力之“海”。从6首乐曲的内容看,有漫长的辛勤劳动建设家园的古代史、屈辱和抗争的近现代史,也有民间风情和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有深层思索和对未来的憧憬。就此而言,吴少雄具备了多重文化身份:他是闽台文化圈的局内人,是亲历地方文化的体验者,民风乡情皆在他的记忆里,文化传统流淌在他的血脉里;他是超越者,能够站在跨文化的高处表现“海峡”;他是叙事者,用音乐谈今论古;他是代言者,抒发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他是呼唤者,呼唤海峡两岸光明的未来;他还是探索者,探索新的音乐形式,尝试新的美学道路和创作手法。

吴少雄称《我的海峡》为“交响乐集”,是为了区别于交响组曲。组曲虽然由若干乐曲组成,但是在确定之后,基本上就成了统一的整体,不再变化。而“乐集”则是开放性的“单曲连缀”:其中的每一首乐曲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乐曲之间的排列顺序虽然是确定的,但是它们之间还可以插入新的单曲。似乎作曲家有预感还要扩展这个作品,他命名的“乐集”确实很快就增加新段落了。

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吴少雄增添了4个乐章,使乐集扩展为10首,并于10月12日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上演。扩展了的《我的海峡》,篇幅更为宏大,却由于穿插了对比性章节,整体上更有张力,也更符合审美规律。初版的6乐章分别为《海峡之籁》(合唱与乐队)、《海峡之风》(乐队)、《海峡之泪》(女高音独唱与乐队)、《海峡之魂》(男中音独唱与乐队)、《海峡之脉》(乐队)和《海峡之光》(女高音独唱、男中音独唱、合唱与乐队)。而增加的乐章为《海峡之源》(乐队)、《海峡之灵》(竹笛与乐队)、《海峡之埠》(乐队)和《海峡之月》(洞箫与乐队),分别作为第一首、第三首、第五首和第六首(详见下文所列)。

二、关于《我的海峡》的对话

北京音乐会之后,笔者与吴少雄有如下对话。关于笔者提出的若干问题,吴少雄一一作了回答。这些对话的内容,一方面印证了笔者对“乐集”的感受和猜测,另一方面道出了作曲家的心声。

其一,为什么写?

吴少雄的家乡在海边。台湾海峡,从儿时就开始深嵌在他的记忆之中。1993年春访问台湾,发现海峡东岸建筑、习俗、容颜等,都和闽南一样,从此他的内心就包含了海峡两岸。他说:在东岸生活的都是我的乡亲。我的心愿是两岸和平,繁荣。这是发自内心的,是创作的动机。海峡题材,反映了当代的人文精神,是个大题材。海峡两岸的文化非常丰厚,源远流长,它具有中原传统文化,又有海洋文化,包括南岛语系,古丝绸之路,马来、阿拉伯、印度等文化综合,是文化的聚集地。历史上,那里人多土地少,因此男人出洋,留给在家的女人无限的身心重负。因此有刻骨的思乡情结,有深刻的情思内涵。这样的家庭结构,在世界上体现了族群的特殊性。无论外游者走到哪里,都永远思念家乡。这种思念是确定地理方位的思念,与迁徙的族群不同。闽南语系占很大比例。吴少雄的祖父祖母就是这样分离的,“我的祖父到了生命尽头还叶落归根,还是躺在了家乡亲人的怀抱。”泉州有7个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彼此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少有。再加上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崇拜、精神家园非常丰富。这一方面体现闽南地区文化的深厚,另一方面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海峡两岸6次受外族入侵、外辱屡屡被驱逐,体现出两岸人民的英勇顽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勤劳、刻苦,拼搏精神,都是吴少雄要表现的。

其二,写什么?

这样一个博大的题材,吴少雄具体概括为10个方面――源、籁、灵、风、埠、月、泪、魂、脉、光。前5个基本上是从地理、人文、精神、文化、风俗等方面表现,后半部分是抒情、史诗性的吟诵,表现一种大爱。以下罗列的是各乐章的内容、艺术类型的选择、美学追求、技术运用和素材选取的大致情况。

源:海峡两岸的文化源远流长。音乐诗歌,浪漫主义。运用了干支和声。采用了闽南韵味的音调。

籁:天籁、地籁、人籁。当地百姓崇尚生命,崇尚生活,崇尚自然。包括先祖开垦这块土地的艰辛;劳动号子是远古的回声。音乐散文,现实主义。综合性技法。采用了东海渔歌素材和传统民歌《天乌乌》等。

灵:人杰地灵,表现灵性,还有民间的妈祖信仰。海的灵性,给人很多幻想。音乐诗歌,意象主义。运用5个干支极式、和声?熏采用了莆仙音乐素材。

风:风土人情,多方面表现――幽默轻松,阳刚进取。音乐散文,现实主义。综合性技法。采用了两岸人民耳熟能详的拍胸舞《车鼓调》、民歌《一只鸟仔》、南音《八骏马》等素材。

埠:商埠,海上丝绸之路,海浪冲刷巍然屹立,佛教精神贯穿古今。音乐散文诗,综合性美学追求。综合性技法。采用了佛曲韵味的音乐素材。

月:海峡人民大爱情怀,南音婉转悠扬,积淀着大爱情怀。月亮是一种象征――圆满、团圆,思乡、盼归。音乐抒情诗,浪漫主义。综合性技法。采用了南音素材。

泪:6次外族入侵,一部血泪史。人们想往美好,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音乐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综合性技法。采用了传统民歌《思想起》等素材。

魂:不可战胜的民族之魂,如郑成功的光复,驱逐外敌。音乐朗诵诗,浪漫主义。综合性技法。综合性音乐素材。

脉:一湾海峡水,就是流淌在两岸人民血管里的心愿,呼唤永恒的和平。“脉”是血脉、文脉。音乐散文诗,意象主义。运用了干支和声。采用了南音素材。

光:时代的呼声,两岸携手共建美好生活。音乐朗诵诗,浪漫主义。综合性技法。综合性音乐素材。

其三,怎样写?

“乐集”容量大。这样的宏大题材,一般4乐章交响曲是无法表达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也有采用多乐章的作品,还有组曲。但是吴少雄觉得那些体裁无法表达他的乐思。而“乐集”有交响合唱、协奏曲、纯交响乐、人声与乐队等体裁,表达方式多样。

如上所列,吴少雄在艺术追求上取向“多元美学”: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象主义,分别对应写实、写情、写意。传统交响曲往往是单一的表现。而“乐集”有不同追求,具体说,是各个单曲各有美学特征,这体现了精神向度上的独特性。

技术上运用了综合技法。所谓“综合技法”,就是自由采用各种西洋的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也局部采用作曲家自己创立的“干支合乐论”技术。吴少雄指出,“作品的语言、语法、章法非常重要”。素材上大量采用闽南传统音乐,包括南音、歌仔戏、高甲戏、渔歌、民谣等,为了表现民间的海洋保护神妈祖,还采用了莆仙地区的民间传统音乐素材。

吴少雄认为作品还是要有统一因素贯穿的。“乐集”每一首的表述方式和风格都不一样,但是用个人的品格来统一。这就是作曲家自己的人格和审美趣味。在音乐的“文学性”上,也反映了这种起统一作用的“人格/趣味”。其结果有的是音乐小说,有的是音乐散文,有的是音乐诗歌。作曲家认为,表现内容多方面,表现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情绪结构大起大落,整体构成对比统一。

其四,为谁写?

吴少雄明确地概括出作者、作品和听众的关系链:当代人写当代音乐给当代人听。他说,“乐集”是一种现代的情绪结构,能为当代人所了解。好莱坞的作品以时间片段来变化,是为了符合人的感受规律。作品要有变化、丰富性。否则会引起审美疲劳,太长的音乐再精细也会引起感知的饱和。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普遍需要具有更多变化和丰富性的音乐。所以“乐集”的安排考虑到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尽量做到有序而丰富。

从审美规律看,有序和丰富是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并非当代人才如此。区别在于当代人对变化的频度和程度要求更大,对丰富性的要求更高。相比之下,“情绪”时代性更明显。“海峡”情结是特殊社会历史的产物,至今它还在两岸人民和当地文化中有着无数鲜活的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在众多离散家庭的企盼中,在文学艺术的作品中,甚至在政府行为和媒体报道中。“乐集”无疑是当代海峡两岸人民所能体悟的。

三、写得怎样:关于评论的评论

两场音乐会之后,都有一次简短的研讨。

在厦门,反馈的声音不仅来自学者,而且也来自当地的党政领导。人们充分肯定作品及演出的成功,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几个方面:希望进一步凸显闽南风格,建议增加一些地方特色乐器如洞箫、小盏等;各乐章气势都很强,建议穿插一些对比片段;歌声有的地方受遮蔽,建议进一步协调声乐与器乐之间的关系,等等。吴少雄虚心吸取了这些意见,很快就做了增添和改进。笔者基本赞成这些意见。

在北京,作曲家、理论家们对改进结果的10乐章大作,也进行了评论。大家都很赞赏吴少雄的新作,对作品的意义做了充分阐发,对作曲功力表示充分肯定,纷纷建议在不久的将来拿到台湾演出。音乐家们提了以下改进意见:闽南风格的曲调应更突出、更完整,作品应更通俗些,以便能够在台湾海峡两岸的百姓中产生共鸣;既然用了合唱,就应在更多乐章里插入人声,使作品更为丰富;现代记谱应尽量简洁,使演奏更为方便,等等。

笔者想谈谈以下几点看法。这些看法具有针对性,也具有引申的意义,不全是对“乐集”而言。

其一,通俗化问题。多位作曲家和理论家都提到《我的海峡》应该更为通俗化,其理由是让两岸人民更易接受。具体建议是完整引用闽南传统音乐,如南音和传统歌谣等。这确实是个难题――一方面作曲家要写的是交响作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大众的感知能力。目前“乐集”引用了不少闽南音乐,但具体音调都比较隐晦,甚至不易辨认。巴托克总结了3种改编民歌的方法:一是移植,将民歌完整地改编为器乐;一是引用,将民歌全部或段落作为器乐作品的主题;一是意译,只吸取民歌的韵味,不采用具体民歌曲调。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也涉及这3种做法,前者如鲍元凯的许多改编作品,中者如《嘎达梅林》等众多作品,后者如王西麟等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第四种方法,即直接拼贴。如Tape Music,像朱践耳的《第八交响曲》,磁带声部引用了原生态民歌,谭盾的《地图》直接拼贴了湘西民间音乐的声像,刘的《土楼回响》直接让当地人登台表演一个声部,等等。吴少雄的《我的海峡》介于引用和意译之间而更靠近意译。显然,一些专家的意见是将意译改变为引用、拼贴或干脆移植。对此,本文认为那还不如重新写一个作品。因为眼下的“乐集”经过改善,已经接近定型,也就是接近达到作曲家目前各方面条件的可能性的饱和点。与其对“乐集”进行伤筋动骨的变动,不如另起炉灶按通俗化的意见,采用移植等方法再创作一个新的连缀曲。

其二,选择的空间。音乐创作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但是,由于目的不同,选择的自由度也不同。尤其是委约创作,需要协调自由创作与约定需要之间的关系。美国的罗蒂在其《后哲学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前者包括哲学、艺术等,后者则指政治、经济等。在他看来,个人事务理应由个人自由选择处理方式,那么音乐创作属于个人事务,自然应享有选择的自由。当然,“自由”指单纯按艺术规律创作。有些领域的写作,并不能单纯行事。例如通俗音乐领域的写作,受政治、经济和艺术3个“婆婆”的管辖。同样,委约作曲遭遇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交叉。特别是政府的委约,必须考虑政治和艺术的双重制约。罗蒂认为在个人事务之间,人与人之间并非必然陷入冲突状态,而是可能在开明的社会制度中,萝卜青菜各取所爱,彼此相安无事。本文认为,在个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之间,在开明、科学的社会制度中,也不一定导致矛盾,交叉有可能满足各方的需要。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好时期,艺术创作空前繁荣。以往“百花齐放”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今已在现实中初步显现。吴少雄的“乐集”受厦门政府委约,理所当然要符合约方目的。所幸的是,厦门政府相关领导非常开明,而且有些领导的音乐艺术修养颇深,给予作曲家很大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这个委约题材和吴少雄本人的意愿完全吻合,这提供了个人与政府、政治与艺术之间的契合点。《我的海峡》这个标题就说明了这一点,“我”既是作曲家的“小我”,也是两岸人民和代表人民意志的政府的“大我”。与此相似的是在我国举办的本届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以小见大。尽管如此,如上所述的“通俗化”问题,作曲家还是需要和政府协商。

其三,多元美学问题。有评论者说,《我的海峡》追求多元美学,是一种不统一的表现。如上所述,作曲家考虑到这一点,采取“人格/趣味”的统一方法来整合“乐集”。从实际效果看,整个作品除了意象主义的“海峡之脉”略显蒙胧之外,其余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乐章并无不统一的感觉。所谓“风格”,就是作品所体现的所有特点的总和。吴少雄的血管里流淌的是闽南文化的精髓,是海峡的风情。大海和闽南韵味几乎是他所有作品的风格特征,“乐集”也不例外。翻开《我的海峡》总谱,随处可以捕捉到大海的音型和闽南音乐的踪迹。这就是统一的因素。如果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看,多元美学的综合体现了某些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一个典型是“复风格”,例如著名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种特征,哈特维尔在《后现代主义与艺术音乐》一文曾细致分析过他的《第三弦乐四重奏》,指出该复风格作品的后现代性。相比之下,吴少雄的多元美学在作品中的体现并没有那么鲜明。笔者的理解是,不同的美学追求主要体现在作曲的构思上,实际效果并没有很大的风格差异。所谓文如其人、乐如其人,只要不是按照整体序列主义的写法,就很难不暴露作曲家个人的特点,何况吴少雄本来就没有遮掩个性,反而用“个人品格”来统一“乐集”。再说了,“乐集”本来就是“单曲连缀”,即便各曲风格真的不同也无碍。

其四,作曲技法问题。北京音乐会指挥《我的海峡》的邵恩指出,“乐集”某些地方存在着复杂记谱取得的实际效果却不显著的现象。这一点确实值得注意。指挥家具有丰富的音响经验,从表演的角度提出问题,作曲家应该参考他们的意见,进行合理的改进。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事例,作曲家和指挥家相互配合修改总谱,使演出效果日趋完善。作曲家们对乐谱写得漂亮却没效果的学生作品有种说法:这是给眼睛看的,不是给耳朵听的(当然,吴少雄绝不是这样的学生,而是成熟的作曲家)。这其实是20世纪音乐创作的普遍现象。朗格在《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一书概括浪漫主义时期欧洲艺术音乐的特点,即古典的严谨形式与浪漫的自由精神之间的冲突。而汉森在《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中则指出有些现代作品精心设计的细节,人们却听不出来。笔者根据前人及自己的研究,概括20世纪以来音乐的现代主义存在着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冲突,即是理性设计与感性效果之间的分离。试想,12音总谱摆在面前,让你找到序列原型都很难,更何况能听得出它和逆行、倒影及逆行倒影,还有各自的移位。整体序列主义的作品又怎样?完全的计算结果却造成无序的感觉!只要听听布列兹的《结构》就足够了。对此作曲界又有说法:这是理性控制的无序!相比之下,“乐集”的实际效果还是很充分的。这是吴少雄历来的创作特点。

美学关心的是感性感受,关心的是作品最终化成的感性样式,能否让听众充分感受到。听觉服从感性规律,创作时的理性设计,须考虑感性转换的充分性。按照体系套路的创作,作曲家的经验表现在记谱和音响对应的能力;通常能根据想象直接写出音符。例如有这样的看法:莫扎特之所以在那么短暂的生命中能写出那么多的作品,是因为在他的脑子里往往能出现作品的全部总谱,“创作”仅仅是把脑子里的东西纪录下来而已。那是在“共性写作”时期的情形。到了20世纪,音乐创作进入“个性写作”时期,许多作曲家未形成自己的新体系,或不愿搞新体系,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创作时往往需要进行音响实验。显然,这样的实验本来就是感性直观的,创作结果自然具备理性与感性充分统一的特点。吴少雄的创作采取“综合技术”,其中有套路性的,也有实验性的。由于他曾长期在乐团工作,拥有丰富经验,因此在笔者看来(相信听众的判断也和笔者相同或相似),他的创作属于感性效果比较充分的类型。

第9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

据悉,自2009年开始,台湾商品展先后在南京、广州、天津、北京、重庆、沈阳、武汉等城市成功举办13场次展会,累计近432万人参观,促成67.7亿美元商机,成功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此次在南宁举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是该博览会在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除重庆外的第二个西南地区城市举办,也是年度盛大的台湾商品综合展会,对扩大桂台经贸合作规模,提升桂台交流合作水平,加快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扩大南宁城市知名度和影响,促进两岸经贸文化往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届博览会除了名品荟萃的展览,还安排了几项配套活动,如广西情况介绍会、一对一采购洽谈会、北部湾经济区考察,以及投资政策宣传咨询、旅游宣传等一系列活动。

高规格高层次的开幕式

4月28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共同主办的2012广西(南宁)台湾名品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宣布博览会开幕。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李炳才,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自治区主席马飚,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陈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博览会开幕式由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主持。

马飚说,2009年以来,广西连续3年派团访问台湾并成功举办了大规模综合性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桂台交流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两地贸易额年均增幅超过了35%,越来越多的台商朋友充分利用广西作为大陆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作为连接多区域合作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的独特优势,前来广西投资兴业,桂台交流合作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

马飚指出,此次博览会在广西举办,是深化桂台交流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增进双方了解、扩大合作的新机遇,必将成为广西及周边民众亲身了解台湾产品的新窗口,成为桂台两地深化产业合作的新契机,成为两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盛会,为推动两地经济繁荣发展、造福两地人民作出新贡献。

陈武代表南宁700多万各族人民向莅邕参加盛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举办本次博览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台北世界贸易中心共同推动的桂台合作重点项目之一,是广西及南宁扩大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重大机遇。借助本次博览会平台的推动,将提升南宁与台湾的经贸交流合作水平,共同谱写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表示,两岸关系发展不仅要靠高层推进,还需要民众交流。举办台湾名品展让两岸人民亲切沟通,交换意见,也为台湾企业带来广阔商机。他称广西是台湾人向往的地方,希望双方在工业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生态保护、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开幕式结束后,郭声琨、马飚等出席仪式的领导和嘉宾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巡馆。被称为“展中展”的台湾精品馆精彩纷呈,令人流连忘返。领导和嘉宾们边走边看,不时驻足了解,不时亲身体验,对博览会的展会规模、科技创新、招商招展等给予充分肯定。

琳琅满目的台湾名品

此次博览会设有三大主题展示区,即产业形象区、地方特色区和厂商展示区。产业形象区,包括了台湾精品馆、节能减排、文创金点及台湾名茶等;地方特色区,特别展出新竹县、彰化县地方特色商品;厂商展示区,汇集了美容生技、运动休闲、服饰配件、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名茶,以及农产食品等。展出范围之广超出了历届。

博览会中,最具亮点的首推台湾精品馆里的精品展。台湾精品展于2011年首次集体亮相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共有61家台湾知名企业参展,展出了141件精品。这次精品馆精选展出了创新含量高的65个品牌、132件产品,其中多项产品享有世界美誉。例如:全世界第一台无线实物摄影机、全世界速度最快的29英寸登山车、全世界第一台燃烧效能最高的智慧变频热水器;全世界第一台疲劳侦测器。另外,在博览会的节能减排专区还展出图像化薄膜太阳能电池、360度空调节能循环扇、LED玻璃砖灯等环保尖端科技展品。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南宁作为大陆的绿城,是创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为此,博览会上还特别规划了“节能减排区”,展示台湾太阳能、LED照明、智慧电网等相关最新绿能科技产品,呈现台湾节能环保的尖端技术。

在博物院衍生商品区,中国古代画卷和书画铜瓷玉等仿制文物,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而作为光绪帝瑾妃随身嫁妆的“翠玉白菜”仿制玉器,令人百看不厌。来自台湾的博物馆商店与餐饮服务总经理何春寰介绍,“翠玉白菜”的相关衍生性商品共202种,仅2011年,“翠玉白菜”衍生商品营业额合计达30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据介绍,这些仿制品的原型大多是古代宫廷珍品,仿制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把我们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担子挑在肩上。”何春寰表示。

行走在各种台湾美食之间,也不时蹦出“传统”的身影。一家名为“得意中华”品牌的台企负责人告诉记者,卤味食品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食品,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卤味食品也是一种媒介。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