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大自然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

第1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子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学校环境教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第2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三)跨文化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大动荡时期文人的理想和追求、理想和追求幻灭时的痛苦和觉醒。社会的巨大变故导致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身处其间的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感受,不同时代、各色人等却有着惊人的感同身受!不论是东汉末年的游子和荡子,还是时至今日的农民工、“海归”族,不论中国的东汉,还是伊拉克、阿富汗,《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跨文化的传播信息。

二、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艺术要点

(一)意象-集约

意象可以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物象,但是这些物象融入了人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指借助这些自然的物象表达出来的人的主观情感。人的情感随着环境的转换也复杂多变,观照不同景物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使这些这些客观的景物带上人的情绪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指这种境况。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中的“秋草”让人想到秋天衰败的景象,联想到生命的易逝。其它如朝露、北风、南枝、松柏、涧石、白杨、松柏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渺小、孤单和凄清,就像人在宇宙中一样,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是在这首诗里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中的“双飞燕”则是感情甚笃的夫妻的意象。在《客从远方来》中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诗句,“鸳鸯”“合欢”都是夫妻的意象。

总之,《古诗十九首》以最经济的写法写出了人生的情绪和感叹。意象是这些情绪和感叹得以传达的最主要手段。这些意象不仅让《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简约、形象的特点,同时对后代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情感的表达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作用。

(二)情结-共有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传唱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我们可以看懂美国的商业大片,也能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能读懂《诗经》,也为海子感叹唏嘘……《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情感很丰富,但其中的离别思念之情、感物伤怀、追求功名而不得的失落和幻灭之感等等,这些情绪、情结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

(三)体式-兼通

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五言诗成为了古今通用的文学样式。集约形象的意象、清新自然的笔法、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和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地方。这里仅以叠字的运用为例。

叠字,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它兼有双声和叠韵的修辞作用,所以,诗词曲赋、小说、散文、对联别喜欢大量运用这种语言形式。“青青河畔草”十句中连用了六个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使“河畔草”、“园中柳”、“楼上女”有了颜色、姿态的形象美感,而且极富音乐美感,使作品读起来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叠词的运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关关”、“坎坎”、“嘤嘤”等叠音拟声词,不论是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普通人交流的方言土语,都有大量叠字的身影。比如东北话中就有着丰富的叠音词,“噌噌的:形容速度快。六十多岁的人了,走起路来还噌噌的”等等。

三、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历史际遇

(一)中古开幕

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原点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作为中国诗歌经典的《古诗十九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自此以后,无原始典籍的意义,后来典籍永远无垂范作用。

中古时代,既不是原始典籍垂范,又不是唐宋后成为经典,可从古诗十九首找到内在机制、发展之路。《古诗十九首》具有开山的原创性,最具有中古时段的一种研究的典范作用。

诗经:孔子解释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政治、伦理的高度对《诗经》进行了阐释,把《诗经》变成了教化的工具。

楚辞:与《诗经》不同,它突破了政治伦理的意识形态,表现除了极强的个体化。

汉乐府:采风自老百姓,既配乐,下情上达,经过了文人、艺人加工提炼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过程。《诗经》被孔子政治化,楚辞是由贵族屈原把地域文化变为个体化创作进而辐射全国的文化样态。乐府是集中诗经精神在新的背景下的阐发,诗经中风、小雅的在中古时代两汉背景下又一次重复性的再创造,乐府与诗经风、小雅有相似性,仍无法掩盖乐府模仿诗经。

前古时期的诗歌不论诗经还是楚辞,都是不自觉的创作,但到了《古诗十九首》已经看到了创作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看到了字词句的有意识的选择和锤炼。从此,诗歌不单表意言情,而且富有了文学美的表达形式。

(二)诗史传导

历代文史学家,都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或更推之为“风余诗母”,视作《诗经》以后影响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初的四言诗继承了《诗经》的形式,但内容决定形式。东汉末年的动荡不安让文人的思想更加活跃也更加混乱,旧有的形式没办法表现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人就寻求新的民歌形式来代替它。所以东汉初年便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至于艺术技巧,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并日益成熟。同时,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并出现繁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心理津渡

《古诗十九首》基本上是游子思妇之辞,即使是这样的诗句,在《古诗十九首》里表现的也是角度多样、字表平淡、感情炽热而真挚的。夫妻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不在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汉末的文人有了从女性角度与女性沟通的意识。《涉江采芙蓉》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远离家乡的男子的角度写了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者怀念妻子的愁苦之情。生命很快就会走向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生年不满百》首在奉劝我们不要太执着,一切都是不可期的未知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情绪的丰富性、表述这些情绪的多角度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在《古诗十九首》里非常地常见。心理开放、审美开放的特点也是它流传不衰的原因。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与它传播内容的跨时代、跨群体、跨文化有关。内容的可传播性同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集约的意象、共有的情结和兼通的体式这些成为《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点。时势造英雄,一部作品的成功传播业离不开时势因素。

第3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一、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的根据地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的多、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幼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幼儿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走进自然的机会,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

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把幼儿带出去玩,孩子们看到了地里的野菜、小草,大棚里的蔬菜、渠道里的流水,感受到了春风吹面的和煦,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们通过外出感知,确实感觉到春天来了,这比画上几幅图给幼儿讲述要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而且孩子们对春天的印象也很深刻,可以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拥抱冬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感知冬季的主要特征――寒冷、下雪。对于“寒冷”这一特征幼儿很容易理解,可以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入手,让幼儿互相看一下自己和小朋友都穿了什么衣服?为什么要穿这么厚的衣服?风吹到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再把幼儿带到街上去观察一下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穿大衣、围围脖、带棉手套),走路的样子(手插在衣兜里、缩着脖子、走起路来急匆匆的)。感知“雪”的特征时,我们就抓住一次下雪的机会,先让幼儿观察雪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又是怎样落到地面的,下雪时天空是什么颜色。雪停了以后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进一步观察大雪过后的山野是什么样子,树上、房子上是什么样子,人们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玩雪。

在这一系列的感知过程中,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不仅认识了雪,知道了雪的形成,而且了解了雪、水、冰之间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学习了一些词语纷纷扬扬、白茫茫、融化、阴云密布等,了解了雪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不利。幼儿就是这样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粗浅知识,不断地提高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获得发展的。

二、让大自然成为探究活动的试验田

陶行知先生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我园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园内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进行合理的改造,将幼儿园创设成孩子们的“种植乐园”,专门开辟了种植园地、自然角,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来感受植物科学中的奥妙。

在种植园地中,可以根据情况或种植一种植物,或种蔬菜,要发挥它的作用,就应该让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到种植、管理、收获中。春天,我们尝试种植马铃薯,首先带幼儿整地,把地边的草、石头等清理出去,再用铁锹翻地,老师在翻地时让幼儿在一边观察,他们在叽叽喳喳地议论:怎么老师新翻出的土是湿的?蚯蚓会咬人吗?翻好地,我们就把准备好的马铃薯种子种在地里,孩子们带着问号回到活动室,还议论不休,我则趁热打铁给他们讲了有关蚯蚓的常识;蚯蚓身体柔软,圆而长,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能使土壤松散,它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能让我们种的马铃薯长得大大的,所以我们不要伤害它。

自种上马铃薯后,我们经常带幼儿去观察,观察马铃薯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开什么颜色的花,还带幼儿经常去拔草、松土、浇水。从马铃薯长叶―开花―收获,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对马铃薯的种植、生长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理解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三、让大自然成为环境布置的摇篮

让大自然进入幼儿活动室,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例如:春天时,我们在活动室后面设计了一幅“你眼里的春天”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春天,自由绘画,有的幼儿画是小朋友在户外放风筝,有的画的是到广场滑滑梯,有的画的是老师和小朋友在柳树下面讲故事,还有画的是迎春花……孩子们之所以能画出各种各样的春天图画,是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不用老师去刻意指导,他们凭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丰富的想象就能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描绘出来;空中挂的,我们就用旧挂历纸剪了些柳树枝,又剪上几只小燕子放在柳枝上,好一幅栩栩如生的春回燕归图!

幼儿通过参与布置,对春天的特征有了非常深刻、全面的认识,再谈起春天时,他们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四、让大自然成为区角活动的资源库

为了使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区必须有多种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即要无毒、无害,又要体现自然特点、季节特点,要做到废物利用、丰富多样,向幼儿展示大自然最原始的美。

春天到来时,我们在计算角投放的卡片上大多画的是小花、小草、小鸟、燕子、风筝等,在做做玩玩角则放一些树叶、纸团(印小花用),绿色的蜡光纸(剪小草、树叶用),黑色的蜡光纸(剪小燕子用);在自然角,从山野里折来一些迎春花插在花瓶里,鱼缸里放上几条小鱼、石子、水草,结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一特征,我们找来玉米、花生种子种在几个小花盆里,让幼儿观察小豆豆种地下是如何发芽、钻泥巴的。通过观察,幼儿在学习诗歌《春天》时,就很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大自然是一个百宝箱,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很多很多,作物的种子、秸秆、皮、树叶、贝壳、鹅卵石、核、瓶盖、小木棒、包装纸、易拉罐、酸奶瓶、沙、石子等等,在投放时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投放,使幼儿在玩时能不自觉地与当时的季节、气候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第4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 古诗词 环保思想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悠久广裹的诗的国度里,古诗词的环境色彩多姿多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上风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情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景……古往今来,诗人们身临这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激发灵感,创作诗篇,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也写出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水土流失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历史。可是秦以前她并不黄,春秋、战国时期河水是澄清的,当时黄河的名字叫“河”或者“河水”。《诗经?魏风?伐檀》这样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

在其他诗篇中,也有描写河水可以照出风物的倒影等的诗句,可见,“黄河之水”当时还不是黄色的。

那么,河水是什么时候变黄的呢?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诗文记载河水不清了,郑国的子驷就引《逸周诗》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可见那时黄河水已相当浑浊了。汉朝中期治水名人张戎更是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没有人说过的现象。“黄河”之名也正是从此时见诸史书的。这之后对黄河之“黄”的描写也越来越多了,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可见一斑,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这些都说明唐朝时黄河含沙量有增无减。这之后又有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可见历史上的黄河水基本都是黄的。

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今,却成为一条悬河,危机着子孙的发展,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

二、沙尘暴

沙尘暴从来源上看,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当人类活动强烈,引起地表干旱及植被退化时,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几率。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尤其在以边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沙尘暴的真实体验。

《诗经?匪风》是有沙尘暴含义的最古老的诗作。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风之大,使得思夫之情更显情切!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描述了朔风扬沙的情景。这一阶段的诗歌中记述沙尘暴场景的非常多,如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王粲《杂诗》);“ 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陆机《苦寒行》);“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别董大》)等等,意思基本上都是说大风刮起后,沙尘飞扬,遮避天日。后来的诗歌进了一步,对沙尘暴带来的其他影响有更多的阐述,北朝的王褒的《饮马长城窟》写到“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垅坻月,耿耿雾中河。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写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元代的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写到“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田艺蘅 《塞下曲》:“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等,都说明沙尘或沙尘暴天气现象古来有之。

而今,上帝抛沙的那只手越来越快,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警惕。

三、动植物保护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传说,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的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瞥之长;不糜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当时人们还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将动植物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

辛弃疾在《西江月》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即把枝头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写出了了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同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始终是自然连环中的一个环节,挥刀滥伐林木,让山川,使生灵无栖身之处,最后祸患必落到人们自己身上,爱护他们吧!

四、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也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从 “二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滴,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

然而生态环境恶化。“枯藤老树古道西风”是生态萧条,一片肃然的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真实的描述了玉门关外春风不渡,环境恶劣的情形。《赤壁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记录了擅长火攻的葛诸亮多少次纵火造成的生态破坏。

呜呼,能不保护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历久弥珍,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诗经译注》 当代文学出版社

第5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一、延伸课本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多元化、立体化。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活动,积极拓展延伸课本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上四年级习作《鸟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电脑室上网,了解鸟的种类、各种鸟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生活的地区、繁殖方式及其种群分布等情况,并整理成文字资料。接着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某种鸟,比如喜鹊、布谷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拓展实践活动,深化学习内容

拓展,即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进行辐射。例如教完《云雀的心愿》一课,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还小河水清澈”、“马路小医生(整治小广告)”等活动,讲绿化知识,讲环保意识。在教学中我们意识到,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才干,从而有效深化学习内容。又如在《嫦娥奔月》这一课的学习后,我们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心中的神话故事》,其活动环节为:趣味引入――片段欣赏――角色再现――故事浏览――创作听评――作品推荐。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读了许多神话故事:《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哪吒闹海》……他们还挑选自己喜欢的神话角色,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讲故事,有的进行小品表演……自开展活动以来,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神话故事,而且培养了阅读兴趣。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再如学了《望月》这篇文章后,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以《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月”词,造“月”句,诵“月”文,讲“月”的故事。活动环环相扣,学生沉浸在对“月”的研究、诵读、积累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语文课。

三、挖掘地方特色,学习地域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蓝本,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语文底蕴,提高思想品位。我们的家乡――金坛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风景秀丽的茅山、历久弥香的金坛封缸酒、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著称的三星村遗址,还有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纪念馆等。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开展“尝一尝”、“看一看”和“品一品”等欣赏活动,并大量学习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及历史故事,让学生在为家乡自豪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四、体验自然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忽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载体,能够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我们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首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提出相关要求,如让学生把看到的景色拍摄下来,搜集描画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拍摄的或收集来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图片描绘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朗诵赞美大自然的儿歌。这些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另外,我们还借助“常州市小记者河滨小学站”的设立,经常开展一些外出体验、采风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语文教师在每天布置作业时总会加一条“感恩作业”,即为父母做一件事,进行体验……

五、走进社区街头,丰富情感体验

“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为此,我们开展了“话说金坛”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从而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弘扬创新精神。积淀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第7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意象;意境;风格;抒情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境、语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去欣赏唐诗。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是频频出现的,在唐诗中亦是如此,意境是抒情性作品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次,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的艺术境界。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他饿思念家乡,那又成就拿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就以一轮明月来喻指家乡,看到明月仿佛也就看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诗把“明月”作为意象,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且也衬托出诗人身处异地 孤独无依的伤感。

在唐诗中有一个很常见的意象就是“酒”,例如:王维的送别诗中经典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自己的友人即将离开,自己内心纵有万般不舍,却也留不住。于是诗人就借“酒”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和与友人之间的情深意长。在古代,“酒”作为意象,它所表达的意境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欣赏古诗时我们要根据整首诗来判定“酒”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

中国唐诗中还有很多意象,如“梧桐、浮云、鸳鸯”等。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诗人用“梧桐”一般来表达凄清的意境。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诗人借“浮云”来抒发孤独飘零的际遇。鸳鸯喻指恩爱的夫妻,借“鸳鸯”来表达和谐、欢乐的意境。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感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语言,辩明风格

中国古代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往往决定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因此在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抓住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诗歌语言,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也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是这种新奇的语言。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在唐代诗歌语言呈多样化发展。其主要有豪放、雄浑、清新、绚丽、悲慨、沉郁、自然等几种语言风格。

豪放:即是豪迈奔放,李白是豪放风格的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高远,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诗歌的特点。表现其风格的诗句主要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把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展现了出来,体现了作者豪放的创作风格,通过语言可以看出诗人豪迈、大气的人格魅力。

雄浑: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其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气势雄伟,浩瀚壮丽。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得上“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孤城,有奇塞,有酷热,有寒冷,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从他们雄浑的语言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风格,诗人所要表达的强烈感情。

清新: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是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体现作者明朗轻松的创作风格。

绚丽:绚丽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商隐的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赏析李商隐的诗时,一定要抓住他诗对仗工整,善用典,雍容典雅的特点。

冲淡:冲淡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自己的脉搏,他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用短短的二十个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自然,幽静深远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空灵”境界的追求。也可以看出诗人用字造句的功底很深。

悲慨:即是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睹人民灾难之重,深受命运坎坷之苦,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是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以悲慨享誉诗坛。“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通过语言艺术就把作者的悲愤之感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

沉郁:沉郁是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都是沉郁的力作。他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展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三、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在唐诗中,诗人用诗来表达思绪,但表达思绪的手法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在欣赏唐诗时一定要明确抒情手法。唐诗中的抒情手法有两种,即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手法。直接抒情即是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

第8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思想、经历的真实抒写,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但是,古诗的时代背景距今天是那么遥远,对于现代的成年人来说,要想对其做到深入细致的了解恐怕都有点难度,更何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这就更为困难。然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又太过苍白与机械。如果我们能以小故事的形式将作者与写诗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比如学习《七步诗》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在本诗中“豆子”就是作者曹植,“豆萁”就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煮豆燃豆萁”就是象征着兄弟相残,那么学生恐怕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都是一个母亲生下来的兄弟,为什么会相互残杀呢?”如此,学生就难免一头雾水,进而影响对诗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课前应先给学生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做宰相时,因为曹植从小比曹丕聪明伶俐,于是,曹操就特别喜爱曹植,而不太喜欢曹丕,而且也一直就想着立曹植为太子,以承继王位。但是,曹后,曹丕却做了皇帝,但他嫉妒弟弟曹植的聪明才智,且怕有朝一日曹植影响了他的王位,所以就想方设法要杀曹植,以免后患。但平白无故地杀了弟弟,又恐天下人笑话,所以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要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首诗,但在诗中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沉思,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这首流传古今、脍炙人口《七步诗》。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诗中的深刻含义,容易感受到这诗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悲愤与无奈,容易体会到这诗是作者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与呐喊。

二、用古诗的“美”阐释古诗的特点与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既写景又写意的诗,这些诗大多言简意丰,凝炼跳跃,“美”不胜收。它们的“美”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美。语美指的是在古诗中,常常运用一些诸如夸张、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进行灵动地再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这些诗句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让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2.形美。形美指的是形式美和形象美。比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三组诗句,两两一组,平仄相押,词性相对,形式工整,特别是诗句中的“兰芽”“沙路”“明月”“清风”“戏蝶”“娇莺”“惊鹊”“鸣蝉”等形象迷人,充分显示了形式和形象的美。3.意美。意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进而形成艺术境界的美。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在这样的诗中,往往会选取一些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者最有意义的场景,或者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怀,并以此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4.音美。音美指的是古诗中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都讲究押韵和节奏,从而显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能使人产生一种音乐的美感。正是古诗中的这些“美”,将古诗的特点和意义诠释得十分到位。

三、用多种形式引导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9篇:关于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草坪里小草有的还是枯黄的,而有的却在春雨的沐浴下顽皮地向上冒着绿绿的小脑袋,它伸了个懒腰,把身子挺了挺,探了探头,东望望、西瞧瞧,害怕自己出来晚了。春雨不停地在呐喊,并用足够的甘露做诱惑,小草把身子再往外伸了伸,尽情地喝着甘露。它看的更远了,看见同胞们一个个都欢呼雀跃地跳了出来,手拉着手,在春风的带领下欢快地唱歌跳舞,似乎在唱着一支春天的旋律曲。

走着走着,我闻到淡淡的花香味,抬头一看,花坛里迎春花开放了,黄黄的花瓣,一共有四片,好像张张灿烂的笑脸,迎接春姑娘的到来,又好像黄色的瀑布飞流直下。还有些保龄球形的红色花骨朵夹杂在中间,涨的快要爆炸,仿佛想让春风再吹一吹才从睡梦中醒来。还有些半睁眼睛的花骨朵,好像妈妈的手捧着小孩儿漂亮的脸蛋儿。中间一只最高的“花中之王”在春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真好像美猴王头上的长羽毛。我看看这朵花,又亲亲哪朵花,朵朵迎春花都朝我笑得合不拢嘴了!

再往前走,来到了小河边,婀娜多姿的柳树早已抽出了新的枝条,那种绿是一种特别的绿——不像夏天的那么深,也不像秋天那么黄,浅浅的、淡淡的。站在柳树下,伸手就可以触到它那柔软的枝条。它那叶子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嫩,不仔细看还以为没长叶子呢!摘下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品尝着那独特的味道。看那不规则的枝条又好似一簇簇盛开的绿色烟花,整个垂柳看上去还真像一个流星雨烟花啊!微风吹来柳条扭着它那细腰,跳着优雅的舞蹈,远看好像一堵“绿墙”,又像绵绵的绿色春雨。

春天是那么的绿,春光是那么的灿烂,春雨是那么的柔和,把河阳广场绘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我真的融入在这大自然的怀抱了。

关于春天踏青的作文、诗句

有关“春”的古诗欣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