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教育实践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实践与研究

第1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一、开展生存教育的做法

1、编印《生存教育三字经》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我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编印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

《生存教育三字经》包含:防溺水与自救、饮用水安全、用电安全、防火与逃生、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骑单车安全、行走及乘车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课间活动安全、参加集会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受伤自救、实验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防黄赌毒、地震逃生、防台风、防房屋倒塌、防泥石流、防雷电、防冰雹、防洪水、使用灭火器等总共30则,基本包含了涉及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生存教育三字经琅琅上口,通俗押韵,简短易记。

2、每天安全教育“5+1”

(1)、“5”即 每天课前5分钟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

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进行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手抄报比赛,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全校诵读、诵唱比赛。通过学校校训通平台,把《生存教育三字经》每周一则发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开展生存教育三字经知识竞赛,提高家长的生存意识。

(2)、“1”即 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并对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进行,把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铃声,且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

3、开设生存教育课。

每班每周固定开设了一节生存教育课,分生命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生存教育四个方面,每1-2节课上一个专题,分6个学期学完。从防火与逃生、防溺水与自救、防触电与自救、防煤气中毒与自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防蛇咬与自救、化解同学间矛盾、健康交往、挫折耐受力、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卑心理的克服等等方面,对民工子弟进行生存意识和自救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课注重实践性和普及性,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存教育课成了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和征文比赛。举行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食品卫生讲座。开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公开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等,学习生存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开展逃生演练。

每年开展两次固定逃生演练,分别是“5.12”防震逃生演练;“11.9”火灾逃生演练。平时,通过生存教育课,教学生掌握逃生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逃生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迅速、冷静、有序、安全地逃生。现在,只要49秒,我校全校学生就可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

6、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

针对民工家长生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校积极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存教育,通过校训通平台,每周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短信告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举行家长生存教育知识竞赛,提高民工家长的生存意识。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成效

第2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作者简介:杨先花(1981-),女,湖北荆州人,教育学硕士,《中南论坛》编辑部编辑。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中南论坛》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可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教育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应该把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育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行动研究指针对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其作用上已达成基本共识:第一,教育行动研究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行动研究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力求使教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二,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研究,使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三,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在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起到中介作用。学界关于教育行动研究的论述极多,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称实践者从事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为“行动”,称专业研究者、专家学者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索为“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并无有机联系。行动与研究的分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育研究领域,有许多研究者埋头于书斋闭门造车,缺乏对现实应有的关注。而实际工作者面对高深莫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又常感远水不解近渴,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却又不知路在何方。针对此,教育行动研究遂应用而生。实践证明,教育行动研究通过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努力,使教育理论主动寻找实践作为基础;实践也主动寻找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反思和批判理论,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质就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一种研究类型和活动。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既开放性地不断改进教学,又通过批判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吸纳能力。可见,教育行动研究正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顽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了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实践主体带着教学中的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走入教育行动研究,同时研究主体也要深入研究现场,以合作的态度和方式与实践主体一起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教育行动研究一方面特别强调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合作。这种合作互补了二者研究的不足,既克服了研究主体的研究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的不足,又克服了实践主体开展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另一方面着重强调问题的解决。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就成为了联结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桥梁,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创设了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三)教育行动研究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从研究的角度说,教育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是研究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研究并共同探讨面临的问题。从行动的角度看,教育行动研究又是“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过程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并以行动质量的提高与否作为检验研究效果的标准。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把实际的行动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又变成一个理智的行动过程,使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

(四)教育行动研究在“反思”中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

反思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它“促使实践主体通过研究活动改变原先的教育理论,提高认识和完善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时,研究具有把作为研究者的实践者从原先的认识框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这种‘解放’功能对教育实践的意义就是推进改革和促进完善。”\[1\]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实践主体要合理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根据反思过程所形成的判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行动。同时由于研究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理论品质倾向于批判性反思,因此他们理应帮助实践主体使之成为反思型的主体,让教育实践不断走向合理性。这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双向反思过程,为行动达到最佳效果提供了保证,促使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交互生成。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单纯地囿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胶合之中,没有跳出思维的框架,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研究。其实正是教育主体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我们应该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理论主体、教育决策主体、教育实施主体。理论主体重在从理论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形成具有一定解释力和指导性的陈述为其阶段性成果;实施主体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地实现;而决策主体则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统一和整合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如何使教育系统与其他的组织系统协调起来,如何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教育行动研究中,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各教育主体在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主体的思维定势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设置了屏障

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大多都认定自己的社会责任是研究和总结教育理论,通过研究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是共同的理想追求。他们大多把自己的研究对象指向现有理论,通过分析、比较、批判、重建等一系列思维加工来实现理论的推进,仅此而已。而教育实践主体最突出的思维缺陷是对个体实践中内在理论的忽视。教好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觉得这才是自己份内之事,一旦谈到要参加教育研究时,往往又认为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定位的划分,虽明确了不同岗位人员的不同工作职责,使各自的专业化程度有可能实现,但也设置了无形的屏障,隔离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教育实施主体作为行动研究者的尴尬

其表现为:1.自身素质的不足。教育行动研究对教育实施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理论专业化水平,深厚的写作功底,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等等。但是不少教育实施主体在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时间和能力上存在不足、观念上自设屏障,从而导致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没有“问题”的研究,没有“行动”的研究和没有成果的研究。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呼吁教育实施主体的参与与其自身素质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2.外部条件的不成熟。第一,评价机制问题。由于教育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围较小,而且是对特定对象的研究,研究的情境也无法作较精密的操作,再加上研究的目的只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信度”、“效度”来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二,研究的体制问题。一些教育决策主体并不重视或不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使之缺少必要的体制保障,如研究的机构、人员、物质、制度等保障机制并未落实。

(三)各教育主体之间难以展开交流对话

三大教育主体形成各自的理论共同体,参与到行动研究中去,但由于三大共同体在性质、特点、研究的成果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有时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各教育主体之间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对话交流产生一定困难。教育实施主体常把个人实践的改变寄托在他人提供的具体的、操作性理论指导上,而当教育理论主体的研究成果达不到直接应用的水平时,就会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教育理论主体又反过来指责教育实施主体未将其理论进行适当的运用。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也会将批判的矛头共同指向教育决策主体,指责其未制定出恰当的决策来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如何实现各教育主体的沟通交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既然本文将研究的视角集焦于教育主体,因此要使教育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要诉诸于教育主体行为的改变之上。

(一)沟通的前提:三大教育主体要认清并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主体性。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被研究对象,不再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研究成果的探讨者、开发者和实践者。再者,教育行动研究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自我反思”的权力还给教师以及其他所有的实践者,使他们能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始终以一个“反思实践者”的形象出现。可见,教育实施主体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是其主体地位凸显的突出表现,是教育行动研究之魂。第二,实践性。行动研究是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的。它关注的不是各学科分支中的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并回到实践中去的研究。第三,协同性。Somekh强调在行动研究情境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和谐互动所形成的组织文化与气氛的价值。\[2\]协同性就包括三大教育主体在各自形成的共同体之内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使知识或理论的建构更具有可信任性,并且更符合科学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并优化教育行为。总之,三大教育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才会更好地理解并更加重视教育行动研究,增强参与的自觉性。

(二)沟通的内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要增强自我意识

教育理论主体中的一部分要继续专心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工作,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深化、系统化、科学化。这类研究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个人学习性实践的拓展和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形成一种透视生动实践、形成理论结构框架的能力,学会用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同时,教育理论主体中的另一部分要走向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知,获得灵感。只有当教育理论主体在抛弃了他自我强加的鼓励,自我陶醉的无视实际以及自我放纵地寻求学术地位时,他才有可能实现最初的承诺: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距。\[3\]

教育实施主体一方面要加强理论修养,明确个人实践的改变是要通过个人认识,包括个人内在理论的改造来实现的,要用理论来武装自身的头脑,把理论转化成思想、智慧、精神。因此,教育实施主体要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意识,参加理论培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升其理论品质。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教育实施主体所有成员都应以持续的、无休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作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论。这样,教育行动研究就成为了教育实施主体通过不断的反思性批判显现、改造和优化实践理论的过程。

教育决策主体要协调好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两者交流的氛围,促进两者的互动,并建立新的制度来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体制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让教师树立教育科研观念,使教育行动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教育教学中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形成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良好氛围。第二,要求学校成立教育行动研究中心,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工作,构建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运作机制。第三,构建教育行动研究的保障体系,使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沟通的外在条件:三大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由于各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同,理解的方式和意义各异,因此迫切呼唤各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教育实施主体迫切需要教育理论主体的帮助,共同解决自己在教育情境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身的教育实践走向科学化、合理化。教育决策主体也需要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为决策的制定出谋划策,提出批评和建议,使决策更具合理性、正确性,更能深入人心。在教育行动研究中,教育理论主体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教育决策主体制定的决策,都需要被教育实施主体认同并接受,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实在的效力,实现教育的价值。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各教育主体彼此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理性、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其他教育主体的行为。各教育主体要努力维持开放、平等、自由的沟通情境,同时形成支持性、非评价性的氛围。这样各教育主体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成为负责的“当事者”。

教育行动研究确实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沟通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各教育主体主体性的发挥。如果三大教育主体囿于“前见”而无所作为,那就不可能沟通。当然,教育行动研究也并非能保持绝对意义上的“填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它只是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契机。要达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仍需要三大教育主体在实践中不倦求索。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7.

第3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关 键 词】三生教育;德育渗透;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05-03

一、概念界定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就是倡导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就是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生能力。

(一)研究现状

内地的生命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推行,21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如2005年上海市实施了《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6年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随后,黑龙江、长春等省市区各自下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2008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由此开端,出现了三生教育一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云南开展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了内容和方法,已经吸收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我大力支持三生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三生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必有重大的发展。

(二)研究价值

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推重内涵发展,鼓励特色发展,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而三生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学校德育的需要。

三生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以三生教育为基础,整合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三生教育和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让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三生教育的目标,所以三生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力保证。

党的十提出: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准则、宏伟的精神风尚是三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三生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意识相一致的。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可促使我们开发学科教学本身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教学,建设充满生命气息的人文学堂,构建学校人性学堂的优秀资源。

2. 通过研究,可促进我校文化的提炼与整体德育的转轨,切实转变学校德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大力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创生性。

3. 通过研究,可形成学校德育的本土化的实践模式,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借鉴和帮助,为丰实学校德育建设理论做出积极努力。

(二)研究内容

1. 研究以人为本,探索在三生教育下的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行模式。

2. 开设以德育为本的选修课程,研究校本课程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模式。

3. 选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凸显学校的本土特色,研究三生教育的校本资源。

4. 寻求充满对人的尊重和彰显人文品性的三生教育感动课的实践模式。

三、研究过程

开展“三个主题、三大专题、三种途径、三条策略、专题教育”的三生教育,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生命基点。三个主题是指在高一到高三年级段中分别实施以倾听生命的诉求、读懂生存的价值、践行生活的幸福为主题的三生教育,这三个主题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三大专题是指在每个年级段中都以“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才能活着”、“人怎样活出生命的意义”三条主脉贯穿整个三生教育过程,体现了三生教育的内涵;三种途径是指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校本课程开发、隐性课程深挖三种渠道来实施三生教育。每学期临近期末一个月为三生教育月,每周选修课中抽出一节课上三生教育感动课,课后感想作业评比,以多种渠道拓宽三生教育道路;开设常态的三生课,提升至最重要的必修课,制定有教学目标、内容、教法、教材的课程,有专任教师,让我校毕业的高中学生都成为有信仰和理想的四有社会公民,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成才发展,让我们的教师成为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学习型教师,让我们的领导具有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变革能力、人文品性的学校领导,让我们学校有办学理念、文化价值的学校,从而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生存发展点。三生教育感动课抽出一节课任命为“人艺”课,课程内容设置为音乐鉴赏与创作、美术鉴赏与创作、美学艺术、当代艺术、学科文化史、文化艺术与批判、语言与生活艺术、生活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包含音乐、美术、政治、语文、信息技术等专任老师和专家教授,贯穿三个年级,我们老师自己编教材,构建一套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形成几门精品校本课,拓宽艺术的人文性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我校德育实施的一大生活创新点。

(一)三个主题

(二)三种途径

1. 立足学科教学,渗透“三生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做到三生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

2. 开发校本课程,融入“三生教育”。每周3课时的三生教育课,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教育。通过设置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选修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开设心理辅导课、生命教育课、仪礼教育课、人生价值课、《音乐鉴赏与写作》等第二课堂;成立各科学习兴趣组的知识拓展课,成立书法兴趣组、书画兴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学校小型交响乐团等兴趣特长课。建设充盈生命气息的人文学堂,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本身的德育因素,形成学校人性课堂的优势资源,建立三生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体系。

3. 深挖隐性课程,推进“三生教育”。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计划地通过某种的环境氛围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教育元素。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深刻认识到隐性课程资源在实施“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两个月一次大型主题活动,如科技嘉年华月,已在区内、市外有一定的影响;每周一次小型主题活动,如纸飞机比赛周、心理健康周;成立《春草》文学社团、《四寸草》心理社团、《天文漫步》地理社团、《J青年》创业社团等等;通过看电影,听音乐,读书,写读书感想,讲故事、演讲比赛,唱青春之歌,画风景,表演话剧等等活动,形成有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开设形式多样的德育渗透活动,拓宽我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深化学校文化精神的提炼。

(三)三条策略

1. 学科研究策略。

①建立学科研究团,②创立生态科研团,③学科前沿讲座团。

2. 文化熏陶策略。

①建设班级文化,②打造校园文化,③凸显教师文化。

3. 生活引领策略。

①体验生命活动,②救灾捐款活动,③手拉手感恩活动。

(四)专题教育

三生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学生。三生教育中的人和教育: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相容,鼓励张扬个性,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孕育创新人才;和衷共济,即团结互助,同甘共苦,齐心合力,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新人;海纳百川,努力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拥抱先进教育理念,能顺应时展,培育现代人。建设“同事和敬、上下和畅、心境和悦、内外和顺”的和谐校园。

(五)三级培养目标

2009年,学校提出了营造“和而不同,刚柔并济”的学校精神,打造“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培养“有教养、肯吃苦、会合作”的新时代高中学生的发展新要求。学校始终站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基。我们以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和德育建设为保障,开展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主题活动。2011年,学校确立了“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发展战略。2012年,学校明确了学校五大特色建设目标:①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②创建“倾听-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同步成长;③践行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管理模式;④营造“和而不同、刚柔并济”的学校精神;⑤建立以天文、科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特色。2013年,学校确定“做诚实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的“行于天地,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办一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同行认可,学生向往”的学校,确认①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存)、②科技教育(天文社、科普协会等)、③体艺特色(篮球、美术等)、④课堂教学改革(倾听――对话式课堂)为学校课程特色。

参考文献:

[1]参见三生教育网:《情满香江――“云南教育香港行”掠影》http:///content.asp.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4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一、改革现有音乐教学论课程

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是高师学生成为专业的音乐教师阶段所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这也是其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探究,包括教师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该如何学习以及影响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和规律等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音乐专业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中小学教学的一般规律,明确教学的具体过程、内容、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另外,在新课标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教师彻底并且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因此,改革高师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革现有音乐教学论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转变教学观念、充实课程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为了完善课程结构,转变教学观念是改革高师音乐教育实习的基础和前提,这与“思想改革为先导”观点不谋而合。只有拥有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推动各方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需要重视音乐教学论课程的重要性,并要科学合理设计和规划该门课程的结构、教学进度、内容以及形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彻底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能力。而就具体的措施而言,可以增加课程开展的课时和学分,也可以多开展以该课程为学习内容的试讲、讨论和见习联系等,从而逐渐完善课程结构。

(二)充实课程内容。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的内容、观念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音乐课程的具体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乐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已成为初等高师音乐教育的必修科目;音乐课程价值得到提升,同时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其逐渐侧重课程创新性的作用;音乐课程的特征已经成为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且充分结合了情感价值目标;音乐课程内容除了基本的学习领域内容外,也增加了“创造”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等,这也预示着音乐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具体性和明确性等均会对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谈话法和欣赏法等等,但是实际应用的时候则主要采用讲授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合理的音乐教育实习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师音乐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比较晚,实际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也各有差异,同时实际运作过程中所用的而各种实习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却具有共同的特点,即:教育实习时间比较充裕、教育实习方式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实习内容丰富、功能多元化以及实习过程全程化等,并且实习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中小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在新课标下,音乐教师实习模式需要坚持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确保其理论知识从理论逐渐过渡到实践认识,而又归还于理论应用中,这也是教师职业构筑的关键。通过实习模式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实习生实际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逐步组向职业化、自主化,进而可以使他们从容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基于上述所述,我们需要建立有利于高师持久发展的教育模式,尤其是解决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实习安排难等重点问题,从而使各个音乐实习生可以尽快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来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从而实现由实习向音乐教师的转变。

三、完善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是影响音乐教育实习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有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对象在实习评价下按照预定的目标来前进,从而为实习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引导音乐教育实习生更好地开展实习教育;鉴定功能则是对评价对象的能力进行诊断和判定。通过搜集音乐教育实习生的各种信息来对其是否满足实习要求等资格进行鉴定;激励功能则是通过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激发音乐教育实习生内在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加他们工作的动力,使他们认真工作;而调控功能则是对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进行监控,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功能的反馈和服务等。因此,为了提高实习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需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习情况来完善音乐教育实习评价机制,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四、结语

第5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个人素质教育;校园影视

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个人素质教育是指学生个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通过改进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素质教育。而这种学习方式就被称为个人素质教育学习方式。我校是一所大专女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虽然有幼教、人文、艺术和英语专业,没有影视类专业,但学校会开设很多的选修课程,比如茶艺、剪纸、古筝、摄影、摄像、影视后期编辑等。对影视后期编辑这门课的选修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学校从2005年成立了校园电视台,角色包括主持、摄像、配音、影视后期编辑等,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包括影视类的技能大赛,在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校园影视制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校园影视制作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影视制作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从摄影摄像到后期处理,都需要很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哪角度拍摄、拍摄哪些场景、人物和背景如何构图、声音的获取和处理这些都需要大脑的积极活动,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应用,做出作品后不断的比较,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学生平时会上网观摩优秀作品,找到优点并借鉴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学习别人的作品来获得灵感,从而才能制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这些过程都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的途径。

2校园影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主动才能形成独立与创造性的思想,获取全面的认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推动个人发展。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素质教育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它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自学能力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影视制作是新近发展迅速的行业,其中有大量的软件硬件和技术不断更新,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如果只会老师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会完全赶不上发展进度。

3校园影视对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想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不是毕业了就完事了,不学习了。影视制作是一个曰新月异的领域,每天都有新的软件,更高级功能更强大的硬件,更逼真的声音效果,这些都迫使我们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

4校园影视对学生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领略这些艺术美,从而提高审美。影视制作时需要构图审美、颜色搭配审美、光影审美、角度审美、声音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全方位的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影视的审美能力,进而可以提高服装颜色搭配、房间布置、空间利用的能力。

二、影视制作实践

在实践方面主要有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参加各级各类影视类的技能大赛和比赛、参与教师微课程制作、校外影视制作。

1校园电视节目制作

校园电视节目内容涉及面广而且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栏目包括《重点关注》、《一周新闻》、《校园风采》等。

《重点关注》主要涉及当前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通过同学的视角进行解读,进行正面引导,激发爱国爱民之心,明晰身担的重任。《一周新闻》校园新闻是利用影视方式制作和传播的校园新近、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和事态的报道。主要播放上周发生在我校的大事趣事,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利用影视方式制作和传播的宣传学校办学特色;记录校园大型文体活动和其他重要活动,比如幼教之星、文秘月、童话剧展演、音诗画比赛等等。《校园风采》利用影视方式制作和传播的校园歌曲MTV和电视散文。校园歌曲包括校歌和其他适合中小学生演唱的歌曲,节目长度为3-5分钟;电视散文是根据师生的散文作品或其他名家名作拍摄的、艺术地将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融为一体的、长度为5-10分钟的电视节目。

2参加各级各类影视类的技能大赛和比赛

每年参加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选,参与项目包括校园新闻、校园专题、校园综艺、校园微电影、影视教学、校园主持人、校园栏目、综合类、校园影视教育实践与研究论文评选。每年参加职业学校影视后期制作中职、高职、教师的技能大赛,已取得不俗成绩。

3参与青年教师微课程制作

近年流行青年教师微课比赛,但不是每位青年教师都会摄像和后期制作,这样就给我校拥有这些技能的同学提供了发挥的平台,和青年教师密切合作,制作精良的作品参赛,既可以展示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又可以展示我校学生影视方面的实力。

4校外影视制作

承接校外一些简单的摄像和后期制作,将在学校所学内容应用到校外公司,这样更能考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一定的费用,产生经济效益,对于学生来说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三、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学生的作品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橱窗展示

每学年开设摄影课程都要求学生针对《我眼中最美的她一南京幼师女专》专题摄影,主要捕捉学校的美丽瞬间,关注学校的一砖一瓦,感受学校的美景,从而激发对学校深厚的感情。挑选优秀作品高品质大幅彩色打印,展示在橱窗里,标注上摄影者信息,让来来往往的师生都可以观赏交流,满足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2电子屏展示

图片制作成电子相册、学生制作的电视节目、学生的影视方面的优秀作品均可在学校电子屏上播放,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他们的才华。也可挑选精品在有领导或外校参观时播放,直观展示学生的实力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3网站展示

可将学生作品上传至我校主页,对外展示我校学生的风采,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发展情况、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可以上传到优酷、土豆等大型的视频网站,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给予点赞,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4微信和QQ展示

推出微信和QQ的公众平台,将学生优秀作品上传以供全校师生观赏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和制作的热情。

第6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意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跨界人才和创意人才日益重视。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幼儿美术技巧的培养,难以满足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中小学升学压力的增大,美术逐渐沦为副课,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难以得到培养。而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的空间日益变小,社会各界为保护与开发幼儿想象的能力,强烈要求进行创意教学。

一、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幼儿学习美术主要是临摹前人的绘画与书法,注重对绘画功底的训练,因此,幼儿的美术技巧通常能够得到培养与强化。然而,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通常将美术与其他学科分离开来,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文化素养的培养,造成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受到严重的限制。人们通常认为,幼儿临摹得越接近对象本身,就越能体现绘画功底,然而一味地临摹对象造成幼儿的美术学习枯燥无味,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研究

1.确定幼儿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意与跨界受到人们的欢迎。何谓跨界?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可以是跨文化,逾越两种或多种边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向创意与跨界方向发展,突破传统单一的绘画边界,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感知性与创造性,在探索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实现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日益提升。

2.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

幼儿在早期绘画的过程中,通常会依据自身的意欲与情感进行想象与发挥。教师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与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给予幼儿太多的限制与约束。营造一个自由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与感知美的存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对画材、造型、色彩等进行严格规定,而是鼓励幼儿随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画,从而不断激发幼儿的灵感,使其拥有更多的独特的构思与创造。

3.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组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集体互助创作或户外写生等,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此外,美术活动不应只是停留在对前人绘画的临摹上,而是让幼儿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兴趣,大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从而不断发现自我。

为了实现幼儿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可以提供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如可以利用木棒、贝壳、小汽车、废弃卡纸等有趣的物品作为印刷图案。通过各种形状、色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方式或组合进行绘画。

三、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实践

1.利用瓶盖、纸板进行印画

瓶盖与纸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幼儿利用瓶盖与纸板进行作画,在印画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并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利用瓶盖进行印画的过程中,首先在瓶盖表面涂一层颜料,之后将瓶盖的颜料印到纸上,幼儿可根据自身的想法,印出如乌云、花朵、青蛙等各种图案。对颜料厚薄的控制和印画过程中的轻按与重按,从而造成不同的印画效果。幼儿在印画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绘画,使画面元素更加丰富。纸板主要是利用瓦韧纸,将纸板折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状,在纸板一侧涂上颜料,再将涂有颜料的一侧印到纸上,印出如雪花、树木、风车等多种图案,幼儿通过将纸板折成不同的形状,从而能够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2.利用手作画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利用手势造型的影子,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如拇指相连、双手张开是鸟儿的形状。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双手创造出各种轮廓,再加上绘画与上色,形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有时同样的轮廓,经过幼儿的想象,可以画成不同的动物,如同样是五指张开的形状,部分幼儿可以描绘成孔雀开屏,而部分幼儿则会把五指想象成大象的鼻子与四条腿。除手势之外,幼儿还可以利用手指作画,描绘出各种不同的人脸或者动物的形状,幼儿的想象力在利用手作画的过程中得到发挥。

在幼儿早期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创意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通过确定幼儿的美术教育方向,营造自由的精神环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实现幼儿早期创意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利用瓶盖、纸板、手等工具进行作画,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幼儿创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洪艳.创意美术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4,4(2):253-254.

第7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一、专业调查与专业论证

1、主动到上海、广东、云南、四川、北京、湖南10多所兄弟旅游院校和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张家界等地10多家旅游企业取经学习,调查交流,逐步明确办出专业特色的思路。

2、邀请广州白天鹅、长沙华天、通程、佳程等高星级酒店经理,湖南国旅、长沙中青旅等著名旅行社经理,张家界、吉首、凤凰等旅游景区经理,省旅游局领导来我系指导办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的思路。

3、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状况,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4、主办全国性旅游学术会议,利用学术会议与全国兄弟旅游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交流专业特色办学思路。

5、参加全国性、全省性学术会议(如全国旅游教育高峰会,全国旅游教育研讨会,全国旅游品牌论坛,全国旅游交易会等)多途径学习和了解兄弟院校办学经验。

二、确定“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应用”的原则,我们确定了“理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三个面向”、“三个转变”和“四个优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近三年来,我们围绕“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讨和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全方位、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1、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的稳定性与动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理论――应用型”教学规律的探讨,以“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气氛。高等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要求知识传授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旅游工作实际,切实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理论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学生讲台展示法、专题研究法、模拟法、发展式教学法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10多门专业课采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法等),开展探索性的自主教学活动(如英语教学实施分级教学,强化口语训练,打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平台,着力为学生创造超越自己、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发展机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构筑既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特点,又体现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和超前性、先进性、开放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尽可能地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以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重点课程或必备知识为基准,纵横扩展,合理集聚,设计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逐步提高”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

4、实施“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营造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要讲深讲透最基础的理论,及时传授给学生最前沿的理论、最新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介绍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实习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必须抓住实践内容和实践方法两条主线,分层次,分步骤,由浅入深,不断提升,形成一个“基本实践――实际经历――综合训练”的实践链。校外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到知名饭店进行,时间为半年 (含寒暑假)。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早接触和了解自己毕业后将要工作的环境,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专业特色形成的关键。办出高等旅游教育特色,需要具有乐业、精业、敬业的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双重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新颖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教师分期分批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素质。同时,从旅游企业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担任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共同培养人才。

6、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按教学计划定期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

这期间企业派出有经验的基础管理人员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成型”塑造。我系利用这个时间把专业教师派到实习基地参加挂职锻炼,并承担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真刀实枪”的酒店“演习”,学生在“真实环境”下曝光,不但可以创造性地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增长才干,而且可以熟悉自己今后工作的岗位和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社会实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书本之外的大干世界,用自己的双眼纵观改革开放的巨浪大潮,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政治上的成熟,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可以使学生政治、业务、文化和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的、系统的锻炼和培养,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综合教育方法。

7、建设能体现“理论――应用型”培养目标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专业特色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制订了教材建设规划,坚持选用优秀教材与自编特色教材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专业教材的优化工程。

8、建设特色鲜明的系列实验室,确保技能性课程的有效训练。

三、从理论上较深刻地认识了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

第8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教学;高职院校

在高等教育逐渐由“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的大背景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多,毕业大学生也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在高职院校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以就业为导向,展开了就业教育教学。不过在就业教学中,存在着重视针对高职生展开就业方向把握和政策教育的教学,而忽略了针对高职生价值观、就业观和职业观的教学,即忽略了就业的思政教育,这不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将思政教育嵌入到就业教育教学中势在必行。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就业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1.不重视在就业教育教学中实行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定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按需办校的背景下开办的高职,其教育工作者将大多数经历都投入到培养学生技能和知识上,主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没有意识到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思政教育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出现了思政教育的空白区[1]。在相关调查中得出,很多高职学校中都特别重视就业政策、信息、求职技巧等相关就业指导内容的讲述,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替代思政教育,却忽略了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和情势时,思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重视思政教育很难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这也就导致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不高,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就业。

2.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展开就业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被调查的22所高职院校中,其中的专兼职就业教育教师47人中,只有27.6%的人是思政教育、管理学或者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老师,而美国只高校院长一职就有43%的人是取得了教育科学博士学位。相对比来说,从事就业教学思政教育的教师高学历人员显著的要比其他相关教师队伍要低。第二,没有较强的职业意识,教师队伍波动性较大。在访谈就业教学老师时得知,有很多相关老师有换职业的念头,这以兼职性的思政辅导员为最。在相关教师中只有64.3%的人认为自己能够恪守职责、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高职毕业生对自身认识和定位不准

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众客体,在了解生存性条件时,不但要对教育、职业、成才等问题予以掌握,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详细地了解自身状况,对自身就业进行准确的定位[2]。然而很多高职生的就业观并不完全正确,不能够依据当下社会情况来认清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往往不切合实际。很多高职生不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社会对其没有较高的评价,社会要给他们提供的就业职位也较少,然而他们在面试中仍将自己定位到好工资福利、条件优渥的岗位上去,因此也就无法顺利就业。有部分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并没有比本科生差多少,只是早毕业一年而已,所以将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放在同等的水平上,不愿意付出努力。

二、加强高职就业教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重视度提升,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领导在重视程度上发挥主导作用。想要开展持续的就业教育教学,必须由管理者即院长牵头,将学校、系部、专业等就业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出来,并且教学部、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专业课程研发部等部门相互连接,处理好就业教育教学、培养计划、发展规划等有关工作的关系。第二,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充分将各领导、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工作者、员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基于就业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思政教育其客体和主体均是师生,因此只有师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才能够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实现“统一”“全员”性作战。在就业教育教学中嵌入思政教育不只是领导、管理、辅导员的工作,更与广大师生有着重大关系。

2.打造高素质的教育团队

第一,展开师资结构的优化。就业教育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主体是相关专业老师,因此在构建专业教师时,应当对学历、知识、年龄、职称等结构架构给予重视。年龄要呈现出梯队式的结构发展形势;知识结构上要求尽量涉及到所有专业课程;应当优化职称和学历结构,逐渐地使专业老师职称和学历逐渐提升。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就业教育教学思政教育的需求也逐渐地扩大,面临当前这一形势,高职中从事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老师已经无法满足该教学思政教育的需要,因此聘任教师担任该教学任务已经成为历史所趋。基于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兼职老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在读研究生;在其他学校任职的老师或者高校退休教授;研究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者。兼职老师由于来自各行各业,其条件各不相同。这时就应当将约束机制构建起来并尽快完善,监管兼职老师的力度加强,做到以聘请和解聘的需求做出相关工作调整,使兼职老师的竞争上岗机制逐渐健全,实施汰劣留良制度,在竞争中优化兼职师资队伍的配置[3]。第二,科学管理。在管理专职和兼职的相关教师队伍上,应当要严苛地构建起培育、筛选和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加强专职和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使其紧密协作互补优势。新聘请的兼职教师,尤其是在企业中的技术员或者科研院所的专家,他们不但实践经验丰富,同时拥有的专业理论也十分深厚。不过唯一的缺点是高职学校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为了坚持聘为所用原则,这时学校应当将专职师资队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在展开就业教育教学的思政教育课时效果显著。同时,专职人员在与兼职老师进行协作时,能够学到很多在教材上找不到的知识以及处理实际难题的办法。兼职和专职的教师相比较,后者在就业教育教学中的任务、责任比前者要大得多,所以专职教师在各个方面均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针对教育对象展开阶段性教育

高职三年中是学生从成长到成熟,一直再过渡到成才的这一个过程,所以在高职中展开基于思政教育的就业教育教学,有非常显著的递进性、层次性和过程性。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特点、形成品德的规则和高职教育特点为依据,分解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达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螺旋上升、逐渐提高的教学成效。高职一年级是成长时期,是高中到高职转变适应高职生活的时期,这一年级是以适应性和入学教育、基本党团知识教育和专业理念和学生教育等为重点。第一,以系部、院部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高职第一课“军训”、生存之本“劳动”、公民义务“守法”等专题活动。以社会倡导和占主导作用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为依据,采取熏陶、启示、塑造和感性等形式使学生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规范和指导。第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公益和学生活动,课外的生活更多彩多姿,使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公德心得到培育,强化社会责任感。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节、体育竞赛、诗词朗诵、智力竞赛等一连串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课外文化时,心情得到放松,在交流中促进了解,团队理念增强。高职二年级,这是高职学生成熟时期。进入大二预示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政教育进入最重要时期,该时期主要是从学习目标、学风教育和实践训练出发,强化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党团知识教育,使学生的此类素质逐渐提升。这一时期主要是开展“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从业根本”职业道德、勇于实践“深入一线”、“立身之本”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思政内容作为丰富头脑的武器,同时使其成为自身行动的指南针,在就业教学中,把学生的勇于探索、坚守信用的精神培育出来。在就业教育中将“诚信”作为着力点,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进行诚信教育。另外,要与专业的实际相结合,使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得到强化,邀请企业的高素质人才来开展讲座,激发学生热爱自身所学专业的积极性。大三年级是高职的成才时期,这时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向成熟发展。进入大三年级主要是以创业教育和就业观为重点教育内容,其主题有“观念转化,准确择业”“革新理念,主动创业”“树立远大志向,树立终身学习观”等。使职业道德得到培养,将奋发图强、兢兢业业、团结合作的理念树立起来,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创设有利条件。另外还要以各类的形势和国情教育为依据,使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高职学生开展就业教育教学时嵌入思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在就业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加大规范力度,同时需要领导以及全体师生的互相配合,使他们均能重视思政教育在就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参考以上三点意见,希望能为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作者:栾辉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冉思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22—24.

第9篇:教育实践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药学;职业道德;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36-02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1]。医生必须遵循医德,药师(药学工作者)必须遵循“药德”。“药德”就是药学职业道德,是药学工作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也是药学工作者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2,3,4]。具体而言“药德”就是在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药学领域活动和实践中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评价药学领域内所有人员的个人行为和思想品质的基本道德标准,也是药学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药德”教育的重要性

药学事业是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业,药学事业的特殊性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而且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观念,对工作对事业要极端负责,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和患者的关系,保证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我校开设药学专业二十多年,主要面向珠三角地区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药品生产、检验、营销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及珠三角地区的制药企业、连锁药店和医疗机构。在二十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药德”和“药技”的有机结合,德技并重,德技兼修,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药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更重视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养成。

二、“药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药德”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检验、流通、应用、监管各个环节,结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药学学生的“药德”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药品生产环节的“药德”

生产出质量符合既定标准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质量所需要的药品是对药品生产人员基本的道德要求。为确保药品质量,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学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认真、自觉、严格地用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条款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过程和自身的行为,这既是法规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道德要求[5,6]。

(二)药品营销环节的“药德”

在药品销售环节中,药学工作者应严格遵守药品经营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现行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来约束和要求自己。为了确保药品采购、分装、销售中的质量,首先要从药品购进的源头把关,在药品的招标采购中,坚持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以保证采购药品的质量。在药品零售环节,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将维护患者生命和公众健康作为最高道德行为准则。在药品价格方面,要讲究信誉,严格执行药品价格的有关规定。

(三)药品检验环节的“药德”

药品属于高技术产品,成分复杂,检验难度较大,药品检验人员在质量检验时,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质量规定的标准检验。同时,必须保证药品质量达到和符合最优标准。必要时,要深入到生产、经营、使用第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摸清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和问题,保证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修订药品标准工作中,应深入了解药品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对药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应严格控制,对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大、不宜生产使用的品种,及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停止生产、停止销售和使用的建议。

(四)药学服务环节的“药德”

药学服务是药品周期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还是在药品零售企业从事药学服务的人员,都必须从维护患者生命健康、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的高度,重视药学服务工作,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药物,主动、耐心、认真、细致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和长期用药。切忌麻痹大意、敷衍塞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的疗效,保证药物的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三、“药德”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药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药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关键时机,积极开展“药德”渗透

一是入学教育,通过参观企业、医院,让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特点,了解药学专业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在整个专业教育中渗透“药德”;二是军事训练,在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期间,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和管理,强化纪律和规范意识,为“药德”学习和教育奠定基础;三是社会实践,通过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医院、敬老院和药店等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增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四是志愿服务,通过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药学工作者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专业教育,初步引入“药德”教育

在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注意引入“药德”的基本理念,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做报告,通过往届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教育,通过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献身专业。一是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产生职业自豪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的同时,引入“药德”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药德”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三)校内教学,全面融入“药德”教育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应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融入专业理论教学方面,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和有利时机,适时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启发和熏陶。例如,在讲药品概念时强调药品的特殊性,结合近几年发生的严重用药事故,讲解药品质量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具有药品质量意识和药品安全意识;在学习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让学生树立法定药品标准的观念,意识到为了保证药品质量,国家必须制订统一的、强制的药品质量标准。使学生建立明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学法、知法、护法、守法。在学习药品生产技术时,引用药品安全事故案例,强调GMP和严格履行药品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明确遵守规范规程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要求。

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要注意从实践教学环境熏陶、制度规范、工作体验、监督考核等环节入手,提高“药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要建设真实性、生产性的实践场所和环境,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重和突出药学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二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用制度规范思想和工作,提高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三是注重实际工作的学习和锻炼,通过实际工作对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和警示学生。四是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适时监督考核,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反馈纠正。特别是对涉及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的正负激励和纠正,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是非观念。

(四)校外实践,不断强化“药德”教育

经过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在实习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实习单位的严格要求,学生的职业道德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内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例如学生在药品生产车间实习,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规范操作和安全问题,学生必须严格按照GMP要求和岗位操作规范,完成生产过程。否则,很可能造成返工或者废料,甚至召回等问题。学生在药店实习,每天进行药品的入库、保存、盘点、陈列,指导不同特点的顾客合理用药,学生要严格按照现行GSP的要求,进行规范的进、存、销等工作。

(五)导师负责,实施个性化“药德”培养

我们采用“专业导师管理制度”,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了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理解专业,规划学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校外实习期间均有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解决他们思想和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针对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与伦理、道德、“药德”有关的问题,导师能及时开展个性化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了“药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易,邱吉.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建梅向敏.西方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药学教育,2009,(25):12.

[3]邓昌大,肖学文.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5),58.

[4]于美亚.国外药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