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第1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联想体系;梦的解析;副产品;弗洛伊德1前言

自由联想法,每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其都爱不释手。它在精神分析学发展史中占有绝对的地位,是一条进入人的无意识精神层面的途径。自由联想法:固有的精神分析技法只有一个,弗洛伊德年轻时曾使用催眠术探讨过患者的无意识,但由于某些原因放弃了催眠术,转而使用自由联想法(李武石,2009)。遗憾的是,精神分析学家只是知道自由联想法的使用,而它的工作机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重视。

梦的解析(Sigmund Freud,1900)诞生于一百多年前,其释梦理论作为弗式精神分析的本质影响了人类一百多年。所谓梦的解析,是指精神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技术。它是从分析梦的内容来了解和收集潜在的或被伪装起来的动机、象征性意义或象征性表象的证据(弗洛伊德,2008)。

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是处于无意识的自由联想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并不受到人们大脑的控制,也使得人们毫无意识去觉察到它们的存在,但联想的思维模式却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在这里提出来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联想机理

2.1 联想的记忆结构。 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人的联想的思维过程有时候和人所做的梦的内容极为相似。“我们晚上所做的梦类似于白日梦或幻想”(Sigmund Freud,2007),弗洛伊德一百年前在《论艺术与文学》中已经觉察到了两者的相似性。但联想过程又不同于做梦,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联想出现的内容与睡眠状态下做梦梦到的内容又不一样,而最大的不同处是:人们似乎可以控制自己的联想,让联想出现的内容随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但人们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梦,不能控制梦中自己的行为及梦中所要出现的梦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些误区。联想属于人们思维过程的一部分,人们在进行思考问题过程中,常常会伴有联想产生。实际上联想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使得联想具有目的性,具有使用的意义;而联想使得思维具有多样性,具有扩展的意义。缺乏思维的联想是没有意义的,常用“胡思乱想”、“走神”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情况下联想出现的内容是毫无逻辑且没有意义的,这一点与人们所做的梦很相似,现代科学上给予梦定义的特点就是逻辑混乱,缺乏实际意义(彭聃龄,2004)。所以两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成分。

联想之所以存在和运行,是因为有了记忆的存在和产生。我们对一种物体或者一件事情进行联想同时再做记录就会发现,联想出现的内容总是与物体或者事情的属性是相关或者相近的,例如我们可以从乔布斯联想到牛顿,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苹果”这个相关的物质;我们也可以从牛顿再联想到万有引力,联想到宇宙天体,这也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人的大脑客观存在的储存记忆模式造成的,大脑喜欢把相关的记忆和相似的记忆储存在一起,或者说是由于大脑中记忆系统的固有生理结构使得它有这样的一种存储性质。

2.2 联想的运行机理。 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经常会发生的无意识联想,例如我们在走路、看书、吃饭、学习、听音乐、与人交谈等等的过程中都会伴有自由联想或无意识联想产生,这种联想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不时创造出幻想,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事实,由此它的重要性也没有被充分理解到”(Sigmund Freud,2001)。那时的弗洛伊德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幻想在生活普遍的存在。

广泛的说,任何神经网络都可以称为记忆。经验会导致网络结构发生变化,联结分布和联结强度就是经验的记录。神经网络对处理过的模式会有“记忆”,因而可以更为轻松地处理和再现某些模式(Douwe Draaisma,2009)。

所以当人进行无限制无目的的自由联想时,由于客观的记忆模式使得人们产生了联想这一种现象:我们的记忆系统就像一张网一样,自由联想或无意识联想的运行就像是有一条电流在网上流动一样,当电流流过记忆系统时潜意识中的记忆就会被激活,由此包含感觉信息的记忆细胞给大脑传递了感觉信息,使得人们觉察到了自己在联想。并且较新的和较深刻的记忆部分对联想电流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这使得自由联想出现的内容正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印象深刻的事情。当联想电流流过记忆的网状结构时,同时会被人们所觉察到,但这种觉察是短暂的,我们常常会想不起来自己是由什么开始联想的,只是对当前的联想出现的内容或脑海中的场景有短暂性的觉察,我们只能感觉到大脑产生的内容与场景,对于联想过的记忆痕迹很容易消失,正是由于这样的过程使得我们很容易忘记联想过的事情,也使得我们很难发现“自己在联想”,所以无意识联想像灵感一样一触即逝。如果对梦有深入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无意识联想与梦有着三个相同的特点(Sigmund Freud,2008):我们不知道做梦是从什么开始的;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所做的梦;我们在梦中很难发现或者几乎不能发现“自己在做梦”。

人们总是很难找出联想或者做梦是怎么开始的,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开始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于它发生的过程不容易被觉察到,无意识联想的思维过程在不知不觉就发生了。联想电流的产生肯定是有原因的,这里就存在一个定义——刺激点。每个联想都会有一个起源点,也就是使联想运行的刺激点。刺激点包括物质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刺激,物质上的刺激点往往源于外界,精神上的刺激点往往源于体内。我们可以在外界毫无干扰的情况下产生联想,这就是内在刺激点的体现,由于人的精神层面产生了刺激点导致人们产生联想。联想的刺激点与梦的来源很相似,梦的来源也被弗洛伊德分为外界刺激和内在刺激(见梦的解析,梦的刺激)。所以联想过程可能是这样发生的:由于一个物质或精神刺激点的存在,产生了联想电流,当电流流过大脑的记忆时,我们的主观意识能觉察到这些被激发的记忆,从而使我们感觉到了自己在联想,这里强调的是,联想是一个“被发生”的过程。

人的这种自由联想思维模式是受自然环境控制的,而不是受自由意志控制的,只是人的主观意识感受到自己思维的自由性,一切皆是由“感觉”这个词语引起的错觉。这就如同在人们的梦境里,似乎是人们自己在梦中控制着行为,但实际上是大脑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刺激作用下造成的,而人的行为与意识只是对潜意识呈现出来的环境做出一种条件反应。

以上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去讲述联想的过程,若再把联想的过程细分后,则会对联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3 释梦理论

3.1 梦的结构框架。 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大多数梦的背后都是有逻辑的,在任何表面繁杂的梦象中都能解析出一条逻辑,这条逻辑就是做梦的一个结构框架,梦是按照这个结构框架进行下去的,并且这条逻辑说明了梦象为什么会在梦中毫无逻辑的出现以及梦为什么会毫无逻辑的进行下去(Sigmund Freud,1900)。在这里笔者需要建立起一种梦的结构,让人们更清楚的了解梦。人类的梦被弗洛伊德分为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梦的显意是梦象的组成,也就是我们做梦所梦到的内容,常简称为梦内容;梦的隐意是梦隐藏起来的精神结构,由梦元素组成,也就是我们通过梦的解析解读出来的逻辑,精神结构决定了梦到的内容,梦的隐意称为“梦念”或者“梦思(见梦的解析)”。下面的图示可以使人更清楚的了解梦的结构。

梦象可以与梦元素一一对应,若干的梦象就组成了梦内容,梦内容是梦念的表达,梦象是梦元素的表达,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弗洛伊德经历多年研究最终发现了梦有这样的规律。他将这种梦的转换称为梦工作(见梦的解析,梦的工作)。梦元素是构成梦念的基本单元,无数的梦元素就组成了一条梦念。梦象是我们在梦中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景象,无数的梦象就组成了一场梦。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的实质就是把每个梦象破译成梦元素,把梦元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把梦内容破译成梦念了,这个过程称为梦的解析。

3.2 梦元素的跳跃性与表达性。 当今时代的许多人对梦的解析过程已经很熟悉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经常忽略了梦的内容中会有跳跃的梦象出现。但我们在回忆梦的时候常常忽略这些跳跃。在梦境里,常常会从一个梦象跳跃到另一个梦象,两个梦象之间的事情没有发生,这种梦象的跳跃性是梦杂乱无序的根本原因。随机性是两个梦元素之间跳跃的特点,梦元素在做梦状态下的出现是随机的,这种特性是由于大脑的记忆结构引起的,而这种现象可能是联想电流在记忆网上随机流动造成的。随机性的跳跃范围不会超越梦念的结构框架,也就是说,随机性产生的梦元素都是与某一个梦念有关的。一旦梦元素跳跃出原有梦念的范围,也标志着梦者进入了下一场梦了。

记忆的结构是将相关相似的记忆存放在一起,梦元素的随机性虽然跳跃方向无法确定,但是前后两个梦元素之间一定能找到跳跃的原因与联系——它们是相关或相近的。由于梦元素有某种限制性的跳跃,就像是联想电流流过记忆结构,使杂乱无序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一样,当记忆被联想电流激活,同时梦元素就会表达成梦象,使人体验了做梦。而且正是记忆的杂乱排列让梦内容变得繁杂无序,但又让梦象与梦象之间有着跳跃式的联系,这种联系恰好给了梦的解析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得梦在被解析以后变得有意义。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医生Wilder Graves Penfield在用电刺激法研究颞叶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使病人产生一些有关童年的回忆(彭聃龄,2004)。这可以说明,人的记忆在人为产生微弱的电流刺激下被激活,可以使人产生了像梦象一样的视觉效果。弗洛伊德在宏观上讲,“人们可以区分出梦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首先是白天残留的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控制睡眠状态的各种条件,其次是完全潜意识中的梦工作,第三,梦材料向直觉领域的复归,在这个过程中梦变成了意识”(Sigmund Freud,2001)。由此,可以猜测梦在微观上的形成:梦的形成可能是联想电流在记忆结构上流过时产生的副产品,电流流过记忆的每一部分都变为梦元素,当梦元素受到联想电流激发时,就会在大脑中转变成梦象,若干的梦象就组成了梦内容,人在睡眠状态下就体验了梦。这与联想现象的产生很相似。

4 联想体系

“我不能略去幻想与梦的关系。我们晚上的梦不过是类似于此的幻想。通过梦的解析,我们可以证实这一点”(Sigmund Freud,1900)。弗洛伊德曾这样讲述幻想与梦的关系,说明他在那时已经觉得人们的幻想与做梦极为相似了。联想,当被赋予某种目的或者情绪化后就会被称为幻想或者白日梦。

4.1 联想与做梦在结构上的相似。 基于前面所述的梦念与梦内容的转化过程,在此提出一种假说:梦是一种副产品。梦是由一个刺激点引发记忆网上的联想电流产生梦象过程中出现感觉效果的副产品。人们在梦中大多是以视觉记忆来体验梦的,其他的感官效果也是少量存在的,且所做的梦只能通过回忆的方式来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把自己在梦中看到的以及感觉到的内容称为自己的梦,这些内容只是我们在产生联想或者产生梦念过程中附带的副产品。可以说大脑在连接梦元素时,我们就开始做梦了,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认识两者的关系:

可以认为联念就是梦念,联想内容就是梦内容,但两者由于处于人的不同状态下,不能认为是完全一样的概念,人在清醒状态向睡眠状态下过渡,联想的隐意就转化成了梦的隐意。当把联想过程细分成联念和联想内容时,人们就会对联想的认识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进行联想时,脑海中产生对应的场景和景象组成起来就是联想内容,这与梦内容的形成是一样的。

4.2 联想与做梦的状态。 在这里仍会有人疑惑,仍然不能理解做梦与联想的等同,我们要继续进行一种认识上的洗革。造成我们不能对联想与做梦等同的最大障碍是:我们没有搞清楚人在清醒状态下与睡眠状态下产生联念和梦念的区别。人在睡眠状态下,与清醒状态下最大的差别就是大脑的大部分系统处于停止工作状态,人们主要失去了主观意识,不能感知到联想产生的过程,而只能感知到联想内容或者是梦内容的存在(感觉到自己做过梦),也就是说,睡眠状态下,人们不能感受到自己在联想,而只能感受到联想出现在脑海中的景象,即不能感受到联想的发生。反之,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联想产生的过程,大脑能感知到联想的发生,但却忽略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景象。如果我们仔细回忆自己的每一个联想过程,必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每个联想都有伴有脑海中的景象产生,而我们忽略了大量的脑海中产生的景象,这些景象竟然是杂乱无序的。

内部语言,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当我们在头脑中考虑某种行动计划或希望调节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就使用这种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彭聃龄,2004)。在联想体系中,人们时常处于联想并伴有大量内部语言产生,而我们却只注意到了内部语言的发生过程,忽略了同时性在脑海中产生的视觉效果。举个例子,假如某人想要出一本自己的专著,担心出版商对于自己的不信任,在与出版商交谈之前就会进想意识中,产生一些内部语言来设想自己会说服出版商,比如会对出版商说“我的书籍会有很多人欣赏”、“会很畅销的”等这些内部语言,这些内部语言的产生可以视为白日梦。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在他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谈话的背景:自己与出版商在一间办公室里谈话,他会假设一个陌生人当作出版商。这个背景就是联想出现的内容,但是人们常常把内部语言与视觉效果混为一谈的称为联想,这种混淆使得人们忽略了脑海中景象的存在,从而限制了联想内容的研究,我们务必要将两者分开研究。“梦中所产生的意象,比清醒时的概念和经验要来得生动和逼真。其中一个理由是:在梦中这类概念可以表达潜意识的含义。而在我们意识思考中,压抑自己的理性化的内部语言界限里——这种内部语言显得没有过于富有色彩,因为我们除去了大部分的心灵上的联想”(Carl G. Jung,2004)。从荣格对梦的意象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把梦象与现实中意识的思考做对比,想要表达梦象的体验过程强于意识上的思考带给我们的体验,而他给出的原因是现实中理性的压抑迫使我们放弃心灵上的继续联想,反之认为,如果我们放弃逻辑化的理性控制,梦所产生的意象将与清醒时的意象趋于相近,这就是自由联想式的思维模式。

5 小结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联想与做梦之间的相似点:

5.1两者都是由某个刺激点开始工作的,无论是外界刺激还是内在刺激,都可以引起联想系统的运行。做梦的开端往往是突然出现的,正是某个内在刺激点的表现,可以说做梦多是由内在刺激点引发,联想多是由外界刺激点引发。

5.2两者都可以由新的刺激点引起原本进行的联想或做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增添上去的。比如在做梦过程中,由于外界刺激产生脚冷,则会在梦中原有的梦象中添加‘脚冷’这一梦元素;在联想过程中,更会有很多的新的内在刺激改变原来的联想电流的方向。

5.3联想与做梦的过程都不容易被大脑觉察到,两者的过程就像用刀片在水面上划过一样,容易消失,并且也不容易觉察到自己正在联想或者做梦,当主意识有觉察时,联想和做梦的过程就会中断。

5.4联想与做梦都是表现出人们最近和最新所经历的事情,无论是联念或梦念,还是联想内容或者梦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最近获取的记忆有关。

5.5联想是联念表达出联想内容,做梦时梦念表达出梦的内容,两者具有相同的模式。由于在清醒状态下主意识(主观意识)对联想系统的干预程度导致了联想内容的逻辑化,干预程度越高则联想内容越符合逻辑,反义,不干预则处于自由联想,联想内容就随着大脑的记忆模式和客观刺激共同作用来表现,做梦就是主意识完全不干预的结果。

由此,有一种趋势认为,之所以清醒状态下的联想与睡眠状态下的做梦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是因为两者可能是一个系统,人的大脑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联想系统:联想系统无论在人处于何种状态下,系统都会保持运行状态,只要有外界或者内在的刺激点存在,这都将引发记忆网上产生联想电流,随之相应的记忆细胞被激发表达出感觉信息,这些感觉信息连结起来就形成了人们的联想或者梦。并且无论主意识是否觉察到联想系统的运行,它都一直保持着工作的状态,所以自称晚上不做梦的人,只是没有觉察到或者遗忘了梦的过程,并不表示梦没有发生过;当我们没有思考问题时,并不代表潜意识没有在思考问题,而许多伟大的灵感就是潜意识思考下突然产生的。人的这种联想思维模式是自然的产物,它并不是我们想要控制就可以控制的,我们只是可以控制刺激点的产生,引发联想电流在记忆网上随机的流动,是这种客观的流动使我们感觉到了自己在思考问题,使我们感觉到了思维的存在和运行。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著,常宏译.(2001).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弗洛伊德著,陈焕文译.(2008).梦的解析.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2007).论艺术与文学.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杜威 德拉埃斯马,乔修峰.(2009).记忆的隐喻. 广州:花城出版社.

[5]李武石著,李光哲译.(2009).寻找弗洛伊德. 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2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 《廊桥遗梦》;本我;超我;爱情

《廊桥遗梦》是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5年发行的一部社会,被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十部影片”之一。剧中罗伯特是一位摄影艺术家,孑然一身,四处漂泊,在去一个小镇拍摄一座“顶上有盖”的廊桥的时候遇见了善解人意的农夫之妻弗朗西丝卡。他们虽然只是短暂的交往,但是却发现彼此正是自己一直在找寻的、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灵魂伴侣,两颗心逐渐靠拢,交融为一。他们虽然只是一起度过了短短的四天,弗朗西丝卡为了家庭的责任未能与罗伯特远行,而罗伯特也没有再来打扰她的生活,但是彼此却拿自己的后半生思念着对方。“尽管时间永远不会是真爱的障碍,因为在真爱面前时间是永恒的”,(郑敏,2009)但是“这么确切的爱,一辈子只有一次”还是让读者潸然泪下。这本是一部涉及婚外情的伦理道德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多年以后通过女主人公的子女阅读母亲逝世后留下的书信和笔记,时光交错,恍若隔世,读者不仅为女主人公的爱情欷歔不已,更为她为了责任和家庭的稳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而潸然泪下。同时,也让正面临着婚姻危机的子女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

一、性本能的萌发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两大基本本能:爱及生存本能即生本能,包括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攻击与破坏本能即死本能。同时,弗洛伊德也研究过无意识,即不能够被意识到的信息的储存处,人可能在不了解原因或者不确定原因的时候做出某种行为。性本能是个体无意识里的本能冲动,也是爱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电影里对弗朗西丝卡性萌动的表现有多个镜头,同时也是表现她内心深处的自我。偷偷地关注着罗伯特在窗外擦澡,罗伯特充满雄性的肌肉让她良久地注视,然后转过身给自己戴好了耳环,这可以说是潜意识里的流露。相识第一晚罗伯特走后,弗朗西丝卡百无聊赖地合上书,摘下眼镜,手轻轻地抚摸着脸,孤寂地摇着椅子,然后走到窗边,敞开睡衣,迎着夏日晚风。然后走进房间关注着自己的。瞬间她写下“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收工后来,随时皆可”的邀请,并且连夜驱车去张贴在廊桥上。要去廊桥与罗伯特约会之前专程去买了一件低胸的时装,当晚与罗伯特回到她家之后,在罗伯特洗澡的地方,弗朗西丝卡浮想联翩,然后穿着低胸的连衣裙出来,把她的性意识推向了。

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的时候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林尘等译,2011)一书中他有过详尽的介绍:“本我包含要求得到满足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监督本我的动静。”对于本我与自我,弗洛伊德有这样的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弗洛伊德有句名言:“自我像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着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最高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在现实生活中,超我与本我经常发生矛盾,本我想做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却坚持做正确的事情,自我受到现实原则的支配,调节本我冲动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在本电影中女主人公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意大利出生的怀着少女梦想的弗朗西丝卡来到闭塞、民风淳朴的乡村,正如她自己所说:“这儿很安静,邻居们都很友好……车子可以不用上锁,孩子们不用担心走失,但是这不是我少女时代的梦想”。当罗伯特问她结婚多少年了,她回答不上来,扳着指头算了半天也没有一个结果,只是说“很久了”。可以想象,她早已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但是她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激情、渴望变化、充满幻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喜欢叶慈的诗词,当罗伯特谈到“月亮的银色苹果,太阳的金色苹果”时,她仿佛找到了知音,回应道:“这是叶慈的《流浪的安格斯之歌》吧?” 这时罗伯特说:“叶慈写了些好诗,对吧?写实、简洁、感性、充满美感魔力和我爱尔兰血统相呼应。”对于弗朗西丝卡来说,这就是灵魂的伴侣,少女时代的梦想。同时,在第一次陪罗伯特去廊桥的路上,当罗伯特想收听一个电台的节目无法调频时,她能准确地说出调频的赫兹,这都说明她是渴望变化的,她是希望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我们可以从第一晚她与罗伯特的谈话看出弗朗西丝卡本我的变化。

弗朗西丝卡由最初邀请罗伯特到家来喝一杯冰茶到留下他一起用餐,她的本我一直处于优势状态,针对罗伯特学识渊博,能与她谈论诗歌,人生;罗伯特说:“不管怎样,我了解你的感受!”对于罗伯特的体贴,她已经不能自拔了。接着她偷窥罗伯特的擦澡,口中喃喃自语:“真荒唐!”但另一方面,还是情不自禁地久久地凝视。由“真荒唐!”可以看出她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一个有夫之妇留一个陌生的男人一起吃饭还偷窥他擦澡,这本来已经大逆不道了,但是本我还是超越了超我,处于上风。接着罗伯特与她一起择菜做饭,她也欣然接受,当罗伯特去车上取啤酒的时候,她喃喃自语到“真好!”由“真荒唐!”到“真好!”之间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真荒唐!”本我与超我之间还在龙争虎斗的话,那么此时“真好!”已经反映出弗朗西丝卡已经完全服从于自己内心的渴望,本我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超我已经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

当他们散步回来,弗朗西丝卡在魂不守舍地洗着碗的时候,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又开始了,罗伯特看出了端倪,安慰她:“我们没做什么错事,你可以告诉孩子们!”第二天晚上的谈话显示弗朗西丝卡本我超我的变化。

第二天晚上的谈话可以看出弗朗西丝卡对伦理,也即是对超我的看法。“你离婚不后悔吗?”“人活着怎么可以如此任性啊!”“成家和催眠是两回事!”尤其是后来果决地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丈夫。这些都说明弗朗西丝卡对超我的把握。她也深知“爱情的背后是责任和义务,也许生活中需要亮色和浪漫的点缀,也许需要激情和理想的渲染,但种种美丽不过是现实生活的镜中月、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即”。(黄仕忠,2000)她一方面爱着罗伯特,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伦理道德和主流价值她还是坚守的,超我压缩了本我的渴望。

在目送走罗伯特之后,她心烦意乱地合上书籍,然后敞开睡衣让晚风吹拂,回到房间欣赏自己的身体,瞬间写下叶慈的诗句邀请罗伯特,义无反顾地把便条贴在廊桥上,她的本我又占据了上风,她对罗伯特的渴望又跃然纸上。

罗伯特在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知道镇上传递小道消息的能力,他给她电话问是否见面合适,她经过不到两秒钟的心理冲突,果断地说:“不,我想看你工作,我不担心闲话!”她犹豫过,说明超我在影响她,但是她身上有某种东西在主宰着她,她甘愿冒着有流言飞语的危险去见他,只是本我又一次战胜了超我。

从廊桥相约回来以后,有镜头表现罗伯特在洗澡,弗朗西丝卡在门外徘徊,能听见里面洗澡水流的哗哗声,罗伯特的衣服放在床上,她拿起他的衣服,闻了闻,这是非常明显的本我符号,床本是非常明显的性符号,表明弗朗西丝卡完全袒露出了自我,此时的她,已经完全没有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她拿起他的衣服那么自然,她热爱罗伯特的深情也淋漓尽致。到她自己进入浴室洗澡的时候,有一大段弗朗西丝卡的旁白:“我知道他几分钟前还在这里,在这里,水曾从他的身体流下,我觉得这个十分人,罗伯特的一切似乎都能我。”这一段独白是对弗朗西丝卡本我的真实显现,洗浴完毕,她穿着低胸的连衣裙,在超我缺席的情况下,她已经完全服从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本我与超我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雨中。弗朗西丝卡和丈夫理查德进城买东西,正是大雨滂沱,浓雾弥漫。她先一个人回到驾驶室,罗伯特的车就停在不远处,罗伯特从车里出来,站在雨中,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他望着她,不发一言,这种默默的注视,表达出罗伯特的千言万语,他转身上车,走在理查德夫妇的车的前面,在红灯口,她看见罗伯特把她送给他的项链挂在后视镜上。从那一刻起,她的心如惊涛巨浪,不能平静,本我和超我进行着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大决战。她的右手紧握车把,手掌在旋转,用力却缓慢地扭动,车把好似千斤重,深刻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纠结,一方面,本我的她想让她冲出驾驶室朝他飞奔而去,为了爱,为了“这么确定的爱,一辈子只有一次”,朝他飞奔而去,而另一方面,超我的她要求她不能破坏这个家庭,丈夫是个“一辈子没伤害过别人的”好人,“孩子们已经大了,要开始体会爱情的奥妙,然后与另外一个人一起生活”,不能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车把的旋转代表着本我的暂时取胜,但是车门终究未开代表着超我的决心,这种排山倒海般的决斗不仅冲击着她的神经,也冲击着观众的心,把电影推向了。绿灯亮了,罗伯特的车左转而去,她和理查德的车笔直而行,暗示了他们终将走向两个方向。

三、结 语

《廊桥遗梦》以其对中年人家庭和感情的细腻刻画而蜚声国际。影片中尽管体现了婚外情和家庭、真爱与责任之间的徘徊,但是最后女主人公的选择仍然还是维护了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这也是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原因之所在。女主人公再三抉择后,对家庭的责任感占据了上风,剧中结尾她的一对儿女也深受感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婚姻。罗伯特也是伟大的,寻找半生受尽磨难的知心爱人终于找到了,却又失去了,“我们为他的遭遇不胜悲悯,在潸然泪下之时我们看到真与善的闪光,领略到一种庄严的美”。(沈婉芳,2000)因为爱她而理解并尊重她的选择,从此把思念给予对方,这种牺牲与坚韧折射出人性中的崇高和伟大之处,正如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奴斯所指出:“崇高有很多来源,其中之一就是‘强烈而激烈的情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1980)这部影片的魅力不仅在于对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探索,也在于演员对主人公情感和心理变化的出色把握。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自我与本我[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 沈婉芳.论《廊桥遗梦》的共同美感[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03).

第3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7-01

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产生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而超现实主义的兴旺时期恰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即1919-1939年间。战争的浩劫使法国开始真正地与过去的“美妙时期”告别,政治上平稳安定,经济上繁荣发展。当相互厮杀代替了过去所谓的“博爱”,工业革命的硕果在战争中成为屠杀的工具,人们对科学进步产生了怀疑。战场上暴露出的任性的野蛮和残暴,颠覆了人类与死亡关系的传统观念和理性思考,而导致青年一代对固有的伦理道德产生极端叛逆的情绪。在这一氛围中产生了第一次超现实主义运动,它与传统的文流相对峙。超现实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人物布勒东和阿拉贡等重要成员都经历了这次残酷的战争,这段经历让他们决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思考现实,去进行艺术创作,超现实主义就应运而生。

二、布勒东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和象征主义主张诗歌仅仅由语言构成,诗歌讲究音乐美,不仅仅建立在灵感上的理论相反;布勒东认为诗歌的创作就是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东西迅速记下来,不需要进行筛选,而词语之间也不一定有所联系。特别是一个人处于睡意朦胧的时候所想到的诗句,所写下的诗句完全是自发的,是一种“偶然”,不受理性的控制,也不受主题的约束。就好像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说的:“我们的生活是在逻辑的控制下,它像在一只鸟的樊篱中越来越得不到自由……”布勒东重视诗的意境,主张挖掘人的“潜意识”并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他把一切理性的东西都看作是对精神和人的本能需要的束缚。因此在他的创作当中,那些“潜意识”领域的梦境,感觉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布勒东试图把想象和梦幻带到日常生活中,突破理性的桎梏,找到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在《警觉》里,他把意象写得支离破碎,句与句之间难以找到关联,但是我们还是发现通过意象的转换布勒东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从逻辑的角度讲《爱之自由》也写得杂乱无章,字词之间,形象之间难以找到联系,完全是自由的结合。布勒东再一次向我们证明真正的文学不需要遣词造句,不需要冥思苦想,只需要灵感的喷涌而出,作家需要做的只是记录下闪现的灵感。在《爱之自由》里通过外部世界的明显对抗,表达出布勒东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希望通过超现实来与之进行决裂。而在读《爱之自由》的时候我们还发现,虽然诗是诗人无意识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诗歌创作的偶然性,但是我们也在偶然中发现了必然。因为在这首超现实主义的爱情诗当中出现了28次“我的妻”,它就像音乐作品的副歌部分一样通过不断的重复得到强化,情感表达一次次加深,喷涌而出,使读者感受到直接又强大的感情力量。这种词句的重复是我们在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经常看到的一种创作方法。

三、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分析

布勒东声称,超现实主义的意义在于重新发现了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超越现实的梦想的世界。试图在梦境中寻找灵感的自动写作,这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的自动喷涌。超现实主义理论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致力于挖掘人潜意识的力量,把人内心的情感直接呈现在现实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相融合进行文学诗歌创作。超现实主义早期的作品很多是体现爱、梦幻、人性的,这是一种欲望展现。在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阐述:“性本能和情节的角度可以演示人的心灵深处存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也很少被开发的精力积蓄场所,人们通过绘画和写作将内心深处无方向、无约束的本能欲望加以表达。”①而这点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强调的“自动写作”,通过“做梦”进行诗歌创作,并借此探索人的内心机制和无意识空间的“真实世界”。

超现实主义诗歌是主张“自动写作”,通过梦幻这种最原始、最真实的力量去实现与“真我”的连接。超现实主义诗歌是超现实主义者面对战争带来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崩溃的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超现实主义诗歌虽然如今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经淡出,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寓于各种文艺形式和现实生活中。

参考文献:

第4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析;催眠大师;意识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92-01

当代众多的心理学家都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在临床的实践中多次借助了这一理论。由陈正道导演的悬疑剧情片《催眠大师》正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国外已经出现过多部催眠题材的电影。在电影《催眠大师》中,两位主人公心理的变化也在随着对方的催眠在梦境中不断深入,从中可以看到导演巧妙的构思以及对弗洛伊_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与拓展。整部电影主要运用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意识与潜意识”“人格结构理论”“梦的解析理论”阐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一、关于电影

2014年4月9日上映的电影《催眠大师》吸引了大批心理学研究者以及电影爱好者的关注,同时在社会各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整个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徐瑞宁和任小妍的对话与回忆展开,整个气氛充满悬疑、神秘与惊悚。通过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两位催眠师通过对对方的催眠,潜入对方潜意识中设置多个虚拟空间唤起对方的回忆。催眠师首先有意识地潜入对方无意识的潜意识中,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然后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与催眠,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获得心理的白我释放。影片中的徐瑞宁和任小妍都在对方不断的催眠中,使白己深藏内心的情感、故事不断地出现在意识中,从而获得意识的解放。

二、关于情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早期理论和弗洛伊德晚期理论。

弗洛伊德早期理论(1895-1913年),主要是包括弗洛伊德理论的产生期、奠基期、形成期。其主要内容主要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内容和治疗方法、潜意识理论、压抑和抵抗、泛性论、梦的解释、行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晚期理论(1914-1939年)。在该时期特别是在1920年之后,弗洛伊德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发展成为弗洛伊德主义。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学说的创立、本能理论的发展、社会文化理论的形成。

在所有的理论中.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梦的理论、本能论、焦虑论、防卫机制理论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说。

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是处于心理的最深层次,主要指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及其替代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这些与人类社会、宗教伦理、法律法规相悖的观念,有着强烈的心理负荷,一味地按照快乐的原则寻求内心的满足。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全部有意识的生活,是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在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拉着一位小女孩在躲避一位的追赶。这为中年妇女在无意识中跑入了徐瑞宁的工作室,并向徐瑞宁强调那位是追赶她与女儿的“凶手”;而徐瑞宁则怀疑,中年妇女手里拉着的小女孩儿是放入女儿,他劝说中年妇女放手,将女孩儿还给;一则10年前的新闻报道了一位粗心母亲倒车误将6岁女儿碾死的事件;这为中年妇女就是当时那位粗心的母亲,而则是10年前的自己;徐瑞宁告诉中年妇女女儿已经原谅了多年前的自己,十年前的自己也已经原谅了现在的她。梦境过后,中年说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10年的秘密,充满内疚与白责的内心也在那一刻得到释放。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意识是心理可以直接感知的部分,心理感知的部分,人们往往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潜意识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但它在一定时候是在活动着的,我们一般通过某种结果来推断它的存在。影片中任小妍在内心深处一直在思念着抛弃自己的父母以及己故的男友,但是这种思念却无法得到满足。在现实生活中,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带上了自己个人的情感因素。半夜里突然出现的玻璃弹珠以及路边的小女孩都是自己的另一种外化形式。

三、总结

在生活中,以催眠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比如,之前在各大影院热播的《盗梦空间》,通过梦境的层层深入探索隐藏在人们心理的秘密。瑞典以催眠为题材的电影《催眠师》也是一部经典影片。为调查一起谋杀案件,警察邀请了心理医生进行催眠了解案件的经过,没想到这些却唤起了心理医生一些不愿意而对的过去。所有这些电影都营造了一种梦幻的氛围,将观众从从现实拉入了梦境中。

参考文献:

[1]周欣媛.一次脆弱心灵的自我救赎[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9):28-30.

[2]金军伟.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概况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3).

[3]谈晓琴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崔金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心理史学[D]济南:山东大学,2008.

[5]马广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学论题[J]丈史哲,2001(4):55-59

[6]熊国荣精神分析理论与电视剧批评[J]现代传播,2010(6):87-90

[7]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荣格.心理类型学[M].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10]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摘 要:《黑猫》是美国著名恐怖小说家爱伦・坡的代表作之一,文本中“我”的病态心理与行为很难按常理解释,精神分析学为解释这种病态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理论范式。

关键词:爱伦・坡、精神分析学 、病态心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曾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他是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和象征主义先驱之一。与安布鲁斯・布尔斯和H.P.洛夫克拉夫特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一、“恋母”情结下的文学创作

爱伦・坡从小缺少父母爱,父亲在他刚出生就离家出走,母亲在他两岁时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去世。留下三兄妹分别由三家人收养监护。爱伦・坡在里士满当地私立学校学习时倾慕了一位同学的母亲简・斯坦纳德,把她描写为“我心灵第一个纯理想的爱”,并把她作为1831年发表的《致海伦》一诗的灵感来源。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出现俄底普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爱伦・坡的成长经历给爱伦・坡的心灵留下了母爱关怀的空缺,日益积淀为一种俄底普斯情结。在《黑猫》中作者在文章开头便说到:“我很早就结了婚,幸喜妻子跟我意气相投……”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对作者写作的无形影响。

二、潜意识催生的怪异行为

尽管坡为《南方文学信使报》做了许多事,怀特先生还是在坡快做到两年的时候解雇了他。原因很简单,诗人间歇式的酗酒,导致了杂志经常性延期。对爱伦・坡而言,生活的拮据和烦恼以及文学道路的坎坷使他离不开酗酒,而酗酒却对他的生活和思想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致他在《黑猫》中写到了:什么疾病堪与酒精相比!《黑猫》中的“我”喝酒上了瘾,脾气习性都彻底变坏了。用恶言秽语的辱骂起妻子,对她拳打脚踢。对我饲养的那些小动物不仅不照顾它们,反而虐待它们。

神层次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决定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浅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叫做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它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黑猫》中的“我”酗酒后无故地剜猫的眼睛,但宿醉方醒后神智恢复过来了,对自己犯的罪孽悔恨莫及。我狂饮滥喝起来,一旦沉湎醉乡,自己所作所为早已统统忘光。这个过程鲜明地表现出潜意识中的暴戾行为上升为意识再回到潜意识的循环路径。

三、死亡本能意识的爆发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

《黑猫》中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跟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里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后来领养的猫有一次在玩时顺势爬上我胸口,我虽然恨不得一拳把它揍死,可是这时候,我还是不敢动手,我对以前那只黑猫的残忍让我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能再加害这只领养的猫了,虽然越发的恨它,总还是容忍下来了,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可是当潜意识中的怒气爆发出来时,我就失去了理智,竟把自己深爱的妻子砍死了。这种死的本能由内而外爆发出我的罪恶次行为。

四、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焦虑症

爱伦・坡在费城停留时时常精神紧张,神志迷乱,明显地表现出受迫害狂想症的病象,他一直有种不祥的预感,说不准灾难哪天就会突然降临在他的身上。果然,在1847年1月30日这一天,弗吉利亚再没有像往常那样醒来,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心力交瘁的坡借酒浇愁,似乎都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在一封信中把他过去周期性的酗酒归因于总是害怕弗吉尼亚会死去所引起的神志错乱。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弗洛伊德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在《黑猫》中,有几段经典的描绘:

在杀死黑猫以后“我”对于刚刚细细道来的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事实,即使良心上不能自圆其说,于理说来倒也稀松平常,但是在我心灵中,总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好几个月我摆脱不了那猫幻象的纠缠。

这猫引起我的恐惧竟由于可以想象到的纯粹幻觉而更加厉害了……送人死命的刑具呀,到了黑夜,我时时刻刻都从说不出有多可怕的噩梦中惊醒,……我身受这般痛苦的煎熬,心里仅剩的一点善性也丧失了.邪念竟成了我唯一的内心活动,转来转去都是极为卑鄙龌龊的邪恶念头.

这些精彩的句子对“我”的害怕心理进行的描写,这种害怕就是由于心理矛盾而引起的一种焦虑表现。在地窖里警察四处搜查无果的情况下,我主动搭话暗示墙壁存在问题的这种超常规的行为就是自己内心一直受到害怕和后悔的折磨,内心为寻求平衡,不能自已地说出秘密。

警察刚走上梯阶,我终于开了口。“诸位先生,承蒙你们脱了我的嫌疑,我感激不尽.谨向你们请安了,还望多多关照.诸位先生,顺便说一句,这屋子结构很牢固。”我一时头脑发昏,随心所欲的信口胡说,简直连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栋屋子可以说结构好得不得了.这几堵墙――诸位先生,想走了吗?――-这几堵墙砌得很牢固。”说到这里,我一时昏了头,故做姿态,竟然拿起手里一根棒,使劲敲着竖放我爱妻遗骸的那堵砖墙。

总之,在《黑猫》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众多理论为解释“我”的心里活动和病态行为提供了理论范式,包括潜意识、性本能、死本能及心理防御机制,“我”的许多行为用常理是难以解释的,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找到了合理的途径。

注释:

第6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大卫・林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36-01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第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是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的知识可以用来减少人类的痛苦;第二,人类的行为经常会被无意识的因素控制;第三,童年的成长经验对成年人的性格、生活有深远的影响;第四,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人如何焦虑”这一问题;第五,通过梦的解析,抗拒和移情作用等,我们可以量度出人的无意识功能。①《蓝丝绒》、《穆赫兰道》和《我心狂野》就是把对人物潜意识驱使下的行为和动机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线索发展的弗洛伊的式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的描写。这两部影片在内容方面具有一些相同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包括,对某个人或某种行为的着迷,一次心灵上的创伤,性的闪回,心理分析,明显的弗洛伊德式象征,各种心理上的变态表现,梦境和梦魔,失去欢乐的儿童,主人公同名义上或是真正的继父或继母之间发生的冲突。

《蓝丝绒》是一个噩梦式的成长故事。将两个男性主角杰弗瑞和弗兰克的俄狄浦斯情结从年轻到成熟的过程嵌入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变化之中。杰弗瑞的恋物癖(迷恋蓝色天鹅绒的癖好)和恋母情结是他绑架桃乐丝的儿子,割下桃乐丝丈夫的耳朵并强迫桃乐丝参与自己变态欲望的实现的原始因素。因为对蓝色天鹅绒的迷恋,所以他选择了在酒吧唱《Blue Velvet》的桃乐丝,她外形丰腴娇媚,有一个幼小的儿子,涂着浓郁的蓝色眼影。是一个年轻母亲的典型代表。桃乐丝本身的母性气质和《Blue Velvet》这些偶然性的组合引发了弗兰克双重的恋物与恋母情结。于是,犯罪开始了。杰弗瑞参与到这起事件看似出于偶然,实际上也是一次男性成长的必然过程。杰弗瑞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和男孩天生的侦探欲望,使卷入到故事当中。偷窥是人的原始本性。强烈的好奇心其实是人类内在偷窥欲望的外在表现;偷窥可以满足观看的,推动侦探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整个故事就在两个男人的偶然性碰撞下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情节的展开中,藏在衣柜中的杰弗瑞目睹了弗兰克对桃乐丝的暴力性攻击后,桃乐丝受虐倾向的引导也激发了他潜在的施暴倾向。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蓝丝绒》这部影片中,欲望是引发一切罪恶的罪魁祸首。

同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穆赫兰道》中表现在贝蒂的梦中。整部影片都是贝蒂的梦与现实生活的交织。潜意识和意识,理性和无意识,现实和虚幻之间,所有的界限都模糊了。只剩下被压抑的欲望和在欲望的驱使下疯狂的行动和无法遏制的死亡。

《我心狂野》中的劳拉和她的妈妈之间的对峙,也是一次俄狄浦斯式的投射。男孩对父亲的敌视和对抗也表现在女孩和母亲的对峙上。这也是对弗洛伊德只以男性为研究对象的偏颇观点的补充。罗拉的妈妈是一个“恶魔母亲”的形象。她引诱女儿的男友赛勒未果就想方设法杀害,不考虑女儿的感受。在罗拉的心中母亲的形象就是一个“乘着扫帚的女巫”。心狠手辣杀害自己的丈夫又和女儿争夺爱人,公众面前表现的端庄高雅却在独处的时候性格分裂用口红涂抹面孔制造血腥得以安慰。

大卫・林奇电影中有一系列的个人身份的转换。在《蓝丝绒》中,桃乐丝和杰弗里首次认识时的身份转换。由一个被绑架了孩子的脆弱,痛苦的母亲――发现有人偷窥时愤怒、自卫的女性――要求观看男性身体的反偷窥的意识觉醒的女性――恳求别人施暴的受虐狂形象的一系列转化,都是弗洛伊的观看理论的系列反应。

总之,弗洛伊德理论在林奇电影里成为人物不合理行为的合理解释,成为事件诱发的原始因素,也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引导观众宣泄情绪的工具。林奇在弗氏理论和电影梦幻般的性质之间建立的联系使观众非理性的激情寻唤得以释放和满足。他的作品成为个人精神的剖析者。

大卫・林奇的作品也被誉为时代症候的记录者。{^:i}4ZRl ?他的作品表达了永无止境的梦魇和内心深处隐秘的欲望。极端的形式,怪异的人物,扑朔迷离的叙事,冲破禁忌的“火”与“暴力”,都奔向一个古老命题:表达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所呈现的精神病态以及如何获得拯救。他的黑形态的含混性,是关于黑暗、怀疑、异化、崩溃和危机的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物质到精神、从有有序到无序、从理性到非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这一后现代精神和文化现象的影像化呈现。

梦幻、诡秘、欲望和恐惧对于林奇来讲根本上都是一种感觉经验,当我们深陷于“林奇式”的诡异世界的时候,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恐惧他的谜底和答案。也许,我们在那看到了我们自己。

第7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析;潜意识;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51-02

一、超现实主义流派产生的几种原因

1.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雅克・德比奇在《西方艺术史》中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使人想到我们的时代也有其非理性的部分。实际上,这种恐怖已经动摇了对于理性的信念。对于科学思想的作用已经提出疑问,因为一直以为科学思想是保证人类幸福的。于是,大量的艺术家被一些稀奇古怪、神秘莫测的题材所吸引,他们采用一些梦幻的场面作为对于自信的进步思想的抗议”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理性思维产生了怀疑,并开始了对于新的思维意识进行发掘。社会中的这种无意识思想的懵动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一次文化艺术思维的变革。艺术家开始追求描述客观对象的同时更加注重感性思维的传达。他们所表达的对象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对于时间境遇里所发生的事物和事件的一种回忆或感慨,而是加以升华成整个社会动态的思想或理想。超现实主义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这一变化。

2.现代哲学思维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产生,特别是潜意识论对超现实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打开了一个潜意识里幻想形象的世界。在他的著作中常有描写需求和梦幻的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社会最缺失人的本位精神境界,那就是对于自身困惑的解决,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也正出于此进行创作,他们用艺术来把最真实的人生感受通过寓言似的形象表露出来。他们所表现的方式没有教条主义的束缚,用真正的形式表现了人们思想的真正机能观念。例如,在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中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们对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著作深有所感,弗洛伊德说当我们的清醒的头脑麻木后,我们身上的童心和野性就活跃起来。就是这种想法使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或不惑的理智来创作”。这种创作显然是出于感性而不是依靠一种理性的程式进行做画的。

3.现代文学诗歌的影响

19世纪的文学给了超现实主义艺术以很大的启示,尤其是诗歌文化的发展。劳特利蒙伯爵杜卡西和林堡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言人,他们青年时代很富才气,写出了富有时代感的诗篇。在劳特利蒙的诗《马德罗之歌》中描绘了一个区别于前世的人生世界,不仅要反传统、阶级而且还要、上帝。林堡也给诗人和诗歌定义为超现实主义和梦幻的以及是潜意识、无意识行动和机遇。他们的思想显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似曾有些相似之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生活在那个时代对于这样激烈批评社会的诗歌,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在致力于对于主流社会思想的关注和探索。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讲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时强调:他们的生活、头脑和身体是单纯的,而我们是复杂的。因此,他们的艺术比我们的纯粹。他们对人的心灵与肉体的认识,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材料,而我们的文明再不容许这样的作品了。从这里看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给予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超现实主义画家对于诗歌的关注是有可能的,甚至它们还是一条文化脉络上的文化现象。

4.现代绘画艺术交流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短暂的平息战火的时期,世界艺术交流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现代风格的绘画艺术。当达达主义销声匿迹后,1924年超现实主义在巴黎宣告诞生。早在1911至1912年,意大利画家基里科和俄国夏加尔的作品亮相于巴黎。当艺术家布雷东在成立超现实主义运动前,他就发现了可以作为超现实主义范例的画家基里科。他的作品透露给艺术接受者的是:时常可以看到一些如梦如幻的一些景象,总带有超自然存在的感觉。让这位早期的超现实主义者倾慕不已。甚至声称,超现实主义有两个定点:文学界的劳特利蒙和绘画的基里科。这样的评价定位对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发展影响是比较大的。比如从达利的《没放在盘子里的鸡蛋》和基里科的《恋歌》这两幅作品在光线上都做逆光处理,并且描绘的客观对象都趋于几何化的构造,传达的画意都感觉显得很深沉和神秘。

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艺术特征及代表艺术家

超现实主义继达达主义之后在西方艺术界颇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它的思想更注重现代绘画手法的运用,它是继达达主义派别之后,但它并不比达达主义的思想落后,它更注重梦境的描绘,而不是单一的传统上的一种戏谑。它采用艺术上的幻觉和视觉上的冲突把人的眼睛引入到一种新的视觉景象中,让人有一种被眼睛欺骗的效果但是它描绘的景象比真实的真实更让人着迷。这种非逻辑、非经验的“无意识”描绘客观物象的手法较之传统更让人觉得它是新艺术。在表现手法上,艺术家放弃了以往的逻辑、经验和思维过程而是强调一种无意识的创造。总之,这场运动让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它突破了达达主义的破坏精神,使现代艺术的精神意旨更为明确化了。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普、米罗、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夏卡尔等。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艺术创造。其中,达利采用了精细的细节描绘,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米罗采用了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

三、超现实主义流派与其他艺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1.与达达主义的关系

达达主义是西方战争留下的人的精神患失,它不仅把矛头指向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这群艺术家把生活和工业品搬进了艺术的殿堂,极力喧嚣地反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与其说它是一个艺术流派不如说它是一场西方社会精神的运动。它对西方现代文明建立在一种贪婪和物欲主义之上的文明给予极大嘲讽。他们往往采用挑衅的手段,以宣扬他们的思想意图。达达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美学倾向,挑衅固有思想传统,揭示艺术生活之荒诞。这场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大部分的达达主义艺术家被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所吸引,关注如何表达梦境和潜意识的世界。当然,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那里借鉴了不少观念和技术,比如:自动主义、现成品直接创造等。这些创作的手法或技术容易调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够激起人们的潜意识和梦。超现实主义跨越了的极限是它不像达达主义那样的激进而是转向对于人的梦境的潜意识探索,它抛弃了逻辑经验而把物体的细微刻画加深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画面效果发生了,画面的精细程度让人的眼睛很难相信从而产生一种梦幻的效果。

2.与形而上画派的关系

形而上画派的画家表达了艺术象超越了物象外的形态,探索和发现内在的本质、结构和规律的愿望。他们大多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深沉的回忆。超现实主义却把它的一些独到之处融进自身的艺术行为之中。当布雷东在巴黎看到基里科的作品时,他甚为之感动,并把他作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精神前身。但在这里也不否认形而上画派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比如,形而上画派强调线的运用不强调对形象的真实的描绘而超现实主义艺术却吸收了它的形式感并强调了艺术形象的局部夸张过分的描绘。

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性”与超现实主义流派艺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把“性”描述为人的或动物的一种本能地范畴。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本能)的冲动,但又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毫不隐晦地采用了寓意性手法刻画了性这样的一个题材。如达利的作品鲜明的描写了性:《巨大的者》、《蜜比血甜》、《窗边》、《的幽灵》等。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在一个新的社会潮流中的一种新的涌动。这种涌动把人们的精神带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中。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释梦”与超现实主义流派艺术

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往都是针对传统的一种抗争,艺术家们都在呐喊艺术需要新的精神,但是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刺激。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苦难和沉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他从人们的潜意识对人的心理进行发掘,从而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同时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释梦”对于人是一种精神愿望需求。超现实主义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于艺术品的创造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的“自由联想”与超现实主义流派艺术

社会制度可以是森严的,但是人的思想却是无比自由的,它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彻底地揭示了人们对于自由联想潜意识的重要性,它让人的精神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尤其是在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夏加尔说“艺术不是复制可见世界,毋宁是创造出一个可见的世界,造型艺术的形式元素:点、线、面、空间被赋予各种形式的动力感,以前我们是用它们来复制可见世界的……现在我们要用它来揭示隐藏在可见事物背后的真实……艺术创造的是一种微笑”这里就很明显地提到了艺术“自由联想”的重要性。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于艺术的认识也在逐步地加深,弗洛伊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的思想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却不可小觑。超现实主义艺术也正受益于此,超现实主义艺术是艺术家对于人自我的一种再认识,透过人的、物的双重性的揭示,重新让人类享有对自我充满梦幻、非逻辑的内心世界的认识。弗洛伊德的分析学说对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的根源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吸收和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论,从而让艺术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美。正如不列顿超现实主义的美学论断,那就是:“神奇始终是美的,任何神奇的东西都是美的。的确,只有神奇才是美的。”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燕红,胡惠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第8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布鲁克斯先生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探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是人格Y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二、《布鲁克斯先生》中布鲁克斯的人格理论分析

(一)“超我”意识

在弗洛伊德看来,超我是基于道德原则对自我进行管制的人格最高层次。超我是人格结构之中处于管制地位的一个部分,它是从自我之中产生并且在自我之中运作,是由于个体在社会生活之中生活接受来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影响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指自我的理想,即要求自身的行为完全符合自身的理想标准,另一个方面是良知或者良心,即要求自己的行为免于犯错。对上述两个内容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自我冲动的审查完成的。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角度来看,支配超我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布鲁克斯是一个在外人看来极度超我的人,好丈夫好父亲,工作上认真,对待他人友善,心底极其善良,是一个热心帮助他人的慈善家,他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让他成为好男人的模范。

(二)“自我”“本我”意识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通过对病例的收集和研究,构建起来的。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是指人人格结构之中最为原始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人格从人一出生就开始存在,构成人格之中的本我这一层次的主要成分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比如饥渴和性的需求。在本我的需求产生的时候,人类个体一般都需要立即得到满足,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看,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比如,在婴儿感到饥饿的时候,需要母亲立即喂奶,否则会一直哭闹,他不会去考虑母亲是否有现实的困难。这个层次是快乐主义支配下的寻欢作乐,逃避所有的痛苦,其任何目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人格。在《布鲁克斯先生》中导演一直在强调布鲁克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布鲁克斯对于文明、道德的考量,以及在犯罪后有罪恶感、担忧,不知羞耻的心态都全方位的展现出来。他是一个矛盾的整体,因为我们在布鲁克斯身上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

同样是以人格分裂为题材的影片,马丁・斯塞克斯的《禁闭岛》是将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双重人生的分裂性格放置在影片结局来揭示,并且不到最后时刻不将一直渲染的悬念疑点的答案抖落出来;《布鲁克斯先生》则是用相反的叙事及表现手法,在影片开初就将布鲁克斯(凯文・科斯特纳)的精神分裂症告白于天下:他就是个具备完美双重人格的成功魅力人士,体内还隐藏着一个叫马歇尔(威廉・赫特)的怪胎。可能每个人体内都住着一个邪恶的自己,并且会时常相互对话,这情景不亚于很多卡通动画中,角色左肩站着一个头顶光环的天使,右肩杵着一个拿钢叉的魔鬼,在进行着激烈的对话与思想斗争一样不可思议。根据查阅的一些专业医学解释来讲,多重人格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而且是 “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当布鲁克斯先生与体内的另一个“我” 马歇尔对话时,影片霎时变得充满黑色喜剧的意味。前者的形象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英俊温情的丈夫、呵护女儿的好父亲、慈善家、商界的精英CEO,他的影子马歇尔就要来承担一切罪恶的名词儿:嗜血暴虐、冷静残忍、更是警察都为之束手无策的“拇指纹杀手”。为何布鲁克斯先生要杀人呢?他给出了这样“合理”的解释:“上瘾。”更痛苦的是,他并不享受杀人的,仅仅是因为象吸食鸦片一样无法自持的念头促使他成为连环杀手的始作俑者。这是强迫症的倾向。他无法抑制情不自禁伸向猎物的手。他每次杀人都显得优雅沉稳,有条不紊,对于自己的猎物显示出充分的耐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洞悉对手的盲点,静心守候着猎杀对象的最佳时机。看着布鲁克斯脸上因为岁月的洗礼留下刀刻般的纹路,我觉得这个时候的他是迷人而暗含着致命的性感的。(沉醉在自己的恶趣味中)。

三、布鲁克斯人格分析与弗洛伊德的梦境

布鲁克斯的双重性格可以给观众深刻的意念冲击,其实二者的个性特点没有太多相抵触的地方,不象很多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诸如《搏击俱乐部》、《天才雷普利》、《美国杀人狂》等经典影片所呈现主人公截然相反的双重生活轨迹与两极分化相冲突的思维方式,布鲁克斯与马歇尔可以相处融洽,性格互补,马歇尔时不时的给予布鲁克斯一些意见和观点,布鲁克斯则要掌控着大局。二人在影像上相映成趣:导演不是运用漂亮娴熟的正反打镜头,就是让二位在画面构图上呈现主次之分、一前一后地辅助关系那样具有互动得微妙形式。让观众体会到谋杀的艺术是如何在一个优雅的绅士脑海中形成的,然后他又是如何得稳操偎愕厝ナ凳苹的。并且是让两人分饰一角,去展现布鲁克斯先生内心的两个世界。凯文・科斯特纳可真得是颠覆了一往正义牛仔、浪漫保镖的形象,去饰演这样一位很具挑战力的变态角色,而且事实证明,他是不二人选。

布鲁克斯精明残忍桀骜的角色“魅力”被放大到极点,甚至使剧情里面呈现弱化与强势并递的局面,好似故事内容都要为强大的人物气场去服务,角色的力量抢了戏分的光彩。导演布鲁斯・A・埃文斯与编剧雷纳尔多・吉迪恩齐齐在设置剧情中一起跟着人物“分裂”了。影片内容并不复杂,如果将剧情分为两条大的故事主线,那么一条自然是布鲁克斯与他的家庭生活为故事脉络,中间分为两条小的辅助线索:悲哀得继承布鲁克斯精神分裂遗传基因的女儿“简”,与自己送上门儿的猎物:摄影师史密斯。女儿也是个“精分”杀人狂,这一家子可真够劲爆的。但剧中对于女儿犯案及因为分裂症导致的犯罪倾向的后果处理得有些虎头蛇尾,开了个悬念十足的头,然后就没有交代结局怎样,使观众的期待和猜测落了空,仓促草草的一笔带过。摄影师那段剧情是很不错的,尤为凸显出布鲁克斯先生运筹帷幄与布布为营的棋子路线策略。一个毛头小伙子怎么可以在事先没有了解对手实力的情况下,就去冒死要挟魔鬼杀手呢?从这出戏里,观众也可看到布鲁克斯是如何玩弄猎物的,主角的形象被无限邪恶的美化,而且双重性格的表现方式也新意十足,以两角分饰一人、两人相互对话的另类视点去赋予观众一个新的体验观感与不同角度观察人性中潜伏的黑暗面,不然这部影片的看点无疑要被扣印象分的。观众完全是被布鲁克斯的双重人格的“魅力”所震慑,暂时脱离了对于剧情的需要。但这种角色凌驾于剧情的剥离感不会持续太久,稍后故事就走向“分裂”的道路。

但结局又有力挽狂澜的气势。最后布鲁克斯先生的梦境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简单分析一下:梦是愿望的体现。影片中有几处他对上帝虔诚祷告的画面,都是有种渴望赎罪的强烈意愿,但又摆脱不了杀人成“瘾”的两相矛盾的心情。他渴望有人结束自己罪恶的生命,但要体面一些,不被外人说三道四,要维护自己在外界的完美形象,所以在梦里用自己女儿做凶手的化身是再合适不过了。但最后女儿的似乎还想“女承父业”,可是女儿显然没有父亲这般老辣沉稳,被形容成为愚蠢粗俗。父亲还要收拾女儿的烂摊子,这无形当中又加重了布鲁克斯对于未来更加绝望的迷茫。影片亦真亦幻的预言性结局马上将稍显低迷的剧情内容升格到一个使观众深思回味的高度,以梦境与现实这两个维度的空间相互关联,用痛苦的梦魇,来暗示现实的轮回。

四、结语

文章对《布鲁克斯先生》中的布鲁克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发现布鲁克斯身上自我和自我无意识以及超我与本我的人格特征。这并不是一部简单地杀人电影,这部影片的复杂则在于潜意识和意识的复杂交织和映射,以及潜意识的推演。

参考文献:

[1]Coetzee, J. M.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C. C. Penguin Book,1998.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自我与本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第9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范文

每个人都会做梦,不热衷于解梦,似乎总想将自己的梦境与现实联系起来,每每谈及,便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成实宗正是这样一位大师,有人说他是解梦大师,也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而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位梦境中的福尔摩斯,一个虚幻世界里的柯南,他用自己的学识与见解解读着人们的梦境,他把自己的解梦方式称为侦探式的深度解梦。

当得知要采访这位“梦侦探”的时候,我便查阅了很多与梦境有关的资料,且翻看了成实宗的《梦境手记》,或许大多数人与我一样,对解梦大师的印象总是带有某些神秘色彩:巫师、玄幻、催眠……但当我见到成实宗本人的时候,之前一切的想象全部作废,棒球帽、黑色的圆框眼镜、风衣,朴素又极具亲和力,不禁让我对他增添了几分亲近。

成实宗身上并没有太多的商人痕迹,反而更像一个老师,他语速很快,虽然普通话不太标准,但知识渊博,整个谈话氛围很轻松,很愉快。

抑郁症成就了梦侦探

成实宗祖籍湖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教育让他在1985年上大学时,选择了理工科里的热门专业

建筑学。虽然专业选择了建筑学,但那个时候成实宗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

“80年代的时候,弗洛伊德、尼采这些人的思想刚刚传入中国,受到他们这种思想的指引,就开始接触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慢慢就喜欢上了。”

毕业后,成实宗先后做过公务员、记者,90年代初,他像每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_样,去了深圳淘金。在那里,经过数年打拼,他成功地变成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地产商人。之后他读法律硕士,开法律顾问公司,一切都出人意料,却又顺理成章。

容易的成功往往让人迷失方向,正像很多人所说的,钱多了,快乐没了。“我从小接受的就是特别传统的教育,那时候灌输的理想都是长大后要做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成为商人后,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每天只是在赚钱、赚钱、还是赚钱……没有理想作为生活的支点。”这种迷失持续很久,甚至一度让成实宗患上了抑郁症。

“那段时间应该用挣扎来形容,每天都生活在不安之中,我也看过很多心理医生,但似乎效果不大。我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会崩溃,所以就自己看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段时间的抑郁症,成就了如今的梦侦探。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成实宗在求医问药效果不大的情况下,开始琢磨起给自己治病来。凭借着一直以来对心理学知识的积累,他慢慢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心理医生,第一个病人便是自己。

为了对心理学有更深的研究,成实宗赴美国考取了心理学博士,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研究者。如今提起当年患抑郁症的事,成实宗不愿多说,但目光中流露出的淡定早已说明,那段日子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意外,更是一笔财富,它造就了“梦侦探”,更让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重新认识了自己。现在的成实宗有着超平常人的理智与冷静,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房地产商与“梦侦探”交集

在与成实宗交谈的过程中,我曾经一度不知道应该叫他成老师还是成总,在粉丝眼中,他是学识渊博的“梦侦探”;而在生意场中,他是呼风唤雨的房地产公司高管。成实宗将自己探梦师的身份完美地隐藏在另一个主流身份之下,他像蝙蝠侠一样拥有两重身份,游离于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之间。对于这种巨大的差异,他也很坦然,“一个是爱好,一个能赚很多钱”。

采访进行中,成实宗的电话突然响起,“喂,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事,走不开'晚上我给你打电话,顺便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资金问题解决了,项目马上能够动工……”放下电话,这位叱咤商场的老总又开始对自己关于梦境的理论滔滔不绝起来。

这不得不让我觉得既惊讶又佩服,一个人不仅有着双重身份,更能够将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成绩斐然,他是怎么做到的?

“可能是我太贪婪了,什么都想要,既放不下生意带给我的高收入,又放不下自己多年来一直痴迷的爱好”,正是因为这种“贪婪”,成实宗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现在我每天都是两种身份,白天在公司忙生意上的事,晚上回家后就开始与网友交流关于梦的心得,而且每天都要整理各种解梦的案例,继续写作”。十几年来,通过自己朋友的口口相传和一些聊天软件,成实宗整理出了上万个真实的梦境案例。

不仅如此,成实宗最令人惊奇的地方是他能够将两种生活、两个圈子完美地分开’互不往来,互不干扰。“我生意场上的朋友根本不知道我解梦的事,同样,找我解梦的朋友大多也只认为我是个搞心理咨询的”。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若真想如他一般游刃有余,真得动些心思。

十年磨一剑,成实宗对解梦的追求不只十年,如今,他似乎觉得时机渐趋成熟,“说实话,我现在有想法辞去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专职做解梦'咨询也好,写书也罢,我想把自己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向大家展示出来,我觉得现在差不多是时候了……”

8小时以外 人为什么会做梦?

成实宗电啮不除垃圾会变慢,而人不做梦会变笨。梦是情绪的一种还原。我们的意识会压抑自己,但如果当时的情绪触动了潜意识,那么这种情绪就会在梦里还原爆发。所以我说梦分三种,一种是昨日的还原,一种是当下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未来的期盼,也就是之前弗洛伊德所说的“梦是愿望的达成”。做梦最多的其实是小孩子,他们进入这个世界,遇到的所有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些刺激太多,他们是无法完全接收的,在梦中他们却可以将这些情绪再来缓和,这样他们慢慢成长起来。我们经常做重复的梦,可能跟小时候受到的创伤有关。睡眠是身体的休息,而梦是心灵的休息。国外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看梦对人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就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做梦,便会精神失常。

8小时以外 心理学有很多方向。为什么选择了解梦?

成实宗这个确实是很冷门的东西,但我本身就是对它感兴趣,我对比较神秘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这个东西之所以很冷门,是因为不太容易出成就,可以说从弗洛伊德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师出现,等于说出现了个断层。

8小时以外 你怎样看待《梦的解析》和《周公解梦》呢?

成实宗其实梦的本质就是冲突的反映。要么是人内心的三个小人(本我、自我、超我)在打架,要么是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而《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是两个时代的经典。《周公解梦》的时代还处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经历都非常简单,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之间,每天经历的生活、接收到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所以《周公解梦》里可以很直接地说梦到蛇代表什么,梦见水代表什么,因为他梦中的东西跟他的生活中所见可以一对一地结合。而到了《梦的解析》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工业时代,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风行的极端时代,这时候的人们情绪和意识受到压抑,但潜意识却会在梦里“大肆横行”。其实那是属于西方人的一个集体无意识时代,每个人的梦都跟性有关,这种说法在当时并不为过。而发展到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关注的、接收到的信息都不相同,虽然都在看电脑,但是浏览的网页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就算都在玩微博,但是关注的人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人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点刺激,所以他的梦跟他的现实也是多对多的对应。必须得搞清楚他前一天、最近一段时间、长远以来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有什么情绪,这样才能分析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义。

所以我说,《周公自军梦》和《梦的解析》在当时是非常好的,但不太适用于现代了。

8小时以外 每个梦都有意义吗?都是可解的吗?

成实宗不尽然。并不是每个梦都有意义的。比如当你睡觉时很想上厕所,也许就会做发大水或者找厕所的梦这种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我们说的这个意义是讲跟情绪是无关的。梦也可以是预感,但绝不会是预兆。很多人在网上疯传说自己梦见日本地震之类的,我只能说,是巧合。

8小时以外 你会给自己解梦吗?

成实宗:会。其实我给自己解梦的过程,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更便于我给别人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