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实验专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

第1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实验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22

新课程改革从实验到推广,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培养出的学生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突出了学生的个性,这说明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是应看到,到现在为止,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我们的教学中还是不容乐观。作为初中物理老师的我也与新课改一起成L,这里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试题实验”和“讲实验”的大量存在

所谓试题实验,就是教师通过编制大量的实验试题给学生,或者直接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或者试题,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内容做好笔答,通过这种方式代替动手做实验。而讲实验,主要是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实验程序,并通过口述的方式告诉学生物体运动的状态和实验现象。譬如说在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的时候,有的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并通过理论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当中的电压都有什么特点。这种照本宣科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毫无新意可言,也体现了不出物理教学的特征所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会极大地磨灭了学生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实验模式程序化

现阶段,很多学校的物理实验都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一起进行,并且对于实验程序的规定也较为固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同学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都是趋于一致的,甚至最终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一模一样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每一次动手实验当成走过场,他们在实验室所进行的操作也不过是走个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去观察实验现象,也不愿意去记录实验数据,甚至对于每一场实验都敷衍了事。如此一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就被完全忽略了,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

二、确定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展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总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面对群体学生,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强化实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抓好“七个正确”:其一,正确选择仪器;其二,正确安装调试实验装置;其三,正确操作;其四,观察的方法正确;其五,正确测量读数;其六,正确处理数据;其七,实验结论正确。

三、让学生多动手,将探究式实验和演示性实验相结合

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的是“灌输式”和“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在下面观察实验的现象。由于教室空间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让一部分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所要呈现的现象,导致学生丧失观看实验的兴趣,削弱物理教学的效果,而且不是所有实验在课堂上都可以呈现出理论上的效果,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演示实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效果不显著或者实验误差等情况,这样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将演示性实验和探究性的实验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探究式实验要以物理实验作为主要手段,以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作为辅助,在不断地研究讨论和实验中得出结论,最后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这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串联电路中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猜想并联电路中电流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动手接电路,然后观察实验的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教师可以通过结论让学生继续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并联电路有什么实际的运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重活动的趣味性、灵活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举办综合性实验竞赛,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为了巩固实验教学的质量,使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每学期举办规模较大的实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自制学具、教具,参加“小发明、小制做”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参加自制学具、教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内实验所学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大胆设想认真设计,精心操作,这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的。引导他们自做学具、教具,鼓励他们创新。在这一活动中,应始终坚持真(原理科学)、新(设计新颖,采用新技术)、美(设计简单合理,主次分明),在整个活动中自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并由一批骨干队伍带动,发展到全班学生纷纷动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脱离实验,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分析实验教学的现状,重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施,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独特育人作用,将对学生今后的生产生活实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把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一支盛满水的试管中,提出问题:若把两支套着的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会掉下来.教师演示实验,把两支试管倒转到竖直位置.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沿着大试管上升了.结果出乎预料,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抓住实验教学这块阵地,让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秉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理念,还要让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实验,在创新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创新的习惯.初中物理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实验,单凭某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设计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中完成实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后,学生明白了公交车在刹车的时候,身体向前倾的原因;在学习“物态变化”后,学生明白了夏天在教室里面洒水会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后,学生明白了大街上路灯的工作原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四、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收集和整理.要求学生按章节物理知识点和规律观察身边相应的物理现象,并由专题小组收集整理与知识过关同步进行.例如,有的学生回家看到妈妈把孵化一段时间的鸡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观察和检验,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写了篇观察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事后他在回忆中风趣地写到“原来我妈妈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呢?”

2.参观与学习.结合各地实际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连通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锅炉水位计;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和附近机械铸造车间参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和有关原理.

3.调查与研究.有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反复练,不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效果好.比如,电学中关于“路灯和小彩灯”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后,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情况有了深刻印象.

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3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活动

实行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槁)》(以下简称标准)的精神,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标准》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体来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上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一大特点,也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考试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不少教师并不是很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应试教育下为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教师主要以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因为不少教师认为物理实验费时费力,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不如讲练结合方便而且见效快。因此,许多教师只是把知识机械的灌输给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在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同时,也削弱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成为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好学生,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通过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启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思考、激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许多学校的初中物理实验课上,我们时常会看到(或听到)实验室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进行操作:“第一步……,第二步……,然后……,接着是……”,学生被当成幼儿园的幼童。这一教学上的普遍误区很容易导致学生“只动手不动脑”、进行机械操作,致使学生们以为在实验课上,必须要按照老师说的每一步来走,学生们就这样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从形式上来讲,学生们通过实验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技能,然而实际上它却是灌输式教学实验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教学实验模式贻害无穷:首先,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压制;其次,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最后,不利于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要想让学生们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们通过在实验室亲身实践,独立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验数据的收集、实验结果的分析要让学生们通过仪器、仪表及其他工具的使用来进行,使学生们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坚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致力于改进学生们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如在做“探究调光台灯的奥秘”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通过以上探索性的实验,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探索新的规律、掌握技能,最后教师总结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新知识。

三、通过课外活动来配合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教学法力求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教学方法上讲求动态开放。它的基本特征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独立思考、深入探索。课外活动的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课堂实验教学的成效,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适当按规划进行相应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依照教材实验特征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达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统一,同时又兼顾活动的趣味性,确保课堂内外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抓好落实,整个学期的实验内容要提前规划,成立活动小组,安排好相应的辅导教师,以此推动课外活动走向经常化进而形成制度化。

四、有机结合不同的实验活动

物理实验教学组成要素繁多,大体可归纳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在试验中,我们主要依据这几个要素开展综合分析,由这几个要素合成的教学系统的总功能并不是各个部门直接地、单独地表现出来,而是经由他们之间一系列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以《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为例,随着教学进度的进行,教师不断设置问题,如“物体形状不同受到的浮力会相同吗?”“放在水里的铁皮是不是一定沉入水底?”“放在水里、煤油里的相同物体,它在液面以上的体积也相同吗?”等等。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要求学生尽量利用自制学具得出上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正确答案,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信心。课内与课外、演示实验与独自动手操作的这种双向有机联系,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们既获得了物理知识,又能让他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学生掌握了通过物理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五、寓课堂实验于趣味之中

第4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关键词:改革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55-0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培养科学态度、创新能力以及发明创造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还有需改革的一面。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一些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理实验不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训练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目前的实验教学现状是:为了节省时间,尽快完成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只注重讲授而轻视实验操作,轻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很多老师受实验取材难、过程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实验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缺少动手动脑的机会,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为使新课标落到实处,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师角色应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探索者、合作者、指导者”,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发明创造意识,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的各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彻底改变重形式而轻效果,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分组实验而轻小实验,重按部就班模仿实验轻自我设计探究实验的现状。

二、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有时有些实验学生可能看不清。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实验,可充分体现学生是实验的主人,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首先提出:小车运动的远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并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追问:(1)采用什么研究方法?(2)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怎样控制相同的因素?(3)怎样做到木板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层层设疑,大胆猜想,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明确了实验目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大胆推测: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会怎样运动?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操作平台。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动一遍。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实验室可以选课本上的重要实验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实验或者在实验课上产生问题及没有成功的实验或选做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3.创设学生探究的机会,为物理实验教学添增光添彩。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一个成功的实验,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为了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精心编排多样化的实验方案。例如:为了形象生动地做好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除了课本上的器材外,我还增加了火柴、两段阻值不同的电阻丝、蜡块、气球等器材。此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显著,直观明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无须电阻丝发红就可看到火柴先后燃烧、蜡块先后熔化、气球体积膨胀的不同。在丰富的实验器材的同时,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设计实验的能力,开拓了学生思维。在探究中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自主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能力,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科学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利用自制教具,让物理课堂“活”起来。利用自制教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实验室的配置在不断提高,实验器材也日益完备,但仍有一些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现成的仪器不能将其形象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制或学生自制一些教具以弥补现成教学仪器的不足。比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再如在学习《浮力》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浮沉子,但在课堂上演示时,有的学生展示的效果很好,让做得成功的同学讲解其经验,其余小组也会主动参与进来,整个过程看似是在学习浮沉子的制作,却无形之中使物理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深化。学生用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教具,探索物理规律,让学生从“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学生会倍感亲切,好像真理的发现者就是他们,自己成了学习物理的真正主人,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这样学习物理的兴趣激起了,学习物理的信心也就树立了起来。特别是学困生,有了成功的经验,对物理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也就变得好学、爱学,整个班级会呈现一派学物理、用物理的良好气氛。

第5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一、实验复习的时间安排

由于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有关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而且还涉及到教材各个章节的许多基础知识,只有在完成了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复习实验专题。

二、实验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由于实验内容的考查,突出的是能力的考查,所以近年中考实验题,不再是那些靠死记硬背教材实验就能回答的题型,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设计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中考中考查的物理实验内容,主要是学生实验和课本上一些主要的演示实验。对于以上的实验从考试角度进行分类复习。无论哪种类型的实验,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复习:

(一)熟悉基本测量仪器,了解它们的原理、规格和使用方法。

1. 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例如:天平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伸长量跟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等。

2. 要了解各基本仪器的测量范围。例如: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至42℃;学生用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是0至0.6A或0至3A;学生用电压表的测量范围是0至3V或0至15V等。测量时不允许超出测量范围。

3. 要了解各基本仪器的分度值。分度值是仪器的刻度中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值,它决定仪器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例如:实验室用温度计准确到1℃;体温计准确到0.1℃等。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分度值不同的同类仪器。

4.要了解各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基本测量仪器主要考查如何正确选用、使用、读数。它们不管在选用、使用上还是读数都有共同点:不能超过量程;有刻度的,都要求正视;读数应由数据和单位两部分组成。

(二)进行分类复习。初中物理实验,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两种类型:①测量型实验;②探究型实验。

1.掌握测量型实验。测量型实验又分直接测量型与间接测量型两种。

(1)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利用有关基本仪器直接测出欲测物理量的实验。如用刻度尺测长度(宽度、厚度),用量筒测体积,用天平测质量,用测力计测力,用温度计测温度,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等。

(2)间接测量型实验是指先测出有关物理量,再由物理公式(或原理)计算得到欲测物理量的实验。如“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小灯泡的电阻”,或“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等。对于这类实验重点应放在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步骤,记录表格的设计,关键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以及是否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掌握探究型实验。探究型实验的特点是通过实验,测出需要探究的某条物理规律(或原理)中有关物理量的数值,然后从这些数值之间去寻找关系,从而找出某条物理规律。例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这类实验在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在复习这类实验中,要注意相似实验的对比。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都运用到毛巾、长木板,学生容易混淆。这类实验应掌握实验中各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实验方法,从而会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测出各相关量,进而探究。

三、实验复习的注意事项

1、对每一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材料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比较记忆,要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可对教材实验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创新训练。

2、分析和研究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总结和领悟实验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第6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点对于学习物理科时间不长的初中学生来说是重要的。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初中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初中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二、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过去物理实验时,老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调后才气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实际的行为)的本日,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难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研究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其长处是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原因有关》这一实验时,我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猜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联合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音叉的振幅不易观察,咱们经过什么方法能比力出其振幅的大小?这一实验中咱们应观察什么?怎么样记录实验现象?你还能设计哪些不一样实验继续来探究这个难题?最后同学们很好完成了本探究实验,并设计出了几种新的探究方案,并且还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所以,用物理实验教学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

三、应用课外活动拓展物理实验创新方法

为从多方面教育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验创新本领,我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各式、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研究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应用后,准时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了普遍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经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对策,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咱们还会根据教学主要内容准时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小制作比赛,如在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潜望镜。另外还开展了别出心裁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小发明、实验操纵比赛等活动。经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又动脑,刺激引发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第7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摘 要 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以有辅助实验等方面,对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信息技术;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27-02

1 前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高度配合。”[1]可见,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有机整合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换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物理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刺激学生感官

信息技术能够多方位刺激感官,加大信息传输量,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教学材料,使学生掌握信息更加容易。如在教学“电流”这节内容时,可以用Flash来演示导线中定向移动的自由电子,这样可以从视觉和心理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并在学习中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得出定向移动的电荷形成电流这一结论。如此轻松突破学习难点,明白电路中可以自由移动的不是正电荷,在移动方向上,自由电子与电流正好相反;另外还解释了为什么自由电子可以定向移动,为学习后面的电压知识做好准备。这同时要求教师合理选择信息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活动,加强创新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由感觉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到自由自在地思考,化被动思考为自主探索。

再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中,利用课前时间搜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比如电铃声、钢琴声、瀑布声、蝉鸣声、鸟叫声等,先让学生仔细倾听这些声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哪些物体发出的?这样的问题难度并不大,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为随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以看出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这一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从网络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图片、视频资料等,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并通过完美的剪辑与拼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物理实验效果

提高演示实验可观察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操作,往往只有前排的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实验情况,而坐在后排的学生甚至稍远一些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久而久之,不仅后排的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实验水平得不到发展,而且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实验的过程放大,通过投影设备播放给学生,这样无论前排的学生还是后排的学生,都能观察得非常清楚,同时保证了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教师先用仪器根据传统实验方式演示一遍,由于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随着物距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感到糊涂。教师可以将这一呈现方法改为信息技术呈现,在大屏幕上演示物距变化而引发像的大小发生变化,整个实验过程清晰流畅,学生恍然大悟。可见信息技术展示实验有助于改进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

再如在学习“电磁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会使用铁屑或小磁针来展示电磁场分布情况,在没有大屏幕之前,只能将其展示在平面上,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但如果将铁屑或小磁针的情况投射到大屏幕上的话,那学生难以观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验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和增强。

此外,一些复杂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比如电流表和电压表,借助信息技术观察虚拟刻度尺,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测量的方法,并且掌握复杂仪器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步骤,避免盲目使用出现意外。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后再回归到真实实验仪器上,学生熟练且精准的操作必定会超出教师的想象。

有效模拟部分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现象是物理实验的主要特点,而物理实验现象中也包含很多微观现象,这就是它的难点[3]。在传统教学中,对这些微观的物理现象,教师只能依靠挂图、常规技术或语言描述的方法加以呈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微观现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美展示,不但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器材的不足之处,而且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长,对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实验、微观实验、大型实验、复杂实验等进行有效补充,可以让物理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流做功”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模拟电流做功的流程,将数据清晰陈列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还能缩短观察实验的时间,大大提升实验水平。再如在进行“融化与凝固”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虽然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实验时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候就可以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对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将原先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变得生动直观,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而且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4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中包含多种软件制作工具,如PPT、Flash MX、Dreamweaver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进入专题网站,在网站中一起分享成功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自主练习等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将其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计算机具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高速化、智能化等优势特点,为自主获得信息、分析数据提供了有利空间,极大地减少了人们在整理数据上花费的时间。

比如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可以建立完善的电子表格,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便于学生直观体会物理知识的规律。如在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可以借助滑动变阻器改变变阻器的阻值,从而得出多组电压值与电流值;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入表格中,就可以自动生成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图,便于学生通过图表直观理解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存在于其中的规律,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5 结语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大大增强了实验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还能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因此,物理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映出物理教学的新魅力。

参考文献

[1]徐华伟.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初探[J].科技资讯,2010(22):191.

第8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特为我校《初中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补充教材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物理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完善学生的物理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应学校要求,我校的《物理校本课程》开设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物理发展史、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实验与创新。这些单元板块针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情趣爱好的学生设定。下面就重点探讨一下本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设立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希望通过《物理发展史》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

其次,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新物理课程的最低基准,在知识深度要求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要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在体验、认识、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实际应用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如此建构基础型物理课程,想所有学生提供包括生活物理、概念物理和应用物理在内的必需的物理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相应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的延伸。

第三,校本课程要以教学内容为突破点,在教法和学法上都力求有所创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新鲜和乐趣,从而进入创新学习的状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把创新实验引入校本课程,是进行物理教学改革实验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们开设《物理实验与创新》板块,通过选择与学生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非常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实验进行教学,同学们跃跃欲试,热切的展开思考和讨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既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热情,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的学习。

二、设计课程的内容

对于《物理发展史》,我们首先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牛顿、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物理故事(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并查找了大量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

对于《生活中的物理学》,我们则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与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运动场上的物理学)、器件(自行车中的知识等等),围绕人类的衣食住行设立专题,初步设计出了这个单元的内容。

对于《物理实验与创新》,我们寻找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使用动滑轮一定省力么、影响扩散快慢因素的探究等等),形成数个创新实验专题。

校本课程与物理课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的课程内容的优点:

1.校本课程内容可以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

2.方便同学们选择,由于校本课程是随着课本走的,这使得校本课的内容在每个学段都不相同,既彼此独立、又可以相串接。

三、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校本课程主要是以能力的提升、科学素养的养成为主,而非以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要目的的。所以其教学内容更要注意“广、浅、精”的要求,它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物理课堂教学。相较于物理课,校本课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机会和时间。例如:在学习完《磁生电》这一节内容后,校本课程就都围绕学生门熟悉而又有一定难度的发电机分别安排了“怎样认识发电机”和“电磁感应实验的深入探究”的内容。

在“怎样认识发电机”一课中,教师从精彩的发电厂发电过程的视频导入,提出最初的发电机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发电机的最初设计开始,调动学生一起讨论设计中的不足,并联系自己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对其进行改进,直到完成现代版的发电机设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复习巩固了物理课本中有关磁生电的基本知识,又初步了解了发电机的原理及发展历程,还能体验设计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脑海中也逐步形成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

第9篇: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验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深化问题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选取物理实验课教学为切入点,利用教材中的物理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收获颇丰。

一、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1.以物理实验为素材进行研究性学习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初中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练习型”实验、“验证探索型”实验、“测量型”实验等。下面我列举一些苏教版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纸锅烧水;水的沸腾实验;熔化和凝固实验;樟脑的升华实验;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等等。这些实验中,除少数“练习型”实验外,其它实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都能较充分地反应人类发展历程中对部分自然规律的探索思想、探索方法、探索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着充分的、厚实的教学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索、研究的源泉。

2.在课堂上利用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欲之间制造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欲望,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我在演示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路径之后,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让他们自主的探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像的大小是确定的吗?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将蜡烛点燃寻找起经过小孔所成的像来,还不时地将小孔成像仪靠近或远离蜡烛观察所得到的像,还有的用手去扇动烛焰,观察得非常仔细。

这时有一组男生很惊喜把他们的发现告诉了我,他们使用了高矮不同的两根蜡烛,经过小孔后屏上就呈现出上下两个烛焰,当用手把高的烛焰挡住却发现屏上下面的烛焰不见了,挡住矮的烛焰屏上上面的烛焰就不见了,我立即请他们将这一发现演示给全班同学,并让大家解释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我也借此机会把这两名同学表扬了一番。之后的小孔成像的光路图,太阳通过树叶形成的光斑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在这样愉快地气氛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很多同学还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方式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将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课堂上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能彻底将研究的问题解决,同时问题的拓展还会引发新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把教学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延伸到课外,形成余音绕梁之致。例如:在学完物态的变化后,学生知道水蒸气在遇冷后会发生液化现象和凝华现象,但很多学生就提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液化什么条件下会凝华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回家通过实验继续研究。“准备两个相同的搪瓷缸,一个里面放冰块,另一个里面放等量的冰块同时加盐,几分钟后观察搪瓷缸外表面出现了什么现象?”该实验材料简单、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很适合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性学习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思考

1.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初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更多的是渗透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随着学生实验能力的不断提高,研究的范围也可以逐步扩大,实验的开放度亦可随之增加。

在整个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与他们能力差距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去探究那些稍微高于他们课堂知识的课题。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增长了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2.研究结果的评估应重视学生的感受

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了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有时需要由学生自己大胆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确定研究方法和手段,甚至独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的实验操作。研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果教师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评判,有时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缩手缩脚,从而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对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准及动手能力要求不宜过高,在他们自己逻缉思维范围之内的“合理错误”,教师要积极鼓励,然后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能真正放开手脚,大胆探索。

3.研究性活动应避免用多媒体技术代替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