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第1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non-computer majors undergraduated"Computer Basic"course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analys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and propose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efore concep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alog case.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trategies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第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在教育领域上得到了相应发展。对于初中计算机教学来说,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有效途径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程改革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探讨出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初中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本文将会对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分别从传统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互动相对缺乏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导致教学课堂无趣。

2.教学设施不健全

计算机设备是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我国目前部分学校还未及时普及计算机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部分学校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相当匮乏,导致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兴趣,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

3.忽视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不仅要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还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然而,目前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兴趣。

4.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教师教学年限较长,教学经验十分丰富,正因如此,这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一如既往地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接受不了新的教学方式,导致计算机教学没有跟上时展的趋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二、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

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进行更新,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将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培养出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所有的教学都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偏向任何一方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计算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还应该注重实践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贯彻到整个技术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效开展课外活动

为促进初中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的提升,学校可以积极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计算机学习增添了趣味性。计算机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具有一定原则,如实践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自主性原则。教师可举办一些计算机课外竞赛活动,并提供一些小奖品来吸引学生参加,而学生如果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就能以此完善自身计算机知识,并将其技能不断地创新;而课外活动又不同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更加的放松,没有任何学习压力来参与活动,所以计算机知识就能得到有效的巩固,也能因此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4.应用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宽,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相对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合作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充分强调了每一个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可以安排一些电脑绘图等比赛,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而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学习较优异的学生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此做到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5.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师生之间关系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有一定影响。高校培养的是技术人才,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培养理应受到重视,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之后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互动,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对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巨大潜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电脑上将知识点进行传授,但是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注意力也不太集中,所以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开小差,用电脑玩游戏、进网站等,没有专心听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每教授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完成课堂小任务,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教学课堂更加有吸引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6.应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计算机教学中一般都有应用电脑授课的模式,其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往往将知识点一带而过,没有进行重点的讲解,而学生在应用电脑学习时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如果同时应用PPT的授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将一些课堂上没有的内容进行丰富,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像画面以及色彩来构造图文并茂的教学氛围,应用制作课件的方式将原教材当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不单单只将课堂中的内容应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更多的是延伸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能了解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使教材的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能因此拓宽自身的视野,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电脑绘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应用电脑绘图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而高手在绘图时熟练的技能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惊叹,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

三、总结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展特征,学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充分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观念,将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尤巧云 单位:沭阳胡集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超.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研究[J].新课程(下),2014,7(2):115-116.

[2]戴晓娟.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2(12):184.

[3]薛玉阔.浅析提高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5):251.

[4]姜桂峰.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科普童话,2014,33(5):64.

第3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办公室软件;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基础;改革措施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中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掌握信息的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应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要求中职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也是现当代人才的基本素质。在中职院校教学中计算机基础作为教学过程最常用的基础课程,同时这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根据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且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操作能力。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现存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计算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工具之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逐渐成为中职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一定的考验。

1.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现代教育制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由于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学生们被动学习,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重视

在我国,目前一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是简单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式,并没有把实质内容落实到教学工作中,进而使学生不能有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3.针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量过大,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体现不出这种特点,教学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

4.中职院校师资力量匮乏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匮乏,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学习并不能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教学,往往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传统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就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先进的教学模式,而且还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够给中职院校的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对计算机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忽视。要想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办公室软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办公室软件教学对中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利用办公室软件进行方便的学习,而且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基础作用。

1.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演示

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学生都是刚接触到计算机,对计算机熟练掌握的程度不高,由于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并且还需要经过教师对办公室软件操作的演示对学生进行一定讲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演示内容制作成视频,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播放。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遇到较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对视频进行慢放,同时还要详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较方便,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办公室软件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2.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对比

办公室软件教学是一门公共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计算机最基础的办公室软件教学过程中,根据办公室软件的基本概念,运用对比的方法,将word中的字号、字体进行一定的对比,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办公室软件概念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办公室软件教学的质量和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3.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需要对办公室软件进行一定实践,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办公室软件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首先教师给学生们提供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再由教师对案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进行一定讲解,最后由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实践,对一些实用功能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学生们对办公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

4.直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发挥出教学的作用,同时还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中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在中职院校中,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的教学,还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把抽象的办公室软件教学变得直观化,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办公室软件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办公室软件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内容,针对办公室软件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在计算机最为基础的办公室软件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首先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办公室软件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欣美,阴雯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办公软件教学研究[J].计算机,2010(2).

第4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教学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在进行职工招聘过程中,不仅重视应聘者的综合实力,还重视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中职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有待提升,很多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没有习得专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对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制订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文章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研究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手段与方式有待提升,很多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但教师在教学任务的实施方面存在着问题,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导致很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其次,教材的选择存在问题,中职学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但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际指导,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最后,由于中职生源的多样性、流动性等特征,使得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样也存在着差距,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使得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也有待提高,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措施

1.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任何课程的开展都应制订一定的教学规划,这样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复杂性,因此学校应该针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专门的教学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重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制订合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应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毕业以后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应着重制订学生的专业实践规划,实现学生实习的常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并且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中职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同时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可以考虑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按照学生的综合表现和专业素养进行分班,这样可以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整体存在的问题进行授课,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以及职业规划,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断缩小中职学生之间存在的专业差距,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在进行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课程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重视课程规划的具体落实。

2.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

首先应该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材进行改革,运用计算机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课程进行指导,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中所使用的课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并且不适用于中职学生进行学习。某中职学校对中职计算机师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55%的学生和50%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应重视教科书的选择,在进行教学用书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选择难度较低,专业性强、可以指导学生实践的书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教材,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掌握课本知识,进行专业实践,并且提升学生能力;二是应重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编制,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情况进行实用性教材的编制,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会有配套的适用教材作为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三是在课程安排上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定位是对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得学生符合社会的实际要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请计算机行业的精英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与行业接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职业的规划与选择

3.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行研究教学法。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课题的探究与试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进步。二是运用演示教学法。这种方式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的演示,也可是学生向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相关知识的演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时,在对教学方式改进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和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4.加强教学管理

良好的教学管理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应重视教师的招聘与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中职学校教师应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与时俱进,这样才可以保障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走在专业学习的最前沿。

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完善,很多中职学生虽然具备专业技能,但其综合素质还有待提升。因此,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其综合实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有利于中职学校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教育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中职学校来说,只有不断面对挑战,解决学校发展问题,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峰.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9):193-194.

[2]胡海锋.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职业技术,2012(6):73.

第5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结合教学实践,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建设、设备条件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意见。

0引言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当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许多职业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已在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课程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必须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索。

1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现状

深化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从其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人手。

1.1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属于职业类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其社会定位应注重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办学导向,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反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能够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1.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2.1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

(1)新生人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学习的起点不一致。这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兼顾其基础差异明显的学生。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学生接受电脑的程度也不同。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方式,能动性好一点,但是理论有缺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能动性差,一旦接触到计算机,很茫然,一味认真学习理论,实践能力严重缺失。这两种情况都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1.2.2教材内容增加与授课学时缩减的矛盾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具体到计算机教学而言,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授课的学时,增加上机学时。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这又造成了多方面的不适应:教师感觉授课学时太少,许多内容难以完整讲授;学生则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或是编写上,紧扣时代变化,对一些实用性强的、具体的操作详细介绍,以便于学生自学。

1.2.3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较稳定的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但也有一些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承担自己所教院系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这样尽管可以弥补计算机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这一欠缺,但是对于建立一支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尚有距离。

1.2.4设备条件有待改善

一些高职院校,机房设备较少且陈旧,软件安装不完善,不能满足上课的需求,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及维修,也跟不上教学的步伐。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耽误教师给学生辅导的时间,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5教材缺少专业特色,且跟不上知识、技术更新步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能够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人才,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以实践应用为主,以理论传授为辅,但是较大部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只是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的缩减本。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更新很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应及时更新,使学生了解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术。

2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2.1针对培养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2003年版)》,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心应该由掌握操作技能转向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制订教学大纲。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结合起来,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大纲规定,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且教学案例丰富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2.2改革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特别要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难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所谓“多练”,就是多上机操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人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弥补有些学生理论知识不足的缺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计算机课外辅导,主讲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和解决方法。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验过程,就会形成清晰的思维发展方式。

有条件的话,应致力于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平台之上的教学模式阎。该模式有以下特征:(1)能够发挥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2)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3)教学过程富有生动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4)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此外,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3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科研、教研等多方面的能力外,还应熟悉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懂专业、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的方法、基础知识的分析以及重点知识的提取;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接近时代前沿的新科技,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制订教研计划,召开教研会,讨论教学中的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网络平台的使用,科技前沿的发展等进行专题研讨。教师之间可相互取长补短、开阔视野,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先进性。

(3)教师所授的专业应相对固定。根据讲授课程和学生专业的不同,教师之间既要相互协作,又要分工明确,做到讲授课程相对稳定,“术业有专攻”,以便向“精”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熟悉计算机技术中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前沿技术,并做好融会贯通、总结归纳。

(4)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动态。教师可通过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系、部还可选派青年教师到高新企业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去锻炼、培训,以拓展视野、加强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

(5)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每学期都应进行学生评教活动,请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反馈意见,让教师意识到问题所在,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对确实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应予以调整。

2.4改进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学对实践环境要求很高,随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的改革,与之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应作相应的整合。实验室建设应做到设备优化配置、档次适中,软件及时更新,使实验室资源与新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相匹配。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也应跟上教学的步伐,让师生双方在良好的环境下轻松、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应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自觉地爱惜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这样才能体现出“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特点,以便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6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信息素质;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信息素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概括地讲,信息素质就是有效地按照社会、文化和哲学意识发现和发掘信息资源、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评价和传播信息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构成了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各门学科和所有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应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定位于信息素质的培养,即在教育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探索目标与信息资源的联系,准确理解并正确获得信息资源,判断信息资源的有效性,有效地整理、利用并转化信息资源,从而在了解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总结、评价,表达和信息资源,达到信息资源创新的目的。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既是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教育和技术基础教育,又是人才的素质教育。

由于受到设备、人才及教学理念的限制,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过时、教学方法落后等弊端,基本上只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看作简单的计算机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信息时代对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

从2001年初开始,我校加大了计算机教学设备的投资和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开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持续的改革。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从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信息素质的角度,制订了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并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和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2 基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2.1重新设计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我校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的 “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来源于珠江三角洲,就业的方向是在基层单位从事较具体的工作。珠三角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因而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较高。所以,在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我们强调地方院校特色,坚持应用导向,并考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不同需求,注重学生整体信息素质的培养。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原来的偏重分散的知识点、方法、技巧变为注重软件的综合、整体运用,注重能够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综合性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技能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我们设计的“三个层次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在2001年2月初步建立,后来经过不断地修订完善,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在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后,我们重点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nternet及多媒体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这三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这三门课程都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

2.2全面改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互动式教学。在教学环境上,从简单的多媒体教学过渡到基于多媒体及网络环境的互动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分析,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如信息化意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和传播能力上。结合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引导性的、采用案例或情景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探索和加强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

(1) 案例与情景教学

首先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反映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介绍学习目的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介绍或引入学习情景,介绍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达到案例的要求。课堂讲授不求大而全,而求少而精。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情形。课程的全部细致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通过教材、实验指导书及教学网站查漏补缺。

(2) 任务驱动法

对学生提出反映多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或从实际课题中归纳出的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和知识要求,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文件展示或发表作品。把学习过程完全融入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转化知识、收集与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学习与协助学习的能力。

根据学生差异,设置不同的任务(大作业)级别,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激发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性。任务(大作业)完成后,将学生作品在网上展示,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作品全部上网展示,有效地杜绝了抄作业现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努力去完成作业。

(3) 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并对学生在网络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学校不可能给计算机基础课程很多学时,所以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让学生真正学会和掌握尽量多的信息技能,学会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得他们能够在今后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并运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4) 改革课程的考试方法和学期成绩计算方法

改革课程的考试方法,理论与实际技能并重,使得课程的评价方法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平时成绩及学生作品的比重占学期成绩的40%~50%,使得学生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一直不断努力,避免以往学生只要在期末临时突击即可通过课程考试的弊病。

3建设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教学环境

3.1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主要包括:

(1) 建立网络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立网络化的管理信息平台。该管理平台包括用户管理、机房管理、机时预定、收费管理以及相关汇总、查询等各项管理功能。

(2) 实现开放式运行

在网络化的管理信息平台支撑下,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只要刷卡即可上机,这样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使用效率,方便学生上机学习,使得学校的投资效率极大化。

(3) 提供多样化服务

采用先进的硬盘保护卡的多引导分区技术,将硬盘划分成多个分区,安装不同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满足不同用户对不同操作系统、不同软件环境的需求,提高硬盘的利用率,实现一机多用。并对某些特定分区开放,方便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的软硬件技术。

(4) 利用淘汰设备建设教学资源

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已经淘汰报废的微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和部分外部设备收集、整理并配以文字说明,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是计算机发展史的生动体现,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生动教材。

3.2网络教学环境和资源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从2000年开始建设,初期就为全校每个学生提供虚拟Web和FTP目录,并开始建设网上资源。目前除了自建的网站外,还在学校统一建设的BB教学平台上进行内容和资源建设,实现了“用网络教计算机、用网络学计算机、用网络考计算机”的教学模式。

自主开发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提供全文搜索的课程学习资源网站,可以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 答疑交流系统。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课程学习的交流平台,答疑系统的应用对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作业提交及网络展示系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人Web和FTP空间(虚拟Web和FTP目录),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作业提交、存储服务和个性化展示平台,通过学生相互之间观摩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杜绝了抄作业现象。

(4) 基于网络的练习系统和考试系统。网络练习、考试系统的试题库包含的试题数量达到1500多题(按模块和知识点分类),并对大部分的试题实现自动评分。目前主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实现了无纸化的网络考试。

(5) 网络调查和教学效果评价系统。使得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资源的建设不是为了点缀,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很多网络课程都有互动答疑这样的功能,但是实际应用很少,而我们是真正应用到了教学过程中。就笔者主持的课程答疑部分而言,运行三年多,目前有3427篇文章(925个主题,2502个回复),其中笔者发表1240篇,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从中收获良多。

4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实施过程

信息素质可以被详细解析为有机的六个部分: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六个部分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个多方面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在信息环境建设和各学科老师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但是,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首先要解决学生在信息素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只有很好地掌握了信息素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才能为更好地运用技术进行人际互动、解决问题以及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运用;第二,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有利的条件开展人际互动、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计算机道德和行为习惯,建立电子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技术运用能力

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技术运用能力,特别是系统管理技能、键盘技能、定位技能、搜索技能及意识、数字媒体转换处理技能、程序设计技能等几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网络辅助教学环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提交、师生交流、课后复习、课程考试等全部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实现了“用网络教计算机、用网络学计算机、用网络考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这种环境的熏陶对于信息素质的培养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

网上投票是培养学生在主动参与、相互评价、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素养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通过对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充分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在网络上,也要真实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电脑系统全部记录。

答疑交流系统既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疑难问题,又可以将学生关心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老师作为参与讨论的一员,一方面要平等地和学生讨论,另一方面又要以自己的学识和素养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使学生逐渐养成如何合理、安全使用网络,如何在网络上不伤害他人、保护自己等方面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获取和利用网上信息)以及尊重网络信息的隐私的重要性。

通过按照模块精心设计大作业(综合性实验)并进行网络提交、展示、评价,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种“投入、应用、体验”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获取、分析、鉴别和处理、负责任地、安全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进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尽管完成作业的过程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他们在网络上欣赏自己和同学们历经辛苦努力完成的作品时,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

(3) 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部分,主要是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Internet及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层次为全校公共选修课,就某个专门的领域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其信息素质;第三层次为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学生学术基金,对具备钻研精神、具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结束语

结果多年不断的改革和实践,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很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表示“进入大学后进步最快的是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素养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较认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他们自己通过网络,看到了自己的作品,通过和其他同学作品的比较及网上交流,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学校较高程度的认可,其分阶段成果连续四届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同时,我们主编出版的三本教材被国内十余所高校选作教材,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陈爱璞. 信息素质概念研究综述[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06):151-153.

第7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适应性;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承担着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任务,这是关系到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课程周期短的特点,因而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拟通过本文研究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及应采用的相关对策。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学习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 目标提升造成的不适。中学阶段,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了通过会考,究其实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一种应试教育。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要转变“不教不会”的传统观念和“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启发思路、指点方法,强调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提倡自主学习,使高职生的学习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转向为主动学习。有不少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感到难以适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还没有领会高职阶段与中学阶段学习目标的不同,用中学的观念学习高职的课程。

2.教学方法改变造成的不适。应试的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学习依赖性很强,而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尤其是自主程度得到大大增强。高职课堂教学采用两学时连上的方法,讲授容量有时概括了教材几十页的内容,学习任务是中学的好几倍。学习进程的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尽快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有高职新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教师授课有着不同要求。对于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要求,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满足。这样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反映,虽然对计算机基础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础太差,教材看不下去,老师讲课太快跟不上,实验内容在规定课时内很难独立完成。长此以往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计算机基础学习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初始阶段往往感觉课程简单、没有新意,体会不到收获,听讲注意力下降,但往往在走神的过程中错过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致在实验时出现各种非常明显的错误。

3.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中学阶段,有人形象地将学校比喻成工厂,而学生被比喻成工厂里的产品,学生每天的学习由老师“精确”地安排着,学生更像是一部接受知识的机器,习惯于在老师控制下的学习方式。而到了高职阶段,老师往往上完课就走,课下的辅导也很少,对学生不再像高中那样严格要求。这对于刚刚升入高职阶段的学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对这种方式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再加上计算机基础注重实践,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验来巩固、拓展知识。而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实验重视不够,常常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一种理论课来学习。认为只要理论课过了关,课程就能够通过,从而忽视了实验课的学习。

4. 其它心理因素产生的不适。高考可以说是中学阶段学习的指路明灯,高中三年的学习虽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充实。一部分学生如愿以偿考到了高职,容易产生歇口气,休息一下的思想;而另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与自己当初的意愿不符,又会产生理想与目标的缺失。这两种状况表现在学习上,都会造成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失去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变得懒散。导致他们在理论课不注意听讲,实验课不认真练习,沉溺于聊天、打游戏,抄袭作业等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高职新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适应,在认识上和行为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如果要求他们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正,迅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外界的帮助,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师的参与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二、相关对策研究

1. 增强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耐力和持久性,不愿积极寻求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课堂上还可以演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利用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上升到课程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尽快走向工作岗位和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适应所承担工作的高度。在课程开始后,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组建兴趣小组、开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竞赛。针对某个问题撰写论文,比如计算机在所学专业的应用,计算机在本专业后续课程的作用等。让学生们自己去调研,去体会,使学生自己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目标的驱动作用变学习为主动需求,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2. 改变教学模式,落实以人为本,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职阶段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新生开课后,一方面教师要向新生介绍高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特点,使学生转变中学的学习观念,调整学习策略,主动去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学习的不同需求,使教学活动能有的放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设计明确的教学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教学中采用起于低起点,面向中间层,兼顾高层次的方式。

3. 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课程不可能只靠听课就能掌握,必须大力加强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来巩固、拓展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这正是高职生最薄弱的环节。转变学生中把理论当成能力的错误思想,要将理论转化成技能。为此,我们强化了实验教学。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验教学课时。我院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来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可根据内容需要调整理论及实验的教学时间,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多练”。设计合理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实验设置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式实验等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通过不同的辅导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而“思”的结果正是能力提高的成果。

4. 注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学会知识更重要,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对问题的提出不能只停留在“是什么”,而必须考虑“为什么”及“怎么做”。学习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悟出其中的道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作者单位:胡立源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李润红 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项目学习;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66-02

在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人类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紧密相关。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1]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标。将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项目学习(PBL)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教学方式。混合学习是将传统课堂和(E-Learning)网络学习很好的融合的学习方式,本文中借助混合学习的方式来开展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

1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教学法,根据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管理难度很大,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与学生访谈聊天中发现,这些学生自主性非常强,不喜欢传统的大满贯式的教学方式,渴望能够改变教学方式以吸引他们学习兴趣。[3]

1.1教学方法仍很传统陈旧

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课方式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维持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上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动员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在做思想工作上,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1.2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和模仿教师的操作,没有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经验。当学生碰到复杂的项目任务时,往往不知所措,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少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1.3工作内容和课程内容差异较大,无法紧密关联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不同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目标要求较低。教学内容对学生无吸引力,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不多。这种传统教学一般是按照零散的知识点讲授,欠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计算机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存在的困难和完成工作任务。

2中职学生的能力分析和一般特征

在我所任课的计算机专业班级中,90%以上的家庭都有电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邮箱、微博、微信等。每个学生会上网聊天、玩游戏,都会简单地搜索和处理信息,对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简单应用都不存在障碍。移动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中职生学习成绩、个人行为表现等不好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学习基础比较差。[4]

中职生一般没有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和追求缺失,更没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愿望。他们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对学习缺少兴趣,导致最后的状态就是厌恶学习。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没有新鲜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混合式项目学习是通过完成项目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个人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适合的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学生的种种表现,比如学生说话、睡觉、走神等行为,都表明教学内容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但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也不错,这与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是有关的。如果充分发掘学生的动手能力,势必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3混合式项目学习的优势

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应用混合式项目学习来开展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悦纳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项目学习在中职学校开展具有明显优势。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混合式项目学习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的得到激发。在创设好任务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来自主探究。[5]项目的完成主要是靠自身的实际经验,从而实现知识建构。通过混合学习的学习形式,将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学习所需效益最大化。混合式项目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项目设计的主题任务具有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的拼凑。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4混合式项目学习的设计

混合学习的在线学习部分是通过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学习,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混合式项目学习,学校有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学生可以上网搜索项目学习所需辅助资料。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的互动等。

本文的混合式项目学习设计分为六个阶段实施。分别是项目确定、计划制定、活动探究、作品形成、成果汇报和整体评价。[6]六个实施阶段相辅相成,各要素是动态的,存在于不同实施阶段中,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ord字处理部分设计项目“中山旅游指南案例”为例介绍混合式项目学习的设计。

4.1项目确定

项目的确定非常关键。确定项目时,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在本环节中,充分利用混合学习的优势和特点,学生到网上搜索相关项目信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师指引选定合适的项目。项目确定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确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4.2计划制定

计划制定的主要内容有:活动安排计划和学习安排计划。学生对时间做总体规划,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时间流程安排。对项目学习中涉及的活动进行预先设计。各小组和各小组成员制定详细计划的目的是学生通过时间表掌握项目完成的进度。也为教师对整个项目学习做引导、调整和评价提供帮助。

4.3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阶段是项目学习的核心阶段,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学生较多的是混合式学习,除面对面教学外,学生较多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查找资料,借助网络平台掌握教师的教学信息等。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完成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的掌握。

4.4作品形成

项目学习的典型特征是作品形成,产生成果。在探究活动中就体现了作品形成的情况。项目作品的形成所需知识和技能就是在学习活动探究中掌握的。作品的形式不定,可以多N多样,如研究报告、实物模型、图片、录音、录像、电子幻灯片、网页和戏剧表演等。[7]

4.5成果汇报

作品形成后,小组之间先进行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分享完成作品后感受和感想。成果汇报可以采用报告会、辩论会和小型比赛等形式进行。最终的小组作品成果汇报是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员代表小组汇报和展示。讲解中山的著名旅游景点、中山的特色小吃以及各景点附近酒店、车站交通方式等。在汇报过程中,主要讲解自己在完成项目作品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等。

4.6整体评价

学习整体评价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在项目学习中应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评价,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结合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多方面,这样的评价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5结束语

混合式项目学习更加强调学生们的团队合作。为学生们的学习创设真实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搜索过滤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好的实现知识的获取。结合具体案例实践,完成项目作品,项目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强的中职生,也更容易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混合式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

[2] 胡宁宁.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4):66.

[3] 刘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4] 刘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刘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2.

[5] 刘伟.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刘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13.

第9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基础知识;教法

中职生很多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自制力、自律力等也比其他一般的学生要弱一些。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影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生更喜欢玩网络游戏,或者是浏览网页、使用网络通信工具等,他们很难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中。对此,教师一定要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任务驱动法、落实因材施教法、实现理实一体化,让中职生重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

大多数中职生从小接受的挫折与失败较多,看似比其他的高中生更加自卑,这就代表着中职生比一般的高中生更急于证明自己,好胜心更强,胜负欲更加旺盛,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应该利用中职生的这种特殊心理,合理利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以通关的方式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的这种竞争欲望也会积极促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意义。“Word中公式的运用”这个知识点对许多中职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生在面临一些公式计算任务的时候,要么习惯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来罗列公式、解题,要么选择计算器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计算机中的Word软件中包含求和、平均值等多种公式的操作步骤,利用这些公式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效率,这也是中职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办公问题。因此,“Word中公式的运用”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由于Word中的公式比较多,需要中职生进行大量的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在课堂上,我以任务驱动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求和公式与求平均值公式的操作步骤;学习对不同区域内的数据进行求和与求平均值的操作。在布置任务之后,我还以比赛的方式来检验任务的完成度,让学生在紧张情绪下高度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下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落实因材施教

每一个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中职生擅长理论记忆,有的中职生擅长实践操作,有的中职生擅长创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十分繁杂,包含计算机技术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落实因材施教法,根据中职生的具体学情来选择具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Excel中数据的高级筛选”这一课是计算机全国一级B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自动筛选,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高级筛选的操作。对此,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不擅长高级筛选的学生着重训练他们的高级筛选技能,对不善于使用自动筛选的学生进行自动筛选的操作训练,让学生了解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实现理实一体化

计算机本身就是理论重于实践的学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够让中职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几乎每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都是在计算机室中进行的,为学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的时候,我还会让学生观看规范的操作步骤,学生也要立即上机实践。就如在“巧用计算器进行进制之间的转换”这一课,我在讲述了数制度以及计算器进制转化的基本方法之后,学生便要自己使用Windows系统中原有的计算器来进行验证,我会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操作技巧。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复杂、重复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时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学习对象的特点,以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特点的方式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高质。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的好胜心来使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在成就感的影响下树立学习自信;教师要尊重中职生的学习、个性、品质差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教师要实现理实一体化,以实践操作来巩固中职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浅谈提高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电子世界,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