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班级心理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心理活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心理活动总结

第1篇:班级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一、科研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在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同时,我校成功申报了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团体心理活动在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并由冯穗心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本研究是运用心理测验,分析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团体心理活动实施前后的水平及变化情况,验证和探讨团体心理活动对培养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及具体效用。通过应用实践探索和形成系统性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方案,为我校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希望以科研为引领提升德育效果。

二、团体心理活动丰富德育载体

团体心理活动是由团体心理辅导衍生出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面对全体学生,针对他们所具有的共性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活动为主要导向,通过丰富的团体活动,借助整个团体的动力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团体成员更深的自我探索、自我领悟及自我完善的历程。在彼此尊重、安全、轻松、开放的氛围下,团体成员放下个人的心理防卫,充分投入团体活动中,在体验和领悟中致力于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主要围绕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进取心、抗挫能力、积极乐观、注意力和思维等十种心理素质来设计和开展团体心理活动。

在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活动方案设计小组负责方案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共同构建活动内容和方案。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视频观赏等。每次团体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导入、活动体验、活动讨论分享、活动总结、活动结束等环节。其中活动讨论分享是每次活动的重点,包括个体分享、小组内分享、班级分享。活动体验完成后,各小组组员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组内讨论分享,然后再由小组代表把小组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团体心理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分享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有别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纪律教育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载体。

三、活动分享助学生明事理

学生的分享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慢慢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讲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还有的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比如在责任的体验活动完成后,电器班的同学就目前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是负责任的行为,而哪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班长站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时问全班同学:“大家觉得我负责任吗?”班上马上就有同学回应说:“不负责任。”班长接着问“哪些方面呢?”回应的同学接着说:“你作业做好不给我抄”。班长接着说:“嗯,因为我觉得给你抄作业是对你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家觉得呢?”这时全班同学给与了热烈的掌声。

第2篇:班级心理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我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在开发与利用周边资源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主体的针对性

我园地处清河坊历史街区,周边有鼓楼、胡庆余堂、河坊街、南宋御街等。如何将如此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效加工、整理,使之符合幼儿园各年龄段孩子的认知、情感发展特点,是许多教师遇到的困惑和难点。同时,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包括与社区人员和商店老板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组织和善于观察判断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因此,许多教师仅仅通过照片、实物呈现周边资源,很少将孩子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交流,从而降低了课程资源对幼儿的促进作用。

2.缺乏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实施大多通过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往往存在预设活动多、生成活动少的现象,使主题活动看上去很美但幼儿参与的兴趣不大,不能满足幼儿的现实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声音嘈杂,幼儿注意力容易涣散且不可预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对于教师是一种挑战,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往往存在着放羊式和自由式的学习,缺乏活动的有效性。

3.缺乏价值的多元性

以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都停留在班级教学活动,教师很少通过加工、整合、拓展将资源运用到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和游戏活动中,发挥资源价值的多元性。同时,以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的是即时的活动与收获,教师也很少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反复的运用。

二、研究的设计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引发教师对原有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反思,促进教师对幼儿兴趣、经验、能力等的观察和思考,对周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同时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幼儿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使幼儿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研究内容

(1)吴山文化:吴山集中展现了杭州人的市井生活,见证了杭州从吴越到南宋繁荣兴衰的历史,反映了吴山地区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样式。

(2)课程资源:通过社区和家幼合作,在周边环境中寻找具有吴山文化特征的“真”“善”“美”的物质和环境,开发并形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的课程资源,使幼儿在走进自然、走入社会的主题活动中,亲身感受、体验、探究、发现,在环境教育和混龄游戏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实施

1.课程资源的寻找与收集策略

我园建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资源开发小组,多渠道、多途径寻找和收集课程资源。

(1)策略一:寻找与筛选

我们从四条路径入手,通过社区、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寻找,不断积累原始的课程资源。

寻找:通过实地寻找,我们发现清河坊有七大特色:药文化特色、茶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特色、古玩艺术特色、市井民俗特色、文化古迹特色以及自然资源特色。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在寻找中仔细记下门牌号码、路线距离和一些联系电话,积累成原始的课程资源,以便今后对其进行再整理、分类。

筛选:第一,必须是“真”“善”“美”的能够陶冶孩子情操的资源;第二,距离路程要恰当,能够符合幼儿的体力支出;第三,场地周边没有教师难以把握的危险因素;第四,现实场地中人员的合作;第五,内容符合班级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2)策略二:建立协作单位

我们主动与太庙社区、辖区交警中队、河坊街上的一些店铺建立了协作关系,确定了联系人、联系电话,以方便教师主动联系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

(3)策略三:聘请资源教师

根据收集到的课程资源,我们聘请了一些民间艺人、手工劳动者、特殊岗位人员作为资源教师,如:做定胜糕的老婆婆、会扎木桶的爷爷、中药房的药剂师等都是我们的资源教师。同时,我们还在本园的家长中寻找资源教师,找到了修自行车的师傅、木匠师傅等。

(4)策略四:建立课程资源库

绘制资源地图:通过几年的寻找和开发,我们收集到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多,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方便、迅速地寻找自己将要利用的资源,我们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源绘制在一张地图上,供所有教师使用。

编制资源手册:我们根据教师使用后的意见反馈,将幼儿喜欢的、容易开展活动的资源进行整理,按性质进行了分类,如“中医药文化”类别中有孩子们熟悉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方回春堂;“小吃文化”类别中有武大郎烧饼铺、南宋定胜糕;“民俗文化”类别中有孩子们喜欢的拉大片、箍桶店等。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通过选择、改造和组织后的课程资源如何运用到班级日常活动中呢?我们主要通过三项策略,把课程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具体活动:

(1)策略一:环境教育——师生共创园本环境

在开展园本主题活动时,教师们常常组织幼儿到河坊街观察西湖伞、在箍桶店观赏木制品、在茶楼观看茶道表演……在与真实环境面对面的交流中,激起了师生对周围生活中物质材料的兴趣。因此,师生利用鞋盒、竹箩筐、竹簸箕、藤刷、草蒲团、菜坛子等一起创造出了独特的吴山文化园本环境,分别形成了以青花瓷和中国风为主线的园本环境,并分获区环境创设一等奖、市三等奖。

(2)策略二:主题活动——资源融入活动内容

为了帮助每个班级科学合理地选择、利用资源生成适合班级孩子年龄特点的主题活动,每个学期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两周,我们都要通过园本教研发挥集体的智慧,修改完善主题方案、总结提升活动经验。

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每个班级都要将主题方案以PPT的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时,教师会相互发现很多问题。如:小3班“农贸市场鱼虾多”主题活动中,认知性目标多、社会性目标少,缺少主题开展的更多价值。通过头脑风暴方式,有的教师提出在主题网络中增加一个观察活动,可以观察卖鱼叔叔阿姨的手,让孩子切身感受劳动的艰辛,萌发对劳动者的尊敬,由此又可以生成新的活动:鼓励孩子通过送小礼物、说一句慰问的话感谢劳动者。

修改方案、改进策略: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每个班都改进了主题目标和主题思路,使内容更具吴山文化的特色。如:小班“香香水果甜甜笑”的主题目标,从注重对水果的认知、感受的快乐体验改变成通过选水果、送水果、自制水果羹给爷爷奶奶、去敬老院等活动,激发了孩子对老人的关心。

实践操作、观察分析: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孩子活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记录新的问题,并适时调整预设方案。如中1班在“走进小巷民居”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一口井,于是教师记录了孩子间的对话和提出的问题,生成了新的活动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井边人们的活动、发现井水的奥秘,并与孩子一起设计调查问卷,访问生活在水井边的居民。

汇报交流、经验共享:主题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及时整理活动资料,总结经验并以PPT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评和专家点评,相互学习、破解难题,不断提升经验。

活动安全问题破解:利用周边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安全工作是教师们最大的难题。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同伴经验介绍、各班制定外出活动应急预案等方式提高教师外出活动经验;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解决了外出活动时人手少的问题。同时我们还采取班级外出时举园旗、挂园牌,让家长帮助孩子记住幼儿园的名称、家里和幼儿园的电话,通过观看木偶戏、幼儿园安全演习等方式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3)策略三:特色游戏——混龄游戏现场设计

为了满足孩子们角色模仿的需求,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过程,我们创设了以“河坊街”为主题的全园混龄交往游戏。每次游戏,幼儿担任的角色可以选择各个区域中的岗位工作如胡庆余堂医生、小吃店老板等,也可以选择一个同龄或异龄的同伴扮演逛街朋友到各个区域自由购物、喝茶,到医院看病等。

四、研究的成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变革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

1.形成了“吴山文化”系列主题活动

利用周边资源生成的主题活动都经历了如下流程:班级设计——头脑风暴——修改方案——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形成文本——交流汇报——相互或专家点评——经验提升——修改文本——资料入档。通过这样层层把关的主题活动,整合了集体的、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积累了丰富而又详实的主题活动资料,包括主题活动方案、活动观察记录、教师课后反思、活动总结汇报(PPT形式)等。系列主题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材,进一步增进了课程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和发展性,避免了为研究而研究的走过场现象。

2.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幼儿的综合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幼儿走出围墙,更多地看到、听到、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在丰富、自然、真实、开放、多层次的认知和探索空间,他们就像快乐的小鸟,积极探究、交往互动、感受体验,获得了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实际感受,这种感受是幼儿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而这种直接经验包含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验。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那些原本在课堂中“坐不住”的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的领头作用,那些默不作声的内向孩子也变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幼儿开始关注周围生活,发现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事物;他们开始尝试小组合作,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走近民间艺人、探寻杭州小吃等活动中,他们开始对杭州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在河坊街交往游戏中,他们体验了多种社会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调控自我、适应规则,极大地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3.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利用课程资源设计的主题活动改变了以往主题活动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方式。在发现、获取、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资源改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们已经从原来一成不变的活动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每个教师在对资源搜寻、提取、整合、运用、再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和积累自身的经验,并根据幼儿活动的现状与资源的特性,对资源进行选择、删减、重组,使资源发挥了更大的价值。而大量的生成性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养成积极观察、分析、判断、调整的能力。每次围绕园本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和交往游戏开展的园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她们开始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反思自己在主题生成、目标制定、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促进了幼儿园的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