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森林防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防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防火论文

第1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防火;综合实习;改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057-02

森林防火事业一直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森林防火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我国林业发展的未来。森林防火专业一直是东北林业大学的特色专业,是我国最早成立、实力最强的研究方向,在世界同行研究中也具有领先优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方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这种增加的趋势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全球气候变化,使暖化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森林防火及其相关课程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成为应对森林火灾这一世界级的环境难题的有力工具,新的研究热点、新的观念不断涌现。如何开展森林防火课程的综合实习以及提高其授课质量也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研究针对东北林业大学森林防火班开展了首次森林防火课程综合实习的改革与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及知识体系,并结合我国及世界上森林防火的实际问题,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本次综合教学实习的设计与改革。

一、实习目的

1.巩固和加强林火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了解基层防火实际情况,为森林防火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林火研究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

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林火野外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野外生存能力;

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设计与改革

通过在帽儿山实习基地进行森林防火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森林火灾预防体系、基层防火及扑救组织、火险天气预报、灭火常用机具使用方法、可燃物含水率日周期动态变化观测、森林可燃物分类体系及燃烧性调查评价方法、森林可燃物载量估测方法以及过火面积和林火损失调查等,并在实验室观测可燃物床层火行为模拟实验,理解森林防火的真正内涵。实习以野外观察实验为主,系统讲授为辅,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会实验设计与野外调查、实验室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小论文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往的森林防火综合实习基本内容为森林火烧迹地的调查及可燃物载量估测,基本不涉及可燃物含水率估测、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燃烧性调查以及灭火机具使用等内容,主要原因来自于实习设备的缺乏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次实习内容的设计与改革是整个森林防火学科课程组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考虑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实习周期以及实习基地的综合条件的基础上开展的,目的性明确,实习内容设置合理,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具体设计与改革内容见表1。

三、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习效果

考核内容主要含三方面的内容:指导教师考核评分、实习报告及实习日志、实习单位鉴定。在批阅实习报告、专题小论文及思考题等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实习表现,综合评定成绩。通过实习后学生反馈意见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综合分析可得出,本次实习学生满意度非常高(97%),至少两个实习小组准备利用实习的数据进行小论文的撰写,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森林防火相关知识的热情,也增强了学生们进一步从事森林防火事业及科研的信心。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度重点课程经费资助

第2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字:3S技术 森林火灾 预警方法 应急管理

1. 引言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主要灾害。如何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设备做好 “以防为主”的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以及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并进行统一协调的组织指挥,就成为林业防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林业建设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上现代科学管理的应用,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条件。如森林火险监测系统、红外线监测林火、雷达监测林火、卫星遥感监测林火以及计算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有效地预防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为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提供了保证。

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研究的背景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匾乏。然而,我国又是发生森林火灾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几十年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森林火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和技术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对森林火灾的综合控制能力,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灾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和科学的进步,我国于1992年和1994年分别通过有关科研单位结合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实践制定了《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和《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行业标准,并由林业局颁布实施,全国各地均做了实施的准备工作,这将使我国森林火险监测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

2.2研究的意义

森林火灾位居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灾害(病害、虫害、火灾)之首。它不仅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森林防火有着重要的意义:

1.森林防火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需要。

2.森林防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3.森林防火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需要。

4.森林防火是维护林区社会安定的需要。

3. 现代森林防火新技术

3.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科学,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拿大利用GIS进行森林景观生态分析,开展自然环境规划。泰国利用GIS进行小流域治理规划和泰国早计划。GIS在森林火灾预警中的功能有:利用GIS强大的数据库功能管理有关的环境信息数据库,有效得到预警区域的环境数据,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查询、更新和提取;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森林火灾预警网络进行科学设计,从而有效地表征设计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显示;直观的图形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而输出各种分析和评价结果;GIS能迅速提供快速反映决策能力,可以模拟和监测林火风险。

3.2遥感技术

遥感(RS)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及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和扫描、信息遥感、传输和处理,从而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变化的技术。用遥感技术研究森林火灾,始于50年代的航空红外探测,自80年代初开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先后开展了利用卫星监测研究森林资源。到80年代末期,GPS以其精准的导航定位功能为林业工作者所使用。中国曾成功监测了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并对火烧地森林植被恢复进行了动态预测。

3.3虚拟仿真技术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下,用于植物形态结构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和三维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硬件水平已能够满足需求,构建模型所需的可视化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等已经成熟,这为森林防火的虚拟仿真提供了条件。林火虚拟仿真包含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维数字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林火蔓延的经验模型等。

4. 森林火灾预测预报方法

火险预测是指在“和平时期”对森林火灾危险程度由计算模型所做出的理论预报。森林火险预测是森林防火“四网两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的关键环节。

森林火险预测过程主要有如下所示的三个环节:

4.1直接预报法

直接预报法是利用林区内可燃物湿度与气象要素综合分析后进行预报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 利用可燃物湿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林火预报的原理。

(二) 预报因子的测定。

(三) 常规观测方法。

(四) 逐步组建成预测预报网络。

4.2预测模型

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瞬息万变,所以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森林火灾的发生时间。因此,我们认为森林火灾预测只能是一种趋势预测。随着各国学者对林火预警模型、林火蔓延模型等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一定可以更有效的减轻森林火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常用的林火蔓延预测模型有:

(一)澳大利亚的McArthur模型

R=0.13F (4.2)

式中,R为较平坦地面上的火蔓延速度(km/h)。对于草地,F为火险指数,有特定公式可以计算F。此模型不仅能预报火险天气,还能定量预报一些重要的火行为参数,是扑火、用火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它可适用的可燃物类型比较单一。对我国南方森林防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加拿大林火蔓延模型

加拿大林火蔓延模型是加拿大火险等级统计采用的方法。16个代表林型,通过290次观察总结出多数可燃物蔓延速度方程(ROS)。不同类别可燃物有不同蔓延速度方程,但所有方程都是以最初蔓延指标(ISI)为独立变数,它与细小可燃物含水量和风速有关。

以针叶林为例,ROS=a[1―c―bxISI] (4.3)

a,b,c为不同可燃物类型的参数。

此模型属于统计模型,其优点是能方便而形象的认识火灾的各个分过程和整个火灾的过程,能成功预测出在参数相似情况下的火行为;缺点是这种模型不考虑任何热传机制,当实际火情与试验条件不符时,它的精度就会低。

(三)王正非的林火蔓延模型

R = RαKεKω/ cosφ (4.4)

后经修正为: R = RαKεKφ Kω (4.5)

式中,Rα是初始蔓延速度;Kε是可燃物配置格局更正系数;Kω风力更正系数;Kφ是地形坡度更正系数。Kε 是订正系数,它随地点和时间而变。对于某时、某地来说,整个燃烧范围和燃烧过程中,Kε 可以假定是常数。该模型适用于坡度在60℃以下的地形。

5.森林火灾应急管理

5.1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级与标准

参照自然灾害总体分级标准,依据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我们把森林火灾预警分为四级,特别重大的是I级,重大的是Ⅱ级,严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与之相对应,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为四级。

5.2 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处置阶段划分与指挥决策

5.2.1阶段划分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属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范畴。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一般按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分期,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救援处置、善后与评估等阶段。其中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应急预警属于事前管理,应急响应与救援处置属于事中管理,灾后善后与评估属于事后管理。

5.2.2应急指挥

应急指挥是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的关键,不同应急响应需要启动不同的应急指挥层次。应急指挥一般分为战略指挥、战役指挥和战斗指挥。其中国家、省级指挥为战略指挥,省、地市级指挥为战役指挥,县级以下特别是灭火救灾一线指挥为战斗指挥。(具体看图5.1)

5.2.3 应急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应急决策是应急响应与应急指挥的核心。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决策可分为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其具有可利用资源的严重短缺性、决策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极其复杂性、决策目标的动态权变性、决策结果的难预测性、决策单元的核心目标直接受决策过程的影响性、决策对象发生发展的多变性等特殊特点,这要求决策者当机立断、科学判断和多谋善断,也就决定了,应急决策在应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应急决策包括决策主体、决策对象、决策目标、决策环境、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案。森林灭火救灾作为人与森林火灾这种自然灾害抗争,必须把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和灭火救灾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6. 结论与建议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苍翠茂密的森林化为灰烬,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林地失去了森林的覆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容易发生水旱风沙灾害,影响农业稳产高产。本文总结了火灾等级划分的标准,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火灾预警方法和模型。最后研究了我国如何做到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反应及时、准备充分、决策科学、措施有力,把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为了使森林防火工作确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森林火灾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二) 以火源管理为中心,控制野外火源。

(三) 加大森林防火经费投入。

(四) 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培训。

(五) 加大森林防火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 阮志敏.森林防火GIS中辅助决策模型研究与实现.武汉大学 2005中国优秀博士论文.

[2] 黄伟维.张贵.基于GIS模型的林火蔓延研究.湖北林业科技,2004.

[3] 岳金柱.冯仲科.姜伟己.我国森林火灾应急响应分级与处置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森林防火,2008,9.

第3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林业资源;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地保护、生态建设,也更加重视林业资源管理。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林业资源大省,森林覆盖率达43.4%,部分地区甚至达70%以上,也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林木产品的生产基地,但其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经济效益却存在较多问题。

1 吉林省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超额采伐 目前,全国大多林区经营森林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只追求眼前利益,缺乏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思,缺少规划性的采伐,引起水土大面积流失,降低了地方对洪涝灾害的抵抗力。

1.2 林业资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逐年采伐,相关部门或盈利企业在补充树苗育种方面未能因地制宜,按照需求给予补充,导致林地资源质量下降,而相关依据林地而生长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也在不断减少,造成大多数林业资源质量急剧

下降。

1.3 林业资源管理不健全 林业资源管理集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由于大多数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关森林产权不清晰,易引起纷争,同时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管理者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半知

不解。

1.4 缺乏管理的执法人员 林业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执法人员,只有加强建立执法队伍,才能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建设。仅依靠资源管理技术,不能对违法人员执行相应惩罚,故建立执法队伍,可与管理技术体系结合,更好的管理林业

资源。

2 林业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欠缺对采伐限额的规划管理,大规模的滥伐树伤林;缺少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林业资源管理不到位,使得相关林业资源的监督体系落后,不能及时监督,及时上报恶意事件,导致林业资源的丢失和浪费;执法队伍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执法队伍不足,需要及时给以补充,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林业经营者对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并且相关林业资源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导致大多企业专研政策漏洞,违法违纪;林业人才培养不足,林业科研能力落后,相关技术引进不足,并且基层科研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林业资源项目建设由于地方经济财政支持不足,导致项目无法进行,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阻碍。

3 加强林业资源管理的措施

3.1 长期造林与短期采伐相结合 限制采伐,避免林业资源过度采伐,建立长远发展规划,并在采伐后,适时补充树种,维护生态平衡。同时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气候,栽培相应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减少林业资源流失。

3.2 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保证林业资源的开采更加有序。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可引进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技术,建立相关资源数据库,如代码库、地理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块数据库等,收集相关林业资源信息,实现调查、统计、规划、设计、管理、监测、采伐一体化,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效益。同时加强林业资源监督体系建设,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毁林开荒和乱战林地的行为进行严惩,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3 创新对林业企业的管理 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体系后,落实对森林资源产权管理,创新林业资源管理股份,要求林业经营单位编制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森林采伐限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编制林业经营方案,实行分类经营,并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和开展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3.4 重视林业资源相关知识宣传 一是加强宣传,并要求相关宣传部门,定期定点到基层宣传林业资源管理及保护等知识,提高民众意识。二是抓好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广泛宣传林权改革的试点经验、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典型,对破坏林改和森林资源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度报道。三是建立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林业资源的宣传,并在要求基层乡村干部配合宣传林业资源保护。四是抓好林业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工作,如森林防火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土地沙化治理情况等。五是抓好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报道工作,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5 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林业人才培养,重视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理论培训,并引进相关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建设及管理林业。同时依托产学研、林科教,通过鼓励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科技创新体系。

3.6 加强林业先进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乡镇林业推广体系,大力建立林业科技推广站,健全科学管理方式,落实县镇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科技推广经费,逐步提高推广服务机构和工作条件。引起林业先进技术,落实到各基层林业管理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同时重视林业科学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鼓励研究开发林业实用技术,倡导乡镇地区使用现代化技术和科技成果,强化基层林业推广站的实用技术推广智能。加快林业信息中心建设,创新服务方法,建立专项咨询服务人才库和科技信息数据库。

3.7 落实林业资源项目 认证研究林业政策,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项目监督管理水平,建立相关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林业项目管理落实到位。林业资源管理中主要项目有农防造林改造工程;提高生态草产业化水平,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扩大采育林建设规模,开展中幼林抚育工程;启动生物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根据这些项目,建设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实现生态绿色森林产业。

3.8 加强防火管理 首先要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通过电视、广播与新闻广告等方式宣传,加强其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其次,在林区必须设置各类宣传口号、防火警示牌等,不断向林区群众灌输森林防火安全意识。第三,完善森林防火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启动零报告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第四,加强森林巡查,护林人员必须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情,减少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孙建.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政策取向[J]. 林业经济. 2008(01)

[2] 杨长峰. 东北国有林区林产工业产业重构及其投融资问题[J]. 绿色财会. 2007(07)

第4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在下步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确保组织到位。成立专门的“三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工科,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红星区人民检察院开展“三个教育”深化专项整改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教育活动的不同阶段,组织相应的活动。

二是深入动员,确保认识到位。通过召开院党组会、中层干部会和全体干警大会等多种形式,层层发动,深入动员,提高广大干警对开展“三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是广泛宣传,确保学习到位。利用检察局域网和学习园地,开辟学习与探讨专栏,为深入开展好“三个教育”奠定学习基础。

四是严格督查,确保责任到位。定期检查干警的学习笔记,收集并在局域网上择优发表干警的学习心得、论文,同时将检查结果与干警的个人考核相结合,进一步调动干警的积极性。

第5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词:Google Earth 生态 监测

生态环境的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因而生态环境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传统生态监测方法有监测周期长,可靠性较差,精度相对较低等弊端,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操作过程复杂,标准难统一,受操作人员的影响较大等局限。与之相比,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省时省力、精度高等优点。因此,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优势尤为显著。

1. GE及其应用概况

GE是由Google公司于2005年6月推出的一款全球卫星地图集成软件,其影像是卫星影像与航拍数据的整合。GE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 m,通常为30 m,最高可达0.6 m,即最高精度可以达到5年前军用级水平。目前,其数据更新一般少于三年。

根据苗放等人的研究[1],GE有以下显著特点:先进和主流的技术,免费的高分辨遥感图像,标准统一、开放,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正是由于GE有如上优点,现在它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导航[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3]和森林防火信息管理[4]等诸多领域。

以孟凡写[5]的研究为例,当GE运用在地质勘察中时,可运用其快速定位及地标应用功能轻松地圈定勘查区位置范围,运用其图层信息区快速地浏览勘查区位置范围,还可运用其影响贴图功能自制勘查区三维立体地质图。

可以说,应用GE不仅省时省力,更由于其在进行实验和调查研究时有助于操作人员对待测地点的宏观状况的把握。因而将GE应用于生态监测无疑为工作人员减少了负担,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2. 生态监测概况

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周期性、复杂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从生态监测的对象及其涉及的空间尺度,可将其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的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而微观生态系统监测是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聚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进行的监测[6]。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生态监测方法有地面监测、空中监测和卫星监测,以及以“3S”为首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3S”技术成为近几年生态监测工作着研究的重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突出优点,是宏观生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7]。然而,运用“3S”技术进行生态监测时,环境因子类型越多、分类越细,解译的准确度也就越难以保证。制约详细程度和精确性的主要影响因子,一是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源的质量,如遥感数据的时相、分辨率、准确程度等;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有操作者的技术、经验,如专业知识、解译水平等[8]。

3. GE应用于生态监测的思考

由于在现有的生态监测手段中,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费用高、精度低、可靠性差和监测周期长等不足之处,而新兴的“3S”技术又存在标准难以统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等局限。另一方面,GE则兼备地理信息直观、方便快捷易操作、标准统一、分辨率高等优点。因此,GE的应用就可以解决生态监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不便与难题。

当应用GE进行生态监测时,不仅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草原覆被变化、贫瘠土地荒漠化等进行监测,还可以利用其附加功能总结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而制定相关的预防治理措施,同时也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进行相关环境决策提供了直观便捷又科学可靠的有力依据。此外,对于已经受到污染遭到破坏的土地和水体,GE也可以监测其宏观的恢复情况,方便科研工作者及时地制定下一步治理方案。

另根据郑泽忠等人[9]的研究,将GE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更可以克服常规的手工或半自动化监测方法中效率低、难以采集实时数据等缺点。将“3S”和GE相结合,可以利用GE具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优点,在室内对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确定地物通过共同的地理坐标进行补判,提高解译精度与效率,获得清晰直观的地理信息。

此外,由于GE尤其是其专业版具有添加新地标、查看历史数据和快速测量面积等功能,在进行室外地面监测时,还可以根据监测需求制作地图、科学定点,为实地考察提供方便,避免了布点的“机械性”。

4. 结语

将GE运用到生态监测中是一项意义深刻且极具价值的研究工作。首先,GE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障。此外,GE免费提供高分辨遥感图像,具有统一并且开放的标准,功能强大而操作简单,地理信息生动直观等优势,将其运用于生态监测更便于对生态环境的宏观探察。将其与传统的地面监测、空中监测等方式相结合能为监测的宏观把握,如定点定位、距离和面积测量等提供便宜。将其与新兴的“3S”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地理信息的直观性,通体提高解译的精度与效率。

总而言之,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能够满足监测的特点,完成生态监测的任务,便于监测人员调查今昔数据,监测生态环境的现状,研究其变化趋势,更能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预见到,随着人们对GE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GE本身的发展完善,将GE运用于生态监测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苗放,叶成名,刘瑞 等.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与“数字地球”技术体系架构探讨[J].测绘科学,2007,32(6):157—159.

[2] 刘冰,石奉化.Google Earth在旅游、导航中的应用探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25—28.

[3] 李娟,郝志刚.基于Google Earth虚拟地球平台的旅游规划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0(1):130—133.

[4] 张冬有,王潇.Google Earth在森林防火信息管理中的实现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59—62.

[5] 孟凡写.“谷歌地球”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8,27(7):130—131.

[6] 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337.

[7] 鞠东辉,邢洁佳,王芳.浅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生态监测[J].科技与生活,2010(7),212.

第6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和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科技创新发展史以及林业科技推广史。科技创新支撑了塞罕坝的技术发展,示范带动促进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如今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国家“十大科技示范林场”,其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体系,是国营林场建设的典范。到目前为止,共取得科研成果9类58项,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为我国其他同类型地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典型的样板,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北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

1高寒、高海拔地区工程造林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

塞罕坝属于高寒、高海拔、短生长期、干旱半干旱地区。建场初期,无成功育苗造林经验和示范技术可言。求真务实、讲求科学的塞罕坝人反复探索、刻苦钻研,终于摸索出了高寒、高海拔地区育苗、造林的系统管理技术,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全光育苗的空白,并以优良、系统的工程造林管理技术成功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营造了5.36万hm2人工林,其育苗、造林技术直接辐射影响了承德、张家口、赤峰、锡林浩特等地,为在河北北部“再建三个塞罕坝林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使当地林业育苗、造林技术市场化、规模化成为现实,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2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塞罕坝机械林场已经形成了从高寒地区全光育苗、造林、抚育,到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主伐利用等多方面系统的、完善的森林经营技术和组织管理体系,主持制定《工程育苗管理办法》、《营造林施工技术细则》、《营林生产调查设计细则》、《林业生产百分制考核管理办法》等国营林场管理制度、办法,成为国营林场建设的典型成功经验;主持制定的《云杉育苗技术规程》和《云杉造林技术规程》省级技术规程,成为河北省乃至北方地区云杉苗木培育和工程造林规范;出版发行的《落叶松人工林集约经营系统研究》、《樟子松造林技术》、《塞罕坝林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塞北绿色明珠———塞罕坝机械林场科学营林系统研究》等专著,既是40多年来塞罕坝技术的高度总结和升华,也是“三个塞罕坝林场”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依托,其生态建设规划34.73万hm2,包括造林、封山育林、基础建设等在内的6亿元项目投资,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经验推广和科技示范的巨大成就。同时,塞罕坝人也在不断地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广泛应用了ABT生根粉、SSAP保水剂、“3S”技术、计算机管理等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林业技术管理水平与资源质量,也积极向周边地区和林业兄弟单位辐射推广。

3防沙治沙造林技术成果获奖并在省内外推广塞罕坝机械林场处于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前沿,防沙治沙刻不容缓。为了寻找抗旱耐沙树种,塞罕坝从东北引进了樟子松试种并获成功,为坝上干旱沙地造林找到了适宜树种。经过多年实践,林场总结了沙荒地樟子松造林技术、盖土防风保水技术、容器桶造林、大苗移植等沙地造林技术措施,采用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治沙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不但在本场治理沙地1万hm2,还在围场县、御道口牧场、多伦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造林面积达3.33万hm2以上,极大地加快了坝上地区防沙治沙进度。同时,林场独立完成的“樟子松常年造林技术研究”课题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技术已在河北张家口市、秦皇岛市、承德地区推广,并先后向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新疆、陕西等省、区推广普及。

4制定有害生物防治规程,树立森林无公害防治标杆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我国较早地进行了航空防治森林有害生物和人工防治森林有害生物。多年来,进行大型飞防作业面积累计达9.33万hm2,人工防治作业面积5.33万hm2,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并在河北率先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为有害生物防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持制定的《松线小卷蛾、落叶松小卷蛾预测预报技术规程》,参与制定的《烟雾机防治针叶林食叶害虫操作技术规程》、《森林鼠害预报防治技术规程》、《落叶松尺蛾防治技术规程》,使塞罕坝的病虫害防治系统技术和成功经验在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辐射华北地区,始终是周边地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学习对象和经验交流单位。林场还被国家林业局首批确认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被省林业局评为“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先进单位”,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先进集体”。

5实现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

第7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难题

项目基金:本论文为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项目“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2014-R06)”子课题“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专业设置的要求,林业工程类专业特指木材加工技术(含人造板自动化生产技术方向)、木工设备应用技术、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等4个专业。目前国内开设木材加工技术的高职院校有9所,在校生约1200人,企业人才需求约50000人/年;开设木工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有1所,开设森林防火指挥与通讯、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有3所,此3个专业在校生较少,市场人才缺口较少。高职林业工程类专业的主要特点即行业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主要从事设备操作、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等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一、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对就业人群的质量标准看,人才的素质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高职高专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是刻不容缓的。

1.国内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匮乏,需求旺盛,但毕业学生基本不能立马上岗,未能表现出其明显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探索与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迫切之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刻不容缓。

开设有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多。在国内,众多的研究都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侧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管理作用与导向功能,至于结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等重要问题研究较少。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独有的体系。德国采用“双元制”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在职培训相结合;英国主要采用“三明治体系”及BTEC模式考核评价制度,由培训企业协会和培训机构紧密合作,提供就业支持和各种教育培训;澳大利亚的AQF国家资格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采用专科教育和技能竞赛培养高技能人才;加拿大采用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模式和认证制度;以及国际上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的理论构架等研究。

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的难题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理论无论多么完美,它最终归宿还是实践。评价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到底需要哪些指标、各指标的权重如何、针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质量应如何评价等问题,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才能获得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才能发现其特点,找出适合目前条件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方式可采用具有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等显著特点的CIPP模型分析法,即全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方面,这四种评价可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

设立合理的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发现,一些指标如“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使用情况、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双证书获得率”等指标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有些指标如“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想要量化评价是很困难的,评价过程中的许多现象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目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确定评价体系的内容原则应基于实践调研与文献检索的基础。实践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调研问卷应针对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代表、行业协会、学生、家长等进行分别设计。同时要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问卷的“信度”即可靠性,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即有效性,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问卷设计要保证信度的一致性和效度的显著性。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意义和重要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 ,对每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评价方法来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和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一套数据采集方便、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林业工程类专业同其他专业同样也遇到一些发展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只有解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才能实现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合理有效评价。

参考文献:

第8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5S;系统框架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商业化和移动服务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在近几年已成为发展的热潮,与此同时,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也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外政府、我国许多部门机关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初步尝试,在政策宣传、灾害预警、益民服务、政府办公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林业电子政务作为我国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之一,也面临着引入移动政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 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优势

移动电子政务是指将GPRS、CDMA等移动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领域。人们通过手机、PDA、便携机等移动设备,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实现移动上网、移动办公、移动付费、移动定位等等。从政务的角度看,移动电子政务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办公,即移动办公;从技术的角度看,移动电子政务是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电子政务;从普通大众的角度看,移动电子政务应该是信手拈来的“政务通”。

由于移动网络避免了固网建设铺设电缆的问题,移动终端小,用户独享使用,容易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使得基于移动网络的移动电子政务相比基于固网的电子政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主要体现在:摆脱地域限制,实现真正的移动办公;转换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办公费用,降低公众成本;方便使用者定位,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随时随地访问,应对紧急事件处理等。

二、林业电子政务的架构

林业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种信息技术,将以林业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全面信息化,该信息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机构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管理决策信息化,目的是高效且低成本地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二是对外实现规范、透明和高水准的服务支持,目的是为外部组织和公众提供高效且便捷的服务。到目前为止,我国林业系统局厅级以上机构、部分县级机构已经建有独立网站,林业电子政务网站涉及的内容主要还是一些静态的数据信息,包括政策法规、林业概况、资源管理与建设、灾情预警、行业建设与管理、部分统计数据、市场供求信息、政务公开、网站入口与链接等。

林业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于林业信息系统(FIS)基础之上,利用数据库、网络等技术,通过网站开展政府机关与政府机关(G2G)之间,政府机关与企业(G2B)之间,政府机关与个人(G2C)之间,政府机关与机关内工作人员(G2E)之间的各种,提供林业经济管理、林业资源等的数字化信息,目的是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同时也为减少政府开支和提高服务工作绩效。

三、 林业移动电子政务技术基础分析

林业管理是以自然资源为管理对象,管理对象地域分布广泛且偏远。因此,林业电子政务中除了林业管理机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中的大量政务数据(例如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统计数据、专题数据),还需要大量的地理空间数据。所以,涉及的数据和信息管理必然是复杂、庞大和动态变化的,并且数据收集成本高,更新周期长,对管理水平、管理规范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这些因素又必然导致林业电子政务应用的复杂化、困难化和高风险化。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和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RS)(合称为3S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十分活跃。3S具体应用在森林资源清查和管理、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方面。3S技术中RS和GPS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用于获取森林资源现有存量的动态、实时数据采集,这些数据加载到GIS系统,以森林资源的GIS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再与社会经济等非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和整合,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非空间数据的空间定位、空间分析和空间辅助决策,协同林业信息系统(FIS)的经济管理和资源数据,为林业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提供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辅助工具。以上4S的用户主要是林业企业和政府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以提升林业企业和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并依据这些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辅助决策。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迅猛,移动用户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越来越多,短信、彩信、WAP服务、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IVR)等移动增值业务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林业移动电子政务中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尤其是短信息服务(SMS),是一种相对简单和可靠的技术。SMS在1992年首次出现,而今主要的无线设备都支持它,且大多数移动电话都有发送和接收SMS信息的功能。彩信(MMS)支持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基于移动消息服务(SMS和MMS)的各种应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也已经开始而且必将越来越多地在林业移动电子政务中,如会议通知、收发文通知、业务受理与查询、灾情通报、安民信息、林业科普宣传、政务互动等等应用中发挥作用,并成为林业移动电子政务中的一部分――短信政务。

将短信政务和上述的4S合称为5S。5S将扩展电子政务的服务模式,将G2G进一步延伸到其他政府机关的具体负责人员,成为G2G2C模式;将G2B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的具体负责人员,成为G2B2C模式;将G2C进一步延伸到与该人有关的其他人员,成为G2C2C模式。5S不仅提升了林业企业和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依据这些系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辅助决策;更进一步将与活动中涉及到的责任人、受众快捷地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率,增强了系统的互动性。

四、 林业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结构

基于5S的林业移动电子政务框架如图1所示。

框架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层,除信息技术(IT)外,集成了GIS、RS和GPS(3S)技术,保障林业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第二层为信息系统层,在技术层之上建立以林业经济管理、林业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知识库为核心的林业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不仅提供事务处理和管理能力,在技术层提供了动态数据输入系统的手段的基础上,加上专家知识库的建立,形成决策支持能力。第三层是林业电子政务平台,它通过固定和移动网络实现跨部门、跨系统协同政务,同时,也为各种政务服务提供管理平台;第四层是服务层,以多种模式提供政务服务,短信政务可以作为林业移动电子政务的基础模式,随着移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可进一步创建新的林业移动政务服务模式。

五、 结语

3S技术在林业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短信政务也在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运用,将这些技术与现有的林业信息系统FIS进行整合,推进林业移动电子政务就已经具有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在林业移动电子政务框架的4个层次引入5S,是实现林业移动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和基本途径。随着移动网络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应在此框架中引入新的应用和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袁雨飞,王有为,胥正川. 移动商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20.

第9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

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一位就是研究雷电科学的,他就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义军。

张义军一直从事大气电学研究工作,既能把握雷电研究的科学前沿,又能围绕社会公共安全急需解决的雷电灾害防御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他牵头组建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雷电领域的科研实力和雷电业务的科技支撑能力。200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第二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2016年获国际雷电防护委员会(ICLP)突出贡献奖。

厚积:走好一段必经的路程

张义军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那时还不像其后考研的那么多,大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他并没像绝大多数同学那样等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而是报考了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

1989年义军按期取得了硕士学位,留在研究所从事大气电学研究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他课题接了不少、项目做了很多,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由导师带领下完成的“人工引发雷电与雷电物理研究”,他在项目完成人中排名第二,该项目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者采访他时,请他讲讲当时的经历,比如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办法,等等。张义军认真地想了想,之后又淡然地笑一笑。在他的记忆中,就没留下太多的印象:“搞科研没有一帆风顺的,但也没有特别之处。”

真是有一种“从来不怕科研难,千艰万苦只等闲”的气度。其实,我从他团队的一名科研人员了解到,雷电学科以实验为主,声、光、电、磁各种信号要实现同步要互相协同,试验系统需要自己搭建,特别是雷电观测专用设备更要自己动手做研发。更为艰苦的是做野外观测,电闪雷鸣多发于夏季,夏季的天儿又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是烈日炎炎曝晒,一会儿就是大雨倾盆瞬间被淋成落汤鸡。他自己就有几次在野外观测时,由于劳累导致低血糖,浑身无力,双手发抖,只好到附近农户家讨吃的。

采访中,张义军只字不提自己的成绩和贡献,只谈及了自己在工作几年后又读了在职博士,当时做这个决定就是觉得应该读。现在回过头来看,读博士还是必经的训练,对提出研究方向和把握研究方法都是一种专业训练。

30岁到40岁,张义军在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学业和事业都取得了成绩,为他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这一阶段,让他受益匪浅的是随时总结,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课题结题上,还体现在的数量和质量上。

发力:建好一个有效的平台

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是张义军从2004年调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后力主并推动建立的。试验基地选在广东省,主要是广东雷电活跃。基地由人工引雷试验场、雷电观测站和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3个部分组成。

从选址、建设、选购设备到系统搭建,张义军倾注了大量心血。基地从2006年开始发挥作用,张义军带领他的团队成员与广东省气象局的科研人员一道持续不间断地开展“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获取了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观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雷电科学实验数据,在雷电科研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采访张义军时,谈到了试验基地。他说,过了“五一”,团队的科研人员就要进驻基地了。每年,大家都要在基地工作3至4个月的时间。即使在广东这一雷电活跃的地区,能观测到并有效采集数据的自然闪电还是太有限了,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为此,在试验基地,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进行人工触发雷电。10多年来,张义军的团队成功人工引发雷电107次,这一数量仅次于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完善了人工引发雷电技术,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为雷电研究和雷电灾害防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力地支撑了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人工引发雷电,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闪电引到一定的区域发生。实施时,观测人员距雷击的地点是90米。所以,张义军和他的团队被称为“离雷电最近的人”。

在进行人工触发雷电试验时,有两次他们离雷电更近,近到雷电就打在几米外。张义军说:“雷电是自然现象,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令人心存敬畏。我们进行观测研究,是有被雷击到的危险的。但分析雷电的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研究雷击机理,研发防雷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减少雷电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价值又非常大。这是支持我们在科研路上努力前行的动力。”

支撑:带好一支向上的团队

张义军作为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主任和雷电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带领着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以年轻人为主,80%具有博士学历,积极向上,思维活跃。

张义军在组建这支队伍时,特别注重结构和梯次,到具体的每个人,首先看品质,其次看才能。“雷电是个实验型学科,必须协同才能做好,单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走远。”

郑栋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硕士和博士都是跟张义军读的,毕业后,留在了这个团队搞科研。对于张义军培养人才,他有比较深的感触:“张老师性格非常随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给人压力,但能给人动力,总是能激发我们一路向上。团队里每个人的大方向都是一个学科,但又有各自的小方向,团队的课题能给个人项目以支撑,个人项目又能为团队研究作贡献。作为领军人物,张老师引领了方向,还给年轻同志创造了机会。”

张义军不仅组织建立了国内唯一的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发展了人工触发雷电技术,使获取的闪电数据资料更丰富完整系统,还组织研发了我国第一个专业雷电临近预警系统,支撑了雷电预警业务服务,在G20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纪念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国家重大活动期间提供了重要的雷电预警气象服务保障,同时在森林防火、航天发射、旅游区等多部门得到有效应用。科研平台搭建起来了,科研队伍培养出来了,科研成果体现出来了,国际影响力显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张义军是引领者、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深入其中的亲力亲为者。他主持了多项国家和部门的科研及业务项目,发表科研论文2 5 0 多篇,其中S C I 8 0 余篇,出版专著3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