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改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会”成功召开
2009年4月24日上午,朝阳教委在八十中学初中部组织召开了“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总结会”。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项目”负责人王婷博士及18个区县义教子项目组负责人、区县基地校领导、朝阳区教委中教科科长乔春江、教研中心副主任曹士贤、初中教研室副主任康利、朝阳区教科所科研员陆志望及朝阳各学校初中课改工作负责人共计约1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研中心副主任曹士贤主持。
会议由课程介绍、三级课程展示和大会交流三部分组成。首先由八十中学初中部教学主任骆玉香进行了展示课情况介绍,本次交流活动共推出涉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7节展示课,较好地体现了学校在推进课改工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在大会交流部分,八十中学的陈宇红老师结合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体会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及6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交流;初三学生李思尧和孙梦松同学结合《字体对学生视觉接收效果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从提出问题课题研究目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调查结论分析课题研究反思七个方面对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他们的精彩汇报为参会的领导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十中学肖洪普副校长从科学规范学校三级课程实施,做好三级课程融合的层面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了“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优质、特长发展”的专题介绍。教委中教科乔春江科长以“以项目推进为重点 促进课程改革实施”为主题对朝阳初中课改的实施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从朝阳区实施初中课改的工作思路、机制建设、实施策略、课改实施成效及朝阳区今后初中课改工作重点几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项目”负责人王婷博士充分肯定了朝阳区实施行政、教研、科研、学校四方联动共同推进初中课改工作的有效做法,并对八十中学在三级课程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婷博士认为,朝阳区的初中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为各区县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初中义教课改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八十中学的经验做法为各区县级学校深入推进初中课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大会上,区县代表三帆中学教学主任和昌平教委义教科史建中老师对在八十中学举办的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朝阳区初中课程改革展示交流总结会的召开,充分展示了朝阳区初中课改工作的实施成果,同时又进一步促使区县及学校对初中课改实施进行深入的工作梳理,为扎实推进初中课改工作,不断提升学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教科供稿)
“深入备考研究,提升复习质量”
——初中“中考学科复习课交流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为进一步落实朝阳区“质量工程”工作,加强对学校中考学科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备考工作,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指导能力和中考学科复习课质量, 2009年4月7日——10日中教科、初中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展了以“深入备考研究,提升复习质量”为主题的中考学科复习课交流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一周,分别在青年政治学院附属中学进行了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在双桥中学进行了语文、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毕业年级复习课研讨,并从“上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分析、课后点评、如何上好复习课及如何进行复习课指导”五个环节对学校教师和教学干部进行了听、评课专题培训。经过培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复习课的具体要求,即上好复习课要明确复习内容,确定复习流程、找准教学难点和突破点,选择恰当的设计方法;上好复习课教师应遵循“五备两重”策略,即“研究两点备教法、启发设问备学生、钻研教材备重点、琢磨学生备难点、综合学科备实验、及时反馈重矫正、多种检落实”。再一次强调了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与干部的作用,即在备考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科知识的复习指导,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悟性;教学管理干部的备考指导要注重研究分析、落实检查和指导提高。
本次活动共有34所学校75人次的教学干部和340余位中考学科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通过研讨交流,对学校、特别是农村校和薄弱校的中考复习课备考研究和有效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学校复习课质量的稳步提升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确保了复习课的扎实推进和学校对复习课的有效管理。
(中教科供稿)
朝阳区2009届高三一模质量分析会召开
2009年4月10日,朝阳区教委召开了2009届高三一模考试质量分析会,朝阳区教研中心、朝阳教委中教科相关人员以及各高中校校长及高三主管校长参加了会议。区教工委吴书记和教委副主任肖汶参加了会议。
首先,教研中心和中教科分别从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的角度对此次模拟考试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肖主任对下一步的高三工作的稳步推进进行部署。吴书记对朝阳区的高考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策略,提出三点意见。第一,重申高考整体工作的基本准则就是推动上线率的提高,保持工作方针的正确性。认真分析数据,掌握近线学生人数以及具体情况,关注个体。找准提高上线率的突破口,认真研究如何把学生学业成绩上线率提高,找准办法;第二,今后要以落实重点知识内容为核心工作,不要刻意渲染,不要以分数为重点,管理方向要科学而明确。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对各校取得重大进步成效的案例,进行搜集、整理,认真分析成功的原因,从而很好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三,有针对性的解决师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师生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关注和体验师生的感受,同时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切切实实使学生正确面对目前存在的差距,并找到缩短差距的办法。切实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制定复习课的课标,建立本校的复习课题库和做好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戒骄戒躁,扎扎实实推进高三工作。
(中教科供稿)
朝阳中学班主任在北京市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为落实北京市教委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工作要求,中教科在组织全区普通中学班主任全员校本培训基础上,开展了全区中学班主任基本功培训检查验收和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评选出9名选手代表朝阳区参加了2009年4月12日“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师注重英语的基础知识,重点训练学生的做题能力,能拿到高分就是一切,而这违背了教育的核心。德育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保证身心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德育渗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技能的同时,做到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能更积极地学好英语。英语教师应当注重德育,把学生的思想与英语的学习相结合,互相促进,保证英语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二、如何把德育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中
1.用心教学,优化师生情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神圣就在于爱。用爱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用心去传递知识的精髓。那么,教师拥有神圣的职位就应尽到其责任,用心教学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是有趣的科目,在知识海洋里可以交流出有爱的师生情。英语这门课程需要多交流,在学习上交流,生活上交流,以及思想上交流,在交流的教学模式下渗透德育。教师也只有足够了解学生,才能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建立有价值的道德观。
2.课堂实践,德育渗透
英语课本上的内容丰富,涵盖的方面多,德育材料更是英语课本的亮点。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利用原有的材料,一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普及。比如,在学习课本上文章的时候,先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再与学生探讨文章的德育知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再补充,并深入地和学生分享和生活有关的德育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好英语,又可以让学生能正确地要求自己。
德育不仅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还应当在所有的教学科目中实施,这样可以优化教学质量,也更能培养德才兼备的良才。这需要每一位人民教师共同努力。
我校课改进入实质性阶段已近10年,课改工作犹如一股强劲的风吹遍建平县大大小小的学校,吹进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透视我校过去的工作,大家谈论最热的是课改,探索最深的是课改,实践最多的是课改,反思最透的是课改,收获最大的依然是课改。我校实践了“玩中学”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玩中学”来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并为此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实践。现在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改革而发生很大变化。“玩中学”,是从教育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封闭式”、“围城式”教育越发严重的今天,“玩中学”的提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让孩子在“玩”中“学”,实现玩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这样愉快的学习方式中,释放孩子的压力,培养孩子的亲和力、协调力、想象力、创新力,最终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可以说,“玩中学”是对教育“围城”的挑战!
一 提出硬性要求——明确改革标准
第一,对课堂教学操作的要求:(1)落实“三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2)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3)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4)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第二,加大课堂中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度。新授课1~2年级采取“20+20”的时间分配;3~6年级采取“15+25”的时间分配。意在把教师的导学控制在最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加大课堂调控力度。
第三,加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调控度。(1)自学是终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应大力提高自学的效果。(2)把课备大、备精、备熟、备活。加强预习作业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达到学会自主预习,把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全想好,能应对学生思维的多种可能和各种突发问题。(3)加强预习环节管理,正确处理好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的关系。(4)把学生预习自学成效纳入评课标准。
第四,加大交流展示的调控度。(1)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只有展示,学生才能有成就感、荣誉感;只有展示,才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比、学、赶、帮、超的兴致和愿望。(2)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等学生。(3)拓展和注重交流展示的方式。
二 路上潜心探索——开展各种活动
2009年10月30日下午,全镇英语学科教研活动在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如期举行,届时有来自各小学的六位英语学科专职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张老师和岳老师分别执教四年级、六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观看课堂教学后,就英语课堂教学及系列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效果显著。
2009年11月26~27日,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通过两周的活动前期准备,我校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堂教学改革课研讨活动如期举行。
活动概况:本次大型活动由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承办,带动周边其他学校。选建平县白山乡中心小学中高年级不同年段的8位课改典型教师先期展示。分两大组进行,共8节课,参加看课领导与教师共53人。
活动成果: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初步架构起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课堂教学改革课型的雏形框架,确定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大致环节结构为:复习铺垫、激趣导入——展示目标、自主回顾——小组交流、取长补短(小组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字词可以领读,一个学生交流到的知识,其他同学尽可能不重复,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学会交流)——全班展示、点拨提升——巩固练习、新知检测——盘点收获、课外延伸。
对“全班展示、点拨提升”环节提出要求:(1)学生能说的、能讲的、能做的,教师就不要说、讲、做,不要剥夺学生权利,学生学习刚遇到困难,教师马上说出来是不行的,如果学生能通过研讨找出答案,就把问题抛给小组去研究。(2)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提示、对关键性的东西进行强调、展示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展示拓展性练习。“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3)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杜绝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表演。(4)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展示,茶壶煮饺子倒不出不行。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教学资源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要素整合起来的课堂环境,教材教学设计的基础。除教材外,拥有、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设计中很重要。教学设计要做到“新”与“实”,从教材外部入手,善于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资源、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差异性资源和动态生成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意灵感方面
一个好教学效果是从课堂教学设计开始的,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设计的灵感和冲动开始的。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具有创新的教学设计,常常先有对局部环节较有利的教学资源或好教法尝试运用,并能很好地实现这堂课的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的突发奇想。然后,试着将这些创意灵感置与整体和环节设计中,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教学设计要做到“新”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善于从亲身的经历、阅历,近段时期在学生身边、校园、社会上发生的很有典型教育的事例等方面思考发掘。
三、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方面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为之前,要制定什么目标、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新”与“实”,首先要根据这堂课的类型设计,课堂的类型不同,是要参加(省、区级)大场合去比赛,还是校内、组内的示范课,还是平时教学授课。课堂总体教学设计的侧重就会有差别。如果参加比赛,校内、组内的示范课课堂总体设计方面就要尽量从符合参赛要求,比如是否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是否体现学生课堂参与、体验活动,并能突出在某一点上有创意、突破或亮点,以获得评委青睐。要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各个部分是否衔接顺畅缜密等方面下功夫。如果是平时教学授课的科组的公开课或平时的上课,除了考虑是否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外,还要考虑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就是使将要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为怎样上好这堂课的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服务。
四、课堂教学的环节设计方面
如果说总体设计产品的雏型,教学的环节设计就是再加工和进一步优化设计。课堂教学一般可按“导入――基本知识点的学习――问题探究――点评总结――感悟、形成正确认识”等几个环节进行。为了使每一个环节更好地为这堂课的内容目标服务,就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选择教学资源的。比如导入这个环节,要设计一个情境导入,要把握好这节课教什么?设计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展示?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学活动还是电教手段?让学生从中思考什么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用案例法、问题法、图表法、对比法、音乐法还是用反思法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又比如在探究活动这个环节,以什么问题的设计更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怎样研讨?以什么(说、想、议、辩、写)形式更好地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深入理解,提高能力?探究的结果是什么?通过探究,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需要反复斟酌,实现设计的“新”与“实”。
五、“交流──互动”探究的设计方面
传统的教研形式以学区级学科教研为主,内容主要由教研人员确定,主题往往是围绕着如何落实教学要求和教材的重、难点展开,忽视了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也忽视了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真实问题。因此,我县采用“分片协作、中心辐射、调研科研”三研一体的方式,帮助教师把更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激活学校的潜能,使全体教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分组协作 互动研讨
根据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和各校办学水平,按照地点就近的原则,把全县小学分成5个课改实验基地,每基地由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水平较高、教研能力较强的学校做牵头校。牵头校由教学校长负责、教务主任具体抓好各项工作,与领导组协商确定学科教研组长,大型教研活动要在开学初制定计划,安排好时间,形成文字材料,基地内其他学校教导主任要主动与牵头学校联系,并安排教师参加教研。基地教研更重视教师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直接反映出实验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
二、以点带面 优势共享
基地教研主要解决如何把更新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问题。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采用了抓研究课、公开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改变课堂教学面貌。除了研究课本身的高质量外,更要扩大教师的参与度。以英语学科为例,我们从抓三个转变入手:
(一)变单兵教练,为集体研讨
把研究课的准备过程变成教师们共同提高的过程,保证课改实验的整体质量,保证不漏掉一所学校,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变一人点评,为各抒己见
课后点评由听课教师来进行,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作用。在我县三个教研基地巡回展示活动中,教师在听课后发言极其踊跃,既讲了自己受到的启发和学到的经验,也谈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不同看法并与执教老师开展交流,发言的水平很高。
(三)变明星展示,为群星璀璨
一年来,英语课改县级研究课就有49节,共涉及30多位教师,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们交流体会,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交流推广 注重效应
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推广教师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的蓝本。通过系列活动,可以产生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校长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课改理念,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教研教改实验工作,龙头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全体教师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展示和反馈,特别是为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
(三)研究课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实践的问题,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老师们普遍反映很解渴。
(四)随机点评提前,没有指定人选,充分发扬了教研民主。
(五)课后研讨属于互动式交流,加强了课后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初中历史;灵活;互动;对比;交流
有过历史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历史,许多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往往不能深入探索到对应的概念和规律中来。对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放弃传统的理论说教和故事宣讲,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发,进而经过互动讨论完成对历史规律的掌握。鉴于此,我们联系教学实践优选两个角度对怎样开展初中历史灵活教学进行分析。
一、引导互动交流,启发深入探索
当下中考历史题目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对历史分析能力的掌握。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就要体现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索。
这里以这段历史教学为例,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以情境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学生可以分为“大清派”和“日本派”,两派分别站在各自的角色立场模拟场景进行问题讨论。这样的讨论课学生表达欲望很强,思维很活跃,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技能,进而在知识生成中直接迁移技能。
二、通过联系对比,深化认知理解
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需要学生前后联系,横向对比进行理解。为了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发散历史思维,我们就可以针对类似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深化认知。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历史背景和前人的讨论成果,从而汲取知识,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我们学近代史时,笔者就以日本和中国进行对比设置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全新的观点来解读历史走向:“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如此开放的话题设置,让学生通过对比产生形象认知,在搜集材料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只强调背和故事梗概,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M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O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乐金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暑期培训又开始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心烦的事情,因为每年的暑期都培训,都是在走过场,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今年的暑期培训确是别开生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0xx年8月27日,是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暑期培训工作开始,今天的培训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根据按培训内和地点的安排,我校在第二思源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参与了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
开始,学校把全体教师组织起来,分成4个小组,坐在指定的位置上。每一个体验活动小组进行小组建设,活动中每个小组无论是在组名的制定,还是组训制定无一不是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看到小组的组名真是丰富多彩:七星伴月组、高速探索组、球星组等。一个个团队喊出了各自响亮的口号,跳起自己的舞蹈等。在组长的带领下,各个成员都为小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喜欢画画的积极动手画画,大家分工明确,合作非常成功。每个小组还进行了才艺展示,有个人表演唱,小组合作唱等。
课堂上风趣的语言,生动的展示,睿智的评价层出不穷,笑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整个培训过程历时三个多小时,所有的教师都在活动中以学生的角色演绎了小组合作课堂的精彩,亲身体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会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小组合作课堂的魅力。让我真正认识到:
一、了解什么是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小组建设的重大意义
(1)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班主任的管理。
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教学工作外,还要面对繁重琐碎的班级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各小组可组有分工又有合作。如小组范围内的事情在小组范围内解决,班级的问题分配到不同小组去合作解决。完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力争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境界。
(2)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僵局、分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
在传统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愿听不愿说愿记不愿议的思想并没有改变。偶尔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开始班内交流或同桌交流,但是交流仅仅流于层面,且偏重于单项交流,并没有思想撞击产生的火花,更谈不上人人积极参与学习的激情。
(3)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的小对子帮扶工程
树立了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信心,形成让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教学氛围。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给中等生表现的机会,给后进生发言的权利,一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这对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做出努力。另外,每组里有了优秀生的辅导和指点,解决了老师不能面面俱到辅导的弊端,这样减轻了我们教师整天为学生补缺补差的烦恼。
(4)有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学习的本身。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大胆而准确发表自己的观点,思路敏捷,观点独特,显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通过这次体验式培训,老师们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课堂的展示、教学的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在我的心中把课改的火把燃烧得更旺,我愿融入到这课改的铁流中!
乐金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9月14日,我们在市三中参加了高效课堂专家乐金才老师的调研指导会,感触颇深。
会议按时间、按内容分为上午和下午两段,上午由市三中三位老师分别作语、数、英导学案使用研讨课一节。课完,乐老师采取6+1模式对三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1指的是对作课这件事的精心精细态度给以鼓励、肯定和感谢;6指的是从目标意识、主体意识、训练意识、效率意识、情感意识、特色意识这6个维度来评析这三节课。他的评课模式新颖而又切合实际,紧扣课标和高效课堂要求,让人耳目一新,在新中增长见识,解除疑惑,开阔视野,提高实践水平。
下午是乐金才老师的高效课堂专题报告会辩证看务实办。他从三个方面:十年课改辩证看、高效课堂理性析、学案导学务实办,运用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幽默诙谐地娓娓道述,使与会老师进一步激起满腔热情,明确方向,坚定课改信心。在学案导学务实办部分,乐老师结合全国多所名校及自身的经验,引导可依观帖临帖破帖的步骤进行实践。他指出学案导学法的模式虽然不尽相同,却都体现了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结合教育实际的四方面要求。他强调临帖的过程要深刻领悟精髓:导学案的作用是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供给有效道路;课堂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浮现表;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载本;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而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引领、点拨、提升为主导,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为主要目的,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建构的一种教学方法。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确立目标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交流引导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训练。学案导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学案导学的一般流程是
(一)出示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可评可测
(二)自主学习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讲解
【关 键 词】开放型;校本教研;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22-02
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教师要以积极阳光的心态,主动加强学校与外界、教师个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教育专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一般教师等的有效整合,才能创新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现状,根据教育科学原理、理论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当前借助校园网开展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工作提出如下策略:
1. 主题研讨式。为了巩固新课改成果,切实构建“研训一体”的校本研究机制,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组织开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创造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为主题的“月末相约新课堂”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分别先由骨干教师和新上岗教师进行献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示新、老教师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风格。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骨干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新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研讨活动,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澄清了模糊概念,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从中激发教师教研的灵感和教学智慧,达到了小问题教研与“专题研讨式”相融共济的目的。
2. 骨干带动式。在县教研室的专家以及一些市、县级骨干教师的引领下,组织学区样本班、学区学科教研中心组的骨干教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集体攻关,逐步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及时在网站典型案例、课堂实例、课后反思,使区属各校能有所借鉴,促进全学区校本教研水平的提高。
3. 课题研究式。为了敦促学校持续不断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校园网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园地”栏目,设置了“课题简介”、“校本培训”、“研究进展”、“典型教案”、“自制课件”、“实验论文”、“特色网页”、“校内交流”、“实验成果”等子栏目,为每一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促进教师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4. 实验论坛式。“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既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需要教师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因此,我们充分发挥网站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好的特点,创建了一个互动交流栏目──“实验区建设论坛”。这一栏目主要由“新课程改革实验论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坛”两大版块组成。各教研组轮流组织论坛,承担版主职责,论题主要来自于各教研组在校本教研中发现的问题或困惑;各校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困惑自由发帖子,提出讨论主题。其他教师在规定时间之内回帖。这样一来,此栏目成为教师校本教研交流的平台。
5. 名师引领式。名师与协作片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结对教研,携手同行。骨干教师随时听名师上课;名师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共同提升。同时,名师还要为片区教师作公开课教学展示或专题讲座至少一次。名师的课给人以启示,普遍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与欣赏。
6. 学科整合式。我们开展了虚拟环境下的“新课大家上”活动。教研员在每周听课中选择典型课例在网站上的“新课大家上”论坛,全区各校实验教师一起就同一节课来参与评课、研讨,提出意见,再由执教教师修改教案,将自己的二次备课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科教研组将优秀“电子学案集”在网上,其中收集了部分教研成果。包括学校教师教研论文集、课后反思集,形成了充足的资源库。网站中“校本教研”栏目中,有教研员的引领步伐的印证材料(含论文、经验、模式等),还有校本研究主体──教师的前进足迹、感悟交流、“一堂课大家谈”的留言,更主要是有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等,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具体做法。
7. 走进课改式。在进行校本教研时,有专业人士指出:“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这种理论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为此,我们在“走进新课程”栏目里下设了“理论之窗”、“他山之石”、“样本班对话”、“感悟交流”等子栏目,为学校开展校本研究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及时传递课改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理论之窗”组织教师们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理论;通过“他山之石”了解其他地区课改先进经验;通过“样本班对话”、“感悟交流”栏目,与本县教研员或其他学校教师进行虚拟对话、交流。可以说,这一栏目成为教师们走进新课程的“领路人”。
8. 分组教研式。教师是教育问题的直接研究者和解决者,他们的工作与教材的发展、课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紧密相连。通过开展分组的活动,时刻关注课堂的教学过程,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数学学科分成: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研究小组、“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实践活动”研究小组;语文学科分成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研究小组与“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交际能力”研究小组。这也是一种最有效的行动研究素养的培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
总之,我们借助校园网的优势,形成了多向、民主、开放、快速、高效、共享的校本教研机制,改进和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情况的传播效率,为研究者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和信息共享提供了良好环境,实现了信息的交换、经验的共享、深度会谈和专题研讨,从而真正使开放型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讨工作植根并服务于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工作,带动了全校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柯东林.校本教研模式与网络化校本教研机制策略谈 [J].中小学电教,2009,(9);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
[2]李青.课程改革需要教研重心下移[J].人民教育,2003(4).
[3]陈军令,杨志现.聚焦教研 集慧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J].中国电化教育,2008,(1).
[4]孙文海.关于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