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见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的终结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相继被打破,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探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效地衔接方面都相继展开了尝试与研究,但多数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文通过考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来分析影响中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监控的主要模式,并据此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运行机制。通过研究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健全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规范教学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学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探索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适应中高职贯通模式的培养方式和管理机制,建立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自身规律的质量保障目标体系。从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机制上保证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意识,落实管理责任。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优化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环境。建立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中。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中高职交流,让衔接教育有的放矢。中高职学校之间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一些活动,以促进中高职之间较好的衔接作用。因为中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一样,需要互相之间的分工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应该实时了解对口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以便针对这部分对口单招入学的高职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发挥社会力量,推动资源共享。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支持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相匹配的经费保障机制。支持中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共同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共享社会师资资源。
4.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加强合作的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中高职衔接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建立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培养、双向流动和共享机制,同时支持引导中高职院校和高校、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途径,整体提升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
二、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而专业设置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对我院而言,目前高职招生的专业比较广泛,且有些品牌专业均有几所固定的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专业设置方面足以满足中职学生的升学选择。那么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便成了衔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学科束缚,需要坚持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办学条件与职业标准等方面充分体现承续性和衔接性。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统筹安排专业教学计划,科学地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兼顾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一技之长,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增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能力。
1.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衔接。在中高职课程设置方面的进行接,有很多成功的国外的范例,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如英国模式的中高级技术教育课程的衔接,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化课程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中职的专业基础上,进入高职“项目实战+顶岗预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实践项目,既培养了团队意识又锻炼了其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建立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机制,加快中高职课程的革新,深化中高职课程标准的衔接,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尝试建立中高职学分互认与转换机制,确保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2.中高职教育在教学上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基本不是问题,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还有待探讨。由于高职生的一部分来源于中职对口升学,这部分学生因其专业基础和学生特点的特殊性,进入到高职院校以后的学习,与普通高考升学的高职生有所不同。为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培养的有效性、高效性,结合我院的办学基础,从而增加专业竞争力、拓宽就业市场、引领专业群发展,我们适时调整了专业研究方向,在中职学校选取了试点班级,将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入改革,通过改革中职的专业基础、基本能力的教学内容,强化高职以项目课程为核心载体、以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并结合中职对口升学的学生特点,开发中高职衔接的特色的中职、高职一体化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中高职教育在教材上的衔接。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的保障也离不开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的安排,高职阶段重视学生实践和实训,更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教材还比较匮乏,因此组织专家学者及中高职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框架,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分中高职层次出版一些适合的衔接教材,实现教学内容衔接。选用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比例合适的教学教材,逐步减少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的资源浪费,才能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发展。
三、坚持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学院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院教学督导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专家,来自不同的高校、分院的教学督导组成员由教学院长、教务科长及各专业主任组成。教学督导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抽查以及综合考核的结果将作为对教师绩效的考核依据。各分院领导坚持每周对教师、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设备使用情况以及教师的辅导能力、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事故发生率低。学期期末定期召开授课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务科由专人检查并评估教师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情况占有及开况,并建立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1.规范教学环节,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参照,找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考核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在量化评价中突出作品评价和竞赛评价,以技能考核为主兼顾综合素质全面考核。
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对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运行模式和监控机制进行研究过程中,不断健全教学质量制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完善职教教师的资格制度,充实必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资格认定办法。要把“双师型”的要求,融入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待深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
3.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标准。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高职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必须加强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统筹修订中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标准,制定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提高和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高职教育和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课程教学依据。
4.中高职衔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研究。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探索适合于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方式,对毕业生的分布状态、就业信息进行分析,收集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意见,为今后修订专业计划提供了有用的依据。因此做好毕业生延伸服务工作模式及反馈机制,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17-03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类型在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产生的[1]。在我国,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我国目前大学培养的特点,在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2]。目前,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1/3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由于这类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所以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1]。安徽科技学院于2009年获批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确定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内部的实际需要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足之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3-4]。因此,实践教学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制度不健全、队伍力量不够、基地建设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监控不到位等等[5]。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新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实用技术,因此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资金和场所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学生不能及时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不到位,实践教学教师也各自为战,无统一的标准,监控与管理较为混乱;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不科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真正放映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2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为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需要,我校种子专业主动出击、全面调研、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科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即专业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实训、毕业实习,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新课题、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创业课题,个性化拓展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村官、暑期企业营销实战。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规定课内实践教学不少于26周、课外不少于17周,在166个总学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占3分,加上课内实验折合的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39.6%。此外,根据种子专业特点,实行农忙学期制(6月下旬至9月底),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岗位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学生社会活动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为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执行,并取得实效,我校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实践教材、实践经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等方面构建了以系统论为支撑,办学理念先进、培养方案科学、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条件保障得力、运行机制规范、效果评价科学合理的地方用型本科高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3.1 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实践教学有章可循 要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监控有制度可依。为此,我校在学校层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教学与成绩考核评定、课程实习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细则等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学院结合种子专业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从实践课程、实践师资、实践教材、实践基地、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对实践教学相关环节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3.2 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但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自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生直接过渡到老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从而导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所要求的“双能型”教师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主要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内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新进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导师,制定指导计划,通过指导,2a内获得“双能型”教师资格。二是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或利用课余和假期担任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老师,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职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技术服务等,通过项目和实战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外引”主要是通过弹性引进或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相关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如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营销等实践环节邀请种子企业技术人员或种子管理部门相关专家指导学生,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师的不足或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场所需求 实践教学场所一般包括专业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训练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场所存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校内实践基地管理混乱、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实验室软硬设施,在原有遗传育种实验室和种子学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了分子育种室、种苗培育室(组织室)、创新实验室,并根据种业岗位群建立了种子检验室、种子加工室、种子发芽室等功能室,实验室面积超600m2以上,仪器设备价值1 000余万元,完全能满足种子专业实践和种子科技创新的室内要求。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利用省振兴计划和高水平大学创建专项资金加强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管理,新建种质资源圃、种子生产试验田、微型种子仓库等,并推行校院二级管理,确保校内课程实习有保障。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皖垦集团、安徽隆平等种业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聘请企业专家在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等关键环节全程指导,从而确保校外实习见成效。
3.4 完善教材建设,确保实践教学地方特色 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实践教材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为了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和高水平的特点,学院组织种子专业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行业、企业及生产一线进行专业调查,了解社会对现代种业人才的真正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能体现地方特色、实用性强、系统规范的种子专业系列实践教材,如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安徽沿淮淮北种植业特点,编制地方性、操作性强的《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种子生产技术实验指导》《种子加工贮藏实验指导》《种子实践》和《种子实训》等实践教材。
3.5 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实践教学经费 目前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践经费得不到保障,使得实践教学停留于纸上,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我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保障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一是学校每学期划拨实验室易耗品维持费,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二是利用省级振兴计划、高水平大学创建等专项经费,确保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是利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计划等,通过项目驱动,确保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等正常运转。四是通过种业企业的横向合作经费,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以上几种渠道,种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费充足,确保了实践教学扎实有效开展。
3.6 科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目前许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或根据实践报告或实物进行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考核评,导致考核评价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实践过程,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准确判断,不仅挫伤了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我们根据学校和学院实际,构建了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企业、行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评价体系主要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结果(目标)考核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结果只作为评价的参考。教师评价体系主要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及执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成绩等方面对实践课教师进行考核。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行业对实践内容及成效的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满意度以及被研究机构采用的评价指标等情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
3.7 全程监控,确保实践教W落到实处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不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要通过课程组、教研室和学院讨论后制定执行,避免了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保证实践内容的连贯性;二是学院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三是学校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督导,杜绝师生散漫实践教学思想的产生。
4 种子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通过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我校种子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生的实践技能显著提高。毕业生获得国家级“作物种子繁育员”和“农业技术指导员”的比率达100%,部分学生获得了省级种子检验员资格证书。二是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通过构建“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课题、企业创新课题、科技创新兴趣课题三项课题,暑期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专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大赛、生物标本制作大赛、农科学子风采展之农科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并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和进学生毕业论文,科研促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开展,通过科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为途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90%以上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实践,近3a来,学生参与申报专利的达20余人次,学生参与发表的论文达20余篇。三是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2012-2014届种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4%、98.6%和100%,学院多次获校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3a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四是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从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种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中,选择“很强”、“强”的分别占到93.8%、95.1%和92.6%;毕业生能“完全适应”或“基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58.0%的毕业生获得过销售冠军、优秀员工、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新闻奖等单位、县级、省级奖励;在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超过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毕业生技能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达到74.1%以上,29.6%的单位指出,种子专业社会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吴中江,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6.
[2]王良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0-13.
[3]金晶,陈斌,臧靖.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2):27-28.
[4]王丽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7):13-14.
[5]陈平.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7):28-31.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中自主自觉地加深并升华对所学理论的认识,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们的教学能力。
二、教育实习时间安排
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为八周,自2011年9月20日至11月14日。我们把时间分为四个阶段:
1. 准备阶段(6月下旬至9月20日)
(1) 队长把实习计划、通讯录和队员简历寄到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教导处,打电话过去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确定该校对我们的要求、该校的教材版本,以及我们可能会教的年级、所用的多媒体设备等等。
(2) 队员们在暑假期间学习备课,练好基本师范技能。
(3)由带队老师和实习队长到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和内容。队长回来后召开全队队员会议,落实个人的实习任务、内容。
(4)由主管财务、交通的副队长做好财务和交通安排。
(5)初定9月18日出发。
2. 见习阶段(9月20日至9月26日)
(1)到达学校后分别请实习学校领导、科组老师、班主任介绍学校、科组、班级的基本情况,请优秀老师介绍教育、教学的好经验,了解实习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种规章制度。
(2)9月20日早上,队员跟随原班主任、组长到班与学生见面,并从即日起参加班级活动,了解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在原班主任指导下指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3)听原科任老师的课,参加科组教研活动。
(4)在原科任老师指导下进行备课、预讲。
(5)准备班会内容。
3. 实习阶段(9月27日至11月07日)
(1)上好试教课,同组实习生可互相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开好评议会,认真总结经验,做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 继续认真备课,写教案,预讲,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3)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教学效果,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4)做好班主任日常工作,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5)国庆假期开展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工作,收集整理资料,为做好总结作准备。
4.总结阶段(11月08日至11月14日)
(1)每个队员写工作总结和个人鉴定。
(2)队长收集每位队员的总结或专题报告,调查报告等材料,写好实习队工作总结,回校后三天内将实习队的总结以及推荐两篇写得较好的专题总结或调查报告交教务处教师教育科。
(3)队长组织全队同学根据《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评分标准》评定每个同学的教育实习纪律、调查与总结的成绩。
(4)队长负责写出全队成员的小组鉴定,填写好队员的考勤表。
(5)原科任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好实习生鉴定,初步评出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成绩。最后由实习学校签写意见和加盖公章,交领队教师带回教务处教师教育科。
(6)征求江门新会陈瑞祺中学领导、老师对我们实习队表现和我校实习工作等方面的意见,整理好送回教务处教师教育科。
(7)写好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回校后三天内将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或专题总结、《教育实习学生工作本》、班主任工作计划、班或团课讲稿交给本系教学法教师。
(8)搞好实习生办公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归还各种借用的材料、物品,付清各种实习费用,并写好感谢信张贴到实习学校宣传栏。
(9)各队员应研究如何为实习学校做好事。
(10)联系安排返校的交通工具,全体队员于11月15日返校。
返校后,由队长召开全体队员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出“优秀实习生”,和其他材料一起上交给教务处教育实践科评审。
三、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教学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实习老师见习期间必须参加原任教师的授课,做好记录,课后虚心请教;条件允许的话争取多听本科组老师的课,并开始备课。
(2)每位实习老师须讲10节新课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提倡与鼓励上重复课、跨年级、跨专业上课。
(3)每个实习生都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教案必须交原任教师指导,必须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4)每节课上课前应进行检查性预讲,同专业的实习老师必须参加听课,并邀请原任教师指导,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 (5)实习授课期间,如出现课时冲突等情况,一定要请示原任老师批准。
(6)实习期间每位队员至少讲一次面向全体队员的公开课。
(7) 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的研究,做出统一的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能着手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批改完成后要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可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的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批改。应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 (1)
教育实习队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8)实习老师应根据本学科知识及专长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知识讲座、或指导阅读各类课外读物。未经学校批准或同意,实习生不得擅自组织校外集体活动或将学生带出校外进行其他活动。
(9)实习老师必须登记好教学的新课节数、重复课节数、听课节数、小组对自己听课节数、辅导学生数、实验课节数以及专题讲座内容、次数以及科技活动次数等,并写入总结。
2、班主任实习工作安排及有关注意事项:
(1)见习周期间须迅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并通过看学生手册、学籍登记表、学生姓名表、座位表,与学生聊天等方式了解和熟悉学生,同时要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2)见习老师必须掌握班级学生情况,建立学生档案,了解班风、班规及目前存在问题。
(3)领导班集体,对班集体进行思想教育,认真指导班委开展工作,发动班的模范作用。
(4)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每位实习老师须在全面了解全班各方面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名后进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典型情况,作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并做好记录。
(5)尊敬原班主任,要虚心向原班主任学习,一切工作须在原班主任指导下进行,要维护原班主任的威信,批准请假和批评学生,必须请示原班主任。
(6)认真执行学校各种制度和班规,开展活动不得与学校、班的制度发生冲突。开展各项活动必须提出申请,原班主任、级组长甚至学校请示批准后才能开展,并要注意安全,特别不要开展危险性的活动。
(7)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指导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以及文体活动、团队活动,检查教学日记、检查卫生、批改周记,检查作业、家访等。
(8)进行早读、晚修,轮班的值班工作,以及参加教工例会,不参与会者须请示原班主任和队长。
(9)每实习老师上一次主题班会课,独立主持一次班活动(包括班课,团课,班干部会议,班、团活动),全体实习老师必须出席,必要的话应积极参与准备工作,发扬团结互助精神。
(10)实习老师登记好主题会的次数、辅导班会的次数、重点教育的学生的人数,写好总结。
3、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
每位实习生在搞好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育调查或教育科研,锻炼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调查研究必须在取得实习学校同意后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结合当地情况加以选择。例如,实习学校的某学科的教学传统风格、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中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开展素质教育情况等的调查研究。
(2)教育科研可以对某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某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3)写出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五千字左右)。此项成果作为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
(5)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每位实习生均需独立完成教育调查报告。如果确实所调查的课题较大,需要多学科共同协助完成,并需要涉及调查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统计,有较大研究意义的,在征得中学指导教师及混编带队教师同意后,可合作完成,合作人数最多不超过3人。
(2)
教育实习队工作计划的同主题文章: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初中一年级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011年下半年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语文组教研工作计划
一、突出数学专业基础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中学数学教师形成正确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念,成为合格数学教师的前提。学院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安排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加强数学史、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等的课程教学,研究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从而使免费师范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提升
为加强免费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与名师面对面
学院举办了“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邀请到一批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传授教学经验;聘请教育专家讲述教师专业发展与规划;请学院教授、领导与免费师范生座谈,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2.师范生主题班会
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展示风采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范生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活动是学院免费师范生自发组织的特色班级活动,其意义在于使同学们提前体验教师职业,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动与交流。
4.教师素质大赛
素质大赛包括模拟课堂授课、现场抽题回答、情景反应问答三个部分。活动使免费师范生充分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增强了教育教学技能。
5.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大赛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详尽的规划并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这项活动能够使免费师范生及早合理做出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个人发展道路。
6.见习、实习支教
学院除了在北京市内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多个实习基地以外,每学期还遴选优秀免费师范生参加其他省市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观摩、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学院至今已经组织免费师范生赴河南济源、黑龙江嫩江、甘肃金昌、云南富源等地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
7.名师导航
在免费师范生中建立了“双导师制”,为每20名免费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由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的导师。学校内部的导师主要在学生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方面指导学生;中小学优秀教师主要是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教改专家和教学名师,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成为他们教师生涯的启蒙者。
8.免费师范生自主创办院教育专刊、简报、展架等,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宣传
三、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
一、问题的提出
“4+2”模式指学生在完成4年的本科专业学习、获得专业学士学位之后,通过适当的筛选,直接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素质较高的中学教师骨干或教育管理人才。[1]这种模式是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存在哪些不足?目前,对“4+2”模式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论证的层面,缺乏实证的研究。本研究试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以在读“4+2”硕士生为调查对象,从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对“4+2”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4+2”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支持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研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的全体“4+2”硕士生。目前2006级(研究生二年级)、2007级(研究生一年级)“4+2”硕士生共75人。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在学校,所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50份,有效问卷50份。被试年级、性别及本科所主修专业情况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每年级选取2~3名被访谈者,兼顾性别与文理科差异;其次,根据访谈情况与文献研究制定并修改问卷。在问卷的编制上,对2006级“4+2”硕士生侧重就业及教育实习状况,而对2007级“4+2”硕士生则侧重课程设置和教育见习。再次,用修改后的问卷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预调研,根据反馈情况对问卷进行调整,最终确定问卷结构和内容。
(三)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管理与分析采用SPSS13.0。
三、研究结果
(一)“4+2”硕士生选择动机大多积极向上,但也存在消极的选择动机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4+2”模式的培养目标是“拥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不仅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懂得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专业教师。因此,“4+2”模式要选择那些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希望通过“4+2”模式的培养获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申请者。这样的申请者不仅是“4+2”模式生源的保障,而且也是我们基础教育急需的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后备力量。因此,我们对被调查者的选择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提高教育理论和技能水平”占到50%,说明同学们选择“4+2”模式的动机总体上是积极的;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也促使部分同学选择“4+2”模式,选择“获得高学历,找个好工作”和“就业难,缓兵之计”的合计达24%。另外,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同学当时对“4+2”模式不甚了解,有的同学选择比较盲目。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体系需不断完善
课程设置是“4+2”模式的核心。我们从学分设置、本硕课程衔接和课程满意度这三个维度调查了“4+2”模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过多,学分设置量大
“4+2”模式下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完45个学分才能毕业。在问卷调查中,反映“课程设置过多”的比例占到所有问题的16%。如表3所示。在访谈中,80%的同学反映课程安排过多:“我们都普遍感觉时间特别紧,需要修的课程特别多,在学分的要求上比三年制的研究生还要多,他们只要求36个学分,我们在比他们时间少一年的情况下,要修45个学分,而且这期间还有教育见习和实习,还要找工作,写论文,时间真的很紧。”
2.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衔接困难
“4+2”硕士班同学来自八个不同的文、理基础学科,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所修读课程基本相同,因此“4+2”硕士生对本硕所修课程的衔接问题反映很明显。如表3所示,“本、硕衔接不紧密”问题占所有问题的16%。有同学认为“课程衔接问题是该模式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也有同学表示“由于该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也不可能过于强求课程衔接,也没法衔接”。
3.课程满意度不高且在文理科间存在差异
对课程的满意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也很难测量,为此,我们粗略地测量在读“4+2”硕士生对该培养模式的总体满意度,以期让关心“4+2”培养模式的学者了解现在课程的满意度情况。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4+2”硕士生每个专业人数较多,而预调查发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两大类内部对课程满意度评价相近,故将其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其中文科包括中文、地理、思想政治和历史;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在对课程的满意度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文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3%和37%;理科生认为“较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占65%和30%,数据差别不太显著,即文科生和理科生都仅有六成的学生对课程满意。但是理科生在“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方面却有一定的显著,理科生中有5%的学生对课程设置不满意,而这一点在访谈中表现得更明显。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理科生在本、硕两个阶段所学的课程差异太大,在本科阶段所形成的“理科思维”影响了他们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
(三)教育实践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指导
教育实践是“4+2”模式在教师教育方面最鲜明的体现,也是教师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教育实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4+2”教育学硕士是这样进行微格教学的:每十个人一组,一组中每个成员轮流讲一次课,然后指导老师对其进行集中评价,同时“4+2”硕士生们也相互评价。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4+2”硕士生比较认同微格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人看到自己是如何讲课的,从而更好地矫正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但也有的同学反映微格教学课时安排的时间太短,“只让讲一次,应该多安排几次,这样才能看看自己是不是每一次都有了提高”。因此,微格教学时间安排不够,而且缺乏系统指导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2.教育见习
教育见习是“4+2”培养模式非常有特色的教育实践方式。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其实“4+2”硕生士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这里为方便理解,把研究生阶段划分为四个学期,即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第一学期,以此类推)的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教育见习是这样实施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系教育见习学校,教育见习的学校一般都是北京市的普通中学。然后分小组由老师带队到学校听课,每周去一次。这个阶段就是让我们多听、多看、多问。我们听课要写听课记录,还要写总结,指出执教教师这节课哪些讲得好,还有哪些不足,改进意见是什么。”
访谈对象都认为教育见习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强调如果跟一个优秀的、敬业的一线教师,那么对自己的影响会更大。不过,也有人提出:“在去见习之前我们都不明白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是什么,要是提前明确一下会更好。”
3.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环节是“4+2”模式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教育实习安排在研究生二年级的上学期,与见习时间一样,也是在10月初到12月中旬,共10周。实习学校都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被访的“4+2”硕士生介绍说:“第一天带队老师会领着我们过去,分指导老师。要求每天都去,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还有实习报告,需要对自己平时的实习表现进行考核和打分。”具体实施起来,“要听课,写听课记录,还要自己讲课。每个人必须讲八节课,这是硬性规定,但是具体你要教哪些课,教学内容是什么,都是自己跟指导老师商量着定的”。
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4+2”硕士生对教育实习的反映总体上优于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但是,他们普遍反映最好增加教育实习时间,使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四)“4+2”模式管理混乱,相关院系、部门之间协调差
“4+2”模式涉及学校各个部门特别是各基础学科院系和研究生院,仅靠教育学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科学协作。从访谈和调查问卷中,“4+2”硕士生反映“4+2”模式管理混乱。特别是在本科阶段第四学年的衔接阶段,学校对“4+2”硕士生在考试管理、本科毕业手续办理、文件注册方面管理混乱。
(五)“4+2”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
“4+2”模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试验了六年,然而遗憾的是,社会及用人单位仍然对“4+2”模式知之甚少。一位刚找到工作的“4+2”硕士生说:“很多人还不了解‘4+2’模式,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很多用人单位对咱们这个‘4’和‘2’代表什么意思还不清楚。我们去求职的时候,往往先得在这方面解释半天,而别人听说我们才读了两年的研究生,有可能会怀疑我们的能力,所以这也是让我们觉得很尴尬的事情。”我们还了解到,不但用人单位不了解“4+2”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甚至有些申请“4+2”模式的本科生都不太了解该模式。
四、政策建议
“4+2”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还处于试验期,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研究建议从如下方面进一步完善该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现“4+2”模式特色
课程设置问题是“4+2”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有同学反映:“我们在学研究生课程的过程中,觉得目前这种课程设置,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科目与我们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衔接不是很紧密,或者说我们还没有很好地找到一个衔接的方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要恰当地分配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相关专家的精心设计之外,还要听取一线教师和“4+2”硕士生的声音。
(二)加强管理,协调好相关院系及部门的关系
“4+2”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育学院、各基础学科院系和研究生院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明确指出:“进入‘4+2’模式培养的学生,本科阶段由各相关院系进行管理,研究生阶段由教育学院管理。”然而具体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原因在于“4+2”模式涉及部门多,相关政策还不太规范。特别是在本科阶段的第四年,这一年是本硕衔接的过渡年,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所以建议对“4+2”模式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对本科阶段第四学年的过渡阶段加强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为“4+2”硕士生由本科阶段顺利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做好制度上的保障。
(三)重视宣传与扩大“4+2”模式的影响力
“4+2”模式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要,而且也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这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在选拔过程中要对文、理学院的本科生宣传“4+2”模式,使他们了解这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把真正想当教师的学生选,也避免了盲目选择“4+2”模式的现象发生,从而保证“4+2”模式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要广泛宣传。东北师范大学专门制作的“4+2”模式网站,陕西师范大学的下乡支教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2”模式的影响力,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另外,可以和一些优秀的中学进行合作,一方面增强中学对该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4+2”硕士生更多地了解当前中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发展更具针对性。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北京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PBL;临床医学生;普通外科见习
普通外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而临床见习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见习不但进一步巩固课堂传授的知识,还要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基本临床技能,积累大量临床经验。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单纯、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目前在国际上开始流行,它的优点在于打破学科界限,以问题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适合做医生的知识和技能[1]。因此我们将PBL教学发应用于普通外科见习教学,并在见习结束后,评估教学效果,是医学实践教学的新尝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在我院临床见习的南方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医学生共40名,其中男生26 名,女生14 名,年龄19~21 岁,平均年龄20.3 岁。
1.1.2制定见习计划。针对普通外科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制定见习计划,见习重点放在普外科常见病(如急腹症、消化道肿瘤等)的学习。
1.2教学实施。采用PBL教学法,每组学生由一位全脱产医生集中带教,见习时间为1周。在见习过程中,精心挑选较典型的教学病例。10人组成一个见习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到患者床旁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学生在问病史时教师加以引导,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病人,学生询问患者腹痛的情况,从腹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询问,教师提出问题该病人腹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进食有无关系?缓解方式是什么?学生发现问的不全面的地方可以继续询问病人,从而加深印象。检查完成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报告病例,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路,穿插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发生的遗漏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检查补充,从而加深对这一体征的印象。另外,在见习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先把病人的辅助检查资料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们获得了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后,提出问题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的意义何在,再由学生进一步讨论,加深认识,最后由教师加以分析总结。
1.3教学效果评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共包括24个问题[2] 。问题(1)-(3)为对PBL教学的总体评价,问题(4)-(9)旨在调查知识掌握的情况,问题(10)-(11)旨在了解学生是否具有“老师对我好,谢谢您”的积极评价倾向,问题(12)-(21)调查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情况,问题(22)调查PBL学习的效率(效率:掌握的知识/学习时间),问题(23)-(24)为了考查学生对PBL的适应情况。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每个问题包括“是”(2分)、“一般或不肯定”(1分)、“否”(0分)3个答案。这份调查问卷力求从多方面反映PBL的教学效果。
3讨论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和PBL教学的总体评价较高,学生认为PBL教学的学习效率较高,对PBL教学的适应情况良好,PBL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但部分学生通过PBL教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分相对较低,与其他研究结论相同[3]。分析原因可能与所学理论知识短时间内较难应用于临床有关。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PBL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PBL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平等,从而形成毫无偏见的学习气氛。在这种环境中,对所设计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其学习的满意度自然很高,也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PBL教学采用“先问题,后学习”,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融洽的氛围,使师生互动,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与动机等,强化了专业思想教育。
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试行和推广PBL教学法对硬件设施和师资要求较高,且对学生要求较高,对于已经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需行必要的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PBL教学耗费时间相对较多,但学习效率高,学生反响好。在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过程中,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点,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7):1-2
一、“英语双导师制”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中小学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重新设置并进行调整。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第一稿。2005年10月,教育部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工作组,2010年12日递交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送审稿)》及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011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只规范了教育类课程目标和设置。对学科专业课程没有进行设置。为了适应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并有效地执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河南省“校-地协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创新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英语双导师制”的实施能有效地提高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教师和中小学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工作,形成中小学大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发展体系。
二、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也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和幼儿的机制,蕴含了3种“双导师”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授课教师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对进行教育实习的高年级师范生,既有来自高校的跟踪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双导师制”的实行,将有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
英语“双导师制”是指,让中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并指导实习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在设置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中要突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外语去获取外国课下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能用外语宣传祖国,介绍我们的科学文化。”鉴于以上观点。
我们在大学阶段英语教育专业开设英文课程: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还需要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英译课程,例如: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等经典的英译本。让学生以自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为根本,借鉴学习外国的文化,同时积极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和推广我国的传统文化,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和世界梦。
英语教育实习采用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实习模式。学生自愿选择学术、应用和英语教育三个方向。选择学术方向的学生主要以考取研究生为目的,只要参加校内见习就可以,其余时间复习考研;选择应用方向的学生可以到外企和翻译公司等地方实习。选择英语教育的学生参加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类学生的实习时间都是一个学期。
实施“双导师制”:对高等院校在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既有来自高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实习中小学校的辅导教师的指导;对中小学生,既有来自本校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等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进行授课,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含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三个方面。本文主要谈论前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学习领域和相关模块。
(一)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我的国际影响力。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小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小学听课指导,英语专业师范生到小学实习一个学期。高校英语教学法教师与小学英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英文经典名著选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二)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英语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学习适合中学生性格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师范院校实施“英语双导师制”,让中学英语名师到师范院校授课,大学英语教学法教师到中学听课指导,师范生到中学实习一个学期。
学习领域 建议模块
1.英语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专业基本技能
3.中学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技能
4.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 英语语音;精读;泛读;英语语法;英汉翻译;英语视听;英文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欣赏;英语口语;英文写作;中学学英语教学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报刊选读;语言与文化;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文体学;英语教学评价;语言测试;旅游英语;商务外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名著选读;汉语古诗词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第二外语等
6.英语教育实践 实施双“导师制”,分流见习、实习。(18周)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国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当代时展的需要,在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施“英语双导师”制,探究切合我国实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提倡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型,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作者:李伟杰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方向,将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总结分析实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以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谋求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共赢的两个实训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罗璇(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研究把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中,艺术技能包含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四项基本艺术技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划分维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七个方面。而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中,部分能力是教师入职后逐渐磨练养成的,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认为可以养成的学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引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为例,试分析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内容,并结合办学中已做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实训教学的途径。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实践
1.1 艺术技能实训以舞台表演、作品展示为平台,丰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在我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艺术技能均开设两学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都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幼儿韵律舞蹈创编模块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简单儿歌的韵律编排并表演。其次,在校内组织开展与开设课程相对应的艺术活动。除了倡导学生参加学院集体艺术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我院承担幼儿园转岗教师等国培项目的契机,建立国培学员与学前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导演学前教育学生专场演出,汇报学前学生艺术技能学习成果。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利用崇左市周边幼儿园六一晚会的舞台,教师领导学生组织、策划、导演、排练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送剧目到幼儿园。
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主线,采取“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的实训方式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方面,教师采取了“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在校内实训中,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中侧重该领域教学法的实践,常用观摩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试讲与说课等方法直接塑造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本专业内的学前教育学科竞赛,如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创设方案设计、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写作、幼儿园教玩具制作等,比赛赛制与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保持一致,也起到全区大赛选拔选手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竞赛中成长。另外,由于崇左地区幼儿园师资缺乏,学前教育学生有较多到周边幼儿园开展实际工作的机会,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也根据学院要求在每一学年中安排两个星期的示范幼儿园或实训基地幼儿园见习活动。教师在见习前根据教学课程需要布置相应见习作业,使学生在见习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见习。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探索
2.1 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为方向,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半学前教育学生因大学前未经过艺术学习,在大学中训练艺术技能常吃力不讨好,但在幼儿园运用性强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出色也乐在其中。未来的艺术技能实训中,除了保持每年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并登台的传统,在校内实训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实训:一是教师至少实际参与一次学生的艺术创作、排练,从创作和表演方法的根本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在艺术作品呈现后批评指导;二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举办学前教育专场演出、作品展,单一项目的演出往往略为单调,整合程度高的活动更容易全面展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三是艺术学习的方向明确指向幼儿园,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区别,教学强调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方法。
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巩固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是此类高校办学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与幼儿园的合作还处于幼儿园提供见习机会、学生在幼儿园业务繁忙时期帮忙的阶段,如何使双方合作常态化、深入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现有的联系与合作外,研究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可有所作为:一是教师与幼儿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园办园需求及难处,与幼儿园共同探讨对策,提出分阶段的实施解决方案;二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按照阶段性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儿童游戏的观察与组织等活动;三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基地幼儿园谋求共建,高校教师以培训项目、送交下乡活动为平台,提供基地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社会服务,选取学生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到幼儿园承担部分实际工作。另外,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应让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与工作与同一个班级绑定,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以绑定班级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学习的课程任务,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2011-12-12.
[2]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3]李君.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实训教育探索[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