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三角形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角形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少先队员,少先队员有什么标志呢?

生:都戴着红领巾。(教师投影显示:红领巾)

师:展开的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生:三角形。

【赏析】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由旧知引出新知,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旧的数学知识引出新的数学知识,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检验等属于数学外部的知识引出新知。小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还不够丰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出“新知”大多采取第二条途径,就像这里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经验(每天戴着的红领巾)出发引出三角形这个新知一样。

【片段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外形是三角形的物体呢?

生 1:小三角旗。

生 2:带车梁的自行车架。

生 3:植树时,有时候我们会在树旁边绑个小木棍,这也是一个三角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生:树、地面和小木棍围起来的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

【赏析】由于小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数学知识偏少,他们在学习新概念时,多数时候需要采取“概念形成”的获得方式,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同类数学对象的多个不同例证进行分析、类比、猜测、联想、归纳等活动,独立概括出新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触同类数学对象例证的机会。这个片段就明确体现出了这一点。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而是让学生回忆并举出所见过的外形为三角形的物体,再集中予以展示。这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可能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符合条件的物体,教师再适时呈现典型物体,从而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体验了概念表象,最后又落脚到将要分析的几个典型例证上。

【片段三】

师: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等,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

生:不同。

师:它们的颜色相同吗?

生:也不同。

师:那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的外形相同,都是三角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投影演示:逐渐隐去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的颜色等,只留下它们的外形:

【赏析】掌握新概念的过程主要是一个排除概念非本质属性和提炼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过程,这里采用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三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三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类:“它们的组成材料相同吗”和“它们的颜色相同吗”是对这些具体的三角形例证非本质属性的认识;“它们到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是指导小学生探究三角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提示语,而且是具有方法论和元认知意义的提示语,它渗透了让小学生从几个不同物体中总结出共同特点的概括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学习,起初是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加以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逐渐掌握在建构一个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向自己提出类似的问题,以指导个人探究和发现新概念。

【片段四】

师: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请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画出三角形并积极展示给教师看。

【赏析】“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体操”是需要在活动中学习并熟练化的。充分发挥数学“思维体操”的功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乐于进行外显行为活动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能让学生动口的地方就让学生去说,能让学生动手的地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动笔之处就让学生去写,能让学生动脑的地方也没有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让学生在还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画三角形似乎是不合逻辑的。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形怎么能画出三角形呢?但这里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可行的。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不知道三角形定义的情况下,完全能够画出三角形。其实,这并不难解释。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教学引入中已经形成了三角形的表象,对三角形应该是什么样的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片段五】

师:同学们都会画三角形吗?

生(齐):会!

师:那什么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你是怎么画出三角形的呢?

【赏析】学生们虽然画好了三角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老师要求他们画三角形,更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的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思考中的沉默不语也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想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智力活动,这不同于刚才所进行的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即使学生思考后得不出完美的结论(对小学生而言,实际情况往往就是如此),但是思考的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学生会获得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这种缄默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片段六】

生 1:我认为,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图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同时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1摇头。

生 2:我认为,三角形不仅是有三条边,而且是有三个角的图形。

此时,教师又画出,问:你说的三角形是这样的图形吗?生 2也摇头。

师:下面,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三角形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这三条边还要围起来。

教师结合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赏析】之前学生进行了画三角形的外显活动和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的内隐活动,对三角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但是如何准确地表述,对小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难题,这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之一。小学生的表述往往是不严密的,容易被教师“钻空子”,但教师“钻空子”的目的不是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产生“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感,“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我觉得自己说的符合三角形的特点,为什么老师还能找出毛病呢?”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深层次的激发,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候的学习无疑是高效率的,学到的知识也是难以忘记的。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生成学生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教概念、教知识,更要教学生建构新概念、新知识的方法和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从“不知”开始逐步达到问题的核心,直至最终解决问题。“三角形的认识”这些教学片段清晰地体现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智慧生成的促进。当然,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尚处于模糊的萌芽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予以引导,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明确化的引导或者说“明示”,即明确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郭里集中心小学)

第2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三角形;高的再认识

当一个三角形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教师一定能想到这样一课“三角形高的画法’’的教学过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作出各种三角形的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差距所至。如何指导农村学生比较熟练的作出三角形的高呢?我认为可以从传统的一说,二看,三作以外再加上线锤作高的环节。具体的操作如下:

一实践。老师应该拿出三种形式的三角形和线锤,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人如何利用线锤作垂线的,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认识了高以后然后叫学生上台利用线锤给三角形作高教师在旁边指正。当然这个环节可能在整个课堂上占时比较多一些,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的顶点到对边作高,教师要重点操作讲解,为学生在后面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画高线的教学打好铺垫,达道解惑的目的。

二说。让学生说出三角形中哪条边确定为底,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再说出另一条边为底时,相对应的顶点又是哪一个,最后说出第三条边为底时相对应的顶点是哪一个。当三组相对应的底,、顶点确定后,可以说已进入了作高的起始状态。

三看。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察底和顶点的位置,再想作高与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具体做法是在屏幕上出现一个三角形,当学生确定了一条底边以及相对应的顶点后,可将三角形中的另两条边暂时消失隐去,让屏幕上只存在一条底边和顶点,这样就排除了因为其他线段、顶点的存在而影响作高的因素。消失隐去另两条边的做法,可让学生意识到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直线外一点给直线作垂线的实际运用,不同的只是要作三条高,就必须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相对应。所以说,认准点、边对应是作高的先决条件。

第3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三创教育;三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一、“三创型人才”和“三创教育”的涵义

“三创型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以富有创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复合型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创型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性、灵活性、质疑性、新颖性、自信心、坚韧力、独立性、想象力、洞察力和严密性。主动性是指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其锐意进取,执著追求新知识。灵活性是指其思维活跃,善于变通联想,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出非凡的主张。质疑性是指不为现成的观点所约束,敢于大胆发问质疑。新颖性是指不墨守成规,敢于弃旧图新,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自信心是指坚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价值和研究能力,即使遭遇挫折和失败也不气馁,勇往直前直至成功。一项创造、创新或发明,一旦确定目标,必须要有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要有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坚韧力。独立性是指不人云亦云,能独立观察和对待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一般来说,新的观点来源于合理的想象或偶然的灵感和机遇,想象力丰富,可突发奇想,有利于揭开创造和创新的序幕,这就是人才的想象力特征。洞察力则是指对环境有敏锐的感受力,能从他人所忽视的情况或细微中观察出事物的真谛。除此而外,当抓住灵感时,还要精心推敲,深思熟虑,以求完美的结果,这就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严密性特征。

“三创教育”包括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大部分。创造教育重在实施创造性教学和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教育重在引发创新理论及传授创新技法,培养创新品格;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是建立新理论新方法,做出新的东西或新的成绩,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指的是创造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业是开创基业,创办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全面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基于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不仅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而且实际上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结的人才培养过程。把三者统一在一起是可能且可行的,正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育。

二、“三创教育”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要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特别是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就必须在大学中大力推进“三创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并将“三创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中华民族要想在2 1世纪崛起,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而培养“三创型人才”就必须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树立“三创教育”理念,切实培养三创人才:首先,“三创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精神、能力主义教育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体现,它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与能力置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精神和能力培养而展开。由此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视野开阔,认识新颖,学习积极主动,对新异事物、刺激反映敏锐,实践能力强,敢于面对挑战,能够把握时机,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三创教育”是因材施教的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人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对于那些基础扎实、智力超常的学生实施创造教育,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新知、新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为将来作出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奠定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只提出创新教育的要求,偏重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三创教育”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育者不能越俎代庖,强迫、圈定或限制。

三、“三创型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培养三创人才的办学定位。高校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趋同的现象,应鼓励各类学校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高水平,从而从共性的教育观念向特色的教育观念转变,形成学校定位多样化。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和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调动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高校要围绕“创”字来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制订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三创教育入门、三创教育基础课、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创造实践”,简称为“三段式”。首先是对新生进行科技引导及“三创”入门教育,使新生树立“三创”意识,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听有关“三创”教育的讲座,参观校内外发明创造竞赛的成果展览等,从而培养新生开阔的胸襟,坚定的意志,为日后走上创业之路奠定基础;其次,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初步尝试自己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最后大四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运用和实践“三创”思维,开展“三创”活动,锻炼自己的“三创”能力。在这种的培养模式中,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这是因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知识、智力、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知识、智力、素质、能力是这一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大一着重于掌握基础知识,知识是开发智力,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促进知识的更快获取和拓展,促进智能的更大发挥和发展;到了大四,创业主体利用自身素质的潜能,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提升。而经过各种能力的优化组合,使自己的创造力也相应地得到提升,最后经过思维力和创造力的结合,就形成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创业人才。

3、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引导学生个性化选课,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知识“整合”或“集成”的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划分

过细,偏重专业需要,知识传授各自强调课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状况。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更新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学科的新发展,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加强工程实际能力的锻炼。从而使学生分析、归纳、判断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得到有效的培养。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4、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教学主体。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其次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第三,要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第四,要鼓励学生创新和冒尖,施行“创新学分制”;第五,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当前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分数衡量教学成功为唯一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互动教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奋进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着力建设一支德才双馨、乐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

第4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实施案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对象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间长达20天。培训前,工作室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达100%;在教学业务上获省市级奖励的达88%;参加各类培训的频率较大,其中参加过国家级培训的占25%。由此可见,参加跟岗活动的学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显然,单一地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听课实践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训活动计划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学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设计培训内容。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培训内容为: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以这三个模块达到培训目标:以指导专家、导师和辅导团队为引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为载体,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实践过程,汇集群体智慧,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相互促进彼此的专业持续发展。

3.创建培训环境。

首先是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培训开展之前工作室团队创建了教师工作室QQ群,组建了“三人行”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其次,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自我研修。培训全过程需要受训教师先进性自我研修,学习和了解“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开展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为了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在培训开展前,工作室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是确定培训形式,拟定培训大纲。根据前期的预设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活动的形式,培训活动计划分为三个并行的模块。

4.开展实施过程。

培训一开始,进行开班仪式。内容包括:培训团队成员的相互介绍,工作室主持人介绍本次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让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把培训活动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个并行模块。第一模块:理论学习为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提升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基于学员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例如:在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联系已有的教学经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初稿,并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修改稿。会中,先由学员向全体研修团队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然后由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最后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点评和讲座的示范引领,会后学员们开展进一步的组间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模块:课例研发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基于马克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特征和“科组三人行”的活动模式,工作室在开展本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目的是希望学员和辅助团队成员能把彼此的教学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本次研发的课例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了让学员和辅导团队成员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在培训开展前,以安排课例的自主研修。学员们自主本课题进行教材、课标的研读,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设计。在培训期间,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完成个人设计的自我修改;借助组内协商,形成小组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研讨,形成课例实施设计初稿,并尝试课堂实践。在进行课堂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指导团队专家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设计点评,并以《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为题开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最后,研修团队对课例实施设计作进一步修稿,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反思论文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第三模块:自主体验本模块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自主研修、与他人的学习交流、撰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反思论文等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5.培训评价。

培训的评价,主要是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在跟岗培训结束后,工作室对本次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非常满意,认为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观摩、学习、实践该模式下的备课、授课、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培训的改进建议

1.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于培训后的继续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有专家在线辅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在时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讨,将他们的实时工作实践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

第5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初三化学 学习策略 策略训练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4]韩勇.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

第6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第7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引领;自主探究;本真课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的指定底上画高。

(2)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每人三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三角形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理解概念,操作感知

(一)自学课本第80~81页:(可以在课本上划一划)

(1)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3)请你先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再试一试能画出它的高吗?

(4)你还了解了三角形哪些知识?

思考: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通过自学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领会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含义;接着,在认识了三角形之后,让学生试着先画一画高,初步让学生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对高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思考,通过自学还了解了哪些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样,不自觉地引导学生朝着本课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想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1.怎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三角形的认识。生1:有三条边;生2:有三个角;生3:每一条线段的端点都被连在了一起;生4:三个角都是尖尖的。

(2)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

生1:4号的一条边弯弯曲曲的,它不是三角形。

生2:5号有两个角画得不对,一个角上的两条边出头了,还有构成角的两条线段还没有碰到一起呢。

生3:6号的一个角是圆弧行的了,不对。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检查刚才你自己画的三角形,你画对了吗?(让学生自己判断)

思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三角形概念理解,学生最多只

会用“端点之间都连起来了”、“三条线段围在了一起”之类的语言。尽管学生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却无法在语言上做到严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此时规范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述,让学生自然的体验到三角形的概念,同时也领悟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2.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动物房子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栋房子是松鼠的?哪栋是斑马的吗?并说明理由。生:高的房子是斑马的,因为斑马长的高。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学三角形高的定义。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一条高:

从顶点A出发,作对边BC边上的垂直线段,点A和垂足之间线段我们叫做三角形的一条高。BC边就是三角形的一条底。

3.学习画高

(1)师:刚才,同学们在自学的时候已经试着画过高了。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呢?生:用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师:你能完整的示范一遍怎样作高吗?一起交流作高的过程:学生尝试作高,并说说是怎么作高的?生:画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段。教师把学生所画的三角形的高进行旋转变化。

师:旋转变化之后的三角形的高,与先前的高有变化吗?生: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高。

(2)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三角形的高就是过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小结: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画一画这些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3)你能由一条高重新想象三角形,并把它画出。

(4)师: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师:在这些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底上的高吗? (出示一些三角形)学生在作业纸上操作,然后评议交流。三角形最多能有几条高?小结: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只是他们的高各不相同。

思考: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接着共同探讨并归纳出画高的方法。在学生初步学会画高的基础上,教师采用“旋转三角形”的方法让学生判断,旋转后的三角形的高是否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以及让学生通过一条高,思考原来三角形的形状是怎样的?这些都使得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推向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然后在学生对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判断: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对类似这样的高和底,从中让学生明确三角形中三对高和底之间的联系。之后,让学生再画出另外两条底上的高时,学生就能很明确的画出底上的高了。

4.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去围成一个三角形,你能围成多少种?(学生操作)生1:我用三根小棒去围三角形,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围,三角形的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生2:我围来围去,围成的三角形都一样。师:请你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讨论后汇报:我们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如果确定了,那三角形的形状和 大小也就确定了,这是三角形的特性之一。师:同学们的说法很有道理。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把刚才的三角形来拉拉看,感觉怎样?生:无论我们怎么拉三角形,三角形根本就拉不动。小结:以上这些都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面藏了不少知识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个特性的地方有很多,你能举一些例子吗?学生各抒己见: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思考:“不易变形”是三角形的一个外在的特性,而对于三角形的特性的理解应该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了,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确定了”这一特性。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一定长度的三根小棒,让学生重点去探究“三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而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小结评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了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参与本课知识的回顾。

师:三角形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三角形的世界,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思考:从一开始提出的4个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到之后随之而来为解决问题而进行一次次实践操作的探索,直至最后让学生回顾本课新知。教师都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带领学生一步步正确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究新知,真正实现了“回归本真课堂”的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这是“本真”课堂之精髓。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教学过程:

一、尝试画图,主动建构本质概念

1.按要求画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你能画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吗?

2.展示学生作品,引导辨析

师:这些画法都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1:①号三角形是错的,因为三角形的底和高应该是互相垂直的,而他画的两条边是不垂直的。

生2:②号、③号和④号图形是对的,因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师:④号三角形是怎么画的?

生3:我先画一组平行线,它们之间的高是3厘米,然后按要求连起来就行了。

3.表述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意义

师: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生4:三角形的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

生5: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

4.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高的定义)

二、沟通联系,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

1.呈现平行四边形、梯形各一个

师:请比较一下,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之间有什么异同?

生6:不管是三角形,还是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的底和高都是互相垂直的。

生7: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可以画无数条。

生8:三角形只能画三条高。

师:为什么?

生8:因为三角形只有三个顶点、三条底边,三角形的高要从顶点画到对边。

2.练习画三角形的高

画出②号锐角三角形另外两条底边的高。

3.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画两条底边之间的垂直线段,那么,画三角形的高就是原来学过的画什么?

生: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

三、强化练习,提高认识,形成技能

1.找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师:你能找出直角三角形三条底边的高吗?

生9:AB的高是AC,AC的高是AB,因为两条直角边是互相垂直的。

生10:BC的高应从A点出发画BC的垂线。

2.画高,提高对概念的本质认识

呈现一个钝角三角形,画出三条高。

(1)学生独立画出三角形的高。

(2)辨析。

师:AB的高到底是哪一条?为什么?

生11:第①号三角形是错的,虽然从顶点C出发,但没有和底边垂直。

生12:第②号三角形也是错的,AD虽然和AB垂直,但AB的高应该从顶点C出发。

生13:第③号三角形是对的,从顶点C出发,而且和底边AB垂直了。由于AB不够长,所以要把底边AB延长,高画到三角形外面了。

3.回顾反思,深化认识

师:通过练习,你对三角形的高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4三角形有三条高,有的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里面,有的三角形有两条高是直角边,有的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生15: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

生16:高就是从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

4.再次画高,形成技能

师:前面我们画了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再画几个这样的三角形吗?你觉得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多少个?

……

教学思考: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概念教学的前提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就概念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是理解概念本质的前提。”影响本课概念(三角形的高)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就生活经验而言,学生对高的生活概念的理解是“高是与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四年级时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垂直等概念及在平行四边形、梯形中作高等操作性技能。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较常见的教学思路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思路,从高的生活概念导入,借以学习三角形竖直方向的高,再通过变式教学,完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第二种思路,以学生已学的垂线为学习起点,以自学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然后通过巩固练习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形成操作性技能;第三种思路,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引入,引导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综观以上教学思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学生学习起点定位有偏差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还是三角形的高,它们的本质特征是“与底边垂直”,新旧两组概念属于并列关系,区别在于前者的高是两条底边之间的垂直线段,而后者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因此,本课的学习起点应是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及垂线的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次唤醒学生对旧概念的主动回忆,以促使学生对新概念的自主建构。从教学实效看,既巧妙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使学生扎实而深入地理解了新概念。

二、巧用已有知识,引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

任何概念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如本课“三角形的高”这样操作性较强的概念,既有一定的直观性,又具有抽象性。如果只限于自学或是不够自主的建构、理解,那学生对它的理解要么容易停留于表面,要么难以深入和发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这个概念呢?

课始,教师让学生尝试画一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要知道,此时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还未“开讲”,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未启封”的知识。未学先练,这样一种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教学安排,却是教师煞费苦心的设计,也是笔者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大家认真思考,“三角形的高”对学生来说,真的是全新的知识吗?其实未必!学生已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对“高”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经验,画高前自然会思索一番,然后画出他们认为的三角形的高。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在教师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驱动下,自觉唤醒了对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关经验的回忆,并主动进行概念的自我建构。这样的概念建构(当然是初步建构),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并不是难以企及的。从两个班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作图,然后通过辨析讨论,初步建立“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同时,这样的概念建构过程,还巧妙地把“三角形的高是与水平方向垂直的”这一非本质属性回避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其他边上的高扫除了障碍。

上述提到的几种教学思路,虽然都重视让学生尝试作高,但这种尝试是在自学定义或联系三角形的高的生活概念,或仿照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的。三角形的高作为一个几何概念,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的尝试往往只是在模仿作图,并没有深入思考概念的本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教师总是会组织多次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并不只是“与水平方向垂直”,可谓“劳苦而功不高”。

三、沟通概念间的联系,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

1.沟通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当学生初步建构“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进行变式练习,而是呈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高与三角形的高之间的异同,旨在沟通新旧概念间的联系。看似多此一举的教学,实则蕴含了教师的“大局”意识和远见。比较概括新旧概念的共性,通过找到相同点,理解高和底是互相垂直的关系,这对进一步理解新旧概念共同的上位概念——“高”是有帮助的,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通过新旧概念不同点的比较,突出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使学生在讨论中准确地把握了三角形高的本质属性之一——从顶点到对边。正因为在这样的对比中,新概念的内涵更加清晰地突显出来了,学生既发现新旧概念间的差异,也使得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而非负面的。从教学实效看,学生后面的练习(画高)的确较少出现错误。因此,关注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不但找准了新概念的生长点,而且也突显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概念体系。

2.沟通三种三角形的高的联系,理解概念的相关属性

从学生最初理解的锐角三角形的高,到后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虽然概念本质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学生的认识难度却不在同一层面上。事实上,理解钝角三角形的高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以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作为理解概念的基础,通过找直角三角形的高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认识,再通过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并运用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辨析,从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学生能正确画出各种三角形的高后,教师没有就此满足,而是顺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促使学生沟通三种三角形高之间的联系。这样既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相关属性,丰富学生对概念外延的直观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

第9篇:三角形的认识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三角板、礼物盒(内含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作业单(每人2份)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一份礼物(出示盒子,摇一下)咦!里面有东西!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生答。师:那让我们来摸摸他里面的东西,好不好?生答。师:老师需要一位小助手蒙眼睛,谁愿意帮帮老师?准备就绪,宣布活动规则:将你摸到的东西大声地说出来并告诉大家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大家能够根据他们的性质准确的认出他们,三角形大家也能够认出来,但是今天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地学习三角形,看看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板书课题)   

二、情境导入

师:大家在生活中见过三角形吗?生答。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出示一组图片,看看大家能不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课件出示图片)。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三角形形状的东西一直陪伴着大家,你们知道吗?生答:红领巾。师:没错,是红领巾(课件出示)今天老师就把同学们的红领巾画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看看它有哪些特点(黑板上画三角形)。

三、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指名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的三角形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个三角形,你能看到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数一数你刚才画的三角形有几条线段?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这的几个三角形都是几条线段?是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都是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摆成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那什么叫三角形呢? (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

师:请你们帮助老师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练习题) 

3.学习三角形的命名

师:通常我们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为三角形ABC。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用字母分别怎么表示? 指名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以前我们学过怎么画平形四边形的高还记得吗?  请一生上台给平行四边形作高。

师:三角形也是有高的,我们来学习一下。(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画法)

5.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要求学生在作业单上画出三角形制定底边上的高。指名学生展示,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2)分析强调直角三角形搞得画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3条)

四、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深层次的认识?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