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

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

第1篇: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

1.办学规模大、专业数量多

我校自1999年承办电大开放教育至今走过了15个年头,截至2014年1月,在市电大开展招生的专科25个专业、本科15个专业中,目前我校开设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金融、护理、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14个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护理学、土木工程、学前教育等13个专业,注册人数达到2672人,在校生3000余人。到2014年3月为止,专、本科毕业学生累计达到近8000人,近500人获取学士学位;毕业生、学位获取人数分别稳定在全市第7名、第4位左右。

2.大规模下的流失率

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新生注册数据,从招生录取到注册缴费这一环节,流失的学生平均达到了10%;统计我校2008年秋季到2014年春季的各类转学、退学、因故休学失去联系等数据,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流失率达到了8%左右。无论是开设了多年的成熟专业还是近年新开设的专业,从学生报名入学到注册缴费,再到进行开设课程的学习,这两个过程均存在一定流失率。

3.弹性学制下的遗留生

学生学籍入学注册起8年内有效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之一。我们将广义上的遗留生定义为: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在该年级、该专业所适用的专业规则规定的最短学习年限内,未获取所规定课程最低学分,无法达到毕业条件;或者虽已经获得规定课程最低学分,但因某些原因暂时不申请毕业的学生。随着近些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各个专业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遗留生,为学籍管理带来了许多后续问题。

4.各专业发展现状不均衡

为了发展开放教育稳定在校生规模,我校招生办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源测算,根据朝阳区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和周边人才缺口,从2008年秋季起扩充了一定数量的新专、本科专业。通过对2010年秋季到2013年秋季连续7个学期的注册、毕业、学位获取等情况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专业人数:本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专科中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人数具有很大稳定性,并呈现出逐年小幅上涨的趋势。本科中英语(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3个专业;专科中护理学、物流管理、物业管理、计算机4个专业,人数大致稳定但呈现逐年递减趋势。(2)毕业生人数:近7个学期我校毕业生总人数在每学期277人到325人之间,每年春、秋两季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稳定。但毕业生人数明显低于该季招生人数,也就是说在校生的规模在不断加大,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遗留生存在。(3)本科学位获取:在本科已经有毕业生的9个专业中,选取近7个学期中毕业生超过三届的专业进行比较。受到毕业论文成绩制约,学位获取率小于10%的专业为会计学、小学教育;受到学位外语考试制约,学位获取率在30%左右的专业为行政管理、英语(商务),在50%左右的专业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近7个学期本科毕业生无论从学位获取总数量还是从占毕业人数百分比统计,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明显优于英语(商务)、会计学、小学教育等专业,呈现出阶梯排列。

5.多重现代化管理手段并用

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一种重要形式,利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传统教育挣脱出了时间和地域上的束缚有了更开放、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伴随中央电大2010年网络版教务管理软件的全面推广,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间有了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学籍管理的注册、信息清理、学籍异动、毕业审核、学位审核等大部分模块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我校导学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除了通过“朝阳电大在线平台”中的班主任论坛外,还应用了“蓝卓短信平台”与“北京电大短信平台”,做到信息畅通,即时及时,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与工作成本。

二、对改革学籍管理的思考

1.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管理

电大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思想,不仅仅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学籍管理工作,更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敬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根据工作背景、学习初衷不同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类,针对这两大类学生特点分别管理:第一大类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急于获取学历证书往往在学习中容易表现出浮躁、轻易放弃的特点,对导学教师的管理提出诸多质疑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学籍工作人员与导学教师具备高度责任感并付出较大耐心,将思想教育同时融入到管理之中,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坚持学业,更要建立多种沟通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服务,建立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第二大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较高的自觉性,珍惜学习机会、课业上努力追求上进,经常主动联系学校为全班同学服务。对待这样的学生适时鼓励其争取获得学位、积极申请奖学金、申报“优秀毕业生”等,能够在该专业学生中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2.保持专业设置连贯性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我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断档专业与断档课程。我校本科13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专科14个专业中的3个主要专业,一共6个专业的注册人数就占到了总注册人数的二分之一,余下的专、本科共20个专业注册人数为总注册人数的一半。保持专业设置的连贯性以及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稳定学校教学规模、均衡专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不但有利于宏观掌控学校运营状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也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便利条件。

3.发挥系统优势提高遗留生的毕业率

在对待遗留生的问题上已经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分类管理方式,面授课缺失问题在电大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的基础上,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第一,充分发挥电大系统化办学的优势,通过联系相邻的分校负责人以及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宝贵的面授课机会并对其课业进行指导,让学生有归属感,认为学校还是关心他们的。第二,利用中央电大—市电大—分校三级教学网络平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使专业调整、取消了,教学资源依旧保留,可以供广大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籍管理工作需要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身心特征让学生参与到分校管理过程中来,不能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自我管理,面对的大多数学生已经成年这一现状,学校要将管理定位在指导型管理而非限制型管理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学期我校会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学籍管理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推荐产生班干部,各学习小组推举出小组长,班干部与小组长在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能发挥其重要职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三、总结

第2篇:电大学前教育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高校准确把握发展契机,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满足人们的需要[1]。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等问题的影响,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佳,不利于院校的良性发展。如何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不能全面认识订单培养。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会认为自己是订单培养的学生,极易出现学生不够主动、被动消极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立即上手,一旦遇到挫折,则会出现那样或这样的心理问题,而企业和院校没有对其加以高度重视,更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当前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领导层,或者是停留于书面订单培养协议层面,这样的模式不能使教师准确了解订单企业的具体技能要求,合作企业也无法掌握院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难以全程监控人才培养过程,只能从少数细微环节进行监控,致使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管不到位。同时高职院校没有通过具体的环节来加强与订单企业的合作,双方无法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人才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三是院校教学明显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实现“零过渡期”,无法很好地适应岗位需要[2]。虽然院校开设的课程与企业需求联系相对紧密,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行业的具体要求,教学内容难以跟上企业发展步伐;同时订单企业人员不能深入到院校的教学活动,对教学水平和教学时间不够了解,这些都使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不佳,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企业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 校外质量监控

首先,订单企业质量反馈。订单企业可在学生就业的半年内,向院校提供订单式人才质量评价反馈表,反馈内容可涵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如考核评价、教育教学等;然后校企共同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适当调整质量监控系统、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等。同时院校可以构建在线信息反馈模式,成立订单人才输送库,便于订单企业从工作成绩、创新能力、专业知识、思想素质、团队精神、管理能力、工作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评价每一位学生。其次,院校对学生实施二次培训。院校接收到订单企业所反馈的人才质量信息后,应该结合反馈的信息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安排专人深入到企业查看学生是否具备执业发展所需的潜能或是否满足企业要求。如果订单企业不满意,院校可以构建毕业生二次培训系统,成立学生培训和自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让学生在二次培训中了解自身所欠缺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

(二)校内质量监控

1.合理设置课程

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订单需求,通过调研与订单企业开展研讨会或座谈会,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构建多种模式并存的课程教学模式[3]。以河北电大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其以订单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利用市场调研数据,根据教育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进行分析,然后设置相应地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形成“1+3”的课程模式,在幼儿教育基础技能课程的基础上,以三个特色方向课程培养为主线,通过面试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蒙氏教育方向、早教方向、双语方向这三个订单班,并鼓励订单企业全程参与,一起制定课程标准。

2.加强校企合作

订单企业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设立校企共建的在线论坛,设置导师在线指导空间,以免对订单人才的监管流于表面;院校可以聘请订单企业的专家进行讲座或为学生提供到订单企业进行观摩的机会,在课程建设中则应注重实践课程与合作课程的建设,从考核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方面出发,适当拓展资源[4]。当然校企网络评价与教学平台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构建该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订单企业在参与评价和教学时存在的空间与时间障碍。另外,在实践考核环节,订单企业应与院校共同负责,其中订单企业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而院校则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技能,更好地掌握订单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实现在校生到社会人的过渡。

结束语

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人才培养中的核心,该体系的构建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体现,有利于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时,需要从校内和校外质量监控等层面出发,加强订单企业的全面指导、参与和协作,鼓励院校积极对订单人才进行二次培训,从而使人才质量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更好地保证订单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米海敏,王淑平,郭胜.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0:30-31.

[2]陈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思考[J].价值工程,2014,34:259-26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