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会感恩书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合理选择练笔内容,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练笔的实效性?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精心设计练笔的内容:
一、有效抓住课内读写结合点,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双提高
(一)仿写,由课文学写作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阵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从阅读教学入手。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文本为例,《泉城》一课,就是很好的写景文章。课文先总起概括介绍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的主要特点,再抓住重点,主要介绍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最后再概括总结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在分别介绍各名泉时,又按照位置、大小、主要特点的逻辑顺序,把各泉向读者一一展开来写。这样的总分总结构和位置、大小、特点的逻辑介绍顺序,让同学们明确了景物介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学习这一课后,我直接让同学们利用这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学校的美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还比较有效,一部分学生能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学校景物,并能抓住重点,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典型景物。
(二)赛写,由词语积累学写作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要求。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标画出课文好词好句的同时,引导大家学习灵活使用优美词句。所以,我开展赛写系列活动,就是写一段话,能够恰当的用上课文中学到的词句。通过赛写,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巩固了对优美词句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密切联系课外生活情趣点,提高表达和展示的欲望值
生活从来都是写作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巧妇”也需要“有米之炊”。而让学生有话可说,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联系课外生活情趣点。
(一)亲身参与,激发表达欲望
我校开展的“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就是很好的生活素材。每月,学校为当月过生日的师生过集体生日会。在生日会上,学生表演节目,老师为同学们分发蛋糕和食品。会后,让同学们写感恩作文,然后推举出优秀习作,分发生日赠书。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怎能不文思泉涌、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呢?
(二)接轨节日,促进展示提升
近年来,西方节日的庆祝活动,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这一天,各商家大搞节日经济,老师也应及时接轨节日文化,引导同学们学会感恩,学会感谢。所以,感恩节前一天,我让同学们写感恩作文,让同学们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谢。这样,当同学们大声的读出自己的谢意时,他的展示欲望被激发。他的写作也得到了提升。
三、积极顺应学生成长特性点,注重学习和成长的双重性
小学时段,正处于孩子们生理和心理成长的拔节期。尤其是到小学中高年级,孩子们变得更加注重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更加的爱面子,有烦恼、有心事不再像低年级那样给老师说,这时,有的表现出了一定的叛逆心理。这时,老师在关注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孩子的成长特性和情感需要。
(一)写情感日记,释放心情,储存心事,点燃写作激情
小学中高年级,当学生表现出有一定的心事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写情感日记,把自己的心事,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释放了懵懂的心情,又储存了青春年少的心事。如果老师再加以渲染,告诉同学们,如果大家认真写,努力提高,可以尝试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如果信任老师,可以让老师当你的第一位忠诚的读者。这样,孩子们的写作激情怎能不被点燃呢?
(二)用书信传情,抒写意见,表达建议,缓解情绪对立
一、 感恩节活动主题:
“心存慈孝快乐成长”儿童音乐演奏会
二、 感恩节活动目的: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感恩教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孩子们的思想素质。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一切。本小区决定举办首届感恩节音乐演奏会,将提供让孩子们展示及锻炼自己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增加孩子们对感恩的理解。也是共同构建我们的和谐社区。
三、 感恩节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25日
四、 感恩节活动地点:
五、 感恩节活动形式:演奏会和感恩互动。
六、 感恩节活动内容:
1、感恩氛围的创造。儿童音乐演奏会。
(1)由感恩音乐串成。《感恩的心》,《小乌鸦爱妈妈》,《好妈妈》,《只要妈妈露笑脸》,《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等。
(2)全场的人共同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在优美的旋律当中感受真诚,在舞动的节奏中感受世间的美好,体会感恩。
2、“感恩信”汇亲情。组织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或一张感恩的卡片。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热情高涨的氛围中,将自己的心里话用书信向父母尽情表达。让父母也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让父母与孩子的心更加贴近了。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学会将心中的爱表达出来。
3、一张感恩卡片。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一切,感谢施恩于己的人。制作一张卡片,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写下自己所感恩的人或事。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贴近。
七、 活动对象:
本小区业主
八、 感恩节活动主办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信息技术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来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利用记事本、Word等软件适时和学生进行书信交流
虽然传统的书信交流似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在情感沟通交流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记事本和Word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两个基本文字处理软件,我在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时候,就经常让学生通过它们给我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学期结束后,让学生写学期总结,分享体会和收获。
一般在考试之后的那节课上,我会通过记事本给学生写一封信谈我自己对考试及分数的看法,然后让学生写一封信谈心中对考试和分数的看法,并希望学生能把这当成一个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学生很珍惜这个机会,把心中埋藏已久的苦闷心情倾诉出来,很多学生在信中说了因父母和老师对考试的要求太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和压力;也有学生表示会正确看待成绩,会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怎么样,这样倾诉以后,学生的心情好多了,也许这样做并不能在实质上帮学生什么,但通过师生之间的书信来往,给了学生一个倾诉的渠道以及心理上的安慰。
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
由于课程特殊的原因,信息技术课总会有大量的学生练习时间,这段时间教师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但如果把这段难得的空余时间利用好,根据学生信件中反馈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回复,可能效果会更好。
一般在学生给我写信后,我会在阅读信件的基础上将共性的问题整理后给学生一封公开的回信,对学生的疑惑和不解进行回答和针对性建议。而对于不便于在课堂上公开回答涉及个别学生的私密性问题则采取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沟通。我在上完课或学生练习时让学生按事先准备好的顺序来办公室单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最后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希望。很多学生私下对我说,这种方式让他们觉得很意外,也很受用,因考试压力造成的焦虑感好多了。
学生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考试焦虑,源于家长和老师对考试的期望过高。所以,我利用校讯通不定期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交流,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家长、教师为学生从心理上减负,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土壤。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生跨时空、无距离交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式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QQ、微信、手机短信等,这些手段都可以用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让时空和距离都不再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例如,我在上学期放寒假前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在过年前给科任教师发送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或QQ留言,借此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新年祝福之情。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巩固和复习了电子邮件、QQ等信息技术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交流、学会感恩、学会交往,体会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及感受由此带来的愉悦感。在学生上交的这份特殊寒假作业中,有学生在邮件中表达了自己对信息技术课的收获及对我的感激之情;有学生通过QQ把家里发生的事情讲给我听;还有学生把他在老家过年时拍的照片做成PPT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让我了解她家乡过节时的风土人情和家乡风貌。
通过这种特殊的信息寒假作业,让学生把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与人交流和分享,这种思想上的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引起了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利用网络视频欣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学生一般都喜欢看网络视频,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小视频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欣赏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例如,我在学生月考之后的一节课前播放了《我想成为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这个网络小视频。视频中的内容触动了学生,他们看得非常认真,还有同学掉下了眼泪。
一、班主任要不怕烦,做祖辈家长的引导者
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和家庭,往往由祖辈来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因为隔代教育,许多祖辈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缺少对家庭教育的科学认识,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
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寻根摸底,了解班级新留守儿童有哪些,其家庭状况如何,学生现在的生活情况如何,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否有效,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何,家长的联系方式等,并做适当记录。
尤其是对祖辈家长带小孩的情况,我会经常开展“隔代家庭教育培训” , 教给他们家庭辅导和教育的方法,比如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需要读什么书,如何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并督促进行,哪些是安全的行为等等,让他们不仅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还要督促孩子搞好学习 ,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
二、班主任要不替代,做学生与父母之间交流的促进者
新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 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问题, 需要学校加强与孩子亲人密切联系和沟通, 形成关爱新问题儿童的工作合力。班主任的关爱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情。
我在原先任教的六年级曾经做过“书信寄亲情”系列活动,起因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新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样的儿童缺少有效地家庭教育,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时间错位,顾此失彼。让这些孩子和父母经常沟通成为我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次一个家长的短信让我有所顿悟,他的孩子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打游戏,那位家长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但他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和孩子好好地谈心,所以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在信里谈了自己工作的艰辛,又提及自己的孩子让老师费心,很是抱歉,恳请老师多教育督促孩子。我把这封信在一次晨会课上读了一遍,结果对孩子的心灵震动非常大。
由此,我在家长会前夕,发动班级孩子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谈谈班级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学习,甚至谈谈父母回来后和自己的娱乐活动安排。我也给每位家长发了短信,请求他们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来信,用自己的耐心去写回信。我发现,很多孩子和父母当面都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信里,他们都做了很好的倾吐。
为了更好地发挥书写的作用,我把孩子们写得好的信,在家长会上读给父母亲听,孩子在信里表现出的成熟、懂事,让父母刮目相看。我把家长写得好的,在班级里读给孩子们听,父母亲工作的艰辛和对他们的期望,使孩子深受触动。
后来,我把这件事情作为一项班级特色保留了下来,每次我都要选出“最真实流淌心声的书信”,在班级交流,选出“最有改变成效的同学”,并加以表扬。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和父母的书信好好珍藏,作为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反思我的这段工作经历,我总感觉到,在交流中,学生一点一点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干些什么,为了什么,一点一点地学会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家长除了询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之外,也一点一点地去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交了什么朋友,有什么趣事,而不是简单的“吃得好不好?”、 “考了多少分?”。
三、班主任要不放纵,做学生励志主题教育的组织者
新留守儿童的教育由于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的主渠道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日常教育中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重视:
1.榜样教育。其实, 在新留守儿童的群体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性强, 自立能力突出, 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出类拔萃。我们发现了这些苗子, 就树为标兵, 以榜样带动全体, 以个体促进整体,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
2.感恩教育。新留守学生因为学校特别重视, 比一般学生备受老师关爱,在家庭里备受祖父母疼爱。在这众多的留守孩子中存在这样的不良倾向: 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 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 只知攀比, 不知回报; 只知被爱, 不知责任。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 让学生感知父母养育之恩, 感知教师教诲之恩, 感知同伴帮助之恩, 感知社会关爱之恩。
3.自主管理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 让他们从单一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一是自主规划, 引导学生描绘人生理想,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撰写每日学习和生活计划,描述我的理想,让孩子有追求、有目标;二是鼓励自我评价, 让学生用各种方式,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并不断改进。
四、班主任要不忽略,做学生心理需求的沟通者
某篇文章曾经指出新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流,心情郁闷、悲观、消极,缺乏自信;二是存在自卑、猜忌、逆反等心理,常常出现过激行为;三是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冲动易怒,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将小事升级,故意滋事,打架斗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
但《关心下一代周报》在一次调研中也发现,新留守儿童的心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问题严重,关键是我们要注意及时观察、发现、引导。
常见的措施有:成立班级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学互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以帮助,比如经常为学生买学习用品等;定期与学生情感对话,询问近期家庭的情况,有什么特别的需要。
关键词:感恩教育 基本道德 知恩 报恩 施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最后还要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二、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一些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他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虽然表现各异,但都是“要求和索取”大于“感激和报恩”。实质是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极端利已主义、个人至上思想乘虚而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学生道德理念的严重缺失,失去了感恩之心呢?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
1、备受呵护的“独生代”——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于是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在他们的人生观里,“我”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却只有冷漠。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力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更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意识和体验。
2、文化大潮中的“漂流族”——导致道德缺失的社会因素。
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到挑战。人们普遍太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发展,生活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新潮交绘,其中一些不良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起着无形的浸染作用,久而久之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于是在他们心中觉着“优秀传统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3、功利教育体制下的“半成品”——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受着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品德教育。在这种极端功利心态左右下,形成了“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中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三、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主要三个层面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行为,并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为此,西安高级中学做了大量的实践。学校始建于清崇化书院,迄今已有116年文字可考的历史,鲁迅、朱自清、李仪祉、于右任等大师先贤曾在此执讲学,学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重德兴化”的优良校风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以开展校园“感恩文化周”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恨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校园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1、从认识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格的构建,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知到也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去,点拨学生之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把三八妇女节所在的周定为感恩文化周,在活动中,以班级为主体召开了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诸如感恩诗歌朗诵会、感恩文化故事会、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电视,邀请家长召开了别开生面的“亲子会”等,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2、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制作感恩卡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例如:在学校的感恩文化周里,我们组织学生以校园为场所,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校学生会的倡议下,要求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感恩卡,郑重地写上各种表达感恩的话语:感谢老师、感谢班主任、感谢学校领导、感谢同学、感谢食堂的师傅、感谢公寓管理员、感谢校园清洁工。并把这些五彩斑斓的感恩卡悬挂在美丽的校园。同学们观看后,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响应,有的班级写感恩信,张贴在校园;有的班级制作大的横幅悬挂在校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也可以向全体师生写感谢信,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整个校园到处充满浓浓的感恩之情,师生的心灵在此时得到了升华。
同时,以信件为载体,传递爱的信息,让感恩之情插翅远飞。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主任组织学生给需要感谢的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从未表达的感情,封封载满了感恩之心的感恩信,插着温馨的羽翼飞向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迅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响。媒体电台纷纷到学校采访,不少家长给学校打电话或者亲自写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辛勤教育,感谢学校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有位家长这样说:“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书信这种传递爱的方式已经很少了,我十多年都没有收到书信,今天收到了儿子的信,真的太激动了。”还有一个家长拿着信到学校,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都不跟我们说话,前几天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后感触很多,孩子在信中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处事做人等提出质疑,我们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有抵触情绪,也认真的给孩子写了回信,现在我们沟通的非常好,衷心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孝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超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之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首先,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志愿者把一些孤寡老人接到学校,请校医对他们进行体检。同时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小区,帮助老弱病残者,用行动和歌声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把盲哑学校的学生请进校园,和他们同台演出,向他们捐款、捐书,传递爱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感恩活动由校园延伸到社会,起到有效的宣传效果。
其此,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学生志愿者每月走进小区为小区居民服务,帮助孤寡老人整理房间、端茶送水。在这些活动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一个个真诚会心的微笑,都成为“感恩”这首主题歌中最强有力的音符。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方案范文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5月13日是母亲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开展“母亲节——倾听、倾情、倾诉”感恩活动。
一、指导思想
把学生中鲜活、感人的母爱事例,广泛传播,教育、引导学生珍爱母亲,珍惜母亲,明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二、活动安排
1、各班通过班会活动广泛发动学生搜集感动自己的有关母爱的真实故事,通过征文、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到母亲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体会母爱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积极“感恩”实践活动,让母亲感受到孩子们所带来的那份舒心、称心和开心。队员们也感恩于母爱的春晖,体验到弘扬孝敬美德的重要,从小树立起那份应尽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敬爱母亲,孝顺母亲的好品德。
三、具体活动方案方案
1、为母亲捶一捶背。
2、为母亲洗一洗脚。
3、为母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
4、向母亲道一声温馨的祝福。
5、送给母亲一个深情的拥抱。
6、送给母亲一份自制的小礼物。
7、给母亲唱一首反映“母爱”歌曲。
8、给母亲写一封感谢的信。(全班交流后,2—5年级每班上交一封。)
9、搜集一句关于母爱的格言(每班上交2句)
四、活动要求
高度重视——各班要以此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强势开展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宣传——要充分利用手抄报、书信、网络、贺卡等文化阵地,把精美的母亲节心意卡、感人的母爱故事,通过宣传,展览,形成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注重实效——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此活动,在此基础上,可将感恩活动的内涵,进一步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感谢与关怀他人,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解体会父母师长的辛劳,懂得助人以及回馈他人,培养感恩的心,做一个感恩的人。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方案范文2一. 活动背景: 五月份得第二个星期天,作为一个向母亲表达爱的节日,往往被快捷的生活节奏所代替,出于自身的不善表达,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 什么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一个节日, 我们希望人们能放慢生活的节奏,与我们一起,来共同表达对母亲的爱以及祝福。
二. 活动主题:爱在心中,感恩更美。
三. 活动地点:成栋学院,中央广场(待定)
四. 活动时间: 5 月 10 号到 14 号
六.活动流程:
一.校内部分:
(一).“感恩母亲树”
1. 5 月 10 号用彩灯彩带装饰好“母亲树”并在当晚点亮“母亲树” 。
3. “母亲树”5 月 10号到 14号从晚上六点持续点亮到 11 点半。
二.校外部分:
(一). “感恩母亲树”:活动内容大概与校内一样。但是“母亲树” 有商家提供 。 (二). “美丽妈妈街头留影” 5 月 13 号当天活动在中央大街设点,商家 : 准备好即影即出的照相机,为经过广场的带着小孩的妈妈在母亲树前免费拍照, 拍完后一张贴于我们之前准备好的墙板上,另一张则留个妈妈做纪念。
(三). 亲情电话连线” 此环节旨在为在外务工人员和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们提供一个便捷的表达爱的 方式,活动当天将在中央大街两个入口设点,由商家提供10 部手机,免费让他们打电话联系自己的母亲送上祝福。
七. 活动前期准备:
1.4 月 14 号前将策划书交给外联部,联系商家。联系电影放映商家。
4.5 月 4 号前策划部准备好相关道具材料,联系好场地
5.4 月 25 号前联系好特校方面。
八.资金预算:
2.母亲树祝福书签:500 张 2. 500*0.5 元=250 元
3.宣传费用(三条横幅,两条是用于校内,一条是校外活动现场.7 张宣传海报: 四张校内三张校外):横幅:3*60=180 元
4.亲情小灵通由商家提供
5.贴相片的展板也由商家提供 海报:6*30=180 元 小计:360 元
6. 即影即出照相机:商家提供
7.流动资金:200 元 7. 共计:1010 元
20xx感恩母亲节活动方案范文3一、活动背景
五月,阳光灿烂、暖风拂面,那是因为在这亲情融融的季节里,我们有一次迎来了“母亲节”。母亲,多么神圣而纯洁的字眼,叫一声妈妈,是那最纯真、最动人的原始蕴藏。那是我们对母亲最深切的呼喊,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样的一个节日,我们希望人们能放慢生活的节奏,与我们一起,浓情五月,感恩妈妈。
二、活动名称:爱撒满人间,感恩母亲节
三、主办单位:药学系团总支
承办单位:药学系团总支青年团
活动对象:药学系团总支全体成员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步行街、街道、人口密集的地方(双汇广场)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A、联系各商店做赞助商
B、做好宣传
C、提前安排好各成员任务
D、打理好一切,校报记者对活动过程全面记录,做新闻材料
2、活动当天
A、早上8:00在4号楼前集合
B、点名宣布活动纪律,出发
C、给带着孩子的妈妈打招呼,送祝福,母亲快快
D、把鲜花给孩子,让孩子献给妈妈
E、美丽妈妈街头留影
3、后期活动
A、负责人对活动进行
B、把照片冲洗后公示
C、参与者写活动心得
七、所需物品:
志愿者帽子20顶,鲜花20束;相机1部;团总支旗1面
八、经费计算:
鲜花由赞助商赞助,条幅100元(尽量争取赞助)
九、细节及要求:
关键词:发掘;语文资源;尝试
很多偏远农村初级中学,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上是“课本+课堂”模式。尽管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否认,但绝不是唯一途径!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就被人们从理论上予以否定。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提倡语文教育要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我们认为,这是让语文教师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把语文学活的指导性理论。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又从“法规”意义上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要求。
为此,我们以《农村初中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课题研究为契机,从学生的生活中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生活中的许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设法为学生设置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做有心人,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包括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德育活动时),积极地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2012年下半年,课题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将我们这一阶段所做的一些尝试性工作做个梳理,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导。
一、利用网络等媒体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资源
1.利用多媒体诱发课外阅读兴趣
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做成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做听书场节目,在其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学名著的认识由“听”而来,对这些名著产生“读”的欲望也就因此而起。
2.让网络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途径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网络为代表的语文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所需信息。而大容量、快节奏、多元化正是网络文献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图书馆”,阅读了不少文学名著,使学生在自主选择的阅读内容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得到了熏陶。
3.利用网络影视(还有非网络的电影电视)语言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
既让学生从电视、电影中收集使用成语或者精妙简短韵味无穷的广告词,并能活学活用,丰富作文语言;又从电视电影里收集经典台词,通过仿写的方式积累语言素材,还通过观看电影电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4.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网络“世纪金榜全国校园文化活动之学会感恩书信大赛活动”
此项活动,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参与率高,我们这个仅有四五百学生的初级中学就有48人分别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2人。还有多篇学生书信入选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感恩的心》系列丛书。
5.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语用司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
引导学生在学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思维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报纸杂志活动
阅读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学年以来,我们在征得家长支持的前提下,动员学生利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订阅报纸杂志,如《语文报》《语文学习报》《初中生之友》《英语辅导报》《数学辅导报》等,要求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十月初还举办了“读报刊征文竞赛”。通过此类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举办主题演讲征文比赛
结合德育活动,举行了“我的安全我做主”主题演讲和征文比赛,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县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三等奖。
四、成立吴城中学学生文学社
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掘学生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推进本课题研究,9月中旬,我们成立了学生文学社。之后,通过举办文学知识讲座、开办写作培训班、开展学生作品征集评比活动、创办社刊《芦笋》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社务活动。
1.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过:“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
是的,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看到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令人难忘的乡土人情。习作离不开生活,它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春天来了,教师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放飞风筝,感受春风;饲养小动物,体会生命的珍贵;种植花草、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同时把自己经历的过程写下来。还可写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上学会了什么,自己生活中的小秘密、新发现,家庭学校生活中的烦恼、喜悦等,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写的开放日记。日记中的学生没有任何遮掩,他们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最为真实,而这种真实正是个性化作文所必需的。这样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像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出日落的自然景观,就会不由自主地步入学生的生活,给他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若要动笔,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大事小节,都会成为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光印象深刻、感受颇多,更重要的是津津乐道、兴趣盎然。这样,从源头上杜绝了习作“假、空、抄袭”的现象。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2.让真情感动心灵,学会品味生活
仅仅贴近生活,生活并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平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习作只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就没有惊喜、沮丧、懊恼、悲伤之类的情感因素,习作主体的活力难以显现,文章索然无味。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良的心去感受。同时告诉学生,当帮助了别人不要把别人的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做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一颗感恩之心;当你受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无价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当你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做是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他们的言辞,观察他们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们的心理,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学会品味、学会感动,从小要有感恩心,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自然的情趣,让情感的血脉贯穿习作的始终。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父母老师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感恩教育后,我引导学生搜集自己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学生搜集的例子不计其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体验,才能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每事每物,有所想、有所悟,学生的笔端才能流溢出有灵性、有活力的欢歌。
3.让想象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作文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要在习作中掺杂太多自己的喜好,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范围内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哭就哭,想笑就笑,敢怒则怒,让他们拥有自由的情感。情动才能辞发。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超越时空,思接千载。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畅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来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如改写、续写、补写、扩写及自由命题等,让学生写放胆文,说自己想说的话。习作的文体可以是图画、日记、记叙、说明、童话、寓言、书信等,让学生的童心得到张扬,童真得到展示。习作的自由度大了,就给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民主的习作氛围,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会与日俱增,他们会用想象创造一个充满神奇、充满幻想的世界。这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整本书很符合它的销售宣言:翻开本书,挑战你的悟性!合上本书,确认你的坐标!这真的不愧是一位CEO赠送给青年人的礼物,看完之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以往对于读书的态度。
曾经一度觉得读书是为了那些想让我读书的人在读,于自己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整日为了读书而读书,不仅自我感觉压力山大不,而且成绩一直处于低空飞行阶段,毫无起色。
我很欣赏杨略爸爸的教导方式,他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他走进了我们青少年的心灵。他教我们人生要有理想,不可做盲目的船,那样只会让所有风向都成了逆风,阻挠我们前行;他教我们把磨难当成一种幸福,在自己面临绝望时,再等一下,说不定奇迹就出现在下一秒;他教我们内心要充满积极乐观的因素,让爱满心房,时刻记住感恩生活;他教我们自信生活,对生活饱含激情,诚恳、宽容、谦虚、博学而日省;他教我们正确区分青春期爱情,让我们学会沟通,超越平庸,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