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净化网络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本来是挺高兴的一天可以在家的游戏。毕竟之前学习也挺累的了,这一礼拜放松放松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而且明天还可以出去玩。反正大概就是边学边玩的状态嘛,感觉过的还挺不错的。但是却发生了一件非常糟心的事情。现在在玩游戏的时候是那种境界来对抗游戏。因为是有队友和敌人的存在,所以每个人的发挥不同可能导致战局的改变。然后我们今天玩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人的素质非常不好,有可能是谁的操作不太正确,我这个技术不太好之类,队友就开始拼命地直接开骂。可能玩这类游戏的人大家估计都知道,几乎所有玩像王者联盟这类游戏的人都会遇到过喷子,很多人没事儿就骂街呀什么的在游戏里面。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还有人可能会发现自己一开始并不这样,到后来慢慢慢慢的自己也变成了会骂别人的那种人。这个就叫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说实话,不光是游戏,这个可以影射到整个网络平台目前的状况。
我们可以知道最近有很多明星都上了热搜,其中一部分就是因为挨骂上了热搜。就是本来很好的一些事情,或者很普通的一些事情,就会有人去趟里挑骨头说三道四,甚至是直接开喷。想之前有一名演员,他在剧中饰演的是反面角色,挣钱演绎的非常好,这最多只能说明演员的基本功很扎实。你演戏的态度很认真,但是很多人居然就抨击他,说他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他也是这么坏的人,他的本人来就是这么坏的人。这些事情我真的自己都觉得不可理喻,甚至是不可想象,我就很奇怪怎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就现在这个网络环境,整个儿就是一种非常不受监管的样子,感觉虽然说言论自由吧,但是,某些事情的看法真的是非常离谱。现在人们真的很奇怪,很奇怪。感觉现在的网络环境真的需要净化一下,至少也需要更集中式的管理。并不是说现在大家的发言,但是对于某些根本就不可想象或者不可理喻的言论,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可以屏蔽一下?你说可以说,但可不可以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之前举的那个例子,那名演员现在很害怕自己剧中的这个角色,他现在把发型什么都改了。就为了防止人们再把他跟剧中的角色有任何的联系。说实话,人们在网上的这些评论真的会很影响一个人的内心。这也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暴力,想许多键盘侠。在生活中什么都做不到,在网络上重拳出击。说的自己有多好不好,把别人贬低的有多差多差,无中生有,是非不分。
我觉得现在网络环境不能应该这样这样下去的话。网民的普遍素质都不会变高。。当然,其实从别的角度来说,也许可以理解一下,人们在生活中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现在这个高节奏的社会,人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找一些合理的发泄方式,可以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陶冶情操。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愤怒发泄在网络上,发泄到别人身上。
【关键词】LTE网络;规划设计;4G网络;3G网络
1多网络环境设计背景概述
现阶段,国内通信网络主要包括2G/3G网络、WLAN、4G、LTE网络等,网络共存的复杂居局面,给LTE网络建设以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需要在多网络环境下,做好四网协同规划以及优化工作,将其落实到LTE网络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的实际当中。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时,则需要做好LTE网络融合以及精准规划分析,以提升LTE网络建设效益。
2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理论
2.1协同因子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则需要将所有会影响到设计目标的因素,列入到LTE网络规划方案内,与LTE网络规划目标的有关因素,均数据协同因子。在进行LTE网络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建设区域内的网络情况,分析是否存在GSM与TD-SCDMA网络超忙区域或者超闲区域,了解区域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区域内是否具有WLAN,明确规划区域内网络用户情况,了解用户的业务特征,以确保LTE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2.2融合建模在进行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分析协同因子给协同目标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构建逻辑关系,此过程便是协作建模过程。在LTE网络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协同个建模,则需要对LTE网络规划区域进行联合分析,重点分析网络与业务类型,以及用户与终端等。分析LTE网络建设区域内的网络资源以及网络承载情况,接着要分析建设区域内现有网络用户以及终端特征,比如用户的网络行为以及终端对WLAN的支持程度。除此之外,需要分析LTE网络所承载的通信业务类型,比如流量以及资源消耗等。在进行协同规划的过程中,覆盖面以及容量设计是主要内容,LTE网络存在着弱覆盖问题,包括泄漏问题与切换问题、合路问题等,因此需要重点规划[1]。
3基于多网络环境的TD-LTE网络规划设计
3.1频率规划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基于行业发展规划建设,TD-LTE网络已经成为了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频段问题。TD-LTE网络技术核心,主要为频率时分复用,基于此方式来解决频点干扰问题。而且除了频率复用范围内的小区,也可以利用相同频点,实现频谱高效利用。为了能够解决同频干扰问题,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时,则需要将室外分布网络的频率,给设定为D频率,而室内的分布网络系统频率,则设定成E频。3.2网络覆盖设计与2G网络与3G网络相比,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需要确保网络覆盖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网络建设区域不同,以及用户需求不同,则对TD-LTE网络的覆盖需求不同,通常TD-LTE室内分布系统,若在高层建筑,则多采取光纤分布系统,现阶段利用变频系统方案的较多,以确保LTE网络的MIMO功能,实现TD-LTE网络高覆盖。TD-LTE网络提升覆盖面,主要是借助MIMO技术以及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等。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据链路预算,进而明确网络覆盖距离,并且要科学的预算信道性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基于区域热点边缘业务通信速率,实现有效覆盖[2]。3.3网络容量规划设计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网络容量,以此避免TD-LTE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发生资源浪费问题。实际规划的过程中,则需要按照建设区域内用户分布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重点分析频率调制以及通信干扰因素等,以确保TD-LTE网络容量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为了能够确保容量规划设计的精准性,则需要做好实际测量作业,以充分的掌握TD-LTE网络覆盖区域以及周边的吞吐量,进而确保TD-LTE网络结构以及站距规划的合理性。做好规划设计网络仿真工作,将规划数据录入到系统内,进行数据传播,规划相邻区域,接着要进行频率与时隙的规划设计,最后配置用户与业务模型,进行系统仿真时,要按照调度网络速率以及调制方法等进行,以精准的获取TD-LTE网络容量。3.4设置网络参数在进行TD-LTE网络参数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TD-LTE网络覆盖面问题,这是衡量网络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网络区域边缘用户即使是在通信网络不佳的状态下,可以实现网络自动切换。在进行TD-LTE室内分布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确保相邻覆盖区域能够实现异频网络覆盖。TD-LTE网络规划设计中室外网络参数,于复用距离范围内,使用具备差异化频点,以此避免发生同频干扰,于复用距离外的则使用相同频点。TD-LTE网络规划技术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各种技术,包括变频技术与MIMO技术等,以确保在多网络环境下,能够实现高效传输,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3]。
4结束语
基于多网络环境下,进行TD-LTE网络规划设计,要基于协同因子,做好协同建模理论,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规划TLTE网络频率与覆盖面等,重点解决弱覆盖问题,全面提升LET网络的服务质量,实现LET网络的MIMO功能,建设TD-LET网络。
参考文献
[1]楼正华.TD-LTE网络规划设计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4(17):98+100.
[2]刘威,陈海燕.基于多网络环境的LTE网络规划设计[J].电信科学,2014(09):164~168.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成本精细化管理
一、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发展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的重视。这也使得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一)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一些学者针对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也就是通过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一个个作业来进行成本核算的理论。但与作业成本相关的较为系统的研究却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高科技的应用,社会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满足经营管理方式相应变化的需求,建立一个以作业成本为对象,能够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更加科学的成本信息系统成为当前成本管理的一个趋势。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最新的成本管理制度,较好地适应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应用的理论基础上与ERP系统的要求相一致[1]。
(二)战略成本管理
说到战略成本管理不得不提到战略。这里所说的战略不仅包括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还包括具体的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这一理论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一定时期内企业自身设定的战略相互衔接,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去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目标导向型理论方法。战略性管理思想需要更前瞻的、更全面的会计信息[2]。由于企业整体战略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而具体产品战略则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在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例如汽车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生产的针对不同市场的汽车。该理论是根据产品的寿命周期实行相应的成本管理战略。该周期具体来说就是产品从开始引入、逐渐成长、趋于成熟直至衰退的过程中。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始终围绕这一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转换,从而形成成本管理自己的周期。产品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及管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及需求。当产品处于引入期,由于技术原因产品难以大批量生产,加之产品投入市场初期需要发生大量的促销费用所以产品成本往往较高。而当产品处于成长期,由于工艺流程相对成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的单位成本会随之下降。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探究
(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内涵
企业传统的成本管理较之最新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理念来说往往过于粗放,或者说是成本管理的动力不足。而后者是管理人员运用专业的方法,由产品到订单再到部门分别核算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所发生的可以归集为产品成本的相应支出。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详细且准确的成本信息。帮助管理者针对这些经过精细化处理的成本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成本计划、成本分析。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的要求及趋势
1.精细化成本管理与企业生产及业务流程无缝衔接
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在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翔实、全面到位的成本信息。要达到这一要求并不容易,除了需要遵循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下成本归集需要遵循企业的业务流程顺序,按照采购成本到生产成本再到销售成本这一顺序依次归集成本的基本要求外。还需要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与这些业务流程更加紧密的衔接,精细化能达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该衔接的紧密程度。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应追求成本核算与企业生产及业务流程无缝衔接,精细化管理好比数学上的正无穷,往往只能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战略上制定适合自己当前发展阶段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即实现了当前阶段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此一为基础再制定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精细化成本管理上做足功夫,使得企业在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续优势。
2.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使用为精细化成本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网络化革命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产品成本的搜集需要根据各类收发凭证如入库单、领料单、出库单等记录来进行。由于各部门的成本信息没有相应的网络系统整合到一起加之各个环节成本核算口径不一致,导致成本归集往往存在效率不高、关联性较差、可靠性较低等问题。而网络环境下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可将各部门各环节的成本信息有效整合,形成关联性较高、可靠性较高、标准统一的企业整体成本信息流。
三、网络环境下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手段探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信息网络革命,到我国九十年代广泛推行的金关、金桥、金卡工程,我国部分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不管是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都在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大中型企业使用的ERP系统,都是网络环境下企业运用信息系统进行生产运营的体现。从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要实现网络环境下成本的计划、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这些特定目标。需要将涉及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各个产生支出的环节置于同一网络环境之下。只有当引起企业现金流出的各个因素放在同一个网络环境的监控之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动态实时的归集这些现金流出,才能有效统筹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传统成本管理在耗费了大量成本核算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往往也不能真正做到成本的实时核算及精细化管理。除此之外,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资金流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区分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效率不高。而在网络环境下,各个成本核算所涉及到的部门所使用的是高度制式的网络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能够将这些成本核算部门自身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但从成本信息搜集效率上得到了提高同样在成本核算质量上达到了突破。笔者认为,企业管理者构建成本精细化管理所需的网络环境应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企业各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章程
企业的收支及资金运行情况需要预先进行合理预算并予以妥善的控制和管理[3]。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之下,企业若想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第一要务就是针对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部门制定相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章程。制定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时要根据各个部门自身的特点进行。例如一些机加企业需要对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进行精细化的成本考量。而对于日用品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往往是分批次的,针对这种情况成本精细化核算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分批次进行精细化核算上来。综上所述,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由产品到部门,分步骤分批次的进行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制定。需要指出的是,只制定了标准还不行,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当前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标准需要不断的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特点相适应。
2.将涉及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部门置于统一的网络环境之下
企业若想达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这一目标,势必就要深入到各个生产环节去挖掘成本信息。这就需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所有成本信息高效整合。这里的网络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构建相应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也就是进行ERP的构建。该系统由许多模块组成,包括财务模块,人力资源模块,供应链模块等。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对成本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这样能够使得企业管理者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上对成本管理进行精细化统筹。第二、用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网络环境不仅仅指互联网以及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还包括整个生产流程的成本监控网络。该网络可以包含在企业整体监控网络之中。该监控网络不同于信息网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实时、实地对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
3.将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标准于相应的网络环境有机结合
企业制定了各个部门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之后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标准与相应的网络环境结合。各个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相应设置以使该标准能够被网络信息系统有效贯彻执行。例如对于原材料采购部门来说,根据原材料采购计划对采购信息系统中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如设置采购数量、单价、金额、型号等参数范围。对于生产部门,应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工序、步骤的生产计划在信息系统中设置直接材料的耗用标准、工时标准、费用标准等相应参数。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成本信息反馈对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及成效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下一阶段的生产进行预测。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对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工序进行优化设计,对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进行修改。
四、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与当前的网络环境不匹配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也不同。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习惯手工核算成本的情况下对于网络环境下新的成本管理方式适应较慢。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系统各个模块有可能不能满足当前制定的成本精细化管理标准和目标。或者说企业当前成本精细化管理尚处于萌芽阶段,这样就会使较成熟的信息系统中可以实现较高水平成本管理的模块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二)网络环境下成本信息系统使用者缺乏全局观念
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信息系统各个模块是相互耦合的,成本会计中各个信息因素是存在相互勾稽关系的。这就要求成本信息系统使用者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有全局观念,这样才能达到企业事先制定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目标。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许多使用者缺乏相应的全局观念,往往使得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销售业务中出库单上的单价与数量、出库日期和单据审核日期、销售发票上载明的信息不相符。如果管理者不从全局观念设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就会造成这些错误逐渐积累。严重时会造成成本核算的失败或成本信息系统模块的瘫痪。
(三)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棱镜门
互联网具有共享、交互和高速等特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也有类似的特点[4]。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自身在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信息的处理方面体现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趋于饱和,销售额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水平便了成为获利的关键因素。同样性质的产品所蕴含的技术和材料是决定成本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商业机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控制要素既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然而,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是威胁企业成本控制的一大隐患。如果企业的核心成本管理优势被同行业竞争对手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将会极大的弱化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核心竞争力,严重的话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致命打击。以刚刚发生的棱镜门事件为例,美国情报机构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监控网络使用者的各种信息载体。一些互联网巨头在政府面前也不得不妥协。如果竞争对手效仿此做法,通过相应网络获取具有成本控制优势企业的成本信息,不论从动机还是从技术上都有较大的可能性。
五、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自身的信息系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ERP供应商是有限的,他们提供的系统也是有限的。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信息系统,经过充分的调研反复的计划来制定相应的精细化成本管理目标与标准。由于信息系的可选择性有限,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和标准就要不断的进行修正。只有当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与现阶段使用的信息系统有机的匹配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这一目标。
(二)提高信息系统使用者在成本管理上的全局观念
任何信息系统的使用都不能排除人的因素。这里的人即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中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和操作者。从企业成本管理全局出发,首先要使信息系统使用者了解企业各个部门成本管理的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实行不同部门的生产实习培训和轮岗达制度。其次,要培养信息系统使用者的全局观念并不断提高企业各个部门成本核算人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尤其要做好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相关的培训工作,使信息系统操作者能够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思考。
(三)不断深化信息系统各环节的安全控制
企业可以通过寻求更安全的信息系统或通过加强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防御能力从互联网和内部局域网两个方面达到网络层面上的安全控制。另外,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要严把各环节信息的保密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保密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在现实层面上做好信息安全控制工作。只有在以上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双管齐下,才能保证网络环境下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得到有效的施行。
六、总结
尽管目前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存在协调性不好、安全性较低等问题。但随着企业对于网络环境下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持续投入和不断探索,随着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信息时代网络信息系统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网络环境下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必将取代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将伴随网络信息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快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方瑛.浅论ERP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7(9).
[2]钟凤英,刘永红.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成本会计[J].商业经济,2009(2).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问题;原则;措施
1.前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日趋完善,绝大多数日常工作都可以直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办结,这无疑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由传统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已迫在眉睫。
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档案信息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二,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第三,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第四,要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目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主要有:档案文件目录的存储与检索、复制;档案内容信息的存贮与检索:档案文件的编目、统计、汇总;档案文件主题词的自动标引;档案借阅管理与咨询服务;文书立卷与档案整理;档案文件目录的打印;数据的备份;档案库房管理与档案保护;档案统计和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和传送数据;数据处理的每个环节均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作为设计依据。
3.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和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平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人员从传统手工抄写、人工查询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使档案管理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4.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飞越发展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档案管理信息化仍然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
4.1 面临创新与安全的挑战
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二是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如文档管理一体化。对于这类整合,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同时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本身存在安全缺陷,不仅硬件资源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且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也易受到病毒的侵扰和毁坏。加之没有相应的内部措施加以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可能给网络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4.2 面临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
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由于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档案的立法也相对比较缺乏,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4.3 技术支持不全面
一是电子文件在性质上确定了它的保管条件、保管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局限,若不能很好加以解决,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需要通过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目前我们多数单位使用的平板扫描仪虽然价格便宜,但速度慢,无法适应将原始档案资料短期内完成转化的要求。
4.4 人员配备不合理
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存在着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知识和观念老化等问题。
5.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原则与措施
5.1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2 推进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机读数据的准备工作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要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机读数据库是基础。机读数据的质量高低决定着管理系统的效率程度,要准备好机读数据,著录标引是关键。档案著录,就是对档案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形式特征是档案的外表特征,如档案的标题、作者、形成时间、档号、文种、载体等;内容特征是指揭示档案内容特点的项目,如档案的分类号、主题词、提要等。档案标引是档案著录中对档案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著录和标引是对档案内容的浓缩,只有经过著录与标引,才能将档案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面进行各种处理。
档案人员要按照国家标准和《档案著录规则》中规定的项目,仔细对档案的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贮存到计算机中的档案数据是科学、准确和完整的。
(2)重视光盘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光盘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光电存贮技术发展出的产物,是信息存贮和信息检索、信息交换电子化、智能化的必然归宿。光盘存贮技术具有寿命长、存贮密度高、可靠性强等特点,它使大量文献资料实现计算机存贮和管理成为可能。档案原文通过扫描录入,大大节省了库房空间,压缩了存贮设备的资金投入,降低了成本。
(3)网络化管理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网络化是计算机管理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检索、查询档案信息方便准确,几秒钟内就可查到所需档案,它改变了档案资料的传统借阅方式。计算机网络把上下级、各处室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衔接了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各项业务工作,各部门均可通过网络进入档案信息库查询。
网络化管理采用的方法是:在内部网络服务器中,划出一定空间供档案资源贮存,简称档案存放区。存放区再划分为三个区域,即共享区、可读区、保密区。
在共享区内,可实现权限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用户被档案中心授权后,可进入该区阅读资料信息,也可拷贝区内资源至用户自己的电脑,以编辑利用,但不能直接在共享内编辑;在可读区内,用户同样可以被授权后进入,并在区内查阅相关资料,但不能拷贝,更不能编辑;保密区则是提供特殊用户使用的专门区域,该区域设置密码锁,一般用户不能进入。
网络服务器还需划分一定空间,作为档案人员公共区,这个区主要是存放需归档的各种档案浆。比如:设计人员在完成任务后,将成果传输至该区,并向档案中心发送电子邮件,档案人员接收后,即可从区内移动文件至自己的微机中,经专业处理后放至档案存放区的某一区域内,需打印的则经打印后上架存放。
为了加强数据的安全性,系统应有严密的用户口令和权限限制,只有档案部门的人员才能有权限更改已进入数据库的档案。为了保证档案数据的安全,档案工作人员可对系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系统设置时可设置二层密码,即在进入系统时设置第一层密码,接受操作检查口令,以防无关人员进入系统;系统在删除、修改的功能中设置第二层密码,防止无权限的操作人员对已已固化的数据进行误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与准确。
(4)档案信息化管理需加强病毒防治措施,确保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工作,计算机如果感染病毒,严重时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所以要建立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具体要求是:要符合安全操作规范,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测;为使重要的档案数据不因主机的故障、突然停电或病毒侵害等意外情况而丢失,要经常为档案程序和数据等信息制作备份;不能随意将来历不明的程序拷进计算机,如确需拷贝应预先查毒杀毒;最好能给主机装配防病毒卡,进行实时监控,每次开机时,自动进行查毒杀毒,确保万无一失。
(5)积极促进档案管理部门实施信息化管理
一是强化基础性工作,认真制定实施规划,基础业务工作只有坚持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与现代化管理衔接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实施。二是强化人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
6.结束语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具体的工作,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克服困难,积极进取,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社会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向现代型转变,各大图书馆都开始利用自动化、网络化的图书资料管理方式,而在转型过程中,图书资料管理界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管理重心的变化,下面就图书资料管理重心转移情况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图书资料从购入到输入转变。原来的图书资料都是以纸质版收藏的,都是实物形态存在,图书馆必须去买实物形态的图书资料以供他人借阅,而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情况下的图书资料都是以虚拟的形态存在于网络中,所以,在实物形态的图书资料没有增加、实地存储空间无变化的前提下,图书资料的来源却得以无限扩大。现今,图书馆的经济状况已经不能成为图书资料管理水平好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变成了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的强弱。
(二)存储方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以前图书资料都是以实物形态按一定顺序存放在资料室的书架上,较为直观,读者可以一眼就看出图书资料的存量大小。传统的图书资料存储方式是静态的,图书置于特定位置,而随着网络机制在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的图书资料已实现了非实物形态化的存储。这种虚拟的图书资料只有在网络中才得以展现,所以,该存储方式不具有直观、静态的特点,其特点是动态、隐蔽。而且,现代图书资料存储量的多少是由网络的内存控制的。
(三)图书资料从独享转向众享。图书资料存储形式的转变大大扩展了图书资料的利用范围,增加了图书资料服务对象的数量。由于现代图书资料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输入、存储,因而不会因为一名读者的下载、浏览而将其占用,出现其他读者无法使用的情况。网络中的图书资料不会由于个人使用而转移,因而可以供读者进行任意的下载、输出而不减少,使资源得以共享。
(四)整理工作由手工转向自动化。以前,图书管理员在整理图书资料时,一般都是手动完成相关工作。由于图书资料数量较多,整理工作量大,手工操作的工作形式就会限制工作速度,使工作积压,进而导致有些图书资料无法及时发挥其价值。而现代图书整理工作都是运用电脑操作,利用网络输入图书资料的相关内容,而且只有通过网络才能查询相关资料。图书资料整理方式的转变不仅降低了整理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还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二、网络信息化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
(一)改变了资料检索方式。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情况下,查阅者只能以纸质版的索引卡为查找资料的依据。但是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图书资料的检索方式更加便捷。读者可以通过在电脑上输入作者姓名、图书名称或关键词找到自身所需的图书资料或同类图书。这种新型的资料检索方式不仅对检索环境进行了优化,而且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有很大益处。在远程登录、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信息技术得以应用的情况下,现今图书资料的检索通常借助网络信息进行查询,读者可以根据网络上的索引对所有图书信息进行搜索,这大大扩展了资料范围,缩短了其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
(二)转变了图书的流通模式。实物借阅是读者以前利用图书资料的主要方式,图书资料的这种流通方式就需要读者亲身到图书馆通过检索找到图书,然后经图书管理人员同意,并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完成借阅过程。这个借阅过程既耗时又复杂,给读者带来了大大的不便。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发展,传统的借阅方式已逐步被取代,现在读者可以借助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不限时进行图书资料借阅手续的办理工作,具体的借阅步骤如下:首先进行用户认证,登录到相关的网络系统,然后获取所要查找图书的信息,根据流程完成图书的下载、借阅工作。这种新型的图书管理流通模式不仅大大扩展了借阅渠道、节约了借阅时间,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还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图书的价值。
(三)扩展了图书资料的存在形式。传统的图书资料都以纸质版的形式存在于图书馆中,图书资料流通性差、分享性低。但是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资料实现了从“纸质版”向“无纸化”的存储方式的变化。这就使图书资料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大大扩展了图书资料的馆藏内涵,让更多的读者有了获取资源的机会。无论是图书馆内的实物图书还是网络上的电子图书,其质量是没有差别的。利用电子书、网上图书馆、论文数据库等,可以使各地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据调查,图书电子版的存储量在逐年上升,纸质版存储量在不断下降,这既有效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又使读者对图书资料的获取冲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更加方便易得,进一步加快了对图书资料进行虚拟化存储的步伐。
(四)节省了馆藏经费。由于传统的图书资料都是以纸质版存在于图书馆中的,所以,一本书在同一时间只能由一名读者观看、借阅,限制了图书资料查看人数。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对图书资料进行电子存储、信息管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图书资料由独享资源变为共享资源。利用图书资源共享,各个图书馆、资料室就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弥补馆藏缺陷。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料信息都能互相流通,节约了收藏图书的经费,为建设特色的图书馆提供了经济基础,真正节约了经费。
三、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图书资料管理的策略
(一)使图书资料管理形式融合,共存互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版图书资料和电子图书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电子图书越来越多,且观看、查找起来较方便,因而,大大挤占了传统纸质版图书的销售市场,实体图书馆若不转型,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所以,为了扩展图书资料的价值,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方式进行协调处理,使两者在共存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图书管理者在不断增加电子图书收藏比例的同时,要注意考虑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的最佳配比,把纸质版存储形式和电子版存储形式结合,使两者以最佳比例并存。同时,各个图书馆也要突出自身特色,进行一些专业图书的收藏,借鉴网络图书管理的优势,对图书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更新,使其保持生命力。
(二)加快网络图书资料建设工作的进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发展到网络管理阶段。但是,由于很多实体图书馆没有及时跟上时展的脚步,实时地建设网络图书资料库供读者查阅,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加快网络图书资料的建设进程,努力扩大图书资料的共享范围,对图书资料发挥其更大的价值、优化管理模式有重要作用。各图书馆都需要建立局域网,通过和地区、各国的联网,达到使图书信息资源快速传播、互借互用的目的。随着网络化图书资料建设工作的进行,资源共享的范围会得以扩展,读者也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查阅所需资料。
(三)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的建设具有直接作用。现代化的图书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一是图书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好;二是管理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中数据库等操作技能,拥有通过网络进行图书资料输入、传递、更新的能力;三是管理人员还要适应时展潮流,具备相应的英语翻译能力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由于很多图书管理人员以前都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图书管理的,且很多都是老员工,当时录用标准不高,其素质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图书管理的发展需求。面对上述问题,图书馆应该对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学习,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全面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现代化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四)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总是进行被动服务,甚至服务态度恶劣,让很多读者对其管理、服务模式很不满意,且这种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展的需求。现在,增加管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是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建立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在网上参与互动论坛、技能培训等活动,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平台等实时对读者提供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环境,使读者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获得一次满意的借阅体验。
(五)建立规范化的图书资料数据库。虽然,现在很多实体图书馆都开始进行网络图书建设工作,但是比较散乱无章,不能做到系统全面的发展。只有建立统一标准的图书资源数据库,才能使得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模式更加规范,网络信息化要求得到满足。建立全面统一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不但能增加图书资料的存储量,还能及时有效地向读者提供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因而,各个图书馆应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和当地政府合作,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资料数据库,向用户提供质量更高、范围更宽的图书资料,促进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建立。
四、结语
关键词 网络环境;项目计划;项目控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30-02
0 引言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依赖于产品的质量、优惠的价格、良好的信誉以及快速的上市速度,而网络为企业迅速实现这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络条件下的项目计划于控制显得更为方便,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灵活迅速有效的组织社会资源,把分散在各个角落的资源搜集起来为我所用,而且可以迅速与其他企业联盟,实现一种没有时空限制的组织联盟,更好的来进行项目的计划与控制。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项目计划与控制的特点。
1 网络环境下项目计划与控制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项目计划与控制除了具有传统模式的面向目标、满足多种确定性约束关系以及具有层次性等相同点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1 计划与控制的协同性
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项目计划与控制不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事情,而是需要在多个企业的协作下进行项目计划与进度控制,表现为计划与控制的协同性,因为网络协作环境下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约束关系。这种计划与控制比起传统模式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譬如资源的不确定性、加工周期的不确定性以及计划的变更性等等,因为毕竟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网络环境下协同企业协同项目的计划与控制应齐心协力克服这种不确定,做到适时适应计划的变更,并能做出判断和调整。
1.2 项目计划的不确定性
每个企业的生产都具有自己的特性,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项目的计划包含有许多不确定性,譬如资源的不确定性、加工周期的不确定性、计划的易变性等等。所以,在执行项目计划时,应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以便出现类似情况时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1.3 联盟计划与控制相对独立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环境下各个协作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约束关系,他们仍然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项目、资源管理以及人事结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制约而不受限制,所以,网络环境下,协同企业的协同项目的计划与控制应在合作的基础上保持有一定的独立性。
2 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第二,将子项目合理分配给企业的协作人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方面的内容。
2.1 分解总项目
网络环境下,项目是各个协作企业合作的纽带,要想顺利有效的实现项目计划,把项目分解成子项目是很关键的一步。子项目是协作关系下各个企业所要承担的任务。各个协作企业联盟之间要先确定一个盟主,然后由盟主根据各个协作企业的生产特点、各个企业的资源优势把子项目进行分解。盟主在进行项目分解时不但要综合考虑参考功能、组织以及过程等因素,还要考虑到各个子项目分布执行过程中的复杂依赖程度,然后根据这些来决定各个盟员的分配任务。任务分配完了之后,盟主还要确定完成各个子项目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将时间安排告知每个盟员,确保他们完成项目的进度。通过盟主和盟员在选择任务承担者和全局调度方案集成过程中的协调,保证制定全局计划的可操作性。
2.2 分配子项目
子项目的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盟主把合适的项目分配给合适的盟员,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优化的过程。子项目的分配要贯彻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则,通过盟主和各盟员之间协调来完成。首先,盟主将项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然后各盟员根据自己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计划进行投标。当被选为合作伙伴后,盟主根据盟员的优势分配给其一些子项目。
3 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是项目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盟主将各个项目分配给盟员,盟员按照盟主设定的工作计划进行生产,这并不意味着项目管理的完成。由于网络环境下的项目计划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所以,企业必须对项目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
3.1 整体的控制
由于各个企业以及盟员的具体情况不同,各个企业、各个盟员的进度也不同,有超前的,也有滞后的,所以我们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协调,使其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体协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在盟员向盟主汇报项目时,盟主要根据盟员的生产能力以及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指定哪个子项目由哪个盟员企业进行生产,从总体上根据项目的完成进度对生产企业进行协调,合理的将项目进行重新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生产能力有限或生产能力不足以完成自己所承担任务的企业,要学会借助于外部的帮助,要及时联系与自己生产任务相关的企业或盟员,将自己不能完成的任务及时转交给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企业或盟员来完成。
3.2 局部的协调
从总体上讲,盟主指定的进度方案,对盟员执行具体的任务只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各个盟员在执行具体任务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所掌握的生产能力做出必要的决策,对各个子项目的动态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局部的优化,局部搞好了,整个项目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4 结论
自20世纪后期以来,市场竞争和市场全球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市场的竞争化和全球化使得项目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项目计划与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环境为其提供了巨大方便,网络环境下,各个企业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引进别的企业或别国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我所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项目计划和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参考文献
[1]宿陆,徐晓飞.动态联盟项目管理体系建立过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
观察乃是对于对象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而认识这些对象与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它是有意识的,是知觉高度发展的形式。[2]通俗地讲就是仔细观察事物或现象,也即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就好像是一架摄像机将事物通过镜头摄进去,捕捉下来。那么,如何做好观察呢?
1.观察要“有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一个事物摆在面前,为什么有的人发现了,捕捉到了,有的人却没有注意到,熟视无睹,关键在于是否“有心”,即观察意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同学因为热爱生活,培养了用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将那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来,成为今后写文章的好素材。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感知事物,才能出现再造想象。如果感知很浅或根本就不熟悉某物,写起来就无从下笔。因而在网络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拿起鼠标,根据自己的喜好,借助网络,写出风格迥异的文章。
2.观察要有目的和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内容,其次要明确方法。如果观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那是盲目的观察,其结果收效甚微,但是有了明确目的缺少观察的方法,那便是无源之水,无林之木。因此观察事物要多看多想,看细看透,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其次,观察要有要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同时观察还要充满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喜欢小动物与花草对话,在作文教学时,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去比喻、去拟人,通过启发之后,学生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二.多思考
古人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纵然,人的感官不能懒,脑子更要动起来,眼、耳、鼻、舌、身、脑各个感官都要共同活动起来,否则“心不在焉”,一切事物将会从身边溜走。
1.观察中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由此及彼。如因夜光球的发光联想到灯的开关,这不是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吗?此外观察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有许多。如由某一物品想到它的用途,想到它的象征意义,由动物想到人,由结果想到原因,由眼前想到未来,这种思考会使你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更丰富。
2.观察中要有概括分析和认识
要由表及里。生活实践中对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动态变化等观察往往是对事物认识的初步阶段,如果不把它上升为更高的认识,那么这种观察是表层的、肤浅的,写出的文章不能给人以更深的教益。因此,经过观察,要想达到深刻,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识。
3.观察中要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是由察(眼中物)到表达,是把眼中物写出来的关键一环,因为语言和思维总是紧密相连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想增强,必须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开拓学生思路,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思维。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化,使之叙述符合逻辑,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重积累
观察并加思考,但如若不注意积累,则成“过眼烟云”。有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空话、大话、套话,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缺少观察,懒得思考,更不注意积累所致。
1.在生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因而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2.从阅读中吸收
《学习的革命》中告诉我们怎样更快、更好、更轻松地阅读,“你只读你感兴趣的那些内容,……报纸的标题已经将要点突出出来了,方便你进行选择,甚至报纸的风格也便于你找出要点……”[3]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将所学的课文精读吃透,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习作开山引路,学习写作方法和技能技巧,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素材,用真情去感悟,用激情去创作。“
3.从影视网络媒体中吸取
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离不开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这“第三只眼”,人们可以了解世界并获取大量的信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4]
有如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需要航标一样,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同样需要“航标”,兴趣主题就是他们的“航标”。科恩认为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关注的主题,是帮助学生高效地提取网络信息的重要前提。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随时可以调出不同学科的各种知识,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增大,学习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变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鼠标让我们冲破时空界限,网络优化作文教学正在悄悄改写传统的作文教学,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习作途径,就能真正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
参考文献
[1][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B·B波果斯洛夫斯基,A·T·科瓦列夫,A·A·斯捷潘诺夫,C·H沙巴林.主编 [苏].魏安庆等译.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美国].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 [M].上海三联出版社
[5]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化;经济社会发展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以势不可挡之势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会计作为评价、反映、监督、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工具与手段,必然受到信息时展的深刻影响,为了使企业会计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会计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各种商业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这势必在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化。所谓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的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适时、充足的信息。总之,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企业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从事后转向适时
传统方式的会计核算,可以称之为“静态会计核算”,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会计人员根据一定的会计核算程序,将经济活动转化为会计信息,并定期写出报表,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是以静态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由于信息从业务部门传递到会计部门客观上需要经历一定时间,企业管理者根据这样的会计信息作出决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而网络环境下,企业已经按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提供了适时的会计报告,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的每一项变动都可以适时反映。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获得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企业的业务活动适时转化为会计的信息,有关部门能及时部署具体的经营活动和会计安排,实现各种经营和财务指令的在线管理。
(二)网络环境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有着极大的开放性和公开化,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如:企业的业务人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销售的各种商品和劳务数据,并及时送给企业的会计系统,企业的会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的传送并自动形成账表,实施事中控制和分析;供应商、客户在网上订货、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企业的会计系统;社会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与会计部门、银行、证券公司等部门的联系,与银行联网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的银行资金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等等。可见,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并使之与业务协调同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管理和决策职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在网络财务出现之前,企业是按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管理的,由基层编制报表,然后层层汇总上报,最后由最高层对汇总的报表进行分析并作出决策,这种金字塔式的会计管理模式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滞后,不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迅速作出反应。而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物理的距离都将变成了零距离,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网点,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集中调配资金;企业可以随时查询到下属企业的资金信息和财务状况,并将所有的会计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业务部门,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监督。同时,还可以适时地生成多元的会计信息,来完成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最终完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此外,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等,从而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二
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会计信息化开始起步,不少的企业都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有些企业虽然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相当部分企业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无会计管理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造成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仍采用手工操作。并且,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财务部门不仅与企业外部信息系统隔绝,而且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也没有很好地连接。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在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所提供的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并未得到提升。会计信息化对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大多数会计人员在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前并未接触过计算机,造成会计人员对软件设计及计算机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及时地掌握财务软件的性能,造成运用不当或功能使用不全面。三是一些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是忙于应付如何用计算机代替手工系统,在他们看来,数据的正确处理是唯一的目的,很少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系统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四是有些企业不顾企业的实情,不惜巨资盲目引进国外财务软件,而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较远,达不到预期目的,导致企业运作困难。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影响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来解决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运作存在的问题,具体要求有:
(一)要强化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领导要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与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负责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根据本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工作规划;制订战略方针及步骤与方式;增加会计信息化系统设备的投入,做好预算,分期分阶段实施,投入的资金计划要到位,资金分步投入落实到各个环节,专款专用;绝不能让企业的会计信息化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能急于求成超前发展。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运用的安全
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面临很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安全问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涉及因特网,由于因特网使用的开放性,所传送的信息易于被拦截、篡改、窃取和身份假冒等,这是引发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电子商务涉及许多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在实践中,网络会计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说,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加之,企业实施了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的管理实现了一体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一旦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客观上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构建网络财会安全保障体系。(1)要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消除等各个方面,都要建立起一套安全的保障措施和制度,并保证加以实施落到实处。(2)在国家制订并实施了计算机安全法律,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宏观控制的同时,企业应安装正版查杀毒软件,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3)要确保数据原件的真实性。长期以来,书面票据以其手写笔迹各异而易于辨认,多联复写而便于牵制等特性赢得财会人员的青睐,使那些想非法修改原始凭证者望而却步。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财会业务,由于支付手段发生了变化,原始凭证的数据转变为磁性介质,在数据传送和处理过程中,利用高科技对电子数据进行修改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为原始凭证带来很多隐患,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如何解决财会中的确保数据原件的真实性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此外,在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应加强对计算机房设施的管理,制订防火、防水、防盗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管理办法。
[关键词]网络 会计电算化 安全性
会计电算化自从被企事业单位使用,就一直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试想在没有数据备份的情况下,储存在硬盘中多年的会计数据一旦丢失,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保证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运行,使得由此而产生的信息风险自始至终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安全角度出发,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在安全方面作出了多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asp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安全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会计业务数据被丢失或破坏,导致正常核算中断。
在网络化多用户的状态下发生 计算 机故障、黑客攻击等造成数据资源被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将更大。一旦出现存储在计算机内的ufdata.md、uferpinf.md以及uferpact.lst等文件丢失或破坏,恢复数据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二)商业间谍盗窃 经济 情报,利用掌握的经济情报犯罪。
如利用数据资源的复制可在瞬间完成的特点,通过拷贝窃取全部账户信息,或借日常维修之机,趁人不备偷窃数据。在网络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可以通过网络黑客窃取传送的数据信息,其最大特点是既不干扰破坏信息流,又能窃取数据信息。
(三)不法分子非法修改会计应用软件、篡改会计业务数据、偷窃或贪污资金。
随着网络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法分子篡改网络上传送的信息,通过加大结算金额,更改收款单位账号,达到贪污或窃取资金的目的。
(四)网络病毒破坏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软件系统。
近年来,计算机病毒呈不断蔓延之势。在网络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由于网络病毒的多发性和快速感染性,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极易破坏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和应用软件,使数据文件突然出现不明真象的丢失,以及应用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安全性分析
对于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来讲,保持不间断的电源是很重要的,因为突然断电,会导致用户所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因为没有来得及存盘而前功尽弃,若是程序正在向数据库中写内容时也会因突然断电,导致数据出现错乱。
三、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安全性分析
(一)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必要性分析
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功能可以进行会计数据的保全与恢复。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可以在系统管理界面把最近一次备份的数据引入,将最后一次备份与故障发生前的这一阶段所发生的数据进行补充登记。数据备份应该按计划进行,一般完整备份的时间周期相对长一些,其他方式的备份时间周期相对短一些。可以规定完整备份一周一次,其他方式备份一天一次。在一天中应选择工作结束后,下班前执行备份,以免影响当天的工作。
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对整个 会计 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备份。会计主管可以执行对全部或部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备份。一般操作员的数据备份权限由会计主管分配或指定。
(二)设置操作员权限与口令必要性分析
操作员的权限分配与口令设置是构成软件安全性的两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操作人员的职务级别不同,工作范围不同,可以操作的软件功能和访问的数据内容也不同,因此需要由最高级别的管理员对操作员进行权限分配。
在功能权限中,每个操作员都需要经过授权才能使用该会计电算化系统,并且只能使用被授权的功能。通过类别权限控制对操作员进一步的限制,使操作员只能在同一功能下不同类别范围内操作。操作员在操作时,尤其在做数据录入的操作时,可以限制其操作的数据发生额在一定的限度内。
(三)外部防护的必要性
(1)周界安全防范。
周界控制是通过对安全区域的周界实施控制来达到保护区域内部系统的安全性目的,它是预防一切实行外来攻击措施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设置外部访问区域,采用二层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组建内部网,利用中间服务器隔离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联系,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建立防火墙,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保护屏障,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
(2)数据通讯安全防范。
数据通讯控制是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单位可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准确、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保证良好的物理安全,在埋设地下电缆的位置设立标牌加以防范,尽量采用结构化布线来安装 网络 ;采用虚拟专用网(vpn)线路传输数据,开辟安全数据通道;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与数字签名,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两层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数字签名确保传输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总之,需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提供有关决策信息是实时传递的,网络化 经济 环境中信息高速公路为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建立适应网络化经济环境下会计时间、空间和速度的新理念。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为 企业 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实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在产生、 发展 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建立于“事项会计”下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将成为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 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