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海燕郑振铎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燕郑振铎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燕郑振铎阅读

第1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但对“创意”“多元”的过分强调,忽略了教师在阅读中的“培养”角色,以致学生出现“愚公真愚,不如搬家”这类违背了作者本意的冷笑话似的结论,而老师却大加赞赏的情景。很显然,这种“创意多元”的解读法害处很大。首先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将阅读引向歧路;其次是学生对作品阅读的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损伤了作品美育功能;最后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可见,教师应拿捏好“创意”“多元”的界限,扮好角色,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构建师生分享、体验阅读快乐的新境界。

一、教师要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

因为人生经验和学识资本不足,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阅读后的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如果教师漠视文章的价值,放任学生对文章进行随意解读,实际上是对作者和学生极大的不尊重。所以,教师理应是一个对文章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只有首先沉入文章,拥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话、比照、分享、合作、反馈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从而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拥有真实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阅读自由。

新课标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阅读也应体现这一原则,即阅读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分享阅读体验,共同成长的过程,这才是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发展的美景。

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在总目标中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时处处皆可读书的习惯等。要用欧阳修“读书三上法”,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等古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成为他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比如对《狂人日记》“吃人”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阅读过程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便可体会出“吃人社会”的本质来。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阅读其他文章,就会养成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妙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特性就决定了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精妙。

比如《春》这篇文章,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象非常丰富: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春景图。教师就要充分预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使他们如临“春境”,让春的形象、春的声音、春的色彩、春的味道、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的画面在学生的阅读中立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如沐春风、如品香茗,形成他们独特的美好的感悟。

教师还可以在比较阅读里让学生体会文章之妙。如同为《海燕》,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对“对暴风雨的渴望”,而郑振铎的海燕则充满了“如烟的淡淡的乡愁”。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阅读的过程是寻找智慧、启迪人生的过程,它对于学生构建自身的价值目标、情感体系无疑有着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里,放飞心灵,让阅读过程成为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当我们看到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面对“九死犹未悔”的灵魂,我们会有“高山仰止,穷而弥坚”之感,进而培养独立的、丰满崇高的人文精神。

第2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关键词:积累 品位 观察 体会 创新

经过了小学的识字教学和初步写作训练,进入初中后,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并且能够去切实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写作水平,本人在教学中提倡以下三个方面,即:注重积累品味、重视观察体会、强调立意创新。

一、注重积累品味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部分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也说:“我看过不少作家、学者谈自己成长过程的文章,发现尽管每位作家、学者所走的道路并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一致:几乎所有的作家、学者都认为少年时代就爱上了读书,对他们日后走上创作或学术研究之路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多读一些文章就会对自己的写作、语言运用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范文,以充实自己贫乏的语言,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那么,哪些文章对学生来说可以算是“范文”呢?《红楼梦》中黛玉既重视多读,还强调不能读三流作品。当香菱初见黛玉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谆谆告诫:“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这便指出了一个非常可贵的阅读之道,要读一流作品,在此基础上也可读一些二流作品以拓展视野,但万万不能因便于理解在初学伊始便钟情于三四流的通俗作品,如此一旦入了“这个格局”,正如黛玉所言,要想学些高雅一流作品,就“学不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凭借自身阅读的积累和专业知识为学生阅读把好方向,做好指导。我认为现在学生就要读典范作家的典范作品。散文我们可以推荐学生去读鲁迅、朱自清、老舍、郁达夫、周作人、矛盾、郑振铎、巴金、林语堂、余秋雨等作家的散文。议论文应多读鲁迅、、、等作家的作品,说明文可以读读周建人、布丰、法布尔等人的作品,现代诗歌应读一读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词。但是,目前在学生世界里充斥着许多低级趣味的书籍、网络文字,其语言粗俗、零碎,情节怪诞离奇,思想不健康可见一斑,如乌龙院系列,无厘头搞笑作品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语言等方面的提高。

同时,要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仔细品味。“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提高语言悟性的唯一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诵读不是不用心思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悉心揣摩。在读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家写的人、事、景、物进行分类比较,从中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写人,比如鲁迅笔下的闰土、范爱农、长妈妈、藤野先生、刘和珍、左联五烈士、鲁镇的小伙伴等等,也可以从他的小说中去看人物描写,如孔乙己、杨二嫂、华老栓等等;朱自清的父亲、女人、韦杰三等,老舍笔下的于非、齐白石、郭沫若、白涤洲、许地山、宗月大师、四位先生(吴组缃、马宗融、姚蓬子、何容)等等;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来描写人物的,是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描写,人物描写时运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句子,其好处又体现在哪里等等。写物,比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谈酒》等等,老舍的《猫》、《母鸡》、《小动物们》、《小动物们续》,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樱花、桑树、冥屋等,郑振铎的海燕、猫、蝉和纺织娘等。写景,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江南的冬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五月底青岛》、《春来忆广州》、《青蓉略记》,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文章。所有这些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可以拿来读了,而且也读得懂。它们是学生学习、积累、模仿、引用、提高的好文章,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重视观察体会

文贵实,文贵新,文贵活。无疑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有生活气息,要能推陈出新,要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知道,文章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经历、耳闻目睹。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猎取生活镜头,捕捉生活细节的作文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入手,让学生到生活海洋里去寻找习作素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积极地写作。从生活的实践中寻找新题材,领悟新、鲜、活,为习作打下好基础。生活实践、生活体验是习作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再现,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应该让学生先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著名的课改教育专家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之所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为什么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呢?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学生主体人格的生成和确立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的概状,舍此,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这就意味着任何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生活体验,习作、作文也是如此。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唯有贴近生活,重视体验,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开阔视野,创意表达,学习习作,学习做人,才是写作教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有益健康、个性丰富、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

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是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理念。其中的生活性指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才最具发展性、创新性。由此,我们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给学生开创一片创新的天地;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作文课堂的田园;让学生在田园里快乐地习作、学习。

1.开拓习作的生活的新视野,让学生的生活实践走进作文课堂。体验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感悟生活,拓宽习作新视野、新视角。我们平时写作训练应多针对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经历进行练习,如就大家一起的一堂体育课、一次班会活动,就本班的同学进行写作等等,有亲身的经历,有鲜活的形象,有自己的感情,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和情感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是创新的“引子”。立足生活,改进教法,尊重个性,放飞心灵,大胆而自由地表达。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我们立足生活,当然要摒弃了从范文到范文的教学模式。

2.发挥地域历史人文景观优势,让作文课堂走向生活,因地制宜地开展语文创新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开展作文采风活动,让作文课堂走向生活。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情绪十分突出,观察力强,发展性、生命性正在崛起。他们想什么说什么,看什么写什么。如果脱离了生活世界,他们就会因为无所适从而发愁,不知从何下手习作,出现抄袭现象、脱离实际情况或者话语不合习作者身份等情况。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多经历些令人感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使他们有一吐为快的习作冲动,激发习作兴趣。

三、强调立意创新

“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可见立意在作文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文章应如何立意呢?

1.立意要正确。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主题错误,文章就会误入歧途,下再大的功夫也是徒劳无功。所谓主题正确,就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有一个客观、全面、公正的反映。有位同学写交警在路上检查牌证情况时是,无情地批驳了执法人员,把对治超罚款说成“抓收入”,很明显,文章的立意是错误的。

2.立意应求最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同一事物本身从不同的侧面来看也会有所差别,所以在写文章时,特别对于图画作文或材料作文,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立意。但在不同的立意角度中,必定有最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最佳角度,也必定有适合于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反复的比较来选取二者的结合点,达到最佳立意。

3.立意要追求新颖。立意新颖就是从事物中提炼出的主题不落俗套,能独出心裁。文贵新,其“新”就是“立意新”。新的立意可以吸引人,容易打动人。做到立意新并非易事,需用独特的视角,异向思维等来分析,思考事物或问题。求新不能歪曲事实,必须也是对事物正确的客观的反映。

第3篇:海燕郑振铎阅读范文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应紧扣作品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美;结合课文创设情境,深入文本感受意境美;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形象美,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在使学生学好和规范运用好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突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鉴赏,以汲取其精华,在审美的意识、情趣和能力上有所加强、提高并突破,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完美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好语文知识和达到美育目标双赢。

一、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语言准确、形象、鲜活,甚至充满诗情画意,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品味文学作品只有紧扣“语言”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一)利用词语品语言

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毫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二)利用句子品味语言

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三)利用语段品语言

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深入文本感受意境美

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深悟课本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学生的心灵畅游在优雅的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山水佳作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领略自然美要让学生入文、入景。只有入景,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受到自然的熏陶。如教学《三峡》,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朗读想像,感受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再如鉴赏郑振铎的《海燕》一文中“家l飞燕”与“海上飞燕”两幅画面,可深感其景其情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着眼于景物的特征、行文的方法等去阅读、去理解、去想像,不难获得美的“景物”。作者由见到海上的小燕子联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一实一虚,形成两幅明丽、灵动的画面,进而获得美的“情”――作者的“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即海外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最终体味到课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写人佳作中崇高的、优美的、天真活泼的人格美,往往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陶然其间的享受。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入文、入情,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它又以形象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可见任何有成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提高也不例外。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学生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作者的“惊喜之情”难以体会。于是,我用语言这样诱发:”在经历了漫长难捱的寒冬后,春天不知不觉地来临啦,一天清晨,当你醒来推开窗户,或走到户外,突然之间,你发现河水欢唱了,小鸟枝头闹了,梨树发芽了,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哇!春天来了!”我顺势追问:“你此时的感情会怎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惊喜”“喜悦”等词语。通过这样诱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怀。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欣赏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