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发展

第1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建设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早在《易·贲卦》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文化力也成为一种力量摆在企业里面,管理界中,言必称海尔,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

1.1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组织整体以及组织内各个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的融合体,是企业的基因,决定了企业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场合到底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业务。在西方,所有的企业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开发。尽管西方人,尤其是企业家们也非常强调投资回报率,但是他们同样也非常看重商业伦理。他们非常看重利润,但是也同样甚至更加看重比如说诚信、尊重、分享等基本道德操守。无论是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天天为客户着想,还是惠普在走动式管理中强调的员工尊重以及员工参与,都是此道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内聚力,它能够将本来有着不同远景、不同人生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够使得大家,暂时扬弃各自在性格或者风格上的不同,而选择共同为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企业的整体生存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居功至伟。

1.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过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大凡能持续发展、成就卓著的企业,都在探索和创新各自特点的企业文化。今天,人们才惊叹发现或是总结出:“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强烈的而又凝聚的力量”,“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决定企业持续发展进步的正是那股深植于组织全体成员内心深处的抑或热情澎湃、抑或沉稳执著的文化信仰。”企业文化能促进和创造出卓越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人士的共同的认识和觉醒,也是世界众多优秀企业所揭示的毋庸质疑的事实。

波司登公司作为民营企业,1976年创办时,它是一个仅有8台家用缝纫机和11个人的村办缝纫组,谁曾料到,经过20多年的奋斗,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服生产企业,其主打品牌“波司登”羽绒服的销量已连续10年在全国遥遥领先,从1995~2003年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8.5亿元,在满足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安排就业等方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波司登多年来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公司总裁高德康说:“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发展企业的生命线,紧紧围绕培育员工企业主人翁、社会主人翁、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在创世界名牌的过程中,让每个员工积极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使大家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但其间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哈佛商学院曾经就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方面的问题调查多名企业界人士,但同一个问题在一部分人士看来是属于企业文化范畴,在另一部分人士看来却是属于企业战略范畴,由此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存在着一个交叉,这个交叉既属于企业文化,又属于企业战略。企业经营理论实质上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回答了企业为什么而存在、企业凭什么而存在等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层次的问题。企业经营理论客观存在,没有它就不会有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即企业经营理论,企业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的反映。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的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经常有这样一种看法,即企业通过战略实施本身就能够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只要战略的质量高,那么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差不到哪里去,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2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现状

2.1认识力度不够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好与差都是领导的事情。这就导致领导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表现出来,强加于企业,根本无视企业的客观事实和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员工则认为企业文化是领导的事情,根本没有主人翁意识。的确,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应成为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和第一身体力行者,注重自身影响,热爱企业,关心员工,珍惜人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企业文化还需经全体员工认同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殊不知,领导和员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2.2盲目崇拜观念

“企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有为数不少的人,由于听说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因此就将其看做万能药物,无论企业出了什么样的问题,都归咎于企业文化问题,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真正的意义和作用。IBM文化的内核,就是“高绩效文化”,GE前CEO韦尔奇也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每个企业的文化的表述都是分层面的,在不同层面上的基本价值主张,形成了各个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而隐含于基本价值主张背后并起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共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有相同的东西,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囫囵吞枣,以偏概全是要不得的。

2.3无效论

由于人们对企业文化认识的作用不够深入,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没有用处,因而也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或者碍于面子,口头说说还行,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中国古代就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多数企业认为,只要质量和销售上去了,品牌的市场地位自然就高,品牌形象自然就出来了,至于企业文化,那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品牌形象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个道理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而企业的品牌形象则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人们常常对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点名求购,而对那些非知名产品、品牌不屑一顾。现代消费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消费者对美、对品位、对情感、对个性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是从他构思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所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3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对策

3.1要有循序渐进的态度

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3.2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

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在享誉管理界的大作《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认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进行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企业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只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低的问题。在企业经营中总会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概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低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经过企业的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了。咨询公司帮助企业提炼几点精神出来,列出几条企业的宗旨,总结几条经验贴到墙上,然后在全公司范围内宣讲宣讲,大家精神一鼓舞,然后再过上短短的几个月,一年半载的时间就可以使企业文化完全变个样子。要知道,企业文化建设可不是一天半天工夫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而是要靠长年累月的积累。

3.3要有变革的决心

无论战略还是文化都需要变革,战略的变革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尽管战略变革前企业必须做好各种资源的评估,但由于企业文化的存在,不同个体对战略变革的结果接纳性及风险意识不同,对战略变革的态度就自然不同,甚至战略变革会激起反抗,从而导致文化变革的失败。这些压力可能来源于几个方面:股东、领导层、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和银行,这些都可能是企业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抵制变革的原因很多,企业文化变革开始往往让企业成员在观念上无所适从,文化惯性使他们怀疑变革的真实性,既得利益者更加会在非正式场合散播变革的不利因素。如何让变革深入人心,让创新价值观成为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取向,是这场变革的关键。文化标杆效应,是让成员迅速适应变革的有效方法,让反对和不支持战略变革的人离开团队,奖励在战略变革中有示范效应的员工,是使员工清楚对与错的捷径。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解雇不适合战略变革的成员,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标杆,形成主流文化,坚决清除变革途中的障碍,是向企业成员宣示这场变革的决心的最好途径。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不缺乏文化意识,但缺乏文化管理的能力。从战略梳理和管理流程入手,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建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这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诉求与其他文化类型的主要差别。但这种趋势的发展瓶颈将在民营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上,许多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较低,而好高骛远的想法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期望通过一两次管理体系的导入而得到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民营企业战略缺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本没有,这样的管理基础必然使得民营企业文化虚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形式比内容重要,市场比管理重要,从而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这种意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毫无疑问会让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道路更为艰辛。

当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它们急需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精神支柱,以营造民营企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从而在经济浪潮中高歌猛进。

参考文献

第2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以其48.5%的资产吸纳了近70%的就业,提供了57%的社会销售额,创造了43%的税收。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将会对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现有的政策扶持理论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于辽宁省而言也要注意积极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从而为当地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急需的帮组和引导,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1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民营企业己遍及全省各地,并涉足各个行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己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2013年统计报告,共有民营企业约202万户落户在沿海经济带,创造约22万的就业岗位,总营业额收入达到381亿元,总计利税总额接近29亿元。除去垄断行业外,在大多数工业类行业里均有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在一些传统行业占据了民营企业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辽宁中小企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辽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6%,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9.7%,缴税年均增长24.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9%。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使总就业人口达到1123.2万人。辽宁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矿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纺织服装业和冶金工业等[1]。辽宁沿海6市(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组成的沿海经济带,沈阳等8市(沈阳、鞍山、抚顺、营口、本溪、阜新、辽阳、铁岭)组成的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市(阜新、铁岭、朝阳)组成的辽西经济区,民营企业分工协作,发展平稳。众多数量中小企业的创办,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加快实现全省民营经济总量扩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

2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行政审批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创办难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改革效果较明显,一系列的审批环节和收费项目被取消了,但行政审批服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集中表现在对创办民营企业的审批事项上。第一,一些行政部门在利益的驱使下,借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之名人为地提高审批门槛,巧立名目设立行政审批收费权,造成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效率低下,挫伤了投资者创办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二,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机制不透明,审批准入制度含混模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企业的发展,对外来的民营资本持排斥态度,往往在行政审批上做文章。口头上说欢迎投资,但涉及具体项目,地方政府哪些限制、哪些鼓励便语焉不详,在行政审批时故意拖延时间,投资者无奈只好放弃投资。第三,与国有、集体和外资经济相比,辽宁省许多地方政府在对民营企业资格的认定、贸易渠道的开放、投资许可等方面实行更多的前置审批程序,致使民营投资手续多、事项杂、时间长、见效慢,无形中造成民营企业在与非民营企业竞争中天然处于劣势,扼杀了民间投资创办民营企业的信心。

2.2融资服务门槛高,民营企业融资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大多不合理,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借贷抵押资产不足,加之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营企业缺乏直接融资途径,致使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直接借贷门槛高,融资困难,很难从银行和资本市场凑集资金。据辽宁省工商联2013年对该省102家中小民营企业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90%以上受访的民营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资金成本较高,现有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由于辽宁省资本市场不发达,民营企业正规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但其他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也较强,这就造成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争夺借贷资金的局面,出于风险和利益方面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企业,在信贷资金供给有限时,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资金可能性就大大低于大企业,民营企业无奈只好通过非金融机构融资,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2.3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民营企业运营难

政府帮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有利于民营经济合理、有序和健康发展。目前,辽宁省对民营经济发展疲软的态势与政府帮扶力度不够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够。辽宁省民营企业增长方式普遍比较粗放,这需要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引导经济朝集约式发展,促进民营企业进行创新。仅有少数的大型民营企业享受财政贴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税收上未受惠,难以进行技术革新。第二,对民营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退税率,以缓解国内需求不足对民营企业造成的冲击,但该措施对辽宁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有限。辽宁省出口型以生产大型装备为主,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价格受需求的影响不太明显。因此在国外对大型装备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加之生产周期长的因素,出口型企业每年出口的商品数量较少,出口退税对其影响不大。此外,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出口退税手续比较繁琐,成本较高。

2.4家族式管理普遍化,民营企业发展难

辽宁省民营企业在创办之初,创办者多把“家文化”植入企业,造成民营企业长期以家族经营为主,出资者和管理者没有分离,“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代代相传,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元化,内部分工专业规范化,以往那种任人唯亲,用道统代替制度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弊病百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家族式”管理体现在:第一,家族成员把持民营企业的主要职位和部门,企业成员按照家族辈分等级进行排序,“任人唯亲”导致近亲繁殖,不同的利益集团勾心斗角,与现代的管理理念格格不入。第二,“家族式”管理下的民营企业,往往忽视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致使职工整体素质低下,企业效率不高,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停滞不前。此外,民营企业管理者往往缺乏现代企业家必备的素质,目光短视,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式上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不愿意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不利于辽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

3促进辽宁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3.1优化行政审批服务,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有利于构建一个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民营企业的积极性。第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素质。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制度两种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在对待民营经济审批事项时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发展的工作。另外要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审批工作中要突出“快”字,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为民营企业服务效能。第二,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便捷创业环境。工商、质监、税务部门要通力合作,通过“一站式窗口服务”推行民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实行“一照一码”制度,通过制度创新让办事人员参与对行政审批人员的绩效考核,激发民营资本创业热情。第三,探索对民营企业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法无禁止皆可性”的管理思想创造性地把事前审批事项变为事后备案事项,最大程度提高提高市场主体准入便利化。

3.2优化金融借贷服务,营造便捷的融资环境

辽宁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存在融资难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的金融支撑环境。第一,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民营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以减少民营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单一的困境。具体做法是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民营企业设立村镇银行、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进入金融领域参与金融创新,通过搭建金融平台解决其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第二,针对辽宁省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局面,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鼓励励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通过发行公司债、私募债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第三,通过民营企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例如,针对那些创新型的民营企业,相关部门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专项科技小额贷款,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过程的金融借贷服务,科技创新成果由企业和金融机构共享。第四,直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在贷款金额、贷款利率和还款期限上,政府部门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让金融机构根据抵押物和信用等级情况给予适度照顾,防止民营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第五,降低政策限制,鼓励行业融资平台建设。辽宁省政府可以考虑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树立信用典型,大力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大平台,利用信用平台依法披露相关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技术交流以及实现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的接口。第六,加快民营企业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创新。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需要开发专门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授信制度、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制定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标准、授信体制标准和程序,使评定标准科学化、小微企业信用等级合理化,促进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改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产品的宣传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决策咨询、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应用指导等服务[4-5]。

3.3加大财政帮扶力度,营造有利的营运环境

财政帮扶是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的税收和资金流压力,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辽宁省应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财政帮扶力度,帮助民营企业渡过经济发展换挡期的寒冬。第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压力。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第二,对出口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对民营企业进行间接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三,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帮扶[6]。政府采购重心要逐渐向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转移,要优先采购同等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的产品。政府采购能刺激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民营企业国内需求不足的发展困境。第四,借鉴国际经验,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直接减免税费。例如,对于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和在落后地区新建的民营企业,其社会保险费用可按人数比例由政府承担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盈利再投资的部分直接免税。再如在税收上,可将中小民营企业用于技术研发、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准予税前扣除以减轻企业税负。

3.4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营造现代的管理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最重要的部门,是企业提高经营能力的重要条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7-8]。辽宁省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的组织管理方式盛行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去家族化。第一,在选拔机制上,管理者应鄙弃传统“任人唯亲”、“因人设事”的用人思想,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民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第二,在组织结构上,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聘请管理精英到民营企业任职,逐步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第三,在对公司经营者的管理上,不再是依靠传统的监督机制,而是依靠激励和绩效考核并重的机制。第四,积极培育“创二代”健康成长。民营企业多是代际传承发展,为保持辽宁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创二代”培育计划,使民营企业接班人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帮助其掌握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技能,转变“家族式管理”思维,引导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结语

第3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有广阔发展空间

民营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快捷的长处,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全国民营企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新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民营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查明阻碍民企发展的症结,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显得十分必要。

(一)民营企业自身弊端阻碍其健康发展

1 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差,民营企业家缺乏长期的发展观念。企业的基础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是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让人担忧。许多企业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缺乏判断和驾驭能力,而孤军奋战。每年的淘汰率都在10%以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 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民营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企业陈旧的经营方式,必将给企业带来危机。民营企业的管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董事长兼总经理依然是民企老板的普遍头衔,直系亲属垄断整个企业的命脉部门,而聘用的专门人才充其量是他们的秘书,能人群体和家族势力的结合平衡模式只能是“昙花一现”,从而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出现企业用人难现象,难以补充新的血液。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1 民企自身因素使金融机构面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民营企业自身缺陷使金融机构普遍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使用者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在事先谈判、合同签订或事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其承担过多的风险,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2 国有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依然存在。信贷配给问题是指在所有贷款申请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得到贷款,另一部分人被拒绝;或一个给定申请人的贷款只能部分地被满足。这种信贷配给对于没能获得贷款或获得贷款额度较小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信贷约束。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支持,但仍缺乏统一管理,民营企业家普遍感到政出多门,负担过重。据统计资料显示,民企一方面要应付政府30多个部门,同时上交50多种税费,民企承受的额外捐税高于法定税金,政府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以各自利益为目标,造成民企运作的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政策不到位,民企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 政府首先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使民企尽快地摆脱资金不足的困扰,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务之急,应进一步完善对民企的金融支持政策,各商业银行应以效益优先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发放贷款,不应再区别所有制的性质,厚此薄彼。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规范税收制度,清理整顿税收收费,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2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企关系,政企分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又是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政府部门一定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民企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和所需要的人才,严格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办事,做好企业的社会服务工作。

3 政府也应为民营企业家提供政治参与的机会。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方面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也会产生许多想法和意见。通过政治参与的渠道能把这些困难、问题和意见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这有助于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提高民企参政意识的同时,应鼓励民企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内部的党团、工会组织,解决民企人士入党难的问题,从而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使民企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稳健地发展。

4 深化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民企提供资金支持。

(1)在信贷政策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在长中短期贷款或专项优惠贷款上,民营企业与其他经济成分获得同等地位和待遇。

(2)创造条件让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包括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引导企业走股份制发展道路。

(3)通过多种渠道拓宽融资渠道,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同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激活闲置资金。

(二)企业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 民营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办企业也同样,经营者必须高瞻远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性、整体性、全局性、高层次性的战略谋划,惟有如此,才能使企业健康地发展。

第4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担保抵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32-0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一直在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至今因种种原因,这一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贷支持总是慎之又慎,没有真正形成一批银行稳定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适应现代经济条件下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手段,切实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里以安阳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资金需求分散的问题。

从目前安阳市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情况看,每营销一户新的信贷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需要上级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贷款资料的层层上报审批等诸多环节,而该市中小民营企业申请办理的信贷业务单笔数额一般都比较小。商业银行领导和客户经理等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给银行带来的存款和盈利却又非常有限,取得的工作业绩很小,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不愿办理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追究日趋强化、信贷风险的处理日渐加重,基层商业银行相关人员不愿营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例如,目前该市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缺少担保单位和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开展的动产质押贷款项目,发展的就非常缓慢,几十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做的甚少。

(二)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大多要求抵押或担保,但我国的民营企业现状是规模小、资产总量少,与大企业没有往来,难以获得担保,民营企业相互担保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成立的一些担保联合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单枪匹马闯市场,就是政府行为,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担保,以至于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贷款,得到较快发展。

例如:2006年,安阳市共有7901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75.2万人,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占全市GDP的46%。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3.68%。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民营企业诚信理念差,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安阳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由集体企业改制和家族式企业以及原乡镇企业优胜劣汰发展而来,这些企业多数有过逃废债务和偷逃税款的情况,经营诚信理念差,管理不规范,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远远达不到商业银行上级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和标准,导致商业银行在对其发放贷款上慎之又慎;加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诚信度没有保证,使得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信贷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将有去无回。

(四)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科技含量低、资本积累不足以及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商业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远远大于大型国有企业。

二、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偏多,创新手段不够。

目前,在国内银行业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还是没有摆脱重存款、轻贷款的长远经营思维模式。基层商业银行层层分解存款任务,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还在实行全员营销的办法,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年度任务,而在全力打造银行的金融品牌上理念淡薄。往往在发放贷款时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多少存款,以扩大规模,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忽视了培养自己未来潜在的优良信贷客户。

(二)抵押贷款手续烦琐,贷款条件过于苛刻。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很强,贷款一般采用动产质押或仓单质押,要求企业负担的费用项目多、负担重,比如:办理贷款要保险费、仓储费、看管费、公证费、合同鉴定费等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加之金融业务创新手段单调,新业务品种不成熟,致使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条件的门槛过高。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时效性要求较高,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即使审批完毕,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已丧失,企业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使得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

(三)重批发业务,忽视信贷零售业务。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还普遍喜欢寻找大企业、大城市和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几家银行竞相给一家或几家大企业贷款,而在研究中小民营企业方面则“吝啬动脑筋”和害怕风险,要么就是拒绝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么就是吸收了一些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需求不甚清楚和理解,对掌握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风险特征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新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四)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规模有限,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还仅限于商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高风险总是避而远之。这样势必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以后,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三、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真正面对市场经济。

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际,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要把中小民营企业放在银行发展的重要位置,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适度下放贷款审核权限,本着以效益为目标、以诚信为条件、从长远着眼的原则培养未来商业银行的“黄金客户”――中小民营企业。对那些经营好、信用

好、资金周转快的优质中小民营企业客户,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为其提供结算和理财等多种服务;对规模大、信用好、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核程序。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开发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形式,要探索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调动商业银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可靠的信息。

从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情况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经营灵活,商业银行将来要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比重会更大。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随时了解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有能力和条件的银行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详细档案,从而与国外银行竞争。

(三)尽快完善和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经济金融环境。

一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

每年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向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可以使担保机构在短期内担保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代偿损失补偿机制,由地方财政按10%~20%比例分担担保机构因代偿贷款形成的损失,以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和政府对担保机构面临风险的关注度。

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

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判断企业的优劣。为此,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局、人民银行应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同时要积极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向,及时向政府反馈当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争取尽早建立以地区为辐射面,财政和所辖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的联合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四)提供多种多样的中间业务,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小额融资。

第5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an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capital, talent,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plagu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mu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bottlenecks,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so as to provide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private enterprise, excellent managers and staf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persisten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better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 民营企业;瓶颈;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bottlenec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59-02

作者简介:李佛赏(1981-),女,辽宁大石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整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剖析其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各种限制其发展的瓶颈。

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稳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力量。根据2010年9月份数据同比增速测算,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从“十一五”初的430.1万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逾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五年增幅超过了95%,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0.1%,五年增幅超过150%。截至2010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了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看好,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短命”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短短几年间,一个公司可以从创业到辉煌,然后消亡,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如此“短命”,究其根本原因,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瓶颈可谓是其“短命”现象的“罪魁祸首”[2]。

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成因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可以说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些瓶颈有些是民营企业“天生”所致,有些则是后天形成,分析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2.1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发展中,融资难又是困扰其获取发展所需资金的关键瓶颈。与国有、合资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在信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良,因此,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设得很高,加之融资渠道狭窄,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贷款难上加难。

2.2 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人才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的第二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日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因素。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一部分原因是民营企业先天所造成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者大多为“家里人”,本身素质水平不高,同时存在着较浓的排外意识,导致先进的人才无法引进,即使引进也面临着授权不足,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体制,没有为人才设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2.3 技术滞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实力落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较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特点,因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这就加大了技术创新的难度。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资金匮乏,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技术投入上明显不足,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必然会限制企业引进或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缺少专业的科研队伍、健全的研发体系、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人才培训与激励制度,因而把借助外力当成了企业的主要技术渠道,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2.4 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白手起家”,从个体经营者发展而来,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能创业却不一定会管理,而且也不甘心把自己一手创下的事业交给别人管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导致管理者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因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落后,缺少战略眼光,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管理方法简单,把管理的主要工作放到了“管人”、“管物”、“管钱”上。

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多数忙于事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很少去进行必要的理论进修,因此,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和适合企业应用的管理工具,也是导致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的主要原因。

3 我国民营企业打破瓶颈的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将限制自身发展的各种瓶颈打破了,才有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3.1 打破常规,寻求新的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主要以贷款为主。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民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去调整融资模式,可以考虑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从所在的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取金融支持。在“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资金的支持,不仅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更好运转,而且能够使原本处在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6]

3.2 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在用人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物色职业经理人;在留人上,民营企业拥有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人才的企业归属感,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此外,还应搭建稳固的人才发展平台,要克服家族式管理不信任外来人才的弊端,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和稳固人才队伍。[7]

3.3 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3.3.1 依托外部技术发展 从多数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可以节约研发所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还可以降低因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能够缩短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企业达成技术协议,形成技术联盟,双方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3.2 加强内部技术创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围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其次,选择市场空白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民营企业虽然多数规模较小,但可根据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集中优势重点突破,仍有可能取得的利润空间。最后,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3.4 内修外练,提高管理水平

3.4.1 更新管理意识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实现管理意识的更新与转变,要抛弃狭隘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大胆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当的放权给引进的管理人才,鼓励管理创新。

3.4.2 完善管理体制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求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管理者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能够跟据市场变化的步调,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科学管理和决策,果断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3.4.3 打造学习型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围绕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累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四大瓶颈,瓶颈的形成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克服瓶颈,并借机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晓楠.民营经济逆境中成长 小企业融资问题亟待解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2-5.

[2]谢永平,王安民.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6(10):19-20.

[3]吴遐.民企的瓶颈大都是资金问题[J].沪港经济,2009(11):56.

[4]曹岚,王国虹,付宜新.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J].特区经济,2008(9):146-147.

[5]张济中.浅析“先天不足”是阻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J].冶金信息导刊,2006(1):19-20.

[6]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9-10.

第6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一、当前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营经济作为源于民众,植根本土的“草根经济”、“民本经济”,在我市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但由于受行业限制、企业主素质等自身影响和发展环境、政策等外部条件制约,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领域分布不平衡,骨干企业缺乏。从企业资产规模看,我市民营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不多,仍然是以小企业、小业主占主流地位。主导产业不突出,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供、销服务体系和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尚不健全,导致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私营企业多数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领域,而在生产供应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一些主导行业重复建设、产品低水平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企业主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落后。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受自身文化素质、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限制,缺乏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能力。在思想上,受“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束缚,决策理念十分滞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够。在管理上,主要依靠“夫妻店、父子兵”式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实行家族型、亲属型管理;在用人上,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唯亲是举。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企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形成。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低,内生动力不强。民营企业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差,百姓产品、大路货仍占主流,能叫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不多。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1个,山东省名牌10个,青岛市名牌8个,无论是对比周边地区还是自身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四)发展软环境仍待提升,要素制约严重。一是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我市能源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居全国前列,但能源高消耗支撑国民经济高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观。二是生产资料要素制约。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石油、钢铁、有色金属、木材等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价格正不断攀升,大大挤压了广大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三是土地要素制约。我市建设用地紧缺,单位土地投资密度较低的局面得不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扩张壮大时难以获得所需土地,一些企业因此外迁。四是资金制约。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银行贷款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五是劳动力要素制约。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出现了结构性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研发人才、外贸人才和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人才明显缺乏。

二、突破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我市跨越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增加总量上规模,提升层次上强素质。

(一)突出环境优化,迅速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进一步放手优化服务。结合我市开展“企业发展年”活动实际,尽快组建市“企业发展年”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全市企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检查督办等各项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服务力度,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二是进一步放开经营领域。加大投资引导力度,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投资经营基础设施,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放活政策措施。坚持“放水养鱼”原则,放宽税费政策,在去年取消部分涉企收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论证,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的一律按下限收,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突出全民创业,全面激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主体。实践证明,大老板大市场,小老板小市场,没有老板就没有市场。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一大批投资经营主体,特别是拥有一大批“能经营,会赚钱,头脑活,点子新”的企业家。经过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的摸爬滚打,我市产生了个体工商户、各类经纪人、私营业主或民营企业家等一大批经济能人。这批人发展有基础、投资有经验、创业有能力。为此,要坚持在提高全民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上下功夫,尤其注重推动经济能人二次创业,有针对性地组织他们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培养他们的现代思维和战略眼光,促使他们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使小业变大,旧业更新,实现做大做强。积极探索民营经济融资新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全市民营企业对外开放,积极寻求投资的机会和领域,吸引外地企业来参股、兼并、联合、重组,借助外力解决私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第7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民营企业 发展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民营企业已经走出了创业期,进入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有几大标志,首先是企业战略集中化。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推进企业专业化经营,实现产业的整合化,虽然关于民营经济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争论很多,但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基础共识。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企业发展,其竞争力就能够得到提升。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更换工作变得容易,但同时也不再有终身就业的保障。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公平的激励竞争机制。要加强学习、培训、大力提高员工素质,鼓励人人上进;同时,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人才建起施展才干的平台。但实践证明,构建和谐企业,仅仅依靠制度和管理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实际,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业务学习,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管理文化,要培育全体员工对企业形成共同的理念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推动企业员工精神上的和谐,这也就是科学发展所引申出来的民营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上的总的灵魂,它可以概括为人道主义、公平主义、民主主义。

科学发展观还告诉民营企业经营者们,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要求民营企业要有走出去的战略。现在我们这个战略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也出现了反倾销问题、能源问题、战略资源问题等“走出去”的问题,这些都是全球化的问题,说明今后面对的主要是世界市场的竞争。在这个市场里,商战、知识产权战都会出来,斗争很激烈,竞争也很厉害,有人说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经济战,这些战争牵扯的精力非常大,所以,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就告诉了我们的民营企业经营者们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应懂得运用经济外交,和其他经济体实现双赢,这样经营业绩才有稳定的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

1、可持续发展是民营企业的明智选择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培育和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关乎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民营企业的明智选择,综观当今的国内外形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全球主要国家均制定了不同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措施,这就是说,全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全球一体化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它给组织带来的不仅有挑战,也有机会,因此,当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和影响,走向世界之后,企业要调整好所在社会的关系,这时的企业家要有更多的思想,为周边的公众多作贡献,与企业所在的社区形成良好的互惠和正反馈关系。在这一点上,企业可做的事情很多,不仅仅表现在慈善、捐助等方面,还表现在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当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时,国家提出了崭新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循环经济和环保主义,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不能仅顾赚钱而破坏生态环境,如果民营企业选择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生态环境和人文建设,不仅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相反有被淘汰的可能,甚至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惩罚。

2、可持续发展能够指导民营企业实现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将指导民营企业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本着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有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承担环境保护义务,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正确处理自身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重视投入和规模的扩张,更要重视增长方式、关心产出,切实加强管理,不断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既保持企业较快的成长速度,又要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可持续发展指导民营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观来看,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劳资和谐,企业与社区和谐、企业文化与社会价值和谐的协调发展观念,努力实现民营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劳工问题还比较严重,包括非法雇佣童工、侵犯员工人身权利、超时加班加点、不依法支付加班费、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不提供法定的福利待遇、扣押拖欠职工工资、尤其是拖欠民工工资、员工住宿和工作条件差、安全设施不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员工没有自己的工会组织,或者工会组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对员工冷漠,缺乏人文怀等等。

本文认为,企业存在于社会经济体中,企业只有与社会经济体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只有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最终必然要回报社会,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是取之于社会、还原于社会的过程。现代社会对一个企业的认同程度,不只看它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还要看它在社会救助、社会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作为。在这方面,民营企业要解决好劳工问题,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人身安全、情感关怀等方面关心爱护员工、公正对待员工。同时,民营企业要处理好与社区、社会的关系。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1、“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应当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因此,“以人为本”必然成为我们从事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根本原则。

2、“以人文本”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

民营企业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时,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在经济方面的含义就是生产的动力是“人”。也就是说,在强调生产和消费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对企业内部来说,还体现在,在生产过程当中企业经营者对职工、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对科技创新人员的支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所产生的民营企业家人文发展观首先是对企业内部职工而言,办企业就要集中一大批劳动者,企业家要对这批职工负责,要考虑大家的生存和命运。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往往是一个大家长。但有些企业的家长是不合格的。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家住在价值上千万元的豪宅里,但工厂的打工者们却挤在狭小的集体宿舍里,许多民营企业的安全设备及其简陋。工人在有毒、肮脏的环境里工作,老板对此情况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工人受了工伤,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有的被老板赶走,或以很少的补偿打发走。这种血汗工厂目前在我国还不在少数。因此,民营企业家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道主义水平,是一个重要任务。这是因为,只有提高企业家的人道主义水平之后,有关保护劳工的措施才能得到有效执行,企业也才能够长治久安。

3、“以人为本”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1)“以人为本”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的契合,要承认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源泉。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实施员工培训制度,承认并帮助员工实现自身发展的要求。要建立原则性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要创造平等轻松的工作氛围,增进内部沟通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长,许多民营企业长期实行家庭式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无形之中形成了家庭内部人和员工外部人之间的隔阂。困此,提高民营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水平,当前最关键的是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

(2)“以人为本”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服务于人。技术创新必然要遵从科学规律,按照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其技术创新的直接目的是开发新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是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作出最终“裁决”的“裁判者”。因此,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走在前面,在技术创新上一方面要依靠掌握科学技术规律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创新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社会,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3)民营企业“以人为本”开拓市场营销。以人为本的市场营销观是与市场经济的“消费者原则”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是市场的上帝,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企业的经营必须抓住消费者的需求。现代营销学之父、美国西北大学的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在其经典著作《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一书中认为,从本质上说,营销观念是一种对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的导向,这种导向旨在使顾客产生一种满意感。他强调,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东西。生产什么的最终决定权不应该在公司手里,也不在政府手里,而是在消遇者手里。公司应该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公司也因此而赚取利润。因此,民营企业应以“以人为本”思想来增强自己的市场营销意识,民营企业应团结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投入专门的资金和人力开展市场调研。

(4)“以人为本”打造民营企业文化。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关系来看,民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一般来说,民营企业的员工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民营企业对员工进行管理,员工必须在各种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员工处于从属地位。要打造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向心力,民营企业就要像对待外部顾客那样对待内部员工,在企业文化中,不能仅仅把员工看成是管理的对象,对员工采用强制的手段、硬性的制度约束式管理,而是要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需求出发进行管理。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选择员工能接受的方式和通道,以说服、诱导的方式促进企业理念、目标、战略被员工理解和支持,使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得到员工感情上、文化上、价值观念上的认可,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自然而然地相契合,使员工从企业获得一种归属感。从外部关系来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企业要在变化着的社会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其产品质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品牌形象等必须获得社会文化、社会价值、社会道德上的认同。这些都要求企业在自身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诚信为本,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论新公有制[J].科学咨询,2003(23).

[2] 李亚:民营企业市场营销[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 李先国:经济理论实务[M].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

[4] 成群忆:水煮三国[M].中信出版社,2004.

[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Z].1987.

[6] 杨文士、焦叔斌、张雁、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1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民营企业当初是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顽强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发展势头缓慢,究其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

1.1 外因――企业外部环境不利于发展

1.1.1 配套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权益落实难

目前,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配套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大多过于空洞且流于形式,或在实践中不具可操作性,使民营企业的权益很难得以实现。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导致民营企业负担重。在名目繁多的摊派中,有许多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例如政府部门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向企业的筹资,有的一次就高达几十万元;一些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些皆严重阻碍了民企的健康发展。

1.1.2 银行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融资困难

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难。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存着惯性歧视,认为民营企业规模小、资信度低,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比国企大,还款信用低。所以大部分银行不愿担风险,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设置了高门槛,政策缺乏公正性。如果民营企业想进入企业债券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核,手续多而烦琐,融资力度弱,而且融资渠道单一,企业难以利用其他融资方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重重。

1.2 内因――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1.2.1 产权关系模糊,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有企业的家族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

①由于产权不明晰出现权属之争的矛盾,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②家族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多由家族控制,家族高层一言堂,企业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做到真正的制度化管理;家族企业喜欢任人唯亲,企业组织涣散,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家族式管理模式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化企业的发展要求。

1.2.2 财务管理混乱,工作效率较差

在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都是私营的家族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资本与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情况。经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漏洞很大,一般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大多是请熟人或亲戚兼任,他们没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经验,财务业务素质低,不懂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务部门收账不及时,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

1.2.3 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领导决策失误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对员工、高管、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外部扩张发展的需要。有的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脱离实际,不量力而为,盲目扩张,遇到风险就逐渐陷入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有的囿于一隅,仅把赚钱当作首要目标,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 民营企业经营危机的应对策略

2.1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2.1.1 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大政府对民企的扶持力度

①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的制裁,保障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②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帮民营企业减负。

③政府应严惩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有关部门,杜绝其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民营企业拉赞助和收费,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

2.1.2 加大金融机构的帮扶力度,解决融资困难

①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民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凭借实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去争取融资机会。

②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尺度,增加民营企业信贷的投资力度及贷款规模。

③发展民企专业服务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对民营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

④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2.2 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率大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2.1 完善民企的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应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尽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依据本企业的历史及现状,选择合适的财产组织形式。

2.2.2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①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程序,预防疏漏,保证财务安全。

②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考核其业务水平,不断培养财务人员主人翁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③企业要全方位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制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2.2.3 培养和引进创新性人才

要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在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并定期对职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技能。

2.2.4 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领导者决策的失误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必须提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

第9篇:民营企业发展范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42-02

近年来,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如不重视,势必会影响我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发现我省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促进我省民营企业良性、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3.6%,到1990年的15.6%,2005年突破50%,2012年上升到61%,被誉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河南省广大民营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据河南省工商联同时公布的《2013?河南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全省民营经济单位数达到了278万家,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99.7%,全省的民营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达到了2.04万亿元,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68.5%,完成进出货值1062.4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0.8%。

2、民营企业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拓宽至各个行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3、重点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在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迅速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更趋合理,现代公司制成为其发展的主流。同时各地政府也结合当地的发展特点,涌现出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经济实体。如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二、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据河南省工商联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80.75%的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3%(35.21%的企业没有研发费用支出)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目前,河南省的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4、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产业层次方面,河南私营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较高,而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与发达省市相比,从私营企业在各省市的行业分布偏好和行业比重情况看,河南私营企业行业偏好排名靠前的是房地产、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首位,广东的交通运输业排在首位。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据《河南省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显示,从河南重点行业的发展情况看,先进制造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新乡和洛阳,三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3.9%;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战略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6.3%;有色金属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洛阳,两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47%;纺织产业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周口、许昌、商丘、新乡、焦作、开封在内的产业体系,七市私营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62.2%;农业主要集聚在许昌和黄淮四市,五市私营企业数量、资本占到全省的45.1%。

5、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三、促进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1、企业自身应转变观念,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要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实现投资决策及决策程序合理化,推动和监督企业内部各个运作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推动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度化、合理化,逐步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变。其次要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管理。在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进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特点,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稳步改进。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通过产权创新,建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激励制度。产权创新指的是通过确定创新者与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关系来推动创新活动。具体地做到: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形成有效率的企业产权结构,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确定排他性产权,保证创新者对成果一定的独占权。其次,通过政府激励,打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政府激励指的是政府借助各种措施、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保证。

3、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体包括: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其次,要加大企业的投融体制改革,完善融资环境。其次,在财税政策上,国家要在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赋税的基础上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优惠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再者,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如资产评估、咨询服务、投资中介、技术市场等等。

参考文献:

[1] 宋朝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及战略选择——以河南省民营企业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3期

[2] 周新红,河南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情 况分析,中国市场,2014年第4期

作者简介:孙晶晶(1981-),女,河南灵宝人,讲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