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振兴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第1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7、8月份开始,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工作内容主要转变以配合为主,参与了北碚静观、酉阳小坝、易华录数据湖及江北区五宝镇等项目。其中,在静观和小坝项目中主要完成了对项目地区位的分析;在五宝镇项目中负责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申报的各项政策补贴的梳理;在数据湖项目中收集了项目地的对标案例及项目建议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期间,还参与了乡村振兴全过程顾问咨询服务模式的设计工作,完成服务清单的整理分类及编制工作。

课题方面,逐步加入中冶农特产品型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研究两个课题组,协助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和部分文字工作。

同时,自7月初加入文创IP小组后,完成了小龙虾项目的市场分析部分并提供策划思路和理念;另外,负责美丽乡村院IP的策划、设计与打造工作。

在院宣传方面,负责撰写了中冶扶贫征文和美好中冶公众号推文。

以9月底的金刀峡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为转折点,开始正式作为设计及执笔人员参与到项目中,负责该项目的产业部分和生态农业发展区策划。提出在金刀峡镇生态农业发展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社区农业的思路,打造金刀峡镇区域有机品牌,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品牌打造路径和模式。

除此之外,长寿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项目工作也在10月底展开,主要负责项目的文化振兴部分。根据长寿区文化的禀赋特点,基于现存的“自然长寿”区域农产品品牌,提出打造“健康长寿”和“百年长寿”的长寿形象,推动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在长寿区宣扬儒家文化以完善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宣扬工匠精神以促进民族民俗手工艺品向产业化发展方向的积极转化。

另外,课题方面除完成重庆市农委乡村振兴课题的申报工作之外,还配合完成了2019年度研究课题《文旅驱动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的申报工作;文创IP小组方面完成农特产品IP打造路径研究和酉阳小坝项目的命名工作。

2018年度全部工作内容详见附表。

回头入职近一年的时光,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进步和转变:

一、 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光里,从刚入职时的懵懂迷茫,被分配到任务时的毫无头绪,到现在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板块的内容,从心里还是为自己感到高兴的。这段时间里,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都努力提升了自己,积极阅读相关材料,补充背景知识,虚心请教弄清楚院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向。目前不仅可以保证被分配任务的质量,还有精力一点点尝试着把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提炼出来融入到项目中来,做出创新和提升,以期为项目打造更好的效果。

二、身份意识的转变。刚刚入职时,还是典型的学生思维,学院气比较重。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时而还会有惰性。项目上不太善于和别人配合交流,经常出现完成的作品达不到要求和预期的情况,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和自己有意识的调整,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任务量不繁重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充电,偶尔还会主动询问同事,是否有需要配合的工作,并逐步增加了同团队和项目负责人的交流,返工的问题渐渐转化为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对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在刚进单位的时候,恰恰赶上受到私人原因的影响,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也不是很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事们逐渐熟络起来,深刻地体会到美丽乡村院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存在。对单位越来越有感情,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一点一点增强。现在已经时刻做到意识自己是美丽乡村人,自己的优秀就是为美丽乡村院争光。

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现有的不足:

一、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院项目提供的帮助太少。因为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再加上性格方面原因,在各类项目讨论会上发言较少,羞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导致没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方面给予项目足够的支持;

二、距离多专业复合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除了必备的产业基础知识能力之外,对于规划设计、文旅策划方面知识的不足,景观建筑方面意识的欠缺都可能成为自己今后发展的短板所在,不利于日后项目的开展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三、 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思维进入工作思维。虽然前文中提到这一年中的转变,但是照比优秀的同事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还不能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完美地找到“有”和“优”之间的平衡,有时难免给项目负责人和团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对院级层面的宏观发展方向缺乏长远视野。对于项目和院发展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政策和市场前景缺乏前瞻性的见解,或是目光短浅,过于关注眼下,或是忘记了作为央企的性质和责任,过多追求拥抱市场。

第2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讨论活动紧紧围绕着如何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通过各种途径献策献计,群策群力从而立足自身实际,谋求的发展之路。会议部署了“三送”干部深入农户家中,积极宣传“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开展“振兴发展—我怎么看怎么干”讨论,做好梳理和记录工作,将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同时利用“三送”工作中所做的调研和总结材料,制定今后的发展措施。我乡工作组自开展“三送”工作以来,深入各村小组及农户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实情。全乡共有62名干部参与包组联户,所有“三送”干部均能按时到岗到位,全乡“三送”工作真正做到了帮扶农户全覆盖。干部帮扶联系农户后,及时做好了“民情日记”,全乡共记录民情日记450多篇,梳理“民情台帐”21条,已经解决15条。

在对大讨论活动中干部群众的讨论意见进行梳理之后,形成了以下几点对乡发展具有极大指导意义,可行性较强的举措:

一、以对外宣传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积极建设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村,宣传“绿色、生态”,打造“油茶之乡”的美誉,扩大知名度。鼓励干部积极对外投稿,扩大我乡影响力。维护好的生态环境,大打生态牌,打造休闲养生基地。利用辖区内的七星望月度假村和赣南树木园,提高两个景点的知名度。同时围绕陡水湖区风景秀美的特点,在沿湖地区建设民居示范点,开展农家乐等生态产业。整体提升乡的形象。

二、关注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争取扶贫资金,争取定点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自筹等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公路建设:建设中洞至李坑公路,中洞至李坑公路全长12.7公里,总投资285万元,对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建设石壁下至李坑公路,有利于“水上漂”农户运送建材,上岸建房,解决上犹江库区“水上漂”农户上岸安置问题。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民生有极大意义,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是今后重点建设的部分。

三、产业富民,发挥油茶发展增资增收的作用

通过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高产高效油茶产业基地,引领广大群众做大做强油茶主导产业,稳步推进网箱养鱼产业。

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制定油茶产业发展年度目标和实施方案,明确奖惩措施,聘请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专家,到乡村举办高产油茶种植技术办班,并现场指导。新建优良油茶苗木繁育基地和高产高效油茶基地。

组建专业合作社,在油茶连片集中地带建设油茶路方便油茶的种植抚育管理和采摘。开展党员创业示范带动活动,引领党员群众创业,开展评选“产油大户、新种大户、低改大户”活动,每户给予1000元奖励。

四、开放活乡,招商扩投进展加快

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组织人员外出到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联系客商。引进回乡创业青年,建设优良油茶苗木繁育基地。积极利用扶贫开发资金,实施公路、桥梁、产业、学校教学楼改建、新农村建设、油茶合作社组建等扶贫项目。

五、加强干部服务,建设高标准的新社区

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建设农民服务中心,设有社区小学、社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所、连锁农家店、农资服务部、党员远程教育室、书报阅览室、文体娱乐室、农民休闲运动场、油茶专业合作社等场所,社区服务内容多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为农民搭建良好的活动和交流平台,建设服务农民的有效阵地。

六、以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积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

规范建设乡农民服务中心。乡农民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服务、行政服务、综合服务、农技服务四大窗口,实行AB岗制,干部定岗定职坐班,统一集中办公,添置办公设备(计算机、电办公桌凳等),完善办事程序和制度,公开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实行了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民事村”制度等。

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服务窗口)政风行风工作。成立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服务窗口)政风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和群众代表对站所进行民主政风行风评议。

畅通干部群众诉求平台。乡、村设立机关效能建设意见箱,开通机关效能建设群众热线,公示各站所干部联系电话。每周组织干部下访到农户,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3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nxing841018”为你整理了这篇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打算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聚力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一是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智慧黄河三角洲”大数据平台两项工作,列入省黄河流域发展规划(送审稿),其中,大数据平台以建设“智慧黄河”形式列入国家黄河流域规划纲要。

二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委信息中心等国家大江大河智库作用,联合开展项目研究。提出了黄河河口适宜生态流量过程和近海生态需水建议,被黄委部分采纳,支撑了河口生态调度和生态补水量;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研究”有关建议,纳入《黄河法》(初稿),为加强河口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依据。承办中国水利学会河口治理与保护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来自黄委、长江委、珠江委等19家单位40余位专家提出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建议。

三是支持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研究,“互花米草入侵与防治”成果得到国家部委和省主要领导认可。

(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出台《东营市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重点与国内22家高校院所对接联系,开展人才、技术交流50余次,服务企业60余家,实施市校合作资金项目39个。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课程进修生、订单培养研究生、工程硕士研究生,第一批14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入驻基地。“山东师范大学新发药业化学班”200名学员接受普通本科规范培养。组织申报并着手实施生态环境部“基于生态效益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有毒化学品管理”项目。

(三)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展耐盐作物推广,建设黄河口水稻研究中心,构建稻麦两熟栽培技术模式;建设耐盐花生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小麦-花生”两熟实践;探索建设“花生特色小镇”。承办了“黄河三角洲中医药发展与乡村振兴”主题泰山科技论坛。

(四)聚力招才引智。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承担《东营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前期调研、初稿草拟工作,开展全市人才工程考核调研工作,为优化全市人才工作提供建议。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7人、合作项目4项,1名高层次人才入选黄河三角洲学者,一名博士后出站。发挥“两会”秘书处职能,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完成换届,博士联谊会搭建博士科研服务平台3个。

二、2021年目标思路

2021年,研究院管理中心将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明确单位职能理顺工作思路,发挥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服务市政府决策咨询、经济转型发展开展工作。

(一)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推进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当参谋

一是发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等大江大河治理智库作用,就河口治理、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等联合攻关,预测河口海岸变迁情况,为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工农业布局等重大规划提供本底预测。重点依托水利部流域水治理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提出河口治理战略,构建行洪输沙、生态环境和支撑社会经济协同体系,支撑东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发挥可持续发展专家顾问组作用,围绕我市重大技术、经济、社会问题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练一批调研课题,由高校院所揭榜完成。

(二)支持高校院所实体机构建设,促进高校院所人才智力资源向我市聚集

一是发挥《东营市市校院所共建实体机构管理办法》政策引领作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帮助解决发展难题,保障基本运行。鼓励实体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组建专职团队,加强自身建设,加快主办院所创新要素资源向我市流动。

二是完善高层互动机制。定期通报市校工作动态,推动市校高层交流,及时解决合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是实施一批合作项目。对高校院所在我市开展的人才引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进行评估,联合实施一批市校合作重点项目。

(三)聚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产业转型发展赋能

一是组建东营高载能电化工工程中心。推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脱碳生产烯烃技术”,利用绿电工艺和装备把各类烃、石油转化为三烯三苯和氢气,系列技术为0到1棋局颠覆技术。目前已完成技术、工艺、催化剂及关键装备开发,计划于2021年开展工业示范。该项目一旦实施成功,可将东营地炼企业由炼油型改造为化工型,实现高附加值转型。

第4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哈大齐 问题研究 对策

一、建设现状

伴随着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于2005年提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思路。着力发展以哈尔滨龙头,以大庆、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打造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具有较强联动效应和竞争力的新兴大城市经济带。

目前,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启动面积已达7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520个,高科技项目占65.0%以上,260个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额380亿元,投资规模超过3亿元的项目有20个,项目投资强度明显高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以所辖区域原有比较优势为依托,基本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绿色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高新技术五大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直接推动下,经济发展速度正逐渐加快,三年来取得良好的效果,战略优势已初露端倪。但是,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区域,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发展中还有很多制约因素,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逐一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间合作问题。目前,工业走廊在产业布局与合作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走廊区域内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区间产业同构是工业走廊产业合作的最大弊端。产业同构主要是指各种产业在各地区之间或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雷同和趋同的情况。工业走廊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各地多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为支柱,结构雷同,包括产业项目之争、基础设施之争等低水平无序竞争,带来经济整合进程滞后。

工业走廊内区域组织机构不健全,合作园区建设不够全面。目前工业走廊区域组织工作还比较落后,区域规划、区域合作机制都缺乏法律层面上的支持和约束。更好地加强工业走廊的合作园区建设,可以保证工业走廊区域能够顺利实现协调、有序、快速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区域性组织协调机构,是工业走廊建设迫切需要的。

2.区域经济资源整合问题。区域经济整合是区域经济主体为了获取利益,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使区域内的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在区域内合理地进行流动,实现经济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经济资源不可能自己完全拥有,都需要从其他地方获得一部分经济资源。而其获得的途径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配;在市场经济时期是通过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走廊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加快哈大齐走廊经济增长的扩散作用,带动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走廊内“行政区经济”的存在,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通过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地限制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严重制约走廊内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些经济实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试图对这种限制进行突破,但收效甚微。这就是说在地方利益割据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一个艰难的事情,它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融资与财税政策问题。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GDP总量较小, 地方财政实力较弱, 其地方财政实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就更大, 而政府机构庞大, 除去维持哈大齐工业走廊政府系统的日常开支和维护现有公益事业的支出外, 能作为投资的资金总量极小。而税收支持政策力度不够,效果也不明显。

同时,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各类企业盈利空间有限,制约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的自我积累的速度。该地区各种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差, 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十余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 盈利都极为有限, 这大大地制约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的自我积累的速度。

哈大齐工业走廊对于分散型资金的汇集组织不力,绝大多数的分散资金投入银行储蓄, 不能形成规模投资资金。这些资金通过全国性的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 在全国银行系统间调动, 却给哈大齐工业走廊留下巨大存贷款逆差, 未能投入到哈大齐工业走廊本土的经济建设。

4.配套产业支持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走廊的产业合作。我省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不平衡,造成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不畅,不利于工业走廊的产业合作。公路、铁路、邮电通信、信息网络、能源、金融电子化等基础设施,是商品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能源流等所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这些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制的效率,并有助于促进工业走廊的产业合作。

三、建议与对策

1.首先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是在各地方政府的授权下成立的,每个地方政府都是这一组织的成员,其经济行为受到这一组织所制定的地方法律法规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机制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使这种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政策。其次要淡化行政区划意识,强化经济区功能,建立统一的、完整的市场体系,要求我们要冲破行政壁垒,通过市场运作,拆除地方保护主义,推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2.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提出,这一地区的经济资源也面临着重新整合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我们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整体利益出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比较优势为原则,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目标开展分工协作,实行跨行政区产业组织的重组。即打破行政区划、地区封锁的界限,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作的障碍,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促进区域内乃至区域外的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的相互交流和自由流动,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3.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以及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重点,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化步伐,使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引领产业。我们认为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应该定位为引进与开发型合作,应该在相关资源上互相引进、优势互补,培育产业发展中的水平分工和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的产业合作园区建设,聚集项目、成长企业。合作园区建设要抓好规划启动、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三个关键环节;要加强地企联合协作,开发项目、做强企业。要通过服务大企业、联合大企业和依托大企业上项目,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企合作。

4.强化财政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又要注意资金投向合理性,扶持重点建设产业,具体来讲,资金政策向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业倾斜。从税收角度看,出台工业走廊内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例如鼓励企业研发,对企业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新产品试制的宣传广告费等按一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金,以调动企业技术更新的积极性,减轻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优化区域金融体系,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金融机构建设,尝试在原有哈尔滨银行、齐齐哈尔商业银行和大庆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使区域内资金资源在充分整合的基础上支持经济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区域产业投资基金,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逐步减少政策性引资的方式,从以一般利用外资为主转变到合资合作、合作研发、BOT、购并重组、创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国际通行的方式上来。同时将招商引资同发展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同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延长产业的发展链,大力整合招商引资载体,强化产业分工,突出产业配套性,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形成鲜明产业群,实现利用外资方式与产业链拓展。

5.推进业务外包,充分整合产业内资源,强化核心竞争力。首先在工业产业内部施行制造业外包,使大型龙头企业将部份额价值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其他公司。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型企业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突破性发展,还可以使众多中小企业获得发展机会,从而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其次要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服务外包。从业务流程简化方面来看,发展客户管理外包、财务流程外包、金融业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信息化规划(咨询)外包、网络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外包、系统网络维护与升级外包等;在前两者良性发展和升级的基础上,更可推行高端的知识工作外包,如知识产权研究、财务分析、市场策划、配药、生物工艺学、金融分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等,经过总和的分析、判断和研究,提出建议,作为决策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骥:区域经济整合与老工业基地振兴[J].求是学刊,2006,(1)

[2]丁柏群崔声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研究[J].商业研究,2006 (22)

[3]刘妍: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构建和发展探析[J].商业研究,2006 (1)

第5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自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精心安排部署,紧扣关键环节,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狠抓工作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乡(镇)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工作小组,层层压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县委县政府主抓推动、行业部门牵头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体系。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至目前,共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静宁农经公众号、海报、产改宣传横幅等举措,积极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意义,有效提高了干群政策的知晓率。举办了五期以乡(镇)会计和村级报账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人员1721人(次),提升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和能力;组织业务骨干深入乡村一线,面对面,点对点讲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培训达30场1.2万人次,有效提高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摸清核实家底,明晰产权归属。始终把清产核资作为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清查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现金、债权债务等内容,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采取财务清理、盘点清理实物资产、归集清理资源型资产、民主审议、张榜公示、审核备案等措施,截止2017年12月31日前,共清理核实24乡(镇)333个村集体2310组集体资金869.02万元,资产71617.0257万元,资源323.8078万亩。进一步明确了清产核资结果现状、产权,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深入摸底调查,界定成员身份。组织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小组深入农户,摸底填写农户入户调查摸底表,详细登记人口、土地承包关系及户籍变动情况等信息,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对村集体积累贡献率等因素,指导各村制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经4榜公示后,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截止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摸底调查333个村10.1422万户41.2309万人口,全县333个村都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界定集体成员10.0428万户40.2695万人。

五是探索产改路径,加快改革步伐。全力抓好防疫与中心工作两不误,利用疫情期间不能入户的有效时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股权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股份合作社股权设置与量化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指导意见》《静宁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清查移交办法(试行)》《静宁县农村集体资产价值评估办法(试行)》《静宁县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文件。分有经营性资产和无经营性资产的村,分别制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设置折股(量化)方案》,以上文件已经县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下发各乡(镇)指导开展折股量化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作。

六是优化思路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按照省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优化工作思路,全面谋划,主动出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拟申请中央投资1320万元,地方自筹12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并配套附属工程为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目前正在项目申报阶段。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来看,我县贯彻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绝大多数行政村都没有较好的集体经济项目,有些村即使引进了集体经济项目也无法产生效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而限制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二是机制体系不够健全。我县在集体资产评估、经营主体运行管理、投融资机制和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风险防范等机制体系创建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三是集体“三资”管理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农经队伍作保障。但目前我县乡镇一级农经机构缺失,农经人员均为兼职,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改革进程和质量。

第6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牧区,农村公路,畅通建设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牧区中,乡村道公路由于线长、面广、技术等级低、沿线人口稀少加之不科学管养,都会造成农村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及养护体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因地制宜,解决好建设标准问题是牧区农村公路畅通建设快速、高效、安全、绿色发展的前提。

二、牧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原则分析

1.始终坚持先通后畅,乡村并进的建设原则。

在农村牧区公路规划中,始终按照主干贯通、干支相连、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人口密集区,后居住分散区的总体原则,做到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对通乡公路一律按油路或水泥路进行规划建设,做到通一个,畅一个;对通村公路规划以建设砂石路为主,做到建一个,通一个。

2.始终坚持宜高则高、宜低则低,量力而行的建设原则。

在确定农村牧区公路项目建设标准中,结合农村牧区公路地处末端和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水文地质条件、交通组成等综合因素,始终坚持路基高度宜高则高、宜低则低,路面宽度宜宽则宽、宜窄则窄,路面材料宜沥青则沥青、宜水泥则水泥、宜石条则石条的建设思路,只要能够结实耐用,能够实现晴雨通车就行,避免了不切合实际的一刀切,努力发挥投资的实际效果。

3.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设原则。

为了详细掌握筑路材料分布情况,以便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合理选择路面结构型式,本地对各地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使不同地区的天然砂砾、片块石、风积沙、煤干石等地产筑路材料在近几年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牧区农村公路通畅建设的措施探讨

1.抓好组织落实。

几年来,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始终保持着不断向前推进的强力态势,为了加强管理工作,根据农村牧区公路的发展需要,省交通厅批准在公路局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明确了负责对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管理的工作职责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也都陆续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使农村牧区公路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组织体系,保证了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上级每年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下达,交通厅都同交通局签订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投资和工程质量等内容的责任状,不仅确保了每度建设项目都能保质保量按期完工,不少地区还自筹资金开工了许多计划外建设项目,推进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提高基层农村牧区公路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特别是各县一线人员的管理水平,几年来,针对基层技术力量普遍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的实际,省厅每年都举办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聘请有关专家讲解施工管理知识,交流各地管理经验,不断扩大培训面。同时为了规范农村牧区公路的管理,省公路局还编印了《农村公路有关政策文件汇编》,及时让基层管理人员熟知和掌握相关政策。各交通主管部门每年也都采取培训会、现场会、专题讲座和互学互访的形式,加强对本地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认真推广公路设计新理念。

在农村牧区公路设计勘察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坚持合理选用标准,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适当考虑环保方面的投资,通过采用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安全、环境优美、节约资源、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目标。

4.合理利用原有旧路。

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中严格落实国务院保护生态的有关政策,线路的走向坚持以在原路线或牧道上进行改造为首选方案,避免大填大挖、乱堆乱放,尽量做到不占优质草场。对车流量不大、牧户分散的连通工程或村级公路为便于后期管理养护,尽量考虑修建防护工程较完善的砂砾路面。要清醒认识“区域封闭、观念保守、结构单一、贫穷落后”的基本情况,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农牧区地理人文特点,按照牧区不同于农业区,农牧区以地域辽阔,群众以游牧为生,独家单户,居住分散的实际,通村委会公路通达地以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为控制点,客观上反映不了村委会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的真实情况。农牧区公路建设与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群众增收、提高生产力为目标,要结合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科学认识和对待农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生态保护等实际,对通达深度低和不通公路的村委会采取“以点带面、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注重实效、平均公路密度不低于3O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建设方针,强化农牧区乡村公路建设

5.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步进行。

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中,规定凡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取土坑、弃土场,能整形的必须整形,能平整的必须平整,能复耕的必须复耕,能种草的必须种草,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了对施工单位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并且还选择适宜路段种树种草,使条条公路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向社会宣传交通行业文明的窗口。

6.实行公开招投标和现场监督制度

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定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把关和指导,特别是在开标过程中,业主单位必须邀请政府部门代表、纪检部门代表、监察部门代表、公证部门代表、项目所在乡镇(苏木)代表和公路沿线行政村(嘎查)群众代表全程进行现场监督,保证公开透明,实行阳光作业,防止暗箱操作,并进行现场公证。

7.建设项目实行“双合同”制度

为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不出现拖欠工程款现象,农村牧区公路建设项目要实行“双合同”制度,其中国家和省投资部分由州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与施工企业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地方配套部分由地方人民政府同施工企业签订资金给付合同。对施工单位雇用的当地民工工资应由业主单位聘请专业人员负责,避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发生。

8.设计变更实行专家论证制度

农村牧区公路项目的勘察设计要严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总体原则,在充分考虑规划和发展的同时,要以环境保护、节约土地、少占草原、避开民房为前提,公路走向要以原路改造为首选,初步走向确定后,要广泛征求沿线群众意见,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不修农牧民群众不想修和不愿修的路。设计方案审批后,确需变更且变更后增加造价超过10万元以上的,审批部门必须派专家组深入现场对变更内容进行论证,无异议后方可变更。

9.强化路政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公路畅通建设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加强对路政管理人员懂法、执法、守法教育,提高路政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水平,形成较完整的路政管理体系。对破坏公路路产路权的现象要严格禁止,强化农牧区公路管理机构依法治路的权威性,以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

四、结束语

提高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是推进农村牧区公路科学发展 全面发展的大课题.是振兴农村牧区经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必须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旋.尽快使农村牧区公路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利平 王江涛. 牧区公路发展的思考.. 中国公路-2010年17期

[2]韩卫林 立足实践、科学谋划农牧区公路建设 科技信息-2010年6期

[3]邬发财 我区今年将投入396亿元打造十项民生工程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2期

[4]武金连 关于包头市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9期

[5]曹元芳 金融支持“三农三牧”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9年9期

第7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山谷刚史先生作为日本IT撰稿人士中的“中国通”,其诸多有关中国IT家电市场的观点、评论、大作,包括其专业素养、文字功底以及中立性立场等,一直以来倍受我等有志于“海内外开放交流,线上下”的所谓业内观察人士看重,尊重以及敬重。然而,对于山谷先生有关家电下乡的代表性论断,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网友及业内人士并不敢“贸然”苟同。

山谷先生认为:“在中国,日本产品颇受欢迎。这是因为,中国人相信日本产品意味着最高的品质和性能。日本产品优于中国产品,这在中国尽人皆知。”由此引申出:“在销售店里,日本产品给人以极其高档的感觉,并以高于‘海尔’之类众所周知的当地品牌的价格进行销售。因而,‘东芝’、‘索尼’及‘松下’等被认为是高档品牌。”而所谓“一流产品卖日本,二流产品买欧美,三流产品卖中国”则理所当然的成为山谷先生上述论断的最好注脚。

但是,基于笔者10多年家电行业从业经历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一流产品卖欧美,二流产品卖日韩,三流产品卖中国”似乎更贴近于市场实际。且不论西门子在冰洗厨卫等白色家电领域(除空调)均价、销量、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全方位压倒日韩家电品牌;但就平板电视领域,韩系两大巨头三星、LG销量、均价及品牌时尚度等方面全方位压倒松下、夏普、日立、东芝等品牌而言,“东芝,索尼,松下等被认为高档品牌”即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尽管空调市场上,格力、美的、AOX、志高等品牌均价自然无法与大金、三菱电机、三菱重工、富士通将军等相比,但类似的问题在于,大金等至今未摆脱人们对其牺牲市场,艰难维持其所谓品牌形象的“高价高端”营销策略的诟病,而并非真正的“高质高端”。

继而,山谷刚史先生撰文表示:“被消费者认定只制造高档产品的日本厂商,乘着家电下乡的潮流销售廉价产品,这并非上策。”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弄清楚“高质高端”与“高价高端”的本质区别后,所谓的“高价高端”及“低价必低端”的逻辑悖论即可一目了然。“一分钱一分货”,从市场的维度而言,高价高端有其合理性成分所在;但是,从消费者维度而言,赵丽蓉妈妈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所书的“货真价实”四字,则给予了我们“高质高端”最通俗直白的解释。虽然“消费者与技术孰是市场第一生产力”数十年来辩论尚未休止。但是,崇尚“货真价实”消费理念的中国消费者已经给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结论。

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如今“消费者认定只制造高档产品的日本厂商”或已成为八零、九零年代的时代符号,而消费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则是出现一批“固执的坚守所谓的高端,而沦为只制造高价产品的日本厂商(转引自某网友评语)”。而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家电厂商似乎并不会因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变化而改变,“贸然涉足家电下乡只会适得其反”的观点也并不仅限于作为“局外人”的山谷先生一人,而是几乎成为某些日本家电企业在华总部高层及市场人员对待家电下乡态度的“真实写照”。

笔者对山谷先生作为一名外国友人,冒酷暑,顶烈日,挥汗如雨地深入城市乡村,进行“家电下乡”实地考察,深感钦佩。受先生影响,笔者近期也对部分城镇市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但得出的结论则于山谷先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样本市场的特殊性,以致对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市场表现、影响等难免形成“以偏概全”的非事实人为性判断。

但是,对山谷先生所进一步作出的论断:“然而,假如在农村地区销售虽然便宜、但品质及性能下降的产品,那么负面评价不仅会传到农村消费者耳中,还会通过网络传到城市地区。应该注意到,这种做法是一把会导致声誉下降的利剑”笔者实感难以苟同。相反,笔者认为只要日本家电企业不“贸然”出产品质及性能下降的“低价劣质品”,那么家电下乡之于日本家电企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切入“抗日情绪高涨,国货消费热情不减”的农村市场的好机会,是一把让日本家电品牌扬名立万的利剑。

笔者认为,看待家电下乡产品,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低价必然导致品质及性能下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据笔者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的制定是参照同类型产品市场平均售价及平均制造成本拟定,而并非“猛砍一刀,使之低于成本线”,因此,家电下乡产品招标的价格门槛并不高,以至于一直生存在边缘地带的中小品牌轻松登上家电下乡的“大雅之堂”;当然政府财政补贴13%之后,家电下乡产品的实际零售价有可能低于某些规模效益较小的家电企业制造成本线,但这正是家电下乡之所以称其为“惠农便民,促进振兴”政策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去掉冗余功能,增设适合农村市场的宽电压带、防暑、防尘、防潮等新型功能,这正是家电下乡产品的魅力所在。而众所周知,名目繁多,术语横飞的冗余功能恰恰是所谓高端高价品牌的主要卖点和利润来源,毋庸置疑,这自然也是日本家电企业不敢贸然涉足家电下乡的原因之一。

其次,去年年初以来,铁矿石、铜、塑料等原材料曾一度攀高至历史最高水平,由此各大家电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发动多次涨价攻势;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但并未见各大家电企业相应降价,以至于家电产品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低成本,高价格”的高水平线上;此种现状,一方面抵消了市场需求下降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包括日本家电企业在诸多外资家电品牌的主要利润来源市场。这也是某网友所称:“中国可以没有日本家电品牌,但日本家电品牌不可以没中国”的论据所在。

第三,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某种程度上是衡量家电企业规模成本优势和市场营销价格策略的一把标尺;而政策补贴之后农村家电市场价格水平走低,则有可能反馈至城市市场,迫使城市市场家电价格趋于“合理化”。一方面,外资家电品牌面临着在农村市场被迫去掉冗余功能,产品趋于实用化、平民化、低利润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城市市场则面临着被迫压缩其高昂的广告费用、场地费用、人员费用的问题,将“广告换品牌”,“费用换销量”、“待遇换业绩”的运营模式转换到“市场换品牌”、“价格换销量”以及“成本换业绩”的低成本运营模式上来,以迎合城市市场“低价化(绝非低端化,而是内外资家电品牌市场利润趋于对等化,消费者购买行为性价比趋于合理化)”的趋势。但面临着这样的抉择,包括日本家电企业在内的外资家电品牌自然不能等闲视之,故而悻悻然不敢“贸然”涉足家电下乡阵营亦在情理之中。

第8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培训举办当天,四川省林业厅和都江堰当地政府有关领导、国际竹藤组织项目负责人以及该项目的资助方――美国花旗银行成都分公司代表悉数到场,再加上七八十号从都江堰各地赶来的竹农业农户,给这个静谧的山村带来了难得的热闹劲儿。

竹产业培训班首期开学

产业重建一直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如何与地区原有产业发展相结合,并积极地发掘潜在行业的经济提振效应,成为摆在各区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竹产业培训是立足于四川竹产业发展大省基础,合理利用并有效配置资源的产业重建项目。

国际竹藤组织十分关心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去年下旬,该组织负责人即带队深入地震灾区了解受灾情况,随后又多方协调援建事宜。今年初,由美国花旗银行援助的“四川竹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终由该组织具体落实到四川。这一项目主要内容是进行竹子栽培、加工的技术培训、示范,提高农户科学种竹、用竹水平,目的是增加农户收入,促进灾区就业。这对加快恢复地震灾区竹农的生活、生产,发展经济,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第一期计划培训学员60人,而3月27日实际到场的有80余名农户代表,充分体现了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今年4月及5月还将分别在安县和崇州各举办一期培训,6、7月将于北川举行的两期培训也在筹备中。国际竹藤组织项目官员沈淑红介绍,项目一期的5次培训计划培训竹农380余人,再加上3月份已在北川和邛崃参观学习的竹农,总计将培训1500余人。这将极大地推动我省竹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林业厅科技推广总站站长先开炳对于国际竹藤组织推进的“四川竹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非常认可。他认为四川竹产业发展基础强,产业潜力大,但过去农户注重栽培技术,却缺乏科学的管理,这是约束我省竹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而该项目推进的竹农培训跳脱书面的教条式解说,请来的专家重在实际,以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与竹农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竹农的积极性和接受度,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而今后,四川省林业厅也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竹产业相关活动的进行。

竹农的梦想开始照进现实

59岁的王圣奎老人当天特地从灌口赶到金藤村参加竹农的培训,他说,20年养花种树全是自己跌跌撞撞摸索出的经验,满以为种植业就是都是靠天吃饭的行当,“没想到政府对我们这些农户还组织培训,一定要来听一下”。在被问到专家培训对他们是否有用时,他很诚心地说“有用,以前竹子长虫了我们才去治,现在知道防止生虫总比长了再治好嘛。”王大爷说培训还只是第一步,为了扶持当地竹农的生产,现在政府提出了很多鼓励

扶持政策,比如由农户出地,政府提供竹苗,然后农户自己种植,以后成材了卖了多少都是自己的,政府每天还提供40元的补贴。“本来去年已经退下来了,没怎么经营家里的种植生意了,现在看来,我要重出江湖咯。”说这话时,王大爷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

吴太平是另一个参加培训的年轻企业家,之所以称他为企业家而非竹农,是因为虽然从事竹林种植只有5年时间,但现在他的竹生意规模在蒲阳镇南溪村已是数一数二的了。去年的5.12地震对竹林虽然没有造成什么直接损害,但之后灾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使他强烈地感到了经营的压力,再加上销路受到影响,现在的竹林种植业似乎没有以前那么一帆风顺了。“所以在目前看来,扩宽经营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很重要。”他说这便是他来参加此次培训的原因。年纪轻轻的他自有一番年轻人干事情的魄力和想法,多学习自是一种必修课。他也说到,以前包括他在内的本地竹农的生产经营都是个人行为,而现在政府牵头,帮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支持,再加上定程度上的经济补贴,无异于在背后推了他们一把。“竹产业是很有希望的,现在灾后重建那么大的原材料需求量,竹子成材又快,我相信生意还会上一个台阶。”说完这些,吴太平又赶紧抓着笔记本返回教室听课去了。

不大的会议室里,满满当当地坐了几十位从各方赶来的竹农,他们认真的表情传达出如竹般坚韧的力量和信心。

链接

“绿色家园”项目

第9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产业发展;同城化;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1-02

一、昌抚产业同城化的现实意义

1.昌抚产业同城化在江西区域发展布局中有突出意义

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下大力气着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做强“大南昌”,以此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抚州市作为南昌市的近邻,南昌的产业对抚州市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抚州的产业对南昌市具有较高的感应度,昌抚产业同城化,可使南昌市的产业、人才、科技等优势和抚州市的资源、原材料、劳动力等优势进一步放大,实现产业链跨地域延伸,拓宽南昌市产业纵深,升级产业发展,做强“大南昌”,亦可使两市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拓宽两市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从而在江西经济腾飞的机头上做强发动机,加大马力,发挥“龙头”作用,更加强劲地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前行的速度。

2.产业同城化是昌抚同城化的基A和先行条件

昌抚同城化是一个区域两个城市间的合作。在目前的行政框架内,大的改变尚需时日,所以在经济层面实现同城化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一些关键行政领域,经济上发展成熟了,一些改革则水到渠成。为此,推动产业发展同城化,推进昌抚企业间的收购兼并,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行产业的优化整合,实现同城化,消除重复建设,昌抚同城化就有了经济上的坚实基础。一个区域的发展总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我们只有抓住产业同城化这个点,通过产业的分工布局,推动政策共享、区域市场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对接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才能更有效地深度对接合作,促进同城化发展。

3.昌抚产业同城化可提升抚州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抚州市一头连着南昌市、一头连着闽台地区,加快昌抚同城化发展,抚州市可以在更大广度、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接受南昌市的辐射和带动。从抚州市的实际情况看,工业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但该地区资源性产业有着很强的特色和发展基础,这与南昌市高新产业在层次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发展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实行昌抚产业同城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聚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从而提升抚州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二、积极加快产业发展,构筑同城化发展格局

1.工业的同城化发展

要注重产业布局的互补性,依托中心城市,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块状经济。一是着力谋划和打造昌抚新区,实现南昌市与抚州市在空间布局上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主动对接南昌市的产业转移,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二是依托向莆铁路、杭南长客运专线、福银高速、沪昆高速、鹰瑞高速沿线生产力布局,主动对接南昌市产业延伸、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协作,重点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电新能源、绿色食品等方面与南昌市和海西深入开展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合作带。三是围绕南昌市光电光伏、汽车及零部件、大飞机及零配件、生物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抚州市要做好“配角”,发挥长处,积极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例如,抚州市为南昌市光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配套,应重点发展金巢、南丰、南城三个板块,以聚源硅业、格美科技多晶硅为基础,大力引进高纯度硅粉、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组件、太阳能薄膜电池、新型动力电池、LED半导体发光芯片和LD激光芯片的研发生产,以及其他半导体照明的研发和生产项目。

2.农业的同城化发展

抚州市素有“赣抚粮仓”美誉,特色农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越,中国蜜橘之乡、麻鸡之乡、白莲之乡、西瓜之乡花开沃野,全市11个县(区)已形成了“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抚州市要依托特色优势,着力推进优势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深度和广度开发并重,做强做精传统产业,形成原料种植、食品加工、食品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加快龙头加工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档次。三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重点对接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高能食品、营养强化食品、保健食品,食用纤维、植物蛋白质等深加工产品,建设昌抚绿色、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3.旅游业的同城化发展

南昌市、抚州市旅游资源丰富,有共同的山水资源、相近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两市旅游业的同城化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两市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一是依托南昌市的人才、资金和管理经营网络等优势,推动两市旅游业融为一体。二是实施旅游连线,共同开发和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共同打造两市无障碍旅游区,开通两市景点至景点之间的快速绿色通道,推进昌抚景区一票制。四是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4.市场、物流业的同城化发展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南昌、抚州两市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毗邻,新世纪以来,多条国道、高速、铁路穿境而过,省会城市南昌更是形成了铁、水、公、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同为“南昌一小时经济圈”的抚州市,却有10万抚州籍人投身物流产业,推进现代物流业同城化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整合两市的商贸和流通业,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专业市场、特色市场、集贸市场、地产市场等。二是在昌抚合作示范区建设统一的物流中心,打造设施、信息和政策三大物流发展平台,形成完善、高效的物流服务网络。

5.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科教文化的同城化发展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同一城市标准,开展同城汇兑、拆借业务等,构建昌抚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动两市间各商业银行内票据交换业务、银行卡、POS机、ATM、金融IC卡系统的同城化,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共享。二是推动两市医疗卫生同城化,实行昌抚两市医疗保险互认制度、医疗资源共享制度和建立两地医院远程会诊机制等。三是加大科教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教文化资源共享,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三、积极发挥昌抚产业同城化发展的驱动力量

1.政府调控是推动昌抚产业同城化的关键力量

南昌、抚州两市要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开放度大、集群度高、承接力强、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同城化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两市间的政府合作。南昌、抚州两市要从政策制定、规划调整和创造同城化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区域内产业同城化提供制度平台,协调区际利益,消除行政分割与障碍,营造有利于两市产业同城化发展的环境,通过制度规范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

2.市场驱动是昌抚产业同城化的主导力量

产业同城化本身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驱动的最终结果。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产业同城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一个产业分工与协作、逐渐融合的过程。实现昌抚产业同城化发展,应根据两市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要素禀赋,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合理的a业体系。通过在两市构成的大区域内合理配置资源,两市间不同产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交叉渗透,在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增量合作,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产业形态,最终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